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冬小麦 冻害 原因 对策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辖县。高原内陆性气候显著,境内海拔2280~4622 m,年均气温2.8℃,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雨量450~820mm,无霜期120d。主要种植小麦、青棵、油菜等农作物。冻害是大通地区冬小麦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大通县自种植冬小麦以来,冻害情况时有发生,使冬小麦正常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高原冬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对以后的小麦生产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一、大通地区冬小麦主要品种

1.兰天15号

兰天15号,穿鞘绿色,幼苗半匍匐,绿色,无绒毛。叶耳白色,叶绿色,叶向中间。株高110.00cm左右,株型紧凑。单株分蘖数3.74cm,第二节间节长7.30cm,茎粗0.36cm,穗下节长40.60cm,穗长7.25cm左右,每穗小穗数16.90个,穗粒数38.20粒,小穗密度中等,穗密度指数22.00,穗长方形,顶芒,白色,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长方形。颖嘴鸟啄形,颖肩方形,颖脊明显到底。。籽粒红色、椭圆形,腹沟浅窄,冠毛少,千粒重45.3g。含粗蛋白质15.83%,赖氨酸0.51%,淀粉56.25%。冬性,生育期296天。抗寒、抗锈性较强。

2.京农411

冬性,中早熟。株高85~90cm。穗纺锤形,长芒。红粒,硬质,千粒重45g。蛋白质含量12.99%,湿面筋含量32.95%,沉降值25.5-32.3ml,稳定时间3分钟。抗条病,轻感白粉病。,越冬率93.3%,冻害3级。

3.大通地区冬小麦种植方式

二、冻害发生的原因

1.整地质量不过关引发的冻害

由于我县耕种方式比较粗放,所以农户整地坷垃多,土壤裂缝大,麦苗较易受冻。

2.播种过早引发的冻害

冬小麦从播种到越冬,需要50~60天的有利生长时间,才能长出2~3个分蘖,进而形成壮苗,达到安全越冬,我县试验地川水地区冬小麦适宜的播期为9月10日~20日,但是由于部分农户为抢墒提前播种,造成播期过早,从而造成小麦冬前积温升高,造成了小麦冬前大叶型旺长现象严重,加重了春季冻害的危害

3.播种过量引发的冻害

冬小麦在我县播种量为20~25公斤,亩基本苗30~40万株左右,但由于我县冬小麦为初期阶段,造成农户普遍的保苗心理,因此播种量较大,据统计,有较多农户多为30公斤播种,造成了小麦无分蘖弱苗,降低了麦苗的抗寒能力,加重了春季冻害的危害。

4.播种过迟引发的冻害

由于冬小麦在我县种植也为实验性阶段,部分农户不能把握种植适宜时期,播种时间较晚,小麦生长期不够,造成大量无分蘖的独干苗,降低了麦苗的抗寒能力,加重了春季冻害的危害。

5.播种过深引发的冻害

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深度为4~5厘米,由于农户播种时不能掌握最佳播种深度,由于播种过深造成小麦出苗后苗弱,加重了春季冻害的危害。

6.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引发的冻害

有机肥施用过少或者氮、磷、钾比例失调,特别是氮肥施用量过大,施用时间过早,在小麦返青期前施用,极易造成小麦个体发育旺盛,群体过大,抗寒能力减弱。拔节后施用除草剂,造成麦叶卷曲、麦苗发黄及麦苗畸形也极易造成小麦抗寒能力减弱。

7.浇水不合理引发的冻害

不浇冬水,冬季雨雪稀少,墒情差,易造成冬季和早春冻害,在早春寒流来临之前不能及时浇水的话,也易造成冻害。

8.病虫危害引发的冻害

冬前部分小麦苗期发生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危害后未能进行防治,危害小麦生长,造成小麦长势弱,抗冻害能力降低。

三、预防冻害发生的对策

1.选用优良品种

根据我县气候特点选用优良抗冻小麦品种,例如蓝天15号、京农411。

2.提高整地质量

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扩大深耕面积,逐步加深活土层,同时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透、耙实、耙平、耙细。

3.适期足墒播种

根据品种选择播种适期、足墒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以利于苗全苗壮,避免过早或过晚引发冻害。

4.精量播种

适当调整播种量,调整基本苗的数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健壮生长,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播种量随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

5.平衡施用底肥、合理浇水

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分层施肥,以满足小麦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浇好冬水,对于张势过旺的麦苗,冬前减少施肥量和浇水量控制生长。

6.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应树立“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7.加强管理

对张势过旺的麦田,冬前采取深中耕或者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注意耕后压实或浇水,以防止透风失墒,发生冻害。

8.预防和防治冻害

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在寒流前1~3d灌水,提高近地面和页面气温,形成小气候能防御或减轻冻害。在冻害发生后,要及时浇水、追肥、喷洒叶面肥等措施,减轻冻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牛伶锐《小麦冻害发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0.12.

[2]薛秀玲.李瑞锋.《冬小麦全程控旺防冻优化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10.10.

[3]翟洪民.马洪志.《小麦防冻十招》.山东农机化,2004.12

[4] 汤新海 汤景华 杨淑萍 《小麦越冬期冻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河南农业科学,2008.1.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第2篇

一、冬季冻害发生规律

小麦冬季冻害是指小麦在越冬期间遭到0℃以下低温严寒或剧烈变温的伤害,受害麦苗冻伤冻死,在次年春天,无法返青或返青后生长衰弱。

越冬冻害是晋城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冻害发生类型按其特点分为三种:(1)初冬剧烈降温型。指入冬前后,日均气温骤降程度大于10℃,最低气温下降到零下10℃以下,使尚未经历抗寒锻炼的麦苗受冻,轻者叶片干枯,重者冻伤生长锥。(2)冬季长寒冬冻型。指冬季寒冷年份,日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7℃以下,连续天数10天以上,无雪覆盖的麦田出现严重死苗现象。(3)冬末早春融冻型。指麦苗冬季休眠后生长锥已开始萌动生长分化,遭遇早春寒流或冷暖骤变造成死亡。在生产实际中,冻害严重发生常是由秋冬干旱、初冬降温、隆冬长寒和春初冻融交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冻害形成原因以气候因素为主导。气候因素以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零下17℃的日数等指标来反映。年度间以冬季最低气温大于零下17℃、零下17℃至零下20℃、小于零下20℃区分为暖冬、冷冬和严冬年份。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暖,暖冬年份增多,冻害呈明显减轻趋势。除温度因素外,干旱和大风也会加剧冻害的发生。气候干旱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小麦受旱会加剧冻害。反之,多雨雪年份能缓解冻害。冬季多风在加剧干旱的同时,可直接使麦苗根茎失水风干,也会使冻害进一步加重。

另外,小麦品种、麦苗抗寒力和栽培措施也是影响冻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品种抗寒能力与小麦冬性程度呈正相关。生长习性上,抗寒性强的品种苗期匍匐性强,分蘖多,次生根发达,地中茎调节能力强。冬性强的品种,冬前发育稳健,不旺长,抗寒力强。麦苗抗寒力与小麦发育所处时期有关。冬前幼苗分蘖期,日均气温在5~0℃之间逐步平稳下降,天数较长,光照充足,麦苗干物质积累多,随着降温,叶色逐渐浓绿、稍发暗紫。正常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生长健壮有较多分蘖和根系,生长锥处于伸长期至单棱期,比弱苗、旺苗抗寒力强。过早发育的旺苗,冬前进入拔节期,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农艺栽培措施中,播种期可影响冬前苗期长势和生育进程,播种深度可影响分蘖节在土中深浅,播前耕作、整地、冬前管理等可影响土壤踏实程度和土壤水分含量,间接影响地表温度,因小麦植株不同部位耐冻能力不同(分蘖节、功能叶片叶鞘抗冻力最强,其次为功能老叶和生长点,抗冻力最弱的是次生根),最终都影响小麦的受冻程度。

二、冻害的机理及危害

小麦幼苗期经过低温适应锻炼,气温降到0℃以下时,细胞液并不结冰,温度继续下降才会发生原生质可逆性脱水,出现细胞间或原生质与细胞壁间结冰。若继续过度降温,会因冰晶增大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或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外渗,原生质出现不可逆伤害,细胞死亡。

小麦的茎、根和分蘖节受冻对小麦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影响。主茎或分蘖茎生长锥受冻会导致死亡,但其它未受冻分蘖茎来年春季仍会继续生长。根系受冻,将影响整株麦苗来春返青,即使有部分新根长出,但麦苗长势普遍衰弱。分蘖节受冻,即便地上部仍有绿色叶片、叶鞘存活,但整株也终将死亡,即“假活”现象。相反,只要分蘖节未受冻,即使叶片枯萎、茎组织受冻,茎基部潜伏芽仍可发育,即“假死”现象。

麦田受冻程度,一般以死苗(蘖)数占总苗数的百分比(死苗率)和麦苗受冻程度(分级)表示。冻害使麦苗地上部叶片、叶鞘大量干枯,降低了有效光合面积,部分分蘖被冻死亡,不再发育成穗,降低了麦田群体总茎数。死苗率达5%以上会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可影响产量。

三、小麦越冬冻害的预防

预防冻害从根本上讲,要使冬小麦的耐寒力与种植区域的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原则上要以越冬低温的极限为准,才能确保小麦在严寒冬季年份安全越冬。要以选用适宜的抗寒品种为前提,通过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提高麦苗越冬抗寒能力,综合运用合理耕作、浇水、施肥等栽培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满足小麦安全越冬要求,才能有效地预防冻害的发生。

1. 选用适宜的抗寒品种

小麦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差异很大,盲目用种往往形成严重冻害,选用品种一定要经受得起当地寒冬年份的考验。在冻害严重区、常发区,要选用强冬性抗寒品种,如:长6878、长6359、长5608等,品种的冬性越强其抗寒能力就越强。同时,因冬性品种的春化反应对低温要求严、时间长,冬前发育慢,有利于冬前抗寒锻炼,要选用冬性品种,如:临旱536、运旱22-33、晋麦79、泽优1号、泽优2号等,即可适应当地的越冬条件。实践证明,从河南、陕西引进的弱冬性品种很少有能安全越冬的,以黄淮北片麦区如石家庄、济南等相似生态区引进的冬性品种越冬性较好。在冻害常发区,选用品种抗寒性是第一位的。在冻害偶发区,品种也必须能保证在一般冷冬年份的越冬条件下安全越冬。近年来,全球大气候有变暖趋势,往往容易重视品种的丰产性,忽视了抗寒性。在选用品种时,一定要经过当地试种的考验,不可省略对越冬抗寒性的鉴定。

2. 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

(1)播前整地。通过平整麦田、施肥、浇底墒水、耕翻犁耙等措施,使土壤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水肥充足。回茬麦田,前茬收获和小麦备耕播种常常连续进行,深耕后土壤悬虚,在这种情况下播种,会造成出苗率下降,冬前分蘖节浅甚至外露、吊根,易受冻害,特别是旋耕麦田更为严重。因此,要求耕后播前,必须反复耙压地以踏实土壤。

(2)机械播种。一般应保证播种深度在5厘米左右,干旱冻害重的地区播种深度在6厘米左右。播种过深容易形成弱苗,也不利防冻。提倡机械沟播和条播。沟播较平播垄沟深3~5厘米,有利土壤温度稳定,也可避风防冻。条播易掌握播种深度,使种子在土壤中深浅一致,不漂籽。

(3)适时下种。按照冬前应有650℃以上的积温,形成3~5个分蘖、7~8个次生根的壮苗要求,小麦适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播种时间过早,地中茎伸长,分蘖节偏浅,生长锥分化快,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播种时间过晚,苗弱、根系少,冬前积累糖分少,也易受冻。

总之,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把握好播期、播量、播种方式以及施足水肥、高质量整地等综合措施,培育冬前壮苗,以利安全越冬。

3. 加强冬管,防冻保苗

稳定封冻后,小麦进入休眠越冬期,冬季管理措施技术目标是保持麦田良好的表层土壤结构,使分蘖节部位处于稳定良好的水分温度状态下,麦田底墒充足,表土疏松。

(1)冬浇。冬前浇水可以平抑地温,封实表土减少裂缝。当日平均温度降到1~3℃,即“昼消夜冻”时,进行浇水。过早浇水,会形成板结;过晚浇水,易形成地表结冰。

(2)耙耱滚压。麦田干旱会加剧冻害。越冬期耙耱可弥合土缝,踏实磨细表土,壅土埋根,利于抗旱保墒护苗。石磙镇压,能压碎土块,减少风抽,提墒保根。耙耱镇压应选在早冬晴暖之日进行。

(3)覆盖。冬季将土杂肥撒施盖垄,也可在越冬期把切碎的秸秆撒入行间,形成1~2厘米厚的草覆层,起到保温、保墒、防风御寒的作用,上述两种覆盖要在早春配合顶凌耙地采取清垄措施,使麦苗绿叶见到阳光,利于返青生长。在高寒地区可采取地膜覆盖,保苗增产也十分有效。

四、冬季冻害发生后的栽培补救措施

一般受冻的麦田主茎和大蘖容易被冻死(因为主茎和大蘖发育的早、发育的快,部分播种早或冬性不强的品种会通过春化阶段,抗冻性降低),而一部分小蘖或蘖芽还存活,只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采取补救措施,仍可以获得较好收成,不要轻易毁麦。对受冻麦田,早春进行顶凌追肥,每亩深施尿素10公斤,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与磷酸二铵混和施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公斤。如只是轻微受冻、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茶园;秋冬季;管理;肥水管理;病虫防控;冬季防冻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15-01

秋冬季,是茶树修生养息的关键时期,茶树根系的生长、树体养分的积累、茶树耐寒性的提高,翌年春茶的早发等,都和秋冬季的栽培管理密切相关[1-2]。茶园的秋冬季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秋挖培土,清蔸亮脚

秋挖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其通透性和土壤肥力;秋挖可以清除茶园杂草,更新部分老根,提高茶树生长能力;同时能恶化病虫害滋生环境,减轻病虫的发生[3]。秋挖深度为20~30 cm,行间可略深,树冠下略浅,一般要求在10月底前完成,秋挖时一定要挖到边。对于坡度较大的茶园,为了保持水土流失,应避免深耕。秋挖后进行根际培土,既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抗寒性,又可抑制越冬的蛹羽化,减轻来年病虫的危害。培土应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进行,厚度为10 cm左右。清蔸亮脚就是对茶园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剪除病虫枝、徒长枝、细弱枝及清除枯枝落叶等,保持行间20 cm左右,利于行间通风透光,恶化病虫越冬环境。注意病虫枝和枯枝落叶上易存病菌、虫卵等,应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

2 注重肥水管理,改善土壤结构

茶树秋挖损伤根系,不同程度地影响茶树的生长,必须配合施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秋季干旱天气较多,土壤墒情较差,要及时浇灌,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养分吸收能力。施基肥一般在10月上中旬完成,要求做到基肥沟施,深度超过25 cm,施后覆土。基肥数量一般为施无害化处理的土杂肥15.0~22.5 t/hm2或饼肥1.5~3.0 t/hm2,同时配施磷钾肥225~300 kg/hm2;或直接施入茶树专用肥。基肥的质量要达标,农家肥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施肥方法要得当,施基肥时应根据茶树生长情况每年或隔年施1次,也可隔行施。8—9月气温较高,土壤较干旱,必须保证茶园水分供给,及时浇灌。或采取浅耕后土壤覆盖措施,即在行间覆盖5~8 cm厚杂草或稻草,或将浅耕清除的草覆盖于行间,以抑制蒸腾、保墒。

3 做好病虫防控,降低病虫基数

秋季高温高湿极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较常见发生的病虫害有茶毛虫、茶尺蠖、绿叶蝉、螨类等,要及时做好防控工作。

3.1 绿叶蝉、螨类等刺吸式害虫

一是农业防治。充分发挥采摘、修剪等农业措施的作用。茶树嫩芽多易诱发假眼小绿叶蝉、蚜虫和螨类的发生,及时分批采摘或修剪均可有效地抑制这些害虫数量。二是生物防治。维护茶园生态、保护天敌,茶园各种捕食性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有良好的捕食作用。多种瓢虫、草蛉、食蚜蝇是茶园中茶蚜的重要天敌,应予以保护利用。还可选用白僵菌制剂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三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无公害原则,确定好防治适期、用量和方法:假眼小绿叶蝉应掌握在虫口发生高峰前期;秋茶虫数在12头/百株,且若虫占80%时即可防治,使用吡虫啉、杀螟丹等药剂。螨类应在螨口上升期进行,发生高峰期以前,叶有虫3~4头/cm2,可防治。秋季发生的高峰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首选炔螨特、绿颖(矿物油)、哒螨灵等药剂。

3.2 茶尺蠖、茶毛虫等食叶性害虫

一是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秋、冬季深耕培土杀灭越冬虫蛹;冬季人工摘除卵块等。秋冬轻修剪,并将剪下枝叶带出园外进行烧毁处理(卷叶类害虫)。成虫可采取灯光诱杀、糖醋液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二是生物、化学防治。加强预测预报,茶尺蠖害虫的防治,应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成龄投产茶园1 m长的茶行10头或6.75万头/hm2时进行,可采用生物农药(如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和植物性农药(如苦参碱、鱼藤酮等),也可用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10%天王星各4 000~6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茶毛虫害虫防治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卵块15个/百丛以上时进行,生物防治用茶毛虫病毒制剂、Bt等,化学防治用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10%天王星各4 000~6 000倍液等。卷叶类害虫应掌握在幼龄幼虫未卷叶、潜叶前或初卷叶时进行防治,可选用具有熏蒸作用的敌敌畏或联苯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秋挖后,立即用45%石硫合剂晶体300~500 g稀释成150~200倍液均匀喷施,茶树进行封园处理,既可杀死螨类蚧类、卵块,又能兼治一些病害,以减轻翌年病虫的发生。

4 做好冬季防冻工作

近年来,天气变化无常,极端寒冷天气时常发生,茶园因冻害产生的损失较大,因此,茶园的冬季防冻害工作也尤为重要。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采用茶行铺草、茶园熏烟、喷施防冻剂等措施来防止茶树冻害的发生[4]。一是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可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出现冻害或减少冻土层厚度。铺草材料可就地取材,以柴草、秸秆、草皮等22.5~30.0 t/hm2铺盖茶地,铺盖厚度以不露土为宜。二是茶园熏烟。熏烟作用在于形成烟雾,以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形成温室效应。极端寒冷天气发生前,在茶园边焚烧枯枝落叶、杂草、锯木屑、糠壳、草皮等产生烟雾,形成温室效应。为防止热量扩散,熏烟应注意掌握风向与距离,顺风每隔50~80 m布置一线,堆距2~3 m,30~45堆/hm2。应选择在无风的晴夜进行,因为这样的天气最易出现浓霜,对茶树造成危害,此时熏烟防冻效果最理想。熏烟时必须有专人守护,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三是化学防冻。在低温来临前,树冠喷洒抑蒸保温剂,可起到保温、减少茶树蒸腾的作用,减轻冻害程度。四是秋末搞好轻修剪或者采尽幼嫩枝梢。既可提高茶树抵抗低温的能力,又可使翌年春茶提早萌发。

5 参考文献

[1] 焰,吕立哲,汪威江,等.机采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3):42-44.

[2] 葛晋纲,刘海洋.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59-13662.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春霜冻;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S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0-01

小麦春霜冻又称晚霜冻,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由于寒潮来袭,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到0 ℃以下使小麦植株体遭受不同程度损伤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及产量,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生理霜冻。因此,研究小麦春霜冻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对指导小麦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1-2]。

五河县地处皖北平原地区,终霜区一般在3月中旬,北方常有冷空气暴发并南下,此时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逐渐失去抗寒耐冻能力,春霜冻主要危害幼穗分化进入药隔形成期和四分子期的小麦。为了掌握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总结防冻保苗的经验,笔者对龙潭湖农场的良种繁殖区及试验田品种展示区的小麦进行冻害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 小麦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

一是品种与冻害的关系。从场区麦田调查情况来看,冬性品种未受冻;半冬性品种受冻较轻,仅个别地块的麦苗受到轻微冻害;春性品种冻害则很严重,有45%~60%的叶片受冻,一般死苗5%,严重的达40%以上。二是播期与冻害的关系。据调查,同一品种因播期不同,受冻程度也大不相同,10月上旬播种的,受冻时已经拔节,节间长达7 cm左右,幼穗分化已进入小花分化期,因而叶片大部分被冻坏,幼穗冻毁的达65%;而同一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的,只有部分叶片受到轻微冻害。三是麦苗素质与冻害的关系。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同一品种,凡是以壮苗越冬的受冻害轻,一般只有25%~40%的叶片有受冻症状,无死苗现象;弱苗、疙瘩苗以及过旺的苗,受冻害严重,有45%~60%的叶片受冻,幼穗冻毁的一般在30%~40%。壮苗与播期、施肥密切相关,凡适期播种,施用适量基肥的品种,都能以壮苗越冬,受冻害较轻。四是灌溉与冻害的关系。2012年种植的小麦凡是进行了冬灌和中耕的田块麦苗壮,受冻轻,只有少部分叶片受冻害;未冬灌的田块,有50%的叶片受冻害。在品种展示区做了一个试验,对其中的5个试验小区,在寒流来临前3 d对其实行灌溉,麦苗基本上未受冻害,而相同条件的连边小区因未灌溉,麦苗叶片有40%受冻害。五是气候与冻害的关系。2012年冬季气候特殊,加重了早春麦苗的受冻程度。冬季雨雪偏少,土壤干旱。根据五河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显示,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中旬,全县共降水53.2 mm,比历年同期降水少6成,土壤0~10 cm含水量只有14.1%。由于麦苗长期处于墒情差的土壤环境中,一遇低温,极容易造成“冻苗”现象;2012年冬季气温偏高,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0.9 ℃,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到2月中下旬小麦幼穗分化已进入二棱期,抗寒能力减弱,当气温突然下降时,小麦无法抗御,致使冻害加重。

2 主要症状

霜冻发生时,由于气温骤然下降,引起小麦细胞组织结冰,特别是水分含量高且正在生长的幼嫩器官,造成细胞脱水,出现叶、茎、幼穗枯死现象。低温对小麦植株的冻害影响,往往因品种、生长阶段及降温幅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一是叶片受冻。据观察,低温使小麦叶片受冻结成冰硬状,太阳出来后消融,叶片即凋萎;叶片色变深绿,叶片内卷。在叶尖或叶片顶部打弯处,冻后枯干。幼嫩的叶片比老叶片更易受冻,严重时还会出现幼苗死亡现象。二是茎受冻后,该处分生组织受冻脱水萎缩,色泽深暗,因小麦维管束受到破坏,水分、养分传输受阻。轻者不折倒,可恢复生长。重者因脱水而失去其支撑的能力,天晴后便会出现茎秆倒折现象。三是幼穗受冻。处于分化期的幼穗对低温最为敏感,冻害轻时叶片大部分正常青色,仅叶尖和叶鞘冻伤,而幼穗则局部死亡或局部冻伤。其受冻的顺序依次为:主茎—大蘖—小蘖,心叶冻干1 cm以上的,幼穗就可能受冻死亡。冻死的主茎及大分蘖基部分蘖节上或第1节间的潜伏芽可再长出新生分蘖,一般新生分蘖不能成穗,只有当大部分已拔节的分蘖幼穗冻死时新生分蘖才能成穗。幼穗全部死亡时表现为“枯心”,局部冻伤的幼穗表现为停止发育、退化,仅残留穗节或小穗不育,进而形成畸形穗。

3 防治措施

小麦受冻后,叶、茎、幼穗极少发生整株死亡现象,只要下部分蘖节未被冻死,仍会有新蘖从分蘖节处滋生或从受冻地上部分的1~2节间处长出新蘖,且生长极快,日长2~3 cm, 28 d左右即可正常抽穗结实,形成有效分蘖。小麦作为强分蘖作物,受冻后恢复生长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采取合理综合性的措施,就可以预防危害,减轻危害,挽救危害。一是选用适量的优良半冬性能品种,搭配种植,在霜降边播种,春性品种要适期早播,11月5日前结束播种。半冬性品种在10月25日之前结束播种。同时要对小麦田块施足基肥,合理施肥,提高播种质量,土壤墒情不好的地块,要灌溉,浇水造墒,保证一播全苗。二是加强冬季田间管理,适时浇灌冬水,应视苗情追肥、因苗管理、中耕,冻前还需因地因苗实行镇压。三是麦苗返青后,如生长过旺,要及时镇压,控制茎叶

徒长;对弱苗要及时追肥,加强肥水管理,助苗生长,增强抗寒力。四是灌溉、浇水防冻。在寒流来前,有水源的地方要及灌溉浇水,以预防或减轻冻害。五是对已遭遇春霜冻的麦苗,应及时追肥浇水,加强田管。可视苗情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并结合春季病虫害防治加施叶面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恢复生长,减少损失[3-4]。

4 参考文献

[1] 刘树春,温学政.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89.

[2] 赵翠媛,张月辰,王志才,等.冻害和干热风对河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4):80-82.

防冻害的农业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气象性灾害;产量;改善途径;影响;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4-01

小麦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又是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时间最长的农业生产,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是不同生育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个时期的影响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才能发挥每阶段影响产量性状的关键因素,从而取得小麦生产的最佳效益。

小麦生育期长,容易遭受各种自热灾害的危害。小麦生产中最终获得的产量,是不同时期积累的各种积极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要素的重点不同,因此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有效地防治,把灾害降到最低。气候性灾害主要指各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因素,主要是与水、风、温度有关的各种灾害。

1 越冬期至起身期麦田干旱

1.1 冬春干旱对小麦的危害

近年来,黄淮麦区连续遭受冬春连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冬季干旱主要指的是小麦播种出苗后,天气干旱或气温低,主要影响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叶龄指数,使越冬最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造成小麦苗势弱、抗冻性降低、成穗数降低。

1.2 防控技术

一是冬灌或早春灌溉的好处。在适当时期进行冬灌或早春灌溉,既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又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同时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10%~20%。二是掌握时机,及时冬灌或早春灌溉。冬灌要适时,灌水过早,气温高,蒸发量大,入冬时失墒过多,起不到冬灌应有的作用;冬灌过晚,温度过低,水不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易死。因此,要看气候变化和土质情况灵活掌握,群众的经验是“不冻不消,冬灌过早;只冻不消,冬灌过晚;夜冻昼消,冬灌正好”。但对晚茬麦,在播种时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灌冬水。同时结合冬灌施肥,对群体偏小的二、三类麦田,可以追肥。早春灌溉也是如此。

2 起身期至拔节期遭遇倒春寒

2.1 倒春寒带来的危害

倒春寒,又称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温度降低,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已到3月,气候已逐渐转暖,故也称为早春冻害。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正处于拔节初期,抗寒力就降低,已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1-2],对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的幼穗,很容易受冻;对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不受影响。因此,小麦的主茎穗和大分蘖穗受冻较重,早播麦田冻害重。受冻后的幼穗发育为麦穗后,会有缺位、缺粒现象,造成穗粒数减少。倒春寒发生的几率较高,几乎每2年发生1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发生的频率更高,因此更要防范其发生危害。

2.2 防控技术

一是培育壮苗,它是防止早春冻害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适期播种、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等方法能够培育壮苗。二是对旺长麦田采取早春镇压。三是灌水预防。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能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临前浇水,可以调节麦田小气候,对防御倒春寒有很好的效果。四是补肥与浇水减轻危害。受害的麦田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从而减轻冻害的损失[2-5]。

3 扬花期持续降雨诱发小麦赤霉病

3.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 ℃以上,赤霉病将会大流行。赤霉病是小麦的癌症,不仅大幅度降低粒重,减产幅度达5%~50%,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品质下降。赤霉病危害大,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6-8]。

3.2 防控技术

3.2.1 品种选择。赤霉病虽然与气候有关,但是发生的严重程度却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抵抗病菌的侵染,感病穗几率低1倍以上。因此,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3.2.2 适时早播。注意适时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25日,从而使小麦扬花期提前,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已经进入灌浆期,避开感病时期。

3.2.3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3.2.4 药物防治。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方法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40%三唑酮悬浮剂1 500 g/hm2对水750~1 125 kg常量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4 灌浆期遭遇干热风

4.1 小麦干热风的危害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末期发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主要降低小麦灌浆速度和缩短灌浆时间,对籽粒的饱满度有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

4.2 防控技术

在小麦灌浆期要“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的方法,既能预防小麦干热风,又能防病治虫,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 成熟期持续降雨导致穗发芽

5.1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

小麦穗发芽是指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是河南南部麦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发芽后的呼吸作用不利于籽粒内干物质分解,极大降低籽粒的重量和品质,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5.2 防控技术

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应选用抗穗发芽品种[9]。同时要对成熟麦田及时收获,降低穗发芽的机率。

6 参考文献

[1] 张清田,黄华. 防好小麦冻害利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2010(3):69.

[2] 于金宝,孔凡红,孔英姿. 小麦防冻害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1(12):13-14.

[3] 石风泉,王金辉.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8(3): 24.

[4] 张娟丽,高九思,张建林,等.豫西地区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93-94.

[5] 吕国辉,尹绍忠,胡殿亚,等.豫北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6] 丁广礼,方黎. 沿淮麦区的气象特点及小麦高产技术关键[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4):40-44.

[7] 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135-143.

相关期刊更多

蔬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化工设计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水道港口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