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1篇

城市湿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除了自然生态系统,还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是维持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国外对湿地公园的研究一般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对未遭到破坏或者破坏很小的天然湿地上划分一定的范围,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开展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主要研究湿地的水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理和经济政策。另一类主要是对人工湿地的研究。目前对人工湿地的研究主要是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建设,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基本功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湿地功能的分类、污水处理和水的循环利用、城市功能完善、湿地景观设计和生态重建[2]。

2中国湿地公园现存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然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湿地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城市湿地在近几年内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恶化,湿地面积与数量大幅下降[3]。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水体的污染与富营养化

城市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流入自然水体,进入城市湿地系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及湿地生境的恶化,抑制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生活污水和化肥流失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一,引起藻类爆发性生长,从而使整个湿地生境恶化。

2.2城市围垦开发

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湿地生境连续性被破坏。同时,人口增长造成城市用水大量增加,湿地水源供应减少,湿地退化加速。围海造田、城市建设等开发方式,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

2.3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土物种灭绝。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入侵成为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经作为饲料、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水葫芦,如今已成为入侵物种,遍布水面,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湿地公园生境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湿地设计策略包括:湿地的生境设计和湿地物种恢复。湿地生境设计包括湿地水环境和基底的恢复,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退化的湿地生境。湿地物种的恢复包括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恢复及湿地动物栖息地的构建。

3.1湿地的生境设计

湿地生境的恢复包括基低和水环境的恢复。基底恢复主要通过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维护基底的稳定性;水环境恢复包括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针对湿地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的生态恢复目标之一是将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被扰乱之前的状态,并尊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成。结合干预的恢复手段通常包括缓解造成栖息地退化的破坏因素以及重新建立关键的生态系统组成(陆生植物等)。例如,湿地恢复主要包括控制排水和挖掘,种植关键的湿地植物物种。这种强调恢复组团植物要素的方式是大多数修复工程的典型手法[4]。要成功地重建湿地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在植被修复的基础上,注重恢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5]。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自然地形为低洼水网平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已失去了纯自然湿地景观,除少数废弃农田自然恢复形成的湿地环境外,大部分为田间杂草群落。人工鱼塘与河流、湖泊、场地中鱼塘、湖面、河道、塘基、渚构成次生湿地景观。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设计中,通过河道清淤、植物物种修复、驳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对场地的水环境、土壤、动植物资源及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尊重现状植被的形态,体现西溪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观。坚持多样化、自然化和本土化的原则,选用本土植物。湿地植物群落要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对于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保持其自然演替的状态;对于被破坏的区域,在西溪湿地植被现状群落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及造景要求进行合理配植。植物物种的选择,应遵循自然湿地中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比例,以形成自维持能力好的生态系统。注重群落的优势种,抓住关键,按照自然规律配置主要植物,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6]。

具体恢复措施主要包括:1)污染源的处理生活污水及鱼塘废水是主要污染源。通过迁移人口、退耕还林还草、周边外源性污水做截流处理。为湿地公园的景观打造创造良好的基础。2)地形改造,建立缓坡,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西溪湿地大多数堤岸较陡,环境相对单一,不利于植被的固着和动物的栖息。将部分陡峭堤岸改造成缓坡,增加水路过渡带宽度,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过渡,为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提供可能,进而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3)水塘改造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合适野生的生物栖息,将原有的深水塘改造成不同深度的浅塘。在湿地植物景观规划中,保留和营造典型的湿地特征地域,以营造种类丰的湿地植被群落,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保留枯木枯木除了作为景观要素外,也是湿地鸟类的停歇处。从生态上来说,死去的树木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5)模仿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西溪湿地属于亚热带湿地,分为草本湿地、水域植被,包括高草湿地型、低草湿地型、浅水湿地型。营建时遵循相似地域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比例进行配植。初期设计较多的物种在演替后,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结构更加稳定。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是国内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营造过程中,注重在区域水文、土壤、生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多样化的环境。在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上,从群落整体出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在引入外来物种时须谨慎考虑,避免入侵物种的扩张。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最有效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营建顶级群落,可使湿地生态系统尽快达到稳定状态,这对城市湿地公园生境的恢复重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大诺特里乡村花园(GreatNotleyGardenVillage,south-eastEngland,UK)坐落于英格兰东南的Braintree附近,这里曾经是农田。GreatNotleyGardenVillage人工湿地设计提供了一种利用植物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的生态方法。它是由乡村公共置业(CountrysideProperties)设计的,包括一个乡村公园和一个观赏池塘,湿地和周边的树林和草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成为了一个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中心区域。对湿地和旁边的休闲池塘的设计旨在修复生态系统以及作为一个平衡池塘来储存地表径流,并以一定的流速排入市政排水系统[7]。为了将渗透量降到最低,芦苇种植床由不透水的砾石粘土构成,设计小于等于1%的排水坡度以帮助水排入种植床。从进水口排入的水流经过两个沉淀沟,使固体悬浮物沉淀。在150mm厚的土层种植宽叶香蒲、水葱、黄菖蒲。表层土为原有的农耕土壤,有足够的养料供植物初始阶段生长。三角形的砾石区(构成了超过湿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表面区域)从进水口下的沉淀沟开始种植了10000株芦苇,湿地的剩余部分在六个出水口前交替种植香蒲属、鸢尾属、藨草属植物。水流会到达流水系统表面的土壤层。由于土壤的渗透系数比砾石低,表面径流将会成为这片种满宽叶香蒲和水葱的湿地的主要水源。最终径流会通过六个出水管进入休闲池塘,随后会通过一个狭窄的排水口进入河道。第一年投入使用后,调查数据显示改湿地可有效过滤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如:镉、铜、铅、锌等。为了保持湿地过滤重金属的能力,须每年对沉淀池进行清淤[8]。大诺特里乡村花园是修复湿地生境并利用湿地植物处理地表污染径流的经典案例。利用原有耕地土壤作为生境植物恢复的基底,利用地表径流为水生植物提供水源,建立具有净化作用的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

3.2湿地的物种恢复

3.2.1湿地植物景观修复及设计湿地植物可以改善水质,为湿地生物供氧;同时增加湿地公园景观层次。湿地植物主要有五大类型: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耐水湿乔灌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应尽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度,组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植物配植应结合生态和美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其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

3.2.2空间维度植物配植(1)水平尺度植物配植结合自然群落结构,从水体向水岸植物群落依次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沿水岸方向的植物群落分布以片层的形式出现,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较简单,统一片层内,相同的水深条件下,选用1~2种植物,否则会一起种间竞争影响观赏效果。(2)垂直尺度植物配植水生植物垂直分化不明显,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深有相应的要求。湿生植物:0~10cm,挺水植物:5~50cm,浮水植物:20~50cm,沉水植物:20~200cm。根据水深层次进行植物组合的搭配。

3.2.3时间维度植物配植合理进行季相搭配,做到尽量延长观赏期。北方的湿地公园选择耐寒性强、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芦苇、香蒲等,以保证冬季的湿地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灌木柳等湿生灌木也是很好的冬季植物。

3.2.4湿地动物保护与恢复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要素。动物处于生态链的较高层,需要良好的生境来承载。湿地动物主要包括:湿地底栖类、湿地两栖类、湿地鱼类、湿地鸟类。湿地动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关键是栖息地,鸟类是湿地中最活跃的动物,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才能够吸引鸟类栖息。鸟类栖息地生境主要包括:深水区、浅水区等。深水区适合游禽活动,浅水区栽植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繁殖。同时要保证湿地水质,通过水闸阻隔外界污染源。其他湿地动物可以通过植物群落的打造,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供其栖息繁殖。伦敦湿地中心(WWTLondonWetlandCenter)位于伦敦市区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占地约4.4×105m2。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环伦敦的供水蓄水工程的出现,维多利亚水库面临废弃:水库由4个混凝土蓄水池构成,面积达56.6hm2。在野禽及湿地基金会(TheWildfowl&WetlandsTrust)、泰晤士水务公司、伯克利地产的共同努力下,原废弃场地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湿地栖息地,包括一个环境教育中心和展示中心,吸引着每年250000国内外的游客来参观学习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9]这些维多利亚水库曾经是越冬野禽的重要栖息地,在1974年被定义为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凤头潜鸭和琵嘴鸭全国数量最多,其他种类如红头潜鸭和水鸭也达到一定数量。这个场地是英国斑头秋沙鸭主要的越冬地。由于过渡捕鱼及其他人类活动,越冬鸟类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数量下降。伦敦湿地中心在废弃水库的基址上,进行湿地生境的修复重建:根据生境特征和水文特点,伦敦湿地中心分为6个区域(图2),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和3个单元: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没草原和泥滩。设计的关键是精确的控制各个单元的水位,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提高原有混凝土坝,保留水库原有水位,在每个单元构建泥墙、操作杆,使各栖息单元水位得以控制,不受季节水位变化的影响。有约30hm2的场地用于为众多湿地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包括特别是特色物种以及依靠泰晤士河谷迁徙的珍稀物种。伦敦湿地公园在处理人与湿地野生动物的关系上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典范。为了保证游客近距离的观测野生动物同时又不惊扰动物的生活,不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公园梳理了人流活动,将公园进行合理分区规划。伦敦湿地中心通过对人和水的统筹协调,将废弃水库变成了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很好的平衡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在为野生动物提供不受打扰的栖息地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湿地的机会。

4结语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 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 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休闲的可循环特色农业湿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等多种需求。(如图1)

3.3设计策略

3.3.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体验农田,该设计通过都市农庄的理念来表达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景观模式:农庄建筑屋顶种植农作物和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整个农庄分为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区,和服务基地包括田园超市和特色葡萄酒庄。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及科普教育区,分区明确,重点突出展示、科技、科普等主题,采取温室大棚的建筑形式。农产品对外展示区为游客与市民提供自产自销的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产品,成为天津特色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成为公园日常维护成本的主要来源。科普教育区为市民、学生、游客介绍本园区农业循环生产系统,公园生态净化的科普知识。农田体验区由农作物体验区、休息区、蔬菜园、果园组成,并由一条环形景观带串联而成,成为本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农田体验区周围设有灌溉水渠,利用基地水体资源形成灌溉系统。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 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 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邰杰,汤洪泉,曹晋,陆. 国外城市农业景观(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案例评析.广东园林.2013,6:45-49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瑞安林;湿地公园;建设;湿地植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之一,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价堪比黄金的瑞安,湿地更是难能可贵的闹市净土。

瑞安是浙江温州的南翼中心城市,具有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的滨海工贸城市。林湿地是瑞安市域唯一的湿地,位于瑞安飞云江入口段南岸,东靠阁巷,南接平阳,境域总面积870公顷,其中河流面积190公顷,池塘面积53公顷。湿地范围内居民集聚,主要有大桥村、龙潜村、外甲、南爿、林南、林北、西湖、东湖、直洛等村落。西南侧为林古镇,2006年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级历史文化名镇。现存古迹与历史建筑主要有光照桥、济南桥、陈氏节孝牌坊、善应禅寺、108年古榕树、90年古榕树、西湖宫、林氏宗祠、西湖桥口、陈宅、慧日寺、西湖天主堂、陈宅古院、一线街、陈姓古屋、林氏节孝牌坊等。湿地西北侧为机电工业园区,多为企业厂房。

一、 林湿地建设的必要性。

1. 从环境要素看,林湿地先天条件极其优越的,水域广,分布均值,水质清澈,当地农民基本直接抽水灌溉农田,农妇则常在水边洗衣。湿地中生长栖息的动物资源丰富,主要为滩涂野生底栖动物和鱼类,其中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量软骨鱼类,鱼类以河口半咸水生态的适生种类为主,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世界易危物种黄嘴白鹭在林湿地中经常停留栖息。古镇内保留有多处古木名树,植被以从陆域向水域过渡的芦苇、海三棱I草群落、盐渣藻类群落等为主。但湿地因多年未加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仅以目前在建的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为例:工程面积约6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20公顷。陆地范围内,就有2个大型非法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中转站、3个0.1公顷以上非常采泥遗留坑、4个无证小型养鸭场、1个中型养猪场、3.1公顷无证鱼塘。这些垃圾填埋场、禽类、兽类、水产养殖场非法占用湿地面积、排污严重,不仅破坏环境卫生,影响水质,破坏植被,而且给政策处理、工程建设、苗木栽植带来不小难度。另外河流开阔水域大多被当地村民围网用于水产养殖,而水面狭小区域则凤眼莲(水葫芦)泛滥,阻塞河道、阻碍排灌、泄洪。还有其西侧的工业园区,基本为传统产业,效益低污染大,其上游为平阳县工业园区,水域污染压力很大。所以林湿地的保护建设迫在眉睫。

2. 从文化要素看,林是浙南闻名的水乡古镇、文化古镇。是南戏始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教育家金嵘轩,水生物学家伍献文的故乡;明清、民国遗存古建筑群(古宅院、古民居、牌坊、宗词、庙宇教学、道观、古桥等),将浙南传统地方文化、建筑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完美地融为一体,丰富而含蓄地传递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宗教等历史信息;民间寓言创作、温州鼓词、藤牌舞、活字印刷术、划龙舟、滚龙、插香球等文化宗教活动盛行,集中体现了浙南水乡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的演变历程。所以林湿地的保护利用也是在林古迹的保护、民间习俗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浙南瑞安文化的传承和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从经济要素看,林近几年虽然经济略有发展,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占用湿地周边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因为近年的经济危机工业园区并未取得理想效益,多处厂房闲置。不仅如此,工业园还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压力,重新治理环境又是劳民伤财。所以保护林湿地,利用优越的先天条件,大利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合理设置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生态休闲设施,积极运用合理有效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同时也能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 林湿地公园建设的难点及建设建议和方法。

1. 林湿地建设的难点

⑴林湿地占地870公顷,涉及12个行政村土地,且90%以上的土地为农保用地。各村委村民意见分歧,说法不一,征地难度很大。现在基本采用向农民租用土地的方式。

⑵因为市委市政府没有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没有直接联系项目的副市长,也没有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扶持项目建设,所以林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计划和目标。

⑶财政没有专项资金保障林湿地公园建设。每年向财政上报预算能被批下来的不到20%。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保障,工程建设纯属纸上谈兵。

2. 林湿地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⑴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引起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湿地保护建设法规体系,出台解决用地指标、资金问题的政策。通过媒体多加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成立专业湿地建设管理机构,聘请专业人才,负责日常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维护工作。

⑵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成功案例很多,比如世界著名的伦敦湿地公园、香港城市湿地公园、黄河九曲生态湿地、浙江杭州西溪湿地等等,这些都是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成行性的成功案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它大幅降低建筑密度、环境生态负荷,建立良好稳定的生物群,合理沟通水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建设高效率、生态型、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了,以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形式推向市场。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据不同类型和标准,对现有民居进行整合。农耕渔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充分体味当地民俗生活,同时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最大程度降低了湿地旅游开发强度,减小了拆迁和开发力度。多多学习借鉴这些成功湿地公园建设的理念、精髓、经验,对我们的林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必定大有帮助,事半功倍。

⑶借鉴成功案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结合林湿地实际情况,突出湿地的独特性、差异性特征,建设好标志性建筑和景观。重点做好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景观建设、宣教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建设。

①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文化遗产开展保护恢复工程。包括建设隔离设施、管护站点、保护警示标识等保护设施。也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水文水质恢复等恢复内容。重点保护恢复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的林文化古镇。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

②景观建设包括水体景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植被景观建设。加快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沼泽、滩涂以及池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建议水体景观的边坡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功能分区块建设湿地。同时将景观建设赋予湿地文化内涵,积极挖掘利用当地名人、典故、遗迹。如建设龙舟基地、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传统文化温州鼓词及藤牌舞展览区、特色小吃街、手工业文化展示区等。植被景观建设应陆地植物、湿生植物、水面植物相结合。林湿地由于天然水位较高,常水位为2.62,潮水位2.72,洪水位3.34,现状地面高程约为3.0~4.0,所以每年7、8、9月台风过后湿地大部份陆地都会被水淹没。所以较其它湿地而言林湿地对植物耐水性耐涝性要求更加高。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以下植物较为适应瑞安林湿地种植生长。

③宣教工程建设

建设解说系统,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宣传湿地文化和环保知识。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建设固定的宣教中心用来展示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④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

三、 林湿地公园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借鉴作用

研究证明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不能单纯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应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在现有的础基上通过自然演变的方式得以修复。建设林湿地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当地环境、文化、经济的保护发展,还在于对周边地区的借鉴。温瑞平原地处浙南沿海,属江河冲积、滨海沉积的平原,多水、多浅滩、多湿地,而这些湿地中能被开发利用的却寥寥无几,温州乃至浙南地区不论是景观多样还是水文化完整性中都缺少湿地公园这一笔。所以林湿地公园的成功开发建设将对于周边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治强.太合嘉园人工湿地绿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53-55

[2] 杨德威.大庆湿地植物的利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0,7 :7-8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4篇

近几十年来,污水处理技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脱氮除磷技术一直不够成熟,受传统治理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束缚,在对生活污水等有机污水的治理上,许多设计单位和成套设备制造商只重视COD、BOD5等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而忽视了脱氮除磷。随着污水成分的日趋复杂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三级处理和深度处理污水厂也在很多城市兴起。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新工艺、新技术大量涌现,如AB法工艺、间歇式(序列式)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A/O系统、同步脱氮除磷的A/A/O系统、氧化沟系统等。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环境的污染。现有的技术设备一般都存在投资高、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整个处理系统的运行。目前,采用较多的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基建投资一般约为1000元/m3,如果考虑深度处理或三级处理,处理成本将会达到1500元/m3以上。由于国家的财力还十分有限,而采用BOT等方式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环保市场机制也还不健全,导致水环境治理速度相对缓慢。如何优化组合工艺,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增强处理效果,应用经济适用的“三低一少”(投资低,运行费低,管理要求低,废泥量少)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成了水环境治理的一个新课题[1]。

2治理和改善的基本处理要求

2.1从水环境的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水环境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生态处理时就必须要从整体入手。虽然治理和改善水环境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程,但过去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并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处理,通常都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水循环系统建设,通过对水源的循环处理争取实现水源的净化,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常常是毫无效率的,甚至会加剧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新时期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要求人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

2.2确保水环境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下

水是一种可以再生与循环使用的重要资源,主要涉及自然与社会循环2种形式。其中,社会循环指的是人类通过开挖利用产生的水进入的循环;而自然循环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两者相互交织,社会循环需要建立在自然循环基础上,同时,还会对自然循环造成影响。若在社会循环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循环基本规律,加强污水处理,保证排放至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满足环境要求,则会使自然循环良好维持,保证淡水资源可以被人们持续应用。以雨水为例,通过渗透与贮存,对其循环途径进行修复,控制暴雨的自然径流,减小洪峰流量,避免灾害的发生[2]。

3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区别,但人工湿地切切实实是在全面分析天然湿地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在相关技术的应用下借助一定的地理优势和水环境形成与天然湿地相类似的湿地环境,从而对受污染或者破坏的水环境进行相应的修复和改善,这样的修复、改进作用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人工湿地的建立虽然总是缺少一定的天然性,但成熟后的人工湿地拥有与天然湿地类似的稳定生物膜,受到污染或者破坏的水源在经过这一稳定生物膜时,有害物质就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过滤出来,其他污染物质也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自觉的消化与吸收。例如,深圳市的燕罗湿地,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应用案例。

3.2建立湖滨带

湖滨带是由陆地向水域过渡的特殊地带,它可同时具有水域和陆域2种生态系统,而且具有其他水域带或陆域带所不具有的特殊生物群种,能够在水源的保持、净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建立湖滨带可以将净化水源与涵养水源的微生物进行大量的存储和培养,使有问题的水环境系统在经过这一生态系统时能够得到充分的净化和改善。湖滨带除了具有净化好改善水源的作用之外,其观赏效果也是极佳的。湖滨带具有层次性和过渡性,因此,水生物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改善水环境[3]。

3.3建立人工浮岛

所谓人工浮岛,是利用人工技术在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水生生物培植,从而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该区域内的水环境达到一个较为正常和稳定的水平。人工浮岛的建立和应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种类以及水量多少的影响,完全根据该水域的受破坏程度来决定水生生物的养殖规模和面积。

3.4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径流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及类型受到了较大影响。建设中对土表硬化处理后的土地不仅会破坏浅层地表的水文,并阻碍地表径流的正常渗透,使得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型水环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减少使得建设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渗透力受到影响,发生降雨时,大量的地表径流被浪费,甚至引起该区域内的积水或洪涝灾害。因此,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对地表进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渗透量。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要更换硬化地表的材料,改为透水性较好的砾石或者透水板砖,并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4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

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当前水环境治理技术存在诸多的弊端这2种情况,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十五”重大科技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在原位型水生态修复方面,我国武汉的月湖、桂林的桃花溪、苏州的拙政园等水系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修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证明了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还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为大自然留足自由发展和自我修复的空间。因此,我国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方面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1)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和重新部署,要求其不仅要想尽办法遏制水源的污染恶化程度,还应该尽最大努力对水源的受污染情况进行缓解。大力尝试和应用新型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尽快完成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或者改进。(2)城市或农村规划部门也必须要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无论是规划城区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型水环境的建设问题,必须要为生态型水环境留足空间,而且是原位型的生态空间。同时,在兴建城市居民小区或农村建筑时,都要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设置性能优越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同时在绿化城市或者农村的环境时,天然的水系环境不可破坏,必要时可以为其设置保护等级,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

5结语

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业型工业废弃地;水体重构;途径;模式

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17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95座对矿产能源的依赖程度极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这些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面临衰退甚至死亡并折射出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其中水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基于此,矿业型工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价值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背景解读

(一)现存问题

矿业废弃地中的水资源包括由地表塌陷产生的地表渗水,矿区内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由天而降的雨水及采矿时产生的废液等等内容。

采矿活动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沼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与周围城市空气迅速融合;有的地表水顺采矿塌陷区裂缝下渗,污染地下水体,影响居民淡水的引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它们给矿区、周围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性及必要性

矿业废弃地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殊的场地形态能为水体重构提供必要的横向与竖向空间体态。作为人类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匮乏能源之一,水体重构是矿业废弃地改造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废弃地内水资源的重塑与修复,可重新构建已被破坏过的生态系统,使之与城市系统之间达到平衡与循环。

(三)理论支持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从环境与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那么,在矿业废弃地中应要节约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地的污染和破坏,使水与其周围物质环境处于一个共同、协调、高效、多维的发展状态之中,从而维护自然界的平衡。

二、矿业废弃地水体重构的途径

1.废水处理

矿业废弃地中的废水主要包括煤矿疏干水、工业废水、煤矸石和粉煤灰淋溶污染、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其中,由于矿业活动开采剧烈,露天采场的中心区域极易塌陷及洼水,我们应将其治理,形成一个水景中心,与雨水、周边水系统成为一个循环体系;对于地表渗水区域,一般都会利用人类活动后的现状,建造成次生湿地系统、湖水公园、沼泽等与水有关的方式,并在其系统中种植不同的生物物种以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徐州九里湖由煤矿地下开采而形成了采煤深陷区,经过修复、治理后演变成为次生湿地和鱼塘的最佳案例。九里湖中有一部分沉降差值在3m以上范围的水区,若不进行治理,现存的地表污染物将会转移至水体中,对水域造成污染。因此该区域确定为地表生态环境整治区,宜经过土壤污染治理后植草。

位于当前水域和未来沉降水域(地表生态环境整治区)的,是维护九里湖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区内可以大量栽植适宜于在水岸边生长的乡土植被,以林木为主,并控制人工景观的建设量,避免或减少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对于不适于建设区将来虽会出现地面沉降,但沉降值在0.5米以内,因此可适当进行公园绿地和景观建设,作为湿地公园的公众休闲活动区。

2.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是废弃地中水体重构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雨水可以与治理后的废水一起成为矿区内的湿地景观;另一个方面,它可以淡化或冲刷矿区内的污染物质。在雨水收集方面,可利用地面原有的生态景观(如:河道、池塘、小面积的湿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并保留河岸的自然化;还可以进行人为设计并对雨水进行净化与收集处理。

英国伊甸园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生态植物园,他把外部场景转移到室内空间,采用透光度达90%的ETEF新型膜材料让室内的植物可以充分的享受阳光。由于ETEF表面非常光滑,当雨水打落到屋顶的时候会随着屋顶滑落到底部,所以格雷姆肖及其团队在建筑的最低点设置一人工湖,目的是可以存储随时降落的雨水来节省资源,再经过压力把水送到伊甸园中来灌溉植物、形成人工雨和人工瀑布(图2),以来维持植物的生长、营建园中的生态,展现室内中的室外景色,最后雨水将渗透到地下,用来清洁。

3.净化技术

水资源的净化技术主要有人造湿地构建技术与植物根际过滤技术两种。人造湿地构建是把原有废弃地、工业用地等转换为湿地公园,植物根际过滤是通过植物的根部来循环处理废弃地中水质中的污染物,两者必须要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由彼得•拉茨主笔的唐山南湖公园中水体的净化技术是人造湿地构建的典范。首先要在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上种植芦苇、凤眼莲、泽泻等水生植物,其次在适当的去除那些堆积于湖底容易诱发蓝藻的淤泥,最后采取一系列的护岸措施即可。

而对于塌陷区的水体,主要以矸石淋溶水、矿井排放水、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水相混溶为特点,水质结构复杂。根据修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将水体修复技术分为重金属去除技术,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去除技术,酸碱污染物去除技术等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

三、矿业废弃地水体重构的模式探究

(一)次生湿地维护

由于矿区沉陷区中的地表塌陷严重,造成两种常见的现象促使矿区沉陷区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说是改变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其单一的“陆生生态系统”演化成为“水―陆复合型”的次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由于这两种现象使水体、基质和生物群落构成了次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大要素。次生湿地系统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矿业活动过后的常见现象,如:徐州九里湖区域及唐山南湖湿地公园。

(二)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一些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的开敞空间形式,它是一种具有民主性质的城市室外活动场所。矿业废弃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硕大的坑底特点,加之水造景等因素,可以成为一片游憩玩耍的城市区内,如日本淡路梦舞台与英国伊甸园工程都是该方面的代表。

(三)自然生态博物馆

功能置换是城市空间改造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自然生态博物馆是露天博物馆中的一种类型,水体重构是自然生态博物馆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如由金矿改造成的澳大利亚Sovernhill主题公园即将其经污染的水体重构后作为一个造景元素,意在引起人们对炼金与淘沙的回忆与该金矿在澳大利亚时的工业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矿业废弃地是重工业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地块、而水是城市区域的灵气之所在,在城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请不要忘记:废物再利用,建立节约、友好型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所以,矿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不仅仅是环境的再生与保护,更是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体系与构建城市景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