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追求信息交流快速、高效的“微时代”,继“微博”、“微电影”等“微”媒体形式之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微”教学手段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大师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对“微课”的发展历程和提高“微课”质量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微课”教学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逐渐产生了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微课”教学资源。

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出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1],针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小型教学材料,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 Lindner 将微型学习描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这种微型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微型学习主要依靠手持移动设备,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传播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 David Penrose 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2],他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搜索相应的资源,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从而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近几年,北美教育界提出了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成为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一种新教学模式。[3][4]翻转课堂是由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把知识传授的过程从课堂翻转到课下,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而把原来通过课外作业和练习等来完成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到课堂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作业答疑、小组的协作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等。“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师生课堂交流探究”,因此,必须以完整的课外学习资源为支撑,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就是“微课”),通常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长度维持在10分钟左右,可通过媒体播放器控制播放过程,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伴进行在线交流寻求帮助,还便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和巩固,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0年,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将“微课”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加以建设,并已取得区域资源建设的成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5]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环境。目前,我国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类院校逐步开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被用于教师网络培训,作为教学观摩和学习交流的手段之一,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乃至自主学习模式逐步转化。

二、提高“微课”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学”为本

为了突出“微课”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特点,依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和认知规律,一段“微课”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中、小学生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学”,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观看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标题到内容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方便学生根据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式学习。要将“微课”的重心放在如何使观看者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门技能上,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入实质性的内容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针对主题内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讲解一样。如果将“微课”视频等同于普通的课堂录像,简单地用视频记录来反映教师的上课过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讲述死板单调,形式过于简单,使观看“微课”视频的学习者尤如一个旁观者,就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优化教学设计

“微课”不是现实课堂中一堂课的浓缩复制,题目不能太大,包含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众多,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微课”制作者应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划分,精心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确定“微课”的标题,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要足够细,学习内容要精练,确保在一段“微课”上能讲清讲透。传统课堂上一节课的内容可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一段“微课”视频的片头要短,开头以提出问题等形式直接切入正题,或针对核心概念进行情境引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解答问题的形式,简捷有效地把知识点、技能点详细展开,综合运用视听技术手段把内容聚焦在核心内容上,对重点知识点和主要操作步骤,通过重复、特写、慢放、字幕等形式强调关键信息,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采用简明化、艺术化、趣味化的手段加以呈现;结尾处可对要点进行简要的小结和测验,也可引出与本段视频密切相关的其它“微课”内容,形成连贯有序的“微课”学习体系。通过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视频内容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微课”的自主性、即时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3.融合多样形式

“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原因是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形象的突出优势,相对于其它媒体方法,视频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6]。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 等),容量比较小,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资源,并能适应移动学习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体形式。同时,“微课”也必须融合多样化的媒体形式,配套“微教案”、“微课件”、思考与评论等资源,将授课视频、PPT课件、相关音视频资料、讲课字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本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与观看“微课”者的眼神交流、鼠标画笔拖点配合解说、得体的着装仪表等,有效提升与“微课”学习者的亲和力,尤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学习指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PPT课件要与教师的授课默契配合,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最好在后期制作时根据需要适时以全屏或窗口形式插入,同时可插入一些短小的音视频演示和动画素材配合讲解。作为完整的教学资源,还可包含其它配套材料,师生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视频,还可查看教案、课件和点评信息,既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所有资源都能灵活方便地在线播放或下载保存到各种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播放器等),适应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4.普及制作技术

“微课”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要能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和普及应用,进而为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易用、好用,既方便学习者使用,又易于制作,能让教师方便地将教学意图充分融入其中并收到实效,否则就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因此,开发“微课”教学资源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要通过教师培训逐步普及制作技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及设备灵活应用于“微课”的录制,如采用DV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头、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摄录功能的设备以及录屏软件,利用普通的教学场所或由教师个人采用简易的制作手段,可利用白板、黑板、白纸、显示屏、投影机等进行演示,或实录课堂交流、现场操作等场景,并采用影音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插入PPT演示、动画、字幕、配音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较专业化的录播教室和专业软硬件,由相关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配合完成。要有计划地培育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微课”开发队伍,逐步形成教师人人都能做“微课”,信息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开发“微课”,不断提升“微课”制作水平。

5.构建网络平台

“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必须扎根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要与各级各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二次开发和重组利用,构建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库,将“微课”资源融入到数字化学习体系中,即可配合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可促进网络化、碎片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为混合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避免出现以往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误区,避免重表面美观,轻实用效果;重评比获奖,轻共享利用,避免造成资源孤立,资源和教学两张皮。为了适应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还应具有学习帮助、学习评价、学习路径、资源搜索、资源推送、学习交互(在线提问、讨论、评价)、辅助工具等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使“微课”资源方便师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动态更新、扩充、修改和完善,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真正体现“微课”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易于学习、乐于学习、便于掌握的特点。

三、结 语

“微课”是一种符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资源,广大师生应充分认识其独特优势,将“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作为混合学习与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从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出发,以“学”为本,面向学生,网络共享,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提高和完善,使“微课”真正成为实用高效、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

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2] 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

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4] 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

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虚拟现实;虚拟教学;教学资源;Virtools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61-03

1 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环境进行高度模仿的仿真技术,其构建的虚拟学习情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以Virtools为开发工具,结合高中立体几何课程,从三维角色设计入手,以交互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使立体几何课程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学习者通过控制三维角色进行学习和自测练习,使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趣味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Virtools简介

Virtools是一款三维交互式软件设计工具。利用Virtools能设计出应用于不同方面的三维产品,如三维游戏、建筑设计、数字图书馆、教育培训等。对已有的三维模型,可以通过Virtools实现多种交互功能。

3 基于Virtools的虚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本文以空间立体几何中的旋转体为核心,综合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围绕各种几何体,进行虚拟情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教学设计案例 以空间立体几何的旋转体中的球体为例,介绍虚拟资源开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2)教学过程。以球体为例,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设置,其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4 基于Virtools的虚拟教学资源开发

利用Virtools作为主要开发工具,配合3DMax进行三维角色设计,结合高中立体几何课程中的旋转体部分,设计开发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虚拟教学资源。开发流程图如图2所示。

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是虚拟教学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1)素材搜集和处理。通过网络和各种参考资料,搜集与空间立体几何相关的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2)场景策划。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轻松利用虚拟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设置主场景和室外场景。

创建3D模型 按照教学需求及教学场景的设置要求,在3DMax中创建三维角色模型。建模过程如图3所示。

绘制教学场景 利用Merge菜单把创建好的三维对象模型组合到教学场景中,并安装3DMax Exporter.exe文件,把导出的文件命名为“教学资源名.nmo”。

交互功能实现 此阶段是整个虚拟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阶段。交互功能包括七部分。

1)导入三维场景。

①在Virtools中,执行菜单“Resources/Create New Date Resource”命令,会生成相应的文件夹和对应的.rsc库文件。

②把各种素材文件分类存放在不同文件夹中。

③执行菜单“Resources/Open Date Resource”命令,选择.rsc文件,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相应的.nmo文件,并将其拖拽到三维编辑区。

2)真实场景模拟。

①添加场景背景图片,添加纹理和材质。把建好的模型拖到3D Layout区。选择BBWorld Environ-mentsBackgroudSet Background Image;再分别单击和,设置纹理和材质参数。

②角色控制。将角色模型拖拽到教学主场景中,学习者可以通过键盘控制角色。

③旋转设置。利用Virtools自带的旋转功能,可以制作出模拟圆柱、圆台、圆锥、球体等立体几何图形的旋转过程。旋转流程如图4所示。

3)导航设计。本文的导航设计,是在场景中构建路标,通过摄像机的方式实现导航引导功能。

①摄像机导航。在场景中创建一个摄像机,跟随角色的移动而移动;通过键盘控制角色的动作。

②场景按钮导航。通过设置数字键按钮,完成不同场景间的切换。

4)场景设计。本文把虚拟场景分为主场景和室外场景。主场景主要用于教学功能的实现,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测试练习等。室外场景则提供了进入主场景的学习途径。

5)交互设计。在主场景中,利用自我检测功能,通过测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练习需要可显示对应答案和答案分析。实现流程图如图5所示。

6)辅助设计。

①场景恢复。为防止学生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迷失航向,首先要设置RestoreIC,储存初始学习状态,这样可以使学生恢复到起始状态,重新开始学习。

②课外资源链接。在Virtools中还可以通过对三维场景和二维页面的链接设置,添加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7)输出虚拟场景。最后通过Create Web Page,将虚拟学习场景生成vmo和html文件,并且把vmo嵌入到html中,最终以网页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赵玉英.基于虚拟情境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曾令菊.基于Virtools的三维虚拟实验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第3篇

1.教师资源的重视与提升

教师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做到知人善任,激励赏识,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充分的归属感、成就感。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联系,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教研氛围。大家要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自身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2.其他学科资源的触类旁通

(1)向语文学科学表达。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写的科学小论文,往往格式固定,内容呆板,文字不够形象、生动,很少能体现童真,可读性不强。而我们总是喜欢读文学类作品,正是由于后者叙述生动。比如作为科学教师的我,曾要求一个班学生记述烧不坏的纸船实验。这个班的学生实验时异常激动,写作时干瘪无味。而经过语文老师的指导,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写出这样的片段:蓝色的火焰像毒蛇一样吞吐着长长的舌头,贪婪地舔舐着薄薄的船底,我们都为小船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儿。然而,过了许久,纸船竟岿然不动,我们惊诧不已,却又不解其故……这个片段就写出孩子心中的疑惑,继而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探究纸船烧不坏原因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烧水前后纸船和水的状态,尝试解释产生纸船烧不坏现象的原因。

(2)向信息技术学科学收集、整理信息。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的要求,如果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联系,将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校内时间里查阅到自己所需的科学资料,而且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精心的指导下,搜索、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增强了。例如,学习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内容时,课前我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上引导他们上网浏览关于岩石与矿物的网站,查找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科学课上,我让学生把收集并整理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这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对看似远离他们生活的岩石与矿物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

(3)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小学数学中分析数据的方法(如绘制各类统计图表)、表达概念之间关系的方法(如画韦恩图)、利用概率的现象预测事情变化的规律等在小学科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如果科学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课上灵活应用,那将起到很好的效果。再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科学课上的绘画与雕塑,科学课上倡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适合自身需要的体育运动等。总之,我们要有大科学的概念,集各学科知识与方法于一体,从而拓宽我们科学的教学思路。

二、硬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适时协助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展示一些不容易感知、存在周期过长(或过短)、缺乏安全性的事物。如对神经系统中神经如何传递信息方式的理解,对太阳系中各行星、卫星与太阳之间运行关系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的认识等。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表现一些抽象的事物及其工作原理。如学生探究影响汽车运动速度的因素时,因为生活实际中的汽车结构复杂,即使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仍有可能工作原理了解不透,如果利用虚拟机器人平台让学生模拟组装、运行,学生就能轻松了解影响汽车行进速度的因素。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模拟教学环节中所需的真实情境。如让学生在一些科普网站中,操作一些角色软件,体验热带丛林中的动物与植物的生存状态;如利用星空模拟软件向学生展现因为环境污染而与我们久违的清晰的星空分布变化图。

2.常见实物资源的生动展现

学生身边常见的实物往往可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因为它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生动的直观印象,也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次,笔者有幸捉到一只活体蜈蚣并制作为标本。课上,我邀请学生观赏,他们针对蜈蚣进行了有趣而深刻的头脑风暴。同时,他们又展开了问题解决行动方案的设计。这样,学生亲历提问、行动验证的过程,这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科普类图书资源的广泛提供

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59-02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1]。

教学工作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线,是学校的核心,也是主管部门考查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观测点,而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则应该成为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运行和操作技能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它也是将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联系起来的科学平台。

一段时期内,能做、会做似乎就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其实不然,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主张建设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思维,不是只模仿教师的案例,而是自己制作出新颖的创意作品。

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及利用途径,主要利用省级实训基地,通过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大学生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等途径,以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2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应该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应该能做到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中职学生相比,学习领悟能力应更强,不仅能做,而且会研究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

实践教学的目标实现当依托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与否取决于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2]。学校建设省级实训基地,不仅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学服务。高端的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目前,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工作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校学的知识和工作中用的技能脱钩,感觉学校学的完全用不上,到企业之后还要回炉再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只局限于完成书本上的案例。

学校的学习情境和企业中的工作环境是一致的,这样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岗位可以零对接,学生在学校里完成的一些实物、作品,可以参加技能竞赛、状元大赛等,一些创新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3 省级数字媒体与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介绍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数字媒体与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基地2012年9月通过江苏省评审,确定为2012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新建、改建实训室和工作室12间,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集教学中心、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开放型、共享型省级综合实训基地。基地里的富媒体体验与创作工作室是华东首个富媒体体验与创作工作室,现场扫描二维码来操控游戏、人机交互设备、150°弧状屏幕出现的三维立体逼真效果,在富媒体(RIA)体验与创作工作室都能够体验到。华东地区首个富媒体体验与创作工作室已投入使用,该工作室由三部分组成:项目研讨区、项目制作区和成果演示区。基地中的很多设备和资源都可以为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服务。

4 开发的具体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措施来开发建设实践教学资源。

1)成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开发团队核心成员包含校内资深教师、企业一线专家、兄弟院校专业教师、苏州漫画学会会员、相关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校企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设计师等。整合区域内行业资源,引入企业可公开的项目资源和标准,实现行业前沿技术第一时间进入教学现场为学生服务,而不仅仅是将学校统发的教材、教师教案、随书光盘、练习题的简单电子化。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需求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首先选取典型学科作为研究个案,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如把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的素材放入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把往届学生优秀作品放入教学资源供学生借鉴。然后,提炼个案的开发研究经验,提升课题的理论研究价值,为其他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经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深层发展。

3)学生工作室进驻。学生成立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一般是以兴趣为基础、以项目为牵动、以育人为目标、以成果为标志的[3]。学生在企业导师、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实施企业管理标准,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将在实训过程中得到提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工作室制作的作品及素材放入实践教学资源供其他学生参考借鉴。

4)学生技能竞赛。学科技能竞赛不仅是高校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而且是一种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依托基地的设备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创作的作品放入实践教学资源。

5)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基地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功能,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直接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对苏州地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媒体和软件技术服务,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为企业和周边院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服务。校企合作过程中制作的作品及素材放入实践教学资源。

6)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基地[4],孵小扶强,形成“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研究、创新创业培训、成果交易”一体的公益型、服务型基地,孵化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和素材放入实践教学资源。

7)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企业一线人员与在校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可以把企业真实案例放入教材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真实又有用。

5 开发的实际意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的创新,而实践教学资源的创新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5]。结合地方特色,紧扣产业需求,建设创新型实践学习资源,可以把重点转移到学生设计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惠。合理开发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是建设精品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并向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带动了教师的科研与创作,广大教师把科研创作成果自觉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有力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给教师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提供了一个渠道,教材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融入了企业的实际案例,又包含应有的理论知识部分,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通过创新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搭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同时提高毕业生对母校的育人工作满意度,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也帮助企业缩短招聘人才的周期,稳定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也可以节约企业的用人成本。

6 总结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重视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大有帮助,可以丰富教学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师授课压力。针对建设团队、大学生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的措施,今后对于措施的有效性评价将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朴成植,戚.对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2(35):75-76.

[2]赵建红,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84-186.

[3]蓝健,邓天峰.构建大学生工作室创新团队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26.

教学资源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42-002

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技术层面逐渐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内外教学资源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成熟的东西不多,目前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是以开发多媒体积件和网络教学的探索为主,缺乏一定的体系,多数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资源现象严重。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载体和使用者,更应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因此系统地、有效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导,提升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层次

1.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起点

将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科研结合起来,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研究促开发,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承担了常州市电教“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对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创建了主页、FTP库、专题学习网站、个人网站、视频平台、教师教研博客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FTP教学资源,在全校已开通并应用,这些教学资源方便了教师备课、上课。

2.成立课程资源开发中心

2007年成立由校长、教务处、教科室、信息中心、教研组长等组成的“教学资源开发中心”,设业务骨干负责具体工作,将教学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

二、以模块建设为主线,强化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效性

以网站、FTP库、电子题库等形式为载体,以课程规划和使用功能为依据,划分成若干模块进行研究和建设,强调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的方便有效。

1.备课组模块(重点建设模块):涵盖学科教学各年级,均为教研过程中整合自编的实用性资源。

高一、高二备课组:教研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创新点和新起点。目前已形成适应新课程标准,与苏教版教科书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方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总要求,按照学校“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方向,结合教研组的“集备+研讨+自备”的集体备课模式,主要是集体备课研讨的记录、教学积件、课例录像等。

教学实施方案: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主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试题库、教学案等。

学生研修资料:从新课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进程,适时提供给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对模块乃至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高三备课组:全套近年江苏大市模考试卷、高考研究(1983-2009全套高考试卷);高三一轮复习教案学案,在两年试用的基础上,按本校的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的要求自编形成的校本资料、 一轮复习同步作业、二轮专题试卷、综合模拟试卷。一轮复习全套课件、二轮复习全套课件。基础知识强化卡片;新鲜+整合+自编,涵盖高三全程教学。

2.教研教参模块: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的再生性资源,是教师提升专业化素质的平台。

高中备课参考:主要是与高中教材相关的知识难点的讲解和拓展等资料,可用于教师学习,自我提升或竞赛辅导。

教学设计智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校教师精编的课时计划,成功的经验,新教师的学习园地。

学科SWF:涵盖教材的FLASH动画积件,是制作课件的绝佳素材,可延续到新课标教材教学,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名校名师资源:省内外名校名生物教师的教学设计,可结合校本扬弃运用。

3.内务成果模块:全套数字化的教研组及备课组的计划、教师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以及奥赛计划、辅导资料和成果。是学科建设的资料性和窗口性的模块。

4.研修资源模块:包括电子图书、生物学家介绍、课件实用图册、实用软件。教学的工具性资源,便于教师制作课件资源、查阅资料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用于师生研学、师生的校本培训。

三、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为目标,构建数字化学科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基础由数字化课本系统、数字化授课系统、数字化备课系统、数字化学习系统四大部分构成:

1.数字化课本系统

数字化课本系统是课本的电子文本,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组成。

2.数字化生物授课系统

数字化授课系统是按照教学要求,请一些优秀的教师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程序化设计,并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或网页,上课时教师只需进行电脑操作即可完成教学。有助于解决生物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跨时空、宏微观等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师资薄弱学校的生物教学,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其中的网络教学不仅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随时超链接到其他网页、文档、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优势,还可利用网络的搜索查阅功能、BBS功能等大大拓展了教学的境界。

3.数字化备课系统

数字化生物备课系统包括以下内容:(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研究资料。(2)课件素材库。素材库应包括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网页、网站、经过精选的“各课相关素材”。(3)课件库。课件可以是自己开发的或征集来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是各级比赛的获奖作品。(4)积件库。“积件”指的是课件中可以相对独立的单元,亦称微课件即半成品。还可以有其他的素材库,如教案库、课例库、试题库,有了这样一套数字化备课系统,老师们备课和制作课件就会方便许多。

4.数字化学习系统

“数字化生物学习系统”供学生自主学习,有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归纳拓展、反馈训练等内容和环节;同时设有学生讨论、作业练习与反馈、测试(包括师测、自测)与反馈、学生质疑与教师辅导答疑等平台,以保证学习效果。

课程改革呼唤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运用渴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资源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在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并举并重,一定能使教学得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