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军用航天技术

军用航天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军用航天技术

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第1篇

2011年2月4日,美国国防部了首个《国家安全航天战略》(简称《航天战略》),评估了不断恶化的航天环境,提出未来十年航天战略目标与实现途径,力图构建“北约”版的航天联盟,“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

应对三大挑战的三大战略目标和五项战略举措

《航天战略》从分析航天战略环境人手,提出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太空越来越拥挤,目前有60多个国家和组织运行着1100多颗卫星,已编目的太空碎片达到22000个,太空轨道与频谱等资源日趋枯竭;二是太空对抗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和组织正针对美国航天系统的脆弱性,寻求发展“非对称”对抗能力,以抗衡美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三是航天竞争愈加激烈,发展航天技术和提供航天服务的国家不断增多,美国的国际航天竞争优势不断下降。

提出三大战略目标:一是加强太空安全、稳定;二是维持并提升航天给美国带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优势;三是夯实支撑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工业基础,并勾画了五项战略举措:一是促进负责任的航天行为,和平与安全地利用太空;二是改善美国的航天能力;三是同负责任的国家、国际组织及商业公司合作;四是预防并阻止对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基础设施的敌意侵犯;五是采取各种措施挫败攻击,并使航天系统能在性能降低的恶劣环境中运行。

提出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四大核心理念

一是力图构建航天新秩序,强化领导地位。目前,美国作为唯一的航天超级大国,在航天事务上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从《航天战略》积极为“负责任”的航天活动制定标准、最佳惯例、透明度与信任措施以及行为准则来看,美国正试图将这种话语权转变为制定规则的权力。《航天战略》所勾画的“负责任”的航天新秩序和行为准则,其实质是维护美国在太空的“先发优势”和既得利益,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框架下解决太空争端或冲突。

二是试图构建航天联盟,实施全面遏制。可以预见,美国将以北约为样板在航天领域形成利益联盟,达成航天制造和航天服务即使不由美国所提供、也要由美国所控制的目的。美国实施航天垄断和全面遏制的用意在于,一方面增强自身航天优势,确保在危机时刻美国及其盟友的航天能力不被对手所用,另一方面实施更为严厉的出口管制,从而限制其他国家的航天发展。

三是实施多重威慑,确保太空安全。首先,以秩序和结盟等方式,增加对美国太空突袭的政治风险;其次,提高航天系统抗毁性,降低对美国太空突袭产生的预期效果;第三,增强太空态势与对抗能力,告诫敌手太空突袭必将招致严厉惩罚,不仅是“以牙还牙”式的太空还击,还可能是报复性的地面军事打击。 “多重威慑”的实质是采取增加代价的方式弥补航天系统的脆弱性,旨在保护美国的太空安全。

四是发展高效创新能力,扩大战略优势。近年来,由于军事航天系统采办遭遇“拖降涨”问题,致使美军航天优势的增速放缓。为确保国家航天安全需求,《航天战略》以面向实战为牵引,摒弃发展“完美”装备的思路,走高效、灵活的道路,来确保系统能力按期交付。这对航天采办程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孕育中的航天技术,如快速响应太空技术、模块化航天器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加大与对手技术“代差”,有效支撑扩大战略优势的战略目标。

几点启示

(1)重视太空安全,制订国家顶层航天发展战略

航天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为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太空拥挤、对抗和竞争三大挑战,为在新一轮航天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制订可持续航天发展战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2)努力提升自身航天能力

航天实力是国际航天战略格局的决定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航天能力,加强航天技术的自主研究,夯实航天产业基础,建立可靠的航天运输和实用化的航天系统,以航天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能力。

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远程;多用户程序调试;跨平台;web services;Eclipse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368-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E Debugging Subsystem Based on Eclipse/Web Services

ZHU Ping, ZHU Hong-ming

(SAST-Tongji Spaceflight Embedded Computing Lab,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ebugging subsystem of ADE system which supports multi-user and multi-platform. This subsystem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portability of platform and module,supporting remote debugging Linux platform’s ADA code on Windows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remedies the absence of mature and perfect ADA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aerospace area. It has highly practical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Web services,which has many advantages on solving different system platform、large interactive data and complicated data structure problems and is independent of platform so as to access different system platform code debugging.

Key words: remote; program debugging for multi-user; cross-platform; Web services; Eclipse

1 引言

Ada语言语法严禁,易读性好,通常是作为长生命周期,关键任务系统的程序设计语言。一度被美国国防部强制指定为军用武器系统的唯一开发语言,并且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广泛使用Ada作为航天飞机,以及各种空间探测器的编制程序语言[1]。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Ada语言也逐渐成为了开发星载软件主要语言。但是当前并没有成熟完善便捷的图形化Ada集成开发环境。Linux环境下的调试器GDB只支持命令行形式的调试输入,而数量庞大的调试命令及抽象的调试参数给广大软件开发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此外,受到当前大量开发人员对Linux的操作不熟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星载软件的顺利开发和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航天―同济大学航天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航天809所合作设计开发了Ada集成开发环境(即ADE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采用图形化界面;2) 用户界面友好;3) 支持多用户;4) 支持跨平台操作;5) 支持调试平台的选择。该系统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实现了良好的模块可移植性。ADE系统提供Ada程序码编写、代码编译、代码调试等功能。代码调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跨平台的多用户并行调试也是当前调试技术发展的结果。本文所讨论的是ADE系统中Ada代码跨平台调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文中用子系统简称之)。

该子系统使用了Java 语言和c语言,利用Web Services 技术和Eclipse 插件技术来完成开发,使整个系统具有多平台性和较好的扩展性。

2 工具环境

2.1 web services技术

Web Services[2]主要指为一些功能提供接口,使其可以被Web上的其他应用程序访问的一种技术。目前,Web Services 技术体系的实现主要依靠以XML,SOAP 和WSDL等开放性技术标准为基础的一系列标准,具有松散耦合、重用性好、互操作性强等优点。这些技术标准在不同方面支持了Web Services 的架构实现,结合起来构成了整个Web Services 体系结构的协议栈[3],如图1所示。

正如上文提到调试过程中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数据量巨大,数据结构复杂,使我们无法采用socket来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我们采用了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为ADE系统提供了一组功能并通过使用标准的接口使这组功能可重用。这些标准接口使用标准规范的XML 概念描述系统提供的服务,定义了消息格式、数据类型和传输协议等内容,但隐藏了实现服务的细节。服务器端抽象出的这些服务的接口,客户端采用了基于XML 的标准化格式通过Web 进行远程调用。

2.2 主要开发工具

在该子系统中,客户端使用Java+Apache-CXF开发调用服务,利用Eclipse SWT/JFace[4]技术开发界面服务,提高适用性,并用Eclipse插件技术将其包装成Eclipse插件,作为跨平台软件开发系统中应用Web services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层能够独立扩展,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模式这方面的缺陷。该子系统利用Web Services 技术中诸如安全性高等特点,从而提高了应用效率,实现了更充分的资源共享。

Web服务器端采用Apache httpd+ gSoap等技术开发Web服务。

3 系统设计方案

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学;牛顿力学;工业革命;人类文明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其中的“理”就是指的“物理”。此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道出了物理学的重要性。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力、热、电、光、磁、声,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得到了一系列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并形成理论,最终形成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理学的高技术和强渗透性也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理学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提供了精神财富。

迄今为止,物理学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成果无一不是人类身体某一部位的延伸和替代。人造卫星、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等是人类眼睛的延伸;手机、电话、雷达等等是人类耳朵的延伸;汽车、轮船飞机等运输工具是人类腿和脚的延伸;枪炮、导弹和火箭等等是人类胳膊和手的延伸;电脑、机器人是整个人的延伸;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也离不开物理学,X光、核磁共振、CT、B超、放射性疗法等等都是基于物理学。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

一、物理学初建

古时候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名称,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对物理的很多认识却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一理论最终被伽利略的“大球小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所。古希腊哲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并发明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天文学从强势的“地心说”到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哥白尼、布鲁诺等天文学家付出了巨大努力。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物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古代物理学还称不上真正的科学,更多的是基于思辨,对于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的总结。

二、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巨著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力和运动关系的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把物体运动统一在一个严密的理论中――牛顿力学。根据牛顿力学,我们知道了: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惯性是什么;为什么划桨能使船前行;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并出现阴晴圆缺等等。这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发展出许多学科:宇宙天文学、航空航天科学、工程力学、建筑学、机械制造、原子核科学等等。宇宙天文学的发展,使我们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航天科学的发展让人类的飞天梦成为现实。

三、物理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蒸汽机的发明是基于热学的发展。蒸汽机利用水沸腾产生的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做功,产生动力带动机器工作。从18世纪晚期开始,蒸汽机广泛应用在采矿、冶炼、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并出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蒸汽汽车,蒸汽机成为了当时各行业的主要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促成了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陆上和海上长途运输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

四、物理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使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有磁效应,开始人类研究电与磁的相互关系的序幕。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磁学的基础,使发电机和发动机的制造成为可能。德国工程师西门子根据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可能产生电流的原理,发明了第一台自馈式发电机,可以产生较大的功率,同时体积也较轻巧。从此,电能开始成为主要能源并推动工业向前发展,继而出现了电动机、电机车、电灯、电视机和电工仪器仪表等许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电器设备。1873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的《论电与磁》开创了电动力学,是现代电工学的开端。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现代通信的基础,无线电、手机、卫星就是通过电磁波进行信号传输,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和交换信息。

五、物理学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出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一场不同于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革命,标志着工业进入自动化时代。

(1)物理学与微电子技术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研究出一种点接触锗晶体管。晶体管是20世纪一项重大发明,开启了微电子革命的先声。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台使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集成电路,也叫芯片,使信息处理设备小型化、便携化。如今,大到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小到各种生活设备,凡是有电的设备,几乎都有芯片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电子技术使得信息接收、存储、处理更加便捷和高效。计算机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使生产、办公、家庭生活自动化。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

(2)物理学与能源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供应,传统的电能、水能、化学能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能极大缓解能源危机。核能的利用得益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从19世纪末发现放射性到1932年发现中子、正电子和氘,原子核理论为核物理奠定了基础。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铀核的裂变,从而找到了一种利用核能的途径。1942年,美国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它显示核能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也有两座正在运行的核电站: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电能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控核聚变,这种核聚变可以用海水和轻核作为原料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

(3)物理学与航天技术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航天技术使得人类的飞天梦成为现实。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如今,人类发射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天文气象、海洋监视、测地探矿等应用卫星,在经济、军事和科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航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和物理学密切相关,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学的指导和运用。火箭推进技术、人造卫星运行轨道计算、空间通信、载人航天器设计技术、登月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等一系列航天技术涵盖了基础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各个领域。可以预见,未来人类移居外星球、发现外星人、寻找宇宙的起源等等都离不开基于物理学的航天技术的发展。

六、物理学与人类未来

物理学是一门不断改变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从宏观的经典物理学发展到微观的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并将在未来深入到粒子物理、纳米材料物理、天体物理(引力波)、生命科学物理领域。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组成是什么,物质的最基本粒子是什么,人类是否能穿越时空,人类是否能实现长生不老,这些问题都需要物理学去解决。物理学将继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第4篇

10月17日凌晨,位于四子王旗阿木古朗牧场主着陆场星光灿烂。这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时光,“神六”飞船在航行了325万公里之后,正沿着既定的目标,飞向祖国的怀抱。

4时08分,喀什测控站发现目标,飞船飞入祖国上空。一朵“彩云”出现在广阔的草原上。在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牵引下,飞船缓缓向预定着陆点飘落。飞船距离地面1米时,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返回舱的速度由8米/秒迅速下降到1米/秒,如同一片羽毛,轻轻地落在草原上。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航天员报告身体感觉良好。

5时38分,身着航天服的费俊龙自主出舱,聂海胜随后走出,挥动鲜花向搜救人员致意,欢呼声惊醒了草原的黎明。这一刻,距离神舟六号发射115个小时又32分钟;距离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顺利返回两年又22个小时,距离中国载人和航天工程启动13年又26天。

神舟六号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两名中国航天员往返于天地的全过程执行得非常准确,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真正的完美之旅。

“神六”方方面面都很圆满

“神六”从一开始就有圆满的兆头。发射定在10月12日上午9时整,尽管发射的时间还可以往后延几天,但二号F型火箭就在那一刻点火,分秒不差。几百秒的升空过程,每一秒都在执行着设定好的程序,新装在火箭上的摄像镜头把关键的动作清清楚楚地传回了地面:一、二级火箭分离的那一刻,4个助推器瞬间抛落,然后一级火箭掉了下来。紧接着,抛离整流罩,飞船和二级火箭分离,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整个上升段,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虽说有点紧张,但心里是有底的。这一次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和过去5次完全一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任务,他们都做得丝丝入扣,表现非常稳定。而且,每次完成任务后,他们都要细细地查一遍全过程:发现不足,立刻尽全力改进。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杨利伟回来反映,上升过程中振动和噪音很大,感觉难受。神舟六号任务,二号F型火箭在这方面下了大工夫,减振、吸振,降、吸噪音。飞船里的镜头拍得清楚,两名航天员在这次火箭发射过程中,比上次要好受多了。

飞船的运行和返回是圆满的。自从准确入轨后,神舟六号飞船的工作状态非常出色。中国独创的可旋转太阳帆板始终准确地对着太阳,而不必调整整个飞船的姿态。更重要的是,飞船为航天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太空生活和工作环境。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说,飞船里的生活环境非常好。在返回段,飞船对付高热和冲击的所有手段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戚发轫说,最终能够准时、精确、安全地着陆,说明这次的预报、修正指令非常准确,着陆点离预定的理论着落点只有一两公里,是10环里的10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着陆点曾经误差了460多公里,搜寻人员整整1天后才找到航天员。

戚发轫还特别提到了返回舱的直立着陆。他说,这个状态着陆是最安全的,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天时,气象预报很准,降落时风非常小;地利,着陆点一马平川,返回舱不至于翻倒;人和,航天员断伞指令给得非常及时,避免了返回舱被风刮倒。从神舟一号到现在,返回舱只有两次是这种状态着陆的。在115个多小时的飞行过程中,“神六”没有使用一个故障对策。

测控通讯和指控系统同样是圆满的。比如声音和图像的通讯,电视已经把效果展示无遗。地面指令的遥控注入,从飞船返回指令的准确执行就可见一斑,要是稍有迟误,落点会飘移很远。

圆满背后的自主创新

神舟六号,中国制造。从神舟一号到六号,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8项关键航天飞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神六的圆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8项关键航天飞控技术分别是:高精度定平轨技术、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测控过程可视化技术、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软件构件化技术、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和应急救生控制技术。

例如,精确返回控制技术,这是载人飞行任务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独创性地研究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在目标落点计算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优于任务总体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又如,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我国创造性地实现了遥控发令、数据注入、轨道计算预报等软件运行的高度自动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指挥效能,实现了在2秒钟内把指令发送到飞船。这种透明控制方式在中国航天领域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测控领域也属一流。

再如,应急救生控制技术,基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大气层外应急救生控制技术,使航天员能够在任一圈次选择安全返回地面,被誉为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填补了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一项空白。

圆满背后的严格管理

航天,尤其是载人航天,讲究“子样”要多,也就是说发射次数要多,试验次数多,成功率才更可靠。美苏在首次载人航天之前,试验的发射都有七八次,而中国只有4次;美苏从1人1天到2人多天,当中又发射了五六次,而中国紧接着就上了2人5天。我国丝毫没有因为“子样”少而使火箭、飞船的可靠性下降。

严格的元器件和系统质量控制使得载人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呈几何级数提高。二号F型火箭的总设计师刘竹生说,元器件有民用级、普通军用级、宇航级之分。二号F型火箭和神舟飞船绝大多数元器件的每小时失效率是10的负9次方到负10次方,也就是说每工作1小时,10亿个乃至100亿个元器件中只有1个会失效。而民用级元器件的每小时失效率指标是10的负5或负6次方。更严格的是,在实践中,只要发现一个产品有问题,同一批产品就全部换掉。神舟三号飞船进发射场测试时,只发现一个电缆插头出了点问题,最终,却在发射场换掉了飞船上的同一批7000多个插头。

总结世界航天史,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由一些很小的细节疏忽酿成的。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只是由一个小小的密封垫圈在低温下失效引起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在空中解体,原因仅仅是在起飞时,脱落的残片碰掉了左机翼上一块隔热瓦……

神舟一号到五号,每次任务都成功,但每次都发现有非常细小的问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一位女工程师写了一本《天堂里也有车来人往》,详细记载了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详细发射过程。“神二”时,曾经因为火箭惯性平台内环轴端一根导线碰到内壁的电缆束管,导致3个方向的陀螺参数超过误差允许范围;“神三”测试时,曾发现两根导线接反,结果一台仪器漏电;“神五”测试时,发现由于电源里电器固定螺丝松动,引起电流过大、电机过热。在这些微小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中国载人航天细致入微的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神六”的圆满正是建筑在从“神一”到“神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隐患,不断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

圆满背后的工业实力

在决定中国载人航天是否需要电视直播时,曾几次征求航天人的意见。一次是在各总指挥、总设计师等36人参加的载人航天高层投票中,有24票赞成电视直播。再一次是在一线试验大队中投标,出人意料的是,270多名严谨、仔细、不事张扬的一线航天科研人员中,竟有240多人同意直播。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载人航天的参与者们对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信心有多强。在这背后,是设计者们对自己国家科技、工业和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的自信。

军用航天技术范文第5篇

致力于体系化的、长期的欧洲防务合作

欧盟各国在军事能力领域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该报告要求欧盟理事会强力推进在成员国防务计划和决策过程中纳入“合作和共享”,通过重大项目的联合研发获得关键能力。合作的关键是成员国共享核心能力的远景规划和经验教训及合理化需求,并争取形成统一需求。

根据“合作和共享行为规范”,欧洲防务局准备构建一个协调和透明的框架,促进协同,确定最佳方案。体系化的、长期的防务合作有助于在确定项目优先级和里程碑进程方面达成一致,以得到战略层面的国防路线图的支持,路线图可实现与联合军备合作组织(OCCAR)更密切的协同。该报告提出了国防合作的激励措施,包括优先的融资安排,保护合作项目免受预算削减。

致力于关键领域的重点项目

考虑到一些能力领域的严重缺口,该报告建议成员国应致力在四个关键领域设立重点项目,包括:空中加油、卫星通信、遥控飞机系统(RPAS)和网电防御。

欧洲防务局已提出空中加油的远期、中期和长期解决方案,以增强加油机/受油机的互操作性,最优化使用现有资产,并准备在2020年建成跨国多用途加油机队。欧洲防务局提出了一批先驱项目,以发展同时具有军事和民事应用的关键能力。其目的是利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协同,最大化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形成规模经济。各国国防部长已通过了发展遥控飞机系统和网电防御领域项目的提案。

欧洲防务局已经准备启动下一代中空长航时(MALE)遥控飞机系统项目。这种项目需要融入常规空域的相关规定,可能需要欧盟委员会、欧洲防务局、成员国和工业界的联合投资进行技术研发。

关于政府的卫星通信系统,报告提到通过基于详细路线图的用户主导的方案,力争在2025年形成军民两用能力。

关于网电防御,其目标是建立统一欧洲方案。基于最近采用的网电战略,欧洲防务局的工作集中于现实的、可交付的专业技能:训练、演习、保护总部及网电防御技术研究(集中在两用技术)。

致力于加强欧洲国防工业

报告阐述了加强欧洲国防工业的措施,认为建设强大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欧洲国防科技工业,是欧洲发展并维持防御能力和获得战略自的先决条件;这对于欧洲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该工业基础必须通过欧洲各国实质性的、强化的合作获得,包括通过重大项目的合作。

大型企业在国防工业中起主导作用,国防供应链和中小企业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应该得到支持。欧洲防务局及其各成员国正在研究具体措施,以同时增强短期和长期“供应保障”。

欧洲防务局已经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航空安全局合作研究一些切实措施,以期提高竞争力并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这些措施包括行业标准化、军事适航性和资格认证。

致力于提高国防研究与技术(R&T)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军用汽车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汽车管理学院

移动电源与车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航空科学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