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动化技术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06-02
机械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机械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实现自动、连续进行加工生产的一种机械制造方式,其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加快原材料的流动及加工速度。因此,现阶段的机械制造行业应将更多的努力及行业发展方向定位于机械自动化,了解机械自动化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全面把握发展的注意要点,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更加广泛和深入应用。
1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朝实用型的主要方向前进
观察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轴线,可以清晰看到机械自动化的持续发展具有先简单后复杂、先浅后深的鲜明特点,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动化在慢慢超越人工操作的地位,并凭借其高效率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去的人工生产方式也被现代的自动化方式所取代。科技发展,直接改变了机械制造业,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与是社会进步。
在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就备受全国上下的关注,尽管当时国家就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是却因为国内科学技术的欠发达以及国内原有制造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加上在受的不良影响,导致国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直状态十分低迷,前景不明,直至中国改革开发大门的开启。改革开发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发展血液,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大量引进并开始广泛运用于机械制造业,同时,加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国内涌现出了很多科研人才,提高了国内的科研实力,因此也大大促进了国内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在近三十年来的快速
发展。
目前,尽管国内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高发展水平,其还处于发展的较低阶段,依然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因此,从我国现在的实践国情出发,国内的机械制造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朝高科技实用型方向发展。只有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充足的技术投资,不断实现产业链的合理优化,避免盲目引进、盲目生产,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用最少的人、物、财力资源产生最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生产效应和生产质量的科学统一,实现机械自动化的实用型
目标。
2 精简模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际水平,就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纵观国内的现存大小机械制造企业,均拥有各种类型的通用设备,因此,相关科技人员在研究机械自动化课题时,首先应把这些数量众多的企业通用设备作为基础,并对机床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适量引进全新的数控设备,实现电脑自动化管理,并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建立一个科学自主的,信息自动化的,以人为中心的机械生产系统。此外,还应清晰意识到,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状态下暴露出来的不少问题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与浪费问题。尽管中国从整体上看地大物博、能源丰富,但只有考虑到中国13亿多的庞大人口基数,则国内人均能源显然十分匮乏。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提倡“节能减排”发展经济,因此,各我们在考虑产业发展时,应更加重视科研创新,优先发展节能且高经济性的朝阳产业,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环境保护,争取实现少能源投入大利润产出的目标。新时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科学发展,必须以自我研发为立足基础,再不断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共同改造和升级自动化技术,而且还要注意严格控制能源的消耗,杜绝浪费,减少排放污染物,坚定不移地走低成本、高科技含量且环保的机械自动化发展道路。
3 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以符合中国实际国情需求为立足基础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经历从不完善至完善、从简单至复杂、从低级至高级的曲折过程。当自动控制器被广泛采用于机械生产操作后,国内的机械制造才实现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更替,出现了现代化的数字控制、机械控制以及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方式。事实上,生产的全过程自动化实现必须在建立自动化工厂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较理想的高级机械自动化阶段。
在现阶段,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机械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还远远有待提高,因此,要实现机械制造工业普遍应用高度自动化的电脑集成制造,所需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比如投资资金缺口、发展经验不足、基础技术不达标等。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实际国情的需要,应优先发展大批量生产、具备成熟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技术。例如,切削加工生产,现在其在国内的数量很多,而且属于连续流水作业。像这类生产活动中,其使用的最新自动化设备类型基本上还都属于半自动化机床、组合机床、回转体零部件加工自动线等。事实上,在生产大批量的热处理、冲压、铸造、锻造、装配和焊接时,选择采用自动线以及自动单机都是可行且符合现实国情的。在生产多品种的成品时,则应选择采用复合制造单元、能够根据需要替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能够短时间内重新调整的设备构成的流水线或成组工段、短自动线等,来完成成组自动化。而在生产小批量的单价时,则应先研发推广成组技术,再合理配套使用树控机等。
4 坚持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正确发展走向
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判断和坚持自身的科学发展走向是一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当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科学发展走向是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数字化。
首先,数字化是其发展的核心,是现代管理学、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等相互作业下的共同认识,因此,它也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道。
其次,伴随着社会对环境和人类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入关注和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如今发展经济的根本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当然,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应如此,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再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同样,现代化的制造系统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信息驱动型替代能量驱动型的蜕变,因此,只有坚持智能化的发展走向,才能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地处理大量的复杂信息,并根据指令正确地进行自主选择。
5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要点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机械自动化技术则意味着国家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可以迈向更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机械自动化技术投资的力度,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飞跃。
参考文献
[1] 裴韶光.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中的几个要点[J].
企业导报,2010,(2):290-291.
[2] 郭兴春.中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道路[J].湖南
农机,2010,(11):128-129.
[3] 宋柏森.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中的要点探讨[J].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发展趋势 改进措施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不断与机械制造技术接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本文对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朝着虚拟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与集成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理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一)虚拟化
机械制造中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现代制造工艺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虚拟化技术以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为基础,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虚拟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现实中的机械制造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提前预知机械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技术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确保机械制造产品的制造过程顺利开展。总而言之,虚拟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内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二)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这种机械制造智能系统可以在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活动,如工艺构思、命题判断、逻辑分析与处理等。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机械智能”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工作界面,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人机互动交流,极大地提高机械制造工业的效率与水平。在机械生产和设计过程中,智能化系统可以利用模块化的方法,使机械制造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与可协调性。此外,对于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智能化系统可以创造一个高效、安全的生产环境;对于企业和社会,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合理竞争与充分协作;对于环境,智能化系统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使机械制造全过程做到无污染,并可以充分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
(三)集成化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利用计算机的集成技术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将是未来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中的集成系统可以看作是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体。一般情况下,信息自动化集成系统可以看作是由自动化信息管理、自动化制造、自动化工程设计等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自动化集成系统。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自动化技术的研究
自动化技术对现代化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制造企业无法根据外界的随机因素与干扰因素进行动态调整。为此,必须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实现机械制造业的根本性改变,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变革传统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通过自动化技术与工程技术制造出更多高性能、高质量的机械产品,将产品生产周期中的信息表示、获取、操作与处理集为一体,以统一的控制系统达到信息集成的目标。
(二)加强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机械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不仅是财力与物力的竞争,也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只有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目前,虽然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自动化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自动化应用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疏于管理,这些都阻碍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的高素质自动化技术人才进入到机械制造队伍中来,并以自动化技术的科研队伍为支撑,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人才队伍。此外,要制定出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对作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拓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当前,由于我国对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有限,导致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仅仅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数控系统的传统模式中,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机械产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要不断拓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突破应用领域的局限性,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引进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制造系统和智能化制造系统,有步骤地拓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机械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逐步向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不断拓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连玉.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家苑,2012(07)
[2]陈趁.关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关键词】扬水泵站自动化技术;功能;发展;现状;趋势
一、扬水泵站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扬水泵站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造就了如今先进的扬水泵站自动化系统。以我国为例,扬水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由自动监控系统、自动装置以及继电保护等设备组成,它去除了老旧的表计与控制平台等传统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缆的数量,节省了控制室的使用面积。扬水泵站自动化系统除了对正常工作的泵站进行监视、控制外,还会对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状态监控以及调节与控制,从而确保抽水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在扬水泵站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设备故障等问题时,保护装备将立即对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实施监控,并对故障做出快速反应,找出故障原因,进行故障修复处理,最后恢复泵站的正常运作。保护、监测、远传、控制是扬水泵站自动化系统的四大功能。具体功能如下:监测变电装置、机组设备的日常运作情况;搜集设备装置的电量信号与非电量信号进行检测、预警;记载、储存、分析与处理重要的设备运行参数;记载、反馈所采集到的各项故障数据;研究、对比机组设备的开启状况与运行状态;调试并修护扬水泵站的辅助装置;合理地调节泵站机组设备的节能优化状况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扬水泵站自动化系统还会对泵站的设备装置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少风险性,预防安全事故,确保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是整个泵站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主要承担着泵站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处理功能。通过现场控制单元来采集泵站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电气量信息(电压、电流、功率等)、非电气量信息(测点的温度、压力、流量等)、状态量信息(机组的工作及检修状态等)、开关量信息(主变及线路的投退、机泵的启停、排水泵和风机等附属设备的控制等)、继电保护信息(各类继电保护的动作情况),采集信息后经过数据处理和逻辑判断,对设备进行控制并输出相应的告警信息。目前,在监控信息化方面,新建的泵站都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同时结合包括Wincc、intouch等在内的众多国际品牌计算机监控软件及网络等共同完成泵站监控系统架构。
2、运行调度技术。运行调度系统是泵站自动化的“神经”,能够根据泵站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实时调度。在满足泵站扬程与流量的前提下,寻找最优的运行方式,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实现泵站效益的最大化。运行调度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泵站控制对象模型,包括泵机经济运行模型、泵站调度管理模型等,并结合效率、成本、流量等相关约束条件,根据目标函数实施优化控制、科学调度,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选择最优的机组联合运行模式,确定不同时段、不同流量的最优运行状态,实现泵站的高效、最优、经济运行。目前,在运行调度方面,供水泵站都基本实现了不同水平的半自动化,数据通信已经实现“四遥”,有些大中型泵站可以达到以机待人、少人值守,甚至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水平。
3、运行信息管理技术。泵站在运行中将产生大量信息,做好运行信息管理是泵站自动化的基础。泵站实时运行信息管理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和显示、历史数据综合统计、泵站运行数据管理三大环节。其中实时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泵站压力、流量、水位等信息,能够通过这些数据进行泵站可靠性分析,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实时报警。数据信息综合统计主要监测和存储历史数据,包括设备操作记录、故障录波等,便于进行统计、查询和故障回溯。泵站运行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泵站设备的配置维护和监测数据库维护,为泵站正常运行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的发展,很多泵站已经建设了光纤环网形式的站级测控局域网,实现了泵站数据的高速采集,并与上级信息中心可靠地联网,进行统一的运行信息管理。
三、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测量、控制、管理一体化。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智能控制器以及集PLC、HMI、I/O及通信于一体的“显触控一体化”OCS控制器等技术不断出现,泵站自动化朝着测量、控制、管理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新型的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在能够测量与控制泵站内关键机电设备的同时,还能够以多泵站整体运行最优为目的进行调度优化,集成泵站工作各个环节,将信号采集、设备控制、远程监控、调度优化、运行管理M行一体化管理。
2、健全完善自诊断功能。新型泵站自动化应不断完善自诊断功能,实现智能故障诊断和自愈控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大中型泵站升级与改造工作,BP神经网络、模糊运算、频谱分析、状态检修、多信息融合等新技术将不断应用于泵站故障诊断领域,提升泵站自动化的人机协作平,推动泵站管理系统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数据监测向故障诊断、智能分析、专家会诊等深层次应用转变。
3、运行信息的实时化管理。运行信息实时化管理有利于更加便捷、高效地掌握泵站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决策,辅助泵站管理。未来泵站运行信息的实时化将能够实现泵站运行实时监测、最新卫星云图实时接收、实时在线巡视、设备状态实时上送,基于实时性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多方共享,数据中心和各个子站之间以专线接入,泵站检测库、水情库、设备库、决策支持库等数据库集成管理、专人维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泵站承担着地区供水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初步实现了集散控制,并向着测量、控制、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并且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样会结合地区及行业的实际情况,向着科学化、现代化方向递进。
参考文献
[1]王学明.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23(1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融合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都与其应用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技术的更新,技术的更新发展,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在工业革命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运用在工业工程中,通过其电气自动化智能特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自动化”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福特公司机械工程师D.S.哈德为描述发动机气缸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典控制理论和自动调节器的产生发展,自动化进入局部自动化发展阶段;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将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处理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动化综合发展阶段;70年代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IT电脑技术、微电子科学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其自动化方法、理论得益众多技术的革新,最终形成了融合了通讯技术、系统工程、电子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的智能控制系统。80年代以来,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现代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器制造行业上,运用其自动化的程序设计,发挥了主要效能。
通过其发展历程可见,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其技术特点主要包括: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人性化。
(二)现状分析
既然电气自动化技术自其产生开始,就是融合了多钟技术的应用技术,那么它的发展必然依靠其他技术的更新进步。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更新的需求,其信息技术迅捷、高效、直观的感触体验,要求其智能化程度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以微电子学为基础,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存储、传播与利用的智能技术。因此,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每次更新,都能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产生足够的影响。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融合了分布式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是指利用总线把现场设备与I/O模块、PLC连接起来,同时将输入功能模块与输出功能模块转变为现场的检测装置与现场的执行装置,实现对现场的实时监测和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则是一种信号传输技术,是将串行的用于对智能装置和自动化系统进行连接的通讯总线的信号传输模式采用双向传输和数字信号传输。现场总线技术将现场的变频装置、智能仪表、低压断路器和远程的I/O站、PLC中央控制室、监视控制软件程序借助一根串行电缆连接为一体,并由中央控制器来统一处理采集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是对信息传输及其处理的整合运用。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其特点,其技术主要运用在电力系统、钢铁行业、煤炭工业、监控安全系统中。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发电机、锅炉运行系统一体化目标,并能对发电设备出现的故障及安全隐患提前预测和通知,电气设备运转的自动化,能替代操作人员对设备监测和电厂管理的人为化因素所造成的偏失,能更准确、及时地反馈信息,避免重要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钢铁行业对原材料、生产环境安全、产品质量检测等要求极高,高负荷的工作必须依靠电气自动化技术才能完成,又由于钢铁行业特殊的生产环境,其中很多生产工艺环节无法利用人工操作完成,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恰好能满足其工业生产,为钢铁行业的高效能、高产能保驾护航。电气自动化技术能整合照明、空调、配电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提高各个系统的联动性,能对水管爆裂、电梯运行情况等进行自动识别和判断,按照其预先设定的程序要求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控制各个系统的开闭运行。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功能多样的建筑物结构复杂,电气系统组件构成繁多,传统的运行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其日常运营监控,导致事故频发,而自动化技术的模块管理能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对电气系统进行数字化实时监控,将控制指令快速传到系统,实现实时互动。电气系统如果不加入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同样容易因为人为操作的失误造成重大事故,因此,程序编程在自动化技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收集建立的数据库,能对决策管理,责任追究提供信息支持。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电气自动化的制造基地,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水平,但是,生产的产品档次相对较低,设备相对落后,技术开发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只有不断更新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难题,才能生产出如仪表集成器、流程分析仪、智能执行器和核电控制系统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只有自动化产品的不断生成与更新才能拓宽其应用领域。信息化、智能化现已成为现代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其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监控技术也将成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实现计算机监督、财务系统、控制设备等多个相对独立系统的连接,能整合各个系统的优势,实现数据通讯快速准确安全,使各个系统结构通用化,因此,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能使现代企业管理者通过内部网络对企业运营实时监督,设定预案。
如今的世界已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信息化、智能化与现代工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运用在工业现代化中,既可以加快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自我更新。
参考文献:
[1]林方学.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源技术应用,2013(06).
【关键词】 电力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
1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
变电站自动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是建设的需要;二是市场的因素。198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制成功一套符合国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山东威海35kV望岛变电站投入运行,用3台微型计算机实现了全站的微机继电保护、监测和控制功能。之后,随着1988年由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1代微机保护(01型)投入运行,第2代微机保护(WXB―11)1990年4月投入运行并于同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这样,在远动装置采用微机技术后,更为复杂的继电保护全面采用微机技术成为现实。
目前,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高、中、低压变电站中,这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及可靠性。但与国外先进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比,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将来的测控设备还将和一次设备完全融合,即实现所谓的智能一次设备,每个对象均含有保护、监控、计费、操作、闭锁等一系列功能及信息库,面向自动化的仅是一对通信双绞线,该双绞线以网络方式和计算机相连。
目前国内由于运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多地强调了后台功能,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给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完成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关部门应针对变电站不同的运行管理方式,对监控系统的功能和配置进行规范和优化。
2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发展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中已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主要分为生产过程类和经营管理类,而生产过程类信息又是整个电力企业数据中心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因此可根据实际需求,先期进行电力生产自动化领域的信息集成,建立自动化信息一体化平台,进行全面综合的生产运行过程分析,为电力企业各级生产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地调自动化的互联网络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不同层次的调度中心主站间的广域网通信;另一方面是指调度主站与直属电厂和变电站间的远程通信。对于调度主站与厂站采用调度数据网络来传递远动信息,可以改变调度中心对厂站放射状的远动通道和基于电路交换方式、独立占用64Kbps通道的现状,优化远动信息传输网络结构。所有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都接至调度数据网上,使各相关主站同时共享厂站的实时信息,并保证了大容量数据远传的最小延迟。
网络安全对于以实时运行为首要任务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尤为重要,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害不断发生,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因此,如何确保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课题,建立完善的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势在必行。
3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
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借人的经验,难免顾此失彼。于是新一代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智能配电系统应运而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配电功能,以人工智能代替人的经验,更科学地管理复杂配电网。它不但可以减少停电范围,缩短停电时间,改进供电质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且能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员开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供电部门能够监视、协调配电网系统平衡、经济运行、降低网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是一种可以使配电企业在远方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其内容包括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视(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需求侧管理(DSM)几个部分。配电网自动化的运行功能是实现控制和监视配电网设备。其中包括:电网的控制功能、电网运行监控功能、故障管理功能、运行统计及报表功能。
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可以归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并为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4 结语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居民用电量得到了保证,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这些都是依托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既降低了机器设备的维护费用,又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使得电力自动化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