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恋爱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南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有效率为98.75%。
3.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其中曾经谈过恋爱的仅有4人,正在恋爱中的也仅有4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而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19人,男生8人,女生各11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1.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
2.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3.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
4.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5.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6.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大二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相信爱情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理想的爱情,而不相信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觅之中。不管如何大二的学生的恋爱观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这可能跟师范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关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
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21人有17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
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总而言之,本校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大都能在爱情中面对现实,但现实没有抹掉他们的纯真,他们对爱情仍有美丽的向往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大四的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表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1.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理想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
2.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永远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3.对于大学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4.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
5.对于分手后的态度,有6人表示会伤心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
6.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理想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相信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相信也不会网恋。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也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也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也许aa制是最好的消费方式,毕竟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只是一个人来承担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制是最现实的方式。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现实了,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综合上述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自由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51-0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校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感觉和情绪本身就是很玄妙的东西,作为其中最为复杂的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恐怕就是爱情了,它可以由友情演变出来,随着岁月的沉淀累积发展成亲情,它是两种关系的过渡。面对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年纪,自然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是必然趋势。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情侣随处可见,恋爱这件事也习以为常。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察,大学生恋爱受社会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恋爱观。对此,本文有如下研究。
一、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爱情是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大学生恋爱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渴求自身价值得到认同;也有从众心理,好奇心理,依赖心理,排解寂寞的心理,更有一种是补偿心理。因为小时候,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进入大学之后,希望能找到一个伴可以互相关爱,实际上是对小时候失爱的一种补偿。总而言之,大学生恋爱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已发育成熟,渴望与异往,产生恋爱心理是很正常的。
2.从众心理。绝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自己可以努力奋斗的年龄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但当周围同学谈恋爱后,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也盲从地加入到恋爱的行列中来。
3.社会家庭影响。有一些家长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要比社会上更纯洁,感情更真挚。同时家长也认为大学生毕业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对孩子的以后婚姻影响是极大的。
4.价值观念的变化。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于是就用谈情说爱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
5.外来文化的影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认为在大学谈恋爱很符合潮流,否则大学生活就不算完整的大学生涯。
6.引导失误。大学生在恋爱方面没有得到必要和正确的引导,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爱情,只能根据自然需要,盲目地恋爱。
二、大学生恋爱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中由于没有正确引导,受社会风气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对待爱情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盲目追求爱情,恋爱动机不明确。过度沉迷于花前月下,夸大了爱情在生命中的地位,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东西,诸如亲情、友情、事业、学业、道义等等。调查显示,高达25%的大学生因为个人孤单,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以消磨时光,寻求短暂的快乐。
2.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冲动,追求激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而从未考虑过婚姻的结合,家庭的组建,以及成为丈夫或妻子所要承担的责任。
3.道德观念淡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同居,显示出大学生对婚前的开放及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找寻一个而选择恋爱,以满足自身需求。道德观念的淡化日趋严重,亟待解决。
4.爱情与学业定位不当,主次不分。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但却在日渐深厚的情感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最终或因挂科,或因爱情波折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完全忘记作为一个学生的根本任务。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端正恋爱态度。大学生应加强爱的教育,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恋爱不仅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在爱情里不仅有欢愉,有美好的感情,同时也有照顾彼此的责任,为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应端正恋爱态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只需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映射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社会环境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有利于加强国民教育水平,思想道德文化的提高,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思想精神建设,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学校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自由的场所,大学生们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但同时也有嫉妒心理,容易自卑,而且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学校要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倡导正确的恋爱观,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大学生因失恋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抵制外界诱惑,强化传统道德。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强化校园文化功能。
3.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在恋爱过程中,对自身认知的不足或者是自视甚高这种心理很常见,表现为男女双方的其中一方比较强势一些,或者说是在能力上出众一点,从而使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表现显示出一种嫉妒心理,既而会影响爱情的发展。同时也不可过高期待爱情是王子与灰姑娘,要立足于现实,就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的相当是维持爱情长久的保证。
4.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在恋爱过程中,言谈要文雅,行为要大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交谈中诚恳坦率,相互理解,有利于感情的正常发展。相反,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会招致对方的反感。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他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爱情是美好的种子,它可以繁衍出婚姻,家庭,子孙,传承基因和一代代家族文化。但希望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中能妥善处理两性平衡,树立正确恋爱观,理解责任与义务,为自身寻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贵.试析大学生恋爱观.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田俊峰,唐丽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完成大学学业.现代经济信息,2009(8)
[3] 陈莉.大学生恋爱的伦理审思及其相关研究.校园心理,2019(10)
[4] 张福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7)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 恋爱观 恋爱教育
1.前言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我国高校曾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普遍原则是“不准谈恋爱”,到90年代初起演变为“不提倡、不反对,出了问题要严肃处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基本上持“承认现实,正面教育,合理引导”的教育态度。应该说这一变化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一现象随之也引发了种种问题,如近年媒体披露的某些大学生同居,未婚先孕、流产,或因承受不住感情挫败而颓废堕落,甚至伤害他人等事件时有发生。这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在生理和心理上不能协调发展,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不仅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给构建和谐校园及社会带来隐患。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提高大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解决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2.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状况
2.1恋爱动机多样。
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多样,而其中“为找到情投意合的爱侣”的比例最重,占61.7%。但由于在空虚、百无聊赖中寻找刺激,为满足好奇心理及生理需要而恋爱的大学生的比例由2004年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17.6%[1]。
2.2对恋爱和态度开放。
大学生对恋爱和态度比以往开放,他们在恋爱中发生过度亲密行为甚至的比例在上升。
调查发现,81.4%的人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12.3%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对恋人曾与别人有过的,64%的人表示不追究过去,只看相恋以后。46.4%的人不反对婚前[2]。而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校大学生恋爱比例更高,38.6%谈过或正在谈恋爱,恋爱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五年级男学生恋爱发生率为53.8%,女生为67.1%[3]。
近年各高校的调查表明,超过50%的大学生已经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4]。2007年11月,对佳木斯大学1685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1.6%“正在谈”,26.8%“原来谈过”,只有2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期间不想谈”。这和2006年南京某高校调查资料基本一致。另外,学生恋爱的年龄有所提前,在年龄较小的新生中,谈恋爱的比例上升到了15.5%。与异往中,拥抱占43.6%,接吻占29.1%,发生占14.5%,无上述现象的仅占31.7%。现代的恋爱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得到认同,“谈过已分手”的比例在上升[5]。
3.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特点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普遍表现出三种特点,具体为:1)普及化。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已谈恋爱的人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年级学生高达50%―60%,而赞成谈恋爱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5%。2)低龄化。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部分甚至在初高中就已经确立恋爱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之前大一学生恋爱人数只占5%,而现在已达15%左右。3)公开化。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东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往往较为公开。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3.1爱情与学业关系处理不当。
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6.8%的学生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说明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未能正确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甚至因为谈恋爱耽误了学业。现实表明,部分大学生能从主观认识上意识到学业第一,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难以自拔,强烈的感情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
3.2恋爱观念日益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恋爱意识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有较深影响,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时代变化,大学生的恋爱观也逐渐变得开放起来。一方面反映在“一见钟情”的增多或缺乏深入地观察和全面地了解就确立恋爱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性观念的变化。调查中,面对“你认为‘爱人只能一个,情人可以多个’”的问题时,认为“有一定道理”和“正确的”男女生比例分别达到40.8%和22.91%;有34%的学生不反对婚前,其中17%的学生赞成婚前,9%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要顺其自然。部分大学生甚至漠视恋爱道德,缺乏相应的爱情责任感。
3.3恋爱动机非单纯化。
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且呈现非单纯化:部分人对生活缺乏明确目标,仅仅是觉得寂寞,想找一个异性朋友解解闷,以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方式;有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不谈朋友就是表明自己没有魅力,借恋爱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或是看到别人有了对象,唯恐自己落后,故随大流;有的担心毕业后谈恋爱没经验,不如先在学校“练习练习”;有的则是遵照父母意见,想在大学找个如意伴侣等。
3.4恋爱关系脆弱化,恋爱受挫心理调适能力弱。
由于部分大学生谈恋爱本身目的不明确,在择偶标准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恋爱双方在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常常出现“闪电式恋爱、闪电式分手”的局面。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少。有些大学生还不完全懂得恋爱的方式方法,意气用事,行动往往轻浮、草率、鲁莽;有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因失恋,丧失生活动力,甚至有少部分做出自杀或报复他人等偏激行为,从而造成恋爱上的“创伤”,悔恨终生。如北京某大学对学生进行调查,主张“不成恋人成朋友”的为49%,主张“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的为36.5%,主张“找新的对象抚平创伤”的为10.6%,主张“报复对方”的为2.4%,选择“悲观厌世”的为1.6%。
4.大学生恋爱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
通常认为,恋爱教育主要是爱情观、恋爱观的教育,而对于其具体内容,学者们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研究认为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恋爱的原则教育、性别观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生理教育、法纪教育等。
但本研究认为,恋爱教育本质上是心理的教育、自我认识的教育。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个性,才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接纳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安全的亲密关系。
由于对恋爱教育具体内容见解不同,学者们提出的恋爱教育的途径丰富多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法、课外活动法、讲座讨论法、经典诵读法、个别咨询法、家庭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6]。通常认为恋爱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正面引导和持之以恒。而课堂理论教育、讲座讨论和个别咨询是大学生恋爱教育的三种基本方式,其中课堂上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有效途径。而开展讨论会和辩论赛可以及时消除学生恋爱中的疑问,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由于爱情的私密性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开展爱情心理咨询和审美教育也是进行恋爱教育的有效途径。
最近有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7],还可以积极缓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8]。因此,还应在高校积极开展团体恋爱心理辅导及相关活动,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恋爱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波,李晓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179-180.
[2]赖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25-327.
[3]武松,刘茜,朱继民,范引光,叶冬.安徽中医学院1257名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8(26):634-635.
[4]冷旭东.对1685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
[5]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
[6]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 大学恋爱课 必要性调查
[作者简介]路利云(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5-02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更认同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在校期间有过的学生比例为15.5%。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观。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欧胜虎.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及恋爱教育的实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0(9).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心理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ove
LV Zouq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Love is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love is a process that produces love. From the physical point of view, the basic function of college sexual maturity, which also contributed to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have a psychological need for love, this is a very natur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is not an independent body and mind desires and economic conflic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ir studies must hope for success is also placed in fro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1 大学生谈恋爱的动因
促使大学生谈恋爱的动因一般有三类: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1.1 生理、心理因素
大学生性机能已基本成熟。很多大学生体验到对爱情的心理需求,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是大学生恋爱的生理因素,性心理发展到恋爱期则是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
在一项大学生恋爱生理心理因素的调研中,很多人选择了“感情有所寄托”,特别是大一的新生,这表明了不少恋爱的动机是与当事人缺乏关怀和归属感有关系的。大一新生刚刚与父母和原来的好朋友分开,对新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适应冲突,心中苦闷孤寂,便有众多学生萌发了对恋爱亲密关系的渴望。再者很多人选择了“性的发育与成熟”,选择这一项目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反映了男生对性的自我认识比女生更深刻,同时也暗示了男生相对更加开放;“被对方吸引所致”为第三位,年轻男女性的第二性特征在这个阶段已经充分发育。
1.2 社会因素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可以说已形成风气。如果学院内有较强的恋爱风气,没有恋爱的学生可能会被说成无人赏识,这种氛围可能会给新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某些研究中,恋爱的社会因素“同学中恋爱风气影响”为第一位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
高中时期,很多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基本没有时间看教科书以外的文章与杂志。入大学后,时间宽裕起来,除了图书馆中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大量的言情、都市小说,对这类文学作品的接触促使大学生的恋爱意识迅速发展。有研究表明,凡是涉及爱情的读物尤为大学生们的喜爱。还有一点,如果不准备考研深造,或者在大学期间没有一定的自我提升计划,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很多的,这也为恋爱创造了客观条件。
2 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与现状
有研究发现,对异性持有厌恶感的学生占总数的3.19%,而这种性心理对20岁左右的青年人来说,一般不是正常现象。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往往与家庭教育和本人过往经历有关,是性心理发展的扭曲表现。在一项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与同往的心理与状态调查结果很接近,部分学生坦率地承认异性相处比与同性相处更加令人愉快。
近年来,大学生对婚前的观念有明显的变化,发表于1992年的中国性文明调查资料表明,反对婚前的仅20.8%,大部分大学生认同、认可婚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34.7%,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40.2%,剩下4.3%的学生未答或不详。也有研究表明,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能接受婚前并认为那是不道德的,更多的大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男生13.18%,女2.46%)认为只要双方同意,不怀孕就行。研究表明,持最后一种看法的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年级越高,持这种看法的学生比例也越高。很多大学生在研究中表明,他们认为婚恋属于个人私事,不必为他人态度和社会规范所左右。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婚前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据调查,无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为50%左右,单恋者接近10%,而真正进入过恋爱状态的人为30%左右。随着年级的增加,恋爱比例呈上升趋势。
3 大学生恋爱中的问题与建议
恋爱关系的发展不一定都有完美的结局,恋爱受挫一般会使恋爱双方陷入万念俱灰、难以自拔的痛苦境地,不少爱会发展成转变成恨。大学生遇到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应进行心理调试,使痛苦的情绪得到疏导,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最终获得心理成长。大学生因失恋而轻生,或者选择极端手段报复的事例在各媒体都有所报道,那些惨痛的后果和影响也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明自己有把握采取较为适当的心态,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当其真正体验到失恋的痛苦时,他们能否理智地对待,还值得思考。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戏谑地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教育家都痛恨爱情。”的确,基本上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被学生的爱情问题弄得一筹莫展的时候。采用“禁”和“堵”,不仅收效甚微,反而容易引起更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年龄相当,风华正茂,一旦发现对方在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便容易相互吸引发展出恋爱关系。
鉴于大学生当前的恋爱现状和特点,可以给出几点建议的:(1)学校要正视、重视大学生的恋爱现象。重点应该是如何正确结交、对待异性,促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性的需求与道德准则的结合,更好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等的关系;(2)加强性教育。在这个敏感又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段,某些大学生即使是受到很微弱的性刺激,也可能会想入非非。学校应倡导异性间适当的接触,多举办学生活动,让这种接触在群体之间进行,这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的异往模式的建立。(3)警惕学生中恋爱市侩化的表现。一些学生觉得生活空虚、便以恋爱为刺激、消遣,或是朝秦暮楚等。严格来说,那都不是在恋爱,而是在非常不认真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这会对双方心理上造成极大消极影响。(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受挫。恋爱受挫对当事人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有些人甚至可能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面对这失恋的痛苦,有很多种应对方法,教师与家人朋友可以尽自己的里去开导、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用健康积极的方法来面对和处理恋爱受挫,从中获得成长而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建科.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J].教育艺术,2006(11):36.
[2] 郭晋林,冯国强,裴义.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3]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56-160.
[4] 耿文秀. 当代大学生婚前研究及性教育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87.
[5] 马金耀,孟宪鹏.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内容概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38.
[6] 曹立文.大学生健康性心理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274-277.
[7]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