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第1篇

一、生物教师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教材中思想教育的题材

在备课中,重视教材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内容教学的备课。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教育,要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内化过程,不是三言两语、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很大,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时,只看重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管知识传授,不管思想教育的现象。其实,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爱自然、爱国家、爱科学的教育题材,但却被有些教师忽视了。新课改要求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因此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相关资料,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没有在备课中加以体现。

2.轻单元重课时

有的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习惯于一头扎进课时备课,备课前不能从整个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认识该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只对当节教材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挖掘,教案书写认真,环节也很齐全,但忽视了该节内容与前后章节的联系,不能清晰定位该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对后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这些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教学经验和教育水平有限,搞不清该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挖不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到各章节编排顺序的原因,因而不知单元备课备什么、怎样备,构建不出知识框架,使课时备课各自孤立,单元备课有形式无内容,或者干脆就没有单元备课。例如,苏教版教材“遗传的分子基础”一章,许多教师在备“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时,不能从DNA结构和基因的关系以及DNA在整个“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中的作用,来把握该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没有及时进行“遗传物质”专题的单元备课和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对DNA、染色体、基因等概念进行比较理解,割裂了对转录、复制等过程的理解。

3.忽视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教师备课不能跨学科辅助生物教学是因为教师知识面窄,不注意其他学科与生物学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思考。生物学科知识与化学、地理、医学等知识联系紧密,有些生物学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酶的浓度和底物的浓度对酶促反应有影响”的备课中,如果用“化学反应平衡”来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群落初生演替主要阶段的特点。

4.重知识轻能力

只有通过主动的思考和参与,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惯和品格,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备课时,正确地处理知识传授与学生智能发展的关系,从发展学生智能出发传授知识,注意把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教学中,做到出发点在知识上,落脚点在能力上,要重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讲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讲得再明白,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

目前社会上对教育的功利化需求还相当明显,应试教育还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使得部分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例如,对于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有的教师备课时只注重实验原理、材料、过程、现象等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不设置学生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甚至也不设置“应选什么颜色的叶子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同学们有哪些办法将一片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出来?”等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5.重形式轻内容

有的教案书写工整、项目齐全,但教学内容很少,空洞无物,不实用。相反,有的教案内容具体、祥实,操作性也很强,但书写潦草、项目残缺,形式不规范,特别是无板书设计,教后感更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甚至无教后感。前者的主要原因是个别教师缺乏事业心和教学热情,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做表面文章,所以备课肤浅,有形式无内容,达不到备课目的。后者是由于教师不注重理解教学目标要求,不注意重难点的确立,更多地关注知识,为了简单省事就将教案中应有的项目省略了,这容易造成授课时偏离教学目标,混淆教学内容的要求等级,难以把握教学难度。

6.重“写”轻“思”

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灌输知识”的认识层面,没有认识到备课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上课的思路、方法及学情,没有反复推敲、修改学案,在上完课以后,没有认真反思备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知道教后感写什么,致使备课仍停留在写教案的认识上。很多的时候教师写教案前,没有潜心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没有翻阅资料,没有完成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没有讨论和全面的思考,没有精心的安排,只是照抄课本和教学资料中的有关内容,备出的课脱离实际,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误认为备课就是简单地撰写教案或制作课件,没有认识到教案和课件只是繁杂的备课过程的一个环节,故重写,不重思。其实,备课是一个教学艺术研究的过程,教师备课的最高形式是教育科研,教师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极大的教学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教研意识,不注重教学资料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就备不出有创意的课,写不出高质量的教案。

二、解决教师备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教师备课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教师的敬业程度和专业素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学校应通过思想教育、专业培养、优秀典型引领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备课的主体,是备课过程的思考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备课的质量。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主幼暄薪萄ё柿希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也就一定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写出优秀的教案,上出精彩的课。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者可通过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考核,引导教师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后续上课效果、学生作业质量及考试成绩。在实际工作中可抓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直接检查备课并及时反馈。对检查结果及时统计、分析,作出客观评价,同时要注重检查结果的使用,表扬奖励先进,批评惩罚落后,以扩大检查结果的反馈作用。二是坚持“开放”课堂和领导“推门”听课。教师只有充分地备课,才有开放课堂的底气。领导的“推门”听课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备课指导。要努力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使教师有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利用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变个人优势为集体优势。利用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及说课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技巧。四是加强教学质量考核。充分备课是取得优异教学成绩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质量考核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备出高质量的课。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多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全面创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消化知识、挖掘知识,在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打造出有效而高效、科学的生物课堂。

一、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三、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1 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2 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

高校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可以说实验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遗传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遗传学实验多偏重于理论的理解,过于程序化且受学时限制,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强,极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综合性大学开拓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方案,以实验教学为平台,培养和造就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竞争力的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生命科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校根据遗传学实验存在的实际弊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为生物专业大实验的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型”三层次的教学体系

遗传学实验有30学时,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包括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粗糙麦胞菌杂交、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等项目,验证性的实验也就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占的比重太大,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严重脱节,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实验室开放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校实际,本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对遗传学实验的教学大纲重新制定,对实验项目重新进行了整合和删减。由于粗糙麦胞菌的杂交实验效果不是太明显,把此项目删除。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作为基础性试验的模块;把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等单一验证性实验整合为果蝇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模块;新增基因突变的遗传分析模块中的植物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实验做为设计综合性试验。新增分子遗传模块中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和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等作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可以选做一个。当然,学生在实验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得到老师的允许,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1.教学设计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抄在黑板上,由老师向学生讲述过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去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了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也很难自己解答疑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在实验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和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讲述过程中注重本实验的前言部分的介绍,让学生多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以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为例进行介绍。老师先把多倍体的产生、原理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多少植物已经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然后对学生提出多倍体诱导的方法有几种啊?3个同学组成一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选用不同的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大蒜、洋葱,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如高温、低温、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等。由各个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由各个小组的代表用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然后由同学们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由专人记录。方案通过以后,由同学自主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包括实验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的、植物的培养到多倍体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照片的拍摄全部由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实验结束后,由各组代表用ppt的形式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此次实验的收获进行总结。最后,以大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依旧采用这种“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的研究性的理论教学的理念,对10种植物的15种品系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既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手段,又利用遗传学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的有机整合。当然,我们也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与老师的课题或者与自己的科研立项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网络和数码显微互动化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许多实验图片可以直观的在多媒体上看到,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的实验中,学生很难想象果蝇唾液腺的形状,在剥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采用多媒体的话,就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建立,更能使老师方便直观的对各个学生进行指导,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验室方面实行全天开放的原则,保证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遗传学实验的网络化建设

遗传学实验不仅有宏观方面的性状观察,更多的是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状、植物多倍体的染色体的图片,这些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确切的印象,在学生的实验中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快速传递信息的途径,这就是网络教学。因此将遗传学实验做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自主学习。目前,遗传学实验网页包括了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操作规范等等。一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公布和学生的报名情况都可以在网络上操作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进行具体实验前通过浏览该网页达到预习的效果,从网页中得知他所要进行的实验的目的、原理,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实验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等,对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至在实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四、改进了考核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技能

为了达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方面也作了新的尝试。过去单凭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普遍存在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动手、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达不到锻炼学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现在把实验成绩分为四部分:一是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二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汇报以及心得,三是实验时自己做的装片和结果图,四是大论文的成绩,包括论文的规范性、翻译的准确性等等。

在本次的遗传学实验改革中,我们本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实施,老师起到导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建设遗传学实验网页;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经过两年的尝试,学生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别学生的论文已正式发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并且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也有很大的增强。

随着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通过增加遗传学实验中的前沿实验,开设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皮妍,林娟,郭滨等_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2]王竹林,刘曙东,马翎健,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0(4):14-16.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第4篇

 

针对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确立注重基础、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对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以优化,设置模块式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革,重点突出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遗传学实验课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农学、医学类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1-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以染色体作为代表的经典遗传实验内容和遗传规律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3],对现行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势在必行。笔者基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在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整合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目标

 

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4]:即染色体操作及经典遗传实验内容多,分子及群体遗传实验内容少;内容单一具体的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少;课外补助时间完成的实验多,课堂计划学时内完成的实验少。生科院遗传学实验的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有限实验学时内将经典遗传学实验内容与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实现有效衔接。笔者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重新编写了《遗传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实验目的和基本要求、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以及教改说明。将遗传学实验20学时及实践教学的0.5~1.0周(生物技术0.5周,生物科学1.0周)进行合理整合,具体归纳为5个实验模块,即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果蝇经典遗传、染色体细胞遗传、群体遗传及分子遗传。将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染色体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3个实验模块整合在0.5~1.0周的连续性实验周中。在教学改革中,基于多年来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科研实践的经验体会,吸取了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信息资料,自编了一本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遗传学实验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些规律、技术、方法用视频或flash动画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实验的细节有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将这些课程数字化资料上传到学校校园网上,使学生随时查阅,随时学习,学生进实验室后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具有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自编实验指导书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理解,理解后能掌握,掌握后能加以应用。

 

2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和教育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为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全面安排实验双线教学,即由主讲教师全面负责组织教学,辅导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整个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答疑工作,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不同的班级间互换角色交叉排课,使授课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率,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每轮实验前建立实验预做制度,确保实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验实践经验的中年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勤奋钻研的年轻教师,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0左右,是一支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院结构、师资配置上合理,工作上精诚合作奋发向上的教学团队。

 

3 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中心是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级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已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了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添置了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升了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为遗传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教学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与安排。

 

3.1 设置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整合细胞遗传实验模块

 

将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的使用、实验用具器皿的准备、药物试剂配制及连续性实验中的实验组织、注意事项、公用仪器使用等内容整合为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同时将动、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包括减数分裂、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染色体结构变异、多倍体诱导)等经典遗传实验内容整合在0.5~1.0周的综合实验中,通过0.5~1.0周连续性、全方位基本训练,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整合果蝇经典遗传实验模块

 

果蝇的杂交实验是遗传规律研究的经典实验。从亲代的杂交到子一、二代的自交、性状鉴定、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流程长达2个月以上。尤其是处女蝇收集选择,必须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室才能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程。而传统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 学时,许多实验操作不可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教师不得不“包办”大部分的实验过程,只选择最后的步骤让学生观察和实践,是典型的为验证而“验证的实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不到拓展,实验兴趣和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将果蝇生活史的观察与饲养、单因子分离规律、双因子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两点与三点基因定位5个验证性实验整合为1个果蝇经典遗传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1~2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来验证4~5个遗传规律。通过亲本品系的合理选择、培养基配制、果蝇的饲养、亲本的设计、转瓶培养、子一、二代观察与鉴定至最后的实验结果统计及结果分析等环节,能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实验设计方案对实验成败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5]。该模块设置2次课堂实验,共8学时,分别以实验设计与亲代杂交,中期实验数据统计与交流,实验结果汇报总结为主要内容,实验室全天性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教师督促指导。在PPT课件汇报实验结果环节,要求学生将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即使实验结果与实验的预期值不相符合,只要学生能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补救方案,实验就算通过。通过该模块内容整合和实验实施,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3 优化群体遗传实验模块,增加分子遗传综合实验模块

 

由于遗传学理论课学时缩减,群体遗传学理论部分的讲授主要集中在遗传平衡定律的解释分析上,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扩展及生物学例证则要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来加以实现,并应证所学理论知识。为此,将人类味盲、嗅盲基因群体的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整合为群体遗传实验模块。实验提供几种味觉、嗅觉鉴别的化学药剂。如苯硫脲(PTC)、薄荷香精、黄连、乙醇、乙酸、氨水等。教师以人类典型味盲、嗅盲基因结构调查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指导,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组长带领组员从文献的查阅到调查方案的设计、药剂配制(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的实施到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置2~3个实验因素,每个实验因素设置2~3个水平,包括调查群体的基因种类、调查对象以及实验所用的味觉或嗅觉鉴别药剂的浓度系列等均由学生安排。该模块计划课时为4学时,学生通过邀请教师、学生组成随机的孟德尔群体,尝味相关药剂进行人类味盲、嗅盲基因群体的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准确尝味不同浓度的相关药剂是保证实验结果的重要前提,稍有心理因素的干扰就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要求受试人排除一切心理因素干扰,细细尝味、嗅味各种药剂,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模块教学使学生对群体遗传有全面系统认识。传统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涉及分子遗传学实验较少且系统性不强,利用0.5~1.0周的连续实验周,尝试以教师的科研材料为基础,增加植物的遗传转化与鉴定方面的实验。例如利用教师科研工作中构建的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 GUS报告基因系统,以拟南芥、烟草为材料,将工程农杆菌浸渍拟南芥花序和农杆菌侵注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等为内容进行植物遗传转化实验,学生通过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照材料的抗性筛选及组织化学定位染色,可以从显微镜中非常直观地观察到基因在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中表达的特异性,明白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主要决定于该基因的特异性启动子。只要知道启动子在什么部位表达,即可推测出该启动子所启动的基因的表达部位。通过植物遗传转化和鉴定实验模块,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后续的基因工程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示[5]。

 

4 在实验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实验模块的设置,加强了遗传学实验的系统性和整体连贯性。前期安排基础性技能训练和相关遗传学规律的验证实验,中、后期通过0.5~1.0周的连续实验周,以教师的科研材料为基础安排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果蝇的经典遗传模块,群体遗传和分子遗传模块实验中,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组长负责并带领组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施。由于实验中每个项目和环节都责任到人,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整理及结果分析,保证了实验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突出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特点。学生在写课程总结的时候,几乎都提到:实验期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5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

 

经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5.1 实验设计方案撰写

 

综合实验前的实验设计方案撰写占考核总成绩的30%。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热情,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分头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通过课堂或小组集中讨论环节,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看到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实施,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仅开拓了知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信心。

 

5.2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规范化的实验报告。包括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4个部分,做到实事求是、数据可靠、书写格式规范、分析得当,要求实验报告的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部分。实验报告的撰写占考核的50%,通过该环节的训练,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阐述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5.3 实验技能考核

 

采取了实际操作结合当场提问的方式进行,包含实验操作的规范、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课堂讲解过的理论知识。除了以上考核内容外,还把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值日的表现等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占考核的20%,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5.4 创新与建设奖励

 

在综合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能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思路,如设计方案的独特、新颖,实验实施中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等,教师都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加分。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实践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6 结语

 

遗传学实验课程经过近3年的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高能力学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生物;如何进行

一、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如何进行的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生物课上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老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准备出“学案”,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教案是老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而学案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所以,生物老师要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对学案进行编写,然后在课堂上根据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预习完成之后,老师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小组内部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在小组内再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就可以重点性地把解决思路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解答的方法,而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老师在讲述“遗传学”的时候,根据学案设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什么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然后在学生预习完毕之后,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老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或者是老师直接出一道题让学生解答。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学案导学正好印证了教学的这个特点,学案导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设计的学案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研究这节课所要突出的重点,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的意识,所以,学案导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特点。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途径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它具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在预习后对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以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内部消化,所以,它具有让学生合作学习、增进同学友谊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建构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这个知识点,所以,它具有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所以,学案教学的特点与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是吻合的。

3.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学案导学的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你教我学、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树立了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侧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做主我究竟要学什么,要老师讲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所以,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的模式具有先学后教,根据学生问题进行教学的特点。

三、学案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1.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教学的模式通过老师设计的学案使学生从实际水平到达教学目标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往往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

2.学案导学的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案导学通过的是老师设计学案,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自己总结规划自己的时间,先预习再讨论,最后针对不太明白的问题让老师进行讲解,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最重要的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课堂,他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负责记忆的传统模式,开启了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新篇章,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课堂改革作出了贡献。

虽然学案教学存在很多优点,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的吸收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是学案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不爱学习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自觉,有一部分腼腆的学生在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导致学案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学案教学的模式后,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心,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