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关键词:课堂教学;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73-02
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研究的整体创新水平。作为与研究生经常接触、交流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研究生学习的微观环境施加直接影响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系统地帮助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堂是师生见面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较长周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师生互动、循序渐进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研究生《产业组织理论》教学,下面从思想认识、教材选择、新思想发现、规范的研究方法四个角度分析如何从课程教学层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思想上要高度认识到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机制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非常强调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在国内外刊物上涌现。但是总体中国研究生乃至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缺乏原创性。重视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造成研究生以及指导教师普遍对课堂学习和教学不加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没有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也背离了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大学硕士学位授予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和公开,但是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固然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一类渠道会造成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变得非常狭窄,无助于研究生知识广度和创新能力的拓展。只有通过全面认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才可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经典理论。蹇兴东(2008)提出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主渠道和必由之路。朱红,李文利(2011)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美国“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因此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基础的打造极其重要。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才能实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产业组织需要多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包括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课程中介绍的有关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实践结合度非常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课堂教学对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夯实、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拓展的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秀的教材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使得研究生搜寻学术信息和知识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很多研究生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并不知道需要收集什么信息?研究什么?什么值得研究?延续导师既往的研究,可以减少了研究生寻找研究方向的成本,但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可能存在种种原因造成研究生无法进一步开展研究。即使研究生沿袭了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指导教师给定的研究方向的结合非常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发现研究的兴趣。这里,研究生上课使用的教材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教材本身的内容、深度、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兴趣的发现。目前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国内总体上教材并不多见。国内的教材总体质量较低,很多国内的教材是作者组织一批学生各写一章拼凑完成的,教材前后概念并不统一。国内的教材普遍不附参考文献,对学生开展深入研究性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本人一直选用国外的教材。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国外教材主要有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夏伊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应用》以及马丁的《产业组织-欧洲视角》,这三本书的难度和厚度依次下降。泰勒尔的书分为两篇包括垄断力量的运作以及战略相互作用;夏伊的书分为三篇即理论背景、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技术与市场结构三篇。马丁的书由于从欧洲视角分析产业组织,所以特别阐述分析了欧洲一体化以及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这三本书质量都非常高,全书每个章节之后都附有参考文献目录,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深入研究。第一本书难度较高,适合博士研究生学习。第三本书理论模型显得较为容易,而且作者关注欧洲一体化,所以不是非常适合中国学生。本人选择第二本夏伊的书,该书没有使用传统的产业组织SCP研究方法,对市场组织和企业行为的研究采用了最新的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难度适中,另外内容也适中比较适合研究生32学时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中论文选题的又是撰写开题报告的关键。很多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到了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选什么样的题目。一些学生的选题非常缺乏新颖性,即使开题答辩勉强通过,后面的论文撰写也因为缺乏挑战性而使得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得碌碌无为。在教授《产业组织理论》课堂教学中,我往往会提醒学生注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夏伊的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对很多企业行为包括研发、质量、标准和兼容、广告、定价、营销策略以及企业治理等都有所分析,教材中理论研究中所用的模型相对也比较简单易推导,因此研究生比较容易在课堂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当然还告诉学生要注意从权威经济学期刊、以及各种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发现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另外告诉学生学术研究选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譬如一个学生父母是记者,她后来撰写的论文选择的就是研究报业公司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一个学生亲戚在航空公司上班,她选择互联网条件下航空公司的定价差异化作为研究方向。一名学生希望未来去金融业就业,其选择银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一个同学在《产业组织理论》课堂学习上直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房地产的广告差异化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在后续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最后完成的论文质量也非常高。
四、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实证化。由于该课程非常理论话,教学中设计复杂的博弈模型较多。在当前强调实证研究的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生不进行实证研究很难毕业。学生首先关心能否顺利毕业,然后才是创新能力。上课时始终提醒学生要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告诉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很好的结合。计量工具用来研究SCP模型中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基本是就是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之上,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二手数据,然后建立经济计量模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S-C-P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这种关系是否显著。这里本人强调三种研究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结论,然后用中国的数据进行验证。(2)从中国的经济现象发现有趣的问题,然后用博弈模型推导得出结论。(3)建立博弈模型,得出理论结论,然后使用数据证明结论正确与否。第一种研究思路需要阅读文献包括从教材中获得灵感,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种研究思路,需要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强调使用博弈分析方法;最后一种研究思路最具有挑战性,既需要严密的理论模型推导,也需要规范的实证研究。
最后,该课程设计数学模型较多,PPT演示并不适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板一眼地对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另外教师自身需要坚持学术研究,坚持学习该领域的最新知识,才能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实质性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2]蹇兴东.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8-40.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AHP法;比较判断矩阵
[中图分类号]F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3-0039-04
[收稿日期] 2008-04-18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DYY07099)。
[作者简介]陈晓兰,女,山东滨州人,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与数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刘建冰,男,山东平原县人,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与数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经济统计;毕晓霞,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与数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精算。
一、引言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工业工程;中国;美国;工程模型;19世纪
关于工程经济学的产生,一般可以探究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当时,这门学科以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西方文明发达国家得到大范围地使用。它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萌芽发展起来,可以看作是一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
现代工业工程则以大规模工业生产为其着眼点。它将原材料,物料价格等因素进行利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从而,对于工业生产过程系统作用,以此来不断地提高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内容在和丰富中持续进步。
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探究到到19世纪初期。工程经济学是工业工程核心专业课之一。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充分地运用了多种学科之间的复合效果。譬如,数学里面的复变函数模型,新的物理学实验模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还有管理科学的模型,以此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和资源。
反观中国,由于我国的工程产业经济系统面临资源利用率低下,效率不高。由此可见,我国的工业工程是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进一步升级的的关节点,能否充分发挥工程经济学的作用影响重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程经济学起步晚,发展过慢。中国的工程经济学研究大约起始20世纪50年代初期,而后开始得到大规模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迅速得到发展,从此逐步形成工程经济学的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架构。在1920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新理念。这个概念,是将管理分析科学统计方法模块化系统化,产生出来的一种系统思维。但是,它以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为前提,有一定限度的要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发表了一本关于工程经济学的初创性著作,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被誉为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先河代表。其创始人由此构建了这门学科的概念。
工程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是以提高产品价值为功能的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其基本立足点,首先在于产品提供用户所要求的效果和作用。从研究功能出发,为用户提供所希望的便捷物品和生产成品。通常来说,一般认为的工程经济学其创立者之一,是美国一家著名公司采购部门的主要工程师之一。为了降低成本,这家公司不断地思考创新方法和思维。经过深入细致地考察,总结出了能够新的不同的功能的时候又能完成任务。然一般应该从从产品新创作方案开始着手。可靠地,稳定地实现的必要功能,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从用户各种不同要求的作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为生产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在普通意义上,无疑是需要大规模地使用工程经济学的思维。工程经济造价,与工程项目造价在这个环节的确定。然后,等到工程项目竣工,计算施工进程中的费用。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工程完工后的价格来做出决定以便于为今后施工制定一个大概的费用支出预算因此,工程经济学的从业者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工程造价管理思维,注意专业知识还有技能的及时更新。在这些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和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传统工程经济专业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
其中,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投资效果分析是工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成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模式不断的改变,需要探讨新的工程经济理念来服务于新的时代。
首先,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不断调节经济和工程项目,确认市场产品价格的稳定。与此同时,工程监理制度在中国国才开始试行,处于试验阶段。
其次,工业工程的实践要求工程经济相关专业人员充分重视工程初步造价预算,合情合理地估算工程实践,确保根据工程实际所计算出来的模型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使国家有限建设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再次,加强工程造价管理。这个是工程所要求的必备条件,如此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工程目的的真实性,并且使得工程造价合理。故而,我国的工业工程理论还有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在各方面发展尚且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从实践中得到使用和提升。因而,市场中产品价格不确定性较大,市场产品价的格准确性与工程经济造价的准确性相关,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预算质量。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模式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工程项目造价过程中各项费用没有固定的标准。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利于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和结合。使工程造价的价格因地因时变化调整,以便于设计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价格的动态因素,使之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使得工程经济学更好地为经济实际做出贡献。
结语
从以上工程经济学整个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门复合型学科起源于美国,是将工程学的模型和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地结合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它从美国传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在中国国美工程实践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不仅在理论层面对各种工程项目进行指导,也在实践层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料想,工程经济学在中国必定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放眼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成熟度来走向新的世纪,这个过程必定会伴随着工业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经济学的巨大发展。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大力开设工程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和模拟实验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婷华.工程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2]李南.工程经济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3]王东华,高天一.工业工程.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4]于玲.显控面板生产流程改善.上海交通大学.
[5]虞显松.价值流图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苏州大学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