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首先,低利率有利于借款人,不利于存款人。因为贷款买房便能够享受低利率的好处,而消费者中有条件贷款买房的首先是高收入者。而且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接近10倍,远远高于国际水平,说明有能力购房的家庭主要是国内一小部分高收入阶层和境外人士,而且其相对富有程度高于国外。正是这一小部分高收入者享受着住房抵押贷款低利率。

与此同时,大部分城市和农村收入较低的家庭非但没有享受贷款低利率的好处,反而受到存款负利率的伤害。因为他们的储蓄大多存在银行,其本金正在被负利率所吞噬。这实际上是穷人对富人的一种利息补贴。

另外,这些收入较低的家庭中有一部分等攒够了首付后将买房,但那时房价已经被当前的低利率推得很高。其结果是富人先以低价买房,穷人后以高价买房。买房自住的高收入阶层将会得益于财富效应,而买房投资的更是能够获得丰厚的现金收益。虽然粮食价格的上涨,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过去几年城乡之间收入增长的差异,但城市房地产价格的飙升,拉大了城乡之间以及城镇中贫富阶层之间的财富差异,形成更广义上的贫富差距。这等于是穷人对小部分富人的财富转移。

无独有偶,对成品油价格的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或准财政)“济富”的行为。中国家庭汽车拥有率仅1%-2%,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为200%)。中国有车族显然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目前中国成品油价格不仅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低于人均收入低于中国的印度和汽车人均拥有率数倍于中国的泰国;且涨幅小于国际原油价格,成本自然由国家(或国企)承担。

政府对成品油价格进行控制,给一小部分有车族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车族。这实际上是财政(或准财政)补贴在不同收入阶层间的逆向分配,也增加了对成品油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油价的上涨。国际油价的上涨又进一步挤压国内市场价格,提高了控制价格的成本。

今年以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此种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要动力的通货膨胀,对于日益恶化的贫富差距亦是雪上加霜。

其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大于高收入阶层,前者所面临的物价指数的上涨远高于后者。以今年8月为例,城镇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与食品类价格分别同比上涨4.8%与13.1%。考虑到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中食品所占的比例不同,经调整后,高收入阶层居民所面临的CPI同比上涨仅2.7%,远低于城镇平均水平;而对于低收入者,CPI则上升5.7%,高于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由于食品开支为城镇居民生活所必需,因此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通货膨胀进一步拉大了(城镇)贫富阶层实际收入的差距。对此,国家应寻求积极的应对之策。

我们在近期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中多次强调,中国应该用市场工具和价格手段替代行政手段,以巩固宏观调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降低“硬着陆”风险。以上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实行的低利率和低油价政策,不仅有悖于市场原则,不能有效地调整市场,分配资源,也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分配原则,加剧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并存,虽然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既不影响它们独自的特性,而且还会促进两个领域的自我完善。

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1.2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1.3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配比,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配比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

1.4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2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补充

2.1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2.2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使会计信息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能及时的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并使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以及账账、账证、账实相互一致,为会计信息严肃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指标的核算和指标的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统计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多借鉴会计核算数据,宏观统计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经吸收了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这使得宏观统计核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一)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和省、州统计局及县委、县政府规定和下达的统计调查任务,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二)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负责组织协调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社会监测;审查和审批各乡镇、各部门统计调查计划、调查方案;组织全县统计报表的管理工作。

(三)搜集、整理、提供全县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搜集、整理、提供州内各市县基本统计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四)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出版全县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积极培育和发展统计信息咨询市场。

(五)逐步建立、健全和管理全县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全县统计数据数据库体系;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库网络。

(六)组织指导统计教育、统计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全县统计专业职务资格的统一考试和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及资格考试的有关工作;切实抓好对统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管理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七)依照《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及《__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在我县的贯彻实施,组织统计执法检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

(八)指导县内中央、省、州属单位的统计工作。

(九)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统计局设4个职能股、室。

(一)办公室

综合协调、管理局机关行政工作,负责全县性会议的组织,文、电、资料、函件的打印、收发、传阅和清退、归档保管;草拟统计工作计划、报告和总结;负责各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管理本局固定资产;组织全县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和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负责人事、保密、治安保卫和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负责政务信息的搜集、传递与反馈工作;协助局领导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上报工作;组织制定全县经济、社会、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及改革方案;审查和审批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方案;组织贯彻统计法律法规,负责执法监督、检查和宣传工作;会同有关股检查处理统计违法(来源:文秘站 )案件;负责统计检查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3个:办公室主任1名、秘书1名、工勤人员(驾驶员)1名。

(二)综合股

负责对全县经济、社会、科技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定期统计信息;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宏观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提出宏观调控咨询建议;管理宏观统计数据,定期整理、编辑、提供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综合性统计资料;归口管理中央、省、州属驻建单位及县级各部门的统计报表;组织实施全县新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负责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编制经济循环账户,进行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核算;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及有关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研究报告;负责全县统计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工作;负责固定资产、建筑业、运输、邮电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劳动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 和提供人口增长、素质、迁移、婚姻、家庭、住房、劳动力及就业状况、各行业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的统计数据;组织指导人口与就业统计基础工作、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劳动就业统计调查工作;负责全县妇女儿童监测、社会综合评价、科技发展状况调查;组织实施科技和服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搜集、整理和提供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及服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数据;组织指导社会、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进行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进行社会科技发展的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2个:股长1名、固定资产管理员(劳动统计)1名。

(三)工商统计股

组织实施工业、能源、批发零售贸易(含国内商业、外贸企业、物资供销业)、餐饮业、三资企业、国际旅游业、个私经济等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和提供上述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各行业统计数据;对上述各行业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及统计分析;组织指导各行业统计基础工作;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设置2名:股长1名、工业统计员1名。

(四)农经统计股

负责组织实施农村经济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和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数据;对有关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并进行预测、分析;指导全县农村统计工作、农村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和农村统计网络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2个:股长1名、农经统计员1名。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企业竞争就是一场信息战

在信息社会,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一场信息的竞争。首先,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来自于信息的敏感和信息的商业转化能力,近两年迅速成长并在国外上市的企业,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而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却是来自于企业创始人对于信息的敏感和把握。其次,缺乏足够数据的决策常常存在风险,尽管很多时候决策者可以不需要数据就进行决策,但是这种非理性的缺乏充分数据支持的决策却存在隐藏的风险。再次,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如果可以有效地全面的收集到各类信息,并学会鉴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来经营企业,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将可以抢先一步,信息领先,步步领先。最后,科学的数据和信息收集系统和对于信息的正确的判断成为了企业是不是能够做出有效决策的重要考验,如果从信息决策框架上来分析,我们常常是从数据开始,把数据放进情景(决策框架),得到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推论(判断),我们得到情报;我们综合这些情报,我们获得了知识,通过知识汇集,我们创造智慧,利用智慧,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引导正确的企业经营方向。

企业需求的信息类型

如果将企业需求的信息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宏观信息、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企业表现信息、目标消费者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等六大类。

第一,宏观信息。宏观信息对于指导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国家政策走向、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对于企业把握所处的市场大环境和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却需要国家统计部分来提供权威信息。

第二,行业信息。每个企业都关心所处行业的情况,包括全球行业发展现状、国内行业走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关联行业走势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在行业中领先提供充分的指导作用。

第三,竞争对手。目前每个企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动向,分析竞争格局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为了应对竞争的关键信息。

第四,企业表现。企业做得好不好,企业的客户满意度、竞争力表现、品牌表现等都是重要的测量角度,而这些信息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经营层面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持企业健康的发展。

第五,目标消费者。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些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是企业,有些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是大众,但是企业要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了解目标客户定位、目标客户需求和消费者的信息。

第六,社会文化。一个领先的企业除把握宏观、中观和企业自身的信息之外,了解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例如城市变化、人文环境变化、社会群体的变迁等常常都蕴藏着企业创新的商业机会。

除此之外,一个企业围绕其所具有的产品生命周期也会产生各种数据和信息需求。例如在产品的导入期,企业需要的信息包括市场环境、市场潜量、新产品接受度等,在成长期,企业需要的信息包括产品通路状况、产品的广告效果、区域市场需求等;在成熟期,企业需要的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和细分市场等信息;在衰退期,企业则需要退出市场的机会点、新产品开发、替代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和数据产业面临的问题

竞争是导致企业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总体上来看,信息需求主要来自于那些面临着激烈竞争的领域,比如IT/电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家电等领域。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会有更多的行业会进入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因此信息和数据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

从整个数据供应商的产业结构上来看,按照产业的层次结果,信息和数据服务可以分为数据服务、调研服务和咨询服务三类。数据服务是处于产业最基础的层面,主要是提供一些行业信息、资讯、情报和基础数据服务;调研服务则是需要通过大量一手调查数据来支持的,很多带有个性化色彩的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而定制的服务;咨询服务则需要结合企业的内外部市场状况,进行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了调研和咨询领域,但是提供最基础的数据产品的公司却并不多,导致调研和咨询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却鲜有提供。

从整个数据和信息产业面临的环境来看,数据产业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第一,国际企业重视数据分析,本土企业靠感觉较为突出。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公司非常重视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比如宝洁公司进入市场之前两年,就已经对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获得了大量的数据,直到今天,宝洁公司依然还有专业的市场研究部门负责各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很多跨国企业,利用数据来考核企业的绩效也已经成为了常见的方式。但是本土企业在这方面还不够规范,很多企业没有数据的意识,很多企业则不知道数据该如何使用,目前已经有一些本土企业开始建立科学化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应用体系,但是规范化和规模化的数据分析还有待企业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行业和经济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够,获取成本过高。目前行业信息都在统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论是企业还是数据和咨询公司,要获得这些信息都比较困难,要么不知道去哪里找这些信息,要么要获得这些信息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财务的成本,行业信息缺乏整合导致在分析很多行业的问题时缺乏足够权威和有效的数据支持。

第三,理想化数据需求与数据采集难度的矛盾。由于地理范围较大,人文环境差异明显,因此在实际的数据采集中也面临很多问题,尽管企业可以提出很多渴望得到的数据需求,但是在数据的实际收集过程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难度,包括受访者不愿意配合,提供虚假信息等问题。

第四,企业缺乏系统的数据收集规划和管理体系。数据收集和数据在企业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现在企业虽然有了ERP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但是对于如何从最基层到决策者建立一个数据传递和应用平台却是被企业忽略的重要问题,缺乏系统的数据收集规划和管理体系,就难免造成企业市场反应迟缓,执行力弱等问题。

第五,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目前的信息咨询业尽管每年都在迅速发展,但是作为第三方的数据研究和分析机构的地位和角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将第三方的数据分析机构看作一个企业的执行部门,不尊重客观的意见,导致数据研究机构也常常面临困境。

第六,行业统计数据未得到科学的管理和应用。行业统计数据对于指导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目前行业统计数据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目前统计部门拥有的大量行业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如果可以结合企业的需求来进行深度的挖掘,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统计数据服务的创新策略

目前,企业非常需求却一直没有很好的渠道可以获得行业统计数据包括宏观经济走势、各个产业的动态、行业的细分数据和行业竞争数据,这些数据都集中在统计部门,因此统计部门可以围绕这些数据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据价值的挖掘工作和信息服务。

第一,统计部门可以扩大统计数据的行业应用。企业所能看到的统计数据都停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虽然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也很有价值,但是企业更加关心和自己所处的细分行业密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对于统计部门来说,扩大各类数据在行业的细分和深度的应用,这是统计数据创新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数据产品的多元化。企业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数据产品,同时也需要更加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利用互联网等实现在线数据的交互,以及在线数据的查询,定期出版行业统计研究分析报告、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行业统计信息的定制服务等都能够更好地的满足不同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行业统计数据与企业互动化。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扩大企业对于统计数据的合理应用,统计部门应该与企业进行更多的互动,通过组织各种深入行业企业的论坛和交流会等来与企业进行交流,以便针对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和潜藏的价值进行挖掘和分析,促进行业统计工作的创新。

第四,数据的简单化与大众化。数据要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更加简单和直观的表达,而数据的大众化的传播对于营造良好的数据应用环境以及提升大众的统计素养来说也非常重要,北京市统计局推出的《数说北京》节目就是数据简单化和大众化的代表,如果社会的大众都开始重视数据,并懂得解读和理解数据,对于数据采集环境的提升和广泛应用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第五,统计数据与第三方调研机构的融合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在为企业提供各种市场调研和分析服务,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更多的特长在于掌握充分的行业第一手研究和行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数据,如果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可以跟第三方的数据互相融合,将可以从各个角度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