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物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素β环糊精包合物与葛根素原料药口服灌胃后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HPLC测定小鼠血中葛根素浓度,药时曲线数据用DAS2.1.1版药动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葛根素在小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葛根素原料药的AUC、Cmax和Tmax分别为1657.28 mg·L-1·min-1、26.34 mg·L-1和30min,而葛根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AUC、Cmax和Tmax分别为3504.30 mg·L-1·min、77.34 mg·L-1和30min,统计结果表明AUC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素进行β环糊精包合后可以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葛根素;β环糊精;生物利用度
葛根素(Puerarin)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之一[1] 。由于葛根素中具多苯环和多羟基的结构,溶解性较差,难以被胃肠道等生物膜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于15%[2,3]。目前仅有注射液用于临床,但其不能自主给药,因而限制葛根素的临床应用。β环糊精作为药物载体,通过包合作用能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4]。本文通过对葛根素原料药和葛根素β环糊精包合物在小鼠体内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考察通过包合作用是否能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P680双泵、ASI100自动进样器、TCC100柱温箱和UVD170U型紫外检测器(美国Dionex公司);TGL16G型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XW-80A旋涡混合器(上海青浦泸西仪器厂)。
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纯度>99%,批号:0752-200608);葛根素原料药(成都天源天然产物有限公司,批号:20070915);甲醇为色谱纯;水为双蒸水(自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实验对象及分组处理
昆明成年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20±2g,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葛根素原料药对照组和β环糊精包合物试验组,每组设10个采样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小鼠,禁食12h后,分别将葛根素原料药和β环糊精包合物定量称取后加入到水、乙醇和聚乙二醇制成的混悬液中,按0.2g·kg-1给小鼠灌胃,灌胃后分别于5、10、30、60、90、120、150、180、240、300min时断头采血0.5ml,-24℃保存。
1.3 色谱条件
C18柱(4.6×150nm,5μm);流动相:甲醇-1%乙酸(25:75);流速:1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0nm。
1.4 血浆样品的处理
取血样0.5ml,3600r·min-1×5min离心后取上清液0.2ml,加入甲醇溶液0.8ml,漩涡振荡3min,放置5min,再漩涡振荡2min,10000r·min-1×10min离心,取上清液氮气挥干,残渣用0.3ml甲醇溶解,10000r·min-1×10min离心,取上清液20μl进样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对主要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进行双单侧t检验和Tmax进行非参数检验。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2.1 方法专属性
按“1.3”项下色谱条件及“1.4”项下样品处理方法,分别取20μl空白血浆、PU对照品加空白血浆和葛根素的血浆样品进样测定,HPLC图谱如图1,由图1可知,血浆中其它成分对葛根素的测定没有干扰。
图1 葛根素的血浆样品HPLC图谱
注:空白血浆样品(A)、空白血浆+葛根素对照品(B)和葛根素血浆样品(C)HPLC色谱图。B、C图中所标注“1”为葛根素的峰。
2.2 葛根素血浆样品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葛根素对照品,配制成浓度为100μg·ml-1的标准溶液。取0.2ml空白血浆10份,分别加入上述标准溶液和甲醇,得到浓度为80、50、40、30、25、20、10、5、2.5、1.25μg·ml-1的系列标准血样。按1.4项方法处理后,分别取上清液20μl进样,测定葛根素的峰面积,并以葛根素峰面积对葛根素浓度回归,葛根素浓度在5~5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方程C=22.62A-0.471,R=0.9995。
2.3 溶液稳定性考察
精密称取一定量PU对照品于空白血浆中,配制成浓度为100mg·ml-1溶液,室温放置0,2,4,8,10h后按“2.1.1”项下条件分别进样20μl,结果PU峰面积的RSD为0.92%,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较稳定。
2.4 重复性实验
精密量取100μg·ml-1的PU标准溶液6份,每份0.3ml,加入空白血浆0.2ml,按“2.1.3.2”项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后测定,计算峰面积,RSD值为1.02%,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PU的对照品溶液高、中、低3种浓度各20μl,按“2.1.1”项下条件方法分别重复进样5次,计算峰面积积分值的RSD,高、中、低3种浓度分别为1.35%,0.81%,0.72%,表明方法精密度良好。
2.6 回收率测定
取100μg·ml-1的PU标准溶液0.3ml,加入到0.2ml小鼠血浆中,按2.1.3.1项方法处理,制备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溶液,进样20μl,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6.55%,97.85%,95.63%,RSD分别为1.06%,0.95%,1.12%(n=5)。
2.7 血药浓度
小鼠灌胃给药后葛根素原料药和β环糊精包合物2组各时间点平均血药浓度结果和平均药时曲线见表1、图2
图2 包合物与原料药的药时曲线
2.8 药动学参数
采用DAS2.1.1版药动学分析软件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表明葛根素在体内经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权重为1/C2),结果见表2。表1 包合物与原料药测定结果表2 葛根素原料药和包合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可以采用萃取小柱[5]处理血浆,但是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本文采用4倍甲醇沉淀蛋白[6]后N2吹干方法处理血浆[7],结果血浆中成分对葛根素的测定不干扰且基线平稳。本实验分别给小鼠按0.2g·kg-1给药,药动学数据经DAS2.1.1版药动学分析软件处理,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原料药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中葛根素的AUC和Cmax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包合物的AUC为原料药的2.11倍,Cmax为原料药的3倍,表明葛根素经β环糊精包合后可改善葛根素在小鼠体内的吸收,从而有效提高葛根素口服的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 李大鹏, 杨世林.新编中药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44-144.
2 Wu YH,Su ZR,LAI XP,et a1.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Yufeng Ningxin Tablet in Beagle dog[J]. Chin Tradit Patent Med (中成药), 2006, 28(2): 215-218.
3 Li Y,Pan WS,Chen SL,et a1.Comparison of pharmacokinetics between puerarin and its phospholipids complex in beagle dogs in vivo[J]. Chin Tradit Herb Drugs (中草药), 2006, 37(5): 695-697.
4 尤思路,高秀蓉,廖昌军,等.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葛根素的β环糊精包合物研究[J]. 西南军医, 2008, 10(4): 17-19.
5 金昔陆,朱秀媛,王文杰,等.血浆中葛根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及其在狗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 药学学报, 1997, 32(10): 782-785.
【关键词】课外资源;人才培养;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整合与创新;凯里学院2014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JNKG201403);凯里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专项(JZYG201537)
中图分类号:G424.1;G424.2
一、利用课外资源的必要性
《保o生物学》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具有交叉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拓展课外资源。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有限的教材类容不能满足未来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课外资源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课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为多维度考核体系提供了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质和发挥想象潜能的弹性空间,《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势在必行[2]。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教高[2005] 1号”文件强调:对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内外兼修型发展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效益,实施弹性学习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和自主专研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实施教学,仅仅利用上课时间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相对于人终身对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决定该课程必须拓展课外资源。
《保护生物学》是在近百年来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于1985年诞生,开设该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其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4]。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野生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全球环境破坏日趋严峻,《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任重道远,历史使命艰巨[1]。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相关问题,课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资源利用情况
很多教师利用课外资源丰富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利用科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学效果[5]、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实践能力[6]、利用野生动植物园场景授课[2]、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生活的宣传及调研等活动[4],实现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加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上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
但是,对该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些资源没有被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为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本门课程课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该论文旨在通过介绍作者在教学中对一些课外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在课外资源引进中的体验和教学效果,组合运用教学资源,从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模式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课外资源的作用
1. 课外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与品质
如果教育只是使学习者获得自然知识而缺少德育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育,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与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原理同等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向动物园狗熊泼浓硫酸、大学生捕鸟卖钱等事件发生,这显然是教育的失策。万事德为先,《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对大学生品德与品质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2. 课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能力培养。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在于中国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的短板。《保护生物学》属于拓展性与研究性课程,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特别是课外实践能让学习者的知识得到利用、检验和修正。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发放《贵州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物种及环境保护调查》问卷,该活动结束后学生的体会是:看起来简单的调查远比想象要难得多,因为被调查者有的认为填表会浪费时间而不愿意接受调查、有的不识字、甚至有的认为学生是在进行不正当的社会活动。事非经过不知其难,调查问卷发放让学生得到了体验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也利用一些国家、贵州省和学校提供的学生申报课题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课题等,虽然学生是在前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写课题申报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想法太多,究其原因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疑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求得,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有助于提高知识积累速度[7]。在学生写课题申报书与野外调查交互进行中,他们已经成为提问的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和能力都起源于实践,行是知之始,百看不如一练,黑板上养鱼是养不活的。多种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3]。消除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感受性获得与实际事物认知之间的落差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质疑先验的行为意识。
3. 课外资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保护生物学》属于研究性课程,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将《保护生物学》课程中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内容安排在校园内,要求学生划定样方调查样方中植物或者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然后再参照教材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开始设计样方并进行调查时,总是不停的提问,希望老师能全程指导,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课获取答案的状态。在本次课中,我们仅解决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估计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学生将样方设计为山坡的不同坡段、或者植被的不同高度层、或者不同的植被种类,实验设计得较理想。在这次授课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主见,有主见才有突破。校园是最近的生态学课堂,校园环境的利用让学生在环境梯度设计上小有创新。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知识,让学生“坐言课堂”还是“起行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能输出只有模仿能力的学生。
课外资源不仅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创新自觉性。长期利用课外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直观感,培养兴趣,从而不自觉的去探索和创新,创新自觉性的形成才是创新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获得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大胆的预测和主动创新,产生批判性思维,这是研究工作者极其珍贵的财富[7]。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培养过程,提倡学生提出新想法,最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产生创新自觉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自觉性一旦建立,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4. 课外资源强化课堂基础知识教学
研究性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传授方式,将学术研究成分贯穿教与学全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是教研专家,而不是简单的汇总和传授既定的历史知识。研究性教学决定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的必然性。在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科研成果、影视、网络图片、野外调研的照片、课题研究结果和野外调查方法等一系列的课外资源,创设和模拟教学情境,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模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为以后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实践中奠定基础,将课程内容与实践能力对接,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辅共进的作用[8],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积累和传承知识,而是具备拓新和增值能力。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潜能,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拓展了知识空间与内涵。教师在教授每门课程时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完成知识传达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学内容上具备前瞻性,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教师娴熟的掌握将教学内容的素材自然融入教学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提供的机会提高教学技能,比如:我们参加学校和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实行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 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外资源为《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培养方式多样、授课内容多元、技能培养多度和考核机制多维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利用课外资源复合体组建教学模块,将常规的课堂教学、集体野外实习、请校外专家讲座等资源用于完成集中培养,学生的最后得分采取分段多维度考核,将平时累积的分数和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别占不同百分比作为期末成绩。对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我们实行因材施教单独培养,广泛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培养,比如:要求学生申报物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撰写论文,参与教师野外调研并帮助修改论文,让学生给中、小学生讲解物种保护知识,给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大学生教学竞赛,参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竞赛,协助保护区的物种图片展并协助整理内部资料等。对于个性培养的学生,我们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细节过程。
6. 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与主动性[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才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的自觉性。课外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邀请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我校进行雷公山物种保护及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讲座,学生就物种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现场积极提问。讲座让志趣于物种及环境保护的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学生明确了想学什么,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保持学习主动性才有竞争力。
无限的想象力是产生新思维、新见解的来源。课外资源引入教学使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往往让更多的学生提问,说明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的动力。
四、结语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资源引入教学拓展了教材内容,符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规律,特别是使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课外资源不可穷尽,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难一一罗列,诸多的课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用于课程教学,其作用也待一一检验。总之,一切课外资源引入教学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华.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19.
[2]袁万安.“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7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
[4]刘艳.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46.
[5]沈芳芳,罗昌泰,樊后保,袁颖红,廖迎春,刘文飞.基于多媒体教学的《保护生物学》通识任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52-4153.
[6] 张云,刘正光.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兼论翻译课程教学设计[J]. 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7]布鲁纳,J.教育过程[M]∥邵瑞珍,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89.
[8]扈鸿霞,刘建华.学习迁移理论在大学生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54-155.
中学生校园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科社团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物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在高中校园发展生物学科性社团,借力社团活动,对改变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育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生物学科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将生物学科从书本、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从而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2.1 实验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的规划及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实验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具体开展下列两类活动:① 教材实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非常多,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观察等,② 创新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甚至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例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桂花枝条扦插的影响,探究低温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重复教材实验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的创新实验,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直到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学态度,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获得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2 调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认知生命、解释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调查类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两种类型: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如校园植物的认知、分类与分布,校园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比较等;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调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
调查类活动的趣味性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式和路线,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观察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在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统中人是主体又是客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和生命观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
2.3 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教师可开展如下一些活动:① 标本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并给他们介绍标本制作的技术,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动植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标本、蝴蝶标本、昆虫标本,还可以制作鸟类标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本质具体化,可在社团的学生中开展模型制作比赛,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种植养殖:组织社团学生建立校园生物园,如种植花卉、蔬菜、果树,培养蘑菇,养殖小白鼠、观赏鱼和家鸽等,制作生态缸和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探索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的嫁接技术和鱼类的繁育技术等。
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独立、熟练的动手能力。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生物体亲密接触,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热爱生命个体,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
2.4 科普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最终又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开展一些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开展以下两类活动:① 科普宣传:利用节假日,面向学校师生,或深入到校园周边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如城市水污染调查的图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传播途径图片,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有效预防等知识宣传;② 科技创作:借助学校的科技节及市级科技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相关的作品创作,如制作水污染处理的浮床,无土栽培蔬菜的简易装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级利用装置等。
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学生成了科学的传播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保护生存的环境。另外,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制作,既锻炼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园学生社团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团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学科性社团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团必将开辟生物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科学地开展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9-10.
关键词 初中生物 素质教育 价值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05-02
新学期伊始,迎来了新一级的初一学生,刚上完第一节课,下课时一个小男孩急匆匆地跑到我的面前,天真的告诉我:“老师,妈妈说的,生物学科是副科,不重要,学好主课就行。”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为孩子作出的“明智”选择。我无法改变家长的想法,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的学生不再产生这种念头,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这几年我的生物课堂。
“生物科学――作为一种研究生命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涉及个人自身取得的经验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事物能像生命现象这样与人发生直接关联”。由于与学生本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中独特的价值,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价值如下:
首先是知识价值,中学生物教学精选了生物学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同样也是人类文明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能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包括人类自己,比如能使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大都是绿色的,食物为什么会变坏,蜘蛛为什么能够结网捕虫,一些同学的眼睛怎么成了近视,子女相貌为什么会与父母相似等。
其次是教育价值。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的规律,生物学教学也不例外,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首先是生命价值观教育,如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Ⅱ号试验的失败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只有与其它的物种和谐共处,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镰刀形细胞贫血病能有效的抵抗疟疾,认识到基因并无好坏之分;通过苍蝇的平衡棒在航天事业上的应用,认识到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其次是健康观教育,如通过对人体基本的生理知识的了解,从生理学的角度理解生命在于运动,通过传染病的学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中学生物学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才能正确对待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发挥生物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意义,使教育是“走向全人类的教育”。初中生物的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探索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应用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也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使“教”与“学”最为轻松和快乐地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结合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的正诱因和当前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动机,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是保持和提升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水平的关键所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的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做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相关知识在林业、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顶端优势原理在果树疏枝的应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调动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生物学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比如,无籽西瓜的问世,让人们不再有吃西瓜老要吐瓜籽的烦恼;为什么有的人烫伤或者烧伤之后必须要植自己身上的某个部位的皮肤;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进而引导学生要大量植树造林;在讲到抗虫烟草培养时,可介绍转基因工程;克隆羊“多利”出生之后,相继有很多克隆牛、克隆鸡等的问世,对解决一些重大疾病非常有帮助;兰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州兽研所分别致力于生产人和动物疫苗,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兰州经济的发展。在学习与高中相关联的内容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学生非常关注,而初中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为什么输血时必须尽量要输血型相同的血?为什么有些人类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为什么一个受精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人?进而告诉学生“经过高中生物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些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生物的渴望。
其次,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如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兴隆山、石佛沟等);人类实践活动的实物资源(兰州植物园、五泉山的动物园等);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省市图书馆、展览馆,省市博物馆等等);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期刊摘录生物学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以及和生物学相关产业的巨大社会效益,如可以在讲述细胞的分化这一节内容时,向学生介绍胚胎干细胞在白血病中治疗的应用,感受到生物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是如此的令人向往和陶醉,如此接近自己的生活,逐步由实用性的目的转变为科学认知的需要,促使学生对生物学本身的内容产生兴趣,即产生生物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水平。
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自制多媒体课件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采集;走访;拓宽;深化;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说,作为初中生,学好生物学,对以后服务于社会,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初中生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但是,就目前生物学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即教师们注重了生物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理论知识学得比较好,但根本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人最近几年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给学生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把学得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每年春季,我都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亲手采集生物标本,了解有关的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活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成绩。
我的做法大体上是这样的:
每年春季前,我都要认真拟定好活动计划,规划好要采集的生物标本的种类、数量,需要走访哪些部门,了解哪些生物学知识等。待到春天来了,就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选好组长,落实好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领受任务后,就可以分头行动了。
生物课课上的时间太少,事实上也不可能占用更多的上课时间去采集生物标本。于是,我号召学生利用放学或者星期天时间去采集。经过学生们的努力,每年的春、夏和秋季我们都能采集到很多种类的生物标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我还能边做边给学生讲解和分析每种生物的生物特点和生活习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根据农时,我还组织学生们走访当地的农业专家,了解各种种子的发芽、生根、分蘖、开花和结果等等情况;走访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鱼等专业户,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整个的饲养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我还多次组织学生走访当地的医院,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特性,学生们认真听取大夫的介绍,详细记录。回来后,认真整理好笔记,作为资料存起来。
无论是采集标本还是走访专家,回来后,我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讨论,谈收获,谈体会,谈设想。学生们每次讨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很大的提高。
学习生物学走出了学校,走出了课堂,是件很好的事情,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做法。他们长期被关在学校里,关在课堂上,精神很受压抑,一旦有机会走出课堂,他们当然很开心了。同时,还能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就更高兴了。
归纳上述做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拓展了课本知识
深入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之一,我们把学生放归自然,放归生活正是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要拓展学科知识,我们的做法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拓展了生物学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每学期所学到的知识绝不是课本里的那点知识,而是比课本知识宽泛得多。
2.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深化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过去,学生学到的只是课本知识,如今,他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更多学得的是实践知识。最重要的是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了课本知识。
3.增强了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