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共同辅助作用下,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标志,更是互联网升华的必然产物。从“互联网+”的本质来看,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同经济社会的有效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动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应用层面,更多地在于辅助社会实体管理、经营手段的颠覆性变革。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期能够为唤起更多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技术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近些年来,各类新型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包括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使得新兴产业的崛起日新月异。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社会也由此实现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重组,加之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融合深度的不断强化,使我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升,跨界融合已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常态。在此之中,互联网凭借着诸多优势得以不断扩大着覆盖范围,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助推着与经济社会的整合,使互联网得以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从而更加直接地作用于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等行业的创新。“互联网+”便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融合成果,要想进一步实现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则需要立足于现状并明晰未来趋势以为“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供持久动力。

1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概述

“互联网+”,从概念上看就是互联网同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所达到的一个新的层次,立足于互联网的创新,加速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借信息化优势作用于各个领域技术的有效创新,从而辅助提升效率与组织的变革。因此,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就要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使各个传统行业由此更新,整合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合力构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核心即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并以此形成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的、具有最大价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的全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续航。

2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对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技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于2015年7月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意见颁布的目的亦在于为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并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以作用于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为各个行业领带去更为强大的创新动力,从而有效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具体来看,“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被定位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现代农业、惠普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服务益民、绿色生态、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层面,更为可靠的在于,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也已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保障,要求将更多创新驱动倾注在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中,并为此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智能化建设与政策、组织的支持争取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也已将短期目标定位在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CPS(信息物理系统)也将成为新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技术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我国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已趋于良好。

3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未来趋势

在新形势下,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的未来拥有着无限良好的前景,但亦需要明确几方面的重大挑战。

(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深入普及致使业务类型的更新频率不断加快,网络的荷载量不断增大,可伸缩性能也就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机物的互联已成大势所趋,用户规模的扩张与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将网络推向超大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借数据化与智能化的进一步创新最大程度优化网络资源,以此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2)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均在不断提高,鉴于行业发展的特定需要,网络技术的更新也将永无止境。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很多特殊行业对于互联网的要求较高,这样的形势也就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对于网络技术的促进作用也就在于需要网络具有超高性能。对此,有必要构建“泛在宽带”的基础设施,将网络协议和传输机制进行必要创新,依据网络用户将传输路径合理化,,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择。

(3)“互联网+”时代最需要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即在于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能够看出,计算机安全问题始终是网络的“天敌”,在互联网当中,网络形态各异,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此,更体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简单地讲,不同领域的互联网需要面临不同类型的风险,唯有根据互联网的差异化环境切实对行业知识领域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安全方式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用户行为信息的安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已经转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互联网+”由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然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则必须要明确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以为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尹浩,詹同宇,林闯.多媒体网络:从内容分发网络到未来互联网[J].计算机学报,2012(06):1120-1130.

[2]刘登云.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246.

[3]高冲.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3):247-248.

作者简介

王金强(1974-),男,江西省安福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胡晓敏(1979-),女,江西省萍乡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天然气产业链; 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而言,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资源优势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勘察、开发和消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已初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也是成渝经济区由天然气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天然气产业优势区域的必然途径。

但是,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看,成渝经济区尚未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以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群。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天然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形成的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初具雏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域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 2010年底,探明的四川省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6763. 11 亿立方米,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1921. 02 亿立方米,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基础储量之和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对区域内天然气地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勘察技术的提高,天然气资源总量还会有所增加。

2011 年区域内天然气开采量达 263. 48 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28. 2%。

( 二) 天然气产业市场培育。

在成渝经济区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26. 64% ( 按当值量计算) ;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 15. 53% ( 按当值量计算) ,远远高于全国3. 4% 的平均水平。天然气的利用领域涉及到了城镇燃气、化工原料、工业燃料、CNG 汽车等各方面。天然气管网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覆盖到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市场培育基本成熟。

( 三) 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除有产能巨大的上游企业以及为天然气开采配套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经济区内靠近天然气产地的城市,其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天然气汽车在成渝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出租车行业的推广成效显著,CNG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 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并批量出口到国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夹江、峨眉、沙湾及眉山一带,已形成以天然气为工业燃料的颇具竞争优势的建陶产业集群。

二、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能源产业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给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面临着如此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就必须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 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

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料、燃气的生产和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产业结构的布局偏重于上游产业,天然气化工主要集中在生产二甲醚、合成氨等化肥产品上,产品雷同,附加值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没有达到相应数量与规模。除此之外,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网状结构”不明显,削弱了其可以带来的竞争优势。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 二)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垄断特性,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调控和协调。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以致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天然气生产企业反映成本高企和政府对资源的定价过低; 另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难以跨过保护门槛。这不仅不利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三) 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天然气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比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集群效应低。其主要原因是当前产业集群模式欠合理。在当前的模式下,产业集群还没有充分成长起来,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进一步发展。

三、破解思路和对策。

针对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 一) 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

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完善的管网设施是培育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包括天然气生产、城市燃气、天然气化工、CNG 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随着对天然气利用的不断深化,如在城市工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生态园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必将推动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吸收式制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行业、运营管理行业也将随着分布能源的发展获得迅速发展,从而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依托现在的产业基础,适当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如图1 所示。

( 二) 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

在成渝经济区内,与天然气相关的产业已经崭露头角。重庆市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成都、南充、德阳、区域内资源地分别在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制造方面、油气机械装备制造方面、能源装备研发与生产方面以及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可加强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域天然气相关产业的规划,优化天然气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见表 1)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三) 完善政府职能,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应该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地方政府既不能过度干预天然气产业发展,又不能太过放松,要与市场机制协同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要协调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起来。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以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在产业集群逐步成熟稳定后,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介入程度,但是仍要促进产业链内部的创新,以保持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由于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而且企业本身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加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整个产业链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区域内的科研力量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天然气产业链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能为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李伟,杨义,庄涛。 2010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动向及“十二五”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11( 6) : 56 -59.

[2] 周怡沛,周志斌。 中国 CNG 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 国际石油经济,2009( 10) : 44 -46.

[3] 陈磊。 陕西省油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综合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 6) : 13 -15.

[4] 王丽,魏敦崧。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J]。 煤气与电力,2006,26( 1) : 46 -48.

[5] 李明川,黄晓川,王瑞和,张训峰,王军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钻采工艺,2011( 11) : 98 -100.

[6] 杨杰,叶小榕。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

[7] 何东,宋宝莉。 企业生态责任行为创造顾客价值回归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0( 2) .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战略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发展目标。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相比于包括煤在内的传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高效、可持续开发的优越性,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新能源以发电为主要用途,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府于2006年针对新能源产业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又制定了后续的相关新能源发电价格等实施办法,对新能源发电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推动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新能源发电的支持有助于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风能发电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证发展速度与质量并存,这就要求新能源发电产业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过程控制,在技术、体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

(二)新能源发电工程概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能源发电工程的概预算是指在新能源发电项目过程中包括原材料、施工内容、各阶段标准的设计等所涉及到的费用进行预估和概算,从设计、修正、施工图等三个部分分别依据技术标准进行相应的费用概算,最后计算出总的施工预算费用,这些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概预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能源发电工程概预算管理涉及到原材料价格、招投标、工程合同等关键模块,完善的概预算管理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对原材料价格进行合理预估,也提高了合同签署的科学性,有助于方案的最终决策。另外,完善的概预算管理对于工程进行投资筹资、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政府对新能源发电的政策倾斜,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逐渐扩大,概预算对于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当前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首要问题是概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概预算概念认识不足,认为概预算仅仅是制定企业生产计划,忽略了项目过程中其他关键环节,造成企业概预算流于形式,概预算对建设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前期编制概预算的重要性,轻视前期调研工作,在没有进行充分可行性分析情况下,急于将项目工程推上马,导致基建工程实施失去有效控制,概预算没有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其次,概预算编制不严格不细致,这主要体现在在编制项目概预算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对项目内容计算不认真,出现多算、漏算等失误。另外,在涉及到关键数据预算时,没有明确数额,这为项目过程中随意追加预算提供了可能。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一些本应该加入工程项目预算造价范围内的费用被忽略,没有形成完整的概预算报告,漏洞较多,这也进一步造成工程项目预决算支出的偏差拉大,工程概算超过预估的数额,而预算的结果又超过概算,最终决算超过最初的预算,预决算偏离度被拉大。

最后是招投标的规范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的不规范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这主要体现在进行招标前对工程项目工程量缺乏深入审查,导致在错误预估工程量的前提下进行招标,投标人利用这一漏洞报价,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支出,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三、新能源发电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发展对策

(一)严格控制过程,加强监督校核

完善建设工程概预算管理,首先应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概预算专业人员应对概预算具备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理解概预算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严格的概预算编制。企业应重视监督和审核工作,以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工程概预算审查人员应就当期的概预算情况认真审核,充分搜集相应资料后,分析概预算是否合理,包括方案是否适当,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选择的设计方法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分等。根据审查结果,判定概预算是否需要完善或者重新修订。经过严格监督审核后的概预算方案应能够起到控制工程进度的作用。

(二)优化概预算设计,落实相关制度

分析设计图纸、确定所需费用是进行概预算的首要步骤也是关键环节。设计图纸是基建工程的重要参考,涉及到建设的工程量、工程进度、甚至所需要用到的原料等,因此概预算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并以之为主要依据形成概预算报告的过程能够保证概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证概预算的准确性,相关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施工实践经验,结合对图纸平面、立面等多角度的分析,以及图纸反映出的信息测算工程量,进行相应的定额,保证预算与实际的近似吻合,不漏算不多算,避免造成无谓损失。

(三)规范招投标工作,推行责任追究

招投标是影响概预算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中往往由于对工程量清单审核不足导致大量不必要的支出,影响概预算结果。因此负责招标的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全面搜集工程量信息,做好招标前的调研工作,科学进行工程造价,合理评标,保证建设工程概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为防止出现人浮于事、招标过程不细致的情况,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促使概预算人员重视概预算过程,认真落实概预算制度,规范概预算编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