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1篇

前言:如今,医院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正呈现日益向好的态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而且正变得日益严峻,那就是医院的关于感染方面的检测问题,医院作为病人进进出出的公共场所,而且大的医院的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如果对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传染,这样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家属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这样的情况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方面就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从医院的发展以及如今面临的情况来说,现在的各个医院都会面临许多难题值得思考,而且有些问题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都解释困难,如近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做好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虽然,各大医院的管理者也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在工作中也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强调和安排,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运用传统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医院的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医院偶尔还是会出现病毒传染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呢,有一种现代的医院感染检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且通过临床微生物学进行医院感染检测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感染检测方式,它的出现对于医院的感染检测工作可以说是效果明显,下面,我们就深刻的解剖临床微生物学,具体的来阐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内容和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和特点

临床微生物学作为现在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牧俅参⑸物学的本质上来说,临床微生物学具体又包括细菌学、真菌学以及病毒学等,但是无论是具体到哪门学科,临床微生物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外形、生命组成结构、以及活动规律等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通过总结的规律,利用其微生物的特点,用来对感染性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说,临床微生物学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和运用构成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是注入了新的力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运用和发挥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如今已被各个医院认识并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已实际的应用于医院的感染检测中,那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对与医院的感染检测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而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又是在感染检测的那个环节发挥作用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得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病原体诊断上的作用

当前,我国开始愈加的重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且也有研究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对于病原体的诊断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临床治疗时,包括药物的抗菌素和各种激素等,在给病人治疗结束时,由于当时的卫生处理的不到位,或者说从治疗本身上来讲,为病人注入抗菌药品的方法不对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抗菌药品没有被彻底的处理掉,这样就为医院的感染埋下了隐患,所以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式来说,这种方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而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因为这种方式从源头上着手医院感染的检测,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医院的感染检测提供源头上的支持,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但是以后运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是大势所趋,有一种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

2.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细胞耐药性时发挥的作用

经过对医院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的多收医院存在这样一种乱象,病人在通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检测时,存在诸多解释不了的情况,这样对于病人的合理治疗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人恢复健康很重要,但是正是由于医生在抗药性方面没有把握好,所以目前的这种问题如果从传统的角度去解决,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测,倒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微生物学进行检验,可以从病人的组织细胞出发,及时准确的找到病原体的病变结果,然后再对病原体分析其病变的原因,从而有效的解决细胞在耐药性方面的错误判断,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而行之有效的进行治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2.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检测医务人员感染情况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医院的感染群体中,不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传染途径,医务人员也有传染的可能,因为长期和病人进行接触,所以有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或者其他途径附上了医务人员的物品中,从一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有一个科室经常会出现医院感染病毒的情况,后来才知道,是病毒通过科室里医务人的办公桌为传染途径的,因此,利用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对各个科室进行细致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而从传播途径上有效的遏制这一传播源的滋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临床微生物学在医院感染检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在病原体的诊断上还是在细胞耐药性的判断包括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上都可以利用其特点,有效的对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进行检验和判断,所以临床微生物检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对他们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相信在不仅的将来,当我国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保障人们身体的健康,保障医院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吕爽. 探讨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效果[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82.

[2]黄婧.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7189-7190.

[3]孙院红,罗冲,青小鹤. 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87-4788.

[4]何艳菊.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判断细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殷海燕,郑伦和,段秋林. 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5):1061-1063.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作者的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有其专业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应强调基本应用型知识的掌握;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实践;在实验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在课程知识之外还应结合当前的医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兴专业, 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的急需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本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要为后续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能够使同学们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生们今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但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生物制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大多为医学出版社出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性较强。为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笔者从众多的教材版本中选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黄汉菊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发现该教材的基础部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根据所安排的课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和综合,在教学时发现既要注重“三基”知识的讲授,还要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增加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医学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

(一)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应一成不变,应随微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出抗微生物医药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分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每一章节中,着重介绍微生物种属的基础知识,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以及免疫防治等,针对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还须做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2. 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医学致病微生物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讲授流感病毒的基础知识时,应着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结构,基因组的组成、编码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类型,抗原容易发生变异的机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3.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

作为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中尤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高发病原的新的科学进展时时在更新。在教学中,要随时查阅最新的科研动态,更新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把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于给学生的讲授环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药物充实到反转录病毒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要领的严格掌握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增强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细菌学实验开设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混合菌种中分离克隆出纯的菌种,并鉴定到属,使学生的实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验技能。

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给学生开放了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并鉴定,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领域到认识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加深其对微生物的认识,并对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确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实践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备课时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目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程特点,确定难点。这是在备课时的首要明确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考虑清楚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样的思考问题及进一步学习的自学参考题纲。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作充分地考虑和安排,教学中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众多病原微生物的分离、诊断技术均研究的较为清晰。将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相应的解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翻看书本,而书本上没有的图表不得不画草图,因此,教学节奏无法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我们除了组织教学参观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现畜产品副产品的形状、生产设备以及作用原理图,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学习上我们常说“主动产生效率,态度决定一切。”也即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内容,而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的绪言中,要给学生引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给出致病因素与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指出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针对某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术药剂。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们会明白医学微生物学中要学的内容与生活和生物技术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枯燥的理论。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2],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教学新理念的机会,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很大,学生只须短暂思考就可以回答。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求使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选择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部分则进行PBL教学,要求结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PBL教学的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讨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同学。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是要求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经归纳、整理,并做出讨论预案,再返回到课堂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和进行总结的作用[3]。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功能。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雷凯健,王天晓.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2):24-25.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相关防治诊断治疗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关系密切[1]。但其又以繁杂的内容、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学生记不住、难应用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结合临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医学微生物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前面基础课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后,普遍对学科的临床应用、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和研究前沿相结合、基础技能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现代分子微生物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如在学习呼吸道病毒时,向学生介绍流行性感冒病毒,结合目前禽流感的爆发,将内容延伸到病毒变异、诊断防治等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技术。这样能极大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2]。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第一步,课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网络资源,认真、精心制备了大量教学图片和教学动画,方便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如HIV病毒的感染与复制内容繁杂,在课件中我们使用图片和动画,为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逼真的表现效果,学生更容易理解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各个环节。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技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及学生主动的建构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重讲解,少实践,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在教学中建立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成为集最新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参考资料等资源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并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复习,更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但“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弱化教师教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以传统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从教师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单项传授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利用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题的课程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PBL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明确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及难点内容,如学习分枝杆菌属这一章,提出结核杆菌的染色、培养、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是什么,何谓结核菌素试验等问题,并提供基本的肺结核菌病人病例。学生根据病例和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和归纳后,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对本节重点及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PBL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开展整合教学、充分体现医学整体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改革实验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将实验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将其作为服务于理论的手段[4]。其基本的过程是教师安排实验内容,上课时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机械性完成程序性实验过程,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这样就严重禁锢了学生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改革。如根据专业特点,精选实验内容,重新组合安排,减少陈旧、重复、验证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取得最佳实验结果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考核形式

针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特点,本教研室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除了常规考试外,还加入了课外材料收集、课堂讨论以及随堂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对PBL教学问题的材料收集、讨论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1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更加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真实水平,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5.

[2] 庄东明,于爱莲,于广福,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10(2): 219-221.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23-0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1],而实验考核则是验证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研究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效果以及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关关系,本资料对我校2005~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305名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全日制统招本科2005~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30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使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授课教材,收集上述学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计算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绩计算方法 实验考核成绩按照原始考核成绩100分为满分计算,理论考试成绩按期末考试原始卷面成绩100分为满分计算。

1.2.2 分组方法[2-3] 将学生按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其余为中分组;实验考核成绩的分组采用相同方式。

1.3 统计学处理[4]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mov法(K-S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或Pearson相关分析(参数方法)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正态性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除2008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外(P=0.200>0.05),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均不服从正态分布(P

2.2 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005~2009级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之间均存在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

数据统计显示,在2005~2009级5个年级中,均存在实验考核高分但理论考试低分的情况,反之亦然。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位于高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低分组的人数分别为1、3、1、1、2名;实验考核位于低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高分组人数分别为1、2、2、1、1名。由表2可知,2005~2009级学生成绩实验考核位于高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低分组的人数(百分比)为8(9.9%),实验考核位于低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高分组的人数(百分比)为7(8.6%)。见表2。

3 讨论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5],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6]。但是由于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繁多,容易混淆,因此教学中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验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本研究发现,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理论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有可能进入实验考核低分组,理论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亦有可能进入实验考核高分组。以上结果说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联系紧密,只注意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技能训练的学生可能会“高分低能”,而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在实践中勤于探索规律,也能获得好的实验考核成绩。这也反映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认知规律[7]。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学生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检验流程的选择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加深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实习期间能尽快适应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过程,并且尽可能实现就业时的“零适应”[8]。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课成绩与课程总成绩挂钩,改变学生固有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也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培养出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今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奠定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31-1632.

[2] 孙红,杜克莘,王兴会,等.我校机能学实验课程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127-128.

[3] 钱朝霞,许闽广,高凌峰.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1996,2(4):173-174.

[4] 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0-199.

[5] 张涛,冯锡才,李英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65-167.

[6] 曾民勇.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6-47.

[7] 王昌明,曾锦荣,陈军宁,等.诊断学与内科临床技能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华夏医学,2000,13(1):93.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日益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新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于2007年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授课的依据,是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科研实践,累积的经验升华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书面总结。一本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为适应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桂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06-2008年参编全国统编规划教材与配套教材9部;自编各专业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卷库50套。

此外,2008年3月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新编的两部实验指导均以“三基”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补充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与修改操作方法。有传统的、基本的实验方法;也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操作;还附加教学大纲、模拟考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最新的实验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紧密联系医学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1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我们对2005级检本、2006和2007级医本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淘汰减少部分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及操作繁杂、影响因素又多的实验项目,例如补体结合试验。增加一些操作性强、分析含量高、实用可行的实验项目,如T细胞亚群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又如对病原性球菌的检查,就采用从脓汁标本分离培养病原性球菌并以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予以鉴定的方法;对肠道杆菌的检查,就采用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肠道杆菌,并以结构特征、生化反应特点、药物敏感实验及免疫学检测方法予以辅助诊断和鉴定。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综合性实验的原则。实验课以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为主、辅以示教、录像片等完成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4-6人),教师对实验改革,提出要求、目的,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后独立完成实践操作,保证每次实验课每人都有操作的机会,做到人人动手,教师对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表现都要记录在案,记为平时成绩。每次实验都要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发生的错误都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方法、结果和问题要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展示综合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开展PBL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

在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开展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得到大家认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PBL教学,以问题和病例为中心进行讨论。结合病原微生物学特点开展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以常见、多发的传染病病例为基础,主要对病原学诊断原则、诊断程序和实验方法等加以讨论,例如对常见的艾滋病、乙型肝炎等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对这些疾病的危害及诊断的认识。此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动地独立思考,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资料进行自学,并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找到正确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如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均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生涩”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加强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培养、巩固学生“三基”训练。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实验中,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测定相结合,如“水的细菌检查”、“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让学生任取自然界空气、土壤、水和自己的体表及口腔中的标本进行培养来了解微生物的无所不在,加深对无菌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抗感染的试验中,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牙垢的检查,了解口腔清洁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效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并提前到临床检验科进行见习,了解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不再感到实验的枯燥,既开阔了思路,又增加了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实验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和技术考核,可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重视对操作能力的训练。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全部实验课结束后,用抽签的办法进行实验操作的考试,在实验考试时,准备一些试验考试项目让学生随机抽取,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做出结果,以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当堂完成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每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理论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实验课及测验成绩占10%。这样,改变了过去单一理论考试成绩的做法,促进了学生学习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积极性。

六、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拓学习空间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录像配合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实现资料丰富,交互性好的网络教学,将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在网上公开,便于学生查阅使用,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等,精心研制了“教学网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考试系统”、“习题库”和“素材库”。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