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从1957年Waddington提出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后,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表观基因组学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学标志及其与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这一新兴领域已对毒理学研究与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内,表观遗传学在毒理学研究已较深入地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发表了综述。
1外源化学物的表观遗传毒性
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编码和相关的非编码RNA(如miRNA)来完成的。3种机制各自的贡献取决于特定基因及其环境,如物种,细胞类型,机体的发育阶段和年龄,此外,每个因素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表观基因组的调控是一个强大的和动态的综合过程,在发育和维持分化状态中起关键作用。虽然表观基因组不是所有的改变预期都是有害的,但有些可能产生有害结果(如发育异常,增加疾病易感性等)。在体外,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几类环境化学物,可以修饰表观遗传标志,包括金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空气污染物、毒物和内分泌干扰物/生殖毒物。目前环境化学物表观遗传标志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DNA甲基化,只有少数研究涉及组蛋白修饰和miRNA(表1~3)。外源化学物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可影响细胞应激,并是潜在可逆的;也可能是可遗传的。表观遗传毒性(epigenotoxicity)是指脱离外源化学物暴露后,可遗传的有害改变。广义的表观遗传毒性也可以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非遗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中介的外源化学物毒效应。可遗传的表观遗传毒性和表观遗传改变中介的毒效应是有区别的。表观遗传毒性可以被分为有丝分裂的,减数分裂的或跨代遗传的3类。表观遗传毒性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对毒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文主要讨论目前表观遗传毒性测试的主要发现及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ILSI)“评估表观遗传变化”的研讨会的意见。
2表观遗传毒性的主要发现
2.1化学致癌近年来在多种肿瘤细胞观察到表观遗传事件。表观遗传事件可能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或染色质重构。并估计,在肿瘤细胞中检测到甲基化变化的数目远远多于遗传改变的数目。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事件参与环境与职业因子诱发癌变进程的引发和进展。DNA甲基化异常对肿瘤发生有因果关系作用,甲基胞嘧啶增加突变可能性,增加致癌物结合,肿瘤抑制基因沉默,DNA修复基因沉默,癌的DNA低甲基化和遗传学改变。组蛋白修饰可能通过影响DNA修复和细胞周期关卡,引起遗传学改变。传统的致癌性试验可确定表观遗传修饰诱导肿瘤的可能性。许多不同的啮齿类致肝癌物已被确定,而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的作用模式并无遗传毒性,与人类也无关联性。例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A)介导的和构成性雄甾烷受体(CAR)介导的啮齿类动物癌变。肝肿瘤促长剂苯巴比妥(PB),其与CAR的激活和随后的效果相关。PB诱导的啮齿类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甲基化改变的区域,基因表达的特殊改变和外源性及内源性化合物的代谢。持续的核受体介导的肝脏致癌物的分子分析,将更加明确地表征每个受试化合物的作用模式。表观基因组正常变异性的表征和与处理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影响的理解,将是研究致癌作用模式的巨大挑战。
2.2遗传毒理学评价化学物引起遗传损伤的能力是风险评定的重要内容。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能构成遗传毒性。表观遗传导致基因改变的机制包括:错配修复基因表观遗传缺陷,增加DNA修复基因表观遗传缺陷与癌症特定突变谱相关,参与双链断裂修复的基因的表观遗传失活,有丝分裂关卡基因表观遗传缺陷,致癌物解毒基因与甲基胞嘧啶突变可能性增加,DNA全面低甲基化和染色体不稳定等。已经确定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肿瘤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肿瘤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往往是最早观察到的分子事件。甲基胞嘧啶(5meC)已知是C∶G至T∶A转换突变的热点,起因于胞嘧啶自发性水解和酶脱氨基率的增加和DNA修复降低。增加的5meC脱氨基率和T碱基修复受限可解释在CpG位点突变频率的增加。人类肿瘤p53基因突变的1/4和肿瘤抑制基因p16的C-T转换的1/3已知会发生在CpG位点上。突变的增加也可能来自于饮食中甲基供体的不足。已证明叶酸补充剂能减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和和预防结肠癌细胞p53突变。参与叶酸代谢的酶遗传多态性影响表观遗传标志,改变SAM水平,并能调节结肠癌的风险。也已提出DNA氧化性损伤在癌症的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衰老中所起的作用。8-羟基鸟嘌呤(8oxoG)改变了CpG二核苷酸相邻的C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可能改变DNA甲基化。在CpG内C5-位的损伤影响DNA甲基化。在体外,5meC和5-氯C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基因的沉默。此外,CpG内的8oxoG和HmC或显著减少结合于DNA的MeCP2,并直接导致染色质结构改变。光二聚物,烷基化碱基,脱碱基位点,以及链断裂也会诱导DNA的甲基化变化。对性细胞的致突变性将于下文讨论。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能够筛选表观遗传学介导的危害。例如,在不同啮齿类细胞系经5-氮胞苷处理TK基因可恢复活性。此外,DNA合成抑制剂3-叠氮基-3-脱氧胸苷(AZT)可引起TK位点超甲基化。应进一步开发筛选试验以确定表观遗传学中介的遗传毒性。
2.3发育与生殖的表观遗传毒理学完全分化的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将有相对稳定的表观基因组传递到子代细胞。但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着床前),以及在子宫内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两个表观遗传学的重编程阶段,重新设置DNA的甲基化模式。这两个发育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事件有可能是破坏表观遗传编程的敏感窗口。发育和生殖毒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毒物暴露是否可以直接改变发育的表观基因组,有害的表型是否可跨代遗传,及因此存在的潜在危害。表观遗传编程紊乱可能有助于对表型的跨代遗传。使用Avy小鼠(黄色刺小鼠)模型,饮食暴露双酚A,使Avy和CabpIAP亚稳外延等位基因低甲基化。甲基供体膳食补充剂或染料木素可抵消此低甲基化效应。这些结果与造成表观遗传影响的其他内分泌干扰物报告一致。在环境相关水平低浓度的双酚A(1.2和2.4μg/kg体重)对大鼠可诱导跨代遗传表型异常。暴露于双酚A围生期雄性后代的计数和活力降低,并在F3代持续这些表型。甲氧滴滴涕和乙烯菌核利在子宫中暴露也会导致跨代生殖遗传表型异常。虽然甲氧氯和乙烯菌核利在高于人类接触的剂量观察到病理学改变,但此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型来研究表观遗传跨代的机制。已证明,乙烯菌核利暴露后破坏了多达3代的小鼠一些印迹基因甲基化模式,这表明跨代遗传异常的表型也有表观遗传的基础。
2.4免疫毒理学已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多能幼稚辅T细胞(Th)分化的启动和其效应亚群的成熟。启动后不久,幼稚T细胞同时转录低水平的Th1(CD4)和Th2(CD8)细胞因子,包括IL-2。在选择性转录成为Ifng(Th1细胞因子标记)或Th2细胞因子基因(IL-4和IL-5,IL-13)之前需要几次复制。在体外用5-aza诱导T细胞,导致由早先不产生这些细胞因子的T细胞系产生IL-2和IFN-g。在用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处理的CD4T细胞研究证实干扰素IFN-G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表观遗传机制是Th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尽管与小鼠相比,人类IFNG基因缺乏脱甲基化,分化的人类Th细胞CpG甲基化分析显示出与小鼠类似的结果。将化学物诱导的小鼠T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改变数据外推到人应要谨慎。
2.5其他终点从鼠类模型或单一基因的表观遗传学的某些成果已被外推于人类疾病原因。表观遗传学基础的表型被认为是人类疾病的起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确定表观遗传的正常变异和评价表观遗传影响需要适当的实验设计和对照。已经提出,内分泌干扰物的表观遗传毒性可能导致暴露人群的许多发育,代谢和行为障碍。对其他靶器官或终点的表观遗传毒性还有待研究。
2.6检测流程和模型Szyf2007年对检测表观遗传毒性提出的研究思路为:①在生命一个时间点的环境暴露可能会改变表观遗传编程,导致稳定改变表型和反应性,②毒物暴露可能导致表观遗传重编程,导致生命后期表型的变异。Reamon-Buettner和Borlak提出使用动物模型(如鼠类)环境暴露后分析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方案,见图1。已推荐了检测表观遗传毒性的动物模型,特别是Avy小鼠和Axin1融合(Axin1Fu)小鼠能用于研究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畸形之间的联系,因为在特定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可以与小鼠遗传疾病广泛链接。
3ILSI的“评估表观遗传变化”研讨会
2009年10月ILSI的健康与环境科学研究所(IL-SI/HESI)主办“评估表观遗传变化”研讨会,评估和提高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包括跨代的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还讨论了将表观遗传纳入安全性评价的几个问题。
3.1可能用于评价化学物产生表观遗传毒性的模型系统大鼠和/或兔可能是评价外源化学物产生表观遗传变化影响F1和/或F2和F3代的适当的模型。小鼠可能是更易于处理的模型,因为小鼠基因组有更多的数据,并已有用于检测表观遗传变化的工具。已建议Avy小鼠模型作为潜在的筛查工具,其毛色受亚稳Avy等位基因IAP隐蔽启动子附近CpGs甲基化状态的影响。然而,Avy小鼠模型用于筛选可能过于敏感。其他可能的模型包括斑马鱼和秀丽隐杆线虫,以及蜜蜂和果蝇。体外模型是使用哺乳动物细胞或利用干细胞。干细胞包括其他物种不存在的印迹基因。印迹基因有可能作为确定表观遗传改变的感应器。以上讨论的模型有可能用于潜在危害识别,并提供机制基础。然而,将很难直接解释这些数据对整体动物和人类的意义。在表观遗传模型转化为管理决策测试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和验证研究。
3.2可能评价的终点/靶对于表观遗传变化的指标,应确定适应反应还是有害反应。确定表观遗传修饰与可能提示特定有害影响的疾病相关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强的关联需要表型锚定。在发现受影响的表观遗传效应的基因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础上,应建立由表观遗传机制调控的基因数据库。表观遗传效应很可能有物种,组织,暴露和时间特异性。目前,在研究中实验对照组是化合物反应表观遗传变化的最适当的参照,建立表观遗传印迹的参考对照范围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区域甲基化模式可能更趋于稳定和遗传。
3.3可能应用的技术关于DNA甲基化和miRNA,以阵列为基础的平台,针对人类和小鼠样品已优化。针对大鼠可用的工具有限,但可用根据大鼠基因组序列基于阵列的高通量方法。虽然硫酸氢盐为基础的测序评价DNA甲基化方法可用于所有物种,但需要发展高通量测序方法。区分异常信号和背景信号并不容易,最大的挑战将是数据分析和解释,应发展信息学。
3.4管理机构的观点为了将表观遗传毒性纳入风险评定,有很多的考虑。必须明确的问题,理解环境、营养和/或药物暴露对个人,群体及跨代水平的公共健康的潜在长期影响,界定希望解决的问题,确定模型系统。这就需要努力使与有害结局和基线改变相联系的研究设计、方法和模型标准化。以适当的参考化合物、途径和剂量验证该模型。模型试验检测的任何变化必须以合理的方式链接到表型或临床结局。对于法规测试,方法必须标准化,具有重复性和重现性。为了将表观遗传数据有效地纳入人类风险评定,最好与管理机构共同努力,确定一个正常基线范围,并与有害结局关联,界定公共卫生关注的适当水平。管理机构将需要开发分析工具,以对公共健康方面的数据进行解释,并将此类数据应用于风险评定模式和慢性健康结局。
【关键词】恶性肿瘤;表观遗传;甲基化;基因印记;微小RNA;组蛋白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17-02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恶性肿瘤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肿瘤都能找到表观遗传水平的异常。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对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提高生存率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及特点
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经历多步骤突变所引起的细胞克隆性疾病,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分化不好,异型性大。②核分裂象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③生长速度较快。④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⑤常见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继发改变。⑥对机体的影响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和恶病质也常发。
2.肿瘤的发生与表观遗传
传统遗传学认为肿瘤是多基因参与的疾病,通常是2个/2个以上癌/抑癌基因参与按一定方式组合的多基因、经历多步骤突变所引起的细胞克隆性退化性疾病。主要基因:缺失、重排、断裂、突变等。基因改变的结果就是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如结肠癌相关基因:APC,RAS,P53,DCC.脑胶质瘤相关基因:P53,Interferons,MTS1,MTS2,EGFR,肺癌相关基因:RAS,c-myc,Rb,P53等。
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的癌细胞中,其主要的基因是完整的,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变异,突变和缺失等,这些事实就提示我们重新思考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是不是有什么比基因改变更为重要的因素导致了正常细胞的恶变。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和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生物体除了具有编码遗传信息外,还存在大量隐藏在DNA序列之中或之外的遗传信息,这些非编码RNA、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共价修饰系统共同构成的组蛋白密码等,统称为表观遗传学信息 [1]。 此种遗传方式称为表观遗传方式,而研究表观遗传方式的学科称之为表观遗传学[2]。表观遗传有三个特点①可遗传性;②可逆的基因表达调节;③没有DNA序列的变化或者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表观遗传的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基因印记、DNA甲基化与转座子的稳定性、组蛋白共价修饰、染色质重塑、假基因、基因组中的非编码RNA、微小RNA、反义RNA、内含子、核糖开关。
2.1 DNA甲基化
对于不同肿瘤细胞的DNA分析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出现基因突变的概率要大大低于预期[3]而在转录组范围内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由启动子高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的抑制,发现高达5%的已知基因在肿瘤细胞中发生了异常的启动子高甲基化[4]。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与基因突变相比,DNA甲基化改变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对于畸变、损伤的细胞可引发其凋亡程序,使细胞发生凋亡,50%的恶性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沉默失活[5]。p53基因编码区的甲基化状态很容易发生脱氨基作用而发生5mCT的转换。同时,INK4a/ARF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可以使p14ARF 表达下降,导致原来受p14ARF 抑制的MDM2表达上升,从而结合p53并使其发生蛋白质水平的讲解,进而帮助细胞逃避p53引起的细胞凋亡[6]。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细胞中端粒酶阳性率高达8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变组织及慢性肝炎组织,而正常肝脏组织没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的重要成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活性与端粒酶活性高度相关。次研究中的肝细胞系L02中hTERT启动子有甲基化修饰,其mRNA低水平表达,经5’-aza-dC去甲基化处理,hTERT mRNA可被上调,端粒酶活性也随之上升,其mRNA高表达亦不受5’-aza-dC影响[7]。由此我们可以认为hTERT mRNA的低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修饰相关,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无限复制。钙结合蛋白(S100A4)是S100A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在结肠,胃,胰腺,乳腺等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以及不良的预后有关,它能调控产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酶,有利于细胞的运动侵袭扩散,是单个的恶变细胞穿过细胞外基质转移到毛细血管和淋巴道。Xie R等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中,S100A4过表达时由于启动子区低甲基化造成的[8]。位于线粒体的BCL-2相关蛋白BNIP3,也是一个凋亡因子,可诱使缺氧损伤的细胞凋亡,但是BNIP3的启动子区域也包含有CpG岛,发生恶性变的细胞BNIP3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会引起该基因的沉默,那么细胞液就可以逃避缺氧时的凋亡[9]。
2.2 组蛋白
组蛋白甲基化的失平衡与人类许多肿瘤相关,比如常见的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失平衡的出现导致与这些恶性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或者癌基因平衡的改变。众所周知,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及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其中EBNA2是EB病毒的核心抗原之一,LMP1(潜伏期膜蛋白1)是已确认的EB病毒编码蛋白,有促癌的作用,二者在EB病毒相关的鼻咽癌及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中,主要在原始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过程中起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组蛋白的甲基化的改变可导致EBNA2和LMP1基因转录能力的异常,从而影响EB病毒感染潜伏期细胞的致癌潜能。Chau等研究发现,EB病毒Ⅰ期潜伏期细胞中的H3K9高甲基化导致EBNA2和LMP1基因转录的抑制,致使其致癌能力下降。而H3K4的甲基化导致EBNA2和LMP1基因转录的激活,使得EB病毒Ⅲ期潜伏细胞致癌潜能提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能取出赖氨酸残基上的乙酰基,是基因表达沉默,由此可见组蛋白的异常去乙酰化可能源于乙酰化酶特异性下降.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改变引起组蛋白活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基因表达的沉默,如果这个沉默基因是抑癌基因,那么就会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
2.3 基因印记
H19是位于人11p15.5染色体区域的印记型基因,可能是一种与肿瘤发生呈负相关的基因。11p15.5是人类最大的基因基因簇集区域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19与肾母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呈现负相关[10]。 并且H19基因在高分化侵袭力弱的肿瘤细胞中不表达,而在低分化高侵袭力的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葡萄胎中当H19基因丢失会增加恶性倾向的的发生机率[11]。Li[12] 报道了肝癌和肝胚胎瘤都有IGF2的启动子和LOI(Loss of Imprinting)的表达异常。IGF2在我们人类有四个启动子,其中启动子Ⅰ是非印记基因,主要是启动非等位基因的表达,例如人肝脏IGF2的表达。而启动子Ⅱ、Ⅲ、Ⅳ是印记化基因,可以启动单等位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胚胎期具有活性。如果成年肝脏出现P2、P3和P4的激活表达,并且伴随LOI的出现,则与肝癌的发生密不可分。如果胚胎期的IGF2发生了LOI则大大提高了发生肝胚胎细胞瘤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基因印记的发生与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于肿瘤类型以及发生有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具有发育阶段的特异性。
2.4 微小RNA
Yanaihara等[13]研究发现,肺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有43种微小RNA的差异,28种表达下降,15种表达上升,这些变化的微小RNA大部分处于基因的缺失、扩增、转位的高发区域。其中49%的微小RNA在复发的和没有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出现表达差异。由此我们可知,特殊的微小RNA表达谱可以预测肺癌的预后情况。马兆龙等[14] 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微小RNA芯片技术检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组织、乙肝肝硬化组织、人类正常肝脏细胞中的微小RNA表达谱的差异,发现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乙肝肝硬化组织两者与正常的肝细胞的微小RNA相比较,前两者的表达超过正常2倍的微小RNA有6个,下调超过2倍的微小RNA有8个。与正常肝细胞相比有明显差异的微小RNA,在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肝癌中在表达量上无明显差别。故推测微小RNA表达的出现可能表明了这一病理进程: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肝癌的必然进程,而微小RNA的表达的出现是此进程的使动因素。Kota等[15]研究表明,恢复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下调的微小RNA的表达水平可以抑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微小RNA在恶性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DNA甲基化、组蛋白、基因印记、微小RNA等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据此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由于部分表观遗传修饰的可逆性,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些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去乙酰化抑制剂在临床中的良好的治疗效果,要求我们对于各种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病因之间关系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明确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靶标.更好的做好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治疗,为此更好地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途径。我们相信,随着表观遗传学以及恶性肿瘤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将成为恶性肿瘤筛查,早期诊断以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科研途径。
参考文献:
[1] 薛京伦.表观遗传学:原理、技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吴超群.表观遗传学和人类疾病[J].2006,13(3):112-119
[3] Thomas R K,Baker A C,DeBiasi R M,et al. High-throughput oncogene mutation profiling in human cancer[J]. Net Genet,2007,39(3):347-351.
[4] Schuebel K E,Chen W,Cope L,et al. Comparing the DNA hypermethylome with gene mutation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J]. PLoS Genet,2007,3(9):e157.
[5] Levine A J.p53,the cellular gatekeeper for growth and
[6] Yin D,Xie D,Hofmann W K,et al. Methylation,expression,and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cell cycle control genes in human brain tumors[J]. Oncogene,2002,21(54):8372-8378.
[7] 李正友,张长松,郭献灵,等. DNA去甲基化对肝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上调的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61-64.
[8] Xie R,Loose DS,Shipley Gl,et al. Hypomethylation-induced expression of S100A4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J]. Mod Pathol,2007,20(10):1045-1054.
[9] Murai M ,Toyota M,Suzuki H,et al. Aberrant methylation and silencing of the BNIP3 gene in colorectal and gastric cancer[J]. Clin Cancer Res,2005,11(3):1021-1027.
[10] Hao Y,Crenshaw T,Moulton T,et al.Tumor-suppressor activity of H19 RNA.Nature,1993,365:764-767
[11] Franklin GC,Adam GIR,Ohlsson R,Genomic imprinting and mammalian development.Placenta,1996,17:13-14
[12] Li X,Adam G,Cui H,et al.Expression,promoter usage and parental impeinting statu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Ⅱ(IGF2)in human hepatoblastoma: uncoupling of IGF2 and H19 imprinting[J].Oncogene,1995,11(2):221
[13] Patnaik SK,Kannisto E,Knudsen S,et al.Evaluation of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s that may predict recurrence of localized stageⅠ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J].Cancer Res,2010,70(1):36-45
【摘要】
目的RAS相关结构域蛋白1A基因(RASassociateddomainfamily1Agene,RASSF1A)启动子区超甲基化介导的基因转录失活在卵巢癌中频见,可作为卵巢癌诊治过程中有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RAS相关结构域蛋白2A基因(RASassociateddomainfamily2Agene,RASSF2A)与RASSF1A同源,其基因异常甲基化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RASSF2A甲基化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及高甲基化与mRNA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10-01-2014-12-31聊城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50例上皮性卵巢癌、27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2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卵巢肿瘤组织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采用RT-PCR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采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进行去甲基化干预实验,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RASSF2A基因mRNA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5.00%(19/20),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为59.26%(16/27),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为34.00%(17/50),表达强度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55,P<0.001。RASSF2A基因启动子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0(0/20),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为22.22%(6/27),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为46.0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4,P<0.001。RASSF2A甲基化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RASSF2A基因甲基化与其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甲基化阳性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甲基化阴性组织。5-aza-dC药物作用后,卵巢癌细胞株中RASSF2A基因甲基化被逆转,而其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结论RASSF2A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沉默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甲基化;RAS相关结构域蛋白2A基因;基因检测
上皮性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恶性程度最高和预后最差的肿瘤,其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大量研究已证实,RAS相关结构域蛋白1A基因(RASassociateddomainfamily1Agene,RASSF1A)启动子区超甲基化介导的基因转录失活是卵巢癌中的频发事件,可作为卵巢癌诊治过程中有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2-4]。与RASSF1A具有高度同源性的RAS相关结构域蛋白1A基因(RASassociateddomainfamily2Agene,RASSF2A)异常甲基化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和MSP方法检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细胞株中RASSF2AmRNA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RASSF2A启动子甲基化与其mRNA的表达以及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RASSF2A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收集2013-10-01-2014-12-31聊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5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7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0例。所有组织标本均经病理学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疗或激素治疗。标本采集在离体后10min内进行,并迅速放入液氮罐保存,后转移至-80℃冰箱保存。上皮性卵巢癌病例中,依据2006年FIGO分期标准,Ⅰ~Ⅱ期19例,Ⅲ~Ⅳ期31例;依据2003年WHO组织学分类标准,浆液性腺癌24例,黏液性腺癌16例,子宫内膜样癌10例;高分化10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25例;有淋巴转移27例,无淋巴转移23例;年龄<50岁者19例,≥50岁者31例。
1.2细胞株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3AO由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1.3主要试剂Trizol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DNA甲基化试剂盒购自德国Qiagen公司,引物均由上海生工设计合成。
1.4实验方法
1.4.1细胞培养及药物处理在37℃、5%CO2及饱和湿度的孵育箱中静置培养卵巢癌细胞株,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基及时换液。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5-aza-dC处理卵巢癌细胞株,常规换液,保持上述药物浓度。于药物连续作用72h后收集细胞。
1.4.2RT-PCR检测参照Trizol试剂说明书提取组织及细胞总RNA。测得其浓度及纯度符合实验要求后,取2μL总RNA进行逆转录。所得cDNA经半定量PCR扩增。RASSF2A基因上游序列为5′-GCG-CCTAGAACGTGTTTTTC-3′,下游序列为5′-ACT-AGGCGTCCTCACATTGC-3′,扩增产物长度为563bp。以GAPDH作为内参基因,上游为5′-CAA-CGGATTTGGTCGTATT-3′,下游为5′-CACAGTC-TTCTGGGTGGC-3′,扩增片段长度为166bp。PCR反应条件为95℃10min,95℃30s,58℃30s,72℃30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下观察实验结果。
1.4.3DNA的提取及亚硫酸盐修饰采用酚氯仿法提取组织及细胞总DNA,并对基因组DNA进行亚硫酸盐修饰,按照甲基化特异性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得产物直接用于PCR扩增或保持在-20℃冰箱保存备用。
1.4.4甲基化特异性PCR使用2对引物检测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甲基化引物正义链为5′-GTTCGTCGTCGTTTTTTAGGCG-3′,反义链为5′-AAAAACCAACGACCCCCGCG-3′,非甲基化引物正义链为5′-AGTTTGTTGTTGTTTTTTA-GGTGG-3′,反义链为5′-AAAAAACCAACAACCC-CCACA-3′,扩增产物长度均为108bp。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0min,95℃变性30s,58℃复性30s(甲基化);54℃复性30s(非甲基化),72℃延伸3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所得产物电泳后摄像,分析结果。
1.4.5甲基化结果判定标准若仅甲基化引物扩增出阳性条带,为完全甲基化;若仅非甲基化引物扩增出阳性条带,为非甲基化;若两者均扩增出阳性条带,为部分甲基化。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分析数据。RASSF2A甲基化、mRNA表达在卵巢肿瘤组织间的差异以及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ier确切概率法。RASSF2A甲基化及其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卵巢癌细胞系中RASSF2AmRNA表达量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卵巢肿瘤组织RASSF2AmRNA的表达表1和图1所示,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RASSF2AmRNA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5.00%(19/20)、59.26%(16/27)和34.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55,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卵巢癌组与交界性肿瘤组比较,χ2=4.568,P=0.033;卵巢癌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χ2=21.280,P<0.001;交界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χ2=7.719,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卵巢肿瘤组织RASSF2A基因甲基化水平表1和图2所示,97例卵巢组织标本均成功进行了MSP实验。50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有13例发生了部分甲基化,10例完全甲基化,甲基化频率为46.00%(23/50);27例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甲基化阳性率为22.22%(6/27),其中2例为完全甲基化。而2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均未扩增出甲基化阳性条带,甲基化频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4,P<0.001。
2.3RASSF2A基因甲基化与其表达的相关性表2所示,RASSF2A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在RASSF2A基因发生甲基化的组织中,RASSF2A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提示RASSF2A基因高甲基化可能是该基因表达沉默的原因之一。
2.4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表3所示,RASSF2A甲基化程度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55-aza-dC作用结果图3所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3AO中均检测到RASSF2A基因甲基化,经去甲基化药物5-aza-dC作用后,SKOV3细胞由完全甲基化转变为非甲基化,而3AO细胞甲基化状态被部分逆转。SKOV3和3AO中RASSF2AmRNA表达水平较低,经药物干预后,SKOV3(t=-5.258,P=0.006)和3AO细胞株(t=-3.060,P=0.038)RASSF2A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其机制可概括为遗传学机制及表观遗传学机制,换言之,肿瘤抑制基因功能的失活既可以是不可逆的,即遗传学机制,如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缺失,也可以是可逆的,即表观遗传学机制,如基因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与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内容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且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可遗传的、可逆性的基因组修饰作用[5]。DNA甲基化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最普遍的表观遗传学事件。相对于Knudson’s的二次打击学说,基因甲基化仅靠一次打击就可导致基因失活,肿瘤易感性增加[6]。RASSF2是新近发现的RASSF家族成员之一,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RASSF2与其他成员一样,也含有RAS相关域[7]。RASSF2位于人类常染色体20p13,有32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11个外显子。根据不同的启动子和外显子选择剪接,可形成RASSF2A、RASSF2B和RASSF2C3个不同的转录本,其中,RASSF2A是最长的转录本,也是唯一一个含有5′CpG岛的转录本。RASSF2A在卵巢癌组织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如抑制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等,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本研究分析了RASSF2A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及其甲基化水平。RT-PC检测结果显示,RASSF2A基因表达水平在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依次降低,提示RASSF2A的转录失活,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恶性演进过程,RASSF2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也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张娴等[8]研究结果显示,RASSF2A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与宫颈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未发生RASSF2A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基因异常甲基化从交界性肿瘤到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RASSF2A基因甲基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现象,说明了RASSF2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从卵巢上皮增殖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与卵巢癌发生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RASSF2A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基因表达沉默有关[9-1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生RASSF2A甲基化的组织中,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两者呈负相关。结果提示,在卵巢癌中RASSF2A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其低表达或者表达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在细胞试验中也得到验证。应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dC对卵巢癌细胞株进行去甲基化处理后,卵巢癌细胞株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被逆转,而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进一步证实了RASSF2A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在调节RASSF2A基因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RASSF2A基因甲基化程度与宫颈癌、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8,12],而与胰腺癌和结直肠癌[9,13]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另有研究表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癌症患者年龄密切相关[14]。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显示,>45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RASSF2A甲基化(P=0.041)[15]。在结肠癌和口腔鳞癌中也发现,RASSF2A基因甲基化程度与年龄相关[13,16]。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伴随着时间的进程,DNA甲基化异常会不断呈现,由此认为,表观遗传学疾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性疾病。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肿瘤多发生在老年人。检测DNA甲基化程度可作为细胞衰老的标志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RASSF2A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是上皮性卵巢癌中的早期频发事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RASSF2A基因甲基化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上皮性卵巢癌中RASSF2A基因甲基化不是年龄相关的表观遗传学改变。
综上所述,RASSF2A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是卵巢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频发事件,是导致卵巢癌中RASSF2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的重要原因,其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病过程,并在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RASSF2A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可作为表观遗传学的分子靶标,指导卵巢癌的诊断及其预后判定。
参考文献
[1]SiegelR,NaishadhamD,JemalA.Cancerstatistics[J].CACancerJClin,2012,62(1):10-29.
[2]ShiH,LiY,WangX,etal.AssociationbetweenRASSF1Apro-motermethylationandovariancancer:ameta-analysis[J].PLoSOne,2013,8(10):e76787.
[3]李其荣,刘培淑,冯进波.卵巢肿瘤组织和血清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5):374-377.
[4]FuLJ,ZhangSL.ExpressionofRASSF1Ainepithelialovariancancers[J].EurRevMedPharmacolSci,2015,19(5):813-817.
[5]MannJR.Epigeneticsandmemigenetics[J].CellMolLifeSci,2014,71(7):1117-1122.
[6]JoungJG,KimD,KimKH,etal.Extractingcoordinatedpat-terntsofdnamethylationandgeneexpressioninovariancancer[J].JAmMedInformAssoc,2013,20(4):637-642.
[7]AkinoK,ToyotaM,SuzukiH,etal.TheRaseffectorRASSF2isanoveltumor-suppressorgeneinhumancolorectalcancer[J].Gastroenterology,2005,129(1):156-169.
[8]张娴,张友忠.宫颈癌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7):524-526.
[9]ZhaoL,CuiQ,LuZ,etal.AberrantmethylationofRASSF2Ainhuman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anditsrelationtoclini-copathologicfeatures[J].Pancreas,2012,41(2):206-211.
[10]Guerrero-SetasD,Perez-JanicesN,Blanco-FernandezL,etal.RASSF2Ahypermethylationispresentandrelatedtoshortersurvivalinsquamouscervicalancer[J].ModPathol,2013,26(8):1111-1122.
[11]任芳,波.RASSF2基因甲基化与卵巢透明细胞癌的相关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1):969-972.
[12]MaruyumaR,AkinoK,toyataM,etal.CytopalsmicRASSF2Aisaproapoptoticmediatorwhoseexpressionisepigeneticallysi-lencedingastriccancer[J].Carcinogenesis,2008,29(7):1312-1318.
[13]ParkHW,KangHC,KimIJ,etal.Correlationbetweenhyperm-ethylationoftheRASSF2ApromoterandK-ras/BRAFmuta-tionsinmicrosatellite-stablecolorectalcancers[J].IntJCancer,2007,120(1):7-12.
[14]HorvathS.DNAmethylationageofhumantissuesandcelltypes[J].GenomeBiol,2013,14(10):R115.
[15]LiaoX,SiuMK,ChanKY,etal.HypermethylationofRASef-fectorrelatedgenesandDNAmethyltransferase1expressioninendometrialcarciongenesis[J].IntJCancer,2008,123(2):296-302.
关键词: 遗传学课程 “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 教改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进展最快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该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遗传学课程是高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经典遗传理论,又及时穿插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这是高校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几年来,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我院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的“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选、优化课程内容
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制订的新教学方案强化了实践环节,相应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同时由于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概念、新理论、新成就不断涌现,知识内容不断增加,因而,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课程的精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首先整合课程体系,精选、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处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的比例关系,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注意遗传学与各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纵横联系,避免重复。基于以上理念,我们略去了教材中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基因的调控等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的内容,并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精简,增加了端粒的结构与功能、表观遗传学等内容,从而使遗传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2.贯穿创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新”,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奉行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教师 “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与时俱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师生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灵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单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推理法、抽象概括法等。如:采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连锁交换规律中的交换值与基因之间距离、连锁强度及与交换的性母细胞数之间的关系,交换值与重组值的区别,三点测验中双交换与干涉及并发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激活学生高级认知的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而不再依赖过多的机械记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三大遗传规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遗传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让学生有置身于科研实战环境的感觉,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由组合及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基因显性的表现形式、伴X显隐性遗传及广义和狭义遗传力等内容,通过采用比较、启发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使基础题突出代表性,能力题突出综合性,并定期开展课外习题辅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紧跟学科前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研究前沿不断拓宽和深入,因而遗传学的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首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在遗传学教学中,要随时注意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从而营造一种微妙、温馨,令人产生创新冲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想象、推测、讨论,并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跟踪、查阅新知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能够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轻松实现教学相长。
除此之外,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随时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实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遗传学的研究热点,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指导他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补充课堂之所学。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培养兴趣、开阔眼界,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主讲教师以电子邮箱或QQ群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及时最新教学材料和通知,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配备青年教师为课程助教,在课程主讲教师指导下负责学生习题 、课外辅导、课程网站建设及参与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综合运用教学团队的力量,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强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为此,我们整体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精选基础性实验,革新验证性实验,拓展综合性、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将一些实验内容综合,并增加自选性实验和自我设计实验,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要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验考核由注重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等)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
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1亿元,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扶持的主导产业和支持的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提高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快预算支出进度,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3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指标69.3亿元。财政部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项目前期准备等相关工作,在确保符合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待2013年预算年度开始后,即可按程序拨付使用提前下达资金,并按照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
日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北京召开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启动部署会议。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决定,在2005年实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试行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明年起,在全国试行林果业(果茶桑)、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农机化水平评价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特色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
会议指出,构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充分发挥统计功能和作用的必然选择。会议认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扎实,研究队伍专业,研究过程严谨,研究结论可行。会议强调,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行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注重总结,务求实效,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职教服务“三农”成效明显5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85亿人次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7265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实体经济产业大军中的主体力量,为我国持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职教服务“三农”成效明显。这是笔者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日前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年)》中获悉的。
该报告显示,我国中职和高职的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5%和87%以上。中高职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教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
该报告同时显示,10年来,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国家重点建设的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一大批涉农院校及农业专业点,构建起了覆盖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和农业产业输送了300多万名毕业生,有2500多万名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万人。
该报告将职业教育10年取得的成就概括为5个方面: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行业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行业与学校对话协作等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我国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课题组有关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结果被国际知名刊物《植物细胞(ThePlantCell)》期刊接受。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这是该课题组继2011年在《ThePlantCell》报道水稻育性相关研究成果后又一次在该期刊。
万建民课题组长期从事水稻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一般比亚种内杂交水稻产量潜力高10%~30%,但籼粳亚种间杂种存在半不育、超亲晚熟和株高超亲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万建民课题组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发现了1个显性矮秆突变体Epi-df,具有较强的降秆能力,有望在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解决F1代株高偏高问题。
据了解,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学科。表观遗传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仅有极少数的自发表观突变体被发现,如DNA过甲基化突变体clk、Epi-dwarf1、lcyc、以及Cnr;而DNA去甲基化突变体目前仅发现一例,即拟南芥fwa突变体。在禾本科植物尤其是重要作物中还未有DNA去甲基化突变体的报道。
“十二五”期间将解决3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冠宇29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闫冠宇说,在将要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约3亿农村居民中,有1.96亿为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原因主要是水源来水减少、水污染加剧、部分已建工程建设标准低及老化失修严重、国有农林场和农村移民、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等。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近4年全国农民减负22.95亿元
记者24日从农业部获悉,2008年以来,农业部加大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力度,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4年共减轻农民负担22.95亿元;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24亿元。
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全国30个省共成立了1800多个仲裁委员会,聘任了一万多名仲裁员,健全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切实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银监会:对农户贷款应给予容忍度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已于近日,管理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强调,农村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农户贷款资金及管理成本、贷款方式、风险水平、合理回报等要素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利润率和支农惠农要求,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应以支持农户贷款发展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贷款定期考核制度,对农户贷款的服务、管理、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容忍度。对于因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原因造成借款人无法按原定期限正常还款的,由借款人申请,经农村金融机构同意,可以对还款意愿良好、预期现金流量充分、具备还款能力的农户贷款进行合理展期,展期时间结合生产恢复时间确定。已展期贷款不得再次展期。展期贷款最高列入关注类进行管理。
作为涉农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贷款规模近年来稳步增长。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34840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160%,占涉农贷款的两成以上。
中央财政追加5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
记者19日获悉,财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达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据悉,此前,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切实解决困难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财政部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下达了今年395.72亿元补助资金、500万户补助任务。
财政部表示,此次追加的补助资金将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其中支持东北、西北、华北等“三北”地区和自治区20万农户结合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
财政部指出,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
财政部要求,各省(区、市)要依据农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分类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困难农户危房改造的负担。
1-9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量突破5700万台
今年1-9月,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产品销售5730.8万台,实现销售额1538.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2.1 %和21.6 %。其中,9月份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644.2万台,实现销售额175.4亿元,同比增长33.7 %和39.4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5亿台,实现销售额6597.6亿元。
1-9月,从销售地区看,安徽、河北、江苏3省销售额位居全国前三,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33.3 %;从产品品类看,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4类产品销售额均超过200亿元,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84.2 %;从企业看,海尔集团、格力集团和海信集团位列销售额前三,分别为185.3亿元、130.9亿元和128.4亿元,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28.9%。
全国已有40多万农村居民用上了低价代燃料电
记者从16日在安徽休宁县召开的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现场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2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建成发电,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2.3万千瓦,解决了4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15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