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78-03
近几年来,“云”空间、智慧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笔者以本院教师为例开展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为了分析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笔者对学院2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得知,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校刃畔⑾低场⒍嗝教褰萄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熟练应用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使用交互工具进行交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太积极,大多数教师不能结合个人教学熟练应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整合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适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具有基本素材媒体操作能力,但素材采集和集成的能力并不如意,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及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教师创设和利用媒体素材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开展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2015年7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工作专门委员会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的差别,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科、年龄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上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设置。
1.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满足教师对技术的培训需求,在借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设计了适合我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框架。
培训内容设计为“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新技术”6个知识能力模块,19个专题。其中“教学新技术”侧重教学理念转变与提升,“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侧重信息技术技能提升,“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模块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应用。这些模块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求的表述,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的具体说明。通过制定该框架,深入探索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总结各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内容框架设计特点及实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诸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处理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降低学习的技术入门难度,又要满足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减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减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转向于侧重技术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新技术发展为教学带来的理念培训内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内容框架的制定,为提升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明确框架。
为了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参与开展了校本培训实施。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21人参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以青年教师为主。在实施中,因为参训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共同特征,培训过程也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师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按照自身知识能力、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按照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不同模块之间只有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分,通过模块化考核,全方位衡量和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模块化选择,实现了某一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背景知识、能力水平上尽量接近,从而达到便于开展的目的。针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只是在内容选学多少上进行限定,如要求初级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学时,副高级以上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以对应不同层次的考核证书。经过两轮实施,校本培训对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要切实有成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1.利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开展校本培训效果会更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让教师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培训带来的便利,让教师在情景化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例如在我院的校本培训实施中,以传统培训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培训有在线学习、辅导,集中面授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可以总结参训教师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又可以对在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顺利推动校本培训的学习进程。另外培训还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让面授使得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更通畅,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培训中,利用在线培训网站丰富的信息化培训资源,详细的信息化学习引导,为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自我控制进度,自主学习提高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分层培训,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提升
由于高职教师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网上单独辅导结合起来,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需求,以及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分模块选修培训。在培训目标设置上也为选择同一模块内容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使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同时,评价时避免传统的考试评价,以任务、作品作为参评资料,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为了“拿证”、“凑学分”而单一应试学习。
3.以实际问题切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完后用来指导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培训中应将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协作交流,将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相结合。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校本培训,引导不同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享,找出可借鉴学习之处,充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校本培训在线网站上,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索引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架,教师在学习中搜索资源,利用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模块选修,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以案例观摩,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制定多种考核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效果。另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只关注了校本培训内容的建立和实施。今后,尚待继续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巩固校本培训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指导手册[C].
[2]茹宏丽,汤文学,吕寨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参与式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64-66.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了很多利于教学和学习的软件,也学会了很多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方法。在学习中,我感受到:
1、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3、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绩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71-05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是全方位的,需要聚合多方面力量从多层面共同推动。聚焦于微观层面,指的是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这意味着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能否实现深度融合以及教与学方式能否实现变革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娴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由此,“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研究背景与预期目标
自“十一五”期间以来,G省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和师生成长为着力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针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省范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各高校也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旨在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绩效分析目的与方法
1.绩效分析目的
“通过一系列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举措与培训活动,建设绩效如何?”这是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绩效技术研究的思想为指导,聚焦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问题”,试图在G省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进行调查,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力求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绩效分析方法
绩效分析追求整体效应(synergistic effect),强调持续改进,关注投入产出关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要重视培训结果,更应强调培训过程。本次绩效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加以实施。
(1)调查问卷的编制
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①教师基本信息;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侧重从培训结果加以考察);③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看法(侧重从培训过程加以考察)。
根据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D.L.)提出的培训评估四级模型(又称为“柯式四级评估模型”)――培训的绩效评估从培训对象的反应(Reaction Level)、学习(Learning Level)、行为(Behavior Level)和结果(Results Level)四个层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可以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培训效果转化和自我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其中,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之中的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形成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据此,采用5点里克特量表分别设计成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
1967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了CIPP评估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估是对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进行界定,输入评估是对培训的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过程评估是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成果评估则是对培训后所达到的结果进行衡量。可见,该模型强调培训评估的过程性,以实现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及决策指导。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培训过程可以此为参考框架,着重对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等方面进行考察。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本研究首先对问卷进行了试测。在问卷试测中,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总问卷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55,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都在0.80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访谈提纲的编制
本研究还对被调查高校负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了访谈提纲,涉及经费投入、激励保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3.绩效分析样本
本次绩效分析以G省高校为对象,将高等学校划分为985/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类别,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选出10所院校。在上述每所高校分别随机选择20~30位教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222份,有效问卷222分,有效回收率为100%。此外,分别在10所院校中,各自邀请1名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问题分析
通过对四个分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被调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得分最高(4.3628±.64433),且数据分布相对集中,说明被调查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较为积极,教学设计能力次之(4.0008±0.67584),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一般(3.9511±0.74340),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得分最低(3.7550±0.88596),且标准差较高(0.88596),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如表1所示)。
1.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持有非常强烈的认可意识与态度(如表2所示),如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愿意采用多种方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考察教师是否能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智能。其中,有关学生对具体课目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技术的教学表征是两个关键点。[3] 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参与培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搜集、选择的能力上有较大提升,而“利用软件自主设计与开发适合于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资源”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均值为3.82),如表3所示。这说明,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以技术的方式合理表征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仍显不足。此外,在保证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指引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法自觉灵活地应用于新兴的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将培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觉转化为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改变过去教学行为。相比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统计结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整体水平略低。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参与培训,教师“运用新技术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值为3.74)、“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导”(均值为3.75)、“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均值为3.80)则较为欠缺。这表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培训转化效果仍显不足。
4.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相较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最为薄弱的。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意识不明显,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前高校以考试作为评核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方式有关。当下,“学习为本评估”(learning-based assessment)的兴盛,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引,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认识,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
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态度分析
1.培训时间
接近80%的教师平均一年或一年以上参与一次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12.6%的教师为每半年参与一次。而且,参与培训的时间多数在一周以内,占68.9%。这说明高校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通过访谈也发现,受访的10所高校都制定和出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规划,对教师培训的内容与要求给予明确规定。
2.培训组织形式
在培训组织形式上,基本上以集中面授为主,占62.2%,而“面授+网络”的混合式培训也逐渐受到关注,占43.2%。这既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也能有效解决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受限问题。结合访谈结果,本研究发现有的高校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灵活组织形式。
3.培训教学方式
在培训教学方式上,以案例教学居多,占71.6%,而咨询答疑、任务驱动、一对一辅导则相对较为缺乏。但是,每所高校的具体做法有所差别。例如,某大学通过任务驱动,整合案例示范、专家引领、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将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以切实提高培训的绩效,体现“问题解决”的绩效思想。
4.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方面,有关信息化教学设备操作、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是涉及最多的内容。访谈结果显示,有的高校还会针对不同时期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趋势,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内容培训。
5.培训投入
在人员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专门组织相关的人员统筹实施信息化教学培训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资金,用于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为明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对各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如表6所示。其中,U1―U10分别代表10所院校。
由表6可以看出,与上述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的均值相比(分别为4.36、4.00、3.94和3.75),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通过培训后,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较大提升,但仍有个别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较不明显,如U3和U5在四个指标项上的值都低于均值水平,U6和U7在三个指标项上的值也低于均值水平,U1和U2则有两个指标项的值低于均值水平。
五、绩效改进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G省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非常重视,教师参与培训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绩效问题: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欠缺,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水平较低;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得实、清华在线等)或者新兴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能力较低;③教师运用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较低。针对这些绩效问题,结合G省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如下绩效改进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
一方面,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应加快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全局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超前部署,有层次、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立足教师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高校应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运行机制与有效模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惑,解决遇到的困难,提供提升教学必需的技能与手段,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追求教学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4]
2.健全激励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奖励措施,打破目前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彼此“失衡”的局面,秉持“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并重”教师教学发展的理念,让教师更加愿意投入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应建立课程改革项目引导机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转化,鼓励教师树立起“教学即科研”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研究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设立课程改革项目时,既要强调体现新理论、新媒体、新方法应用的项目,又要引导教师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进而促进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3.探索多元形式
高校应探索多元化形式,加强能力建设与工作实践的有机联系,以切实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首先,改变以往大部分学校“普适性”培训的做法,倡导学校针对教师群体的需求差异,开展“适应性”培训。其次,打破学校统一培训的固化模式,探索并构建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管理体制和“学校―学院”、“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等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再次,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增能活动,增强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如优质课堂观摩、本科教学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最后,应形成教学研习共同体,建成由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指导,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资深教师等组成的咨询专家库,采用“教学咨询―教学诊断―一对一帮扶―名师工作室”的模式,为学校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9-13.
[2]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72-03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的加强,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迅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有二百余篇。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哪些内容,重要观点或结论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二、文献情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经主题相关人工筛选后确认相关研究论文194篇。其中,期刊论文6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125篇。
从被下载情况来看,次数在100以上的文献有145篇,占总文献数的75.9%,说明大家对该问题十分关注。从引用情况看,引用超过10次的有8篇,占4.2%;未被引用的有68篇,占35.6%,说明研究者之间缺少深入对话,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共识。文献时间分布情况见图1。
从图1可看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存在四个变化显著的时间点。2001年从无到有,2006年和2011年的显著增长点以及2013年的显著下降点。其中,前三个点分别发生在三个重要事件之后: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4月,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及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任务的提出,这说明国家的重要举措和相关文件出台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较大。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有下降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研究者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与提升策略”等方面。下面分别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予以分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与构成的清晰界定与合理使用,对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等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没有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和构成进行独立分析的专文,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①李娟(2011)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定性为“理论和实践”: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②马若明(2005)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指向“优化教学”: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③李欣(2012)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课堂教学”范畴: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④赵健(2010)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理解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教师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综合利用水平。⑤王卫军(2009)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为“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目前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直接表述。这类研究大都先罗列其它研究者的观点,再采用“综合以上……,我认为……”的句式陈述自己意见,并作为立论起点展开讨论或研究。②理性思辨。这类研究通常是从“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等基本概念分析为起点,以一定理论模型(如TPACK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通常具有一定创新性。③要素提取型,对现有文献资料分析,识别出各文献涉及的关键要素,提取“交集”部分,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总体上看,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采用第一种方式的文献较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的相对要少。在具体构成上,多数研究者关注或比较赞同的要素主要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培训实施、政策制订等具体工作密切相关,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还无法令人满意,促使更多研究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调研,主要结论如下:①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有积极影响,愿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程教学,但一些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实施信息化教学,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②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基本上具备了简单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上网检索相关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备课等能力,但在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处理以及二次加工上还有待提高。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主要用在备课和辅助讲授等方面,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新模式、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调控教学等方面还很薄弱。
也就是说,目前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者关注的角度和切身体验不同,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有不同理解和认识。有学者(王卫军,2012;王燕,2012)在分析相关研究后指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等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也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当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有学者指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谢利民,2010)。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研究比较深入和成熟的首推郭绍青教授及其团队,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划分为“迷茫、准备、模仿、积累、熟练和创新”六个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提升策略上,研究者批评和建议最多的是培训。批评的原因主要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内容、组织和方法不合理,培训缺乏连续性,培训受益面有限。主要建议有: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将培训“场”下移到学校和日常课堂;培训开展前,对培训模式、过程、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设计;开展区域协作、校际协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培训长期与阶段性目标,保证培训连续性。让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教学反思和自主学习,建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于培养模式,人们提出了“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等模式。郭绍青(2010)等提出了城乡互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模式;郭炯(2013)等在总结多年教师培训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进过程中实施了“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思路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关于内涵与构成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从事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是由若干项具体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如何教”的能力,更是“促进学”的能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性质问题。在教育学中,通常把教师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等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还是学科教学能力或是兼而有之,目前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讨论。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内容问题。当前的研究过于注重“操作、设计、实施、评价”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大小及其程度缺乏系统研究和权威成果。③能力结构问题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是“文献分析、建立理论假设――实际调查、探索主要因素――验证性分析、确定组成结构”,当前研究没有完全满足上述科学方法的要求。
关于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性质、内容、关系和方法等基本议题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还需要进行科学系统、专门深入的研究。
2.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具有较强的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仍有很多不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问题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单调。目前,大量研究采用的手段是基于“填答”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数字”的描述性分析。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转移研究“阵地”。把从问卷上发现问题,转移到信息化教学现象和规律发生的实践场域――学校和课堂。②研究范式转型。从定量研究向质性研究转型,从“宏观”走向“微观”,再回到“宏观”;从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到阐释学转型,从“计算”走向“观察、对话、纪录、描述和解释”。③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除了调查统计,还要综合使用个案研究、现场勘察、参与观察、视觉分析以及论述分析等质性方法。
3.关于发展与提升策略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重要研究结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不同阶段;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多种机制的支持,目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动力不足、条件限制以及持续支持不够;重视系统培训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个体实践经验积累和信念的形成,保证培训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研究问题能力、教学反思水平和自主学习质量,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策略;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模式。
存在问题: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经验的建构和信念的形成,某些研究却认为是意识态度与理论知识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对教师应该具有能力的探讨和回答,忽略了教师实际需要;教师能力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和制度的支持,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①针对不同能力阶段教师,研究具体评价标准、培养策略和发展模式。②借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③重视建立有利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制度的研究,重视实践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素娜.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53-56.
[2]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5]樊文芳,张军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及培训改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1):52-55.
模式;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0―0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模式开始诞生,也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深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信息技术走进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为学校,应该好好地把握 “互联网+”的大潮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让教育信息化真的落到实处,让学校、老师、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大力发展并不代表盲目发展,如何顺应 “互联网+”的潮流发展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做到信息化教学设施满足教师每堂课都实现信息化教学,每个班级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能够使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技术完成有关的教学任务,进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平台,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有可能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 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除了要靠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靠学校和教师自身来完善。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课程设置成立相应的资源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将各自所属学科的优秀资源保存起来,供教师共享,并且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殊性搜索、制作相关的资源,同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好的经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购买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和学习。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1. 从实践中学习信息化技能,培养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属于实践知识的范畴,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这种能力就很难形成,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训练,并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但是也不能只重视信息化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条件下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思考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
2. 加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反思、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科和个人教学风格的信息化教学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改革并建立高效的培训模式
1. 培训不能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培训,更应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理念,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构建理论框架,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
2. 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对受培训者做培需求分析,使得培训目的更加明确。
3.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教师最大化地掌握培训内容。
4. 培训应结合具体学科,在培训讲解或者演示某一内容时,应结合具体学科来进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 重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6. 培训应该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规划,不论是校内培训还是校外培训都应该在内容上能够有序地链接起来,要避免出现重复培训,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