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第1篇

一. 指导思想

xx中学与xx中学之间的名校孵化属于 “一帮一”结对孵化活动,xx中学带动xx中学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校本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牵手名校打造秦岭山区教育品牌。

二. 主要活动

(一)师资交流。

xx中学选派一名学校中层领导带领4名名师组成帮扶团队来xx中学支教,传经送宝,示范引领,为期两年;xx中学也选派一名学校中层领导带领4名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进修团队赴xx中学学习,进修拔高,获取真经,为期两年。

(二)理念更新。

宝中和太中之间通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对流研讨,来实现名校带弱校,名师带徒弟,传播教育新理念,凝聚发展正能量,不断提升太中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太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太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校本研修能力的增强。

(三)示范引领。

支教教师根据业务专长履行下列义务:

1. 每人分管两个学科的交流:冯新华负责地理和英语学科,张先哲负责语文和数学学科,付录田负责物理和化学学科,郭生琴负责政治和生物学科,薛永乾负责历史和艺体学科。

2. 每人学期内至少上两次示范课。

3. 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指导所在学科的教研活动。

4. 每人指导一项校本研修课题

5. 每人带两名青年教师。冯新华指导卢文斌和刘亚琴,张先哲指导王宁和支素琴,付录田指导侯雪银和杜宝英,郭生琴指导李美荣和张春,薛永乾指导侯中华和阎青。

(四)资源共享。

1. xx中学为xx中学提供方便,xx中学选派代表参与xx中学大型的教育教学活动,或邀请宝中名师来太中指导教育教学主题活动。

2. xx中学与xx中学共享高考信息资源,对高三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3. xx中学与xx中学共享教育科研成果,赠送80套《高效研修——xx中学优秀校本研修成果选集》供太中教师学习借鉴。

三. 组织协调。

1、 成立“名校孵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第2篇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第3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花灯文化;校园;教学实践

独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其建置可远溯至汉代、三国郡的毋敛,系布依、汉、苗、水族等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盛开着一朵非遗奇葩“独山花灯”。它以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舞姿与曲调闻名于世,是独山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性“活”的显现,展现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独山人达观与进取的精神。

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独山人都以“花灯人”为自豪。在独山,不管是重大节庆或是祭祀活动,唱花灯都是必不可少。“人人会拿花灯扇,个个会唱花灯调”,这是独山花灯普及化最真实的写照。在独山,学生书包里装着、手里拿着花灯扇,已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景观。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我们都憧憬着,独山花灯将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方式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却发现,独山花灯婉转的优美唱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已经渐渐地被很多人遗忘,渐渐地遗失了它的美好。除了在乡村或者一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还可以看到独山花灯载歌载舞的场面,但走进县城,走近一些哼着流行小调的年轻人当中,提到花灯,他们往往是不喜欢或者不屑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的现象令人担忧,我们不敢想象的是,有一天独山花灯消失的情景。

保护独山花灯如果只是独山政府和文化部门有紧迫感,而没有教育部门,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显然是不行的。学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能够引领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会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独山高级中学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花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以“花灯文化进校园”的方式,认真开展好相关的活动。

我校成立了关于“花灯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小组,我作为该课题的主持人,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认真收集和整理独山花灯的材料,由李剑老师领导音乐组教师经过多次修改,认真编写了校本教材《独山花灯进校园》,教材里对独山花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独山花灯的唱腔及舞蹈进行认真的讲解,是一本简便易学的花灯文化介绍的教材。利用这本教材和我校拥有热爱独山花灯的音乐和舞蹈老师,以及舞蹈教室等有利的教学资源,在高一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校本研修课,课堂上,老师们结合教材对花灯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利用舞蹈室对花灯的舞姿进行演示、教授,一年的课程,学生们大都能表演独山花灯,并激发了他们对独山花灯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花灯社团的组建,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兴趣浓厚的成员进行辅导,在课外活动时间,我们不难看到同学们在认真表演花灯的情景。通过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花灯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喜爱,并有了传承花灯文化的责任感。

以上教学方式的探讨与实践,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2014年教师节,由独山教育局举办的教育系统大型表演,我校师生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编排了800人的大型花灯舞蹈,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好评。2014~2015年,我校花灯表演就接待了全国三十多家电视台的采访与录像,参加的各种类型的演出达到十多场次,在社会上起到极大的反响。“花灯文化进校园”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教学实践取得可喜成绩的一面,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花灯文化进入校园存在的困难。

首先,花灯文化进校园,应当依托当地传承人进行指导教学或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学,现在仅仅依靠我校教师对花灯的热爱转变到一个授课教学者的角色,是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相对而言,相关专业教师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花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果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形成,在学校的开展就只能是技艺、工艺的了解,也就只能培养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浅显认识。

其次,经费投入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于在学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去进行保护,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再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书籍现在还很少,并且也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要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点也是必需的。我校教师的水平只能编出一两本粗浅的教材,要想教学能有延续性,还需要有系统正规的教材。

最后,高中生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本课程的选修上。

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学校得到真真实实的落实,我想这是我们发扬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课题组以后要着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思考.豆丁网.

历史校本研修课题范文第5篇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我校以“崇德尚学、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围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为实践平和一中“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

一、秉行理念,积极实践

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应尊重多元文化。课程还应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突出办学特色,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的高中——平和一中,我们在新一轮课改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生源、师资以及升学率等诸多问题和困惑,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相对不足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秉行“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践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多元化成才战略思想开发实施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也为学校和教师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海纳百川,多元互补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坚持以“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特点和传统优势,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1.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知书达礼的文明人、开拓进取的现代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汲取学校已有的宝贵经验,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体现本校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3.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三、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1.贯彻办学理念,创设适应多元发展的课程环境

(1)“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确立。近几年来,学校在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既符合我校办学历史和现实,又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也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认同的办学理念——“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

(2)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营造多元课程氛围。课改之初,学校及时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积极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多元化课程建设规划创设浓厚的氛围。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水平。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我校在课程改革前后开展了系列培训学习活动。学校除了成立新课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外,还特别成立了专家引领项目组,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各备课组开展对话、交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方案,推进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先行。为了使课改能在较高的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们及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试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试行)》《学生选课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校本研修规划(试行)》《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试行)》等系列课改方案,为多元校本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2)开发多样校本课程,促进多元发展。

我校除了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开发实施“学科拓展类”、“科学实践类”等校本课程外,还重点开发和实施了以下几类特殊校本课程:

德育类:开发了《制度与养成教育》《牵手校友感悟成长》《心理健康》《每天五分钟安全公共讲义》《安全工作与应急预案》等系列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施,目前已形成校本教材,在区域内产生广泛的 影响。

特长发展类:开发了诸如器乐、声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剪纸、武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文学创作、演讲与口才等特长发展类校本课程。特长类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行政班与走班结合,常规教学与个别辅导、学术讲座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年段音乐、美术、体育教研组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自2006年起就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有《高中语文晨读文选》《英语话剧优秀作品选读》《物理与生活》《化学与饮食》《平和古迹》《蜜柚种植》《平和旅游地理》《趣味哲学》《民族音乐欣赏》《白芽奇兰种植与加工》等。

3.严格课程评价制度,促进师生的主动发展

(1)课程与教学评价。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制订了《平和一中课堂教学考核量规及课堂教学评价表》《平和一中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定期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不断调整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方略与步骤。

(2)学生评价与发展。制订了《平和一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措施。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与家长共评等多元主体评价生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将其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3)教师评价与发展。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学校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和学生与家长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课程、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成效显著,永葆活力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1.德育系列课程初步形成。德育系列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体育特色课程异彩绽放。体育特长类校本,是我校多元发展的传统课程项目。近年来,学校体育考生在高考中连创佳绩。艺术特色课程成效显著,近四年艺术专业考试达线率都在95%左右,共有200多名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3.学生社团活动风生水起。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锻炼了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取得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总结反思,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葆多元化课程的活力是我们永远的课题。

1.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上的突破。我们在教学理论的研究上还显滞后,教育科研的选题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课程构建实践的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

2.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更加紧密地把课堂教学与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该更加重视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成功人士,并让宝贵的资源进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