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充分认识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数据。互联网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之一,同其他地图一样,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着一个国家在主权方面的意志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外交立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严肃的政治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互联网地图出现错误,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甚至可能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如果在互联网地图上擅自标注、加载、上传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和属性,就有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给国家安全造成隐患。
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讲政治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地图编制、出版、登载和上传地理信息的行为,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和安全保密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杜绝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地图”在互联网上传播。
二、严格执行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活动的市场准入制度
互联网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图产品,从事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互联网地图编制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证书。从事互联网地图出版活动,应经国务院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并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我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地图编制和出版活动。
互联网地图在登载、出版前,应当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从事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应当依法向信息产业(通信)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履行备案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擅自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上需要使用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使用依法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开发生产互联网地图和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必须先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
三、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互联网地图测绘资质的管理和互联网地图登载、出版前的审核;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涉密地图、高精度坐标成果及重要地形地物属性等通过网络扩散。要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研制公众版数字化地图产品,促进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互联网地图出版管理,严格执行互联网地图出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违反国家出版法规的互联网地图出版行为进行查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企业)登记注册时,要查验是否取得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测绘资质证书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具有互联网地图出版业务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保密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指导,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违规行为。
通信管理部门要协助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管。对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相关主管部门要做出关闭网站的行政处罚;网站拒不执行的,通信管理部门依法通知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停止为其网站提供接入服务。
四、严肃查处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
各有关部门要着力开展对互联网地图的专项整治,规范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活动,并强化日常监管。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凡未经国家或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互联网地图,一律不得登载和转发;对于存在问题的互联网地图,要依法查处纠正。凡未取得从事互联网地图出版业务许可的经营主体,一律停止互联网地图出版活动。要以情节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违法案件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打击违法从事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活动的力度,公布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中严重违法的单位和企业名单以及典型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五、深入开展国家版图和安全保密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继续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地图管理、保密等法律法规。教育网站经营者依法文明办网,教育公民不向互联网上传不宜公开的地理信息。引导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行业加强自律,强化网站经营者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违规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泄密案件,发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
依法从事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企业要严格自律,禁止传输、标注、危害国家主权和的“问题地图”和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地理信息。
六、积极推进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的法制建设
有关部门要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活动,强化安全保密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开展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工作,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处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采取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管,促进和谐网络建设和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
国家测绘局外交部
公安部信息产业部
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新闻办保密局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气象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不断加大,它的安全也备受关注。从气象网络的概念、安全的必要性出发,逐一探讨了气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气象网络的概念及其结构形式
气象网络,简而言之,指的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气象领域,使气象信息网络化,信息化,方便人们的使用。目前,气象网络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级划分成三种网络结构形式:(1)内部局域网(含机要内网),此网要求安全等级极高,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均在此网上;(2)通过数字专线与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各级数据资源;(3)公众互联网,通过电信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现代社会气象信息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然而与此同时,网络的应用也给气象信息安全带来了大量的潜在隐患,因此,加强气象网络的安全性就非常有必要。
(一)气象技术的保障需求。当前,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气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网络安全早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普遍升温,世界各个地方都面临着干旱、洪涝、雨雪、台风等自然灾害,气象技术的观测、预报功能是人们预防自然灾害最有利的工具,而病毒、非法侵入系统等不法行为肯定会影响到气象技术的发挥,因此,保障气象网络安全是必需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的安全技术,必须针对气象网络的应用情况,采用综合的策略,从物理环境、网络和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边界、计算机系统和应用、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构筑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
(二)气象网站的安全需要。全国各级气象网站是公众了解气象政务、天气预报等信息的重要媒体,通过这一媒介,人们可以根据未来的气象资料,预先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当前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因素的波动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人们从气象网站中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互联网的安全性较低,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有意或无意的黑客攻击或者病毒传播。
二、气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其实影响气象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象网络管理缺陷。由于全国各级气象网络系统在管理制度上普遍存在缺陷,有些基层站没有专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再加上某些基层气象职工计算机水平较低,机房设备较差,对气象网络的安全极为不利。其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
(1)人为的非法操作。在某些基层气象站闲杂人员擅自进入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随意使用外来光磁盘。由于制度不到位,防范意识差,随意的光盘、磁盘放入,有意无意将黑客装入,给计算机网络埋下不安全隐患。
(2)管理制度不完善。本应由管理员操作的部分管理工作,擅自交由其他非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甚至告诉密码,致使其他人可以任意进行各种操作,随意打开数据库,造成有意无意的数据丢失,有的甚至在与Internet连接的情况下,将数据库暴露,为黑客入侵创造条件;有的人将密码随意泄露给别人。
(3)相关工作人员的失职。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到位,玩忽职守,在Internet上乱发信息,为修改文件破坏了硬件,对“垃圾文件”不及时清除,造成数据库不完整,资料不准确。
(二)病毒侵入。目前,气象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病毒的侵入。当前网络中,各种各样的病毒已经不计其数,并且日有更新,每一个网络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计算机网络病毒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本身的各种安全漏洞和隐患,并对搭建的气象网关防护体系见缝插针,借助多种安全产品在安装、配置、更新、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差,发起攻击;有时黑客会有意释放病毒来破坏数据,而大部分病毒是在不经意之间被扩散出去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了已感染病毒的电子邮件附件或下载了带有病毒的文件,也会让气象网络染上病毒。
三、解决对策
(一)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面对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一方面要采用技术方面的策略外,另一方面还应重视管理方面的安全,注重安全管理制度的加强。针对安全管理的复杂度,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安全政策,切实管理和实施这些政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其次,制定安全操作流程,有明确、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再次,责权明确,加强安全审计,详细记录网络各种访问行为,进而从中发现非法的活动。
(2)构建安全管理平台。从技术上组成气象安全管理子网,安装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软件,如病毒软件管理系统,网络设备管理系统,以及网络安全设备统管理软件。定期对安全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实,对于气象网络结构的变化,应先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适时修改安全策略。
(二)防范各种非法软件攻击和入侵。网络的存在必然会带来病毒攻击和入侵发生。病毒的攻击,一方面来自外部,由于应用系统本身的缺陷,防火墙或路由器的错误配置,导致非法攻击轻而易举的进入网络,造成气象业务中断,数据的窃取和篡改等;另一方面的攻击来自于内部,内部员工的无意或者恶意的攻击,也会给网络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
目前利用防火墙虽然可以阻止各种不安全访问,降低安全风险,但防火墙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作为防火墙的必要补充的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第二道安全闸门,在全国各级气象网络的关键节点配置IDS,可监视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从中发现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监控用户的行为,对所有的访问跟踪,形成日志,为系统的恢复和追查攻击提供基本数据。在各级建立IDS可以实时对关键服务器和数据进行监控,对入侵行为,违规操作进行预警与响应,并通过与防火墙联动有效阻止来自内部和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行为。
(三)病毒防护策略。对于网络病毒的防范是气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气象网络的覆盖面广,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加之传统的单机杀毒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急需一个完善的病毒防护体系,负责病毒软件的自动分发、自动升级、集中配置和管理、统一事件和告警处理、保证整个网络内病毒防护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主要的防范措施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气象信息网络病毒防护体系,实现全网的统一升级、查杀、管理,防止病毒的交叉感染。包括网关级病毒防护,针对通过Internet出口的流量,进行病毒扫描,对邮件、Web浏览、FTP下载进行病毒过滤,服务器病毒防护,桌面病毒防护,对所有客户端防病毒软件进行统一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等,《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网规划;城镇电网
城镇智能电网的规划是结合了多种技术的新型规划方式,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到智能电网管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人类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因素也变化无常,智能电网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各种条件下的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镇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1 城镇电网智能规划的优点
电网结构是规划设计的主体,应根据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负荷增长速度、规划负荷密度、环境保护等要求,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具体确定电压等级序列、供电可靠性、容载比、城网接线、中性点运行方式、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短路水平、电压损失及其分配、节能环保、通信干扰等技术原则。
1.1 数据采集便利
智能电网在收集和处理不同格式的电能量、状态能量以及各种类型的SOE 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而且能够对已采集的数据进行定期更新。
1.2 智能规划实现电网资源的集约化
在以往的电网建设中,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导致一些电力设施存出现许多问题,这就使得电网的集约型优势很难发挥。城镇智能电网的规划,将收集和储存本地区的所有电网信息,实现电网信息的规范化交互。使用先进的智能系统,实现了电网的统一管理,有效发挥了电网的集约化优势。
1.3 智能规划有利于高压电网建设
电力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是合理有效的电网规划, 这种合理规范的电网规划同时也是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保证。以往的一些工程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导致其无法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也有一些电网因为规划不当,不能达到预先的经济效益。采用智能化的城镇电网规划就能够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实现高效益、低风险的要求,为建设高压电网打下基础。
2 城镇智能电网规划配置要求
2.1 对配电网及其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
全面采集配电网及其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为运行人员提供高级图形界面,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在线诊断和风险分析。
2.2 更高的资产利用率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输送功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实施降低线损的精细化管理。
2.3 配电管理与用电管理的信息化
对配电网的实时运行与离线管理数据高度融合, 深度集成,实现配电管理与用电管理的信息化。
2.3.1 硬件配置要求
要求智能电网的硬件质量和规格符合国际标准,采用机架式的安装,并且为关键设备配置独立电源,确保其稳定性、灵活性和便利性要求。智能电网的硬件设备主要有工作站、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等。①工作站。工作站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行相关程序,完成人机交互。②服务器。服务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分析等工作。包括SCADA 服务器、Web 服务器、历史服务器等。③网络设备。其主要作用是确保各个计算接的通信和连接,包括了路由器、Web 交换机等。
2.3.2 软件配置
软件配置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目前我国南方城镇的大多数智能电网的工作站采用的都是Linux 操作系统,使用的数据库种类不一,但一般采用的都是较为通用且成熟的数据库。
2.4 实现人机对话功能
智能电网要求实现人机交互的直观和便捷,能够支持包括SVG等多中类型的文件,采用了智能一体化的绘图技术,支持AM、GIS等平台的数据导入,实现数据收集、整理和存储的一体化。能够对各项设备进行快速的定位,方便了对电力设备的管理。
3 城镇智能电网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3.1 信息平台建设不健全
智能电网技术渐趋成熟,各个单位的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智能化平台多样化发展,不同平台的管理方式和流程各不相同,信息平台建设的不统一。部分城镇的信息平台建设较快,而部分省市的信息建设平台则相对落后。导致各单位间数据交流不畅,不利于城镇智能电网的建设。
3.2 地理信息系统有待加强
智能电网建设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地理信息的安全。就目前情况来看,实现信息安全主要有两种途径:①依靠管理;②依靠技术。目前的信息安全虽然存在问题,但是随着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信息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GPS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为城镇智能电网规划提供了电网和地理等信息,方便了电网的整体规划。GPS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对电网负荷和变电站的布局规划,在GPS 地图上绘制点、线,分别代表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等,通过GPS 的预测功能,对规划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但目前GPS系统的建设仍然有待加强,部分电网GPS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后台逻辑能力、数据收集能力等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3.3 需要转变规划理念
智能电网规划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所以在电网规划中不但要有科学的数据监测,还需要一些经验总结。在电网规划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城镇电网管理的理念,提高智能电网规划的能力和实力。
3.4 供电能力不足
目前的智能电网的主要问题在于220kV、110kV 的供电能力偏低,变电站之间的联系不足,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虽然近两年我省在各个市新建或扩建220KV变电站,且有一批新建变电站已经投入使用,例如萍乡建成220千伏主干网架“双环网”;220千伏乐铜线、档香线投产成功;220千伏万年高新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投运;九江电厂四期外送线路工程和220千伏梦祥Ⅱ线成功送电。且我省新能源发电并网容量突破100万千瓦,虽然有效缓解了智能电网供电不足的问题,但是我省电力供应“硬缺口”依然达200万千瓦左右,并且用电紧张呈逐年加剧之势。
4 我国目前城镇智能电网规划的举措
4.1 在老城区实施能源接入和优化
随着老城区综合改造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楼盘和店铺开始进入到老城区中,老城区原有的供电资源无法满足新楼盘和商铺的用电需求。老城区的电力改造主要是对变电站和线路的整改,更换老城区的电表箱,减少城区内的线路。
4.2 开发区电网布局要合理
新开发的城区在规划电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一方面要适应当前环境下,经济发展对供电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力应付日益增加的供电需求。新开发区的电力规划可以合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取长补短,适应本地区发展的需求。
4.3 保持城镇改造和电网规划的同步
我国目前的城镇智能电网规划和城镇的发展规划存在不同步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各方面情况,统筹发展。落实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智能电力系统的技术和管理,立足本城镇基本情况,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和电力设施建设的关系。
4.4 注重新能源的使用
城镇智能电网规划应该要考虑到新能源接入的问题,合理规划和设计城镇电网,方便新能源的接入和使用。一些城镇在自主发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水利水电资源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城镇在城镇电网规划时就要考虑到这方面的优势。
4.5 合理规划配电网
城镇智能配电网的规划分为对高压配电网、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在对高压供电网的规划中,必须要保证各类供电区的供电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摘要: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效率和有效性,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BIM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云平台信息系统,对该平台信息系统的框架,功能和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以天津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为例,进行风险源管理实证研究和部分模拟研究,使传统的二维安全管理向以BIM技术为基础的三维协同方式转变,体现了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预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BIM;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16年初,共有44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批,规划规模4705km,预计总投资达24287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至2020年全国运营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以上[1]。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之一,与一般建设项目不同,具有建设规模大、工期长,地下及地上周边因素复杂,涉及面广、施工方众多等特点,无论是盾构推进,还是车站深基坑,都存在重大危险源,属于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高速度的建设,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计划的冲突,施工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工程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使得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不安全隐患。如2003年7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横通道透水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5亿元左右;2007年北京地铁10号线“3.28”塌方、深圳地铁1号线“3.10”基坑地表沉陷、2004年广州地铁5号线“8.3”地质补勘钻破煤气、2008年杭州地铁一号线“11.15”基坑坍塌等,结果表明:除了一部分施工技术问题,导致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流程不落实,对地下构建的空间定位不准,参与方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监管力度不够等。
1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仍处于完善阶段,国内学者也都做了大量研究。丁烈云[2]等针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工程图纸中自动识别施工安全风险和地铁施工安全风险信息融合与时空耦合的预警方法。郭红领[3]等通过构建BIM与定位技术(PT)的工人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来预防施工安全事故发生。陈帆[4]等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地铁施工安全预警模型。仲青[5]等提出了将BIM与RFID进行集成,并应用于施工现场安全的监控系统,实现施工现场实时可视化、信息自动化、多方协同参与的安全监控。王艳辉[6]等提出了建设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范斌[7]等讨论了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监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但并没有文献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中对BIM、云平台集成进行系统化阐述和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各类技术集成应用在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一个基于BIM云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系统用以从宏观层面上预防、分析、控制安全隐患和风险的管理平台,最大程度上把控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的信息数据,提高安全风险的预测能力,加强安全主体责任,按照“事先控制、主动控制”的原则,防范和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2基于BIM云平台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对于BIM应用的局限性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已经从概念普及进入到应用普及阶段[8],具有三维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BIM目前在轨道交通上主要是以设计为导向,借助三维模型的工具。近年来,BIM技术逐渐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上来。在上海地铁9号线三期(东延伸)项目中,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功地将BIM技术运用到项目设计和施工全过程阶段,实现了场地仿真、管线搬迁模拟、交通疏解模拟、管线综合设计、施工仿真[9]等。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在长沙地铁3号线松雅湖南站的施工过程中也首次应用了BIM技术,如施工动画漫游、三维动画交底、施工方案模拟等,减少了建筑质量安全问题和返工。然而,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对于BIM技术的深入拓展与其他技术的集成还有待加强。
2.2BIM云平台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优势分析
BIM云平台实现了BIM技术、云计算与3DGIS之间形成无缝和属性信息无损综合集成应用,将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和成熟的应用技术,直接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中,支持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风险预警的可视化、精细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与应用。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优势如下:
2.2.1提高信息安全的存储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由于工程量大,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资料信息,传统BIM技术又只能使用户在个人终端或个人BIM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存储和查阅。而BIM的云平台系统,以天津超算中心为依托,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作为支持。经平台的云端存储,与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相关的数据信息使用人员无论何地登录平台,可按类按时按需的进行上传,查阅。
2.2.2优化BIM技术在建设安全管理上的协同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质量管理虽然有较多的地质监测,但由于信息化方面的滞后和缺乏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导致施工监测实时而安全问题控制不及时。而BIM云平台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的同时,3DGIS可表达项目室外周边环境,各参与方共享同一套工程信息数据,可以通过平台可视化模型准确定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所在,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同一性并且最大程度的利用工程数据信息。
2.2.3提高应急处置的反应效率和速度
城市轨道交通不可避免的要从一些建筑物多,商业繁华,人流量大的敏感区地下穿过,一旦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次生灾害。将BIM云平台中的基础工程数据信息应用于建设施工事故应急处置以及人员疏散等,可快速控制灾害的蔓延,提高工程应急处置力量。
2.2.4加强安全责任体系的落实
落实安全责任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当前工程建设过程难免会受到进度、成本和质量等制约,参与建设的任何一方若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都会使得工程安全管理流程和责任制度难以落实。通过BIM云平台,可实现项目信息安全高速采集、整合到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同时建立一个闭环的安全管理流程。
3BIM云平台框架设计
3.1BIM云平台系统架构
BIM云平台的提出首先是一个集合多方管控,基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天河云平台建设,以BIM作为项目相关数字化信息模型基础,以3DGIS技术作为地理空间支持,关联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资源等信息,为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服务的云端平台。除BIM模型整合服务器外,均使用天河云平台提供IAAS服务,包括云服务器、可视化云桌面、云存储和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的协同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管理。基于该平台的引入,业主及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可从前期设计开始将工程图纸、BIM信息模型、动态信息等上传于云端,经过云端服务器的处理,将模型和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存储于云端。地端用户可通过网络即可及时收集、查看、分析和管理工程各个标段的安全数据信息,增强了工程安全信息的共享程度,实现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的预警,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3.2基于BIM云平台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应用集成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实质上是由技术集成、信息集成、进程集成、主体集成组成。安全技术集成是在平台强大兼容能力的基础上,让不同技术有效融合,BIM技术实现模型可视化,3DGIS则能更好的表达工程周边建筑环境,给设计方、施工方以直接的空间结构感,有效减少设计和施工安全问题和隐患。安全信息集成使得不同软件技术的信息能够全部汇总到平台,不同阶段不同标段的安全信息、安全知识可以通过平台准确的提供给相关责任主体。安全进程集成是在3DGIS、BIM模型与设计文件、施工资料等动态关联条件下,实现对项目整体安全信息的动态管理。安全主体集成实现了合理分配不同参与人员使用平台各个功能的权限,并且进行问题追踪时,对安全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划分,同时共享安全管理的信息。
3.3基于BIM云平台的安全管理的流程集成
传统的安全质量管理一般多采用手工方式管理,缺乏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流程方式,很难实现安全问题的有效跟踪,本平台以WBS(工作任务分解)为主线、以工作包为单位[11],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的时间进度,建立了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以安全问题的发现,安全问题确认,安全问题修正,安全问题验证,安全问题关闭为一个闭环,从而保证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12]。
4基于BIM云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文以天津市某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为例。该交通线串接滨海新区南北片区与核心区的骨干线路,总长约43.7公里,各个区段于2017年逐步启动建设,最终在2020年实现通车试运营。该交通线一期工程就引进了BIM应用技术,在该项目中,通过云平台,将BIM模型与3DGIS结合,实现了三维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无缝和信息无损结合,实现3D浏览和3D漫游、距离测量等工程,并且将会把BIM技术应用到建设以及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由于该工程刚刚开工建设,下面以风险源管理为重点,以针对该交通线平台的功能设计为例,来介绍和探讨BIM云平台对于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的功能架构。
4.1风险源管理
风险源管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进行严密监控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不同类别的风险源信息(包括风险源区域、分类,等级和影响关系等)进行归类汇总。此模块主要实现对施工前和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预警,以及事故险情和安全隐患的管理。
4.2管线切改
基于BIM云平台,在设计图纸完成后,通过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手段,对地下隐藏的各类管线进行可视化展示,规避施工风险。
4.3复杂节点施工方案模拟
3DGIS技术可将复杂节点专项施工方案模拟数据整合,并关联相关模型构件以定位复杂节点的具体空间位置。平台支持单独显示关联的构件和复杂节点相关资料,通过专项施工模拟,对地下施工环境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可预见性,能避免很多施工安全风险和隐患,实现设计和施工的高效精准。
4.4进度管理平台
将施工进度计划与施工BIM模型进行整合,形成5D(包括3D可视化、时间,成本)施工模型,模拟项目整体施工计划进度安排,施工单位上报施工进度计划至该平台,平台自动化的对比出现场实际进度,辅助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对现场施工进度进行整体的把控。图7显示的是工程实际施工进度。图8所示为各个工作包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分析,实际施工时间,结束时间通过平台统一显示。这种双模型的对比,通过检查施工工序衔接,可减少由于施工方不按计划施工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对于直接关系到建设安全的关键步骤,安全责任主体能更及时的得到回馈并做好风险预警和安全控制工作。
4.5监控量测本模块
主要基于BIM、3DGIS和轨道综合监控系统进行项目建设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报警(用户可以自行配置检测功能的报警值和责任人,系统会自动发邮件和短信进行报告)。对于已建立的安全隐患排查流程,如果该流程由该用户开始,可根据该流程新建流程任务,并在进行处理后,发送到下一个流程节点负责人处。如图9,图10所示。
4.5结论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变,建立BIM云平台可实现科学、全面、动态、直观地掌握地铁在建工程的安全现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信息化和集成化程度。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事故特征和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IM云平台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的管理。BIM天河云平台在天津某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设计阶段的成功应用,有效实现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自动识别和预警,同时,平台中存储的BIM模型和相关安全信息数据也会为今后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提供有效的支持。今后的研究中将在BIM云平台的应用激励机制以及BIM与其他技术集合等方面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和完善,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促进工程建设的发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郭聖煜,骆汉宾,滕哲,蒋晓燕.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关联规则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科学技术,2015(10):185-190.
[2]丁烈云,周诚.复杂环境下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自动识别与预警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2(12):85-93.
[3]郭红领,刘文平,张伟胜.集成BIM和PT的工人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4):104-109.
[4]陈帆,谢洪涛.基于因子分析和BP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预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85-91.
[5]仲青,苏振民,佘小颉.基于RFID与BIM集成的施工现场安全监控系统构建[J].建筑经济,2014(10):35-39.
[6]王艳辉,罗俊,张晨琛.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04):33-37.
[7]范斌,骆汉宾,周诚.武汉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01):79-83.
[8]本书编委会.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深度应用与发展[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5.
[10]陈永高,单豪良.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与实时控制研究[J].科技通报,2016(07):94-98.
[11]蔡蔚.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05):1-4.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信息化;面临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3-03
1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其中,国际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目前国际上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国际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对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深刻剖析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当今企业应当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迫使公司对内要持续压缩成本,对外要增加销售商品、服务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化积极有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 国际物流现状
2.1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最近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物流活动也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广泛运用电脑进行人员管理,主要表现为立体无人管理仓库,有一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标准系统等等。但物流国际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频繁交易,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各国家都开始普遍性的接受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全球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物流的国际化,它包括物流服务的国际化、物流运输的国际化、物流设施的国际化、货物技术的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国际间的物流合作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2.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
(1)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以前,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的“欠账”太多,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目前仍然不高,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跟随现代国际物流地发展,形成很多类型的国际物流节点,不同的国际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系统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类型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词大量混用,导致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其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或者公路枢纽,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在国际运输中灵活合理运用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综合组织成一种国际间的最有效和最适合的连贯运输。在国际运输方面,目前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运输系统,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指出,当运输中出现货损、延误等纠纷时,可能会在法律责任方面出现混乱,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加上法律对运输责任的规定和划分不严格,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推广起着阻碍作用。
2.3 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标志就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目前,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
2.4 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现在国际物流企业需要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5 国际物流信息化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际物流的认识薄弱,企业从上到下就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意识,对国际物流概念的认识普遍相对落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国际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并且严重的把国际物流和其他管理分
开,同时还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理解也不深,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国际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3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并且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3.1 物流信息技术构成要素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要素上看,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是其基本要素同现代信息技术仍然还是一样的。它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得、传送、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第三层次为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第四层次为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3.2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的应用状况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首先是信息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其次是系统协调性差。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往往自成一体,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应用。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和国际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全过程没有紧密结合,从而国际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数字化、整个运行环节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也受到影响。
4 信息化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4.1 信息化能推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国际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主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更好的利用信息,提高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行效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际物流业快速的发展。
4.2 信息化能显著提高国际物流业运行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拥有信息和信息技术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信息化可以通过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带动管理、提高物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国际物流业流通速度、降低成本,同时国际物流业水平也会显著提高。
4.3 信息化加速国际物流市场流通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国际物流系统。把提高效率视为国际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国际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加速了国际物流市场的流通。
4.4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是与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5.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是指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需求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国际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国际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5.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国际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国际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5.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6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议
6.1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服务意识
国际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很多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特别是国际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大多数企业
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忽视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差距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改进国际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6.2 改进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6.3 加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学科设置规范,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第二:重视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素质,第三:推广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层国际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国际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国际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种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种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种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6.4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将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相连接形成网络信息系统,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也避免了人工信息传递时的时间延误、人工浪费和不准确性。随着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并且将成为国际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从而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由于国际物流信息交换速度的提高,致使成本下降,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通畅环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市场、订货、支付和运送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购物和贸易在网上实现和运行。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加快国际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利用国际物流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6.5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合作伙伴
根据目前的情况,无论是国际物流企业自己开发信息系统,还是与1T公司合作开发,这两种方法不是费用太高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服务质量还得不到保证。所以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分析人员大多是国际物流企业的优秀主管或经理,他们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加上专业的IT人员的研发,开发出的系统一般比较适用。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业务分析人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这样的专业管理咨询意见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选择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是在国际物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企业声誉,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分析咨询人员,并且价格要适当,不能太高。国际物流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发合作伙伴,构建属于自己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信息化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