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的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话交往式 教学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1—04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有两种世界,一种是“它”之世界,一种是“你”之世界,“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你”的关系,这是人类应有的基本关系。“我—你”关系被马丁·布伯称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是转向他人。“对话”成为“体验”、“理解”的有效手段,是双方互相吸引、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包容的关系。在阐释学中,对话不仅仅指二者之间的狭隘对话,更重要的是对话双方的“倾听、接纳和敞开,这种对话指向双方精神的相互接纳和分享”。伽达默尔认为在视域中达到顶点的融合理解过程更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或者轻松的游戏。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理解和视界融合的途径。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其目的是达到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因而必须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交往行动是运用语言与世界发生关系,对话双方提出可以相互驳斥或者接受的语言,作为一种媒体以及参与者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得以理解。伽达默尔指出语言是为理解服务的,是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的目的通过使对方理解从而使自己的行动得到支持的一种交往媒体。其实,哈贝马斯把凭借语言来达到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一致而进行的对话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与此同时,交往者进行的交往形式就是一种交往者行为。

一、教师引领对话交往式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师自身丰富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知识修养、教育教学技术等,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技能和策略行为是一种更经济实用的教学资源。吴康宁教授指出,很少有教师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尽管法定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但无论是从教师的个体差异以及知识的水平出发或者是从教师的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来思考,即使在教同一学科、同一年龄阶段的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也不相同。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增减,最为法定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忠实地被传递,这就意味着教师对教学的建构。康内利等人认为:教师的实践知识不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某种客观而被传递或习得的东西,而是出自教师全部的个人经验。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的实践知识是统整多种理论与见解的切合语脉的具体知识、案例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是切合课堂实际运用的经验性知识。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建构教学的知识基础。实践表明,教师实际操作的教学,是超越了现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方式方法的约束与规定的,是打破了制度性教学的原有框架的教学。

第一,是教师教学资源创生的方式之一。这种取向的核心教学概念是把核心教学视为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hybrid organizational patterns)。混合取向的核心教学观,它认为处于教学体系核心位置的教学应谋求学生社会与学科三者的平衡与整合。持这种观点的著名教学论专家有古德莱德(G.I. Good lad)和瓦斯(F.F.Vats)。古德莱德一贯主张核心教学是一种混合取向的教学组织,他在1986年至1987年发表的《核心教学:老问题新认识》(A New Look at an Old Idea:Core Curricu—lum)一文中就提出这种主张,在1992年表的《教学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古德莱德指出:公平地说,我认为,当前关于学校教学的对话中如果“核心”一词被充分使用的话,则“核心”(core)一词和“共同”(common)一词可以交替使用。然而,如果这两个词被用作同义词的话,那么“共同”一词必须通过包含那些超越学科知识细目的内容而加以丰富:要包含学科间的联系,这些学科往往被假定为普遍真理而教授;包含通过教学而为广泛参与人类交往作准备;包含课堂生活中对超越学科界限的观点和问题的际遇(encounters);包含那些使学生作为参与者而不只是观察者的学习方式;包含对学生整体的公平施教。笔者在这里赞同混合取向的核心教学观,以此来观照教学资源开发。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持分者其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而这种教学活动是通过对话交往来实现的。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第2篇

教学资源 文本资源 社会资源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受到经济、交通、地理位置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设备相对落后,录音机、挂图、卡片依然是常规的教具,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只在多功能厅上公开课时才能使用,不能普及到日常教学中。相比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我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我校地处城市边缘,属于近郊区,尽管地处农村,但是教学资源和手段绝不落后于北京城区中小学,学校为老师配备了各套先进设施,包括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配套设施以及先进的音响设备。那么,作为贫困山区的师生,是不是就没有教学资源呢?《新课标》指出,广大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来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站在资源合理运用的角度上,我们应首先考虑。无论是硬件设施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教学资源,进而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无疑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巨大且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不同的载体,来开发课程资源呢?

一、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最传统的课程载体,但同时也是学生接触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课程资源。其他诸如课件资源、网络资源、活动资源等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文本资源而独立存在。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最广泛、最简单易行的,除传统的教材、教辅教材、学生作业、练习以外,我们还可以开发以下教学资源:

1.订阅英语报纸杂志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自身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英语报纸杂志。不定期举行剪报展览、手抄报等交流活动,以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量,增强信息收集整理、英语口笔头表达、交流能力。

2.收集生活中的英语

学英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经意中学会英语。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同学们的衣服、书包、笔记本、贺卡、文具、交通标志以及公园里人文景观介绍等上面英语随处可见,这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就组织同学们展开竞赛,收集交流这些身边的英语。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学会了许多单词、名言。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到本市的博物馆、公园、景点、史料陈列馆等公共场所,让同学们将中英文对照的相关资料,介绍等抄下来,回到学校后模拟英语导游向同学们介绍。同学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而且轻松自如地学会了不少英语单词和句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

英语编报是一种综合开发利用文本资源的很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定期的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并要求在编报过程中自己写作的内容不少于60%。尽量不用打印稿,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编成班报、这样一次编报的过程,即开发利用了已有的文本资源,又为同学们提供了练笔,也就是运用英语的机会,同时实现了资源公享,循环利用。

4.以学校为单位建立英语图书室或阅览室

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即使是初学者,也需要大量的阅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因此,建立英语图书室或阅览室是十分有益的。学校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儿童英语读物、画册、画报等。不具备借阅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阅览室。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另外,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让学生把自己的英语图书拿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

5.建立可供学生自学的“视听中心”

大量视听对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学生英语学习而言,视听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课堂上视听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学生家庭也不具备视听设备和资料。因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学校建立视听中心。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学校也可以在视听中心定时播放英语节目。如果暂不具备电视和录像设备,可建立听力练习室。

二、影音资源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影音资源必不可少。传统英语教学对影音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借助于磁带、录像带以及光碟等进行语言教学及听力训练,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提倡同学们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学唱英语歌曲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增多,英语电视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除了中央9台英文频道以外,还有中央6台中动感英语,中央教育频道的英文节目以及中央5台的体育英文节目等。这些电视节目对培养同学们的语感、提高听力、扩大词汇量都大有好处。而众多的英语金曲更是音乐爱好者乐意接受的课程资源。

2.利用好MP3、MP4

如今,电子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MP3、MP4,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产品,在网上下载一些英文金曲和英文小节目,诸如经典电影、动感英语、走遍美国、老友记等学习资料以供随时学习使用。走路、锻炼身体、吃饭、睡觉等都可以想听就听,想看就看,可谓触手可及。

三、课件资源

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已经众所周知。它可以对所有的文本、影音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及容量。同时,课件资源还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强、重难点突出,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提倡学生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供回家后温习当天的功课。

四、社会资源

北京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外国人随处可见,英语会话更是司空见惯。学生可以利用外国人问路、咨询等方式跟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检测所学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建设 植物 实验教学

作为科学兼实验老师,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单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就以植物的生长变化为例,按照课程安排1个月就要上一单元,即使天天变换着各种植物去给学生上课,学生也会看腻的。而按照生长规律,每种植物又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自己的生长历程,所以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因此,从课程延伸出来的知识和周围的植物将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也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实验教学,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笔者在植物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辨认植物及标本制作

在植物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认识周边的植物外,我们还进行了植物标本制作的基础教学。

很多学校都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及周边的植物有近百种,依据常见常识的原则,制作成册的标本涵盖20个科目共30种植物(见标本册)。其中,以常见的菊科(7种)和大戟科(4种)居多,如:海金沙、葎草、小叶冷水草、青葙、三角梅、粉防己、台湾相思、红花羊蹄甲、苦楝、土密树、蓖麻、背桂、大飞扬、马甲子、爬山虎、黄花稔、狗牙花、福建茶、黄荆、胜红蓟、假臭草、加拿大蓬、香丝草、旱莲草、黄鹤菜、鲫鱼草、牛筋草、狗尾草、合果芋、蓬莱松等,俨然一个植物科学的宝库。

此外,学生还掌握了标本制作的基本流程:制订计划植物标本专题背景介绍植物的采集标本的制作(压制、换纸、装订、过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进行鉴定指导完成植物标本签及检索表。1.对植物的形态及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发现: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小草竟有着美丽的名字,如:小叶冷水草,在学校盆栽花卉里经常可以看到;平时看起来差别很小,几乎一样的植物,其实竟是“天差地别”,如福建茶(属于紫草科)与六月雪(属于茜草科)即属于不同科系;有些看起来差别很大,却是亲戚,如假臭草和加拿大蓬均属于菊科却风貌迥异。2.进一步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校园及周边植物生活用途的了解更精细、更系统。如:蓬莱松、合果芋、黄荆、福建茶、狗牙花、红背桂、三角梅等可盆栽,或作为盆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青葙、葎草、粉防己、海金沙、土密树、香丝草等可入药,其中律草主要针对蛇蝎伤,粉防己主要是治癌;而红花羊蹄甲、台湾相思则可以扮演行道树的角色,显得美观大方;马甲子、三角梅则可以当栅栏;狗芽花喜酸性土壤,牛筋草喜欢软水、对水质敏感,因此可以通过这类植物知道相应的环境状况;有的可以净化空气,如:爬山虎既可美化墙体,又能够吸附SO,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摩托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香丝草有驱蚊的功效,而假臭草却对土壤的可耕性破坏很大,并排斥其他低矮草本。通过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大部分植物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环保卫士,为校园及周边环境制造清新空气,增添美丽。”

二、花卉水培和鲜切花染色

随着学生对周边植物认识的深入,认识植物数量的增多。我们的视角也在扩大,如:“花店里的水培花卉叫什么”、“水培有什么好处”、“怎么去水培”、“我们能不能改变花色即能不能进行花的染色”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因此,我们专门开设了《水培花卉》与《鲜切花染色》两项校本实践课程,并收获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水培花卉赢得了学生的青睐。因为,水培属于无土栽培非固体基质型栽培方法,是以水为介质,将花卉直接栽养在盛水的透明器皿中,并施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以供居室绿化装饰的一种栽培方法。水培花卉与土壤栽培的花卉相比,有如下优点:能直接观赏花卉的根系,更丰富和提高了花卉的观赏价值。清洁,卫生,病虫害少。简化了花卉养护的程序,避免了繁重的劳作。水培花卉只需根据要求定期换水便可,即使由于开会、探亲或旅游等原因外出数天,也不会对花卉的生长产生影响。

鲜切花的染色是一种改变花色的捷径,结合小学科学课中关于茎的作用的知识点,我们开展了鲜切花染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茎能把水输送到叶和花及植物的其他部分。由于开始我们选用的染色剂是红、蓝墨水,效果不是很好,后来发现选用食用色素效果好,所以近三年我们的鲜切花染色实验在不断改进中做得颇有成效。本实践活动选取了野生白色百合花、白色玫瑰、白色,用3种食用色素(果绿、胭脂红、柠檬黄)对它们染色。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种类色素对同种鲜切花染色效果的影响,不同花在同一色素中的染色效果,不同浓度染色液对玫瑰切花染色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花茎长度对玫瑰切花染色效果的影响。在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植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加强对比实验的应用,掌握对某些花进行染色的技能,以及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泉州中心市区主干道行道树树种的调查分析

这个行道树调查只限于小范围的学生,并且在安全前提下进行。泉州网5月19日讯当日凌晨2点多,市区温陵路一株凤凰木树杈突然断裂,砸到骑电动车路过的叶某和同伴,叶某被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5月20日上午,市园林管理局绿化所几名工作人员到温陵路,将倒下的树杈锯断运走。工作人员介绍,这株树木叫凤凰木,建“东大路”(今温陵路)的时候应该就种下了,至今有30年左右的历史。凤凰木枝叶比较轻,从遗留的树节看,树干没有中空、虫蛀的迹象。工作人员说,这株凤凰木长势不错,树叶还是嫩绿嫩绿的,不好肯定为何断裂。

对于行道树,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它的功能和定位:1.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2.尽量环保,能够吸收更多的汽车尾气,制作氧气,净化空气;3.自身要有一定的防蛀能力、能适应所在的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生长速度要适宜,能荫蔽道路,养护路面;4.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下,在它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不危及道路安全、周边的建筑物安全、行人安全、车辆安全。为此,我们利用假期对中心市区主干道的道旁树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一直以来是以“黑板实验”“叙述实验”等形式存在于许多学校,这些学校往往不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而是让学生“背诵实验”“想象实验”,这些课程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展开的化学实验教学,在答题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了高分数试卷,但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比较差,这是化学学习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如此,化学实验能力的考察陷入一个目标很不明确的境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考查、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创新设计能力,成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

二、初中化学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新课程改革也多次强掉了化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视野的扩展、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小到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多样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趣味化以及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例如,酚酞遇碱变红,然后遇酸褪色;氢氧化铜溶液遇到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好化学的愿望。

2、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合理利用化学实验资源,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能够逐渐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对于问题的研习与探究的方法与模式。很多经典的化学实验都有着其特定的模式,实验程序、实验试剂、实验设备以及催化剂的使用等,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与限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在接触这些实验时,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实验技能,也能够慢慢领会到严谨的科学思维与治学态度对于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有关催化剂的学习,课本上详细介绍了催化剂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相关催化剂,如氧化铁粉末、水泥块、砖粉是否也可以作为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教师可以提出这个思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加以验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治学态度。例如,在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关于模拟酸雨对环境影响的实验,教师可以在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加一些水,这样就形成了酸性溶液。随后教师分别在集气瓶中放入树叶、石灰石、金属镁,学生会发现树叶变枯黄,石灰石、镁有气泡,逐渐被腐蚀,这就给学生演示了酸雨腐蚀物体的过程。什么是酸雨? 原因是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化学原理有更好认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将多元化资源相整合的过程,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那么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将其融入到化学实验课堂中来,这样既能丰富化学实验课堂的内容,也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1、“三教一体化”相结合

“三教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是向社区、社会辐射学校教育影响,吸纳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组织形式。

(1)社会资源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社会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那就应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应用相联系,实地考察本地的自来水厂、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身边潜在的化学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将化学知识融会贯通。

(2)学校资源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相结合

当代社会网络飞速发展,教科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校也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学校开放的图书馆、微机室都可以查阅很多的信息,同学们不仅可以从书籍中查阅相关化学实验知识,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中查阅与化学相关的事实报道将其运用到实验中来,也可以发现一些趣味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3)家庭资源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的实验需要的化学试剂与仪器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所替代。家庭化学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室延伸到家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2、加大教育投入与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第5篇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多边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而非线性的、统一的、可以预测的、死板的过程。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往往容易稍纵即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生成,如何进行教学价值的判断和教学思路的调整?面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创设境遇,开启学生生成起点

科学教学在达成教学性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表现性目标,即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具体的、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从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摸清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境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并不强行要求他们达到统一的结果。从而启发学生生成的动机,开启生成的起点。

[案例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给岩石分类

师:把我们带来的岩石合在一起研究,给它们分分类,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如颜色、形状、光滑程度、轻重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标准。)

师:每个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给岩石分类。

(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思考适宜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汇报每个组采用的不同分类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潜在的观察活动,学生生成了更多的岩石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境遇——把标志性的岩石样本与学生自带的岩石混在一起进行分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生成埋下伏笔。有的学生以岩石样本的标准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发现自带岩石具备新特征,也可以单独成为一类。通过创设发散的、开放性的问题境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观察,做出新的尝试。这种教学境遇并不指向单一的答案目标,而是多元的、开放的,由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和探究过程所决定,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化的表达。在教师的调动和启迪之下,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发现异彩纷呈,成为生成的起点。

二、 互动交流,激活课堂信息资源

教学过程并非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也非师生间的单向传递,而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生成性教学资源因互动而存在,通过互动,才有新的信息、资源的生成。科学课中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有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

[案例2]“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观察岩石的特征

师:(对于岩石)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1: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一摸。

师:用这些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什么特征?

生1:颜色、大小、形状、花纹,还有光滑程度。

生2:还可以用天平称。

师:那观察的是它的什么特征?

生2:轻重。

…… ……

师:好,这些好方法,你们都可以试试。给大家提个建议,每人选择其中的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请一个代表到工具车里来选。然后仔细观察,并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与发现。)

……

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逐步商讨出观察岩石的种种方法和观察探究的结果,在互动交流中产生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观察、探究方法。互动交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也不光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更多的是科学视野的拓展,是师生精神的交流。

三、 因“势”利导,丰富教学过程

面对具体的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预设的思路,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引导,因势利导,从而展现出丰富的教学过程。

[案例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探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减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怎样”这一问题。实验中大多数小组都发现:减小同一物体的体积,不会改变它们的沉浮。可是,有小组却发现:本来在水中会浮着的胡萝卜切成小块后,却沉到了水底。同学们表示疑惑,课堂上起了争论……

师:那么,胡萝卜放入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是我们实验操作出了问题,还是胡萝卜本身出了问题?

(教师并没有忽视学生中所出现的不同声音,而是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现:胡萝卜切面上各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气泡。用手压,疏的部分感觉较松,密的部分手感较实。

师:气泡多说明里面的空气多,气泡少说明里面含的空气少。胡萝卜各个部分的结构不一样,所以它的沉浮情况也会不一样。

案例中的教师进行了准确的价值判断,主动应变,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引导学生层层剖析,使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认识更加具体、丰满。丰富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发展。

四、 妥善应对,发挥偶发事件价值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教学过程中始料不及的,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妨碍教学任务完成的事件。例如小组合作中学生出现的争执与纠纷等不合作的现象、实验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和意外等等,这些常态中的偶发事件存在于真实的课堂中,无需回避和遮掩。如果把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则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发挥偶发事件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就会产生附加价值。其实,教师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理解、体察,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就能抓住时机,主动应变,及时解决问题,课堂资源就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