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服装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本院服装专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要求,围绕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主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模式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一、传统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往往依据课本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随堂以缩小比例跟随作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应用时生搬硬套,多侧重于平面结构的分析,空间感较差。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着公式――图纸――实践的教学套路,学生被迫在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结构知识,由于过于抽象,所以并不能够很真实地体会服装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加上四年课程下来学生动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对结构和工艺理解不十分透彻,这在其工作后很多年都会影响设计能力的提高。[1]
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综合知识的集结,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结合点。
三、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就中国高校实践课程进行了阐述:“教育和实践是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服装设计教育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基于此可以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该教学改革是在现代高等服装教育优势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法则,可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由常规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理论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增加学生和服装市场的亲和力,使高等服装教育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更加科学、更完善、更合理。
2、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拓展课程空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同时改革原有的课程观念。[2]因此,“既重视服装操作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服装结构设计艺术创新”的服装结构设计崭新教学理念的定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学生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服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综上所述,此研究对高等服装专业的长足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四、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建立多种样衣“分拆式”与“修改式”的教学实践模式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多种样衣的“分拆式”与“修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系统的、完整的。在此模式中,整个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动手,后动笔,先师傅,后徒弟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理论概念先入,可巩固结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为以后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打造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
2、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
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是创造一种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更新原有知识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意义,达到丰富改造已有知识的目的,自己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更是帮助者、合作者。[4]因此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使用“师生对抗”、案例教学、“方法+实例”等适合本系列课程规律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培养多种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具体是在著名时装设计师设计作品中选出几款较为实用的,分组让学生进行作品解析,通过组员讨论的方式,探讨款式的结构和加工特色,从而强化学生对服饰款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款式特征,可以娴熟地将三维的服装转化为两维的服装样片和样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另外面向服装企业与市场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以本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平台积极创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模式探索,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服装结构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教学中,单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还很不够,要尽可能紧密地与服装生产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环境进行设计,积极与服装市场结合;顺应行业需求构建起同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评判,强化校企联合。学生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实习与实践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因此高校针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特性,通过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模式创新,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4、构建以丰富的服装科技文化竞赛为训练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之外时间,进行丰富的科技文化竞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知识才是系统的、完整的。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及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对学生参赛的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结构解析及创作细化设计,完成参赛要求作品的款式图、结构图及工艺图,并通过此过程激发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服装结构与制版探索的卓越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语
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服装设计需要具有里程碑式的、创造性设计,更呼唤我们能孕育出符合时展的伟大设计师。实践证明,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既定的技术和技艺,又要强调理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方法。因此,基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使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与服装产业接轨,培养创新性实用型的服装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效而不可多得的途径。
【注 释】
[1][3] 齐雪源.“分拆式”与“修改式”服装结构教学法研究[J].装饰,2010.(3).121-122.
[2] 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 李凌.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0).213-215.
概念设计是不用精确数值来衡量的,是通过对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的。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从粗狂到精细这些就是概念设计的过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面对一些无法分析的设计问题,可以应用概念设计的思想来解决。概念设计分析结构体系和分体系,同时分析设计人员的结构设计工作,可以加快总体布置工作、建筑抗震设计的完成。
1.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概念设计能够为给设计工作者带来新的灵感,保证了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1]。(1)概念设计有效的弥补了计算机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采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容易使得结构设计工作受限,因此,设计工作无法预期完成。计算机在结构设计中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人员都会依赖计算机来进行设计工作,觉得这是很简单又快的方式,对于完成设计工作的时间可以缩短很多,但也在无形中,建筑结构设计师的设计能力逐渐下降,忽视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的概念。计算机设计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但使用不当,就会衍生出一些问题和隐患。因此,设计师应深入的理解和学习结构概念,应用概念设计,掌握全面的设计内容,从而设计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方案;(2)概念设计可以让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加快完成。设计师必须清楚的掌握结构概念,只有具备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清晰的设计思路,才能够对于概念混乱问题有效地预防,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也能快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好概念设计,可以使得结构设计更加完善和可靠。
2.概念设计的发展情况
在推广概念设计理念时,由于研究设计的人员属于不同的领域,例如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因此,大家在一些问题的意见上不够一致,对于概念设计理念具体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我国概念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广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变得复杂,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概念设计。目前在市场上,有许多的新产品的研制成功都是建立于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设计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应用广泛。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3.1电算分析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很多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样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虽然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但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计算机的一些软件存在缺陷,如果没有应用好计算机软件,那计算的结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概念设计的理念与思想,可以对计算机在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中延生出的隐患可以有效地预防,并且,当问题来临可以及时解决,让建筑结构设计师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没有再那么严重,使得设计师在结构设计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概念。所以也应将概念设计应用到电算分析的工作中,然后设计人员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对电算与概念设计结合的结果进行判断,这样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抗震设计工作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设计抗震工作时,为了计算出结构的实际刚度,设计师需要先量出砼的尺寸,然后地震力可以根据实际的刚度计算出来,最后配筋的数量就得到了。配筋的数量、地震力及实际刚度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例,当实际刚度的结构变大,地震力就越变大,配筋需要的数量就变多。当配筋的需求数量越多,那么实际刚度的结构就变强,导致建筑结构中的地震力就变得更大[2]。因此,在抗震设计工作中,如果没有达到所需要的配筋数量,地震力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抗震设计工作无法进行。如果可以在将概念设计应用到抗震设计工作中,对于设计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使得抗震设计的效果理想化。例如在建筑基础之间及建筑主体隔震层,可以加入概念设计中的隔震效能方法,让建筑物顶端设置反摆、建筑主体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能够降低地震力的效果。
3.3方案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设计人员在选择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时,需要应用较好的概念设计理念[3]。具体来说,在确定最好的基础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结构类型、荷载分布情况、施工条件、地质条件这四个因素。设计人员在设计地基时,必须依据实地勘察前期得到的报告再来进行方案的设计,假如设计人员没有拿到前期的实地勘察报告,就需要亲自来施工现场,熟悉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还要带好相关的资料。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设计人员需要具备完整的信息与材料。在方案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结构体系只能在同一个结构单元里。应用概念设计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验算工作。
4.结语
关键词:羽绒服;特点;设计;创新;发展
0 引言
羽绒服指的是通过把羽绒进行洗涤、干燥以及分级等工艺加工处理,后将羽绒展开填充所支持的一种服装,羽绒服属于羽绒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产品。羽绒通常取自于鸭、鹅的腹部位置,为似芦花朵形的绒毛,其成分包括羽和绒,羽可起到发挥改善羽绒全面蓬松度的功效,绒可发挥重要的保暖功效,羽、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常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不同比例进行搭配。凭借羽绒材料特殊的性能,决定了羽绒服具备保暖效果佳、质量轻等特点。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御寒衣服,羽绒服经济实惠,制成步骤及所使用的材料均绿色环保,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
1 我国羽绒服发展现状
1.1 群众审美观念落后
时过境迁,着装已由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同样的,群众的审美观念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故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愈来愈被关注。服装设计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于:服装满足时展特征,服装具备个性特征,服装给人们以美的体验等。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关注着装问题。我国羽绒服兴起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个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属于比较晚的,那时群众审美需求并不十分高,审美观念落后。而现如今大多消费者对于时下流行、时尚的款式亦反响不够强烈,仅仅少部分年轻女性会关注,大部分人群还是更为乐意接受大众化的款式。
1.2 设计思维缺乏创新艺术
服装设计属于一门相对特殊的职业,一方面讲究服装艺术性,一方面注重服装的商业性、实用性,并非单一的理论研究,也并非闭门造车的艺术设计,而是市场、实用以及想象力的有机融合。我国真正意义上形成服装设计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服装设计全面发展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受我国服装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影响,羽绒服一直难以获取长足有效的进步。设计人员在羽绒服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设计人员在设计羽绒服过程中,设计思维缺乏创新,往往走的是抄袭、翻版的设计方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羽绒服自主品牌的发展。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
1.3 科学落后技术更新缓慢
国际上一些一流的羽绒服品牌,早已将目光投向高科技技术应用上,众多羽绒服设计人员将设计重心转移至新面料、新技术研发上。与此同时,个性化服务被进一步强调,在量身打造的基础上,还推广专门特定设计等深入的个性化服务,以对各个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予以满足。现阶段,国内羽绒服行业大多数企业同样也逐步关注采用新面料,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是依赖进口面料,而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面料则少之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影响。
1.4 缺少针对性设计
我国羽绒服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衣着的需求,然而仅仅是年轻人群的羽绒服装较为时尚个性,而其他年龄层的羽绒服则还有极大的设计进步空间。现如今,社会大众穿着追求个性化,注重个人风格,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羽绒服的要求不断提升,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经济状况等的人群对羽绒服有着各异的需要。现代人着装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年轻人群讲究个性,成熟人群强调时尚,中年人群关注品位,老年人群则看重穿着舒适、文化内涵等。社会大众不断迈出追寻时尚的步伐,然而我国服装市场过于单调的现状,很大一部分人群在羽绒服市场上难以购买到自身满意的羽绒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羽绒服的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羽绒服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女性羽绒服设计为例
2.1 转变设计意识
(1)造型多变。服装造型涉及多方面内容,好比材料性质的选取、感观舒适的把握以及放松程度的处理等。服装款式造型可划分为直线造型、上窄下宽造型、上宽下窄造型以及收腰造型等,不同造型的转变均可通过局部放松度不等值的取值手段来构建。服装造型属于设计想象、思维创建的流程。服装造型整体一方面是设计人员思维、技术、品位等的直接呈现,一方面是造型风格的全面融合。造型在羽绒服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可通过感官去体验,服装与人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全新形态,良好的服装造型可为人们带来满足、充实、新颖以及美的体验。简单的造型,往往能够收获不凡的效果。肥大宽松连衣袖的结构,转变羽绒服传统包身御寒的着装形态,连带内部一体的连衣裙相互帮衬,设计人员即是在如此节奏转变中实现松弛、厚薄的有机融合;时尚的黑、白搭配,于冬日的暖阳下尽情沐浴阳光。
(2)灵活运用配饰。就现代女性而言,服装配饰是其自身修养、品位的表达。别致的搭配、匹配的色调,表面上零星的点缀,实质意义上则很好地彰显了个人的文化涵养、审美追求。在女性羽绒服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造型轮廓,追求的是装饰细节部分的设计,而通过强化细节方面的加工,则能够提升羽绒服整体的活力度及鲜明度。而各个部位的线迹,则一方面是固定填充物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是羽绒服外观大方得体的充分体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羽绒服均会选取一致的材质面料,如此便反映了羽绒服整体图案、色彩的统一性。尽管服装造型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然而羽绒服整体效果却往往给人以鲜明度不足,平平淡淡的感觉。鉴于此,设计人员就应当在羽绒服装饰细节上下功夫,通过灵活运用配饰,设计创新,充分强化点缀、强调的效果。
(3)丰富色彩应用。介于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鉴于此,女性羽绒服面料通常选用的常规颜色包括黑色、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较为单一。近些年,在国际服装面料流行色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女性羽绒服出现了一些诸如紫红色、果绿色、橘黄色、天蓝色等颜色的面料。绚丽多姿的色彩被应用于羽绒服中,很好地发挥了羊绒、大衣等御寒所不具备的羽绒服色彩优势。再加上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风席卷全球,因此,在羽绒服色彩创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丰富色彩应用,引入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羽绒服色彩应用、图案构造等方面,可为设计人员开展羽绒服设计提供诸多的设计元素。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化社会时尚元素有机融合,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审美观念应用于羽绒服设计中,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创新设计手段
(1)内部结构设计。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创新设计方面,不仅仅是单纯地转变造型的长短,而是应当结合外部造型轮廓、内部框架线迹等组合创新设计手段,更加关注羽绒服的功能性。在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可自三个环节展开设计创新:一是羽绒服功能性结构设计创新。对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展开设计,第一步应当对女性穿着过程中舒适性、机动性特征需求予以满足。好比滑雪运动型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全面权衡穿者手臂活动要点,借助插肩袖结构,应对滑雪过程中肢体出现的不同状态,为运动提供便利。二是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开展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是为了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强化羽绒服的审美艺术性。在羽绒服结构技术上开拓创新,标新立异,促进女性羽绒服的个性时尚。以国际羽绒服大品牌Lacoste为例,他们每个季度均会将时下鲜明的时尚元素注入自主研发的强功能性的羽绒服产品中。例如,在羽绒服袖部安装上通常出现于公主裙上的灯笼袖,同时进行适当的剪裁,配以各种色丝质蝴蝶结配饰,使得一件羽绒服兼得御寒保暖和个性时尚,深得消费者喜爱。三是羽绒服生产型结构设计创新。相较于常规服装的制作工艺,羽绒服制作还是存在极大的不同的,因此,在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权衡其生产加工的便利性。在羽绒服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褶桐、省缝、分割线等的制作难易度,不仅要讲究造型时尚,还应当考虑加工便利。
(2)材料搭配设计。通常情况下,女性羽绒服设计主要采用一种面料,也就是说整件羽绒服选取一种专用面料材料进行生产,其更加关注的是羽绒服着装的功能性。现如今高科技面料技术不断研发,各式各样的面料均可适用于制成羽绒服,如此便极大地增多了羽绒服面料的品种,并使得羽绒服创新设计的内容变得更多元,使得设计人员的眼界变得更开阔。羽绒服设计人可不再单单把眼光放在面料表面上,而可以经联想、创新设计,设计出一些个性鲜明的羽绒服材料。同时,通过对各式各样羽绒服主材料的全貌了解,对主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搭配艺术设计。
(3)工艺创新设计。羽绒服缝制工艺存在较强的特殊性质,由于羽绒质量十分轻,为了避免羽绒出现堆积、坠落情况,应当在将羽绒填充之后,对其进行充分的固定。羽绒服存在面、里两层的,则应当对面、里两层进行同时络缝牢固。在女性羽绒服工艺方面开展创新设计,首要应当权衡的是满足羽绒服工艺特殊性与否。“充绒面无线缝”属于现阶段一种较为流行的工艺技术,其结构特征为虫绒面连接线选取线条型黏结,代替缝纫缉线,好比里料、面料定衬以及中层等。将“充绒面无线缝”技术合理地使用于羽绒服内衣创新设计上,能够有效地消除羽绒服羽绒外钻的不足。
2.3 重点部位优化
从结构上说,可以从袖部的优化设计、帽子的优化设计、衣领的优化设计和衣型的优化设计这四部分着手。设计者可以在结构上优化,但是这些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个性设计体现的部位。就衣领和衣型来说,开展衣领的优化设计,类通常可以分成无领、立领、翻领、帽领等类型,羽绒服衣领往往是整件衣服中最易被目光所接触得到位置,并且衣领在上衣各局部的转变中发挥着主导的功效。因此,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衣领,也是羽绒服的一个设计点。一件受大众喜爱的衣服具备个性美观的外层装饰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厚重的羽绒服也是一样。单纯竖条纹领口立体表面图案装饰,左右对称的拉链缝合装饰,带有中国风元素的纽扣设计。而一件时尚的羽绒服门襟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是个性化斜斜的纽扣缝合设计,或者只是简单的立体纽扣表面装饰,都呈现出属于经典常规羽绒服上个性细节方面表面装饰元素。
3 我国羽绒服设计发展趋势
3.1 创新设计功能
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羽绒服行业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发展后,羽绒服生产商将更为关注羽绒服的款式、色彩等,羽绒服产品将得到全面细分。羽绒服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大小企业要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大企业要充分借助品牌优势,发挥行业主导带头作用;小企业要重视多款式、多批次,攻克多变灵活的市场。企业应当提升在产品开发、产品结构改善等环节的重视力度,明确认识到在市场产品投放过程中,要投放多余固定款式的新产品。社会大众愈来愈休闲的生活观念,为了羽绒服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在穿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休闲、丰富等角度。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体育运动愈来愈被热点关注,运动功能型羽绒服将得到广泛的青睐。体育运动关注度不断提升,也掀起了一阵阵运动服装消费的暖流。在羽绒服各方面创新设计功能中,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申办成功的背景下,运动功能将更为显现,尤其以满足跑步、溜冰、滑雪等所有冬季运动项目的羽绒服将备受推崇。
3.2 转向个性消费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着装已由现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穿出个性、特色俨然成为现代人穿着的理念。个性化着装属于最为直接呈现自身追求、品位及爱好等内容的方式,因此,追求个性、时尚将成为羽绒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目标亦不断提高。近些年,各地区不断迎来暖冬,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配备暖气,使得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舒适,人们穿着羽绒服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抵御严寒。自技术工艺上而言,羽绒服已经具备御寒、质轻等特征。因此,在人们不断追求线条、美感的当下,羽绒服相较于其他服装,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质感,个性鲜明的羽绒服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4 结束语
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左右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羽绒服设计各式各样的创新途径,“转变设计意识”“创新设计手段”“重点部位优化”等打破了传统羽绒服设计的弊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羽绒服行业模式。整个羽绒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服装产品技术含量,强化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雷,蒋学换,贺义军.羽绒服袖部和帽子的弊端研究与优化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3):34-36.
[2] 矢梦婷.现代绗缝工艺在羽绒服设计与制作当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30(10):114-115.
[3]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25(10):105-107.
[4] 冯宪.羽绒服装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学院学报,2009(01):39.
[5] 黄翠蓉,于伟东,许海叶,等.羽绒服保暖性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5.
[6]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10(10):105-107.
[7] 沈雷,蒋学换.长款羽绒服腰部多功能性的优化设计[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56-257.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材;教学改革
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中,服装结构、款式、工艺三个课程是主干专业,而目前不少中等职校服装教学把这三个主干课程分开教学,且崇尚艺术、忽视技术,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而且存在不少的弊端,有碍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趋势,它已不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求。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将服装结构与款式、工艺“三位一体”,突出操作技能,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市场。
1 中职服装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问题。学生素质普遍低下;职业学校招生竞争激烈,对生源门槛要求低,导致所招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明显下降。同时受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情绪、心理等方面倾向于不稳定性,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教材问题。现行采用的教材知识老化且偏重理论,教学周期和行业要求不一致,导致产教脱节,所学知识无法与实际接轨。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在教学上不少职业学校还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会导致理论知识传授因缺少实践环节而使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或难以理解而打瞌睡,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学生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在进行创意设计过程中不理解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故此难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全面地转化为实践技能;三是理论与实践的间期教学,会造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上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会导致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从而有碍于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
2 三位一体教学策略探析
(1)整合教材重技能训练。采取“教学工厂”的概念进行课程编制与原来用的《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三本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同时通过深入到企业,了解现阶段企业的用人需求,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建议,并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调整现有教材内容,删改老化知识,增加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降低理论难度,增强直观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一致。使学生既接受完整、系统、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训练。
(2)设置课程重实践训练。《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都是服装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完成设计(成品衣服)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又是最终验证款式造型是否合理的关键环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务必将服装款式、结构、工艺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加大服装制作环节的课时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既能做到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又能基于款式、造型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最后通过成衣验证款式设计与结构生成之间的合理性,从而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3)师资建设重素质提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以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中等职校的教师队伍在人才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其原因归咎于大多教师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出校门即进校门,因而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一些中职学校,一些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教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他们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及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致使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脱节。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基层进行锻炼或实践,从而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并将在企业中所学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4)教学改革重理实一体。彻底改变服装款式、结构、工艺三者的分离教学局面,避免出现知识体系上的脱节;因为学生看不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全面地转化为实践技能。比如在服装设计课程中,若只是一味的纸上谈兵、凭空想象,学生很难理解设计与服装的结构、工艺方面的密切联系,在整个创意设计过程中,不能将服装的审美性与功能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服装款式、结构、工艺三者联系在一起,即设计什么图打什么版做什么衣服,这样才能将款式、结构、工艺的每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改革上,我校已经做了初步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校在盐城及江苏省中等职业服装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将装款式、结构、工艺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即设计什么款式打什么版做什么衣服,将款式、结构、工艺每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内在联系即款式是结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结构是依据款式而设计的,结构设计又要适应工艺要求。在具体教学上我们先教会学生看图制版,即先分析款式风格、造型特点、比例关系、分割设计、细节特点、配饰。让学生理解服装结构的设计是以款式的造型为依据的,在结构设计上要充分结合款式风格、造型特点,这样打出来的样板才能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其次教学生如何根据款式图设计规格尺寸,这使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人体测量及放松量的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接下来教学生掌握制图方法与步骤,再与学生一起绘制,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打样并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结构设计始终要适应工艺要求,还要借助工艺手段来实现,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结构处理,采用的工艺手法也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工艺特点来进行结构设计。最后将学生自己制作的衣服穿在人台上,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及时改正。
这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理论知识,又有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而教师在课堂上随堂指导,随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充分有效的利用课堂的时间,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式训练,在短期内学生进步飞快,都能够做到看图制版、看图制衣,做出来的成品衣服不但结构合理而且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风格。就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还将其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并不断的扩充,做到活学活用。所以我校在江苏省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夺佳绩,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给予最好的说服力。
中职服装专业通过结构、款式、工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现,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便于走出校门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装工艺;设计;造型;面料
1引言
服装工艺设计是对服装制作的总体而言的,其中对服装任何一部分进行设计都并非是独立的艺术设计,它是在服装总体设计之中的一个单项设计,任何一个造型设计都必须融合于服装总体设计之中。因此,服装工艺设计中造型和面料应当达到高度的艺术融合。服装工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服装的造型和服装材料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服装工艺设计是所有与服装领域学的各种专业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2服装工艺设计概要
在服装工艺设计领域中,领型设计,裤子造型和结构设计,袖子设计统称为服装工艺设计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俗语说:一头影半身,可想而知,头部对于整个人的影响,而作为领型设计,它恰恰又首先考虑衣领与颈部关系,颈部与头部的关系。因为从侧面看人体颈部与头部大多呈现倾斜状,这要求设计师们在设计服装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按照人体工程力学原理,依照人体颈部呈圆柱形的特点,使得前后领窝呈现弧线状,最终使其符合人体造型。至于裤子造型和结构设计也是遵循人体工程学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材质的可塑性,应用归拔工艺,使其呈现出人体曲线浮雕效果。袖子设计一般采用前袖弯线向里凹,后袖弯线向外凸出,重点是为了符合人体活动规律。在注重美观性之余最大限度地兼顾实用性,使得袖子装上身后,前后袖的位置设计在西装大口袋的一半处,此外,为了使得袖子的操作工艺设计更加人性化,还需要在分缝之后将袖子的弯度摆好,之后用喷水烫弯。拼缉袖肚缝工艺设计要求进行层势扎缉,上下端分两次烫,使得衣袖设计更加适合人体活动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3服装造型的特点
由于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的差异,东方民族的服装与西方民族的服装在造型、风格、面料的使用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体型上的特点决定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大多是以立体型为主,东方服装的设计则以平面型为主,导致东方服装能折叠平复,西方服装更适宜挂在衣架上进行立体包装。中国服装造型有着独特的东方民族艺术风格,所以在服装造型方面与西方民族服装的造型不尽相同,其中最为突出的区别是西方服装的造型特点以立体型为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造型特点是以平面造型为主,二者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各有各的缺点。例如,西方的西装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东方服装造型特点虽然是平面形,但是其折叠和包装十分方便随身使用也十分融洽。所以,西方服装的立正姿势强调造型衬托的设计方式到了东方往往就不适合,而东方服装大字形站立的姿势强调平面装饰工艺设计穿在西方人身上也倍感别扭,既然东西服装有如此之多的不同之处,而且造型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服装设计在操作工艺上截然不同,西方服装更加强调服装的立体造型去体现服装艺术,而东方服装则是依照平面装饰工艺设计体现东方人的体态。但无论是东方服装设计也好还是西方服装设计也罢,都是严格按照人体活动规律进行服装设计的,这一特质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在设计中穿插人体几何概念,视人体简单归纳为一个多边几何体,人体头部呈现蛋球形,颈部、四肢似圆柱体,胸、臀部、肩部似梯形。上身服装造型与人体的关系,从服装造型结构的整体图和分解图中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服装造型、结构设计和人体活动的高度协调统一,各个部位设计大方合理,在服装结构的细致设计方面,绘制服装分解图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它能更细致地显示出服装结构细致的位置,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地方,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上述均是服装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服装设计师们必须要遵守的定律。
4服装工艺设计造型与面料的存在的联系
4.1服装面料的质地特征。作为面料,其实表现手法可以非常丰富的。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在服装工艺设计方案中起到重要的确定性作用,面料的不同特质决定了设计者应该选择哪种合适的服装设计予以匹配。面料分为质地、性能两大方面,面料的质地主要是指原理的成分、经纬密度、组织方法等等,面料的性能则指原料的耐热度、伸缩率,以及面料在接触光、热、水之后可能呈现发生的各种变化,不同材质的面料为不同类型的服装造型、工艺设计提供了构成衣料特征的独特元素,彰显特有功能,为此,造型与面料的有机结合在服装工艺设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造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的艺术性、社会性等都是借助于衣服面料的风格加以表现。就好比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服装面料的整体缝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服装消费水平,所以,面料和造型划被人类主管地划分成高档、中档、低档以示区别。4.2不同的造型设计手法与不同服装面料有机融合。独具的耀眼、高雅等特点时光泽型面料的一大特质,所以,对于光泽面料的使用,设计者必须借助于这类面料的特点,用于制作礼服、演出服等。通常情况下丝绸、锦缎等材质常见于光泽面料是使用中,服装设计会呈现出华丽感和夺目感,为此,简洁、修身的服装设计风格最能体现光泽面临的特质,并借助面料闪光与阴影的对比,让服装材料的光彩更加明艳照人,让穿着者光彩夺目。天然硬挺、线条清晰非挺爽型服装面料莫属,设计者应该根据面料的这一特点,给着装人以稳重感觉的服装造型,其中包含涤纶、亚麻、棉布等等。比如,在西式服装、连衣裙服装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细皱等手法,让服装设计更具有立体感。西方国家传统的晚礼服大都是采用这种面料进行制作的,以展现穿者的形体美。面料轻薄,造型线条流畅,服装轮廓自然,属于柔软型面料的特征,这类面料适合与设计流畅、轻快的服装造型相单配,设计师们可以忽略一些件极限,让服装得以自然下垂,呈现自然本色。比如中国东三省大多数的丝绸服装就是采用松散型的造型。4.3新型服装面料必须对应使用新技法创新服装风格方能特显功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服装面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丰富了设计师们对面料的材质和创先服装设计造型的追求,充分发挥面料所具备的视觉美感。首先,服装设计可以采用面料的变形设计,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使服装在外形设计上给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其中以褶皱设计最具有代表性的,这种设计是通过设计师的压、按、拧等加工方式将面料成型之后在定性,目的就是为了最后能以立体形状展现供设计造型使用。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剪切、撕扯、镂空等方法,对面料进行破坏性的设计,将面料的整体结构特征做一个颠覆,使得原来完整的面料结构被破坏,呈现不完整性。这种设计方法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前卫设计师采用这种面料设计表达自己的颠覆传统设计理念和前卫思想。服装面料的整合性设计手法,将不同的面料拼凑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混合、离奇感觉,并以此来表达多种设计思维。解构主义设计手法是其主要代表形式,体现了时下人们的不拘小节,反对约束以及反传统理念。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造型设计与面临的配合也势必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是追求国际接轨,还是坚持与传统并存,保护其民族的世代性,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大趋势,应该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植入设计中,用现代的发展观念来展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工艺设计作为服装设计造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与服装学密不可分,共存共生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在服装工艺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尤其应该注意设计造型与面料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了解每种面料的基础特性上,结合人体美学,设计出符合不同人体特征的造型,锐意充分展现每种服装面料的视觉美感和肌理感。
作者:刘怡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严燕莲.弹性针织面料服装纸样设计探讨[J].针织工业,2004(04).
[2]迟瑞芹.针织面料与针织服装结构设计特点[J].上海纺织科技,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