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水利建设

生态水利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水利建设

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第1篇

一是,导致自然河流逐渐变成沟渠,这其中主要包含把天然河流建设成直线的人工河流。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流起到拦截作用,从而增加了河流的蓄水量,除此之外,也增加了上游河道的宽度和深度,也会淹没更多陆地;二是,自然河流逐渐出现非连续性。一般由于筑坝都是顺着河流方向建设的,从而导致出现非连续性,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张和增加,使得更多的流动河流以及生态系统逐渐变为不动的人工河流和湖泊,促使流动水文、速度、边界以及水深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已经适应原本生活环境的动植物,又要开始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动植物出现淘汰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水利工程往往仅是可以满足功能需要,但是很容易忽视生态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逐渐衰退,降低自身净化功能,从而损失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利益。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在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基本含义主要为:一是,应该遵从对生态系统破坏和影响力最小的原则来进行选址,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应该遵照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和组织原理,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时候,必须完全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当做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当做制约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度和健康过程,确保水利工程可以保证生态平衡;推崇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生态破坏问题,降低环境成本。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为了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资源保护和工程建设相结合明,确水利工程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地位,不断改变观念,逐渐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以及优化水资源的作用。为了完美实现水利工程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水安全体系,因此,就要建立防洪工程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来保证水利工程的水安全。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就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重视,不断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从而改变水资源承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应该切实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工程中围垦滩涂,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

2.2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第一,提供相应的动植物生存和繁殖空间。通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很好的把河道、水流、提防和岸边的动植物进行整体连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依据现有大自然地貌和地形合理科学配置与改进,从而建立一个互惠共存的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中河堤坡脚位置上拥有很多变化带以及高的孔隙率,从而比较适合生物生长,因此为鱼类的生存提供场地,并且河道两旁的绿树和丛林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第二,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水功效。水资源的自身净水作用就是把有机污染物经过氧化形成无机物的过程,并且可以不断运用水资源中的细菌以及真菌等污染物。在分解无机物的时候,可以为水中藻类植物提供养分,藻类经过不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相辅相成。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增加鱼巢、鱼道逐渐形成流速带,这样方便于氧气进入到水中,增加了水中的氧气含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为净化了水质提供保障。第三,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生态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河道周围的植被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在水资源中一般都会含有大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从而使得河堤出现很高的孔隙率。枯水期,之前储备的水会慢慢进入河道,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在水比较丰富的时候,水开始向河堤中渗入,避免出现洪灾。

3结语

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第2篇

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失衡、水资源污染问题屡见报端,发展生态水利建设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如何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生态水利建设的内容、重要性及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生态水利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水利建设;内容;重要性;原则;有效措施

1引言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水利建设是运用自然生态学的原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倡导生态水利建设已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依据。如何协调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挥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

2生态水利建设内容

生态水利建设主要包含8项内容:一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二是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三是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四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五是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六是严格水资源保护;七是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八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3.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近几年来,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使自然河道原有形态被打破,单一硬质混凝土、浆砌石材料的应用使得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消失。其次,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致使许多区域大量移民现象的出现,不仅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给迁入地区的生态带来压力,甚至出现新的环境问题。最后,工业化的发展使新建工厂企业数量倍增,规模企业建设的同时,附带产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成加重趋势。新形势下,国家下大治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企业废水不规范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善水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河流湖泊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水利建设有效保护水环境。

3.2跨流域调水引发水生态问题,优化配置水资源任务重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地下漏斗现象严重,地表水在时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导致我国许多地区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涝和干旱灾害。近年来,国家实施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水资源的均衡发展,但也造成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跨流域调水使水系的原始状态被打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量用水、超量调水现象将会突显,由此带来的水生态环境及水文气象的改变不容忽视,优化水资源配置任务任重道远,大力发展生态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3.3生态水利建设是美化环境、体现人文内涵的需要水利工程一般处于荒郊野外,传统的水利设计更多考虑的是维护结构稳定,在景观和美观上缺乏考虑,导致水利景观与环境设计不协调,这种理念已逐渐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尤其一些城市周边水利工程建设,应该更多考虑与城市整体景观相适应的建设方案,既能满足工程功能要求,更要体现人文内涵。

3.4生态水利建设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水利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人类、环境的双赢。在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以满足水生态自我恢复为目标,保障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水利建设,造福全人类。

4生态水利建设原则

4.1注重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生态水利建设项目需要有完备的保障体制,施工经济性和安全性程度要求更高。在实际施工中,管理人员要更加注重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对具体的施工工程进行仔细的规划,合理确定施工工期及施工进度,以经济性和安全性为主导原则,有效促进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4.2工程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水利建设要熟悉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河流分布状况,以能够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目标情况下,据实规划保证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例如进行河道生态水利建设项目时,要注重原始河道结构的保护,通过改善水质改善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时,充分考虑周围景观要求,通过植树种草,达到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4.3对工程建设进行整体布局建设生态水利项目前,要对工程的合理性反复仔细论证,对工程建设进行整体布局,由于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只有对工程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有效缓解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工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制定一些生态方面的措施来降低工程成本。

5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5.1树立生态水利的领导观生态水利建设利国利民,是人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当代领导干部应将这项建设任务列入地区工作计划,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各部门领导,团结协作、组织协调,严把项目审批关,积极引进生态水利投资项目,将生态水利建设长期贯彻执行下去。

5.2做好生态水利建设项目前期规划生态保护是生态水利建设的灵魂,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要做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材料调查,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及生态状况,在保证工程正常功能的前提下,保留河道等的自然结构,充分考虑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通过适时对环境的监测,明确项目的指标标准,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物种安全,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3加强生态水利建设施工过程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时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的破坏,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先进的技术尽量避免或者降低破坏,使得水利工程在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发挥很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对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5.4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竣工后维护生态水利建设工程完工后,应起到优化地区环境的作用,对施工现场遗留生态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处理,恢复土壤和植被原状,对工程修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定期观测,达到工程与生态和谐统一的目的。

5.5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严格遵守“开发者补偿,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补偿”的原则,建立起合理科学、稳定有效的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设置过鱼设施和生态补偿来协调解决生物与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例如,采取人工繁殖来防止受影响的生物数量下降。通过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生态水利建设的合理化发展。

5.6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稳定和耕地资源保护的因素,彻底摆脱过去片面追求开发率的错误模式,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积极筹建节水型工程,保障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保证水资源的充足供给。

5.7多维度争取资金保障生态水利建设首先,集思广益,充分研究,形成成熟的生态水利建设构想,最大程度地争取中央投资。其次,通过设置优惠条件调动社会更多人、更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多角度加强资金筹措,开展全民集体参与,共建生态水利工程的良好局面。

5.8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生态水利相关法规的宣传,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流域或者名胜古迹、森林公园的保护区域内,禁止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效益的发挥作为制定法律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工程进行重新评估和审查,重新界定该工程继续运行带来的利弊。重视并做好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及保护工作。

6结语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保护水生态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尽量减少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当然实现水利生态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创新和应用先进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近期及以后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开发和规划,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水利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长明.生态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河流域沧州区域生态环境修复设想[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03)

[2]张子含,段晓杰.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奏响人水和谐乐章[J].河北水利,2007(07)

[3]吴杰,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与对策[J].中国水利,2010(09)

[4]徐位明.试析生态水利设计新理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01)

[5]邓生雪,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8)

[6]罗素梅.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

[7]张炜,陈端丹,王继红.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四川水泥,2015(03)

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设

1引言

因为水利建设不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点设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从而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和人、自然和工程之间和谐共处。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是一种繁琐、复杂的工程项目,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生态水利工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使其符合河流综合治理的要求,实现航运、供水、防洪防涝等要求[1],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生态建设过程是我国全新的水利建设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原有的工程设计方案,从而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生态建设及水利工程的结合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同时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也一定是围绕着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

3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改变建设区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然而这样做会导致建设区域的自然规律遭到破坏,同时将河道改成一个沟渠,就会造成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性的情况发生。而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现象发生,比如: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河流会抑制水流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就会造成河流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的堤坝是按照河流的水流向进行建设的,如果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就会造成河流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些区域还会出现缺水或者无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所以我国逐渐将堤坝进行取缔[2]。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动物、植物生存等环境遭受改变,从而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必须大规模的迁徙或者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但是不管是适应新的环境还是迁徙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出现频临灭亡或者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严重的违背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结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防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出现,还要满足供水、发电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这些要求的改进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整合不充分,导致生态水利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

4.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较低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生态水利建设设计人员应该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实际设计过程时,部分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同时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比较薄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标准

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的要求,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过去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进行参考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从而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及未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参考设计方案中的地理位置和所建设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没有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不但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还会造成物力、人力等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5.1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很难保证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使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就应该在设计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实现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5.2保证水体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假如这个地区的生物种类特别多,那么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具备强大的抵御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水体内部保持物种多样性,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则。

5.3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

按照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转变观念、基础、体制等,达到水域生态持续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高等目标。同时我国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防洪防涝功能,设计人员应该对水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并增加非工程措施及防洪工程体系对水安全进行控制和抵御。

6生态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6.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该结合实际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应该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设计枯水季节和雨水季节不同方案的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使水量和水质达到一致,并结合实际的水环境污染情况,设计对应的保护措施。生态水利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水利建设基础上,并结合水质优化和水量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6.2调节水量和治洪补枯的作用

河堤中的土壤具有比较多的孔隙率,是因为河堤中的水资源含有较多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同时自然生态河堤的植被在水利建设中,具备储存水分的作用。在水资源匮乏阶段,河堤的孔隙将储存的水渗透到河道内,使其避免出现干旱的现象。在水资源充足的阶段,河堤中的水出现渗透的情况,从而河堤的孔隙开始蓄水,实现防止洪灾发生的情况出现。

6.3提升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氧化影响,从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为称为水资源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时,应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不会破坏水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能吸收部分营养物,导致水生植物的根系能为微生物提供相应的附着介质,从而帮助水系统改善水质,并且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6.4为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生存的环境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功能进行改进,同时进行科学的配置,从而建设一种互惠共存的水体生态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水、阳光、土壤、生物等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河畔植物植被、河道、堤防、水流等结合成一个整体。因为水资源中的河堤所处的位置在护底上,所以其具备较高的孔隙率和多流速的变化带,并为鱼类提供繁衍的空间。生态水利工程中河道两侧的绿树及草丛也为昆虫和鸟类供给了生存和觅食的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大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侧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具备抗洪抗涝等防止自然灾害的功能,但其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对水利工程设计进行研究,将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并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获取成功的同时,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长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4(1):51.

[2]唐建.试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8):128.

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给予了关注与重视。生态水利工程本身就要求综合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是造福广大人民的举措。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则对施工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往年的经验出发,生态水利建设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作用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首要目的。

1、生态水利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人类当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性。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全方面的综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并要严格的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而在水利工程的实施中则要符合水力学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施工中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中产生危害安全的因素。从经济风险的角度来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程应尽可能的满足风险小且收效大的经济原则,但由于生态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所以水利工程建设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设计进行综合、反复的考量,对生态系统也要进行长时间的审查与评析,严格以安全性作为操作中的首要原则。

1.2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自组织的功能,且主要表现为具有可持续性,所以生态则在长期内能实现自我进化与发展。自组织是指生态中的物种经过自然的选择,最后寻找到符合自身生存需要的环境。在这个时候,生态环境其实就为物种创设了一个稳定的繁殖环境。事实上,自组织的理论与进化论之间本身就存在共通之处,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论探究的程度并不相同,其中进化论是针对所有生物的生存进行探究,而自组织则是针对于生态环境中的物种进行细致研究,而在生态水利建设中,也要充分的关照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不能为了经济效益的破坏生态的持续性。

1.3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而且河流的修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从长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生态系统的沉淀几乎要长达百万年的时间,进化的过程十分的繁杂、物种丰富多样。从短时间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转变与异化至少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河流在暂短的几年内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可以综合参照较为成熟的河流结构,并通过人力使它朝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当水利工程开始施工后,也就标志着即将要发生一个生态的转变,或许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并不会朝着预期的设想发展,而且也很有可能造成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要考虑到反馈调整原则,及时的转变方向,使其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2、生态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2.1 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保护生态系统,并通过种植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来有效的移植泥土中的各种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水体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为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创建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水体植物的丰富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水体植物的自净作用。在水体生物中也可能通过投放一定数量的动物来吸收和分化水体中含有的微生物量,这一举措能有效的协调生态动植物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的河道建设与改善中,从景观的角度来看,把睡莲等水体植物栽植在桥的两边,能营造出绿色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系统。

2.2 生态水利管理与经济和水土保持相结合

生态水利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P2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2-01

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促进了电力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实现了对水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始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了人民群众的一些要求,但是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实施。因此,在工程开始初期即能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有效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当前水利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2.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

3、水文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结合水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天然河流结构和水文特征做出改变,对施工的过程,在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建设水利工程,会对水文环境造成影响

4.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生态大面积恶化,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这类影响一般可以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二. 农业水利怎样向生态水利发展

生态水利是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水利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把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内容,增强水体纳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1.要把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水利建设规划。政府是生态环境的代言人。在做水利规划时,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水利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水利生态环境、构建人与水利和谐纳入水利规划,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2.结合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遵循工程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对人类、自热、工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把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水利工程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思想,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遵循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结合的原则,实现单一的施工管理到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才能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加大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统筹考虑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系,特别是环境的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