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的日益觉醒。首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共享信息资源。档案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记载和延续人类文化,在社会信息化和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入有法可依的阶段。作为政府公众服务机构之一的档案馆,应满足利用者需求,维护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区域一体化对民生档案管理提出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比较典型。以下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国务院于2008年底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为主体的珠三角地区发展给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共同建立区域生活圈,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珠三角的“城市边界”日渐消融,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的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明显,出现了同城化趋势。由此,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原有的档案的管理将面临挑战。
1、共享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人员流动和交往更加频繁,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居住和异地上学上班等现象更加普遍,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和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当前,珠三角各城市间档案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着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者利用档案信息一如既往到异地获取资料,获取档案信息的成本并未降低,享受不到一体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交通出行存在违章或事故,则从信息查询到交纳相关费用及理赔等,需要不断异地往返奔波;老百姓关注的失业保险等社保档案,如不能在区域范围或更大的范围内异地缴纳和使用,就会出现难以接转和续交的困难,等等。
2、共享规划有待制订。民生档案包含户籍档案、房地产权档案、社保档案、婚姻档案、教育档案、劳动就业档案、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制定民生档案共建共享规划,可以提高民生档案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档案专业服务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珠三角正在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争取尽快把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纳入发展规划。
3、共享标准有待建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高,档案整理、保管、检索利用及相关管理系统等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各地区行政的相对独立,政府机构实施垂直管理,注重纵向的领导指导关系,许多单位的档案只能向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机构移交,造成了横向的馆(室)与馆(室)之间信息的相对封闭,导致档案保管存在的分散,不利于民生档案的共享使用。
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影响
目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政府信息网和档案信息网已建成并开通,档案信息共享所依托的设备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共享的客观条件。此外,数字化发展迅速,通过各种形式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文字、声像等多载体形式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民生档案信息上传、对外、提供利用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一)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档案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前,档案馆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一直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宗旨以国家利益为重,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多样化,信息意识普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必须在为用户提供权威信息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否则,档案馆的价值就会降低,档案馆的存在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其次,档案纸质载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视频、图像等数字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变得乐于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与范围社会化。传统上门查阅档案进一步弱化,利用者寥寥无几;第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活动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影响,资金、人才等的配置受这一规律支配,由供求关系决定其生产和发展。虽然档案馆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是物资生产部门,但一旦其存在的价值普遍受到质疑,原有资源的配置必然弱化,档案馆的生存必然出现危机。
因此,区域内档案部门应打破地域界线,创新合作,推进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必将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拓宽经费来源,促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有利于为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便捷服务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共生、互补性强,而且人文相通,政府、企业、民间往来频繁。区域内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域多次调整变更及经济交融等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许多单位和市民经常需要跨市查询房地产权、婚姻、户籍、学籍、人事等档案。同时,区域内城市间的政府部门就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互相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在合作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档案资料。
因此,档案信息尤其是民生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将给区域内的档案利用者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合作等方面带来便利,使其真正享受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成果。
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当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正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探索进行产业、交通、城乡规划、警务、工商、劳动、旅游、金融、户籍、环保等对接和合作的研究和论证。如推动“一卡通”、“一证通”等互通工程,以公共交通IC卡的互联、互通、共用为突破,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社会公共领域;推动社会保险的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推动医保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等等。档案部门必须重视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为一体化建设服务,也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
(一)共享管理机制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2、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协调对象之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就是注重形成发展的合力,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入手,促进共同发展。珠三角各地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3、平等互利原则。平等是相互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大利益是共同追求的,双赢最为理想,对于相互间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过程中,合作各方主体平等,共同受益。
(二)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1、建设领导机制
(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各地政府的行政壁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因此,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珠三角各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目标任务,明确单位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统筹。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整体着眼,向各市有关部门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为各市有关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提供有益参考,并进行有效协调,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服务中心。在信息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应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工作服务中心,领导和指导本地区档案工作,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化。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各市间的连接纽带,也统一负责和协调本市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并负责进行开发、传播与服务。
2、建设合作机制
(1)合作思想。开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珠三角各市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在合作中,坚持平等、互惠、发展的原则,主动提供自身的信息资源,本着既有利于开放又严防泄密的原则,正确处理档案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尽量让关系民生的档案信息得以开发利用。
(2)议事制度。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拟定相关议事规程,确定合作方向,主持召开相关会议。或由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签定合作协议,轮流主办,确立档案部门的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商合作议题。
(3)合作重点。当前合作的重点是各自建立民生档案的目录中心,实现民生档案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全文检索。同时,实现民生重要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档案异地查询和利用服务,实施同城化管理和同城化待遇。
3、建设运行机制
(1)统一规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处于探索阶段,档案部门应抓住当前珠三角正在编制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以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等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保证共建共享的有序进行。
(2)统一标准。应建立相同的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制定一套通用的数据规范。各地信息化建设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不相同,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上的壁垒,无法形成信息互访机制,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建设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范,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产生。
(3)统一模式。首先,在各市采取集中的档案管理模式,由各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对外服务。其次,在各市间采取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各市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各市间档案信息网站的互联互通,利用网络进行民生档案信息,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荣斌:《从“民生档案”着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海档案》,2006(01)。
2、黄东霞:《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与建设》,2008(1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知识共享 SECI模型 场(Ba)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这一无形资源正在取代土地、资本、劳动力而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管理的对象由有形资源变成了知识、信息、技术、品牌、信誉等无形资源。知识管理顺理成章地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源的主体和灵魂。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HRMP)是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整套内容与行动方案,它能反映出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及对员工价值与贡献的认可度。员工个人价值和贡献得到肯定,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善工作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绩效。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e ,KS)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知识管理中最核心的环节。但知识共享行为不是自发行为,这是因为:知识的拥有者拥有“知识权利”;通过自身体验习得又难于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onwledge)本身存在于员工的心智模式中,很难被共享;知识共享的平台、制度和文化等“软环境”有待完善。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促进“有知识的人力资源”进行知识共享是很多管理者面对的难题。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另辟蹊径,将知识管理中的经典理论――场(Ba)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关系的研究当中,构建了“场”作为中间变量的理论模型。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作用研究
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作用的研究,最初是单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工作设计、员工配置、绩效评估或薪酬管理等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研究。之后,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多项职能及其交互作用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直接提高员工知识共享意愿,但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之间存在中间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黑箱”。实际上,如Huselid(1995)所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作用的理解,更加需要从一个系统的视角出发,同时来考察这些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不同部分之间的互补或整合效应等对组织竞争战略的影响”。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整合效应对于知识共享研究来说更具实际意义。
Dana B. Minbaeva(2005)选取HRMP的五个职能维度(员工配置、培训、晋升、薪酬和绩效考核)利用实证研究法研究HRMP对知识共享的作用,他认为两者之间至少存在2个中间变量:知识接收者的能力和意愿、知识的共享环境。结论是,这五个力资源管理实践职能对员工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意愿有显著性影响。Christopher J. Collins & Ken G.Smith(2006)将136家技术类企业作为实证研究样本, 建立了基于承诺的HRMP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模型,引入中间变量社会氛围来说明HRMP对知识共享的直接与间接作用。研究结论是,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对建立信任、合作的社会氛围具积极推动作用,进而这样的组织社会氛围会促进组织知识的共享,最终提升组织绩效。如图1所示,
国内的邓慧鹏在Christopher J. Collins & Ken G.Smith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招聘职能,提出了HRMP的六项维度,并对这六项职能单独和交互后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选取信息技术和内部社会化机制作为缓冲变量,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作用的方面,他的主要研究结论是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整体上对知识共享是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规划配置、培训和薪酬管理3个单项实践分别对知识共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招聘、晋升和绩效考核3个单项实践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并不显著;培训与薪酬的交互作用、晋升与薪酬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共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促进员工产生知识共享的意愿,但不会直接促成员工知识共享的行为。本文引入知识管理中的经典的场(Ba)论,作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作用及两者的互动关系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SECI模型与场(Ba)论
1. 创造新知识的SECI模型
Nonaka(1995)认为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新知识的创造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和转换的结果,即SECI模型。如图2所示。
社会化是通过观察、模仿等形式共享体验并由此创造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即共感知识)的,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外化是指采用比喻、类比、假设或模型(即概念知识)等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联结化是指通过文件、电话交谈、会议活计算机通信等媒介将知识联结(即系统知识)在一起的、是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指经过社会化、外化和联结化三个过程后员工利用共有心智模式或技术诀窍(即操作知识)的形式,是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之后,循环往复,这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创造新知识的基本过程。
2. 共享知识的场(Ba)
基于创造知识的SECI模型,Nonaka提出了包括创出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的场(Ba)理论,场可以是具体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平台,其作用就是创造员工可以畅通无阻地共享知识的互动场所。
创出场对应SECI模型中的社会化过程。是物理意义上的场,员工通过自由轻松的交流,孕育出各种新想法和新思路的场所,如办公室、研究所、休息室等任何可以方便交流的场所。创出场是个人隐性知识互相碰撞的场所。
对话场对应SECI模型中的外化过程。这是将个人的想法和思路用文字、语言、符号等显性知识触发 “对话和集体反思”的过程。对话场提供一种氛围,运用恰当的类比或隐喻促进和帮助员工将难于表达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无形中增加了组织的知识存量,促进了新知识的生产。
系统场对应SECI模型中的综合化过程。这是新创造的知识联结和整合的场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或人工智能等媒介对员工显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进行放大的知识共享过程,形成了大量的新知识。
实践场对应SECI模型中的内化过程。实践场成为员工个人为主体的情景场所,经过创出场、对话场、系统场的经验和思维的交流、学习,员工检验、吸收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之后再进入到初始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动态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的互动关系模型
1知识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本文按照劳伦斯•S•克雷曼对HRMP的划分维度:HRM挑选前的实践、HRM挑选中的实践和HRM挑选后的实践。本文并不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体维度划分的意义及标准上,而是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的作用过程。如同COLLINS等所说,“关于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特征的讨论意义不是很大,重点是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作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挑选前的实践是根据组织知识基础及需求选择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此产生的职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说明书是对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人群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员工及其需具备的知识的说明。
(2)人力资源管理挑选中的实践是对员工知识水平及知识共享意愿的掌握
甄选是对员工是否胜任其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种全面的考察,合格的员工被认为是具备了进入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条件。知识共享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利用在招聘与选择员工时,通过心理学的试验、测试或情境问答来对其知识共享的意愿进行了解。
(3)人力资源管理挑选后的实践开发员工的新知识并促成员工知识共享行为
对进入组织的员工进行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培训等是HRMP的重点,直接影响员工利益。只有通过柔性、具激励性的措施才可能促使员工知识共享的发生。
2. 场(Ba)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
场(Ba)是促进成员间分享彼此经历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场(Ba)的建立和运行需要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在创出场,HRMP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发员工对其行为的模仿和分享其成功的经验,促使双方进一步进入对话场;在对话场中,HRMP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互相学习的氛围,优秀员工的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显性化到组织中,更多的人的思维和灵感得到激发;在系统场,HRMP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信任,激发员工知识共享,融合、联结和推广更多新知识,通过各种媒介作为交流平台;进入实践场,员工将其习得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HRMP侧重于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升员工技能的培训计划和多样化的晋升通道,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形成良性的循环。如同知识创造的螺旋一样,HRMP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和连续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知识型员工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日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不断被挖掘。场(Ba)作为中间变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不断循环提升的动态闭环结构。如图3所示,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场(Ba)对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反过来会促进组织形成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共享产生直接的影响。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是互动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局限是: 没有用实证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基于场(Ba)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共享互动关系模型。
参考文献 :
[1] 劳伦斯•S•克雷曼(美).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 物流实训基地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Logistics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Strategy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SHI Li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Lianyung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 Economics,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Abstract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to help change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resources operations, logistics, logistics break through time and space limit the use of resources, logistics and train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further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tream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a sou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haring mechanism, a perfect resource sharing standards, training resources to promote social shar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vocational; logistics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带动高职教育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要抓住发展机遇,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转变教育教学思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高职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发展信息创新能力,核心任务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使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在社会传播。①我们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基于信息化平台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策略研究,提升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利用率。
1 构建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资源更是基本保证。②构建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改变高职物流实训资源运行现状
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头绪冗杂,类别众多,相关资源建设包括物流课程资源、素材资源、案例资源、相关课程资源等,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各高职院校资源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构建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强物流实训资源管理,构建起各资源之间沟通的“信息通道”,突破物流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现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加强物流实训资源管理。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意义在于推动、完善实训资源建设、管理和共享机制建设:提高各种实训实践场所及设备、实训实践环节、实训实政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跨院、跨系、跨专业共享使用实训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③
1.2 有助于突破物流资源运用时空限制
目前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高职院校物流基地同类资源建设诸多,缺乏特色。各高职院校在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建设上独自为政,各校建设资金有限,导致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建设质量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资源共享合作,然而物流基地资源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资源共享,严重受时间限制;除了受时间限制外,地域因素也是影响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构建起一条时空隧道,有效突破资源共享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将时间与空间带来的局限性降至最低。
1.3 有助于提升物流实训教学效率
传统的物流基地实训教学资源运用成本高,实训教学开展受教学资金限制。构建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构建起来完善的虚拟实训平台,实现物流实训相关软件、器材、设备等共享,节约实训成本,将物流实训资源运用最优化,在节约教学成本的同时提升物流实训教学效率。
1.4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信息化
教育现代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信息化平台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现代化,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开放、立体的教学资源平台,优化教学环境,全面推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改变传统教学与资源管理方式,推进校园智能化管理。
2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策略
2.1 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在推进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方面,不少共享体之间建设了共享平台,但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实现最大化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是推动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是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多高职院校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各有特色。信息化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方面推动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化校企合作平台,将传统的单向校企合作向多元校企合作层面推进,全方位优化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校企合作优势,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2)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实训教学是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面考查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对实训教学进行有效管理是高职物流实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乎职业教育事业的成败。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工作职能,就要不断提高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管理水平。④
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共享平台是关键,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将发挥智能优势,对物流实训教学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管理,提升实训基地资源利用效率。
(3)教科研管理平台。教科研是提升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水平的关键,各校在物流实训基地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教学理论向教学成果转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有助于架起高职院校校际立体的教科研平台,共享实训基地科研中形成的学术资源、文献资源、论文资源等。
此外,还可以构建实训基地人员、设备管理平台等,建立起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提升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效率。
2.2 建立科学的共享机制
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需要建立科学的共享机制,确保资源共享的有效推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校情,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政策,重点突出以下几类共享机制建设:
(1)资金保障机制。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需要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完善的信息化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共享平台软件与设备,确保共享平台发挥作用;同时完善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定期对共享平台操作与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共享平台起到实质作用。
(2)持续发展机制。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是一个长效机制,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对信息化形势下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进行长期规划,客观分析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现状,根据现状采取科学的措施,不断完善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同时要深入分析信息化形势下资源共享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结合物流行业发展形势,积极筹划,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进行统筹规划。
(3)科研联动机制。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是高职教育教研的有机组成,高职院校要将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作为教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教科研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科研,建立专门的课题,抓住切入点,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教科研联动推动信息化整合,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辐射作用。
(4)统筹管理机制。在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实际中,我们发现各资源共享体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冲突,不能有效协调。因此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需要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组建管理机构,协调各资源共享体、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统一工作思路,确保资源共享。
2.3 建立资源共享标准
目前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存在着以下现象:操作不规范,资源分割成条条块块,甚至存在不兼容现象,缺乏资源共享标准,建立统一标准成为迫切的任务。
(1)教育技术标准。高职院校要遵循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以此为大的框架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育技术标准,规范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等操作行为,有序推进高职物流实训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2)基于网络的技术标准。2002年6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确立了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此发展研究子项目与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网络教育技术标准,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信息化。
(3)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尽快制定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由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管理要以此为依据,将信息化管理推向网络化、规范化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
2.4 援引社会服务促共享
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场教育变革,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平台建设与维护。高职院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配备上存在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网路安全风险,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滞后等。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援引社会服务,将部分高端的维护工作教给社会服务机构,集中教师的精力,减少信息技术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集中在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上,从而使教师集中(下转第50页)(上接第40页)精力搞教学,推动基于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教科研,以教科研促科研成果转化。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努力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单一资源运用机制;构建立体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确保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共享;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标准,确保资源共享的规范化标准化;要尝试改变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运行模式等,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与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立项课题(编号:JSXD 2013018);连云港市职教学会立项课题(编号:zjxh-2013-005)
注释
① 刘有军.重庆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构架的创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② 贾芳云,雷艳惠,王大为.高职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86-89.
关键词 数字化资源库 共享机制
1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现状
伴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的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上也应该呈现出自身发展的时代性,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效的展开教学以及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因素,所以推进建立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也是有效的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最大程度上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为其院校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伴随着现实环境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较多的电子产品的低成本复制与传播,这种方式极大的损害了相关拥有著作权或是知识产权人的利益,面对这一问题难题,如何采取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成为摆在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其次,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上,与知识产权以及著作权的保护上,本省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有限,仅仅在静态网上可以实现部分教育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对音视频资源的共享的限制比较大,呈现的共享水平比较的低。
2构建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具体策略
想要建立理想的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结合现阶段的各种制约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大化的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其教育数据可的连接互通。尽可能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化稳定运作模式。这一工程是比较庞大复杂的,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以及先进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通过时还需要先进统一科学的管理方式为相互之间的协调。在有效的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借助标准化平台为依托,切实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的发展。
2.1加强各院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结合现实展开调查,高职院校中的较多老师都非常支持各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有些院校本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一些具有价值的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技术的支持不能得到实际的开展,而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就可以借助较高水平的院校优势,共同建立数字教育资源。
2.2建立标准化的数据规范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标准化,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根本保障。目前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有效导致在资源的共享阶段只能实现静态网络下的一些音视频播放利用。同时还存在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没有遵循相关的统一标准,所以会产生教学课堂上与教学管理之间的数据不能进行系统的互相交互。针对这一问题,切实需要建立听一的相关标准。实现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效化的运作。
2.3有效的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有偿的共享
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引进市场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激活市场发展中各级有利因素的参与互动。同时结合实际中各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不相同,在教育资源的共享的需求上也存在著较大的差异,因此结合这一现实问题,在进行建立一些特色资源库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各院校之间的合作方式,比较不恰当。做好的方式是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需求,展开与一些市场中的企业进行合作。以为这种通过与明确的服务对象建立俄合作,可以推动高校特色资源库的建立。如果社会上其他类似院校有需求的,可以开展有偿付费的方式展开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化方式还可较好的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切实保障资源建设开发展的利益。这种做法一方面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资源共享人的积极创效性。与之配套的交易机制也需要相应的建立健全。
2.4建立行政部门的干预机制
想要建立高度统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相关的教育部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行政干预。没有行政管理的约束,建立各市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监控、与规范。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方式。正确的处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利益的分配。一般没有权威的机构进行管理,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运作是比较松散的。
2.5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网络知识产权建设机制不够健全,这是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大的限制共享机制平台发展的因素主要因素之一。有相当多的人们不愿意将自己手里拥有的优秀资源放置于网络资源中,发生电子复印,乱用的侵权、盗版情况的发生。基于这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知识产权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完善建立该保障机制,资源拥有人获得有偿服务的同时,针对以上情况的发生可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3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建立建设统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特高各级各类院校的教育发展水平,这是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该项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5-0020-05
高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统称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品种众多,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之一,对支持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以及各高校在资源使用上“画地为牢”等原因使得丰富的科技物理资源不能充分地为社会共享,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出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该机制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区域内各高校沟通交流,共同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因此,研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就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是科教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高等学校数量多。截止2012年5月10日,经教育部审批或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96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32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另有独立学院26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不含已停办学校)[1]。所以,湖北省的高校数量多而集中、层次丰富而全面;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物理资源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初期,更需要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湖北省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之间的体制障碍和壁垒,搭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将湖北省高校之间可共享的科技物理资源重新配置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省内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资源保障。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
目前,各省拥有的国家实验室为数不多,湖北省就有其中一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而高等院校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载体,全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开放、专业实验室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3个,依托高校建设54个,依托科研机构建设9个[2]。而且,据最近开展的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被调查机构共计拥有各类科学仪器设备119788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317台(套)。全省高校仪器设备占总量的70%[3]。
从上述数据来看,湖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能源和环保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研究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在科学仪器技术领域,湖北省科学仪器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市被科技部列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些都为顺利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
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大多集中在“985”和“211”工程的高校。从湖北省高校教育信息网了解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其他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一所省属高校。其他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其他部委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资源也被“985”和“211”工程的高校所占据。
在科学仪器领域,同实验室一样,其分布依旧集中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武汉大学成立了科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也成立了精密仪器研发中心,这些中心专门从事新型科学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在显微分析、病毒分析、分子分析、材料分析、地球探测、生命科学、食品加工、计量技术、质量工程、信号处理技术和工业测控技术等诸多科研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三)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现状
湖北省各高校对于其仪器设备的处置随意性较大,使得高校资产流失情况严重。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高校科研设备中竟有高达近19%处于闲置状态[3]。以价值不菲的大型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为例,高校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大学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都拥有此仪器。其中,湖北大学的核磁共振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40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4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仅为200小时;华中师范大学同类仪器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53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3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为100小时。这些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资源的部分闲置和浪费[4],让科技物理资源的价值较难完全实现,不适应协同创新的机制。
从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来看,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急需查找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二、制约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协同创新共享的因素
(一)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文化
首先,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的文化来看,协同发展文化是区域内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协同发展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是区域高校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基础。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以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为前提,以区域高校间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为基础,并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区域性合作体系。高校因为协同发展文化所体现的共同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物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高校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在科技物理资源使用上缺乏协同发展共享的意识和文化,导致高校校际之间的物理资源共享裹足不前[5]。
(二)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
如今湖北省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及共享,在条件保障、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缺少整体措施和指导,一般是靠各高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特别是校际间的开放及共享更加是难以协调。因此,迫切需要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开放共享管理组织,此组织要对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全面负责,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与配套管理办法,从而从组织上保障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三)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
造成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个部门管理、多种途径投资。各高校还没有出台促进构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制度。现今湖北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投资途径众多,例如学科建设专款、“985”专款、“211”专款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科研专项资金,设备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不过多思考及计算其成本。各学校、学科以及每个科研任务小组大部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贪大求全,使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变成形式,从而造成各高校和各学科之间相同或相似地重复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学校内部由不同部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例如教务处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处管理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归口各学院。这造成各院校缺乏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使设备的使用效益受到影响。高校将大型仪器买回去后由于保养及使用成本较高,使得设备在实际中成了摆设,有的设备甚至到报废的时候还没使用过几次,更不用说该设备在高校间共享了。
三、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若要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将自己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6],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校园的藩篱,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建立跨学校、区域的科技物理资源联盟,凝聚协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主要依托于建立“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实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管理上的创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的一个集效率性、协调性和集成性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科技物理资源信息,在共享中实现科技物理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调动及服务的整合与聚焦,实现校际之间科技物理资源的良性互动,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服务保障和信息支撑。
共享平台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较强的专业性功能;完善的功能系统;运行故障率低;性能好,拥有水平先进的装备,并且能够开放服务于校内外。因此,共享服务平台所关注的是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率”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7]。要想构建好省内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
首先,宣传和弘扬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理念。要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前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来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增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意识。让开放的条件,资源平台的建设、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愈来愈多地被高校所享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文化,为科技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都有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名列前茅,而对于其拥有的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仪器对外宣传的信息力度还需提高。这类科技物理资源丰富的高校,应率先提供共享信息,为省内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共享做出表率。对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这一层面的省属本科院校,虽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较少的现实,但却拥有丰富的实验室以及教师教育特色设备:例如微格实验室等,也可作为彼此共享的资源。
其次提高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上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科技物理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的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法律、规章等体系。建议制订激励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修改和完善《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办法》,制定《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首先要借鉴和推广《中央级新购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湖北省各高校联动机制,实施重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资源建设的备案审查制度,解决大型科学仪器等领域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带动和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其次要突破高校资源分散、互相封闭的状况,用整合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方式构建共享平台,探索共享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湖北省早在2004年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开展社会化服务。共用网成立以来,共建共享取得了系列进展,虽然入网的仪器设备数量有所减少,但2004年当年的服务时间从1998年的20327小时增加到65763.5小时,增长了223.53%;测试服务样品数量从7419.3个增加到52129个,提高了602.61%[3]。可见,实施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平台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同理,以现有的“湖北省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在湖北省高校之间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专属平台,对现有的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资源共享机制和政策建设为关键,建设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析测试和技术方法等信息资源库,开发功能完备的应用和服务系统,提供在线查询和服务,促进科技物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推动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具体措施如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开发和完善网上申报、网上补贴申请、网上预约、实验室和关键仪器设备远程实验和数据传输、用户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互动网络服务等功能,实现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建立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先进、应用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服务系统,为整个湖北省的高校用户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
1.规范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组织制度。对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建构资源库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对有关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利用资源的信息进行定期。
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议在湖北省科教领导小组下,成立由省教育厅领导负责,省内各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共同参与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促进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总体协调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事项。
此外,成立由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共享平台建设的咨询工作,提出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湖北省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智力保障。还要成立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的执行机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部门间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如协调和管理校际之间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等相关日常工作。同时建立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重点负责平台及相关建设内容的共性化标准的制定和采标等事宜。
2.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湖北省高校数量多,层级丰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和大型贵重仪器的完好运转,以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积极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对内对外服务收入所得,除上缴学校的部分外,其余可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酬金以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仪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贵重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基金,从而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共享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科学和公正的评估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平台各类建设任务、运行服务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测。相关的考评档案要建立在定期对实验室的使用、科学仪器的运行、管理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检查、考评上。实验室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是建立检查和监督的根据,只有这样,管理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违规操作行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都要予以打击。重点建立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年度评价表”的评估,可以得到各个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年度的评分值,通过分值可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效益标准[8]。对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仅是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物理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湖北省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EB/OL\].[20130104].http://doc88.com/p696137935369.html.
[2]湖北省科技基础资源导航:研究实验基地\[EB/OL\].[20130105].http://zydh.hbstl.org.cn/.
[3]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EB/OL\].[20130112].http://zydh.hbstl.org.cn/inforlist.
[4]黄国斌.大力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湖北经济在中部崛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5456.
[5]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6]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57.
[7]于忠军.区域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