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晚婚;非婚;结婚现状;少子化
一、近代以来日本结婚状况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结婚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结婚不单只是恋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婚姻法进行了修订。例如,在1871年提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婚配,同时1873年颁布法令允许由妻子一方提出离婚请求。另一方面,明治民法规定婚姻的成立以户口登记为准,而未进行户口登记的婚姻被视为姘居,这削弱了法律对于妻子及非婚生子女基本权益的保护。另外,此时的婚姻更重视的是两个“家族”的关系,规定女子嫁人后必须随夫姓(男子入赘的话改为妻子家族的姓氏),即夫妇同姓。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新的宪法对民法进行了修改,制定了“自由婚姻”制和“一夫一妻”制。但是,考虑到女性怀孕的问题,规定女性不得在离婚6个月内再婚。这些法律条款改变了战前以“家族”为核心的嫁入式婚姻观,这成为后来传统婚姻观念变化的基础。战后不久,以相亲或熟人介绍为基础的“包办婚姻”成为婚姻形成的基本形态。由于不能自由地选择结婚对象,达到适婚年龄还未婚的人只是少数。这一时期多数女性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结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经济高度成长期末期。
伴随经济的高度成长,女性的学历不断提高,此时便产生了“高学历化”现象。所谓的“高学历化”指的是子女的学历高出父母的学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同时女性慢慢地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伴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以及参与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无论结婚与否选择终生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交际圈也在不断扩大,结婚不再是家族主义的一种形式,而逐渐转变为以个人意愿为中心的“自由恋爱式结婚”模式。也就是说,女性可以自由的选择结婚对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对结婚的态度的多样化,同时出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在不断提高,未婚率也在不断提升。这一时期,不再急于结婚或者终生不婚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的晚婚和非婚现象变得非常普遍。
二、日本的“晚婚化”和“非婚化”现象
在日本“晚婚”指的是在达到适婚年龄后没有选择结婚或者无法结婚,而社会整体结婚年龄的不断上升被称之为“晚婚化”。“非婚”顾名思义即为不结婚,“非婚化”指的不结婚的人不断增加这一现象。
根据法律规定,在日本男子满18周岁,女子满16周岁即可结婚。(民法第731条)。但是,真正的结婚年龄与法律的规定有一定差距。在日本初婚年龄(即第一次结婚的年龄)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从未婚率来看,“国势调查”的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均从1970年开始不断上升。2010年时,25岁到29岁的男性的未婚率为78.2%,女性为60.3%。特别是女性的未婚率相对1970年时上升了40%。同时30~34岁及35~39岁男女的未婚率也以高水平在不断增长。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结婚。另外,随着未婚率的不断上升,近年来终生未婚率(50岁之后仍未结婚的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1970年时,男性的终生未婚率仅为1.5%,女性的为3.34%。相对的到了2010年男性的上升到20.14%,女性的为10.61%。由此可以推测日本 “全民皆婚”的结婚状况在不断瓦解。
三、少子化和婚的关系
近年,“少子化”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加剧,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所谓的“少子化”指的是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一种社会现象。日本的出生率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到了80年代持续恶化,1990年发生了“1.57恐慌”(人口统计调查开始以来,史上最低出生率),到了2003年甚至引起了“1.29恐慌”。特别是1900年报道的“1.57恐慌”对于日本国民很和政府来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打击。自此,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方针政策。如1995年的“天使计划”,2000年的“推进少子化对策的基本方针”(又名新天使计划);2003年制定的“少子化社会基本法”,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大纲”等。另外,各个都道府县也提出了许多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减缓“少子化”进一步恶化的步伐,这种情况下造成少子化问题的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指出,产生“少子化”现象的原因是生育年龄的推迟(晚生化)导致了20几岁的女性生育率的下降,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同时有人提出,在日本“晚生化”主要是由于结婚的推迟,即“晚婚化和非婚化”现象。在日本大部分夫妇会选择先结婚后生孩子。厚生省的“人口动态统计”调查显示,2012年新出生人口数为103万7321人,其中97.8%为婚生子女(合法夫妻所生子女),仅有2.2%的新生儿为非婚生子女。因此,可以说“晚婚化和非婚化”引起了女子生育年龄的增大,及出生率的下降,成为少子化的最大原因。
因此,在探究少子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应当与结婚问题相结合来考虑。是什么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引起晚婚化和非婚化。解决这一问题将成为提出少子化对策不可欠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熊村あゆみ.关于少子化时代结婚观的研究[J].教育学科研究年,2005(31).
[2] 野々山久也.家族社会学论点手册[M].世界思想社, 2009.
关键词: 高效率;多晶硅;太阳电池;少子寿命
中图分类号:TK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目前,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能源日益紧缺,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发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能量转换器件,太阳电池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近年随着太阳电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结构的开发和利用使太阳电池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多晶硅太阳电池因工序流程简单、工艺成熟和制造成本低,使其在太阳能电池市场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为了更快的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降低太阳电池成本和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已成为行业发展和竞争的两个主要目标。
二、实验方法
取高效率和普通多晶硅片各5片,测试原硅片少子寿命随腐蚀深度的变化,以及原硅片的光致发光图(PL)对原硅片的质量进行表征和分析。随后各取200片硅片,经相同的制绒、扩散、PECVD以及丝网印刷和测试工序完成太阳电池的制备。分别对制绒后的表面形貌,原硅片、扩散后、PECVD和烧结后的少子寿命进行了测试。最后对两批太阳电池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进行了电学性能和EL测试。
三、结果与讨论
1.原硅片的少子寿命随腐蚀深度的变化
通过对原硅片的不同深度的腐蚀和少子寿命测试结果(如图1)可以看出:普通多晶和高效多晶硅制绒前的寿命是相一致的,这是因为少子寿命是由表面寿命和体寿命两部分组成,然而在切割后的硅片表面存在着5-10um的损伤层,此时体现的则是表面的寿命。所以只测切割后硅片表面的少子寿命是不能体现硅片质量好坏的。随着腐蚀深度的增加,少子寿命逐渐增加。当4-8um时少子寿命趋于稳定,当腐蚀深度达到9um时,少子寿命达到了最大值,此时是因为硅片表面的损伤层被完全去除掉,少子寿命体现的则是硅片的体寿命;然而随着腐蚀深度增加到12um后少子寿命又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腐蚀液对硅片表面的腐蚀又出现了新的复合中心。从高效和普通多晶硅片对比来看,高效多晶硅片有着更高的体寿命,较普通多晶硅高了48.8%。原材料的少子寿命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体寿命,不能用来判断材料质量的优劣,而去除损伤层后的少子寿命值才能真实地反映材料的体寿命,可作为原材料优劣的判据。
2.硅片的PL测试
发光成像方法为太阳电池缺陷检测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PL通常利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提供一定能量的光子,Si片中处于基态的电子在吸收这些光子后而进入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属于亚稳态,在短时间内会回到基态,并发出以1150 nm的红外光为波峰的荧光。发光的强度与本位置的非平衡少数载流子的密度成正比,而缺陷处会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因此该区域的少数载流子密度变小导致荧光效应减弱,在图像上表现出来就成为暗色的点、线,或一定的区域,而在电池片内复合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比较亮的区域。因此,通过观察光致发光成像能够判断Si片或电池片是否存在缺陷 [1-2] 。取高效和普通多晶硅片进行PL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高效率硅片PL图像灰度均匀,而普通多晶硅片中存在着较暗的区域,说明该处有影响电子和空穴的辐射复合的因素存在,一般是由缺陷和金属杂质因素导致。而原材料缺陷势必导致Si衬底非平衡少数载流子浓度降低,造成扩散结面不平整,p-n结反向电流变大,从而影响太阳电池效率 [3-4] 。
(1)高效多晶硅片 (2)普通多晶硅片
图2硅片的PL测试图
3. 少子寿命
少子寿命值是关系太阳电池设转换效率的重要参数,少子寿命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高低。理论上,少子寿命越长,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越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也相应地提高。在太阳电池制作过程中,硅片经过制绒、扩散磷吸杂、PECVD沉积SiN:H膜钝化、铝背场以及烧结等工艺,少子寿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高效和普通多晶硅片对不同工序后的少子寿命进行了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每个工序的少子寿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原硅片时测得的少子寿命较低。这是因为硅片的生产过程通常采用线切割方式,会在硅片边沿造成微裂、破损,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损伤层,因此加重了载流子在硅片表面的复合程度,此时测试的少子寿命通常反映的是硅片的表面寿命。
(2)通过高温磷扩散后少子寿命明显变大。这是因为扩散过程中磷吸杂有助于消除杂质,长时间的高温磷扩散吸杂后,硅片内少子的扩散长度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3)PECVD沉积SiNx膜后少子寿命较扩散后降低。PECVD沉积氮化硅膜不仅起到减反射的作用,同时良好的表面钝化可以饱和硅片表面的悬挂键,降低表面态密度,减少少数载流子在硅片表面的复合,从而一定程度提高了少子寿命。然而此处测得的少子寿命值下降,分析认为是因为:其一,在沉积氮化硅膜过程中PECVD微波对硅片表面的轰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二,没有经过一定温度的退火处理,氮化硅膜中的H原子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向硅片内部移动从而不能起到较好的钝化作用。
(4)通过快速烧结后,少子寿命显著增加。在SiN:H膜沉积时引入的H原子对多晶材料的体缺陷和晶界起到了良好的钝化作用,降低了少子复合速率增加了少子寿命。在沉积薄膜之后的烧结过程中,快速热处理过程的短时间高温可促进H原子向硅中扩散,达到更好的钝化效果 [5] 。
图4高效和普通多晶硅片各工序后少子寿命的变化
四、结论
通过对高效率和普通太阳电池原硅片和各工序的少子寿命、表面形貌、PL、EL以及电学参数上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具有较低的缺陷密度、较少的晶界和较高少子寿命的原硅片具有更高的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因此,在铸锭工序如何控制位错、微缺陷、晶界、间隙氧、替位碳、过渡金属杂质(Fe、Cu、Ni、Cr)等提高硅片的少子寿命为提高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婷婷, 张光春, , 李果华等.光致发光技术在Si 基太阳电池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半导体技术,2010,35(5):454-457
[2] FUYUKI T, KONDO H, YAMAZAKI T, et al. Photographic surveying of minority carrier diffusion length i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by electroluminescence [ J] . APL, 2005,86( 26):2621081.1-262108.3.
[3] 阙端霖, 陈修治. 硅材料科学与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93-218.
“这几年明显感觉入园的孩子越来越少。现在是中班的孩子比大班的少,小班的孩子比中班的少。不光我们一家幼儿园,镇里其他幼儿园都是这个情况。”上述幼儿园园长王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王园长幼儿园孩子数量的递减只是全国少儿人口逐步减少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少儿人口从数量到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持续下降。在公众不察觉间,中国早已进入少子化时代。
严重少子化
少子化这个词来源于日语,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来越少。3年前,日本人口学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他们制作了一个“儿童人口钟”,在互联网上,以倒计时方式提醒公众日本距“只剩最后一名儿童”还有多长时间。根据他们的预测,到3011年5月,日本将没有儿童。
日本人很认真地在敲响警钟,但许多中国人也许只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1000年还远着呢!中国可没有这个危险,咱们人多啊,13亿多人,世界第一呢!实际情况如何呢?
根据人口统计学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儿人口比重约为13%,处于“超少子化”阶段。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2010年0~14岁人口总量为2.2亿,占总人口的16.6%,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
这种变化从历史来看更加触目惊心。根据统计数据,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一路下滑:1964年为40.7%,1982年为33.6%,1990年为27.7%,2000年为22.9%,到2010年已经降为16.6%。
从绝对数量看,1980年后出生人口为2.28亿,1990年后出生人口为1.75亿,而2000年后人口只有1.46亿。20年时间内,出生人口减少了36%。
除了人口普查和抽查的数据之外,还有一些数据同样可以提供中国孩子在减少的证据。从教育部的在校生统计数据看,从1998年开始,小学在校生开始减少。从2004年,初中生人数逐年减少。减少幅度从数十万到四五百万不等。
从招生情况看,小学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2500万减少至2014年的1658万,初中招生人数也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去年的1448万人。
根据六普数据的推算可以看出,未来问题会远比现在更严重。在未来10年,中国23~28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数量将萎缩44.3%,如果生育率没有明显提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平还要低一大截。
负增长预警
许多人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人口负增长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应该在遥远的将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人口学者何亚福解释说,中国生育率如此低但人口还在增长的原因是人口惯性。虽然孩子数量越来越少,但依然高于老人,等到60后开始老去,中国出生人口将远少于死亡人口,总人口萎缩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中国少儿人口数量逐年减少,正是人口负增长的一个先兆。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按高、中、低三种生育率方案对中国人口增长率所做的预测,按照中方案,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转入负增长,此后负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2060年才稳定下来。而按照低方案,中国人口在2017年达到13.6亿的峰值后迅速下降。而《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口萎缩的具体时间取决于人口政策和生育率的变化,但基本可以肯定在联合国的中方案和低方案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者顾宝昌判断,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势已定,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人口负增长造成的风险。
说到负增长带来的负面后果,日本是个最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口老化严重,在2005年就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的萎靡不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期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高龄化、少子化正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的主要原因。年轻人越少,社会越会趋于保守,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都会大大下降。
少儿人口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和劳动力。少子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内需不振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据统计,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开始出现净减少。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保险的缴纳者数量减少,而养老保险的领取者却在增加,养老压力将会空前巨大。同时,劳动力减少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对未来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人口学者梁建章、黄文政撰文表示,少子化导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缩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人口减少会导致消费与需求同步萎缩,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匹配效率下降,最终导致人均GDP的相对下降。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教授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人口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认为,低生育导致的人口陷阱是中国经济下行的首要根源。
谁愿意多生娃
中国严重少子化的现实背后,是不断走低的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根据历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到非常危险的水平。
本报采访发现,1.4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基本上是绝大多数人口学者认可的。按照中国人口2.2的世代更替水平,1.4的超低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数将萎缩36%,两代人就萎缩60%。
听起来挺恐怖,但少子化的状况并非不可以改变。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既然孩子少,那就努力多生,提高总和生育率就可以提高少儿人口比重。
但是要多生娃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首先在中国,传统“重数量,轻结构”的人口观念还没有改变,生育政策还只调整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虽然已经在加快推进,但至今没有看到实质行动。
其次,即使政策改变,也未必如有些人想象的,政策一旦放开,大家就都生二孩了。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曾参与2006~2010年江苏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五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符合生二孩政策的,最终只有30%左右的人真的生育了二孩。
人口生产有其特有的惯性,要人为改变它非常难。一个普遍现象是,把生育率降下来不容易,把已经降下来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日本在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后,开始重视鼓励生育。不仅在内阁设立了少子化担当大臣来专门应对少子化危机,还采取了多种奖励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终不佳。韩国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儿童节打出公益广告,“你能给孩子最棒的儿童节礼物是弟弟妹妹”。
广告再温情,也抵不住部分群体生育意愿低下的冷淡。在中国城市,人们已经把一孩当成正常的默认状态,往往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去生育第二个孩子。
根据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的研究,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人口城镇化和推迟生育也是压低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机构对生育意愿所做的调查表明,养育成本过高、女性职场压力等多种因素都影响民众的整体生育意愿。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生育推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伴生物。这两者都非人力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是生育政策、养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对生育的观念。在严重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已十分必要。而从建设健康的生育文化、归正扭曲的生育观入手,着力构建一个孩子友好型的社会也已经非常急迫。
[关键词]日本 女性 平等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16-01
一、女性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了少子高龄化,而且这个趋势还不见衰退。由于出生率低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了日本的少子高龄化,并且少子高龄化也给养老、社会保障、教育、产业构造、消费生活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带来了影响。在这里要关注的一点是,少子高龄化使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停滞,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引出女性劳动的潜在力,呼吁女性积极加入劳动这点是必要的。日本女性的劳动力参加率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很低。面对这一情况,必须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来提高女性人才应用的共识。
(二)日本女性的人才培养现状
在日本,男性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政治上,男性政治家占据着多数;从经济方面来看,男性劳动率也同样占据着优势。按照开发计划《人类开发报告书》,日本的HDI是第7位,GEM是第42位,由此可以看出男性的优越地位。如今,女性地位虽然逐步在提高,但是在企业中的高职位现象依旧比男性要少。
二、男女差别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的政策
二战后,美军在日本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1945年12月7日,《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修改时,首次承认了女性的参政权。1946年11月3日,《日本国宪法》被公布,1947年5月3日被实施。另外,支援劳动女性的规定在《劳动基本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中被规定。但是,这一连串的改革全部是由美军从上到下的改革,完全不顾日本官员的意识,被规定的各法律条文还没有渗透到实际生活中,1947年以占领终止为契机,被推行的改革中途结束了,传统、封建的意识又重新崛起。
(二)经济和传统思想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那就是年功序列的人事制度。所谓年功序列是指不论个人的资质、能力、实际绩业,只按照工作的年数、年龄等来评价,决定其职位、薪水的人事制度或常规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中途辞职等照顾孩子和看护老人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重新开始的倾向是很强的。这样的情况就叫做M型的就业曲线。因此,女性的工作年数比男性少,与此相对应女性的晋升和加薪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
三、状态的改善
(一)对于女性就职的意识变化
根据2004年内阁府发行的“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日本社会中女性本身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女性不婚、晚婚,就职意识也不断向上发展。34岁的未婚女性,从1950年开始到80年代后大约33%。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未婚率有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有55.5%的女性未婚者。
(二)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明治维新开始女性迎来了接受教育的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大规模发展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可是女子高等教育的象征时代。以前男子的高等学校入学率一直比女子高,但是相反,在1989年女性的入学率变得比男性的高,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大学入学率也比男性的高。女性所学的专业也在改变。以前只有人文、医疗看护、教育、家政等学部专攻的女性多,但现在,在法律、政治、经济、建筑和农业等学部也吸引了很多女性。
四、意见
(一)给企业的意见
排除性别障碍,实施针对个人能力的雇佣管理,如果能给女性创造活跃的平台,就能强化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地推进企业的经营。给予女性多角度的评价,在晋升和加薪方面和男性一样得到同样的待遇。通过继续发展重视能力的雇佣管理体制,可以达到从性别差异到个人能力的重视,这正是实现在企业中男女平等新曙光的开始。所以要是能满足支持女性劳动力市场的返回,提高工作上的技术,提供就职研修这样的条件,企业一定会在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再就业女性的能力。
(二)政策上的提案
之所以有大字版的需求,除了一些畅销书的字体设计偏小不利阅读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老花”的熟年读者越来越多,台湾已经迈入老年社会。超老年社会的阅读市场,书的开本与字体,势必得重新考虑。而台湾已有出版人看见此一趋势,宣布未来将不再出25开本的图书,改出大开本大字体的书,旧书改版也会朝此方向修正。
于是,笔者认真地思考了人口学与图书出版趋势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图书出版与人口结构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
人口红利创造图书类型
举个例子,最近一年来,在台湾原本很冷门的诗集突然又热络了起来,不少出版社推出诗集,不少人也自费出版诗集。
虽然说,诗集还是小众,也难以变成畅销书,不过,为什么诗集出版变多了?
扣除资金补助,以及业者的文化理念不谈,最关键的原因,极有可能和人口结构有关。笔者的推论是,过去苦哈哈的台湾穷文人们,纷纷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拥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过去消费不起的嗜好,而今可以负担了,甚至有财力自费出版。
台湾未来的发展深受少子化问题困扰,不过,根据人口学的预测,直到2017年,台湾的人口都还是继续向上增长,2017年以后才会结束人口红利,翻转向下。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主要劳动人口的五六年级生(1961年-1979年出生的人),人口数量庞大,以同样是龙年的1976年为例,当年的总生育人数高达42万余人,虽然日后逐渐下滑,但也都还维持在每年出生人口达30余万的规模。大量的青壮人口,支撑了内需市场,图书出版市场自然也因此获益。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最近一两年“20几岁XXOO”“30几岁XXOO”的书会热卖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人口结构是能够创造图书类型的。当年美国战后婴儿潮出现后,陆续开创了不少产业的巨大商机,因此,出版人应该密切关心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好比说即将到来的熟年市场,台湾的战后婴儿潮即将大批从职场上退休,这批史上最有钱且人口数量惊人的消费人口极需要大量的图书产品来填补其退休后的生活,然而,台湾目前虽然已经有针对熟年市场推出的杂志与图书,但依然显得生涩且数量稀少,或许是目前负责出版品规划的出版同业者大多为青壮年且习惯了以青少、壮年市场为优先的思维模式,故而忽视了熟年市场的开发。
若要补充即将告罄的人口红利所造成的市场萎缩,熟年市场的开发绝对是不能轻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当人口红利不再时?
人口红利对于图书消费的冲击是很大的,比如少子化对童书市场的冲击。过去的台湾,每年动则出生三四十万人,且多由汉人中产阶级家庭所出,加上台湾经济增长中,父母乐于投资童书购买,创造了台湾童书业者的一片繁荣。
而今的台湾,生育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根据人口学资料的推测,未来台湾的常态生育人数恐怕只有14万-15万人,其中又有将近12.5%的新生儿来自父母其中一方为新移民的家庭。
童书业者除非能够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出适合新市场需求的产品,否则很难生存,就算将来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童教养也是一样,就算父母重视教养而乐于投资图书购买,当总市场规模萎缩时,销售力道也会下滑。
少子化对图书市场的冲击,首先是童书,接下来将是教科书、参考书、漫画言情小说等青少年读物,随后扩及励志书、商管书、小说散文、生活风格丛书等各个以大众为主要诉求的出版领域,还有就是畅销书的销售量。反倒是原本就走小众或精英路线的出版品,受到的冲击较小。
移民状况也会影响图书出版
影响台湾图书销售总量的原因,除了少子化趋势之外,移民也是重要因素。
先说人口外移,根据统计,目前台湾约有200万人长年旅居海外(仅在大陆的便有100万人左右)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台湾,200万的工作人口不在台湾的内需消费市场,对于出版业这类以内需市场为主要销售诉求的产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其次则是人口移入,长期居住台湾的外籍移工约有40万人,外籍配偶也约有40万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及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地,不少移入人口还拥有大学以上学历,说起来是补充台湾出版市场非常重要的一股生力军,只可惜,台湾的出版业者还无法领略东南亚新移民对于补充台湾出版市场的重要性,针对这些新移民所推出的出版品虽然有,但是非常稀少。若要补充移出人口对于出版内需市场的影响,移民阅读市场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