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大。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方面的教育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认为:“现代的人们总是把眼光对准学校,以为学校就是教育,学校的改革就是教育的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①林耀华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含义和内容是超越学校教育范围的。而在更宽广的教育范围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上世纪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
许多现代教育的改革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无法教育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可是,在上个世纪更为“落后的教育”中,中国不是出现了像杨振宁、钱学森世界级大科学家吗?难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现在的教育差吗?可是为什么那时能够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而现在不行了呢?其实,纵观这些科学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会环境的教化功能在他们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他们在中学里的教育则是一波三折。就拿杨振宁先生来说,他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没有完整地修完,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中心由于战争不得不从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联大,这样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学生难以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
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误,即好像学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不是。平心而论,许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因为这种现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几年当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统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很难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且延伸到社会教育中,让社会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样类型的教育,如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环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学场所的学校教育,也在现代化教育的变革中,更多的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应该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个性、年龄等等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它摆脱了具体而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对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巨大作用,这非常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这一特点,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口号在学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这恰好证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缺乏的,这种缺乏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系。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场所,这一场所与家庭和社会是分离的,而现在有更多的封闭式教育或半军事管理教育等,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学生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分离。相反,现在缺少的是开放式的、与家庭和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学校教育。而对于社会教育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单一的如学校教育追求的“考试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教育。虽然知识本身也可以转化成智慧,但是这一转化必须要以生活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实现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教育口号中经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但是,这些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考试。
教育应该进入到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中,实现具体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是构成个体认识结构的重要因素。”②经验感悟是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教育多“重知识传授,轻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智慧,只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自然展开,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学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会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发展状态,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发展。应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避免跨越式发展,而更应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时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学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极强性的应试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在对孩子的加速性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这是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应当深刻反思的。
注释:
①林耀华:《致读者》,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致读者[J].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
[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功能 社会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5-01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情感发展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①从个体接受音乐教育对个体发展价值的开发到人类群体接受音乐情感与思想的角度看,能够达成一种普遍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的情感、思想的共识,这更符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殷切希望,教育是社会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般情况下,音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需要长期实践的,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来的。但在某些特殊外部环境中,音乐也可激励人们立即采取一定的果断行为使教育作用具体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的教育目标之一,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来说,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音乐的教育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比其他艺术所产生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深刻。人们通过接受音乐教育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将更为深刻,有利于在社会环境下营造一种民族文化的公平发展氛围,音乐是人类的情感语言,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全球化的和谐与共鸣发挥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不能忽视音乐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音乐教育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活动具有社会功能,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协调好音乐对社会的作用,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认真思考与斟酌。谈到教育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思考,缺乏审美体验的教学是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审美培养是音乐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音乐的美感体验,人们才能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深刻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从而实现音乐的其他功能。而音乐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上是其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音乐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应以国家社会生活发展为基本方向,两者都具有一种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即体现在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人产生的影响,从而激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整体地发生作用,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了实现其存在价值和寻求自身的发展,音乐教育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与社会的沿革、发展是同步和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音乐教育表现出对社会明显的依存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等能对音乐教育产生干预性的制约作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受到社会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基础也决定着、制约着音乐教育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
三、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教育中重要教育方式之一的音乐教育,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方位的开放,音乐也日益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和享受社会文化环境的有力途径。我国音乐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等诸多原因,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与积淀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文化,泱泱文明古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音乐文化,建设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音乐教育体系,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世界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加强音乐教育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十分迫切的。
因此,针对音乐教育对社会发展作用进行探究,关注民生中的音乐教育事业,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注释:
①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第1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页.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张肖虎著.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2]刘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6-47.
一、前言
家风,说直白点,就是一个人的第一张脸,良好的家风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谈吐言论表现出来,作为一种第一印象的东西,一个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先导作用。有家才有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一个家庭集体文化素养的表征,是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启蒙教育。家风优良,一个人的起跑线才能比别人高。
二、对家风的基本认识
1.家风的内涵
家风也是教化育人的一个体现,家风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先人们,尤其注重对家风的传承。家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无形的东西,它对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没有特定的载体,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微笑,或许就满含着家风的力量。曾子杀猪教子,是一种家风,孟母三迁又何尝不是呢。家风就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长辈对晚辈立身于世做出的基本行为规范,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能够在生活的条条框框中自如地挥洒自由。为人要厚道,持家当勤俭,百善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伦理纲常,这些都是家风。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然而,时代在进步,家风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仁义礼智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变成了家风的一部分。
2.家风的意义
随着家风的时代内涵在不断的扩充,家风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增大。那么,一个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些什么意义呢?首先,对个人方面:良好的家风有益于塑造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培养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为一个人在以后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奠定基础。其次,家风对一个家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人及家,由家及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举止,谈吐言论,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这个人家风的优良。相应的,一个作风优良的家庭,人们便会对该家庭中的成员都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而这个家庭在外人眼中,也就是一个模范家庭。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家风有益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转,净化社会上一些不正的风气的同时还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
三、家风对于全社会的教化和熏陶作用
1.家风对全社会的教化作用
家庭,在个人和社会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对整个社会的教化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带走了部分人对家风的重视度。家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化。所以,新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重视起家风。家风对个人有教化的作用这无可置否,同时家风对整个社会也有教化的意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首先,家风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它的传承是一种辩证创新型的传承,有肯定的继承也有否定的遗弃。这一方面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家风的良好风尚。其次,对家风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家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部分,良好的家风建设必然会带来良好的精神文明建?O。最后,良好的家风也有利于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
2.家风对于全社会的熏陶作用
家风对全社会的熏陶作用主要体现在家风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熏陶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就像文化对任何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熏陶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家风对整个社会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
农村合格的教师资源不足。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多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高,很多教师的业务水平十分有限。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即便是少得可怜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农村与教师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促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城乡存在着明显差别。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及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是,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配的,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的巨大差异,造成城乡考生机会的不均等。
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农民工输入地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尽管有法律规定,可一些地方的公办学校仍然以各种理由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也要承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
保定市高新区的中小学校园规划中体现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前期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保定市高新区大部分为农村地区,生源较少,学校教区范围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大,教育设施不健全。其次,该区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不合理,有些小学校的规划指标中有的尚未达到国家的标准。
高新区的校区占用面积与学生人数不匹配。在高新区的12所小学中,东贤台小学的建筑面积为2140平方千米,但是在校生仅仅达到了198人;留马小学的建筑面积为860平方千米,在校学生数达到了239人;温屯小学的建筑面积为1140平方千米,但是在校生人数只是48人;大边坨小学的建筑面积为1499平方千米,但是在校生人数仅为145人;以上在校园的规划上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校园的建设与在校生人数极其不匹配,这十二所小学的办学规模不一,相差悬殊,不同学区的学生接受到的学校教育在硬件条件上差异较大,这恰恰体现了城乡教育投入与教学水平的距离。同时,高新区的小学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12所小学中师资力量少于10人的有一所;师资力量少于20人的有6所;师资力量少于或者等于30人的有11所,师资力量超过30人的只有一所学校。
高新区的小学师资力量短缺令人堪忧,必然会影响小学生接受的教育的量与质,构成了阻碍小学教育公平的难题。以上校园的规划参差不齐,学校发展差距加大,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的不同步必然影响学生的接受的教育的公平性。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从上述对保定市高新区校园规划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能看出,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各个省、各个城市都客观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亟待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课题,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