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在广泛共享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国家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资源 共享管理

1、云计算

1.1 云计算的原理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终端接入网络,向云提出请求,云在接受到请求后组织资源,通过网络为端口提供给用户所需的服务。用户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并不是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或者手机上运行,而是在互联网大规模服务器上运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用程序运行的效率。

云计算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变革、IT应用方式的变革。目前,在我国还是有很多人使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来与他人分享信息。但是,一旦硬盘或者移动存储坏掉,那里面的数据也就随之丢失。而在“云计算”时代,我们就可以免除这些顾虑了,因为“云”会帮我们储存和处理。一旦你需要这些数据的时候,无论你在任何的地点和使用任何设备,只要通过网络借助浏览器就可以快速的找到你所需要的数据,不会在去担心数据会突然丢失,更不用担心数据被非法的窃取和传播,这也就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2 云计算的优点

(1)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很多人都认为,数据一定要存在自己的电脑上才是最安全的。其实真的有那么安全吗?当你的电脑遭受到病毒的攻击,或者用户自己对电脑使用不当将系统文件损坏,这些都会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还原。而“云计算”就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它会采取严格的权限管理来控制数据资源的共享。

(2)超强计算能力。“云”具有很大的规模,据统计Google云计算就拥有100多万服务器,一般企业也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这就使“云”赋予用户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

所以用户不需要购买非常高端的电脑来运行云计算的Web应用程序,因为云计算的应用程序并不是在本地运行,而是在“云”上面直接运行。

(3)提高硬软件共享。云计算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最小化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不同的用户只通过这个“云”网络就能够访问这些资源,用户无论是在办公或是学习,只要应用需求都能通过这个理想的网络调用资源。这样不仅获得的服务质量更加优化,还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4)减少软件开支。由于成本的降低,所以一般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收费也就比传统的软件收费要低。

1.3 云计算的缺点

云计算在体现其独特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点:(1)要求持续的网络连接。因为用户必须通过因特网连接应用程序和数据,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在云中,如果说没有网络连接,用户将无法得到丰富的资源,也就什么都不能完成。(2)反应较慢。即使有相当快的网络,Web应用程序也比桌面应用程序反应要慢的多,因为从界面到数据都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不断的传递,这就降低在Web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3)数据的安全性。用户的大量数据储存在云中,由于云的公共获得性,这将无法确保用户的机密数据不会被其他的用户所窃取。

2、云计算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电脑的不断依赖,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服务器,都必须要安装大量的软件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使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而且当今社会,软件更新速度较快,软件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断的增加,原有的电脑逐渐就被淘汰。云计算为人们提供了在线使用应用软件的功能,人们需要某种应用软件,只需要提出申请,而不需要再为所有计算机安装所有需要使用的软件,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

云计算的提出也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在我国,还是有很多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步伐非常的缓慢,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也就很低,而云计算的兴起刚好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它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解决数据冗余的麻烦,云计算强大的存储数据和统一的一站式服务,是我国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一个重大变革。

现如今云计算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各行各业都应用了相应的云平台,云计算的应用现正在不断的退出,这也加快了云的快速发展,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3、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

3.1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与数据中心

建立信息资源应用与信息中心有两种模式:一是借用现在已经拥有的机算机服务平台,将信息资源共享包给这些云服务提高商,这样可以简化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成本。二是构建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共享云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信息资源的独立与完整,该模式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完整与安全的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2 云计算委员会

云委员会是实施云计算网络的关键所在。委员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信息机构的代表以及数据库服务的代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制定合理的云计算服务方案和付费方案,还有对用户获取服务的行为进行规范,对非法用户和违规操作进行管制。

3.3 云计算标准统一化

为了保证云中资源的高效运行,需要对资源制定同意的规范。对标准化的数据资源进行筛选和剔除,以保证资源的精炼合理。同时还对各种异常制定统一的选择和调整,使共享平台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云计算使用的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通过网络连接可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个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或虚拟资源。云计算开辟了资源共享的新领域,使信息资源的意义个特征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进而推动云计算在信息资源中的建设,将云计算的技术运用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不但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为云计算带来新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李胜.浅谈云计算[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2]张建.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2009(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典藏

典藏是文献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采访、编目成鼎足之势,共同支撑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直接影响着文献的布局结构及其利用。然而在高校图书馆,典藏历来不被重视,常常是采、编人才济济,流通班子臃肿,而用于典藏的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并,各高校图书馆在采、编及流通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使典藏显得更加囊中羞涩。总体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高校图书馆还远未形成真正规范实用的内部典藏制度。典藏工作已不容再忽视。

几年来笔者一直兼事中、西文典藏。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影响高校图书馆典藏的几种主要因素,旨在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1学校宏观政策及图书馆微观制度的影响

宏观方面,近年来,受“教学、科研中心主义”思想支配,各高校针对图书馆的人事编制都不约而同地逐渐功利化、两极化。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学历,不太尊重图书馆依据实际作出的人事请求;另一方面,又把图书馆变成了解决教学、科研人才及有关领导后顾之忧的基地,优先安排其配偶或子女。就目前而言,此两方面可谓平分秋色。但依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后者会渐渐占上风。这是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之一大忌,而受害最大的则是典藏,因为学校宏观政策的盲目性必然导致图书馆微观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而最终导致典藏队伍建设的迟滞。

众所周知,典藏区别于采访、编目及流通服务的是,它还涉及文献流通前的批次挪架、分架、清点、交接等。这些都是重、累活。而图书馆的具体规定又不能违背学校人事安排的初衷:稳住人才;解决有关人士的后顾之忧。要想调整各方利益,就只好在岗位安排上细细斟酌。权衡利弊的结果必然是,典藏不能由受照顾的人士去做(其实也不能胜任),因为他们是特权阶层,而高学历者又好像只适合从事采访、编目之类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可能专业不对口)。那么,典藏只能由以上两者之外的人员担纲。他们一般都不年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图书馆知识,大多乐于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还往往身兼数职,却又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他们的工作不受重视,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要淘汰的微机,也很少随同参观学习兄弟馆的先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与其它岗位比较,他们人数比例极低。许多高校图书馆典藏部都只配备一至两人。有些馆甚至没有专门的典藏人员,而由他人兼事。

2网络环境的影响

2.1“滚动排架”的冲击

网络环境直接催生了数字化图书馆,使过分强调流通管理员因素、适合于封闭服务模式的撒胡椒面式的“混合排架”方式受到了挑战。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推行,“滚动排架”模式渐渐深入人心。其表现形式是新文献集中排架,且放在库室较为醒目之处,一般为入口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使读者能在进入库室之初就能看到新书刊,通过视觉激发其读书的热情,而根本目的却是为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但这却给图书典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所谓“滚动排架”只能是相对的,一旦文献信息老化,必然迎来最终的“混合排架”。这就意味着典藏原则不可避免地复杂化、多元化。也就是说必须进行毫无时间规律可言的二次典藏,即流通中的典藏,表现为流通中据实对文献进行合理调配、剔旧、注销,以使馆藏结构合理、布局实用。此时工作量的增加是隐藏在对新书利用率的网络跟踪及利用效果的读者调查中的,这是一个除非亲身体验否则难以感受、表象平静内含暗流、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却又往往被决策者忽视的环节。

2.2典藏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削弱

网络环境实现了书目数据机读化,使典藏从繁琐的手工方式向完全数字化方向发展。书目数据机读化对典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除应具有原有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文献标引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相当的微机操作技术、网络知识并熟知本馆的相关管理软件系统;同时过硬的机读目录知识不可或缺;另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这一切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吸才纳贤充实典藏队伍。但事与愿违,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典藏人员都年龄老化,甚至还要分担其它工作,使得典藏越来越不专业化。从这一点来看,当前网络环境下,书目数据机读化实际上削弱了典藏的人力资源。这是典藏之一大忌。3高校合并、扩招的影响

3.1馆藏布局模式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合并前受规模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院校原已实行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开放式图书馆管理模式,文献布局大多采用三线馆藏制,实行以全开架为主体、部分半开架及闭架的借阅制度;而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条件较差的高校馆由于受服务对象及经费的限制,多采用二级馆藏制,采用半封闭或全封闭借阅的传统的藏书布局模式。

由于高校合并大多采用大并小、优并劣的模式,因而合并后高校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差异就转化为一馆多校区各分馆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整体馆藏布局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并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对各新、老分馆的投入也不尽均衡,使得这种复杂性及多样性进一步加剧。

馆藏布局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典藏过程的迂回曲折。不同的文献去向不同,不同的藏所又有不同的借阅状态。对于典藏人员来说,每一批次的文献,即使种类再多,也须每种概读,悟其要旨,做到使其去向合理、状态正确;即使数量再少,也须查、分、调面面俱到,尽量做到复本在分馆间、库室间最优化分配。

文献的交接也会耗去大量的时间。典藏人员不得不奔走在各分

馆之间,打捆扛包、监督清点、提供清单,事必躬亲,一样不少。正是在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稀松小事”上,典藏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付出了极大的耐心。

3.2读者需求的复杂性及差异性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概念,诸如效益观念、个人利益观念等深深地烙在其脑海中,决定了其图书馆需求共性基础上的复杂的差异性。而扩招、合并又使读者人数急增,使差异性进一步加剧。并且,即使是对于特定的读者个体或读者群体,即使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这种差异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受“以人为本、读者至上”观念的支配,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增设名称古怪的库室,以期满足复杂多样的读者需求。对此,典藏人员必须对读者需求倾向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目的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藏书布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实时跟踪读者需求的差异,另外,还要认真总结,找出规律。这些都是不能上台面的、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需有巨大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心做支撑。

4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4.1学校专业设置的多元化

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业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最重要的基地,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同时其存在也需依赖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其服务目的及生存方式,高等学校必然要使其专业设置多元化,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专业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对典藏的硬性要求是毋庸置疑的。典藏人员必须熟悉不断变更着的本校各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情况、科研部门的课题及项目情况。为此,必须很好地协调与各教学单位的关系,以便及时掌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意向,同时也为文献采集人员提供素材,使他们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出能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采购方针,从而使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现时的高校图书馆典藏工作的物理范围已经辐射至整个校园,不能再与若干年前相提并论。其中的任何环节皆不是观之即明,而需仔细琢磨、花大功夫方能做到既不拘束于表象上的面面俱到又能熟门熟路、驾重就轻。而要达此目的,谈何容易。姑且不论大量个人时间及精力的牺牲,单要取得馆外的支持就极不易,甚至于不能,非借助馆行政支持而不能收场。而馆领导往往不屑于此,其原因一般都是不了解实情。

4.2文献采访指导思想的转变

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另一冲击是文献价格不断上扬,从而导致采访观念的根本转变。一般说来,在高校各项基础建设预算中,文献购置费的同比增长率大体都不容乐观。除去占相当比例的电子文献的使用及维护费,纸质书刊的购置费则少之又少了。为使文献的“类”利用率符合既定的要求(尤其是为了达到教学评估对文献种数及其“类”利用率底线的强制性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购置费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最终将曾盛极一时的“保质量、保复本”(二保)的文献采集方针淡出视线,转而投向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保品种、减复本”(一保一减)的采访指导思想。这一转变的必然结果是文献品种杂乱纷呈,文献质量良莠不齐。这势必引起文献典藏微观上的巨大调整。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对典藏人员素质有一项不成文的要求,即使馆藏结构合理、布局实用。这一要求源自“二保”方针,也确实在传统典藏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但在眼下“一保一减”思想的支配下,再要求典藏人员演绎此类要求,实在是勉为其难。对于多校区文献典藏,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内控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一管理模式容易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对物资运输、采购等成本预算上很难控制。而在项目进行中,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不严,不合理的工程进度安排等容易造成物资短缺或者浪费。总之,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后,物资管理都存在供应问题和管理不善问题。并且,在物资核算上,多数企业缺少预见性,这对物资的合理采购具有一定影响。

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如何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和规划的核心内容,通过集成化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物资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理,构建物资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与各个业务环节相匹配的数据标准,其具体作用体现为以下几点:

(1)明确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施工涉及单位的业务联系,满足其业务需求。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还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业务流程,满足投资、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实施有计划、有原则的项目开发物资管理,确保企业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通过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建模,建立规范化数据结构,为改造和建立高档次的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的优化,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业务的科技化。另外,信息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实现物资管理创新。

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3.1项目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过程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流程之一,其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设置合理的业务流程,将原有的物资管理转化为高效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其过程为分析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并明确企业物资管理的目的,将管理责任下发到人,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物资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展示其分析结果,以为物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实体—关系”这一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企业管理的进步,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将用户视图等同于外部数据流是这一方法简化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理论,管理人员将视图分析及其规范化作为主要管理方案。而对于用户视图,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所有管理人员以及项目执行人员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单据和账单等。数据流分析有助于反映管理人员的观念,对数据实体的判断能力,是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调研主要针对的对象。通过数据流分析,的管理人员和绘制信息数据的分级流程图,通常可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数据流程图将物资管理作为核心,建立物资管理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连接,通过一级图还应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的数据流定义和识别方式。从而结合用户视图的记录数与生存期,实现其数据管理的量化。而二级数据流程图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和表达物资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存储与传递。即将业务转化为数据存储,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根据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和项目规模,还可考虑绘制三级数据流程图,最终完成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3.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

3.3.1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

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管理人员通常利用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具体流程为通过构建数据模型表达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表,并分析每个表的数据结构。在具体分析数据模型时,要将传统的实体关系分析方法和数据流程图中的用户视图分析结合起来。在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时,要将其进行分解、并规范化至三范式。

3.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模型是将业务模型同数据模型相结合所得到的结果,其主要用来体现企业项目业务流程、并表现业务活动同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通常采用C-U矩阵的方式表达。这一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项目业务同项目数之间的创建与使用关系,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权限。每个表对应一个业务过程,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多个环节都可应用这一数据体系结构。

4结论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信公司 人力资源 风险分析

在21世纪的今天,电信公司经过五年的积极拼搏,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五年来的发展,电信公司通过竞争意识的比拼,使自己越来越成熟,今天,在高科技通信时代,通讯企业之间进行比拼的也不再是自己的生产能力有多大,自己的设备具有世界水平等,今天比拼的内容已经将企业拥有技术人才的知识和管理能力作为比拼的重要内容。在知识和管理技能中,是人在发挥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电信公司如何利用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电信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领域优势,已经在推行无障碍安装方面得到实施,深受用户的欢迎,为电信公司今后的服务方向确定了目标,这就是电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电信公司将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创新探讨电信公司的创新管理模式,但是,人是具有选择性的权力,如何不能利用好人才,就会出现风险。本文就是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探讨,因为这些风险源自不确定因素而产生。所以,认真地对待电信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不确定因素,就可以有效地规避和化解风险,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使电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同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显而易见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于电信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1、电信公司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信公司得到高速的发展,在电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中我们看到,高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是技术人才在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其中的变数也是大的,在许多企业的发展中都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财富,同时人才的留去也具有风险。电信公司的人力资源如何管理,才能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使广大电信公司的员工提升自身的价值,为电信公司作更大的贡献,这是移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现实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因此,电信公司为了防范人力资源的风险,就会将防范风险的重点放在招聘、培训、考核、薪资等具体工作的实施之中,但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风险意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会导致电信公司在招聘工作中经常发生招聘失败的现象,尤其是有些新出台的人事制度,常常会使员工产生抱怨情绪,引发一些电信公司中的技术骨干突然离职,这种人才的流失常常会使电信公司受到严重的损失。像出现这样的风险,在电信公司管理中也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在招聘过程中,也可能应聘者并不满足具体岗位的要求,为了满足人数上的要求,就会导致不能很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后果,使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也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应聘者的能力和条件不是本岗位需求的要求,如果把这样人才留在招聘岗位,只是权宜之计,后果就是流失,同样会使电信公司的财务成本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跳槽的现象就是招聘时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人才的保留、吸引和激励是否能够做到位,就会影响到风险的防范的效果,也会使电信公司的发展容易成功。

2、电信公司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根源

电信公司如果站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一方面在人力资源本身可以出现风险,另一方面在其不好的管理中会出现风险。

2.1 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的风险特殊性

人的心理及其生理的复杂性。第一,在人力资源中,人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一定表现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性是很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以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第二,在人的有限理性特征中有所表现。有限理性假说认为,人们在决策任何在进行有目的行为的时候,所有可能的方案在其中并不能全部被搜寻出来,详尽的相关方案以及后果的信息也不一定全部搜寻出来。这样的话,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会出现有限理性,风险也就会出现。

2.2 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在电信公司中存在的员工根本没有长期性可言,但是站在员工的角度上,也并不能够达到对电信公司可以忠心耿耿,这样的话,他就会重新规划职业前途、重新选择职业的现象就经常会出现。这说明,企业人力资源是具有流动性的,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越好的国家中,就会出现越强的流动性。

3、电信公司风险控制的手段

在风险事故发生以后,为了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而采取的一系列制衡和约束措施,这就是核心员工流失的风险控制。

3.1 把好电信公司的招聘关

在电信公司管理核心员工中,招聘占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人才引进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他们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的要求,而且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需要作为重点尽心考虑的。若是选择的重要岗位人员并不是很合适,那么企业就会因此而出现严重的问题。

3.2 制定电信公司契约约束

电信公司可以与核心员工在合同中阐明责任、权利和义务,一旦出现问题可诉诸于法律。如双方事先签订协定,要求员工在离开电信公司后的规定时间内不得从事与电信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工作。电信公司还可以在合同中规定,若员工离开电信公司,需要继续为电信公司保守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同时规定相应的补偿措施。

4、结语

对于电信公司来讲,要在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价,针对风险的种类,风险损失的大小及发生的可能性选择一组风险管理策略,不仅要考虑电信公司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策略组合的系统优化,而且还要考虑其它风险的管理策略,使电信公司整体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为电信公司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模式是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必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