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渔业经济;水产品;渔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84-03

引言

葫芦岛于1989年建市,是环渤海经济带最年轻的城市,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扼守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之外第一个地级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海岸线长约261千米,居辽宁省海岸线总长的第二位,各处海域共计54.66万公顷,近海海域33.33万公顷,相当于该市可耕种面积的1.5倍,近海水深在15米等深线以内的水域面积达21.01公顷[1],发展渔业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自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发展,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20.7亿元,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177万平方米,其中海水面积173万平方米,淡水面积4万平方米[2]。本文分析葫芦岛市渔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葫芦岛市渔业资源的市场前景问题,提出规定休渔期和划定禁渔区、对海域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引进多种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大型远海远洋捕捞船只、高科技养殖、对海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和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渔业旅游的对策。

一、葫芦岛市渔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捕捞渔业的发展现况

葫芦岛海域内黄花鱼、燕鱼、带鱼、墨鱼、爬虾(也称皮皮虾、濑尿虾)、扔巴鱼等几十种适宜捕捞的盛产鱼类,其中,爬虾和扔巴鱼的产量最多,这两种海产在当地的价格仅为外地价格的五分之一,因此潜藏着巨大的利润。目前,笔者家族所拥有的一家海产品加工厂把爬虾肉和扔巴鱼的鱼子制成了开袋即食型的湿鲜高级休闲食品,销往上海、香港、日本和韩国,获利颇丰。

捕捞渔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远海捕捞能力薄弱,从业渔船多为木船或是功率极小的机船,这类船舶只能在近海水域作业,大型机械渔船很少,导致远海捕捞所占比重极低,远洋捕捞则几乎是空白;二是天然渔业资源在不断衰退,渔获物中优质鱼的比率逐年下降,鱼类种群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趋势呈正态发展。

(二)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葫芦岛市的养殖业以海水养殖为主、淡水养殖为辅。其中,海水养殖又以浅海浮筏养殖、滩涂养殖为主,网箱养殖、底播增殖、人工放流和设施渔业等多种养殖方式为辅。浅海浮筏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海虹,滩涂养殖品种有杂色蛤蜊、文蛤蜊、四角蛤蜊、蛏和沙蚕,浅底播增殖面积达4 400公顷,其中海参530公顷,投苗250万头;杂色蛤蜊3 600公顷,投苗2 755吨,此外还有20多种原来没有人工养殖过的名贵海产,因为处于试验阶段,底播增殖面积均不大[1]。淡水养殖中有一个特色项目是温泉水养殖罗非鱼,笔者家族经营的水产企业之中恰好有一家是位于葫芦岛市下辖的兴城县级市的汤上温泉罗非鱼养殖厂,2012年投苗20万尾,收获近10万尾,获得利润近4 000万。水产养殖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养殖户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够规范,在市场竞争上由于各自为政,竞争力大多较弱。

(三)海域污染严重

葫芦岛市是重工业基地。沿海岸区域分布有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电镀等许多大型企业,它们进行生产的同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对周边大气、水、土壤环境等污染严重,排放的污水经河入海,长期以来对周边海域的水质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是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由于多数陆源排放口的长期大量超标排放,导致葫芦岛市河口、海湾和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排海污水中营养盐的高浓度导致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是造成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葫芦岛市海上或沿岸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污水有一部分采取就地排放,如港口码头排放的含油污水和工业废水、渔船排放的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潮间带养殖排放的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等。近年来,葫芦岛市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海洋与海岸工程项目,其中围填海工程作业和航道、港池疏浚作业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3]。

(四)海产品储藏和高级加工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整个葫芦岛市才有几十座冷库,冷库对海产品的储藏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很多海产品是比不宜冷藏的,对于适宜冷藏的海产品种类来说,冷库的数量也远远不够;能够对海产品进行高级加工的企业更是只有不足5家,很多海产品,越是对之进行高级加工,其利润越是成倍增长。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葫芦岛市的渔业出口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关于葫芦岛市渔业资源市场前景的分析

(一)国内渔业贸易具有区位优势

葫芦岛市位于以省会城市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的华北城市群之间,这两个城市群,特别是沈阳、北京和天津等几个大城市人口众多,且人们的消费能力极高,因此,他们对价格一般要高于肉类的海产品的需求量也就特别大。葫芦岛市可以充分利用海域广阔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养殖适合这两个城市群需求的各种海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国际渔业贸易往来广泛

在对外贸易方面,葫芦岛市与日本和韩国的往来极多,尤其是日本,这其中既有中国政府的对望开放政策,又与60多年甚至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众多历史因素有关。二战结束以后,滞留在中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侨民有130多万。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后没有以暴易暴对百万日本侨民大加鞑伐,而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迅速安排日本侨民回国。1946年4月中旬,大遣返正式开始,东北三省各地居住的日侨分期分批集中到葫芦岛港,从这里登船启程,开始了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到1948年底,遣返基本结束,共有105万日侨从葫芦岛港走向新生[4]。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把葫芦岛港称为再生之地。几十年之后,当年的那些日侨不乏成为富商巨贾者,他们在大陆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争先恐后地来到他们心中的“第二故乡”――葫芦岛投资办厂,他们的这种投资,很多都是不指望回报的。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感叹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葫芦岛市在巩固对日韩贸易的基础上,相继拓展了同欧美各国以及伊斯兰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据葫芦岛海关统计,2012年1―6月,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82亿美元,其中出口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完成全年任务57.37%,进度位列全省第二,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5]。总的来说,葫芦岛的对外贸易前景极为良好。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葫芦岛市渔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规定休渔期和划定禁渔区

各种水产品都有一定的生长繁殖期,葫芦岛市的各基本捕捞型海产生物的生长繁殖期存在极大的重叠性,因此,葫芦岛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禁止渔民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出海打渔。同时为进一步保护这些海产生物,政策还应划出相当面积的海域作为禁渔区,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均不得进入禁渔区捕捞鱼虾,违者应被给与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二)对海域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葫芦岛市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地稳定削减。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加强渔港、渔船的污染防治。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系统,实现交通运输和渔业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处理、达标排放。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禁止向海上倾倒放射性废物和有害物质。

(三)引进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

无论是对捕捞船上的海产生物还是人工养殖的各种水产来说,保鲜都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海产的新鲜程度减少一分,渔家获利就会至少减少十分。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的价钱确实很高,不是一般的渔民可以承受的,在这一方面,政府可以出钱引进这些设备,建立相应的水产保险仓库,这样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大型远海远洋捕捞作业船的价格比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高出几十倍,不过,葫芦岛市目前并不缺乏有经济实力的渔业公司。这类船只的引进还可以切实地杜绝个别人提出的有人私自闯入禁渔区的问题,因为相当一部分鱼类在近海和远海都有分布,而且远海海域的分布量更大。

(四)高科技养殖及海产品高级加工

葫芦岛市的人工水产养殖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水产品种上做文章。物以稀为贵,一些外国鱼虾品种和本国珍稀水产目前大多数还不能实现在渤海湾的人工养殖,一些特大型水产企业已经开始与水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对这些水产进行人工养殖的试验,目前已经有几项取得成功。对于常见的各种水产,其养殖的具体事宜交由相应专业的科技人员管理,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成活率都会有极大提高。

一只爬虾被高级加工之后,它的利润要比它被传统方式加工高4倍左右,其他的海产品的利润差距大远低于湿鲜,而且干鲜的制作过程往往会加入对人体健康不利的防腐剂。湿鲜是海产品高级加工的代表产物,加工时,先由经过至少1年培训的专业员工对其进行相应的卫生处理和烹饪加工,然后,在放入专用的保鲜真空盒或真空袋,这就是尤其被沿海地区民众所熟知的“开袋即食”类型的高级休闲海味零食。每一年,香港、广州、上海、北京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一批城市对这种食品的需求量都特别大,以至于供不应求。海鲜罐头则是另一类利润更大的高级海鲜食品,葫芦岛市拥有大量驻军,我们可以与当地驻军合作,生产作为军需的海鲜罐头,这样利润更大。

(五)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渔业旅游

葫芦岛市有几十万满族人,满族在历史上是个渔猎民族,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满族的饮食文化不亚于汉家“菜系”中的任何一个,其中对于鱼虾等水产,烹饪上自有一套。不过,满洲的饮食文化目前还“鲜见于经传”。笔者目前正在向家族的其他重要成员征求意见,想要建设一个“满族渔业文化基地”,在这个基地里,不仅可以了解到满族渔业的四千年发展历程,还可以亲自参与到钓鱼捞虾等各种渔业活动中去,最后玩累了还可以品尝到各色经过满足烹饪手段制作的渔家饭菜。这个建议如果能被家族采纳,乃至被葫芦岛市的其他渔业企业所效仿,不仅有利于葫芦岛渔业经济的发展,对该市的旅游业也是不小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吴珊珊.葫芦岛市海洋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J].中国渔业,2003,(3) :48-49.

[2] 张益菲.葫芦岛市设施渔业精品渔业发展势头强劲[Z].2012,(7):27-28.

[3] 宅新群.辽西黄金海岸―葫芦岛二十年创业回眸[N].辽宁日报,2009.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区 聚类分析 潜江市

随着潜江市国民经济快速,土地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凸显,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开展潜江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分异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潜江市土地利用呈现的空间分异特征。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制定的用途管制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服务。通过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明确各区的比较优势,强化各区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适应潜江市产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区域概况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腹地,国土总面积为2004平方公里。东接仙桃,西达江陵、荆门,南连监利江,北接荆门。总人口 103万,城镇人口约48.8万人,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辖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 个县级国有农场、16个镇处。

二、分区原则

(一)自然环境条件相似性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的最基本因素,也是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的最直接因素。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单一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来进行分区,势必会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分区研究。

(三)行政单位完整性原则

尽量使分区的界线在空间上保持与乡镇等基层行政单元界线的基本一致,有利于制定并实施具有连续性的土地规划与土地整治保护措施,避免行政单位间可能出现的用地矛盾与冲突。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潜江市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各区域的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土地利用分区就是以这种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的地域差异为基础的。

根据土地利用分区原则,结合潜江市土地利用数据与潜江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起由地均GDP、农业单位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经济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林地比重、水域比重、粮食单产、人均城乡建设用地、人均水利设施用地等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而全面的体现潜江市土地利用特点。

四、分区过程

利用SPSS软件提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完成初选指标的筛选工作,软件默认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并从中提取出6个变量作为主成分,这6个主成分集中了原变量85.69%的原始信息,可以较全面地反映解释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

从每一个主成分中挑选一个对主成分贡献最大的指标,共挑选出6个指标,分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水域比重、人均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比重、人均水利设施用地,并运用这6个指标在SPSS软件中对潜江市23个镇、办事处、原种场、管理区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潜江市分为5个土地利用分区。

五、分区概述

(一)中心城区

该区主要包括园林办事处、杨市办事处、广华办事处、潜江经济开发区、周矶办事处、周矶管理区。该区是是潜江市的核心发展地区,区内人口密集,经济活动活跃,以化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土地利用程度高,城镇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压力极大。

区内土地利用方向:1.加强对区内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与扩张。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与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2.在稳定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的前提下,发展面向主城区市场的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蛋奶、水产、蔬菜、花卉、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业。3.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及投资政策,重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4.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建筑容积率提升、城乡增减挂钩等途径来取得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并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益。

(二)城镇重点发展区

该区主要包括竹根滩、王场镇、张金镇和总口管理区。该区工业基础较好,是潜江市城镇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是潜江市主城区未来新增城市用地的重要储备地区。因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倾向。

区内土地利用方向:1.因该区承担中心城区扩展用地储备的任务,分配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时应参照城市用地标准执行,合理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工作。2.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充分挖掘区域土地资源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土地承载力和利用率。3.继续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通过工程措施改善本区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水果种植以及水产、畜禽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业。

(三)城镇发展潜力区

该区主要包括渔洋镇、熊口镇、老新镇、浩口镇、积玉口镇,该区是潜江市城市建设、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潜力区域。区内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小龙虾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代表的加工业较为发达,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方式转换频繁,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区内土地利用方向:1.应大力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等工业,加大科技投入。2.高度重视莲藕种植、小龙虾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努力走现代农业发展路线,持续提高农业的整体产业水平。3.进一步完善排灌沟渠等地区基础设施,加大对水产品加工等加工产业的投入。

(四)农业集中保障区

该区主要包括西大垸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熊口管理区、后湖管理区、高场原种场、棉花原种场。作为潜江市主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基地,水稻、棉花以及油菜种植在全市乃至全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小龙虾为代表的水产品养殖业十分发达,养殖技术先进,已经形成完整的水产养殖产业链条。该区村庄众多,已建立起完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渠道,但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制约着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内土地利用方向:1.高度重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与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

(五)自然生态协调区

该区主要包括高石碑镇、龙湾镇。该区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为主导方向的区域。因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少,生态环境较好,分布着汉江、兴隆河、冯家湖等具有重大生态保护价值的水域以及大面积的速生林,在保护和改善潜江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内还分布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项目——高石碑兴隆水利枢纽,东湖村楚墓群、章华台遗址等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区内土地利用方向:1.加强水系、湖泊等生态土地的保护与管理,重视生态工程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有效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2.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投入,营造生态林带,禁止除适度生态旅游业建设项目之外的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建设项目动工前必须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3.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该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实施精品生态旅游资源战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以度假、水上游乐、农家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高石碑镇重点建设兴隆水利工程风景园,龙湾镇重点发展以龙湾遗址展示公园为核心的章华台文化旅游项目。5.加强中心村建设工作,配套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农民向中心村转移,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

六、结语

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在潜江市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运用,基本确定了潜江市今后土地利用分区的方向。但这种方法仅仅只是一种尝试,尚待继续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在方法上,还需要探索更多、更科学指标的使用,建立更快捷、操作性更强的评价体系,进行更广泛的实例研究,使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10-314.

[2]曲晨晓,孟庆香.许昌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11):51-55.

[3]余德贵,吴群,赵亚莉.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196-200.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渔业保险渔业保险经营主体渔业保险法规北海市

一、广西北海市渔业保险的现状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捕捞的龙头,全区70%的渔船都集中在北海市,渔业也是北海的传统优势和支柱性产业。2007年北海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10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渔业产值为54.36亿,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2.1%。水产品产量98.28万吨,比上年增长1.81%。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北海渔民对渔业保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下辖电建、地角、港管和涠洲等5个代办处。截止到2007年底,辖区共有大小渔船8700多艘,其中220kw以上大功力渔船2200艘,渔业人口28万人。近几年来,该分理处在上级渔业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认真结合北海实际,充分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努力开拓渔业互助保险,使参保渔船和渔民数量逐年提高,互保费收取额也逐年增长,2007年互保费收入突破了320万元。

二、北海市渔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渔业互保投保率低,覆盖面不全,应对风险能力差

北海市渔业互保十几年实践证明,互保为北海渔业生产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护神的角色。但是,这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据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北海渔船拥有量达8500多艘,其中小型渔船约4000艘,中型(包括以上)渔船4500多艘,长期活动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更达4万人。可在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参加互保协会的渔船竟不到600艘、渔民也不足2000人。绝大部分渔民群众和中小型渔船未加入渔业互助风险保障体系。渔船投保率仅为应保渔船的13%,渔民投保率不足5%。而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同期我国海洋捕捞渔民和20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入保率达22%和25%。

2.保险意识淡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应该说一个地区的渔业保险发展状况也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渔民保险意识。目前北海市渔民的收入普遍不高,2007年北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34元,而农民纯收入仅有3846元。当地“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又根深蒂固,家庭的生活和教育支出有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渔民不愿意够买保险或无力承担保费支出。一方面,北海市渔民不愿买保险或无力购买渔业保险;另一方面,北部湾传统渔场的意外事故却时有发生。这二者形成了强烈反差。近几年来,北海渔船在北部湾传统渔场遭到越南武装舰船抓扣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新闻报道,2005年9月23日,广西北海市“桂北渔82018”号和“桂北渔63055”号渔船在北部湾海域传统渔场作业时,遭到越南两艘武装船只的追赶和枪击。2007年7月4日,桂合渔80151号渔船在我国南沙传统疆界线内海域(东经112°18′,北纬5°40′)生产时,被马来西亚炮艇无理抓扣,船上10名船员被判监禁6个月,渔船被没收。此外,渔船的火灾以及碰撞事故也时有发生。

3.缺乏切实可行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

渔业保险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高赔付率、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导致渔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必须得到税收优惠政策才能产生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发达国家大幅度补贴渔业保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政府对渔业保险的补贴历来非常有限,对农业保险(包括渔业保险)的税收倾斜力度还非常不够。目前,北海市政府还没有出台针对渔业保险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渔业保险难以走快走远。由于渔船海上作业的高风险,渔业保险赔付率非常高,所以北海市尚无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业务。

4.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亟待建立

目前,北海市还没有对渔船和渔民保险做出相应的规定,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仍是空白。由此引发船东和渔民投保率低,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渔船等财产和渔民的生命安全都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补偿,不利于当地的渔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相比之下,渔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对渔业保险均有注明,如《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规定第二十五条: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为海上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三、推进北海市渔业保险的建议

1.建立健全渔业互助保险

针对北海市渔民投保率低,应对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渔业互保机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渔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树立“诚信”原则,在渔民遭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损失后,能够主动、迅速、合理地给予经济补偿,充分体现渔业互保协会对广大渔民的关怀和温暖,力争在三年内将渔民和渔船入保率提高到30%以上。渔业互助保险机构要以对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发挥互助保险扎根基层、面向渔民、服务渔业的优势,协助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搞好渔民安全知识普及、引导渔民配备安全设备、倡导渔船编队生产,增强渔民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协助做好灾害紧急救助,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定损理赔工作,尽快帮助受灾渔民恢复生产生活。

保险意识淡薄是阻碍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从北海市渔业互助保险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广大渔民群众的安全教育力度。北海市相关渔政工作部门可以利用伏季休渔的有利时机,对渔民进行海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渔业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渔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海上自救与互救能力,逐步提高渔民整体安全生产的素质,确保渔船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平安渔场”、“和谐渔场”建设。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2007年浙江省举办了“互保杯”渔民安全知识电视总决赛,题目涵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互保、渔船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一线的渔民和养殖户。既普及了渔业安全知识,又有趣味性,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种模式,北海市是可以很好地借鉴的。

2.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

政策性渔业保险是今后我国渔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农业部也在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在渔业互助保险基础上,以渔业互助保险机构为载体开展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当地渔业安全生产的风险保障力度,得到了渔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同。渔船、渔工入保率也有明显提高,2006年1-11月份,共有1381艘渔船和12834名渔民参加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获省财政补贴201.7万元。自2006年4月起,浙江省嵊泗县开展了政策性互保试点工作。近两年来,该县的渔工雇主责任险投保面达到了98%,渔工投保由原来的人均2份提高到目前的人均10份以上,有效提高了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部门灾后经济补助的压力。北海市政府可以借鉴浙江省舟山市等渔业发达地区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策、财政支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3.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渔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商业性和互的渔业保险,单靠保险的收入难以支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制订特殊的政策保护措施,如实施针对投保渔民的保费补贴和针对承保机构的业务费用贴。一方面:北海市地方财政应针对渔业保险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吸引渔业生产者投保,并通过自愿投保与法定投保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投保范围;另一方面,除了保费补贴外,政府还可以向经营渔业保险的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补贴,以提高其偿付能力,增强经营积极性。2004年宁波市象山县政府专门拨出200万元用于支持渔业保险,当年该县的渔业保险工作硕果累累。参加渔业人身保险人数由2004年的7736人上升到2005年的10002人,渔船保险由2004年的不足70艘上升到2005年的1891艘。至2005年底,全县参加渔船财产保险的渔船达2366艘,共收取保费933万元;参保船员45075人,收取保费1853万元。共理赔3145起,理赔款1228.7万元。他山之石尚可攻玉,那么象山县的成功经验则更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甚至是创新。针对目前北海市水产养殖险的空白,地方政府应当“两头扶持”:养殖户购买保险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理赔达到一定风险警戒线的时候,政府在资金上也将给予相应的扶助。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政府批准启动的一个沿海开放经济区,国家对其发展规划有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除了对渔业保险进行补贴外,北海市政府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争取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渔业保险承保机构的营业税。因此,如果政府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承保机构的营业税,那么承保机构的税收负担就大大减轻了,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尽早出台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保险理论认为,渔业保险同渔业本身一样,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经营渔业保险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其政策目标应与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相一致,以为渔民提供风险保障,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保证食物供应、稳定市场及确保渔民生活水平等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渔业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加入WTO后竞争加剧的挑战。为了贯彻国家“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方针,我国应当对渔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发展资金进行立法保证。同时,对于渔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收益主体及相关的权利义务进行立法加以规范,并立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入渔业保险。为了尽快改变目前北海市渔业保险无法可依的现状,北海市人大应组织渔政、工商、海洋与渔业局、保监局、互保协会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专家在依据我国《保险法》、《渔业法》等法律规定,并参照舟山、宁波等地级市制定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引导渔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我国渔业保险的现状及其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6)

[2]徐英:政策性渔业保险初探[J].上海保险.2005(10)

[3]孙颖士:论渔船船员风险和渔业保险[J].中国渔业经济.2006(2)

[4]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p92-p98

[5]王晓波:中国渔业保险模式构建与发展探索[D].上海水产大学,2005

[6]郑辉: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机制研究——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D].同济大学,2006

[7]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p29

[8]虞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源建设;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037-07

财源建设是一级政府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根据多种财源构成的分析,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不断培育、涵养、保护、壮大、拓展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完善财源体系,提高财政效益,促进财富增长的一种建设行为。[1]地方财源建设是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政府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的必然选择。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是突破财源建设难点、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东营市既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完全叠加融合的唯一城市,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通过选取东营市作为研究案例进行调研和分析,既有利于东营财政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又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财源建设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为经济调控创设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转型,传统产业所能提供的财政收入遭遇瓶颈,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在财源建设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下,就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财源建设的思路,在财源建设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财政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杠杆作用,不断探索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需要进一步梳理查找财政在发展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以优化的财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降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本,减少短期内对财政增收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中国经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外需疲软等不利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激增导致出口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财源建设途径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就需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思路,创新财政增收的内生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前编制预算整合资金、进一步挖掘闲置资金、创新财政资金的扶持方式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突破财源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需要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以此拉动经济增长。[2]而无论哪种思路,都需要强大的财政作为支撑。

(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财力支持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以富民为先”。建设“民生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财政部门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将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大幅度增加。保障各项惠民政策向纵深延展,多渠道、宽领域惠及更多群众也需要创新财源建设机制,没有一个长效的财源增长机制作保障,就无法保证财政支持民生发展的举措落到实处,就无法让更多百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享受公共财政“阳光”。

(三)为地方财源建设可持续发展完成机制再造

当前,在出口受阻、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调控制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履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责,就更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更新地方财源建设的思路,调整财源建设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围绕构建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现代财源体系,深入研究地方财源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分析查找在财政收入总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财源布局、财源质量、财源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提高财政可持续增收能力。另外,财源建设的运作方式也要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接替性、连续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的梯级财源结构,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徐静: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影响因素与途径

二、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运作现状

多年来,东营市始终把财源建设寓于财政增收的各项工作和环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结构更加优化,财源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为财源建设机制的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多元化财源增收体系基本建立

从财源增收总量情况看,东营市地方财政收入总体发展趋势平稳、稳中有增。2005―201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3854亿元增至18379亿元,增幅一直保持在13%以上(见图1)。

从财源区域构成情况来看,各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2005―2013年为统计区间,广饶县由52亿元增至35亿元,垦利县由278亿元增至181亿元,利津县由15亿元增至101亿元,东营区由61亿元增至267亿元,河口区由279亿元增至1528亿元(见图2),县区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例由48%增至572%。

从财源建设内容构成看,税收收入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2013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4209亿元,占财政收入比例达到7731%,按可比口径比2012年提高429个百分点;全市非税收收入完成41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269%。[3]

(二)多方位财源建设途径基本构筑

按照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东营市立足现实财源的涵养改造和更新,积极开发新财源,形成了多方位的财源建设途径。具体来说:

1.农业基础财源得以夯实

近几年,东营市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基础财源得以有效涵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二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加大对示范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惠农补贴政策体系。2013年东营市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推进放心蔬菜基地建设

[4];投入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5],重点用于支持创新研发能力强、管理运行规范的企业;投入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现代畜牧业发展奖励①,重点用于扶持突破性、创新性、成长性现代生态畜牧业项目建设。2014年东营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建设[6]。

2.工业主体财源地位得以提升

在工业财源建设方面,东营市近几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工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一是积极引导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努力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体系。二是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2013年设立了1亿元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规模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利用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1466亿元[7],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开辟了财源建设新途径。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财政拨付103亿元支持新能源应用和节能技术改造。

3.新兴财源得以开辟

在第三产业方面,东营市以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目标,从财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2012年,东营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提出2012―2016年,市财政按照上年度生产总值万分之一的比例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12年,省全额返还的市县上缴省级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15%以上部分,市、县(区)所得资金重点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提升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使服务业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6887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部地税收入的386%,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198%,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8]

(三)多维度财源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近几年,东营市在财源管理方面注重推进改革、科学管理,以多维度财源管理框架提高财源建设效益。一是加大了财源管理各项改革力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会计管理等多项改革推进实施。二是制定完善了《东营市非税收入稽查暂行办法》、《东营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制度。三是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市级集中管理的财政数据中心,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财政核心业务与金财工程更加融合。四是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在资金监管方面,以财政专项检查、内部重点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重点,重点监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市财政设立偿债准备金和项目支出专户,及时对项目支出进行分析;在加强会计监督方面,建立完善了全市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三、影响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有着资源、环境、区位等独特的比较优势,从土地储备、资源存量等方面具备深度开发的基础和实力,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因素。

1.基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融合的政策优势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为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空间。一方面,两大国家战略的“品牌效应”将为东营市招商引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使财源经济能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的多项政策将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提供金融政策支持等,从多方面为东营市基础财源的巩固提升提供支持,也为后续财源和潜力财源的挖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基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环境优势

多年来,东营市致力于环境建设,“信用东营”、“平安东营”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为东营市软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三网绿化”工程、“黄河水城”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东营市的硬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源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

3.基于立体交通网络构架的区位交通优势

东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位,是山东省连接东北亚及韩国、日本的重要海上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东营市与外界的经济往来日趋密切,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4.基于资源型城市根基的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优势

东营市土地总面积达118849万亩,人均土地面积为643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而且东营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地45175万亩,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01%。这些土地成方连片,大部分是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广阔的土地资源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地下资源优势

东营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9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岩盐资源储量1100多亿吨、卤水资源储量1189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热水资源总量逾127×1010立方米。丰富的地下资源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3)农牧渔业资源优势

东营海岸线长41267公里,-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适宜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180万亩,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达517种之多。丰富的农牧渔业资源为东营市壮大财源提供了资源保证。[9]

(4)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东营市辖区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3万公顷,分布着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鸟类达268种,成为黄河三角洲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新兴财源拓展了空间。

(二)制约因素

1.基于传统理财视野的思想制约

同其他地市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市相比,东营市在财源建设方面思想的解放程度还不够,理财观念还比较保守。东营市预算外收入数额较大,有些年份能达到预算内收入的1/3,但在运筹资金、制定政策、安排财力解决问题时,对预算外收入统筹考虑不够,新兴财源成长的成果未能充分体现到财政上来,制约了财源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基于单一财源的结构制约

东营市支柱财源主要集中于石油开采业、石化行业和化工行业等与石油相关的行业。从2012年前三季度情况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占全部税收构成的6742%,而其中除营业税增收主要是因为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增收外,其余三项均与石油化工行业有关。从增值税征收情况看,石油开采业、石化行业和化工行业增值税增收额占全部增收的80%以上,是增值税的主要增收来源;从所得税征收情况看,石油开采业企业所得税增收额占企业所得税增收额的5771%;从土地使用税征收情况看,胜利油田一次性入库税款占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增收总额的7703%。从非税收入情况看,石油价格影响也较明显,据测算,胜利原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将影响市级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收入2000万元。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整个地方财政收入受财税政策变化、油田产业调整和生产经营形势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剧烈,对东营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3.基于分税制背景下资源税的政策制约

在山东省内,国税部门负责海上石油开发缴纳的资源税,其余领域的资源税归地税部门。但胜利油田大部分税收都上缴中央和省,留在东营的税收只占区区5%。2011年度,东营市境内一般预算收入为4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为288亿元,省级财政收入为54亿元,市县级财政收入仅为135亿元。[10]另外,在胜利油田改制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重组现象,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按现行财政收入划分体制,有一部分原为市级的税收将会向中央和省级转移。如油公司被收购后,现行的财务核算和纳税渠道都将发生变化,将会对东营市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4.基于收支矛盾的管理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营市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导致财源建设推进乏力。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尤其是国际油价不稳定的影响,导致了东营市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在财源减收因素多的同时,政策性增支因素却出现了增长,除了要保障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民生政策,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靠举债和上级补助。原有的财源结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四、创新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创新财源导向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创新财源建设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更新财源建设理念,在财源建设导向机制上寻求新突破。因此,东营市在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财理念,为创新财源建设机制树立正确的导向。要树立远近结合的理念,找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最佳结合点;要树立欲取先予的理念,牢牢把握取与予的度;要树立量质兼顾的理念,实现财源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要树立内外结合的理念,增添财源建设的后备力量。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财源培植机制

创新财源培植机制要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着力点,通过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三次产业财税贡献率,形成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1.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财源

东营市土地、滩涂、淡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农业财源培植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单一财源建设理念,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等途径,在稳固农业基础财源上寻求新突破。可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畜牧、水产、蔬菜、冬枣、棉花等特色创税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通过多种促进方式把农业经济潜能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创税农业培育新的农业财源增长点。另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培育新财源的一个抓手。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化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同时要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培育黄河口系列农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加大项目包装和推介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借助外力巩固基础税源。

2.振兴壮大工业支柱产业,拓展骨干财源

拓宽工业财源,要以东营市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突出发展工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壮大工业主体财源。

(1)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东营市的石油化工、造纸、橡胶轮胎、纺织等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其产业链短,优势不突出。要发展壮大工业主体财源,就要在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要求和“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下,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努力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提高财源建设效益。具体来说,对石化产业,要加快整合重组,加大技改力度,形成从油头到化尾的完整产业链,切实改变小、低、散的状况,走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的路子,打造生态石化基地,增加财源建设总量;对橡胶轮胎产业,可以着力推进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信息平台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财源增收效益;对石油装备产业,要按照国际一流标准,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端聚集区,以胜利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推进产业聚集,推进自主创新,推进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提升财源聚集能力。

(2)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财源中的新兴财源,因此可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利用“黄”“蓝”两项专项财政资金积极扶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高端产业,把这些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以及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资金扶持的重点,迅速引进一批大项目,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和民间资本向这些领域发展,使这一工业新兴财源快速发展壮大。

(3)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东营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的最大任务是发展壮大地方工业。因此,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融资服务等方面向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旗舰型骨干企业。支持大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推动骨干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全球营销网络。依托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信誉度高的优势产品,争创国家和省名牌。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快速成长,努力培植一批重点纳税企业和纳税大户,优化财源结构。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高效财源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也可为增加财政收入开辟新的领域。因此,要进一步放宽政策,落实2012年东营市出台的《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减轻税费负担、强化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土地供应、强化人才支撑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优质服务企业结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做大做强,扩大第三产业财源。

具体来说,对于现代物流业,要重点依托东营港、广利港的扩建,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对于文化旅游业,要突出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游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对于现代金融业,要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加快组建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服务外包业,要以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努力拓展软件外包、流程外包等重点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业的层次和水平。

要通过大力发展能够创造更多财源的第三产业和企业,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源体系。

(三)构建多元载体平台,创新财源聚集机制

1.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突破口、生命线,所以要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的思想观念,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抓住国家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倾斜的机遇,加快项目的挖掘、筛选、评估、论证,开发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项目,充实完善财源建设项目资料库。同时要充分发挥东营市区位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财政职能,灵活运用财政支持、引导手段,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财源建设的后劲和动力。

2.以市场运作为平台

一要通过园区建设涵养财源。要坚持特色立园,找准园区定位,引导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孵化产业,涵养税源。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对工业园区进行开发建设,以实现园区开发和财源建设的“双赢”。二要运作城市资产培植财源。要创新运作理念,做好城市资产运营工作。三要经营国有资产建设财源。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通过竞价拍卖、进入市场等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3.以多元途径为突破

一要向上争资培植财源。在最大限度培植好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财源的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上级的联系和协调,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要对外引资培植财源。要充分发挥东营市的政策、区位、交通、资源优势,采取敲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三要启动内资培植财源。要激活民间资本,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

(四)狠抓征收支出制度,创新财源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财源管理、及时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就要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和批复率;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合理加快支出进度;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水平,完善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机制,推进资金整合,增强资金的规模效应。

2.加强财政征收管理

组织收入始终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财政部门要努力配合国、地税部门的工作,形成以市政府牵头、社会综合治税的运行机制。对税收征收要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目标,坚持“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治税思想,[11]加快税务征管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在加大对主体税种征管的同时,不放松对小税种的征管,提高中小税源户的征管效率,确保东营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改进非税收入征缴方式,健全以财政票据和财政专户管理为手段、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以政府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为抓手,将更多的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增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上的透明度,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在非税收入资金调控和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财政支出监管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剔除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不符合统筹发展方向的支出,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坚决砍掉那些无明确用途和明显效果或作用不大的资金项目,有效归并整合财政性资金。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加快支出制度创新,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政府采购等改革。积极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加强对财政支出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完善激励保障体系,创新财源服务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通过设立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和定期召开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协调全市财源建设工作,研究、分析财源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财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督促落实财税收入。

2.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要通过健全政企座谈会制度、建立走访企业制度等措施完善政企沟通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用足用活各项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通过健全银企对接制度,促进银企联手,灵活运用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注入,为财源建设增添后劲。

3.健全政策鼓励机制

应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探索在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大对财源建设考核的权重,从发展实力、发展潜力、发展活力等方面入手,科学制订评价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全市财源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评选财源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予以表彰奖励,以调动单位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4.规范监督管理机制

应建立和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监督制约和绩效考核四项制度,使政府公共财政分配和支出使用更加透明。应建立财源监控分析制度,通过建立财源企业(项目)台帐,动态掌握区域财源(项目)资料和全市经济运行、税源变化等财源信息。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通过开展税源专项调查全面掌握区域内税源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加强税源动态管理。

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引,需要有一系列制度作为铺垫,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其有序运行。通过创新财源导向机制、培植机制、聚集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会使东营市财源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续的资金支持。

注释:

① 《我市投入700万元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见2014年3月13日东营市人民政府网)。

[参考文献]

[1] 尹纯,刘志烈,黄勇民.新时期加强财源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N].广西日报,20110329 (10).

[2] 王健. 财政政策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 [N].广西日报,20111121(A05).

[3] 郝吉虎.东营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20140213)[20140710]..

[4] 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放心蔬菜基地建设[EB/OL].(20140416)[20140712]..

[5] 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300万元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EB/OL].(20140212)[20140712]..

[6] 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150万元支持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建设[EB/OL].(20140416) [20140712]..

[7] 孙宁宁. 互助资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EB/OL].(20130414)[20140712]. .

[9] 东营市史志办公室.东营年鉴2012[M]. 北京:中华书局,20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