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微生物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把学习微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像讲故事般把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娓娓道来。从我国古代夏禹时利用微生物酿酒,至法国巴斯德创造的巴氏消毒法,从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发明,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当讲到我国宋真宗年间人们已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此法比英国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800年,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在免疫学方面的贡献,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当讲到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讲述又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激励他们以后更加努力。
另外,在课堂上教学中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如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看书并查阅相关文献,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以此来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授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方便老师“教”,也帮助学生的“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本身就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挂图,标本和模型,有助于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但是传统的教具多是不能动的,对揭示微生命科学中纷纭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教学中可以用语言配合图片,准确地讲授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并用投影板书进行分析、强调重点;运用动画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具体、形象化的演示,如在讲病毒增殖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细菌基因工程流程时运用动画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另外,对易混淆的概念还可以用图表分析它们的异同,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授课,实验课也十分重要,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传统的实验课课前课后的准备工作全面,教师包办。学生仅参加部分过程,不了解全过程,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革。在上实验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1)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2)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3)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力争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熟练化。
另外,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还涉及到生产的特殊设备和有关学科知识,所以,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后,我们在最后还应给学生介绍微生物工业和产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微生物的应用范围、问题和前景,从而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得到启示。
四、注重前沿知识的介绍,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这里的“新”字,首先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容,以现代化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更新,使其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通,其次是以适当的方式和简明的形式让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总之,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作为一名讲授微生物学的教师,我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学人才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黎志东,徐志凯,李元,等.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 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报) , 2002,(4)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通过实验课,可以建立学生的“无菌观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因此,搞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笔者微薄的实验教学经验,介绍如下。
1.强化课前预习,有利于减少错误操作。
由于我校是中专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考落榜生,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内容较多、操作性强、实验标本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情况下,实验课的预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每次实验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尽量减少错误操作,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2.强调实验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实验结果。
带教老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每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让学生知道用此种实验方法可以达到什么目的,以利于进一步了解这种实验的用途。例如药敏试验的原理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粘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滤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该实验可以测试抗菌药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以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如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强调该原理,学生便不能正确指导选择临床用药。因此,强调实验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实验结果,准确的辅助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3.帮助学生充分、正确认识实验中的危险,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微生物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出现因为害怕而不敢动手操作的情况。所以对初次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同学,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向学生强调实验中做到“胆大心细”,告诉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就可以避免这些危险的发生。通过悉心透彻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危险性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这种危险。此外,微生物实验的标本具有多样性,例如血液、尿液、痰液、粪便等都可以作为微生物实验的标本。有的学生由于怕脏,所以在实验时“光看不练”。带教老师要让这些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检验结果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为医学生必须要掌握各种标本的实验诊断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4.协调好实验秩序,培养无菌观念。
在一些微生物学实验,例如在抗酸染色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冲洗波片,来回穿梭于水池和实验台之间,这时带教老师要维护好实验秩序,否则容易耽误染色、脱色时间,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学之间相互拥挤容易把染液洒落,严重的甚至引起细菌的感染,所以老师需要从整体上协调好实验秩序。有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实验随意性很大。例如在细菌接种时接种环在使用前后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烧灼灭菌,而有的学生在使用后未经烧灼灭菌就将接种环随意放置,这势必会造成细菌污染,甚至是人体的感染。此时带教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要求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让他们认识到“无菌操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避免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
5.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
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抽象的形态学。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态。但是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进一步讲解在理论课和显微镜下不能理解的微生物的具体形态。依靠多媒体课件中提供的大量直观的图片,能够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以及特殊结构,使学生对各类微生物产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通过强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既达到了加深、延续和补充理论课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临床医学生的“无菌观念”及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凤云,闵宏林,刘婷婷。更新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精神。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前言:如今,医院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正呈现日益向好的态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而且正变得日益严峻,那就是医院的关于感染方面的检测问题,医院作为病人进进出出的公共场所,而且大的医院的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如果对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传染,这样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家属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这样的情况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方面就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从医院的发展以及如今面临的情况来说,现在的各个医院都会面临许多难题值得思考,而且有些问题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都解释困难,如近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做好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虽然,各大医院的管理者也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在工作中也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强调和安排,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运用传统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医院的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医院偶尔还是会出现病毒传染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呢,有一种现代的医院感染检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且通过临床微生物学进行医院感染检测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感染检测方式,它的出现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可以说是效果明显,下面,我们就深刻的解剖临床微生物学,具体的来阐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内容和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和特点
临床微生物学作为现在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牧俅参⑸物学的本质上来说,临床微生物学具体又包括细菌学、真菌学以及病毒学等,但是无论是具体到哪门学科,临床微生物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外形、生命组成结构、以及活动规律等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通过总结的规律,利用其微生物的特点,用来对感染性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说,临床微生物学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和运用构成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是注入了新的力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运用和发挥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如今已被各个医院认识并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已实际的应用于医院的感染检测中,那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对与医院的感染检测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而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又是在感染检测的那个环节发挥作用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得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病原体诊断上的作用
当前,我国开始愈加的重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且也有研究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对于病原体的诊断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治疗时,包括药物的抗菌素和各种激素等,在给病人治疗结束时,由于当时的卫生处理的不到位,或者说从治疗本身上来讲,为病人注入抗菌药品的方法不对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抗菌药品没有被彻底的处理掉,这样就为医院的感染埋下了隐患,所以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式来说,这种方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而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因为这种方式从源头上着手医院感染的检测,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医院的感染检测提供源头上的支持,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但是以后运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是大势所趋,有一种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
2.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细胞耐药性时发挥的作用
经过对医院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的多收医院存在这样一种乱象,病人在通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检测时,存在诸多解释不了的情况,这样对于病人的合理治疗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人恢复健康很重要,但是正是由于医生在抗药性方面没有把握好,所以目前的这种问题如果从传统的角度去解决,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测,倒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验,可以从病人的组织细胞出发,及时准确的找到病原体的病变结果,然后再对病原体分析其病变的原因,从而有效的解决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错误判断,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而行之有效的进行治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2.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医务人员感染情况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医院的感染群体中,不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传染途径,医务人员也有传染的可能,因为长期和病人进行接触,所以有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或者其他途径附上了医务人员的物品中,从一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有一个科室经常会出现医院感染病毒的情况,后来才知道,是病毒通过科室里医务人的办公桌为传染途径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对各个科室进行细致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而从传播途径上有效的遏制这一传播源的滋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在医院感染检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在病原体的诊断上还是在细胞耐药性的判断包括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上都可以利用其特点,有效的对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和判断,所以临床微生物检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对他们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相信在不仅的将来,当我国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保障人们身体的健康,保障医院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吕爽. 探讨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效果[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82.
[2]黄婧.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7189-7190.
[3]孙院红,罗冲,青小鹤. 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87-4788.
[4]何艳菊.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判断细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殷海燕,郑伦和,段秋林. 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5):1061-1063.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