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专业特色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 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 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 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 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转贴于

5 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 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 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文化 形象策划 水韵扬州

我国江淮之间多为富水地区。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文化,不失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一条好途径。今试以扬州为例进行分析,并为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一、水资源与水韵策划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南临大江,运河之水贯通其间。城区内除了京杭大运河、古运河、瘦西湖等经典水系外,还有些零散河道遍布于城区范围。其中,环绕城区的水系主要有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潮河、七里河、沙河等;内城河水系主要有小秦淮河、北城河、玉带河、西门二道河等;西北部有瘦西湖水系。

现今,国内的水资源开发则主要集中在观光型的静态旅游活动上,对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开辟较为欠缺,且集中在几条经典水系上,而针对如何整合城区内零散水系的课题研究较少。扬州作为一个具有城区水域优势的城市更具有开辟水文化的优势,加之丰富的历史背景及优美的人文景观,足以利用现时的商业契机来发展城区特色“水文化”旅游。为此,水韵策划可做如下宏观思考:

1.要加强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水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扬州旅游业的主打产品。科学定位,加强促销,发挥整体优势,打出水文化旅游品牌。

2.扬州水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领略扬州水岸风景的魅力、欣赏扬州丰富的水系历史文化、了解由古至今的河系开凿历史情况、发展水上休闲旅游项目以及体现参与性的旅游发展趋势。

3.进行必要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改善水景艺术与水景观的水质,建设优质的生态景观,为打造休闲品牌提供良好的水源背景。

二、形象策划与创意

1.水域环境形象

(1)改善水环境,实现城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要进行源头截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利用活水工程加快水体更换速度;实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污水可回用于工业、市政、清扫和绿化;活用生态护坡技术,用干砌石、木桩等天然材料护岸,同时改变护岸砌筑形式,采用植物多样化措施。

(2)明确整治目标,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观度及通达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注重亲水河道的建设,适当降低河坎的高度,营造亲水氛围,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依照水域地理纹路,构建意象图案,与扬州古今文化形成对应与补充,做好地理性铺垫。

(3)创新融资渠道,建立河道整修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要树立运营城市的理念,依靠民主决策,通过有效开发城区水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城区水利建设。还可利用诸如“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扬州“水品牌”,发挥城市品牌效应。

(4)提高整体品位意识,融合城区河道整修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扬州城区的景观建设,有必要地拓宽水面。对河道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性但不失个性化因素。此外,河道及其周边建设应以自然为本,多植树少铺草坪,节约用地空间及成本,增强河岸景观的透视效果及居民的认同感。

2.城市文化形象

(1)“水――水”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具体项目如:

桥梁建筑群:随着城区河道整治工程的开进与水文化品牌的打响,我们更应该注重桥梁建筑的建设与创新:建桥形式多样化,如单孔桥、双孔桥、洞桥、弓桥等;建桥材料多样化,如木桥、石桥、水泥桥等;桥体命名多样化:可以形状、颜色、名人、历史、诗词等命名。

河心山石生态群:充分利用城建弃剩资源,把拆迁改建中的砖头瓦砾及碎石泥土用来造河心假山,从而建成河心休憩岛屿。岛屿上可以修路道、建凉亭、造戏台、立名家雕塑、刻诗词碑等。同时,利用四季之韵布置河道空间,增置漂浮植物和浮体陆生植物以净化水质。

水上休闲项目:利用包括琴船、书船、戏船等特色水路交通工具,在观览沿岸风物的同时更让游客亲身体验扬州的民间文化艺术;开展参与性表演项目,让游客参与民俗工艺制作过程,如雕版图书、玉雕、漆器;举行夜间“扬声”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以水为主题的节庆活动。

水上游线项目:“水上私庆项目”,包括生日宴请等私人化庆祝活动。“水上节庆项目”,包括 “二分明月”文化游等主题活动。“水上商务项目”,可针对有关公司及部门等非严肃主题的会议来安排。“水上游船项目”,将完善城区河道网络,游览线路遍布全城。

(2)“水――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具体项目如:

基础性建筑与设施:适当添建微型泊船码头、亭台、临水长廊、名人塑像、诗词碑林、河滨散步道、娱乐健身器材等建筑与设施;注重沿岸灯光的建设与组合,从审美的角度控配好路灯与彩灯的比例;可在沿岸绿化丛中设置音响,增添夜景的视听觉美感。

博物馆与展览馆:在微型停泊码头附近修建“综合性”博物馆与展览馆――体现扬州多元文化,包括城址文化、园艺文化、盐商文化、工艺文化、烹饪文化等诸多方面。此外,还有“专题性”博物馆与展览馆――“水文化博物馆”、“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玩具主题乐园”。

“绿色型”商业市场:“传统工艺美术品”――刺绣、玩具、柳编、木偶、剪纸、名人字画、古代工艺品、玉漆器等。“土特产与名优产品”――竹草编制品、花卉盆景等。“美食沐浴产品”――特色饮料食品、名菜名点和沐浴休闲文化等。

河岸“广场文化”:绿树衬鲜花,喷泉配塑像,戏台连长廊;配套健身设施与娱乐项目,调制广场夜间灯彩与音响;开展露天的广场音乐会、广场商品特卖、广场美食展等聚集游客及居民,促进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3.商业经济形象

(1)把城区内水路做通、做活,要求水路的交通达到便捷标准,可考虑建设商业性水运码头。

(2)联合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城区内必要的整治水环境工程,开拓“活水源”,在树立并宣传品牌的同时挖掘沿水地区“绿色商机”,以文化优势与水陆交通优势引导国内外企业的加盟来开展商业贸易与休闲文化项目建设。

(3)并重“景观水道”和“运输水道”的开发建设,同时考虑效益成本与回收期。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招商引资和民间筹资,以高效的商业利润回收投资成本。

三、品牌的打造

品牌意识也极为重要。运河是扬州也是我国许多其他城市独特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打造品牌。

1.资源开发所需优化的空间范畴

古运河沿岸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但多数不是旅游单体,其整合度还不高,没有从点-线-面的链条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形成完整的资源链条。有些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在古运河整治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体现原始风貌的护坡改建成直立式驳岸;绿化带时而挡住沿岸景点的观赏视线,开发时没有从旅游角度进行合理化测量,如吴道台宅第;名人骚客经由古运河时所留足迹未被深度挖掘出来,名人故居时而因整治不合理而遭损毁,如汪中故居。

2.“嵌套式”开发模型的构成

“资源等级因素”:按资源本身的丰富程度将旅游资源分为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一般资源三个等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兼顾三个等级资源的合理搭配,把开发和整合的重心放在如图中的阴影部分(即两者或三者的重合部分)。

“开发等级因素”:根据三个等级资源的合理性搭配,并考虑开发的先后性与主次性因素,把资源的开发等级分为核心性开发模式、重点式开发模式和辅开发模式这三个层次。这是一种对资源组合综合考虑下的不同开发模式,其互为联系并相互作用。(如图)

图 嵌套式开发模型

3.“嵌套式”开发模式的解析与运用

(1)核心开发模式:即品牌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出古运河南北精品线路――“邗沟-瓜洲古渡”,形成古运河“北有邗沟,南有瓜洲”的水文化旅游品牌。

①针对古邗沟:保护古邗沟遗址的基础上策划建立古邗沟遗址公园;构建“时空再现”的互动模式,虚实结合,借助高科技手段营造邗沟过去的开挖场景。

②针对瓜洲古渡:打响“春江花月夜”品牌,采用现代高科技营造情景组合;利用节庆文娱活动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定期策划水上诗歌咏诵会、水上休闲参与项目等;复建古瓜洲繁华往昔出来,展示出古运河旁的古镇街市风貌;设立运河博物苑,强化文化景观的可游览性和项目的可参与性,同时可设立博览苑标志性牌楼和望运楼。

(2)重点开发模式:以品牌化旅游线路――“邗沟-瓜洲古渡”为基点,挖掘并开发线路“两端(邗沟和瓜洲古渡)”旅游资源的同时,构建古运河品牌线路中间段的建设方案。重点式开发模式主要是融合观光游览、参与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逐步向参与休闲型偏重。其包括河面水利建筑群(桥梁、闸坝等)的复建与展示、河中山石生态群(河心假山、刻诗词碑、植绿栽红等)的建设与保护、河岸文化系统展示群(水文化展示、盐文化展示、博物馆等)的构建与宣传、水――岸休闲参与群(古运河广场、工艺展销市场、水休闲娱乐项目等)的创意与策划。

(3)辅助开发模式:主要指资源开发整合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完善问题和客源市场开辟。

①基础设施的完善。前古运河游览线的配套基础服务设施还不够到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因此我们需增加水上游船的数量与种类,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增加古运河经典游览线的旅游质量。

②客源市场的开辟。古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以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针对周边近程旅游市场,如上海、浙江等地的“水文化”品牌促销,扬州应把宣传重点放在本省及周边地区;针对中远程市场的“水文化”品牌促销,扬州应积极寻求同南京、镇江等周边城市的合作,组成宁镇扬联合促销团,面向华北、华南、华中及东北等地区进行旅游宣传促销。

③品牌打造的效果评价。加强宣传促销动,把城区内“水文化”品牌宣传促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城区内“水文化”品牌的旅游信息化工作,落实城市“水文化”标志体系;改善居住条件,营造投资环境;创新筹资理念,依据整治后会提升沿河土地价值的市场要素,积极采取以地低资、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方筹资;拓展城市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城区河道的整治为新区的建设和旧城的保护,为城市框架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城区河道整治是打造“水韵扬州”品牌的前提,而“水韵扬州”品牌的打造又是整治工作的拓深,两者正好构成了扬州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在对“水韵扬州”综合规划时树立高起点,紧握“和谐”理念,除全面考虑城区水环境整治外,还结合考虑城市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因素,从而完善“水韵扬州”旅游品牌的打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成: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扬州:扬州市社科联

[2]《扬州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扬州:扬州市旅游局

[3][美]约翰・A・奎尔奇 [新]梁绍明洪瑞云陈振忠:营销管理与战略案例(杨建华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5]薛庆仁夏泽民等:扬州市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6]吕为龙闫伟:扬州碧水工程建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05,(9)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第3篇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生存条件艺术的生态化问题为中心,首先阐明了生态设计发生的原因以及生存条件艺术设计的本质,并在结尾对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当中的生态理念的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剖析,希望能够为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字:

环境艺术;生态化;生态理念

一、生态设计产生的背景

1、生态背景

当前人类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这都是由于人类的环保理念缺失所导致的,在100多年前伴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也给整个大自然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大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最为直观的。人类的一切舒适和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自然环境的破坏相联系的。而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在当前的生态环境当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生存条件破坏、物种灭绝等等状况。在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都需要面对臭氧层破坏、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减少、酸雨等等情况。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们也开始逐步地去思考这些年来,到底对大自然做了些什么?人类要想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不仅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舒适和便利,还要进一步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生存的周边情况,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观念进行反思。而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人们也开始萌生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决心,开始逐步重视对于大自然的保护。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大程度上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个新的纪元当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生存条件的大变革,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根据当时的情况来争论自己的生存现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更加重视对于自己生存条件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生存环境来更好的生活。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类的生存条件再一次的大变革,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条件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划分,根据以往的观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进一步的了解到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个人以最高尚的道德水准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共同缔造一个和平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不能过度的透支大自然的生存条件系统的承担程度的状态下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伴随着这个理念的提出,生存条件艺术设计也随之发展起来。我们大多认为生存条件艺术设计是一门空间性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单元。在大机器时代之后,人们明白自己生活条件的提升本质上是耗费了大自然的成本,正是因为这种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才使得现今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逐步的下降,而正是由于人类的发展方法与生存条件之间产生出的矛盾才使得生态设计应运而生,这也是人们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自己的生存条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

要清楚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我们首先就应当明确生存条件的概念,所谓的生存条件指的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全部生活地点和生活地点当中所包括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而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存条件的形成是由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方面是大自然为人类生活所创造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生存条件。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对生存条件艺术进行概念的界定,所谓的生存条件艺术指的是在自然生存条件的出发点上,以现有的技术手段设计出来的,能够达到人们需要的,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和谐,提供生存生活时空生存条件给人类的一门艺术。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人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利用大自然提供给人们基础的生活空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生存空间的基础那就是大自然,并且要广泛地寻找各种的材料来进行应用,通过高新科技技术的使用,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更加高质量的空间当中生活,并且给自然带来极小,甚至不影响自然的环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包含了一些人工的技术元素,比如信息广告、行为艺术、影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天空、大地等等自然元素。通过对于这些元素的综合利用,能够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空间,并且能够使得各个元素在这个空间当中相互协调。除此之外,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具体来说也就是在制定的范围内将公共设施、绿化、雕塑等等元素进行分类整合的空间分布,来造成一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生存条件为中心的艺术设计,这是建立在现代生存条件科学基础上的医科艺术设计科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存条件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是以建筑以及室内为主要表现空间进行设计的,其涵盖的学科范围很广,包括电气工程学、光学、结构工程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等方面。而有关设计理论则囊括美学、哲学、社会学、民族文化学、社会法规等等,而具体的设计内容则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等等。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1、生态设计与保护

生态的设计即是以生态学为原理来领导生存条件的艺术设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人的生存空间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能够和谐共处,通过对于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使用,能够进一步的保证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尽可能少的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生态设计观念已经深得人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生态设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在设计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的引起人类生存空间的变革,将更加深层次的引导人类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生态设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生活空间对于自然的影响,并且更加深层次地将这种方式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等,都是生态设计理念的使用范围。通过这种理念的使用能够使得人为干扰的成分下降到最低,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破坏,进而更好地促使人类去保护大自然,让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得以平衡有效的发展。

2、生态恢复与促进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的生态系统有着极为强大的修复功能,生态系统当中也有很多可以替换的体系,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空间不被破坏,生态资源不被消耗殆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时间往往比较长,相对于破坏生态时间的行为来说,生态的自我修复在时间成本上要耗费很多。不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的生存环境不仅仅要受到大自然自然环境的阻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为因素的阻碍。而环境设计的策划者更多的是面临的一些已经被废弃的场所,这些废弃的场所很多可能是人们都不愿意在使用的单位,是整个人类生态系统当中坏掉的部分。因此设计者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就需要对于这些部分进行修复,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部分构成单位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促使每一个单位都能够在生态环境系统当中发挥其应当有的作用,而推动场所中每个体系能够更好的使用也是现代生存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职责所在。环境艺术设计者在面临千疮百孔的场所,应当首先思考如何才能够将这个单位恢复生态,恢复到人类能够生存的状态,进而才能够考虑如何设计才能够将这个单元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通过艺术的办法来促进整个单位内部各个生存体系的改善。

3、生存条件补偿与适应

在人类的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使用了很多不能够再生的能源,由此就使得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得体无完肤千疮百孔。而越来越少的能源能够来弥补这些已经耗损的资源。而为了去弥补这些生存环境的缺口,环境艺术设计者应当进一步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通过有效的策划来进一步降低景观要素对生态环境的不良作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已经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进行复原。策划者们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降低对于那些不能够再生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使得整个单位的发展更加符合现代人类的生存环境。

4、生存条件保留与创新

对于原场地原有元素以及原有材料进行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存条件艺术手法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的应用。有一些著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开始应用这个理念来对于生存条件进行保留和创新,比如瑞切尔主持设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在他的策划当中,一方面应用了“保留、再生、利用”的设计手法整个煤气厂当中杂乱无章的废弃设备因地制宜地使用起来,把原来的煤气裂化塔、压缩塔以及蒸汽机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用这些设备来表明工厂的历史,同时它把压缩糖和蒸汽机涂成了不同的颜色,用来供人们攀爬与玩耍,这就实现了空间类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设计方案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善于将空间内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资源的再次利用是避免资源浪费的最好的手段,通过对于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让已经废弃的地区重新产生价值,对于这些物质资源的合理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设计师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将整个废弃地方的实际物质资源重新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废弃地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并且减少了对于原有的生态的破坏。

四、结语

生存条件理念的介入成为生存条件设计的新课题,我们需要清楚的认知到尊重大自然并且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的首要条件所在,这是人类生存的共生意识的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师们要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学会如何在不对大自然产生消极影响的前提下,合理的去利用空间内部的资源,变废为宝,为人类创造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哲学》周桂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俞人豪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版[4]《中国音乐简史》夏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5]《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冯文慈文,《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第2期

[6]《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邢维凯文,《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7]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中国农学通报,2009(24).

[8]杨嘉乐.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

[9]伊杨玲.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探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2).

[10]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广西园艺,2008(2).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第4篇

常言道:“车轮一转又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出来”,在长度、宽度、广度、深度、高度方面,汽车行业都相对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神奇的魅力,主要因由就是其产业链涉及面较广,链条之间的相关环节较多,众所周知,汽车产业链涵盖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保养、金融、租赁、汽车用品、二手车置换、汽车文化(广告、公关、展览等)等诸多领域。

在业界,本人将汽车产业链比喻成一个“生命体”,它由“产业基因—行业母体—市场环境—链条全息/三螺旋”构成,任何产业链条的具体业务版块的生成,皆取决于“创生母体”(汽车产业)的先天基因,“基因”是衍生新业务的内在根源,它与相关异质业务模块交合,又会孕育新的业务。如卖车的也可以修车、搞租赁等等。产业链各新业务模块一经生成,便具有自足独立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奠定了产业链新业务的基质,蕴含着产业链未来的基本模型;汽车产业链条上各具体业务模块的基质各有不同,其优劣强弱,取决于各自基因(创生主体)的质量。实践中,汽车产业链条上具体业务模块的内在规定实现的可能与程度,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在积极和谐的生态环境中,产业链条上的各业务模块将经历由少而壮、由简而繁、由一而多地自我生发繁衍的过程。产业链的繁衍,可分为原生态和衍生态,如汽车销售是原生态,而汽车金融则是衍生态。一个有生命力的业务模块的衍生并非一次性了结,而是逐步延展的,因而其始终处于不断新陈代谢的动态之中。产业链条的各业务模块都具有全息特征,即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结构单位,都携带着产业链的全部信息,它们在条件具备的时候,都可能发展成新的同根独立体,如卖车的可修车,修车的也可以卖车,从事租赁的也可以经营二手车等等,从而保证了产业链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来说,尽管行业基因、市场环境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具有决定性影响,但一般而言,其发展成长,既不是“行业基因决定论”,也不是“市场环境决定论”,而是以产业链为中心、中介,三者互为因果的多维螺旋式的张力结构。三者能否进入良性互动状态,是决定产业链条上各个具体业务模块兴衰存亡的关键。这个三维螺旋结构并不是封闭的,它向上通过产业基因与产业发展的既往的全部历史及未来发展相关联,向下借助生态市场环境与多方面的现实相沟通,贯穿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成为产业族群中一个有机的点。产业链的生命理论的全景概括起来就是:产业之根(基因)、产业之本(原生态)、产业之树(衍生态)、产业之魂(全息)、产业之场(市场环境)。

为了通俗地解释“产业链的生命理论”,我把汽车产业比喻“由一条直线绕成的一个圆圈”,汽车产业刚在中国兴起时,是一条直线,先是汽车的生产制造后到汽车销售再到维修,而后扩展到汽车美容、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金融、二手车置换、汽车文化等等,当这条直线延展到一定长度时,它就自动闭合成为一个圆圈,而当这圆圈的某一产业链条过度开掘时,圆圈就会断裂变成一条直线,然后不断地补充新的产业链条元素,修复透支的链条元素,如前些年汽车销售领域竞争白热化,车商们把汽车销售当成“红海”,进而开辟汽车维修等后市场的“蓝海”,而当汽车维修保养这一片“蓝海”即将被染成“红海”时,他们又转向汽车金融、租赁、二手车置换等新天地。由此可见,汽车产业链条具有衍生性、延展性、联动性、自给性等特点。

目前,各级各类车商已经充分意识到汽车产业链营销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有部分车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及尝试,但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指导,他们迈得步子较小且充满一定的风险。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汽车整个产业链条的综合剖析、各链条之间的关系及其各产业环节的营销策略的专业性、系统性、实操性、前瞻性的著作尚未发现,因此,解决中国成千上万车商们的迫切需求迫在眉睫。

本人自2000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十年间深入系统地专业地涉入了包括汽车销售、维修、保养、金融、租赁、二手车、汽车文化等各个链条,一直手脑并举,策略与战术并行,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具备了一定的系统的指导思想。2006年本人在车市的坐销时代即将宣告结束时,著了《中国汽车商战:中国车商成长录》一书,全书分为“车卡、车道、车向”三部分,采用“诊所+战场+实验室”以及“实操案例+自主理论”为一体的“活化石”写法,开创了业界先河,堪称业界经典,特别是笔者亲自实操的案例,包括“策划门、广告门、管理门、公关门、客服门、培训门”等,并配以笔者对中国车市的真知灼见、前沿理论,更是切合中国车市实际,与中国车市同步,并适度引领,对中国车企的发展起到了指路明向的积极作用和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后,笔者一直关注并持续研究中外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开启中国车市永续发展和稳定繁荣的路径和方向,期间有幸深入涉猎了汽车全产业的链条,对汽车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历经五年对中外汽车产业链的深入思考、系统探索、缜密总结之后,觉得有必要再度出手为汽车业界再尽些绵薄之力,因此为顺应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车商们及从业人员的需求,就成为本人创作《汽车产业链:营销全攻略》的动力源和原动力。如果说《中国汽车商战:中国车商成长录》偏重于汽车产业链的局部,侧重于汽车流通行业,属于微观看产业的话,那么《汽车产业链:营销全攻略》就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战略与战术融合,将宏观与微观结合,本土与国际接轨融通,当下与未来无缝对接,真正打通汽车产业链的“任督六脉”,让汽车产业链顺畅地运转起来。

由我国著名的具有60年出版历史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汽车产业链:营销全攻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相结合,策略与战术相结合,总产业链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相结合。主要分为“汽车产业链导论”、“整车销售”、“汽车金融”、 “二手车交易”、 “汽车租赁”、“汽车维修、美容、保养”、“汽车用品”、“汽车文化”(广告、网站、展览、俱乐部等)等营销攻略版块,揭示各个板快之间的内在联系、依存关系,及产业链条各个临界点的关联度,探究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成长、发展、成熟、衰退等)。在进行上述专题分析探究的同时,中外汽车产业链条相结合、比照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汽车产业链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提出应对行业本身发展趋向所应采取的策略。

该书在选材立意上做了大量与时俱进颇有建设性的创新,在业界率先提出系统缜密的品牌营销、新渠道营销、文化营销、公益营销、全球营销等课题,不再停留在僵硬呆板、陈陈相袭的传统营销课题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营销创新具有抛砖引玉的效用。该书每一专题版块主要分为“现状剖析、趋向把握、攻防策略”三部分。它具有三个“四位一体”:“行规、攻略、案例、思索” 、“理论、方法、工具、实践” 、“创意、创新、创造、营销” 。

该书言简意赅、意旨深远、高度概括、行文流畅、阅读舒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适度的前高瞻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很给力、很给智、很给财”的实在书!

这本书是汽车产业链全部从业人员(包括投资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必备必读书,它同样适用于为汽车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如汽车专业广告公司、咨询顾问公司、职业培训机构、政府研究汽车的组织,以及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汽车专业的广大师生,可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辅助教材,以及MBA、EMBA和企业培训教材。当然也包括对汽车营销感兴趣或即将涉入汽车行业的广大读者,同时需强调的是,本书对汽车业外的人士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第5篇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