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的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
但自2010年9月开始,我们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发现校园内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一些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常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进出教室、共同上下学,与本地学生的冲突时有发生,不同户籍地的学生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有时甚至集体与老师发生冲突。这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始料不及的。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来自于我校生源地和附近乡镇的一些公办小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独立校区或独立设置的班级。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谓的新形势是指公办小学设置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目前的称谓很多,专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是指随父母来富阳工作的非浙江省籍的在应学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一般生活在农村,户籍在老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是指公办小学随着本地户籍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教学资源得到较大的释放,为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将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某一个校区。并设置专门的校区领导机构,委派了专门的教师。本文无意讨论此类校区设置的合理性,只对由此对初中教育管理产生的效果进行讨论。
3.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一定法律、章程建立起来的,有法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
三、教育对策
随着富阳市教育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大量本地户籍学生的外流,使得我市农村公办小学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招工越来越困难,而就近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为我市企业招工的一张新名片。而且,随着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人数比小学阶段增加不少,本地籍学生固有的优越感更加外露,以及在学校的正式群体不能得到充分的地位,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果极大地表现出来,导致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各年级组与校长室、德育处、教务处、心理辅导站等联合讨论,决定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继续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制度
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主要来源就是公办小学专门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这部分学生,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被歧视了。因为他们认为不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学校的软件都不能与本地户籍学生就读的校区相比。升入初中后,他们把这种情绪也带进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的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这样一些学生:户籍是外省的,但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住在父母打工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实与本地人除户籍外已经毫无区别。因此混合编班应该是初中学校坚持的一项制度。
2.及时向永丰校区了解相关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处理问题应有针对性
应该说初中学校对于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也是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同时避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离群、产生孤独感,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成为初中学校和班主任的首要工作,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查看学生档案、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或者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上,而是要及时向小学班主任当面请教了解这些学生在校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生中的一些小头头(即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情况。因为要解决一个非正式群体带来的负面效果,其核心人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有学校出面搭建平台,如中小学教师联谊会等,而且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要运用各种方式到小学向学生的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3.加强和创新家校联系工作
加强家校联系,畅通信息渠道,统一培养目标,引导家教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班主任教师每天必须察看《家校联系本》的内容,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掌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家长与老师交流,父子交流的课堂,互传信息,以心换心,沟通理解,传授家教知识和方法。要求教师经常性地电话家访,信息传递,培植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对个性明显的学生我们也要及时抽出时间上门家访。按照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家长会,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搭建亲子互动平台,让学生与家长学会沟通,增进父子情感,建立家长会月汇报制度,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好每次家长会。
4.及时转化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做到为我所用
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由来已久,对它的研究也很深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在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
作为班主任,我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同学友谊的建立、发展、加深,对于帮助同学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有着班级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扶持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益的非正式群体。一般来说,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危害性的非正式群体,能立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那些不妨害班级工作的非正式群体,在班主任眼中往往默默无闻,其结果可能会自生自灭。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那些经常聚在一起的同学就会发现,他们或者喜欢同一门学科,或者热衷于同一项体育活动,或者有同样的特长等。对于他们的共同活动,班主任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将小群体升级为正式的班级组织。经过班主任给他们“正名”,小群体的活动会由原来的自发转变为自觉的、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获得明确的角色地位,从而对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也可能因此而得到升华。
其次,要化解那些对班级有害的非正式群体。常见的这类非正式群体,大多是由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过失较多的学生组成,其主要表现是共同违反班级纪律,如集体迟到、旷课、进网吧玩游戏、同外班同学闹纠纷等等。化解这样的小群体时,其一是认真研究小群体中起“头领”作用的学生,通过对他的教育转化,使其带领小群体集体转化。譬如在2010级的七(2)班中存在着拥有15个同学的以马同学为小头头的小群体,马同学人很聪明,比较矮小但很讲义气,在这一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威信很高,经常欺负一些本地籍的弱小同学。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他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永丰校区就读期间经常被校外的一些小青年敲诈,经常为此而打架。因为比较聪明,能出一些主意,也比较愿意帮助与他同病相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因此他能团结一帮子人。我们通过家访,发现他对他的父亲比较害怕,但他父亲又比较忙,每个星期差不多只有一两天能与儿子碰面。通过我们与家长的多次联系,他父亲答应花一定时间来管教马同学,我们班主任和老师也经常鼓励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马同学的感召下,与他关系很密切十四五位同学改变了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改进。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地设计一项又一项适合于他们的班级小组活动,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常有用武之地。基于灵桥镇是中国民族艺术(书画)之乡,我们邀请灵桥镇书法协会会员老班级进行书法讲座,并当场收下了几个徒弟,其中就包括几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学校也非常支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教务处联合各年级组一起组织开展了美术组具体指导,以小组(3~5个人)为参赛单位的“舞动的青春”墙体画比赛,学生反响很好,也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三是进行必要的行为控制,如根据其活动规律,出其不意在其活动的时间内找其谈话、安排其完成一项任务等,以此限制其活动,时间一长,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自动瓦解。在新生入学后,德育处下发了《灵桥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在发现情况仍然未有好转的情况下,结合富阳市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中期中评定组织了学生进行一日常规的考核,这对学生触动很大,因为成长记录册有类似于档案的作业,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在乎的。另外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做这些小群体“头头”的思想工作时,做到个别谈话,一对一交流,使学生免除了很多谈话的顾虑,马同学很怕他父亲这一情况就是我们班主任在进行个别谈话时从别的同学那里了解到的。
5.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的生活化处理
说到底,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能考出令自己、老师、家长都满意的成绩,但学生的基础不一,尤其是浙江省与其他省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难易度也不一致。这就造成学生对学习有一种畏难情绪。我们全体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下,提前一周备课,在备课时特别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在适合的情况下将班级里学生的户籍地所能联系的一些知识都放到教案里。通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有能回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程度深浅不一的满足感。学生的成绩提升后,注意力会集中到学习中来,不会再去做一些与学校制度相悖的事了。
关键词 外来进城人员子女 学习行为 教学对策
外来进城人员子女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是从外地来本市打工的人员,生活迁移频繁,流动性较大。其子女被称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特殊原因,具有特殊的学习行为特点,需要专门针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学习特性等方面的教学对策的制定。
1概念的界定
1.1外来进城人员子女
父母在城市需申请暂住证,且户口是外来户口,非本地户口的子女,被称为外来进城人员子女。
1.2学习行为特性
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很低,道德水平较差,大多忙于生计,自身既没有时间,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因此外来进城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难以约束,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做事常常缺少规矩与章法。这些外来务工者一般家庭状况都较为窘困,没有能力进行课外辅导、上网浏览、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孩子的知识面十分狭窄。知识的短缺,以及养成习惯不理想,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普遍学习成绩落后。
2外来进城人员子女学习行为特性形成原因
(1)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能给予子女很好的学习辅导,而且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帮助子女提升学习能力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可能关注子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2)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农村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新的学习环境下,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难进行马上的改善,流入随地吐痰、长时间不洗澡等,容易遭到同学的耻笑和排斥,形成自卑心理。
(3)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当地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父母的工作流动性较大,因此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外来务工子女都是随父母迁移的孩子。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存在很严重的自卑情绪。这是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让本来在家乡还处在优秀等级的学生,到了新的环境后变成了落后分子,因此巨大的落差使得学生容易在不公平对待和歧视下产生偏激、扭曲、抑郁等心理,有的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有的变的鲁莽冲动,有的甚至出现了犯罪行为。
3外来进城人员子女教学对策的分析
3.1针对外来进城人员子女家长的策略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外来进城人员家长首先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不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强加给子女。对事物要抱有积极的态度,虽然改变不了现状,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多多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学校也要与外来务工家庭的父母多注意沟通的方式和策略,用平等的身份共同商讨教育方法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等渠道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共同教育子女向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努力。
3.2针对外来进城人员子女学习行为特性的策略
(1)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为了养成外来进程人员子女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应该注意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专心听取教师的讲课。
(2)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让学生会看书,感受到从书上获取新知的乐趣,形成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还应将习惯的培养与日常的行为培养结合在一起,包括学习、生活、思想意识等等。
(3)培养认真做作业以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是锻炼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人生中面对生活和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3针对外来进城人员子女的教学优化策略
(1)完善教育政策,给外来工子女造公平、平等的教员环境。维护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的权益,让他们在受教育、评优、奖励等方面享受到和本市学生同等的待遇。
(2)加大教育经费的支持,给予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教育经费补助,增加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子女的比例,适当安排教师编制,配备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装备,提升教育质量。
(3)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工作,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并呼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扶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通过捐资助学、提供场所看护外来务工子女等方式,帮助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解决子女教育和养护问题。
4总结
对外来进城人员子女的教育,首要的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家长要转变观念,不再将孩子教育的问题扔给学校,学校要转变观念,与家长建立长期沟通,将对外来进城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工作中加以重视,教师要转变观念,研究他们的心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社会要转变观念,为这些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参考文献
[1] 何亚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J].考试周刊,2012(63):174-175.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53-02
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聋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升温,聋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正式纳入议事日程。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共享的、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教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性资源库对聋校来说尤为重要。
一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原则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合作建设、分头维护、全面共享的原则。
第二,学校开设的各科目是建设资源库学科分类的框架。
第三,资源库建设要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意愿为根据,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好用、适用,使学科资源库能真正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服务。
第四,资源库的建设应是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长期连续性,构建的资源库必须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以后的工作预留空间。要注意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做到可以存放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
二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程序前提和步骤
1.资源库的建设首先是以硬件配置为前提
服务器是教学资源库的最基本硬件设施,没有服务器也就不用说资源建设了,只有把服务器建设好了,才能向教师开放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关的服务。服务器一般来说不能用普通计算机来代替,从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速度上考虑提倡服务器选用专业服务器,服务器为了随时提供资源下载和上传服务,通常需要24小时不关机,储存着全部教学资源。建议服务器最好安装使用Windows 2008专业服务器系统,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做好防木马防病毒的各种措施。
2.教学资源库的定位
首先要确定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要确定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它将包含哪些方面的资源内容,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等。一般情况下,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辅助教学,使教学工作更方便、高效。资源库的使用对象上,对教师开放,作为教师备课及收集教学资料使用。至于资源库的内容,应包括支撑学科发展的必备内容和可选内容,其中必备内容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素材、知识库、试题库、积件素材库、工具模板、文献库等资源,可选内容为供学科发展的教学录像、教学心得、教育论文和研究性学习专题等辅助教学资源。资源是整个资源库建设的核心,资源设置要以各科目作为构建资源库的学科分类基础,提供教学资源。一般科目主要包括语文、语训、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科学、体律、工艺美术、信息技术等。
3.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
对于教学资源库功能的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B/S模式,方便的下载支持。要让服务器存放的教学资源向全校教师随时随地开放,服务器需要开通Web
服务(网页浏览)。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校园局域网(LAN),应用在因特网。
Web服务可以通过开通服务器的IIS服务来提供,开通IIS服务后,以方便给广大教师随时通过域名访问服务器的资源。
对于计算机基础还不算太好的教师来说,简单的操作用户界面能使他们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资源,进行打开浏览或下载保存等操作。将所有的资源按各学科分类,然后每个学科再分类为教学课件、视频、试题、教案、图片等,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资源,方便教师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在线浏览功能,方便教师直接在线观看或者在线测评等。
(2)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
(3)方便资源收集与整理等功能。允许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源。本校注册用户可以下载免费的资源。审核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该资源,还有可以删除不符合标准和过期的资源。
(4)良好的扩展功能。
4.资源库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整理
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资源素材,我们的资源库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吸引我们的教师使用它,否则只是空壳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
现在许多学校的资源库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与教学脱节。因此,要建设好用、适用的资源库,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想法为根据。学校资源库,应采用购买为主,自建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购买优质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是资源素材的主要来源。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相关产品,价格也比较适当,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但是这些素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常常量大而质不优,开发标准不统一等。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避免盲目性,在购买前应充分调研,了解所购资源库跟学校现行的教材版本是否相符。要求厂家提供资源库的试用版,让每个科目的骨干教师试用一段时间,反馈试用结果。教导处根据反馈结果决定购买何种资源库。
资源库购买后并非一劳永逸,要保持资源的生命力必须定期更新,只有不断更新,资源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迅速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师能轻松查询到所需素材。
在学校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并将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及时通过学校网络进行共享,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又能促使学校的教学资源贴近本校的教学实际。
一线教师开发的素材资源对教学的针对性显然要好得多,但不足的是,每位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上大家的能力有所区别,制作一个良好的教学课件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所以,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只能作为教学资源库的辅助来源。但这些资源在使用时,教师会更加得心应手,相对质量要好一些,针对性要强得多。所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来。像试题库之类的素材,教师还是也可以自主开发的,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机技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素材开发,教师可以量力而行,实在有技术问题,可以向信息科教师请求帮助。
信息库的课件来源一般包括以下三类:
(1)优秀教师课件。每个学期,各科各类的教学设计大赛、课例大赛、课件大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多如牛毛。笔者所在学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数不胜数,他们参赛的准备材料就是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教学设计、课堂录像、课件、说课稿、论文等等。我们让这些参赛教师把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全校的教师受惠。
(2)一般教师课件。不主张教师开发完整的课件,而是鼓励教师开发基于某个知识点的课件。知识点的开发相对来说需时不多,可移植性强。
(3)网上课件。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这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有时花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但若有心收集,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这工作可以在平时中点点滴滴地积累,发现优秀的素材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上传到教育资源库中,校内教师可登录后下载使用,使用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又上传至资源库中,通过这些操作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收集教学素材的阵地。就这样积少成多,假以时日,一样会使教学资源库丰富很多。
开放资源上传的权限,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传教学资源。经技术人员审核,确定上传资源没有病毒,即可把上传资源放到资源库中。要重视资源的评价反馈,要求所有使用资源的教师,必须填写用后评价,所有的评价都实名公开。每个学期,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对上传资源进行评定,综合网上下载排行榜和资源的评价反馈,评选出精品资源,表彰资源制作先进个人。这样子有利于资源的制作与改进。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到位的学科及个人要及时督促。同时还可以与一些先进的学校建立联系,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参观学习,互相交换课件及资源库内容,达到共享资源。
将外购资源、自主开发的资源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整合成校园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使用资源的管理规范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三 聋校教育资源库的日常管理
为了做好资源素材的采集工作,学校应该成立资源库中心,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专兼结合),其中至少一名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资源库中心应该配备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如扫描设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软件,以及相应数量的计算机等。
教学资源库的正常使用,是以信息网络设施、各种系统软件的正常工作为前提的,没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平台就没了。
不要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因为教学资源库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资源库没有人去好好管理,没有几个人去使用,这将是令人痛心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避免这点,不然建设过程中付出的心血石沉大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投资以及辛苦制作或搜集的素材,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日常的资源库素材采集工作,必需设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维护。学校要定期检查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而教师在使用资源库中的素材时,可能会碰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最好有资源库中心教师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开展教师计算机操作培训。部分教师对互联网的使用、查找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很好收集网上资源。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学校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下载音乐、图像、文本的方法和常用的办公软件等等操作方法,学会操作最基本的几种制作课件的软件。
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更多教师一起来参与完善。只要充分发挥众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建立起合适的校本资源库,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立珍.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与建设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
[2]查军.自主建库共建共享求发展――中学教育资源校本建设探索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6(7)
关键词:教学资源;预成性;生成性
教学资源是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因此,对教学资源的认识以及有效开发和利用,不仅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还会改善教学中的师生生活的质量。因而,教学资源己经被看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集中于教学资源的概念、分类、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的“资”指物财,钱财的总称。“源”指水流开始的地方,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资源”指人类借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如土地、江河、矿藏、动植物等;在《现代汉语辞海》中,“资源”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来源。可见,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的是自然资源。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资源”一词的使用远远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例如,常见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社区资源等。人们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同样是在对“资源”一词的较宽泛的意义上进行的。
许多研究者都是从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来阐释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的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可见,这些资源的涵盖范围不同,所侧重的角度也不同,然而对教学资源的定义略显笼统。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旅行小组、课外辅导员、家长、社会成员等;非人类资源包括各种媒体和各种教学辅助设施”。李如密,何小忠对教学资源做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他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阐释教学资源,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指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科技水平、家庭条件、社区文化及设施等,都属于教学资源;从狭义上说,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空、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精神品质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资源有丰富的内容,侧重于从有利于教学活动实施的角度来定义,可以大致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并为教学活动利用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学校、课堂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课堂外部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可以是目前已经被利用的,也可以是还未被利用、潜在的。
二、教学资源的分类
时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内容。因为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展开,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所涉及到的“资源”很可能是相同或相似,只是看待资源的角度不同而已。研究者们从各自研究的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资源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例如,吴刚平按功能特点把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徐继存, 段兆兵,陈琼等根据来源把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根据性质,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将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宋振韶认为按空间分布划分,除了校内和校外资源外,还存在网络化资源,指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突破时空界限的各种资源。同时,按存在形态,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根据载体类型分为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数字化资源,文化活动类资源。林存华,郁琴芳等认为根据内容可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时空资源、制度资源和信息资源。
综合研究者们的分类,如下表:
虽然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教学资源的分类各不相同, 事实上,对资源的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划分只是为了对资源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研究者们极为关注的话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理论层面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大多都从原则和途径两方面探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原则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应遵循优先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原则。有的认为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型原则、针对性原则和个性原则。有的认为要遵循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这样看来,其内容大同小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经济、实效。
在途径方面,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对于教学资源开发,社会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宏观调控,积极促进全社会教学资源共享。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要学校要积极进行资源开发,加强资源的管理,防止资源浪费现象,给教师创造更好的开发资源环境。在教师层面,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在保证校内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
(二)实践层面
一些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某类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法。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在不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供了许多有关课堂上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活生生的案例。如此以来,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再局限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很多教师开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其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也鼓励学生的质疑和超越。这样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学校物力资源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少学校开始扩充校舍,在硬件、软件加大投入的力度,有条件的学校花巨资建起了高档的电脑室、中心电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园地等。这些都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然而在可喜变化出现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由于认识不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一些学校物力资源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等一些场馆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而教师一味得对教材进行“加加减减”,甚至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各方收集材料,忽视了教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资源。另外,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的时间长,因此挤占了其他时间,时间资源的过度开发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总之,这也说明,目前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轻“质”而重“量”,只顾盲目开发,无视有效利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中包含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四、反思与展望
从概念、分类、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学者们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思路,对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几点反思与展望:
(一)理论层面研究不多
对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多属“理念+案例”或“案例+体会”。也就是说这类研究往往是对理念的简短陈述后,便是教学案例的大量枚举,或者是案例介绍后,接着是个人体会或经验总结。这样由于理论基础不实,对生成性资源认识不足,极易导致实践中问题的出现。例如,与学生的对话变成了“师问生答”,尊重学生的见解却游离了文本的主旨,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等等。这些都是实践中经常会遇见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狭窄
综观相关文献,研究者对生成性资源的探究主要集中于问题资源方面,即师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的错误,教师有意和无意的错误,偶发事件等。其实生成性资源还包括差异性资源、情感性资源等等,并且其内在有着丰富的内容尚未被认识和系统归类。这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因为对生成性资源的系统归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去认识这些资源,从而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三)研究方法单一
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大都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缺乏课堂观察、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运用。生成性资源不同于其它资源,有着现时性和非预期性等独特的特点,因而更应该深入到实际课堂中去观察。通过大量的访谈、调查等研究,才能对其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翟文明,李治威主编.辞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 张涌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3]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和有效开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03(3).
[4] 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如密,何小忠.教学资源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1999(6).
[6]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1(9).
[7]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8] 宋振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J].中小学管理,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