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进步,但是本科院校高效人才的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整体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了管理类学科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流工程专业型人才。在进行传授学生较为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多提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进行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课程安排混乱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设计知识较多,大多数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进而使得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性知识以及针对性知识课程较少。就现阶段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物流运输领域以及国际货运事业单位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领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大批量的课程,但是学校一味盲目的设置课程,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以及理解,使得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不能对物流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二)物流知识理论与专业不相适应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物流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设置合课程安排相适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自身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实践课程严重缺失的现象。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物流工程专业使得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节,同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了严重阻碍。造成物流专业理论与物理实践脱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的物流实践教学经验不够、针对理论实践经验缺少合理性的认识,实践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创设不够合理,本科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针对物流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等教学现状都对实践课程的正常授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较弱。一般来说,一旦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无关紧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也很难与竞争较为激烈的物流行业相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物流专业的特色有多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实际定位,进而逐渐将人才的培养价值有体现。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进行实际教学,重点将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充分优化,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逐渐提升学生对物流领域应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关注,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课程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物流理论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物流工程的专业性,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就业导向进行有效结合,进而逐渐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价值。

(二)改进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强化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针对现阶段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将单一重视物流理论授课、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授课内容与实践培养不相符合等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探索能力以及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物流管理练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并深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并且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研究,应多多听取学生的基本意见,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逐渐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但是,教学问题中常见的世界问题为,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开始着重于以培养方案以及教学体系进行着手,在物流理论教学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品,曹静雅,林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5):93-96.

[2]龙晓虹,贺世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物流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4):104-105.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教学 物流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

引言

现代物流连接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邮政、电信等等,它具有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与物流有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面很广,横跨多个学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物流学科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物流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显然,建立在对物流实践和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物流学科也就有了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是一门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而这种特点也蕴含着物流学科教学的复杂性。

当前国内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为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国家恢复了设置本科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全国共有3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更多的高校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1]。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物流热”的浪潮,不可忽视的是在这股浪潮之下也隐藏着不少“暗流”,如果我们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一些典型的问题

在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下,物流专业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各类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理工类院校、综合性的院校,以及一些师范类院校)纷纷开始了该专业。毫无疑问,高等院校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不少院校不顾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开设实力,一哄而上,这样的后果是物流教学与物流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有学者指出[2],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与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教育模式比较陈旧、缺乏高质量的物流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学科建设没有系统观、严重缺乏既专业又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认为物流学科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基础储备。专业基础是指师资力量与专业技术。不管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都具有专业跨度很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交叉性学科。例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就分别涉及机械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会计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开设院校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一般来讲,不同类型院校具有不同办学优势,师范类院校在文、理学科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弱;理工类院校在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强,而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稍弱;综合性院校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要弱;交通、物资类院校则具有较强的物流办学的综合实力。因此,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弥补缺陷,发挥长处,调整或整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单单是开课教师都难以配齐,更不用说教学与培养特色。

(2)物流实训平台。物流实训平台是指物流实验室与物流实习基地,国内许多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3-4]。物流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由于物流实验室所需的投入经费较大,而且物流专业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都是新设专业,所以实验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有的根本上就没有,这对于带有很强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教学来说,无疑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物流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直接从社会吸取专业技能的场所,又是学生运用与检验自身技能的场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教学与培养模式。由于现阶段的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尚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引起的问题是被教育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这些做法必然产生“高知识,低能力”的现象。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组织并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物流方面的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在当前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设施与设备》中有条形码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质量不高。另外,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也跟不上实际运用的需要,笔者在选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材时,前后翻阅了十几本书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教材。

二、几点改进措施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物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不加以重视,那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与社会的用人需求可能相差甚远,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也难以得到缓解。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对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依托办学优势,发挥专业特色。各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筹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的专业基础,精心设置专业课程,开展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例如,工科、交通运输类的院校突出技能的特点,商业类院校突出商业领域的物流特点,综合类院校突出管理、学科综合的特色等。没有特色的教育是平庸的教育。

(2)加强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实训平台是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院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训平台的建设,充分意识到物流实训的重要性,在建设经费上给与支持。实训平台的建设要以校内物流实验室为主,校外物流实习基地为辅。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的实验环境。要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基于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用的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教学材料,真正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3)注重对教师的进修与教学交流。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例如,《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任教,而大多教师要么只懂成本会计,要么只懂物流管理,而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另外,物流实验指导教师也严重缺乏。这种状况要求院校不仅在人才引进方面把关,更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进修培训,组织好各专业教师间的教学协调与交流,同时也要向其他院校学习其先进经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4)精心设置课程,优选教材。在参考其他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系统地、科学地设置本校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自身的优势,不可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教材的选取最好采取任课教师集体讨论的办法决定,这样可以减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前后课程衔接的顺畅。如果在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可以考虑自编教材。

结束语

物流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其强烈的技术与实践色彩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当然,它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正视问题的同时,要认真地思考如何提高与改进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淑生,海峰.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69-70.

[2]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8月下期:27-28.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摘要: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培养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物流专业;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好坏与否,将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尤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每个中职院校都应该十分重视物流专业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努力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物流学科及其专业教学内容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学知识、工程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等,与法学、环保工程等也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物流专业所有的课程教学中,仓储管理课程又是主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基础课程之一。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物流的标准,这也是物流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作为一名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师,本人已经从事多年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对“仓储技术实务”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笔者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班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掌握仓储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物流标准也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下面,笔者将对中职物流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物流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一定的建议。

1要平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精力放置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方面,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操作应用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物流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物流专业仓储管理的教学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仓储管理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平衡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多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仓储管理技巧和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学习的兴趣也相对较弱。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各个仓储管理课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仓储管理课程的重视。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课程中“堆码”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达到对堆码的要求及标准和五距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如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参加“寻找伙伴”的游戏,看哪个组是优胜者等。

3要合理分配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仓储管理技能

合理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通过寻找答案而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但是,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并不顾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的高低,盲目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传输得很快,但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十分不理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大都是围绕课本内容展开的,这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仓储管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却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仓储管理技巧。这些不合理的教学任务,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在未来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课本的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而后从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合理地分配学习任务。另外,在分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先易后难、层层深入”的原则,逐步增加任务的难度。还是以“堆码”为例,教师让学生进行堆码训练之前,要让学生温习之前学习过的堆码的要求及“五距”的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尽快融入学习过程。这时,教师在分配学习任务时,最好分为三步:第一,让学生采用三种不同的堆码方法对一些规格不同的山坡进行堆码训练,提高学生对堆码方法的掌握水平。第二,给学生提供一些堆码的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中商品的搬运及堆码方式应用得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认识。第三,让学生对一定的仓储空间进行合理的堆码。通过这三个任务,不难看出,任务的难度是在不断增加的,遵循了任务要求“由表及里、逐步推进”的原则。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任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操作技巧等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仓储管理能力。对于那些难度较高的任务,教师可以进行演示或者给出相应的操作及解决步骤等。另外,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应该与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4加强小组或者团队合作,增加练习时间和机会

合作与竞争是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两种“同学”关系。有竞争,学习过程才能充满活力。同样,合作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孤军奋战”模式下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合作,遇到问题“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同,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拥有一技之长。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仓储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迅速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仓储管理教师必须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练习机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练”,只有在练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对教师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

5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则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由此可见,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在中职物流专业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的涵义,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就目前来说,学生的学习紧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一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能教授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用于实际练习的时间则是更少。因此,各位仓储管理教师要积极、充分地利用课后、课余时间,通过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仓储管理知识的认识水平,并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全面结合起来。积极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同时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7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指导

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但我们也应意识到,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素质。每个仓储管理教师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更加积极认真的姿态投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每个教师都要“深爱”仓储管理这门课程,这样才能充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仓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会对其实际工作过程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每个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明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提升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姜宗康.浅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2]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仓储管理实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3]刘全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管理实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

[4]刘悦彬.试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5]王浩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基层作业能力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女,江西上饶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史超(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4.9万亿元,活跃着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已达万家。[1]受物流行业不断变热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我国物流教育从2002年开始持续升温,至今已有378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物流教育中尚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物流工程与技术人才缺乏、物流相关专业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等现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见图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大力度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工程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宗旨,对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首先,教学手段单调。单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对通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其次,教学方法单调。学校过于重视“填鸭式”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读书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2.教材存在缺陷

现行使用的物流工程专业教材模式较单一,不同教材之间内容存在雷同、创新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物流产业特点结合不到位、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结合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传统的“3.5+0.5”模式开展: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育安排在前7个学期,只有最后一学期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3]另外,物流工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课程设置结构不当,重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重课堂教学、轻自主学习;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2]

4.校企合作不到位

一方面,纳入物流工程教学的校企合作体系单位少之又少,且校企合作形式仅仅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本科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重视、大多物流相关企业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的高效管理、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都与员工的素质紧密相关,导致低效合作,校企双方很难有所实际收获,双方缺乏继续加强合作的动力。

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上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提升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核心,借鉴“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和宗旨,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改革建议,以切实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标准化

我国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刚刚起步,各方面缺乏规范、统一权威,故急需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模式化处理,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标准的物流教学体系。

(1)教学计划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基础。教学计划标准化设计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学校既要重视物流专业课的学习,也要重视物流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即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运用为导向、普及专业常识,要为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专业方向性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其在整个物流工程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2)教材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重要条件。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取,可由教育部牵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各高校联合承办,由物流企业参与评审。首先在全国各地选出经典优秀的物流工程教材,然后由上述承办方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评估较好的教材。教育部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的总体方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与物流产业的结合,各高校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具体理论的实用性等,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估应侧重把握物流教材理论与具体应用实践过程的紧密对接。

(3)教学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实现物流教学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各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物流操作单据的管理还是对物流数据的传输,都要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首先,可建立物流工程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模拟实验室,能够使学生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相关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以加强对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关键物流环节的认识。其次,可购置物流教学模拟软件,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阐释物流操作的过程,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采取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作为专业实践课的重头戏,同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引用一些企业经典物流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方法,[4]但经典案例毕竟只代表历史,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俱进,且经典物流案例所存在的环境有时也与学生实际所处环境大相径庭。针对这个问题,亟需对物流案例教学进行一定创新,这个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此时高校与企业就分别扮演着智囊团和决策者的角色。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优势。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优势在于此模式能够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处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更加熟悉物流操作流程,从而提升个人业务操作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更加谨慎、更加认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学术理论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决策参考建议。此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首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操作流程较为简单,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学生在将来就业实践中所遇的问题及环境,同刚起步中小型企业的相似度较大;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储备、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对较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3.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物流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物流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具有较强实践性,尤其卓越计划更倡导本科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熟悉物流运行模式、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1)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项目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并围绕各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地改革和优化。为了使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选用一些物流行业中热点课题作为研讨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综合技能学习,即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步骤。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的结合(如图2所示):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兴趣或专业小组-企业提出问题并且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介绍-师生围绕问题进一步了解各方面相关情况,获得更为真实可靠更为全面的信息-运用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法-企业对解决方法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纳。

1)划分项目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不同小组可被安排在不同的物流环节(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

2)提出问题。企业提出自身在物流操作不同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且以问题为中心给出企业在运营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方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3)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首先明确问题所处的环节,也就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将问题细化,以理清导致问题出现的若干原因;最后,根据原因寻找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

4)筛选方案。筛选方案是整个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模式的特色环节,通常包括三个程序:讨论、实践、筛选。首先学生通过讨论淘汰掉一部分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放到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模拟运行;最后对方案在模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且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解决方案。

5)评估方案。经过筛选之后,企业已经得到了几个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方案在更为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企业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

6)可行便执行。解决方案是否可执行的决定权在企业方,如果优化方案经论证切实可行即可被真正执行。

三、结语

综上,在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卓越计划为契机,鼓励各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物流工程人才,强调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充分就业做好准备。当然,物流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故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探寻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致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史超、章苗苗、周摞、徐雅雯和黄伟)承担了部分调研工作,且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黎明.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EB/OL].wuliu.acs.省略/sites/xmwz/gyjjc.jsp?contentId=252873647405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荆浩,姜宝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