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间设计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住区居民,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适应这些需求。为获得住区居民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范围是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市区内的20个居住区,调研方法采用不干预调研对象的观察式。
1.1调研一:性别比例
男、女性别比例是住区居民的构成特征之一。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内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每次记录的时间为30min,表1是调研的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中,有12个居住区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数量,有7个居住区的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数量,有1个居住区的男女数量持平。在20个居住区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总和是392人,占总人数的46%,出现的女性数量总和是482人,占总人数的5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男性,女性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几率更高。
1.2调研二:年龄构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年龄构成也是住区居民特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记录了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图一中的饼状图分别显示了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儿童、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从图1的调研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个参与调研的居住区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5个居住区;儿童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2个居住区;青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个居住区;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持平的有2个居住区。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在年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次之,青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是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一特征越是在相对成熟、居民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就表现的越明显。
1.3调研三:行为方式构成
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掌握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住区居民的行为内容,并将这些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较为频繁的几类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买菜、散步、带孩子、路过、休息(包括聊天、摘菜等)、倒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调研中观察到的其他一些居民行为还有遛狗、下棋、打球、搬运、维修、晾晒、耕种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如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废品回收人员以及一些从事上门业务的公司职员,这些人虽然不是住区居民,但他们也是居住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如买菜、带孩子、晾晒、倒垃圾)和休闲活动(如散步、休息、聊天)为主。此外,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性别、年龄与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互关联的行为特征:如带孩子的以女性居多;休息、散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匆匆路过的多数是中、青年人。
1.4调研四:其他要素
虽然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是住区居民,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对象的出现,它们虽然不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直接对象,但它们往往伴随住区居民同时出现,与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相关性,因此也应给予一定重视。这些伴随住区居民经常出现的对象有:婴儿车,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成年人带婴幼儿到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散步、晒太阳;两轮购物车,用于盛装蔬菜等生活用品,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在买菜来回途中的住区居民,其中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他一些出现的物品还有儿童游戏用的轮滑、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废品回收用的三轮车、棋盘等。除了与人的活动伴随出现的物品外,在许多居住区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生物种群,最常见的是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占据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2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掌握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针对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以上特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1增加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
调研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占的比重较多,而且往往停留时间较长,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配置中,应加大为这两类人群服务的空间比例。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息、聊天、散步为主,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可为老年人设置长椅、凉亭、慢步小路等空间设施。针对老年人早起晨练和晚上跳广场舞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为老年人的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在居住区中也应加大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合空间的材料应选择暖性、弹性材料,并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婴幼儿的活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在为这类儿童设置活动场地的时候,应考虑婴幼儿年龄较小、活动不便、需要婴儿车等辅助工具的特征,场地中不宜设置过多的高差和台阶;对于不需家长陪护可自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场地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的色彩,并为家长的看护提供条件。
2.2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知,男性和女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均衡的,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有带小孩、买菜、晾衣服等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在设计中应为女性的这些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以晾衣服为例,现有的居住区大多数没有设置晾晒衣服的场所,导致很多家庭主妇将被子和衣服晾在小区的活动器械、凉亭甚至树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很多年轻妈妈需要在白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居住区中应设置阳光充足的亲子活动场地,为母亲和婴儿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也能使孩子们迅速找到小伙伴,使妈妈们有机会相互交流。
2.3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调研中发现的居民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涵盖生活、休憩、娱乐等许多方面,但现有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优美但缺乏基本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导致很多楼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很低。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应增加空间的功能属性,如为买菜的老人提供休息、摘菜的场所;为家庭主妇提供晾晒衣物的设施;设置隐蔽的、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为下棋、打牌的居民提供场地和桌椅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可以与这些日常基本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设计,用优美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使居民既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又能得到使用的便利。
3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新罗小镇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占地约25hm2,基地北、东、西三面为城市道路,南面与河流相邻接。该居住区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等。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该项目设置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外空间。在居住区北侧靠近北入口的地方设计了一块面积较大的、为整个居住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包括亲子园、湖心小岛、社交长廊等功能区。亲子园是为家中有婴幼儿的居民设计的活动空间,阳光充沛,幼儿活动设施齐全,并为妈妈们设计了交流育儿经验的社交空间;湖心小岛三面临水,植物茂盛,拥有丰富的景观元素,岛上设置蜿蜒的步行小路,为居民提供了散步、观景的舒适空间;社交长廊环绕湖面布置,长廊中设置座椅、凉亭、步道等设施,社区居民可在其中聊天、下棋,是一处适宜的社交空间。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还设有一处较大的休闲健身广场,老年人早晨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由于本规划项目里包含一栋设置在居住区西侧的老年公寓,因此在老年公寓北侧设置了一处老年人专用活动场地,其中包含门球场、苹果园、凉亭、健身器械等老年人专用设施。居住区的西南角设有小区会所,并附有社区活动场地、嬉水池、青少年活动场地等,社区活动场地可为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青少年活动场地和嬉水池则为青少年这一居民群体提供了一处适宜的活动空间,场地中配置适宜青少年使用的游戏项目、设施等,与其旁边的社区活动场地也有一定呼应,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在居住区西侧靠近道路的位置设置了衣物晾晒场地和垃圾收集点,场地周边用绿篱与周围环境分隔,既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美观。此外,规划中将居住区南面的河岸线设计为滨河景观带,将河水引入居住区打造丰富水景,在居住区东入口附近设置临水观景台等,这些地方同样为居民提供了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空间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4结语
公共空间一是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提出的需求;二是市民对户外活动的喜好,比如由于气候条件的保障和支持。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说生活方式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从而推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更随着现代人对于空间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慢慢深入其中。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公共空间设计追求西方的各种设计风格,照搬过来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传统元素的传达,造成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对于传统元素表达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使本来属于公众活动中心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外来的不受人群熟知的空间形式,使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传统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基于本土文化具有内在的累积和传承性,而公共空间自身发展和沿革必然与所在地域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有着不可割裂的有机关系。所以,对于传统民族元素的传达,是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当传统元素有了有效的运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才能做到更具本土特色,更易被大众广为理解与接受。
二、目脑示栋是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民族元素需要各种载体来体现与传达,当我们徜徉在历史悠久、藏品丰富的各类博物馆时,总是能够被那些装饰精美、色彩丰富、造型优雅的展品所吸引。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瑙纵歌广场的核心标志物,也是传统元素的载体,不仅是景颇族人最崇敬的图腾,同时是景颇族历史的一个浓缩与展现,寄托了景颇族人的美好愿望。目瑙示栋作为景颇族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传达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景颇族族是喜爱造型艺术并极具艺术鉴赏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对于生活美的营造。目瑙示栋传达出来的一切,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它所承载的背后的文化是没有改变过的,所以,目瑙示栋这一祭祀工具承载着景颇族的历史,反过来讲,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元素的一种视觉化的表达载体。目瑙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广场上,在目瑙纵歌节时,数万景颇族人聚集在一起,围绕着目瑙示栋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目瑙示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今天,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也得以借目瑙示栋而开拓了一个宽阔而有益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目瑙示栋的需求发生变化,目瑙示栋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这种需求,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与民族特性的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取其精华、求其精髓,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民族元素以及精神内涵的方式。我们通过对目瑙示栋的研究,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的方法与途径,运用到整个社会,设计出能代表和体现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民族元素不是直接可以拿来使用的,需要有一定的调研过程,然后经过总结与归纳才能选出,这是因为地域的各种特色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文化性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对比与归纳,总结出更适合代表地域的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解决。
(一)盘点传统民族元素来源
所有在本地域存在的各种该传统地域文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常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是视觉化的可以看得到的,有的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神话传说故事传达出来,各种要素都是我们在设计所需的本土语言的来源,在设计之前,首先就应该了解这些地域文化,才能为之后的元素提取奠定基础。例如,景颇族对于黑色、红色、白色尤为喜爱,其由来也是因为景颇族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就地取材,其染织主要是红黑两色,所以这两种颜色是景颇族传统基本色。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首先提取这两种色彩,作为设计的基本色。
(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提炼
通过各种要素的盘点,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地域有关的要素,其中,对于之后的设计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中,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元素归纳出来,作为本土语言的来源,其中,应该重视那些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在该地域具有广泛的公共认同与精神凝聚作用,用在设计时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景颇族的民族元素中,有一种元素具有独特的代表性,目瑙示栋上的螺旋纹,在历史上,代表着景颇族祖先的迁徙路线,在我们的设计中,如何将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进行提炼,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将二维螺旋纹三维立体出来,并对其进行变形,经过视觉的一个延伸,呈现出一个动感的形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三)将提炼的元素翻译成为视觉化本土语言
对于如何将我们所提炼的语言视觉化,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完成。首先,对于那些比较直接视觉元素,各种装饰图案元素,可以直接的通过二维表现的方式归纳出来,包括对于色彩的选用,其次,地域中很多文化呈现并不是视觉化的,所以针对这些元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翻译,代表性元素的形象表现和场景的二维形式再现等。第三,对与本地域人群所共同承认的事物,也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将其进行视觉翻译是非常困难。能通过一两种事物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可能通过纪念馆的设立甚至纪念性影片的拍摄等形式来表达,那么特色广场在这里可以称作纪念性广场所选用的元素,则需要非常强的精神凝聚的作用,才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含义。
(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Living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human. Residential districts provide people with both living space and public communicating space.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residential districts must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considering all people's deman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sign for people". In this paper, case of Hohhot JuHai new city, through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ce for the entire community of human design fiel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widespread lack of " humane care ", and pointed out that residential area of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ce to create , stress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planning and design,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stressed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s the key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Keywords:Community;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pace;humanization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质量有了新的追求,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对居住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 高效率、高情感的人性居住空间。
而在当前居住区的建设中,“人性化”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住宅楼盘打出“人性化小区”“和谐住区”等广告,强调充分满足人的需求。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满足感等更高领域推进。“人性化”居住小区不再是单纯为住人服务,而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交往、有要求地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易于社会交往、能得到更多娱乐和学习机会的生活场所。因此,在设计中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区位分析
巨海新城位于市区的东南部,是市中心区与新市区的连接纽带,在规划区东侧分布有如意高科技经济园区、内蒙古政府新址,规划区西侧分布有众多大中专院校。
区域内还覆盖着大面积的苗圃用地,城市景观河位于区域东南,因此,本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
规划范围西起展览馆西路,东至二环东路,北靠大学东路,南临二环南路,城市一环路――鄂尔多斯东路东西向横穿而过,丰州路贯穿地块南北,是该居住区的南北主要联系道路。
二、项目概况
呼和浩特市巨海新城为建设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总占地171公顷,是以居住性质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区域总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绿地40%,容积率为1.18。拥有多层、别墅、花园洋房、小高层等建筑形式,可以居住人口20000人。在居住区内包含10个小区,每个小区采用封闭管理系统,各自设置独立的出入口,院落之间由绿化系统贯穿起来,形成相对独立、安静的院落空间。
本次调研主要以巨海新城六区为主。六区位于整个项目用地的中心位置,小区的建筑形式以花园洋房为主,布置有少量独栋别墅。住宅主要采用错落式布局,空间层次感强,整体尺度宜人。此外,小区主要有西、南两个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联系紧密,小区西侧为居住区的主要商业街,各项服务设施齐全。住宅设计为现代简约风格,采用红、白、灰三种颜色为主要色调。小区的主要客户群体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群。
三、公共空间人性化分析
3.1道路空间
小区的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人行流线和机动车流线有效的分开,不仅避免了私家车对小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保证了居民的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小区采用环路的形式,横向的组团路可以使机动车通往每一栋住宅。在人行道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线性设计的变化,铺装、色彩的区别以及尺度的变化等等来增加趣味,使人行空间丰富有趣。
小区停车主要有路面停车和地下停车两种方式。由于小区内入住率不高,因此,机动车主要停放在道路边上,这样不仅会造成小区秩序混乱,而且还会对居民出行方便造成影响。
居住区营造充满人的趣味的公共空间,其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由此道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变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
3.2休憩设施
道路与空间虽然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我们所驻足的地方,身处其中感觉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会被催促着前进。大面积的草坪虽然说是非常的必要,但会给人以拒人与千里之外的感觉,居民只看不能够亲近,虽然拥有很大的空间却没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与价值。
在调研中发现,小区内的休憩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似乎仅仅作为摆设布置在环境中,而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且在北方冬季,下过雪后冰凉的座椅根本无法使用,因此在材质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可以防潮的木质座椅。此外,设计时应多利用“边缘效应”,尽力利用阴角空间、袋状椅、“L”型的转角座椅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休息和交往的空间。小区中心广场空间设计中,利用水池边、花池边、膜结构内空间等等提供“边界”和“领域”,以丰富休憩空间的形态。
3.3活动场地
小区内的活动场地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一般活动场地。在小区中,只发现一处小型的羽毛球场,并且完全被大雪覆盖了。小区中心广场尺度宜人,利用建筑的山墙和住宅的错落布局形成一定的围合空间,具有极强的领域感。在中心广场上,布置有少量的健身器材,供居民使用。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小区内缺少儿童活动场地,宅前空地大多用于交通和停车,无法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整个小区的公共活动几乎都集中到中心轴线形成的广场上,这样一方面会给居民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但另一方面对宅前庭院的利用大大减弱。因此,在设计时应该考虑有效利用宅前空间来创造更多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地。
3.4地面铺装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均基于地面上,因而地界面是空间中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其构成材料的质地、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外貌、高差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
小区通过不同的地面铺装来区分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在不同高差的路面中,运用缓坡的处理体现小区的人性化设计。小区中心广场空间设计中,利用水池边、花池边、膜结构内空间等等提供“边界”和“领域”,以丰富休憩空间的形态。
3.5植物配置
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树木是整个空间的特征或是将其从空间划分出来的手段。巧妙地围绕树木、草坪布置休憩、娱乐、活动等设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植物配置应考虑其植物选种、配置形状、管理维护等多方因素。
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小区内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白杨、杨柳、雪松、油松、侧柏等等。
结语
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当失去了人的关怀之后,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舒适也只能是像雕塑一样供人观赏而无使用价值。因此,在塑造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应把人作为空间主体,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居住小区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最重要的是它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功能主义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间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间形态即可构成人们心中的认知图式,是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空间而存在的,并在人的参与下而最终完成向人性化空间的转化。所以城市中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和人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公共空间才真正成为人们共同拥有的富有诗意的家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晨.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中外建筑,2010,04:88-90.
[2] 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03:37-39.
关键字:空间设计思维 逻辑与非逻辑概念设计 创造性思维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如果你不具备很好的空间立体思维,那么前面两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它们是在二维图纸中绘制,三维空间思维的方式,设计者在绘制涂鸦或草图时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空间的三维模型。模型设计法具有前面两种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能有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当然空间设计的模型搭建不是乱建立的,搭建人同样要具备比例的概念,把场景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按照比例尺搭建出来才能推敲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同搭积木一样,切割出不同大小、形式的空间,然后按照空间的性质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1.应用型教学课程的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应用型教学课程的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和必要操作能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将理论充分结合到市场发展的形势中;教学形式则是以设计企业参与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教学为基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要聘请企业的设计师或者优秀的设计工作人员使其成为课程的负责任,通过具体详细的讲解企业实践活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制图技巧、手绘技巧等的讲解,让学生有效把握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当形成的操作能力,并通过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通过具体项目的参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设计思路。另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遇,让学生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2.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在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场地认知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操作环节中。在该阶段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构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对现场施工工艺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并通过学徒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现场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跟着师傅学到切合实际的现场处理技巧。具体而言,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成为企业现场施工队伍中的一员,并让企业的技师带领学生了解现场施工的具体工艺。如在地面工程施工中,技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砖、木地板铺设技巧、地面施工技巧等;在家具现场设计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制作材料的不同功能,木工工程设备的操作技巧等;在灯具现场施工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并让学衡对电路初步铺设的注意事项进行具体的掌握,了解灯具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特征。施工工艺实践教学环节应当结合在应用型教学课程中,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通过施工现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现场的把握能力。
3.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的具体内容要围绕着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开展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还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设计理论之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因而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课程大纲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让学生逐步了解设计原则、风格;结构、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内容,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到市场中对当前公共空间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设计理念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形成整体上的认知。同时可以在专业内部设置工作室,让学生组成设计团队,通过具体的任务分工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学生把握设计要素对设计效果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专业采风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专业采风环节中课程大纲的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户外写生摄影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户外写生和摄影积累设计要素,培养设计灵感,促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设计风格有更加具体可感的认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采风路线,以某一设计元素为核心,通过针对性的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把握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及设计的原因,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专业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课程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目标。专业实习一般是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开始进行,通过寒暑假期间学生参与到企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本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毕业实习则是学生最后一个学年内,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之后,让学生根据就业的需求和对专业的整体了解选择要开展实习的单位,并尽量要为学生选择信誉较好、待遇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开展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