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后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储蓄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但是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态势加速发展,并将于203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过于庞大的老龄人口,这些使得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将不得不面对随之带来的经济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根据联合国《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数为11.63万,到2050年将增至1.01亿人”,也即是未来50年我国将增加89.72万高龄老年人。我国2000年高龄老年人只占老龄人口比重的13.51%,而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30.66%。高龄老年人的数量增长令人担忧。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也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社会环境通常表现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但是中国却是还未达到现代化的时候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巨大,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并且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经济发展上,我国可能将面对比其他国家更加艰巨的挑战。有关研究预计,在我国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在30年左右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度。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我国目前经济情况来说,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的储蓄水平,我国投资的增长也将更为强劲。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国民收入中储蓄与消费的分配比例也在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也不同。Leff曾经对1964年74个国家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显著。Ram在1977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对中国1978-199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研究得出结论:总抚养比的下降是国民储蓄率逐渐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较高,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储蓄率缓慢上升。其中少儿抚养比和储蓄率成反向关系,与生命周期理论所预期的结果相符。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储蓄率则下降得越快。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极大地降低中国的储蓄率,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
储蓄率水平的下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储蓄水平不断下降。我国在目前情况下,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毋庸置疑。低生育使得低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可能会缓解老龄化程度,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口的上升速度则更快,故而我国将面临总抚养比不断提高的问题。在总抚养比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用于赡养老年人口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时也将增加各项个人社会保障的开支,这都会降低家庭储蓄水平。
其次,社会整体储蓄水平不断下降。在社会储蓄方面,社会储蓄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随着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国家的公共支出也将不断提高。同时,企业用于支付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也将增加,使企业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比例缩小。进而导致社会总产出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增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1.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都将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挂钩。故而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尽早把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上日程,这样才能控制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政府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如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等负面作用时,必须要有超前战略性眼光,做到未雨绸缪。
2.改革养老体系
在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基础上,政府面对老年型社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老有所养”。社会养老保障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经济救济等,是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社会安全制度。发挥国家,企业和集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这样建立社会老年保障制度才能使得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基金制度,也是企业和集体的一种选择,这样能使劳动者退休后有较高的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积累充足的社会养老储备基金,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以家庭和自养为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进而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社会的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2]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3]万春,许莉.养老保险缴费率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资本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4]王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变迁[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5).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伦理问题 孝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①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0%,达到1.32亿,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按2005年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1]另据最新一次调查,截至2008年2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2]老龄化现象正在逐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各种欺老、虐老甚至弃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正蕴涵着深刻的伦理危机。
一、社会重心过度前倾
在生产领域,随着社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显得日益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在这些方面与中青年人相比,老人无疑不具有任何优势。老人的社会经济价值随之下降,收入水平也相对降低,与之相对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则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生产的主宰者,并占据社会舞台的中心,掌握着更多的社会权利。
在社会生活领域,老龄化的来临造成老龄人口比重过大。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的“一孩”生育政策,家庭人口转变成“四、二、一”型,即在一个大家庭中通常有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小孩。一个小孩承载了祖辈、父辈六人对未来的期望,小孩自然就成了祖辈和父辈情感投射的焦点,成了整个家庭的中心,而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四位老人却很难得到关照。社会重心在少年儿童身上畸重而在老年人身上畸轻,老人越来越被社会生活“边缘化”。
二、代际价值观冲突加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同步到来的,一方面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另一方面在思想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革命,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多元。老龄人群与年轻一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成长环境和人生体验,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会导致代际间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对社会主导价值话语权的争夺。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少的时候,信奉老价值观的人数较少,争夺的力量比较微弱,而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多时,争夺的力量随之增强,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就会加剧。
“代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代沟就是指“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3]其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价值观念是生活方式的内在决定因素,它也是“代沟”中最核心的部分。“代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一般来说,社会发展越迅速,“代沟”越会加深,有时甚至会出现代际断裂,导致不同“代”人无法沟通,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中国,代际矛盾已经凸显,人口老龄化无疑使这一矛盾加剧,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没能有效缓解,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代际公正缺失
按照美国学者罗尔斯的观点,所谓公正,就是社会基本制度即社会结构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或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4]代际公正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不同代人们之间的合理分配,它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分配方式的公平,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等等。在老龄化社会中,代际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之间的不公平分配上。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往往会加剧这种不公平的程度,造成青年人和老年人抢夺社会财富和资源,各自主张更多的权利而减少自身应承担的义务。由于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社会权利的中心,在社会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中缺乏支配权和话语权,由执掌社会支配权的中青年一代为主导制定的社会分配方式往往比较倾向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子女。这种分配方式上的不公,必然带来分配结果的不公,中青年一代和少年儿童分到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而老年一代往往只得到了较少的一部分。
四、老人缺乏伦理关怀
由于不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老人都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老人自身又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因而老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自身以往的积蓄,或者说是在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另一种途径是子女或社会的资助。对于我国的大部分老人来说;由于以往生活不富裕,加之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第一种途径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还是靠子女或者社会的资助。这就造成了老龄人对子女和社会的严重依赖。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子女有没有能力、愿不愿意资助年迈的父母,社会有没有财力、愿不愿意资助丧失劳力的老龄人就会成为大问题。在传统孝道急剧滑坡的今天,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社会不愿拿出足够的财力赡养老人的情况时见诸报端。
老人缺乏伦理关怀更主要的还表现在精神方面。一般来说,老人的精神寄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亲情,二是社会的关爱,三是老年人的互爱。家庭是老人心灵的港湾、精神的避难所,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老人们独居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子女们由于自身工作的压力和空间距离,与老人们的感情交流很少,“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们对子女的迫切需求。此外,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人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社会的负担,很多年轻人充满着对老人的漠视和鄙夷。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还不完全,各种与老人事业相关的社会组织还很不健全,老人相互关爱的平台比较少,而且很多老人也很难从家庭的圈子走出来。
伦理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利益问题,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也不例外。在一个社会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有利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种矛盾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还处于现代化前期,还处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老年人正从农业时代时的社会主宰者逐步跌落成现代社会的边缘人,还处于丧失社会权力的阵痛中,所以各种代际间的矛盾本来就很严重。而在并不富裕的中国,骤然增加的老龄人口必然会加剧老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矛盾。因此双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更为严重。
“解铃还须系铃人”,伦理问题要靠伦理的手段解决,大力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现代孝道精神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的不二法门。从根本上说,孝道就是中青年人向老龄人适当让渡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它所体现的正是人类间的相互扶助、相互关爱伦理精神。“一人向隅,举桌不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给老人们送去温馨的人文关怀,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学术界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很多,目前在我国比较能够普遍采用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先老后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存在四大特点[J/OL].cn.省略/chinese/rk/40622.htm.2007-3-10.
[2]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5亿占总人口11%以上[J/OL].cn.省略/population/node_2340622.htm.2008-2-22.
老龄化速度加快
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中国开始面临快速老龄化的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说:中国老龄化速度已逼近世界之最。未来中国人口政策将面临两难选择:放松人口控制会使人口增长出现反弹,继续控制人口将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和速度。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7.5%增长到14%。而根据联合国估算数据,如果目前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远高于目前的11%。
由此,中国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成年型社会过渡到老龄化社会。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在报告中说,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退休人口不断增加,而工作人口日益减少,资金一直严重不足的社会养老体系就会承受更大压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主任兼经济师左学金和其他经济学家说,已经在为退休生活大笔储蓄的中国人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储蓄并减少支出,而这正是导致日本最近一次经济低潮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会导致整体经济投资和消费支出不足。
人口难题众多
巨大的就业压力也让中国的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9亿多。庞大的人口和无序的流动构成中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困难。受到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出正常值约10个百分点。另外,中国现有约6000万残疾人口,每年出生人口中约5%有出生缺陷;中国文盲人口约8507万人,文盲率6.72%。
此外,适婚的男青年也会遇到结婚难的问题。由于中国家庭传统上有看重男婴的风俗,以及超声波检测胎儿性别的普及,一些夫妇决定将女婴堕胎。根据2000年的普查数据,中国男婴和女婴出生比例为117比100,远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105比100。不过,也有学者称,中国的男女婴实际比例之差可能会更小些,因为有些父母没有申报女婴的出生。
“中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后果是这一巨大扭曲将引发各种社会难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讲师考夫曼说。
在基层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还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在河南省宜阳县,据当地农民和报纸报道,县计划生育官员告知数十对夫妇:政策允许生育多胎,然后又对他们施加高额罚款并强制堕胎。
除此之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资源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人口分布不平衡。目前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全国乡村人口约占61%,绝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
政府思变
为了应对上述难题,一个专家小组向政府提议,最终废除大多数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严格限制,转而实施可以生两个孩子的宽松政策。
知情的专家和计划生育部门高级官员称,学者们提议的最终全面取消生育限制的计划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放松现行的生育限制不会导致人口激增。
“我们必须设计出一套过渡方案,这样就不会导致人口猛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主任兼经济师左学金说。他很熟悉这个问题的讨论,他说,“整个社会都将从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受益。”
不过,目前的讨论远远超过这些范围。庞大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极为深远。中国政府正在转变思路积极应对种种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据悉,中国正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计划,以提供准确的人口基础数据、勾画中长期人口发展蓝图、提出人口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