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研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绩效管理
1关于科研绩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2当前我国科研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工作的产出难以量化,运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2)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3)理论和实践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3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培育绩效管理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发展,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规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3)强化绩效意识,促使绩效改进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
的主要原则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本农业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其中,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即便能去网吧,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相比较而言,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因此,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来源较广,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
目前,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但门坎较高,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而随意提高费用,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特别是县乡(镇)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取经日本,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重视政府在政策、完善法律、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分散经营,他们需要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法律、资金方面的支撑。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政策,如信息标准化;农业科技信息免费提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待遇、培训政策;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抓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出台一套完整的法律,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我国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
4.重视我国农民信息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终端,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成效。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各级成人教育中心、农校、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定期举办政府出资,农民免费的短期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接收、咨询、计算机运用、网络查询等信息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及查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或注意收看农业类有线电视节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询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效率。
论文摘要: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农业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资金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业等方面给出了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2006年,甘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1.4亿元,占总地区生产总值(2276.7亿元)的24.67%,粮食产量808.1万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808.05万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34.05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高达49.3%;同时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476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19家,增长11.1%,带动农户162万户;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47万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880万亩,增长3.5%;强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引导,建立示范点41个;制定了合作组织工商登记和财务管理办法,推进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分别增长7.8%和24.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投资不足
甘肃省财政收入相对其他省份较少,且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相比其他省份更显不足。2006年甘肃省财政总收入为1,412,15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5,285,946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88,7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少严重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持力度,无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
(二)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渗漏和流失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首先,水资源总量缺乏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资源利用低效率现象普遍存在。2003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050.49万人,实际利用760.75万人,占72.4%。甘肃省目前化肥亩施用量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超量播种20%左右,造成很大浪费。甘肃省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饲用率不到20%。另外,在农产品的收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不高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农业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成本,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整体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该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尽快树立本土特色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便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农业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的过程数据和最终成果的数字化水平日益提高,数量越来越多,范围涉及人才、团队、项目、成果、奖励、著作、论文、数据、活动等多种类型。如何长效的整合、保存、管理这些信息,最终实现科研信息的高效利用,是科研管理数字化发展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且日益推广。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repository,简称IR)又称机构仓储、机构资料库、机构信息库、机构典藏库等,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为方便学术交流而建立的收集、保存、管理本机构及科研人员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库[1]。机构知识库作为机构管理科研成果、传播学术知识、支持全社会创新的重要机制,日益成为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2]。科研管理数字化工程中的瓶颈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初衷不谋而合,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不仅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支撑服务,还可以在科研评价、科研追踪、科研监管、科研决策及科研创新等功能方面有所拓展[3]。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信息管理中明显存在着分散建置、重复投入、格式不一、关联性差、管理不统一、获取不便捷、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以将分散的科研信息关联管理,实现科研信息最大化共享和持续保存,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团队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研究分析,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验收归档、成果产出、示范转化全过程关联展示和推广宣传,搭建起一个对内提升管理和服务、对外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平台。纵览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已经广泛涉及到背景研究、概念探讨、技术应用、质量控制、知识产权、案例分析、模式研究、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4-11]。实践方面,2015年11月28日,全球在OpenDOAR网站注册的知识库已达2989个,其中美国470个,英国235个,日本190个,德国177个,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仅有42个[12]。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工作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存在政策支持缺乏、开放理念薄弱、建设主体错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13-14]。在农业科研系统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北京农业科学院等已投入建设本单位的机构知识库且推广应用,但机构知识库的功能仍局限于最基本的信息收集、储存、共享和分析等,融入科研过程、辅助科研创新、支撑科研管理的功能拓展和实践推广尚不成熟。
1农业科研管理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分析
机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知识仓储的平台,更是一个能够多视角、综合性支撑机构科研管理和科研创新的平台。通过调研发现,从农业科研机构中不同人群的视角,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
1.1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1.1个人科研成果的保存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种类繁多、格式互异,包括论文、书稿、报告、试验数据、课件、申报材料、验收材料、专利、标准、音视频资料等各种资源种类和数据格式。个人成果的存储过程中面临着检索利用不便、存储混乱、容易丢失等多种困境。调研发现,65%的科研人员有过找不到自己或本机构成员以前发表或撰写的科研成果的经历。94.6%的科研人员对个人科研成果仅采用计算机或移动硬盘存储的方式保存,存在着因设备故障或丢失而遗失科研成果的风险。72.7%的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要需求是个人科研成果的长期保存。
1.1.2个人科研成果的展示、传播和共享
目前,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主要还是通过公开发表的形式进行展示、传播和共享。一方面缺少集中展示、主动传播和交流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成果类型缺乏公开发表的渠道。调研中有81.6%的科研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机构知识库促进机构或个人知识成果共享,提升成果的可见度和利用率。75.6%的科研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机构知识库扩大个人或机构成果影响力,提高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声望。其中,科研人员对期刊论文(78.7%)、学位论文(65.7%)、研究报告(63.2%)、专利标准(54.3%)的共享需求最高,而其中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源类型。对个人科研成果的展示、传播和共享是科研人员视角下机构知识库的另一重要功能。
1.2科研管理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2.1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在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源于职务工作,属于机构的知识资产。现实中大部分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数据、音视频资料等未公开发表的成果产出掌握在研究室、项目组、实验室甚至科研人员手中,而这些成果常常随着项目的结题、人员的流动而丢失或转移,在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组织、保存、传承等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漏洞。调研中发现,所有的科研管理人员都认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有利于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和传承。同时,而84%的科研人员表示赞同通过机构知识库将机构分散的科研成果统一管理、长期保存和综合利用。1.2.2科研考核与评价科研考核与评价是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每年繁琐、重复的科研成果上报、审核、统计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都难以检验,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双方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机构知识库可以为从机构、学科、团队、人才等各个视角,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发展趋势、知识结构、研究动态等多方面为科研考核与评价提供准确而全面的数据支撑。同时,机构知识库还可以为人事、知识产权、办公室等其他管理部门的科研成果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报表。调研中90%以上的科研管理人员认同通过机构知识库来提供科研考核与评价数据的做法。
1.3科研机构管理决策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3.1科研战略规划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决策者在制定本机构的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本机构的科研历史、现状、发展历程、优劣势等方方面面有准确的认识,而其中需要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数据做支撑。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能够将本机构的成果产出系统科学地存储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管理决策者的需要,快速、动态地获取本机构科研工作相关的数据,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3.2机构影响力提升机构的对外影响力和彰显度是管理决策者关心的另一重点问题。开放获取运动为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和交流提供了机遇,据相关报道,开放获取论文的被引频次约为非开放获取论文的2倍[15]。因此,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推广能够将本机构的科研成果集中展示,主动宣传推广,促进机构知识资产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升机构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2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的功能框架
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并非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而是与农业科研机构中的人事、科研、知识产权等科研相关业务系统进行关联交互,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其框架结构需要进行梳理和分析。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框架结构见图1,整个框架可以分为标准机制层、数据管理层、系统平台层、用户体验层4层平台。
2.1标准机制层
对于机构知识库建设而言,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能确保机构知识库继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支撑机制等软性措施。因此,标准机制层是整个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基础。首先,需要研究制定战略决策、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工作规范等组织管理机制,为机构知识库建设奠定基础。其次,需要研究制定资源建设流程、信息分类依据、数据结构规范、信息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服务流程和标准等业务运行机制,促进机构知识库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再次,还需要研究制定权限分配、考核激励、权益保护、经费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管理等保障机制,确保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需要宣传推广、共享原则、权限设置、功能拓展等推广机制,能够最大范围地宣传机构知识库的影响力,拓展共享范围,提高平台数据的利用率。标准机制层是确保机构知识库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系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现实情况和需要及时动态进行调整。
2.2数据管理层
数据管理层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输入和输出的简单循环,而是涉及机构知识库建设整个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科研工作从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验收归档、成果产出、示范转化全过程的数据关联,并且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避免重复输入、格式散乱、管理分散等问题,减轻科研人员在科研数据录入中的负担。目标的实现要求数据管理层能够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过程完善、操作简单的工作流程。首先,需要明确数据管理层的功能定位,即以融入科研管理、实现共建共享为原则,提高数据采集、整合、传输、统计和共享的效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需要确定数据管理层的人员分工、完善优化工作流。机构知识库的数据管理层涉及科研人员、各层级科研管理人员、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多种类型。各人员之间、各部门之间要严格按照分工协作机制设定操作权限,实现数据录入、提交、审核、反馈、修改、再审核、的工作流,确保所有数据的写入来源唯一、准确。
2.3系统平台层
系统平台层是整个机构知识库的核心层,它将数据管理层和用户体验层关联起来,将分散的数据有机整合,实现了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系统平台层包括3个部分:各现有的业务管理系统、机构知识仓储和信息展示平台。其中,机构知识仓储实现数据整合、数据保存、数据管理等功能。信息展示平台则通过读取机构知识仓储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从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收益、人员绩效、学科领域等角度提供排名、对比、分布、趋势等直观形象的结果呈现。而机构知识仓储和信息展示平台中的数据与科研、人事等现有的相关科研管理系统对接,及时进行数据交互,能够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动态、及时、准确、直观的统计数据,从而真正实现支撑科研、辅助决策的功能。
2.4用户体验层
用户体验层是机构知识库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得到了用户认可,才能说明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也只有得到用户的广泛使用,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优化系统,实现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在用户体验层,(1)要注意倾听用户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地拓展功能、优化流程、规范机制。(2)要注重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手段的宣传推广提高用户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和利用率。(3)要加强对外交流共享,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平台、机构知识库联盟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共享,提升本机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展示度。
3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保障机制
机构知识库的保障机制建设从不同的分类角度、针对不同的单位类型有多达20余种[7,16-17]。针对农业科研管理的大环境,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之初,笔者建议重点从组织领导、数据管理、技术支撑、分工协作、考核评价5种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3.1组织领导机制
机构知识库建设是一个机构的知识保护和传播工程。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体都是图书馆,然而,对于农业科研机构而言,该项工程涉及研究所、实验室、科研处、人事处、知识产权处、办公室、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的部门,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显然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最理想的方式是成立由该机构领导牵头的专业化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决策、确定目标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进行监督评审等工作的战略和任务部署。
3.2数据管理机制
对于机构知识库建设而言,数据类型筛选、数据结构定义、元数据定义、资源分类、数据整合、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等过程均须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中,科研成果的类型就有研究论文、专著、论文集、研究报告、科技报告、试验数据、软件代码、演示文稿、项目会议资料(幻灯片、文本、音频、视频等)、项目信息(项目申请书、审批书、阶段性报告、结题报告、验收报告等)以及用数字形式表达的想法、观点、经验及诀窍的总结等近20种[3]。在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初期,可以从中筛选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较为成熟的成果类型入手,研究统一数据定义、结构、分类等标准规范。在成熟运用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成果类型的补充和标准规范的优化完善,从而实现数据管理的统一有序开展。
3.3技术支撑机制
虽然技术问题不是机构知识库建设与运行的难点,但是在系统平台建设之初,必须确认适合本机构科研管理要求的技术方案。目前,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流做法是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定制和扩展性开发,市场上常见开源软件有DSpace、Cspace、Prints、Fedora等多种类型,且每种类型均有自身的应用市场。此时需要结合本机构的软硬件环境、功能需求、数据规模、现有业务系统状况等多种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再者,不仅要考虑与农业科研机构现有的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的兼容性,还要考虑与各系统平台对接时,对机构知识库应用接口、服务封装、数据交换、用户整合等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另外,机构知识库平台应该预留开放的元数据收割接口,支持与开放资源集成揭示系统(例如OpenDOAR)的开放统计与检索接口[7],以及与文献数据库、OA平台、搜索引擎等其他信息服务系统的开放服务接口。
3.4分工协作机制
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涉及部门人员类型繁多,合理通畅的分工协作机制是机构知识库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研究所、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者,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应该是原始数据的输入者。科研处、人事处、知识产权处、办公室等机关职能部门是科研成果的管理考核者,且作为管理部门,权威性较高,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可以承担审核把关、需求提出、组织协调、任务分配等职能。而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服务部门,应该主要致力于基础建设和服务拓展等职责,图书馆重点可以从事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加工、整合、管理、分析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网络中心重点可以从事系统建设、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等工作。
3.5考核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向机构
知识库缴存的意愿和态度,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都是机构知识库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科研人员角度看,如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荣誉、利益、绩效、升迁等考核与机构知识库直接挂钩,他们的积极主动程度必然会提高;而如果机构知识库只是一个成果存储和展示的功能,科研人员仍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从管理服务人员尤其是服务人员角度看,机构知识库建设是一项繁琐、枯燥、长期的纯服务性工作,如果没有合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长期下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打折扣,这样会直接影响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服务质量。
4结语
开放获取运动造就了机构知识库的诞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而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为机构知识库建设融入到科研管理环境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国内农业科研机构而言,机构知识库建设尚处于起步筹建阶段,如何在建设之初摸清现状、对接需求、打牢基础是现实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农业科研管理中面临的难题,从需求分析、功能架构、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农业科研领域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提供了参考。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问题分析探讨任重而道远,有待结合实践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以鸿,朱涛.信息开放获取新平台———机构知识库[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