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 电视媒体; 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将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串联起来。节目不单单是引导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享受美食,还让我们回归自然,欣赏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观念。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浓厚的亲情乡土气息和爱国情节贯穿始终,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可以说是“舌尖上的乡愁”。

1 一炮走红的原因

1.1 材料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美食上升为文化认同感

根据一项关于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纪录片题材单一,并且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边缘化生存,远离大众生活,还有些人认为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

可见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题材内容的要求很高,离观众太远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太近了又会显得过俗、意义不深刻。《舌尖上的中国》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打破一般纪录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展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每一集都深入百姓生活,覆盖不同的地域,更加引发人们对“家”的热爱。

他抓住大众的品味,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美食切入,不仅让唾液受到刺激,也让心灵得到温暖,凝聚起华夏的文化认同。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文化传承,人在向自然所取食物的同时还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在第一集中讲述吉林人们捕鱼的时候用大洞的鱼网,都是为了刻意地让小鱼得以逃生,还有捕鱼前的祭祀活动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1.2 百姓视角的饮食观——对中华美食最恰当的哲学表达

纪录片正悄然崛起,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电视的作用慢慢回归到大众传媒。从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故宫》的热播,到各地电视台纷纷设置纪录片栏目、开办纪录片频道。但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都带着一种及其恢弘的意向,其视角都从国家、历史这类端庄的层面出发,还是没有极具生活意味的电视娱乐节目吸引观众。

中国人不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享受甚至是艺术。《舌尖上的中国》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平民的美食观,介绍的美食几乎全是家常菜。这样一种把家常菜放入纪录片的手法,让平民百姓也能参与其中,并且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观众每每在看到自己家乡人做着家乡的特色菜时,会顺其自然地评价讨论,并且感动、自豪的心情也油然而生。看到其他各地的菜式,也会忍不住流口水,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品味美食。所以,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顽强地昭示出文化认同的根脉和家乡之情,也透视出对美食的追求与品尝人人平等的观念。

另外天人相应的观念在饮食中也有体现,前面我们也已经谈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民族风俗习惯与饮食特色结合出独到的饮食文化,各地菜式的特殊做法以及摆盘样式都有其深刻寓意在其中。在片中我们所看见的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观念也蕴含在其人生哲学中,比如挖藕工人不管工作多辛苦也还是会踏踏实实地做,因为他们懂得劳动的价值,在看到市场上卖的藕时会很欣慰,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类例子在片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2 从《舌尖上的中国》得到的启示——本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2.1 电视媒体的发展要与本土文化结合

电视媒体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媒体本土化的实质,就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特色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和谐一体。所谓本土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存在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的独为当地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它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与本土文化结合要做到节目内容本土化,引起本土人们的情感共鸣并感染其他地方的人们。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个概念来推动电视媒体发展时,应注意做好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的工作,以本土文化为依托来组织电视节目内容。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资料显示,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英国的BBC纪录片以及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日本NHK纪录片等,在世界各国的收视率都很高,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牌。

   作为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CCTV纪录频道向世人亮出拥有人文精神和真实影像的中国面孔,它的核心诉求即是“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事实上,有些纪录片就是因为过多地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正襟危坐的严肃面貌与大众文化时代崇尚轻松的风格产生了矛盾。放眼望去,“重复工程”、“橱窗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却不多。针对目前纪录片题材严肃,概念宽泛的现状,首先要有传达真实、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力量,再结合“真实”的理念以及“纪实”的手法,还要各种创作手法多管齐下,广泛涉及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题材,这样才能更大程度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2.2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文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应重视本土文化的作用。文化产业强调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本土特色。弘扬民族本土文化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计。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有选择性地注意和接受那些自己认同或熟悉的信息,在接受倾向上形成明显的趋同性。为了让电视对接更具亲和力,电视走进人们生活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衣食住行构成了大众的基本生活内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正是他们感兴趣的、愿意关注的。他们最熟悉、最关注的莫过于自己亲身感受的时代变化,让生活一天 比一天更美好。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要实施本土化策略并为本土观众所接受,它所表现的内容就要更好地贴近生活。具体地说,要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节目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真实表达观众身边的事,使观众感到节目离自己很近、很真实,看节目就如同看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片段,勾起思乡之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不断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的电视媒体只有立足本国的文化土壤,充分把握市场的文化环境和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才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真正“乐在其中”,在欣赏领会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吴飞. 大众传媒经济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综述;研究综述

饮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感受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而品味当地的美食成为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径。因此,饮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作了比较完整的综述,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国外的概念

关于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消费、烹饪和饮食项目的介绍”。

(二)国内的概念

国内尚无统一概念。傅文伟1994年给饮食文化旅游下的定义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

二.国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食旅游的影响研究

关于影响研究,学者们多研究美食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C.M.Hall,L.研究了负面影响,指出旅游带来了美食的均质化现象。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Hobsbawn,E.和Ranger,T.,他们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推进一地旅游的发展。Frochot,I.(2003)在对法国美食旅游研究中发现,美食可以展示一个区域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法国的形象一直是它的美食和葡萄酒。Boniface(2003)与 McKercher(2007)都赞成饮食旅游是目的地营销(destination marketing)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C.M.Hall,L.(2003)指出,国际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真实性”(Authenticity)的逐渐消亡以及各地美食的均质化现象,而成熟旅游者对真实性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的研究

该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旅游者和政府上面,作为旅游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的社区居民,尚无相关研究。Jones,A.与Jenkins,I.(2002)认为对于旅游者来说,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需要,更是旅游地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Jeou-Shyan Horng(2010)认为政府旅游网站对于宣传推广当地饮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塑造当地饮食文化形象,为旅游者创造虚拟旅游体验。并通过分析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泰国的美食网站,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包括餐厅导游和资格认证等。Shaowen Cheng等人(2012)探讨中国信阳茶文化旅游时,指出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媒体、旅行社的宣传营销。

(三)葡萄酒旅游研究

Hall,M.与Macionis,N.对“葡萄酒旅游业”进行了定义:对葡萄园,酿酒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David J.和Telfer(1999)分析了尼加拉的葡萄酒旅游线路,提出葡萄酒旅游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其它领域合作。

三.国内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是章采烈1992年出版的《中国美食特色旅游》,书中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饮食和文化底蕴,并将这些特色饮食作为旅游项目来介绍。2003年,我国将旅游主题定为“烹饪王国游”,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一)理论性研究

章采烈(1992)提出了中国美食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品尝中国美食为主要内容,并同时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那些特色旅游。傅文伟(1994)给出饮食文化旅游的定义: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范娇娇(2010)构建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项目类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景观类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及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出现较早,“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是在其基础上提出的。两者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后者更强调旅游的文化功能,也发映出现代旅游者对文化要素的强烈需求。

(二)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研究

考虑到旅游开发的负面影响,一些学者探求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但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何宏(2007)指出在旅游开发中餐饮产品的地方特色遭到破坏,强调饮食文化的开发应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创新。王含西(2010)认为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杨丽(2001)划分了中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毛震(2007)指出佛教饮食也是独特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佛教饮食文化旅游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周书云(2010)指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注重加强联合,参与认证,培育饮食文化品牌。胡亚光,黄德林(2011)以游客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井冈山红色餐饮审美需求要素,据此为开发出以顾客审美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餐饮产品提出一些建议。

四.评述与展望

整体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体系。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多注重饮食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忽视了旅游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从研究视角来看,缺乏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个案研究较多,缺少对比研究。国外重视微观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旅游需求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但理论探讨不足;国内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善,强调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但对资源开发方式的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饮食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始要比国外早,但相关研究却比国外晚了近十年,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饮食文化的本土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以推动饮食文化旅游科学发展,促进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Hobsbawn,E.,Ranger,T.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Long,L. Lexington,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J]. Culinary tourism,2004.

[3] Shaowen Cheng,Jing Hu,Dorothy Fox,Yuting Zhang.T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yang,China: Stakeholders' view[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Volumes 2–3,2012.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旅游纪念品 设计开发

一、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与特征

旅游纪念品不仅是游客在游玩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工艺性礼品,而且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念品,更是一个城市或该区域的文化名片,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别征性和地域风格。

知名传统旅游纪念品已经深入人心,这类商品和旅游地区的名片没有过大的区别,例如北京烤鸭、北京烤鸭,已经成为地道的北京美食代表品牌,其名气不亚于美国的汉堡包。为了让热爱美食的人们旅程结束后回到家中依旧可以与家人朋友分享此等美味,商家们推出了“可以带走的北京烤鸭”,各地的美食也纷纷效仿,生产出此类便携装作为吸引游客的美食纪念品。

创新型旅游纪念品,一种较为小众化的旅游纪念品,这类商品种类较多、样式繁杂,大多是由独立的小作坊制作而成的,缺乏完整的生产系统,例如摄影相片旅游纪念品、旅游攻略地图等。

二、旅游纪念品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

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名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带有纪念价值,大多的旅游纪念品同时还有收藏价值。当不同地域的人们涉及经济和政治、历史和人文等许多方面的文化活动交流时,旅游纪念品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国内旅游纪念品现状不容乐观,徘徊中有所发展。一个很直观的现象可以概括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现状:在北京潘家园售卖的旅游纪念品与云南丽江古城的纪念品大同小异。我们或多或少地都曾在不同的城市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每个景区里卖的纪念品基本雷同,甚至在家门口的小超市里都能买到。这个普遍的问题代表了我国纪念品市场存在的严重同质化问题。这些都表现设计开发最具代表性特征的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设计从业者的职责与任务。

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等,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地域文化作为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的启蒙与灵感,占据旅游业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对旅游经济的带动有不小贡献,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和传统性的限制下,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时代创新脚步迈得愈发艰难。

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将时代创新与地域文化有效结合,并应用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不仅是对旅游业经济发展转型的一次良好契机,而且是对地域文化与传统民俗的进一步发扬与传承。

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攻略

旅游纪念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纪念,要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紧密相关的联系。[2]

如近期某公司设计研发的公仔玩偶主题产品――秦亲宝贝,摆脱了秦兵马俑一贯的严肃形象。传统的兵马俑大多是仿真的造型(图1),也就是缩小的真实版兵马俑,在形象上没有过大的改变,尽管还原出最真实的兵马俑形象,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丝古板,对于现如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吸引他们的目光的。

图1

诸如卡通兵马俑的形象(图2),简化提取了兵马俑的特征,搭配现下的流行布料及色彩,一经推出,就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套秦亲宝贝整体形象亲实,造型大方美观,憨厚可爱,极具创新性,在实用方面开发生产了印有卡通兵马俑形象的卡包、书签、手机壳、冰箱贴等生活化的精致纪念品,使得本身单一局限的兵马俑公仔出现在各种生活用品中,使之不再只是具有收藏与纪念作用的摆设品,进而拓宽新型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前进道路。

图2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这些新型纪念品不仅受到女性顾客的青睐,男性顾客也会挑选适合的一两样。某报记者采访到一位游客,她的体会是:“平常经常使用的乘车卡、身份证等,都是统一图案,这种将家乡文化与时代结合的创新卡通形象特别能够得到我周围年轻朋友的喜爱,大家基本都有一款好看实用的卡贴。”

四、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现实意义

在陕西,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给予其旅游业发展的土壤,并相应地带动经济民生的发展。众多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的大量涌入给陕西旅游纪念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表明了地域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行业的根源与促进作用。

在回坊、大雁塔等一些著名景点的纪念品小铺,那些仅此一家的创新型纪念品店原创的纪念品,例如卡通版美食地图攻略、美食扑克牌的销量惊人得高,引得周围的商铺争相复制销售,这给那些原创设计师造成很大的困扰,自己几个月绞尽脑汁努力出的结果,仅被别人的扫描复制就轻易获得,还在自己周围售卖,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发发牢骚。

我们对于旅游纪念品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制度,使得市场模式不规范,限制和阻碍了新兴力量的上升空间和速度。年轻一辈对于传统文化还抱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想努力通过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共同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应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使旅游消费者们带着他们创作的充满独特地域特色的纪念品重新返回工作生活中,这是对这一地域文化的一次宣传与发扬,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到既充满时代性又代表地域传统文化与民俗的旅游纪念品。

参考文献:

[1]高锐.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5).

[2]徐真.浅谈我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J].现代装饰(理论),2011(08).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第4篇

一、古镇旅游及其文化吸引力

(一)古镇旅游的文化吸引力

古镇旅游是近年中国热门的旅游产品。其主要文化吸引力在于三点:第一,古镇具有寻根溯源的文化作用。古镇代表了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游览古镇具有了解历史,回望过去的精神象征。第二,古镇是人们对消失回忆的寄托,自建国以来,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由于时展的的原因被推倒日渐消失于都市之中。古镇是都市人寻回过往回忆的唯一场所,代表了现代人向往的宁静古朴,受到日渐忙碌的现代旅游者推崇。第三,古镇,具有展示一方民俗风情的价值。古镇中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原汁原味的民风具有强大的观赏与体验价值,对求知欲旺盛的、具有鉴赏美丽事物欲望的旅游者,吸引力巨大。

(二)古镇旅游的功能种类

古镇旅游中,由于古镇历史功能与现代开发思路的不尽相同,笔者根据的古镇功能不同,将古镇分为以下多种类型:

1、休憩型古镇

休憩型古镇以宁静、淳朴的环境氛围以及舒适的体验为核心吸引力,是古镇旅游最早的形式。以西递、宏村等旅游古镇为代表,常配备住宿、观光、游览体验等多种功能。

2、娱乐型古镇

娱乐型古镇建基于古镇,设立大量的娱乐、餐饮项目,营造热闹的氛围,作为旅游者以及当地市民日常娱乐的去处。以阳朔西街、北京后海等为代表。

3、购物型古镇

购物型古镇主要以大量的特色商铺为特色,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特色纪念品、当地美食,购物型古镇主要设置在美食、特产极具代表性或历史上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以杭州南宋御街、重庆磁器口等为代表

4、综合型古镇

综合型古镇综合以上各古镇的各种功能,综合了住宿、餐饮、观光、购物等多种功能。综合型古镇由于体量较大,且开发时间较长,基础设施通常较为完善,知名度也会较高。

二、古镇文化与时尚元素背景与运行机制

(一)时尚元素在融合古镇文化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腾飞,传统的古镇、江海等旅游目的地逐渐将目标客源转移至青年人群体。经济上,青年旅游者具有出游人数庞大、旅游欲望强烈、消费欲望强经济能力有限等特点。心理与行为上,青年旅游者对自身高度关注、具有对体验项目兴趣高,重思想交流、重视创意、重视差异性等特征。传统“小桥流水人家”的静态农耕氛围对于青年旅游者群体而言吸引力有限。古镇在保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时尚元素,是吸引旅游者,提升旅游者感知与新鲜感的重要手段。

古镇中的时尚元素,指与古镇中原本的生活习惯、民俗无关,却与当今旅游者喜好相结合的时尚项目。如磁器口古镇中的时尚元素主要由大量休憩咖啡厅、部分糅合中西特色的餐饮、以及与古镇文化无关的饰品、时装的购买;北京后海则将原始的老北京的古胡同定位为酒吧集中地等。

古镇文化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吸引力,而时尚元素则使旅游者在古镇中停留的时间进一步加强。时尚元素与古镇文化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共生关系。

(二)古镇文化与时尚元素的共生机制

在日渐受到旅游者追捧的古镇中,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共生以日渐成为古镇经营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共生机制有如下:

1、常以青年旅游者需求为核心

古镇传统古镇时尚元素与古镇文化的共生,其核心在于青年旅游者的喜好。切合青年消费者求新、求异、爱美、消费能力有限,消费欲望强的经济与心理特征。以北京锣鼓巷为例,青年旅游者、占据了游客总数的80%,也占据了店铺经营者的60%。一方面,锣鼓巷保留了古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保留了吸引旅游者的基本核心竞争力;而在在建筑内部,大量特色店铺以“驴友之家”、“驴友走不动开店”等受青年旅游者推崇的口号、旗号进行营销,打造青年旅游者的喜好的消费氛围,店铺以营造出特色摄影,特色美食等青年旅游者觉得新鲜,但又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消费。

2、以对传统的有限度还原体验为形式

旅游者对传统环境、传统文化体验的需求,是有限度而非无限的。古镇的风貌与文化是的古镇最重要的吸引力,与当地历史、气候高度相关的的建筑景观与具有强烈当地特色美食、民俗展现、体验使旅游者如痴如醉。然而,受限于目前旅游者重视舒适度、卫生、爱好分享等旅游心理,如将古镇风貌依历史风貌完全还原,农耕文明时期落后的居住环境及相对保守、深沉的文化基调,只能服务于少部分追求隐居避世的游者,不能对多数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同时,反而使旅游者产生对旅游环境的不适感,降低旅游吸引力。

时尚元素以高速、舒适、交互程度等元素填补了有限度传统体验的空缺。以凤凰古城为例,凤凰古城除了凭借的沱江两岸吊脚楼风光吸引旅游者外,全天配备免费无线网络、舒适干净的,服务周到、贴合青年人个性的客栈服务也成为旅游者到凤凰古城不得不尝试的体验服务。

3、以美食打通传统与时尚的壁垒

在以吸引青年消费者为共同目标的共识下,美食作为人类基本需求,常作为打破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壁垒的重要工具。以磁器口古镇为例,以川菜作为消除传统与时尚融合不和谐感的主要工具。自社交网络功能的兴起以来,在社交网络中分享美食的 “吃货”文化正逐渐成为青年人文化的主流之一。

磁器口以大量川菜、重庆小食作吸引大量消费者,以川菜为纽带的古镇饮食是传统与时尚的重要中转地带。每家店铺中,传统工艺制作的酸辣鸡杂、毛血旺、凉皮、酸辣粉作为传统美食的体验窗口,部分店铺在提供美食的同时也为年轻旅游者提供摄影、技艺参与等特色项目,更进一步,不少店铺中,运用现念、外地食材配合重庆、川菜制作的新派菜式,使历史感浓厚的川菜融入时尚元素。磁器口青年旅游者最能接受的川菜中让旅游者感受时尚与传统的交融。使时尚与传统的差异感逐渐减少。

4、衍生创意文化、以及经济附加值

古镇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共生使原本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产生了新的创造力,兼具两者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也由此诞生,充满古镇风味以及青年群体个性的时尚酒吧、咖啡厅、创意纪念品、摄影对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旅游者产生了重要的吸引力。如磁器口古镇就出现了以“驴友”文化中盛行的“自行付款,自行体验”模式收费的古镇传统项目体验活动,阳朔西街旅游产品价格为桂林市区工艺品的约400%。各种具有创意的的活动正是在这种时尚与传统的文化共生的环境中诞生的。

三、对古镇文化与时尚元素共生的评价与担忧

(一)时尚元素与古镇文化的共生是商业化开发的高级表现形式

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对古镇的旅游、商业开发将对古镇的本来面貌与文化底蕴造成潜移默化的破坏,李倩等学者则强调了“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区别。笔者认为,古镇中,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的共生的确来源于对古镇的商业开发,但其作为商业开发的衍生物其表现形式却高于商业开发,属于商业化的高级表现形式。时尚与传统的文化共生具有商业开发所不具备的创新性、独特性。这种文化既通过对旧有事物的改进,回应旅游者的需求,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可持续地传承。

(二)避免文化共生趋向同质化的趋势

国内多项研究中曾指出古镇开发中主题单一、重复的问题,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饶世权等更认为,古镇开发出现“复制化”的实质是抹杀古镇的文化特质。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第5篇

今天有两位老同学来灵宝,人刚到手就伸过来说:“一定要带俺们去函谷关景区转转,再给弄两箱寺河山苹果,再捎上几袋大枣。我们到灵宝不要这些,就等于没来,是吧?”这都很好办。不过另一位同学很懂美食,他虽然没有发话,我想着他肯定又在琢磨什么歪招。果然,他一开口就慢条斯理地说:“我亦无他,惟羊肉耳!”真是一语中的,我大喜过望,连呼“妙哉”。

其实来灵宝工作之前,我是不喜欢吃羊肉的,主要觉得羊肉做法欠佳,受不了那种膻味。但灵宝的羊肉做得很地道,也很诱人,富于地方特色,不但经济实惠、方便快捷,适合咱老百姓消费,而且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俗话说:“二月羊,撂过墙。”但在灵宝并非如此,各家羊肉馆一年四季都异常红火。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位学中医的朋友要请我吃羊肉,当时颇觉诧异:“夏天也能吃羊肉么?”这位老兄扶了扶眼镜,笑道:“怎么不能?医书上说,羊肉乃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也。在咱灵宝,不但冬天吃,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人吃。”接着他如数家珍地说:“春天吃羊肉可提阳气、祛风湿,夏天吃羊肉可促排汗、降毒素,秋天吃羊肉对呼吸道有好处,冬天吃更是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一番话说得我心悦诚服,再加上灵宝师傅的绝佳厨艺,从此我也成了众多羊肉食客中的一员。

现在想来,灵宝人简直是把羊肉做到了极致,不但做法众多、品类丰富,而且还富于地方文化气息。就拿我最爱喝的灵宝羊肉汤来说,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在干戈扰攘的春秋乱世与战国烽烟中,强秦东伐六国,无论是誓师出征还是班师回朝,在巍巍函谷关下,必架几百口大锅。锅内滚滚翻腾,所煮食物必是羊肉汤,另有几千只大筐中装着黄澄澄的大烧饼。我常想,猎猎军旗下,浩浩长风中,大秦帝国的虎狼雄师举碗齐饮,那将是怎样撼人心魄的场景?故土的别离、春闺的遥望如同雨的马蹄、雷的呐喊,铁血男儿的血性与杀气也在瞬间迸发。那一刻的心绪,定有难以言说的复杂。而当历史的劲风扫过,他们都已化为尘埃,只有这浓香扑鼻的羊肉汤代代相传、滋润万民了。

灵宝羊肉汤秉承“大锅熬汤,单碗烩作,肉汤菜饼结合,荤素营养全面”的制作方式,注重对味精的足量运用,讲究“浓而不臊,香而不膻,辣而不辛,鲜活清爽,味和绵长”的口感,形成了“肉烂汤白辣子红,味鲜香浓烧饼脆”的特色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灵宝喝羊肉汤,汤是可以免费加的。说起来很有意思。前些年,像我们这些工资微薄、饭量又大的年轻人,喝羊肉汤是比较“狡黠”的,肉一片不动,先美滋滋地把汤喝掉,老板一看就明白了,常常笑呵呵地说:“兄弟们好胃口!伙计,再给每人加勺汤,记着再加点佐料啊!”当时我就想,在灵宝羊肉汤的千年传承中,何尝不是融入了灵宝人的文化与精神呢?纯朴、厚道、热情、坦荡,不正是大多数灵宝人的气质么?所以说,在灵宝,时不时地喝上一碗羊肉汤,品味着它的火力与风韵,体悟着灵宝的文化与气质,岂不是美妙的享受?可以这么说,一碗羊肉汤在口,半个灵宝于胸。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事虽有别,道却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