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创能力;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

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核心架构,具有内容更新快、技术成熟且相对复杂以及学科实践性强等特性。目前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始大量开设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检验与实践的专业能力,进而适应时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趋势,并且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总体成效显著。但是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伴而生的,虽然总体呈现的趋势良好,但其中仍然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医学检验专业进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表现较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出现的这两点现状来看,主要导致的成因归根究底是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陈旧及院校学科发展比例不平衡息息相关,进而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于医学检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将加大力度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凸显双创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优势说到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应当对我国医学领域内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二者的区别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由于综合类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科融合性强,而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具备较好的资源,因而在医学检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医学检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二、在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双创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全面落实“两个提高”和“三个重点”合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所谓“两个提高”指的就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素质,而“三个重点”则是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新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中,要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发展的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加强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将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要想有效的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革新。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较好的反映出检验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前瞻性思维。基于此,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应始终遵循社会制定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才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医学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医学检验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之中解决的能力,调动学生对于医学检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第2篇

因战争等原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9次空缺。今年是这一奖项自1901年以来第100次确定获奖人选。按照惯例,一项诺贝尔奖最多由3人共享。3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2.7万美元)奖金。

美国“三剑客”

评审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所做的研究“解决了生物学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如何完整复制染色体以及如何避免染色体老化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染色体老化的关键在于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和生成端粒的酶,即所谓“端粒酶”。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前总有不少获奖热门人选的猜测,这次3名获奖者皆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

璀璨“姐妹花”

两名女性科学家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同时获奖引起广泛关注。当会现场记者询问这是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首次由两名女性分享这一奖项,评审委员会回答:“是的。”之前已有192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其中8人为女性。

布莱克本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格雷德1961年生于美国加州,后随布莱克本攻读博士,现为马里兰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她与导师布莱克本共同研究染色体端粒和端粒酶,获得不少重要发现。

与这对“姐妹花”同时获奖的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英国首都伦敦,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自己的实验室,现为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他首次成功制成酵母人造染色体,为后人绘制哺乳动物基因图和操纵基因创造了条件。

突破“三道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般颁给在相关领域实现特定突破的研究人员。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鲁内・托夫特戈德说,端粒和端粒酶研究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3方面难题,即“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

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能阻碍细胞老化。如果端粒变小,细胞会加剧老化。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在研究中发现一种能够促成端粒生成的酶,即端粒酶,而癌细胞利用端粒酶实现扩散。绍斯塔克所做研究则加深了人们对端粒作用的了解。

评审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世人理解细胞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摸清疾病原理,促进开发潜在新疗法”。研究人员可依据布莱克本等人所获突破进一步开发血液病、皮肤病和肺病的治疗手段。

谈及研究成果对攻克癌症所作贡献,格雷德说,“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丝毫不知端粒酶与癌症存在关联,只是对染色体如何保持完整无损感到好奇……我们所用方法表明,既可以针对特定疑问展开研究,也可以凭本能做事”。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导学 针对性 启发性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问题导学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看法。

一、针对性地设置课堂问题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提问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更应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后来人为你感叹”。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无路难”,“开路难”,以及“后来人为你感叹”的句子吗?这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歌曲中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研读兴趣。学生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据说是由于他拿烟卷戳到了小狗的脸),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顿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有的学生说被咬的人活该,谁叫他先侵犯狗的。有的学生说狗的主人应该赔偿受害者,根据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伤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担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时,通过对比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明晰了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如果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教师要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懂得如何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设置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情景,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它以某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练边讲,练讲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认知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时段、分场所独立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其弊端已突显出来。首先,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而遗忘。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多以学科特点和知识系统性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造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缺少真实或仿真的职场情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围绕解决职业技术领域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做法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分析检验技术》是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占据了化学检验工考证内容的50%以上,并且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且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都相对独立,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训练欠缺,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我院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检验工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七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种类为主线设计七个项目,每个项目将某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完成前七个项目后,该课程重构出的第八个项目为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学生遇到分析检验问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能正确处理数据和撰写正式论文报告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项目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2)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将每次课定为4个学时,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景活动设计为载体,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实践一体化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工作情景设计为主体,辅以角色扮演、项目组管理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研究

改变了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独立考核的格局,研究出合理可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可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并能起到促学的作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过程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2)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考核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考核学生项目完成的全过程、项目实施的成果以及其所表现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项目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见上表)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转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本文系中山市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10060)及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英语 移动学习体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生活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艺术专业学生对视觉传达效果有着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因此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移动学习模式更适合艺术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安排,英语公共课程正在进行较大的改革,将减少使用大学英语课本教材,而增加更多拓展课程,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更了解新课程,从而配合老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运用网络形式开展学习的一种行为,运用大量网络资源,属于交互式的教学活动。移动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自由地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海量的网络资源为艺术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手段更多样化,从而能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一、建立英语移动学习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1.自多年前电脑出现并慢慢普及至今,现在大学英语课堂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以网络为基础的英语教学也得以发展。接着移动设备也进入了大众消费,由此形成了英语移动学习的新型模式。如今国际上已经有了移动学习体系的丰富经验,移动学习在国内也渐渐地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2.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和反复试验,国外理论研究证明移动学习是高度片状化的过程,要求学习者要完全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思考,同时移动学习的内容必须配合学习者的移动状态,因此只有大量使用音频教学的内容才适合学习者在碎片化的短时间内都能够专注地学习并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来进行英语这种强调语言技巧的学科学习是最为合适的了。

3.英语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听说读写四大板块的内容以移动学习的形式呈现,比普通课本更为灵活多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生动地开展课外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建立英语移动学习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

1.英语移动学习的自主性让学习者全权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兴趣爱好、住所条件等自由选择完成学习的内容。这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英语移动学习的灵活性让学习者接受更全面的知识学习。学习者在手机上、电脑上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跟传统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有很大差别,弥补了在固定教室里学习的缺憾,是对课堂讲授系统知识的补充。如今各种各样英语学习方面的手机APP大量涌现就充分体现了英语移动学习的发展可行性,同时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艺术英语移动学习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四川美术学院的英语公众号平台名称为“川美artin”。艺术英语微信平台能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国内外优质的艺术英语教学资源,包括本院教师的英语微课、优质公开课、艺术界的最新动态、艺术家逸闻趣事等,也可由学生通过回复微信主动获取。留言功能及时与学生互动可得到教学反馈,举行听力小测试,诵读小竞赛等,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协作。教师将所要传授的内容系统地发送到微信平台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通讯设备接收信息、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易产生学习疲劳,增加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在微信号上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讨论,可以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获得疑难问题的解答等。同时开设一些英语专业的活动如话题辩论、征文投稿和口语比赛等,同学们能全面地进行英语技能的训练。

三、英语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教授重点和难点,分析了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将现在所时兴的翻转课堂与移动学习体系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收获相应的知识,而回到课堂时,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指点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重点,分析难点,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英语移动学习体系能有效地开展竞争性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移动学习平台能更加及时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能立刻完成并上交,教师批改后再统一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还可以同时在多位学习者之间开展竞赛活动如单词拼写、抢答问题、主题口语汇报等,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锻炼并提高知识水平。

四、总结

移动学习平台作为新媒体迎合了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艺术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立足课堂,采用便利的通讯设备,使帮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延展课堂,微信平台推送的各项内容旨在为艺术产业服务;回到课堂,能通过轻松的W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英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