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第1篇

――席慕蓉

在这一生里,好想去交一场朋友,好想去走一趟世界。交一场能为你生为你死的朋友,走一趟能令你欢呼令你落泪的世界。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克里雅河,去罗布泊,就这样一直携手走下去。

一定要去。高原的傍晚,夕阳映照的云团在微风中缓缓飘动,远山肃穆森然,楼下主人低唱着,持续不断。穿着繁复、面色紫红、皱纹如壑的老妇人,在路边转动经筒,吟诵经文,虔诚如一尊佛像。从她们面前走过,从喧嚣谨然的转经声中走过,从虚幻庄严的梵音中走过,仿佛穿越了人世间。注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他们着双脚,毫无羞涩与胆怯地五体投地,一步一个叩首向大昭寺走去。他们身后,也许是绵延的雪山,荒芜的戈壁,汹涌的江水。去感受宗教的力量,感受离梦想最近地方的滚烫。

一定不会错过西安,去这个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纵横交错的城市。抚摸着见证了数百年兴衰的古城墙,去情不自禁地梦回唐朝;走街串巷,去寻找驴友推荐的一家充满特色的小店;到黄土高原上走一遭,去领略默默承受了千年寂寞的苍山黄土,去领略风雨摧残的面孔以及粗糙的手掌,去领略沙尘雕刻出的皱纹与勃发出的力量。让拉车夫载着,穿过充满古迹的大街与小巷,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丈量一点一点沉淀下来的历史,和给这个城市带来的荣耀和财富。那一刻,你定会看见西安这座古城从荒蛮走向繁华的历史进程。

与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在风沙袭来的时候,有肩膀与你一起抵抗。或者某个人突然哼起一首曾经日日夜夜循环的歌,你们开始一起大笑着大声唱起来。在湛蓝的星空下,裹紧大衣,对着有限的岁月无限的江山,一起分享同样苍凉而又同样豪迈的胸襟。

注定在十四五岁的年纪,要有一场旅行,一场和青春有关的旅行。它只属于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段,当我们还年轻,还有足够的勇气长途跋涉,还有充分的理由短暂漂流的时候。去到千山万水之间,思索自己那无限渴望,又无限茫然追逐的意义所在,或者触及一种荒凉生命姿态的自然风景。之后的我们,连同那些稳固的爱和悲哀,都会静静地奔向成熟。

韩寒说:“我愈发觉得,只有走越远越多的路,才懂得多看看近处。”巴黎流淌着的浪漫,耶路撒冷的苦难,佛罗伦萨闪烁的艺术之光,你总会爱上一个城市。总有一天,你会停留在某地,回想起那年,尚且青春。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浪迹天涯。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游憩资源价值评估;旅行费用法(TCM);意愿调查法(cVM)

1 引言

滨海游憩资源是指位于海岸带区域,具有海洋属性,能够满足人类精神享受需要的休闲旅游资源。由于海洋本身的开放性,使得滨海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公共物品属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生态和环境意识薄弱,在开发滨海游憩资源的过程中忽视对滨海及海洋环境的保护,致使滨海游憩资源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导致某些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永久性丧失。而对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的分析框架之内,将十分重要但又不易把握的环境变量以定量的形式给出,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实现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研究方法综述

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理论从概念提出到应用于实证研究已经接近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环境经济学创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研究领域。而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无论是对评估方法的探讨还是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都是环境价值评估中比较成熟的领域。

2.1旅行费用法(TCM)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Hotelling提出,后经Clawson和Knetsch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国内外对于旅行费用法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具体区域的实证分析与应用。Mary和Bishop曾用该方法评估了密歇根湖的休闲娱乐价值,Fix和Loomls运用该方法对美国犹他州摩阿布地区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休闲价值进行评估。进入21世纪,旅行费用法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amtrakul运用该方法评估日本佐贺市的多处公共公园的休闲娱乐价值,Meisner运用该方法评估了亚美尼亚Sevan湖休闲娱乐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应用TCM开展了一系列案例研究,其中有:薛达元评估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价值,靳乐山评价了圆明园公园的环境服务价值,曹辉、兰思仁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陈伟琪等对厦门岛东部海岸的旅游娱乐价值进行评估并计算了总的消费者剩余。李巍、李文军评估了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游憩资源价值,谢贤政、马中用TCM评估了黄山景区的游憩价值,等等。目前旅行费用法是核算无直接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比较成熟和惯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免费或低收费的自然景区等具有旅游、娱乐功能的享受性资源的估价。经典的TCM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假设游憩资源的收益取决于特定意义下的需求函数,通过对游客进行调查,建立旅游率和旅行费用的相关关系,从而明确消费者剩余,并最终计算出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尽管这种方法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并在逐步改进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2意愿调查法(CVM)

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又称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一种通过设计问卷来询问被调查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改变所愿意付出的最大支付意愿或所能接受的最小补偿意愿,从而直接得到被调查者对于这种特殊商品的货币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一度被认为是评估非市场产品经济价值的唯一有效手段。典型的意愿调查法通过构造一个假想市场,询问被调查者对某种非市场产品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而得到人们对该产品的平均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再结合调查区人口总量得出人们该效用评价,由此估算出该非市场产品的经济价值。经济学家Davis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运用CVM对一个海岸森林地带的户外娱乐效益进行评估。20世纪70年代中期,CVM开始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使用于空气、水质、景观等的经济效益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CVM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如何在实践应用中避免各种偏差,包括策略性偏差、假象偏差等等,研究人员试图设计一定的引导技术,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在研究的范围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Soderqvist运用意愿调查法对瑞典海岸带经济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Silberman运用此方法对美国西部越野休闲活动的游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

20世纪90年代CVM开始引入我国,迄今为止国内应用此方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案例还很少。陈红曾以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意愿调查法进行了介绍,刘向华应用改进的CVM对三江平原七星河湿地进行价值评估,张金泉应用CVM对黄山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贺征兵等运用CVM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价值评估,徐东文等运用CVM对四川盆地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这些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价CVM在我国的适用性、精确度等提供了有效的借鉴,随着CVM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成熟,这种方法在游憩资源评估中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3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TCM和CVM作为两种常用的游憩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本身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有助于对这两种方法更进一步的理解(表1)。

TCM与CVM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着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尽量减少结论的误差,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同时,通过对两种结果的比较以及对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进行有效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对特定游憩资源价值内涵的理解,对于促进游憩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旅行费用法和意愿调查法是国内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从研究的方法看,绝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一种方法或者单一方法的改进,少有同时运用几种方法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看,绝大部分文献评估了陆地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旅游区的经济价值,而对滨海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的案例不多;从研究的尺度看,多数研究限于范围较小的旅游景区,大尺度范围下的研究案例几乎没有;从研究的结论看,大部分研究只给出一个计算结果,很少有对结果的价值构成进行深入的剖析。鉴于此,本文以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TCM和CVM两种评估方法计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构成,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合理规划青岛滨海旅游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其旖旎的山海风光和怡人的气候,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旅游业一直以 来是青岛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收入每年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2008、2009年的青岛旅游收入分别是400.3亿元、420.28亿元和489.1亿元,分别约占青岛当年GDP的10.57%、9.47%和10%。研究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对青岛市滨海旅游业的合理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尺度界定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基础之上,只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尺度范围,才能够对评估结果做出客观的解释。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是2009年7月中旬,正值青岛夏季暑期旅游高峰期,外地游客的到访率较高,在这一时间段进行滨海游憩资源评估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从空间上看,本研究界定的地理空间范围是西起团岛,东到崂山滨海一线的青岛滨海区域,发放问卷的地点包括栈桥、第一海水浴场、关、五四广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雕塑园等区域,基本囊括滨海一线的所有重要旅游景点。每年众多的游客来青岛旅游,绝大多数是享受滨海旖旎的风光和怡人的气候,因而青岛南部滨海旅游区一线便大致构成我们所研究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范围。

3.2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TCM估算

3.2.1TCM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9年7月进行,在调查开始之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问卷发放地点为栈桥、第一海水浴场、关、五四广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和雕塑园,分两次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其中对于TCM有效的问卷529份,问卷有效率为52.9%。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游客的交通方式、旅行花费(交通费、住宿、餐饮等)、旅行次数、停留天数、旅游目的以及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同时包括旅游者对青岛旅游服务质量、接待设施等的综合评价。对有效问卷的统计显示,年龄在19~40岁的游客占74%,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者占65%,职业为学生、公司职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的分别占到20.9%、14.2%和12.9%,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的占44%。

3.2.2旅游出发区域划分

根据有效问卷的信息以及旅行费用法的基本原理,总共划分出30个游客出发区,其中山东省外的客源按照行政省份划分,省内游客被划分为6个出发区(分别是青岛、济南城市圈、鲁西南、鲁南、鲁西北、胶东半岛),具体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3.2.3时间成本的计算

游客到某地旅游必然消耗时间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对这一部分的估算是经济意义上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折算系数和折算成本。大多数文献以工资率的1/3为折算系数,本文也采用这一系数。对于折算成本的选取,考虑到和样本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各出发区样本的平均收入为折算成本。时间成本计算公式为:

3.2.4多目的地旅游的旅行费用处理

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涉及到多目的地旅游的样本占到有效样本的20%。过去,我国的案例研究中一般忽略多目的地旅行问题,或者把旅行成本在多地点进行均分,这样计算的误差较大。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摊因子,进行了一些尝试。郭剑英在评估乐山大佛的游憩价值时,利用目的地旅游收入占包括目的地在内的省内各主要景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旅行费用的分摊因子;张茵和蔡运龙在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时,将游客的主要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九寨沟门票占组合地点的门票之和的百分比作为分摊因子;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将组团游客和自助出行游客进行划分,问卷中询问多目的地游客的旅行目的、旅行地点、停留天数等问题,将各类样本进行归类,在分摊因子的选择上,利用停留天数占总旅行时间的比例以及游客在不同目的地的效用程度两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各出发区游客多目的地旅游中的旅行费用的分摊因子。采用综合考虑两个指标的方法确定分摊因子,也是为了尽量缩小判断误差。

3.2.5TCM游憩模型的构建

(1)旅游率的计算。根据样本数量,分别计算各小区当年来青岛的旅游率,公式为:

3.2.6TCM估算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根据TCM的基本理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等于消费者剩余与实际旅行费用的加总,实际旅行费用等于所有出发区旅行花费的均值与实际游客量的乘积。通过计算,实际旅行费用TS=366亿元/年,因而,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为T=CS+TS=203+366=569亿元/年。

3.3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意愿调查法(CVM)估算

3.3.1CVM样本分析

在本次调查所发放的1000份问卷中,对于CVM有效的问卷为981份,问卷有效率98.1%。问项涉及人们对游憩资源保护的支付意愿、支付动机、拒绝支付的理由等问题。在有效问卷中: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9%,女性占42.1%;在年龄构成上,18岁以下的占2.8%,19~30岁占42.2%,31-40岁占32.5%,41~50岁占16.3%;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学历占1.3%,初中学历占8.3%,高中学历占24%,大学学历占60%;从职业分布看,最主要的四类职业分别是学生(22.9%)、公司职员(15.5%)、教育工作者(10%)和企事业管理人员(14.1%);从收入上看,月收入1000~2000元的占17.7%,2000~3000元的占26.8%,3000-4000元的占15.7%。在有效样本中,愿意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保护支付一定费用的占78.5%,省外人士占到54.5%。而拒绝支付的主要理由是担心支付的费用不用到保护上,占到36.9%;其次是认为费用应该由政府负担,占24.1%;另外由于收入有限、无能力支付和远离青岛、不感兴趣的游客分别占到20.55%和20.07%。

3.3.2支付意愿(WTP)的计算

支付意愿是CVM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采用支付卡式的问卷设计方式,对于1000元以下的支付费用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勾选,1000元以上的支付费用由被调查者写出具体数字。有效问卷中,所有人的每年支付意愿(WTP)均在1000元以下。借助SPSS13.0,通过对样本的WTP采用频数分析(表4),得到WTP的中位值为80元、均值为147.01元、累计频度中位值为96.8元。最终确定将累计频数中位值作为计算所需的平均WTP,即人均WTP为96.8元。

3.3.3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WTP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若给定5%的显著水平,样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WTP均无影响,而收入水平对WTP具有显著影响。对所有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最终拟合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的WTP基本方程为:

In WTP=0.0001617454455×月收入+3.656847461 (4)

3.3.4CVM估算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CVM估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经济价值的公式为:Q=E(WTP)×N×p,其中:E(WTP)为人均WTP,N为总人口数,p为支付率。上文已经求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 人均WTP为96.8元;p取值0.785,即样本中愿意支付者的比率;总人口数的选择上,本文采用全国城镇人口数作为CVM估算的总人口数,这主要是考虑到旅游消费的阶层属性;由此计算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经济价值为451亿元/年。本文同时还给出总人口数取值于不同范围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以供参考(表6)。

4 结论

利用2007年的相关数据和2009年的调查样本,本文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TCM和CVM两种方法的估算下分别为569亿元/年和451亿元/年,在同样以城镇人口作为人口参数的前提下,CVM所估算的经济价值要小于TCM所估算的结果。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TCM数据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实际支出形成的366亿元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即游憩资源直接创造的供游客直接使用(餐饮、住宿等)的市场化价值,而消费者剩余部分的203亿元属于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即以间接方式参与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而通过对CVM问项中支付动机选项的统计,可以基本分析出被调查者对于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的基本认识。其中: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永续存在而愿意支付费用的占支付人群的32.34%,愿意为将资源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占支付人群的22.08%,愿意为保护这部分资源以备未来使用而提供必要支出的占支付人群的20.91%;因而我们可以大致认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中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占到32.34%、22.08%和20.91%,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为146亿元、100亿元和94亿元。

5 讨论

本文运用TCM和CVM两种方法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价值构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被调查者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存在概念上的偏差,有可能造成调查数据的偏差,为了在调查过程中尽量减少偏差,除对调查者进行培训外,还应努力寻找更加客观的引导技术,实现方法的有效运用。

(2)CVM下选择合适的人均WTP、以及对目标人群范围的准确确定,将直接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不同的游憩资源如何确定其目标人群将成为CVM今后研究的方向,这对于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TCM下的时间成本计算和多目的地旅游中的旅行费用分摊问题仍然是此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折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旅行费用,在旅游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对评估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找到更加客观的分摊方法,也是此类研究今后应加强的重要方面。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部湾 旅游 形象整合 意义 设想

一、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整合的意义

1.整合北部湾旅游形象,有利于提高北部湾经济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东北部所围成的海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和崇左市。广西北部湾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山水风光,又有民族风情,种类齐全。但北部湾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各市各自为政,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形象。因此需要构建“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整合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

2.整合北部湾旅游形象,推动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和“泛北”的认同,作为“泛北部湾”的策源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中国和东盟开展海上合作的前沿和绷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面临着区域合作的新机遇,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将北部湾打造成“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合作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整合构想

1.构建“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和崇左市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构建“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改变之前的各自为政、管理步调不一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六市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构成广西北部湾旅游域群。六城要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构建好自身的旅游硬件,塑造好城市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综合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打造“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的品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可依托东盟博览会、南宁民歌节、玉博会等平台,推销形象、推介旅游产品。

2.整合旅游路线,开辟多样化旅游模式

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整合旅游路线,开辟多样化的旅游模式。可以开辟的有模式主要有:精华景点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游、异国风情游、滨海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文化游等。

(1)精华景点旅游。就如同设置新马泰旅游路线一样,可以开辟广西北部湾六城六日游的旅游路线,主要游玩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和崇左六城的精华旅游景点。主要景点有:南宁市的青秀山、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北海的银滩、涠洲岛;钦州市的龙门群岛、三娘湾;防城港的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陆架;玉林云天宫、桂平西山;崇左的东南亚最大的天然瀑布――德天瀑布。每个城市游玩一天,行程不至于过于紧张,既充分地欣赏了美景,又能休闲娱乐。当然,还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开辟由游客自行组合选择的广西北部湾双城两日游、三城三日游、四城四日游、五城五日游等模式。

(2)商务旅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已形成品牌的节庆活动、展览展销活动主要有:中国―东盟博览会、玉博会、北海珍珠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邀请国内企业及东盟各国企业参加,广西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可举办旅游推介会,向东盟各国及国内的企业人士介绍北部湾的旅游路线及旅游模式,在博览会的现场设置展位,接洽商务人士的旅游。玉博会、北海珍珠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都可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商务人士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

(3)生态游。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机动车数量的剧增、工厂数量的增多,城市的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不少人希望在休假期间,能远离城市的喧嚣,能自由地呼吸大自然清新干净的新鲜空气。开辟生态旅游模式,恰好能满足这部分顾客的需要。广西北部湾旅游圈的生态旅游前景喜人。南宁的青秀山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闻名广西的大明山避暑胜地都建设成了4A级景区,为生态游提供了保障。防城港的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陆架也是生态旅游不错的去处。北海的山口红树林是难得一见的生态植被。崇左的东南亚最大的天然瀑布――德天瀑布也是游客们喜欢的景致。

(4)异国风情游。游客从北海可以参加远海跨国游,乘坐游轮到达越南,游览越南的下龙湾等景区,体验异国风情。在防城港可以参加跨国边城游,感受越南的风土人情和不一样的城市面貌。在崇左,游客可以参加陆上跨国游,探寻胡志明的足迹,体会越南的风俗民情。

(5)滨海休闲度假游。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休假时,人们喜欢以休闲的方式度假。开辟滨海休闲度假游的旅游模式,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在北海,游客可以在银滩游泳;在水族馆看海底动物;在涠洲岛采摘野芭蕉,到海底会会海底生物,吃上新鲜美味的海鲜;到山口欣赏世界都罕见的红树林;到合浦参观南珠产地,购买几串心仪的珍珠项链。在钦州,到龙门七十二泾群岛摄影,欣赏那里美丽的海岛风光;到三娘湾村看海景、吃海鲜、听三娘湾人抗击敌寇的故事。在防城港,可以到京岛旅游度假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进行海滨休闲度假游。

3.整合旅游商品形象,统一销售

目前广西北部湾六城的旅游商品,品牌形象不统一,不同生产厂家的商品,产品质量和包装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六城的形象。应统一六城的旅游商品、尤其是食品的标准,统一外包装形象,打造统一的品牌,如可命名为“广西北部湾特产”或“中国东盟特色产品”。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名称、统一销售,有利于塑造旅游商品的良好形象。

4.统一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增强公关意识,提升服务形象

广西经济较全国而言还不够发达,广西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广西北部湾六城必须要构建“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整合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就必须制定旅游从业人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培训方案。统一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增强其公关意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山水风光,又有民族风情,种类齐全。构建“北部湾旅游城市联盟”,整合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加强交通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提高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北部湾旅游形象,吸引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将北部湾打造成“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将旅游业作为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合作发展的先行和先导产业。

参考文献

[1]戴艳平.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品牌整合研究[J].市场论坛,2011(8)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形象;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旅游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9 [本刊网址]http:∥

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给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外宣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作用。旅游外宣翻译问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外宣翻译对吸引国际游客、宣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形象与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某城市形成的认知印象的总和,包括公众对一个城市静态的地理环境与建筑设计等的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则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形象、环境和品位的竞争,其中关键是优美的城市形象。上世纪90年代,城市研究者将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应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创立了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City Identity Sys-tern)。CIS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个子系统构成。根据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城市理念识别(MI)主要是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反映,对城市总体形象营造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城市行为识别(BI)主要是指对市民文明行为的倡导规范。城市视觉识别(VI)主要指城市的外观,是社会公众能看到的直观的识别,也是城市形象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手段。旅游外宣及其翻译是VI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目的语介绍或描写,使游客获得对当地重大旅游事件、旅游资源和标志性文化设施等的形象感知,是旅游城市形象最直观的传播与体现。

二、旅游外宣翻译

旅游外宣翻译是一门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直接、典型和全面的语言表述特点。旅游外宣资料,集中反映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途径,宣传旅游资源、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旅游外宣资料主要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手册、旅游口号、景点介绍、宣传片配文、公示语、指示牌、旅游宣传标语等。旅游外宣资料涉及旅游地的历史宗教、风土人情、饮食习俗、地理文物、遗址古迹等许多方面,常常引用历史典故、诗词古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旅游城市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文本则是以潜在游客为对象,向其推介旅游资源,激发他们来华旅游的兴趣,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旅游外宣翻译中是否能准确有效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播目的是否能实现的关键。因此,旅游外宣翻译既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要准确表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还要特别关注其传递信息、吸引游客,宣传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城市形象视阈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外宣翻译

(一)河西走廊城市形象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西北粮仓。自汉朝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来,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河西走廊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保护开发了大量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1年起先后在敦煌、嘉峪关、张掖成功举办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促进了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河西走廊城市形象。

在政府大力倡导旅游业和形象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形象力竞争已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但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旅游外宣资料正好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旅游外宣翻译使游客获得当地重大旅游活动、旅游资源等的形象感知,传播旅游城市形象。因此,旅游外宣翻译与一个城市的形象传播与提升都是息息相关的。依据旅游城市形象策划体系,影响城市形象的旅游资料众多,其中较常见的有城市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宣传手册、告示标牌、宣传片配文、景点介绍等旅游外宣材料。本文将着重就旅游外宣材料中旅游宣传口号的英译进行讨论。

(二)旅游宣传口号翻译

旅游宣传口号,实质上是城市的旅游广告,主要用于向外界和旅游者推广和传播当地的旅游形象,打造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游客。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城市都很重视自己宣传口号的设计,旨在通过浓缩的语言、精炼的文字,新颖独创的口号,将城市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潜在和现实游客面前。从市场营销的要求来看,旅游宣传口号必须能够吸引游客,给游客留下永久而深刻的记忆,并被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进而产生广告效应。由于宣传口号在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形象、营销推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翻译要注意韵律感、突出特色内涵和灵活新颖有创新的原则。

1.韵律感强

旅游宣传口号的语言常具有鲜明的节奏,富含韵律感。有韵律的文字,可以带来愉悦感。口语化的口号简洁易懂,便于记忆。只有简短易记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口号才能使旅游者下意识记住旅游广告的内容精髓,达到宣传的效果。例如:“丝路明珠,金张掖”(the Pearl of the Silk Road―Golden Zhangye)和“丝路文化,石窟艺术”(the Silk Road Culture and the Grotto Art),这两句旅游宣传口号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时运用了与汉语相对工整的表达句式,保证了英文表达的地道性。又如“金张掖,银武威”(Gold Zhangye,Silver Wuwei)中gold与sil-ver相对,Zhangye和Wuwei两个地名相呼应,均用了“形容词+地名名词”的结构表达。这些宣传口号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注意到了宣传口号的韵律和节奏特点,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易懂,口语化突出,便于读者辨识,值得反复品味,也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河西走廊城市形象的传播。

2.特色鲜明

每个城市都有它鲜明的特色,自然奇迹亦或是人文景观。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的原文和译文,都应该通过精练的语言,做到易于记忆,并凸显出该旅游目的地吸引人的特色,彰显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定位。例如:“七彩丹霞,湿地之城”(the Colorful Danxia,the City of Wetland)和“山水肃南,裕固家园”(Sunan,a City of Natural Beauty and Homeland 0f Yugur),这两则宣传口号都采用了汉语旅游资料中最常用的四字结构,富有诗意,令人遐想。“丹霞”、“湿地”是张掖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和自然风景,“山水”代表肃南的地理位置,依山(祁连山)傍水(黑河),同时概括了肃南的美丽风光。用较普遍的方式翻译为“the Colorful Danxia,the City of Wetland”和“Sunan,a City of Natural Beauty and Homeland of Yugur”,语言精练、便于记忆,符合翻译简洁明了且文体整齐的基本要求,同时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基本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张掖旅游的鲜明特色,也凸显了张掖的民族风情、特色定位和旅游形象。

3.灵活新颖

旅游市场是不断发展的,游客的口味和需求也是随时会改变的,这就给旅游宣传口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口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形象做出灵活新颖的设计和变化。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必须考虑旅游口号的接受人群和推出口号的目的、时机,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所处的竞争环境,适时地调整改进旅游口号。一则好的旅游宣传口号既要传播城市形象,还应新颖创新,勇于与时俱进。例如:“一山一水一古城”(One Mountain,One River and AnAncient City),这里的“一山”“一水”是指祁连山和黑河水,“一古城”则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张掖。“一山一水”,既孕育了张掖的历史和辉煌,也承载着张掖的未来和希望。一山(祁连山)、一水(黑河)孕育了富饶的古城(张掖),体现了山水相依,人杰地灵的张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古老神奇的张掖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内涵,完美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也赋予了这古老而神奇的大地新的内涵,表达了张掖焕发时代光彩,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在英译本中,“One Mountain,One River”句法结构特色鲜明。两个“One”形成了优美的排比,“Mountain”和“River”前后呼应,翻译处理严谨工整。整句口号简洁、响亮,寓意深远,让潜在游客读者可以尽情驰骋于美丽的想象中。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有比较明确的宣传目的,既把握了旅游地的环境特征和面对人群,也迎合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符合旅游宣传口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也符合张掖城市整体形象的推广战略。

旅游和旅行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要] 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道德耻感能有效催生人之道德良知,道德良知能唤醒人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进而产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内驱力,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与逆向耻感文化均能有效催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耻感则是从反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关键词] 道德焦虑;耻感;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

[中图分类号] B82-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102―04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有诸多策略:榜样示范和道德焦虑都能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焦虑则是从逆向刺激道德主体的内心世界产生道德耻感,进而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能促使道德主体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道德践行内驱力;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就自身的不良行为与他人的榜样行为进行比对,进而反求诸己,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在内心世界产生逆向耻感,从而激发道德主体产生践行道德文化的内驱力。道德焦虑与逆向耻感是一对孪生兄弟,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系耻感产生的前提,道德焦虑是逆向耻感的必然结果。由此,由逆向耻感而产生的道德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逆向耻感是人内心世界对其行为的不合乎德性的不满而由此而产生的道德焦虑。逆向耻感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其终极价值在于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学术界鲜有人认为耻感文化能催生道德文化的践行,笔者认为,由道德焦虑所产生的逆向耻感亦能催生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逆向耻感催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逻辑线索为:道德焦虑逆向耻感唤醒人的道德良知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实现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以下就耻感文化的内涵、道德焦虑与道德耻感之间的关系,道德焦虑如何提升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展开。

一耻之内涵及其两个层面

研究道德耻感对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必然要先了解“耻”。“耻”在辞海中注释为“羞愧之心”, [1]即“耻”的基本涵义为耻辱、羞愧之意。从道德情感来说,“耻”是道德主体在做道德选择之时,深感自身道德素质不及一般、或者是尚未达到心目中已有的道德水准之要求,由此而产生所谓的羞愧之心、羞辱之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耻”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因之,道德耻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属于积极的道德情感,这种积极的道德情感来自于人之内心对道德败坏的愤怒,因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2],并由此而表现出积极的道德情感。这种“内向的愤怒”虽然无言,但却是道德主体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不仅如此,耻感还是人类积极的、向上的、稳定的道德情感。耻感可分为对“耻”的认知,以及由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亦即“羞耻感”。耻感分为两个逻辑过程:即先知其耻,而后羞耻。曾云莺教授认为:“耻感可分为知耻感和羞耻感:知耻感是指个体在了解了耻辱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自觉的规避和抵制;羞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感体验。”[3]从曾教授对耻感的分类可知:知耻是知,羞耻则是自己在践行道德文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前者偏向于知,后者则偏向于行,二者有一定的区分。基于此,罗国杰先生认为“知耻之心是道德自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知耻之心是道德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4]此处所言的“耻”主要是偏向为“知”,也即对道德知识的把握;而羞耻感则与之不同,所谓羞耻感主要是指在外界行为的刺激之下所产生的一种对道德文化的反思,表现为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本身的良知与现实的道德践履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体现的是外界道德践履与自身道德良知的差异。诚如王建敏先生所言:“羞耻感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自我反省、良知惊醒的普遍意义,……具有道德自律性与道德良知性。”[5]道德主体缘何自我反省,原因就在于外界客体对其本身的刺激,从而引发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思,由反思而产生道德焦虑。由此,羞耻感侧重于道德耻感的动态方面,而知耻感则侧重于静态。从动态角度所谈及的羞耻感更容易引起道德焦虑,由于理想的道德人格与其本身人格的差距甚大,故此,道德主体容易产生道德焦虑,由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因为道德焦虑与道德耻感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正是由于这种必然的联系,促使道德耻感有效促进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二道德焦虑引发道德耻感

道德耻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它能有效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焦虑是耻感产生的前提条件,即是说,有了道德焦虑,然后才有耻感,有耻感催生人之道德良知,并因之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主体因道德焦虑而最终做出善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包括善的道德理念的选择,同时亦包括道德行为的抉择。可见,道德文化现代践行中的道德焦虑与耻感是紧密相联的。那么,道德耻感与道德焦虑在何种意义上相联,他们之间的“动力因”表现何在?这必须从道德焦虑谈起。

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自由选择的情境之时,因道德主体自己的道德水准、行为规则与外界环境比对之时存在着差距,进而在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矛盾与冲突,于是在这种情境之下有了道德耻感;道德主体因为道德耻感,于是“有了羞愧,感到内疚,才能进行道德反思” [6]。道德主体羞愧、感到内疚,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或者行为表现和社会上提倡的公认的道德标准存在着差距,从而引发道德主体对道德良知进行追问,导致道德主体产生道德耻感。也即“道德焦虑是指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良心谴责、内疚感和羞耻感。”[7]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使道德主体内心世界产生内疚,它是道德耻感之动因;道德主体之所以出现道德焦虑,原因在于道德主体面临道德规范之时所作出的艰难抉择。由此看出,道德焦虑是原因,耻感是其结果,二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就因果层面来说,道德焦虑是道德耻感产生的必然原因。此外,道德焦虑还是道德主体在面临自由选择之时所遇到的道德抉择困境,因为“焦虑是个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现象”。[8] 道德主体有进行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选择有时候会出现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社会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由此道德主体必然产生道德焦虑。当然,人的这种自由选择与人的自我意识密切关联,因为只有具备自由意志的人才能有自我选择的意愿。“人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识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意愿,焦虑也就会随之出现”[9]。人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就决定他有自由抉择的基本权利,在面临道德困境之时,道德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差距,道德主体由此产生道德焦虑。故此,道德焦虑的产生与人的意识是紧密相联的,没有道德意识的人是不会产生道德焦虑的。比如说小孩,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在道德意识萌发之前,他是不会产生道德焦虑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儿童,只有恐惧而无焦虑可言。”[10]离开人的意识,就没有了道德焦虑;道德焦虑不复存在,由道德焦虑所产生的道德耻感亦将不复存在,因之,由道德焦虑所催生的传统道德文化践行亦将不复存在。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对其所信奉的道德信条产生疑虑,产生道德冲突而又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道德主体本来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目标与自身的选择相去甚远,基于此,道德主体就会引发道德焦虑。由此,道德焦虑是一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与道德耻感紧密相关,道德耻感关涉到道德主体的理想、信念。“焦虑是由情感联结引起的,不是生理遗传症,也不是实验性神经症,而是与个人生存的基本价值如理想和信念等有关。”[12]道德焦虑和道德耻感一样,并非人先天就具有的属性,而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具有后天性。道德焦虑和道德耻感不仅具有后天性,而且还与人的心理活动紧密相关。

三道德焦虑引发耻感唤醒良知

以利道德文化的践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焦虑容易引发人产生耻感,道德焦虑之人容易产生对道德文化的追悔,对道德文化的追悔容易使人发现良知,进而践行传统的道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