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近十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让人觉得中国人就是一群小白鼠,不断吞咽各种有害食品以挑战自身抵抗力极限。地沟油流向普通餐桌的事件,再次令人大规模耸动。因为这不是你去火锅店或苍蝇馆子时可能撞上的霉运,而是坐在家中,享用爱妻亲手烹饪的菜肴时都可能遭遇的打击。相比苏丹红、避孕药黄鳝、沥青板鸭等问题食品,地沟油回流餐桌对普通百姓的威胁显然更大。据学者何东平统计,目前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食用油消费总量约为2250万吨。也即是说,中国人在一个月里可能有三天都在狼吞虎咽地沟油!
应当说,国务院、公安部的专项打击较为及时,也有一定力度。但人们仍会担心,专项打击是否能根治地沟油?会否只是一时的热闹?而通缉地沟油之后,又如何才能真正将其在万人之前斩首示众?
有网友讽刺说,地沟油最初叫食品质量,然后叫食品卫生,接着叫食品安全,现在又考虑叫食品犯罪,估计很快就要改叫食品杀人,最后将发展成食品武器。到那时,地沟油的归口单位既不属农业,也不属工商、质监、公安,强烈建议编入军工序列。
网友的话虽夸张,但一语道破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那就是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缺失。如果只是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很难彻底斩断地沟油产业链,因此,质监、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联手,就显得异常重要和必要。
在上述部门中,质监部门的责任首当其冲,也最为人诟病。有媒体人发微博说,公安部打击地沟油没打到根子上――根子是各地质监系统的养鱼执法!一位质监局工程师举例,北方某省的省级质监局,会在年初向基层下发创收任务,日常工作往往以罚代管。更严重的是,权钱交易在地沟油产业链中屡屡闪现。公安部通报的此次案件表明,当前的地沟油加工不仅有黑作坊式的小规模操作,更有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化运作,后者甚至通过了食品安全QS认证!这简直就是奉旨炼地沟油了。
在我看来,要根绝地沟油,必须双管齐下,一边打击炼地沟油为食用油的黑心厂家,一边严控回收环节、从原料上消除隐患。目前地沟油的回收单位和处置单位是分开的,回收企业往往受利益驱动,把大量废油直接销往外地。而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地沟油的经营流转环节应实施“五联单登记制度”,即发生企业、回收企业、初加工企业、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和最终使用企业,只有五方全部签单,才算完成处置。但是,目前根本做不到,常是一方或两方签单,就可经营流转地沟油,中间漏洞极多,加上监管缺失,地沟油大量涌向餐桌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问题。但经过政府与社会的长期努力,通过法律约束、源头控制、政府补贴、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最终有效解决地沟油问题。加拿大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加拿大人的餐桌上不可能出现地沟油,因为厨余废油不会立即排入下水道,而是经过一系列处理,再生成为生物燃料、肥皂和油等产品,这得益于加拿大从废油的源头到终端所建立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和监管系统。政府特意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环保机构也从中担当中介和监察的角色。从源头控制到产业链建设,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控制下,加拿大根绝了地沟油回流餐桌,使得地沟油涅重生。
好在,近年中国一些地方也已开始尝试地沟油再生的市场化运作:扶持标杆企业,专门从事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处理后的产品主要用于工业用油和制剂;或者促进大型化工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将地沟油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成生物柴油。据测算,地沟油变生物柴油,利润在每吨1500-2000元之间,比非法炼成食用油的利润更大。只要机制理顺,将对相关从业者产生巨大吸引力。
【关键词】公众利益 “地沟油”产业链 监管 对策
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各类“地沟油”上餐桌时间在全国各地蔓延,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活秩序,近年来,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地沟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着手,积极推进地沟油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本文从公众利益视角出发,构建“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框架,为加强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机制提出具体的措施办法。
一、公众利益概念的界定
公众利益是指企业将社会公众利益置于首位,不断用实际行动增进公众受益,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企业,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与共同发展,所以公众利益就是公众对社会基本利益的共享。公众利益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政府监管机构代表政府法规,执行政府职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运作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实现社会公众对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共享。从公众利益根本点出发,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针对不同市场失灵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二、公众利益理论对“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研究的适用性
首先,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鼓励政府履行监管职能并增强政府在监管中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惩治手段,打击违法行为,遏制“地沟油”在餐桌上蔓延;其次,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加大对“地沟油”的监管力度,保护公众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再次,从公众利益理论角度出发,政府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实现监管职能,从技术规范、行业规范、职业规范等方面对企业或经营者采取监管措施;最后,政府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公众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经济市场上免受侵害。通过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应该遵循公众利益理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制定“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机制,从而提高“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的效率。上述的这些公众利益理论视角都与“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的手段研究角度是一致的。
三、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参与者及其分工
“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是指为实现 “地沟油”产业链的规范经营秩序而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主要包括监管体系参与者及监管分工两个内容。具体如下:
1.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各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认真做好职能工作,如质量检查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及加工的监督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要加强食用油流通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监督餐饮单位切实执行食品原料采购的索证索票制度;商务部门要加强餐饮行业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餐饮企业诚信合法经营;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检测检验方法,加强对“地沟油”及食用油的科学监测等等。
2.行业协会。中国餐饮行业协会承担着协助政府管理餐饮市场的重要任务,依靠自身影响力和凝聚力唤起全行业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自律,如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对使用地沟油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推荐物美价廉的品牌餐饮油,树立行业内使用餐饮业食用油的典范;制定《中国餐饮协会自律准则》等,对从事违法餐饮活动的会员,在自律的范畴内,予以制裁,通过行业内部点名通报、警告,严重者取消其会员资格等。
3.社会舆论监督。当前,我国存在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通过社会舆论监管力量,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弥补有关部门资源不足的现状。社会各界对“地沟油”产业的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违法使用“地沟油”的组织或个人进行举报投诉;第二,新闻媒体对违法使用“地沟油”的舆论监督与曝光;第三,要定期公布违法违规使用“地沟油”餐饮企业和单位,并将其纳入企业的诚信记录名单;第四,消费者协会扮演者社会舆情与监督,并受理消费者对侵权行为的投诉。
4.立法司法机关。司法机关通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对“地沟油”产业链的经营活动,将“地沟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摸清“地沟油”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认真排查和取缔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严肃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和来源不明食用油的行为,依法追究民事甚至刑事法律责任。
5.“地沟油”产业链相关经营活动主体。地沟油产业链长且复杂,要加强对“地沟油”的回收监控,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强化食用油的生产和流通的索证管理,对证件不齐全或违法生产“地沟油”的企业要依法吊销生产经营执照。
四、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构建
综上所述,在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最终目的是依法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建立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内容:
1.最终目标是保护公众利益。“地沟油”产业链监管要坚持以公众利益理论依据,实行以公众利益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的监管思想,实现最广大公众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2.不断创新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食用“地沟油”产业链主要有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和零售等六大环节,这一产业链冗长且关系网的复杂,使行政监管不力,使立法和司法成为盲区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经济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地沟油”产业链经营运作模式也随着经济市场的诱导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关方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监管体制和措施。从监管体制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借鉴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工商执法监管角度来说,要不断出台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发展的监督依据和监督方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是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完善的机制,仅靠政府是无法完成监管使命的。
3.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基于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建立社会和谐的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监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使地沟油流向合法化,推动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要和谐共处,此乃监管的最高境界;其次,监管活动的相关责任部门也要充分体现和谐,监管过程中,相关责任部门难免有工作衔接不到位,求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监管的协调合作是监管成败的关键。
4.依法监管,保护公众利益。在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监管“地沟油”产业链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监管,违法必究。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能否按照客观事实公平公正做出裁决,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对于各国家机关来说依法行政就是要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力,处理行政事务。依法行政理念是对政府执法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执法能力的考验。
根据以上分析,在公众利益视角下,“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描述如图。
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可通过以下五类关系组成:
(1)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构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构包括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食品部门、质监部门等等;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使用何种策略监管,二是依法监管的具体行为方式,三是监管的绩效管理。
(2)行业协会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行业协会包括餐饮协会、烹饪协会、商业协会、保健协会等等,行业协会一是要在行业内自律,二是要建立准则和执行标准。
(3)社会监督力量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社会监督力量包括消费者个体、舆论媒体和消费者协会,社会监督力量通过社会曝光和舆论来宣传“地沟油”的相关不法行为,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4)法律体系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地沟油”产业链活动主体的日常活动必须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这些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地沟油”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政策、法律依据。
(5)“地沟油”产业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地沟油产业活动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链。对于监管来说,地沟油产业和食品餐饮公司实际上还承担着自律审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构建“三维”食品安全监管机制[M].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2]李伟.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M].首都径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3]卢剑,孙勇,耿宁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监管模式建立研究[J].食品科学.2010 (3).
[4]王本猛.胶州市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问题及对策[M].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5]黄佳妮,杨梦倩,李娜.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地沟油现象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2(1)
[6]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卞海霞.我国食品安全监宵的新趋势:无缝隙监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94-96
[8]何玮,“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9]孙继伟,王鑫鑫.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地沟油治理之道[J].商业研究.2011(8)
[10]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2):25-28
[11]李忠东.怎样才能禁绝地沟油[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 (6).
[12]邓红阳.地沟油查处遭遇“有权无责”[N].法制日报 2010 -03-22.
[13]许晓敏.论地沟油的管制问题[J]. 中国证券期货2011(6):60-61
作者简介:
黄远辉(1982―),男,广西横县人,讲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职业教育。
韦传亮,(1966―),男,广西南宁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职业教育。
在近日举办的2014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ISC2014)上,被称为硅谷安全创业教父的弓峰敏博士在其主题演讲中介绍了美国硅谷的安全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向,也为发展中的中国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360公司董事长周鸿认为,IoT(Internet of Things)万物互联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系统安全、边界安全已无法防卫以“数据窃取”和“大数据污染”为目的的恶意威胁,必须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硅谷那些颠覆传统的创新者
PAN(Palo Alto Networks),作为下一代防火墙的创造者,如今已经连续第三年位居行业“领导者”。从2005年公司成立便立志重新创造防火墙,面对大多数企业的网络安全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所造成的持续不下的IT投入成本,PAN作为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开始为用户提供下一代防火墙解决方案。当然,这一想法在形成初期并不被人们所看好,当时的安全行业都沉浸在统一威胁管理类产品中无法自拔,对于PAN的这种行为,许多厂商都不屑一顾,但是到现在,NGFW(下一代防火墙)如今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新产品方向,这种“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也逐渐被各硬件安全厂商所接受。
FireEye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安全防护产品的公司,建立企业专属的托管防御体系是FireEye的主攻方向,他们通过在客户的系统智商加载虚拟机器来观测所有的网络行为,以此来达到维护客户网络安全的目的。去年9月FireEye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了100亿美元,而在今年1月份,FireEye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Mandiant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也给这个“高危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
Cyphort,下一个安全界的创业明星。Cyphort主要致力于解决针对网站的自动化攻击,通过自身技术来增大敌人攻击的难度。近年来APT攻击成为一种持续性的威胁,它主要利用先进的攻击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的网络攻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邮件、防火墙等都成为了攻击目标,严重威胁着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Cyphort则设想利用自身开发的软件来解决这一威胁,通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企业的基础网络、数据库和云服务的安全。
有数据显示,作为美国最大的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在去年则只占据了整个美国市场销售额的13%,可以看出如今的安全市场在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行业,像以上三家安全公司,他们也不再同传统的安全厂商那样“广撒网”,而是选择安全防护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从广度的拓展转而着重于深度的开发,如今PAN和FireEye接近百亿的市值表明在美国这两家公司已经成为任谁都不可小觑的“新势力”。
硅谷安全新推手
弓峰敏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可是作为PAN、FireEye和Cyphort三家新兴安全公司的创始人或重要高管,弓峰敏博士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国际级的安全专家,弓峰敏博士在网络及安全研发领域有30多年的经验,现为Cyphor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互联网创业家和硅谷天使投资者,从业期间弓峰敏博士发明了12项美国专利。在他带领的安全新势力下,PAN和火眼已上市、IntruVert则被迈克菲收购。FireEye和第四家创业公司Cyphort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作为这些硅谷“新势力”的幕后推手,弓峰敏也是硅谷颠覆式创新的代表人物。此外,他还曾担任多家大型安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研发主管(McAfee、华为、赛门铁克)并致力于推动新产品的开发。PAN、FireEye和Cyphort这三家新兴安全公司分别致力于安全产业的不同环节中延伸发展,避免参照之前“all in one”的发展模式让他们有了如今的成绩,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方向是弓峰敏博士所推崇的,做自己的东西、做精品的东西也成为了如今三家公司在行业中的立足之本。
弓峰敏博士在ISC2014的主题演讲中讲到:希拉里.克林顿说过,需要全村的人参与才可以养育好一个孩子。我说,需要全部的安全生态系统配合才能有效地抵御现代安全威胁。他的观点就是目前硅谷和美国安全产业发展最值得中国安全产业学习和借鉴的:安全生态系统的配合和合作。
中国安全产业的未来
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挑战对于每个安全企业来说都是一道未知的难题。对此,360董事长周鸿指出,在IoT时代,移动设备的普及正吸引网络黑暗势力将目标逐步转至移动终端。与此同时,现有的安全防护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传统的系统安全、边界安全无法防卫以数据窃取为主要目的的攻击行为,必须重新构建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
并且,周鸿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紧密相联,国家面临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系统的挑战,行业与企业面临的APT等新型攻击愈演愈烈,个人面临透明时代的隐私信息泄漏风险;甚至在未来,人类可能还不得不将面临智能机器“自主意识”的挑战与威胁。
关键词:区域经济;动态产业联盟;产业链;网络协同制造;生产管理系统
引言
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区域经济特点明显,由于企业规模及发展的不平衡,要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建立产业联盟显得非常重要。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动态产业联盟是基于网络环境条件下,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利益的需要、技术互补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产业链衔接的需要、共同市场的需要、企业社会服务的需要而建立的。它使具有先进生产能力及技术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得到其它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帮助,在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下,组合成为一种超越空间约束,依靠网络手段联系,实现企业间人、资源和技术集成的统一联合体,以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1、产业联盟实施网络协同制造的需求
基于对产业的认识及管理发展趋势的预测,产业联盟实施“协同制造”的主要需求如下:
(1)集中市场资源,开创优势、强势品牌
目前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市场空间和各自维护的客户资源,但企业的资金有限,品牌创新能力有限,在产业内形成气候的品牌不多。小型企业由于只在低端市场拥有有限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经营风险。从市场的投入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对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出面牵头,并和行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共同组织,召集同行的实业家共商未来联盟大计,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风险、发展模式以及虚拟组织模式进行全面探讨,在基于价值一致、利润公平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成立市场联盟。这是未来“协同制造”的第一步。
(2)集中销售客户资源,强化响应和服务能力
企业都依赖自身的资源能力来响应客户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等,对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就决定了其客户服务能力有限,这必然影响到企业对市场的创新开拓。创建集中的销售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必将提升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使客户感受到满意的服务,是加强客户资源维护的有效措施。
相对于单个企业的销售活动来讲,集中营销首先集中了销售资源,实现销售活动受益的最大化,而集中服务响应,提升客户满意度,则可实现客户关系和客户受益的可持续发展。
销售的集中必然涉及到企业之间的销售分配,这个环节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销售组织的构成和运作方法;另一个是销售业务的内部分配,即业务的平衡分解和利润分配。销售分配的结果是生产计划分解的开始,在销售分解时要考虑各个实体分配前的生产组织情况。“集中营销”是“协同制造”的起点,因为业务分配的结果就决定了“协同制造”的计划。
(3)组建“集中设计研发”中心,突破产品技术工艺瓶颈
目前,单个企业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低端市场的份额扩充上,而行业的高端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作业、工艺能力等要素上。由于企业的聚焦点分散和技术工艺能力弱等原因,高端市场运作成了企业的运营边缘。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就是企业无法在产品的高端市场有所创新突破,全部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进行价格比拼,消耗内部资源并相互削减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其二就是企业产品和市场空间的局限成为企业再发展的瓶颈,此外企业运营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企业的再发展能力,以及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
技术、高级技工和客户都是企业绝密的独有资源,技术开发设计资源的集中会增强联盟体对高端市场的挑战能力,以支撑“集中门户”品牌战略;同时,也能提高对高端客户个性产品需求的响应能力。
(4)建立高效的生产计划体系,优化“协同制造”
企业在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生产能力利用率更多地受到季节性、周期性和需求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对利用率的调控水平,决定了企业成本削减或增加的合理程度,这就需要借助综合生产计划排产,将销售分配的结果进行计划分解,考虑企业联盟总的资源拥有能力、资源已占用量、资源可用量,同时结合各个企业内部分别拥有的资源能力、资源已占用量、资源可用数量等,两者结合实现生产资源最终分配方案,完成资源的最优组合,形成面向各个作业实体对应的生产任务单、材料需求计划、外协(包括内部工艺外协)等作业分配信息。
综合生产计划排产系统作为“协同制造”体系的心脏,是联盟体协同作业执行的关键步骤。建立系统化、可视化、可优化的生产计划排产系统,是市场集中、销售集中后的计划集中展现,是决定每个企业价值链增值能力的首要因素。同时,面向整个企业联盟体建立的一种价值目标考核体系,可以应用于计划执行的结果反馈考核,并借助于考核的结果开展价值链的评定和优化。
“协同制造”中的生产计划排产可以实现任务分配的集中管理。对制造的整个执行过程按照分配的结果进行集中监控分析,可以适时了解每个客户业务在联盟体内部执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非正常(没有完全按照计划)作业信息进行适时调整,强化联盟体的运作灵活性和彼此的协同能力。
(5)集中供应,保证“协同制造”
“门户集中”能实现联盟体共同开创品牌战略新模式;“营销服务集中”建立联盟体的销售策略、销售服务和客户运营新境界,将能寻求客户市场空间的跨越突破。“协同制造”是对“门户集中”和“营销服务集中”建立的市场、品牌、客户等资源向价值实现和利润受益的转换。“集中供应”则是将协同制造中产生的与计划同步的物料资源需求进行同步分配,是“协同制造”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价值链的角度讲,供应一方面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与生产同步的、灵活的物料供应体系也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采购就要产生财务资金的支出,所以,采购策略的制定直接关联企业资金使用计划、流转预测和资金的占用风险。而小企业的小批量运作模式往往导致供应的不稳定性、采购附加成本的提高、材料供应灵活性的降低,这也是建立联盟体“集中供应”的背景。
“集中供应”一方面可响应和保证“制造协同”中计划排产和材料使用的同步执行,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集中供应”架构联盟体的共同材料采购战略,避免单个实体小批量采购的高成本、单体仓储、资金积压的风险。
2、网络协同制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网络协同制造的总体目标是将一个产业联盟体作为对象,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制造管理系统,形成从联盟门户、加盟申请审批、联盟体的资源和技术标准信息设计、客户维护和业务互动下单、计划协同分解、协同作业执行、协同业务的商务结算、配套的预报预警平台等各个环节的系统性整合,实现整个产业联盟在系统平台的支持下提升资源的优化配 置、协同效率,降低总体作业成本,以及协作体系的动态柔性和执行、反馈、变更的时效性。其分阶段的设计目标如下:
(1)第一阶段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性应用架构,包括协同门户建设,客户信息和销售业务的承接,加盟成员的规范性维护(包括后续的成员申请、审批加盟),产品、工艺、资源、业务规范等基础信息维护。协同生产模型包括生产任务分解、任务、过程反馈,以及和协同作业计划相配套的运输配送体系。
(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提升,包括提升客户资源和客户业务维护、客户访问、客户设计需求、客户商机管理、客户服务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客户管理体系;按照客户的设计需求和联盟体内部技术及设计资源实现协同设计和设计整合验证;将资源维护和资源人为调配进行提升,按照市场需求和客户业务,构建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分配方案的模拟测试、协同计划的自动化默认分解、任务预分配反馈等的智能计划系统。
(3)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按照客户需求、协同需求等构建专家知识库模型,不断地通过市场验证、业务验证等环节积累和细分专家知识体系,并通过客户服务、业务支撑等来展现知识库价值;最后根据协同业务,构建商务信用认证和电子商务的结算平台,提升平台的完整性。
3、网络协同制造的各种约束
构建一个整合的产业联盟、一套产业联盟协作的管理体系、一个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的产业模式、一套复杂的支撑系统、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必然存在各种约束因素,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主要约束如下:
(1)产品和工艺技术集成约束:技术约束主要体现在多企业组织之间的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规范化、系统化整合,这是实现协同设计和协同作业的基础。
(2)协同的能力差异约束: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联盟的各个成员之间,只有实现以产品结构部件的生产能力均衡,才能建立真正的、毫无能力瓶颈的协同生产计划。
(3)人的因素的约束: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需要对整个产业链协同的管理模型非常熟悉的人来进行维护,并同时要求每个企业的骨干人员能够形成跨企业的业务分析和业务更正反馈的思维模式。
(4)系统工程的必然约束:作为一项复杂的、涉及到多个组织的软件工程,需要软件供应商和产业联盟委员会各个成员的共同参与,要做好长周期、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此为关键约束。
(5)政府行为的约束:产业联盟的形成、资金的投入、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分配的平衡等都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和关注,整个执行过程需要政府的全程监控,并在实施过程中协调相关成员。
4、网络协同制造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网络环境下动态联盟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1)建立联盟体动态管理中心,管理加盟申请、成员资格评定,维护产品和服务项目技术标准信息、业务运营的商务标准、作业流程规范、新成员所拥有生产资源能力等,支持协同对象的动态变化。
(2)建立联盟体统一的协同生产规划中心,综合联盟体的销售业务信息、产品工艺信息、联盟体资源能力信息等,依据联盟体的资源能力快速分析,评定任务完成能力及动态平衡,依据产品技术工艺数据和资源的独立归属,进行计划的协同处理和任务的协同分配,实现在Internet互联网模式下任务协同调度和资源的优化分配。
(3)采用流程主动推送管理方法实现网络化远程运营,结合计划作业要求和流程控制要求,搭建基于Internet模式下联盟体内集成化业务流程管理平台,运用工作流管理模式,保证协同任务的快速执行,尤其是计划变更信息的快速调整,保证协同作业和资源调度的同步,同时实现协同任务关联单据的同步复制。
(4)在协同业务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与协同任务同步的物资调度和运输路线优化平台,根据物资调度和优化规则,动态完成联盟体之间的物资调度与运输,实现与协同任务执行过程所对应的物资调度、材料收发互动确认,包括多单位之间物资转移所涉及到的三方、甚至多方的物资调拨信息确认。
(5)搭建协同成本控制和质量过程管理平台,建立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体系,根据联盟体的协同商务标准和核算规则,结合当前材料市场价格行情和行业加工费用标准,快速计算协同作业单中各项产品及加工服务的商务费用,通过协同过程进行确认反馈,快速计算并产生配套的成本模拟结果,并根据实际核算成本的结果,进行成本控制评价;建立质量检验体系和评定标准,根据质量检验控制要求与协同作业对象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质量评定分析和改进。
(6)集中供应管理平台,根据协同计划产生的材料需求信息,结合生产任务的协同分配,一方面对分项材料需求进行汇总、统一下单采购,完成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采购信息快速,保证对应的供应商在加密认证后进行信息的查询和确认反馈,提升采购批量,降低供应成本,提高采购业务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在采购执行后期,根据材料到位情况,结合协同任务分解中每个公司的材料需求,实现采购业务的分项独立执行及付款结算。
5、网络协同制造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的要求
根据网络协同制造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整个平台的系统化整合范围比较大,需要从每个细节建立信息规范。只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够执行透明化的协同业务,建立动态平衡的协同模型。系统要求建立如下一些信息规范:产品、工艺、计量的信息规范;每个成员主体拥有资源的信息规范;成员、服务对象、能力等的信息规范;成员之间的协同业务信息描述的规范;协同业务规则信息的规范;协同业务和结算标准的信息规范等等。
6、网络协同制造生产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
(1)系统集成化:该系统是对企业联盟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协同计划、协同制造及业务协同”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企业的多个部门。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过程中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2)流程科学化:这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联盟体“协同制造”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协同制造”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联盟体中的各个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和对联盟体的协同流程建设,因此,“协同制造”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
(3)平台稳定性:系统面向“协同制造”企业集中管理模式,需要支持大量的并发用户访问,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利用服务器集群技术以及EJB中间件建立具有抗崩溃特性(事务处理机制、资源统一管理)的高可靠系统。同时考虑系统的自检、恢复以及动态监控能力,系统还要利用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和双机热备等技术来保证7×24小时关键任务服务,以满足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的需求。
[关键词]产业联盟 组织理论 组织特征
产业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态之一,是根据发展某一产业的需要,由大量处于该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密切相关的支撑机构组合而成。本文将从组织理论视角切入,分析产业联盟大量存在的组织理论基础与相关的组织特征。
一、产业联盟的组织理论研究
1.组织的环境适应性与产业联盟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的集合。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面向外部环境的开放的系统,它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资源保持其能量的转换,且总是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寻找一种动态平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企业必须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经济组织必须要具备快速的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以便快速响应市场环境。
2.专业化分工与产业联盟
(1)专业化分工理论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4]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之所以提高生产率,是因为:第一,每个特殊工人的技巧的增进;第二,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许多机器被发明,以便利劳动,缩减劳动,是一个人可以成就许多人的作业。
专业化是分工的结果,也是协作的开始。专业化分工的存在,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物品都是大量劳动者协助与合作的结果。产业联盟是企业间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互相协作的一种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为产业联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专业化分工是产业联盟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联盟的核心机制。
专业化分工是产业联盟形成的基本条件。专业化分工使各经济组织形成了不同的特殊技能与资源优势,企业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因此彼此有了交易倾向,发生了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只能在交易方式或制度安排方面寻求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
专业化分工亦构成了产业联盟的核心机制。产业联盟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使每个企业可以将资源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资源与能力则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工作与资源共享获得。因此,一个运作良好的产业联盟必定是一个具有良好机制约束的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
3. 产业联盟的组织特征
根据前述产业联盟的涵义,结合产业联盟的组织理论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出,产业联盟具有如下组织特征:
产业联盟具有特定的产业目标。产业联盟是为实现一定的产业目标而设立的组织,产业目标是产业联盟发展的灯塔,联盟中的每个企业对联盟也都有自己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或诉求,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联盟注定是没有活力的。因此,产业联盟的目标导向非常明确。
产业联盟组织松散灵活。产业联盟是由联盟中各成员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形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在经营中保持相对独立,不存在任何控制与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松散;同时,由于产业联盟一般对联盟成员的数量不限制,对进入成员要求不严,成员退出联盟又基本不需要成本,因此,联盟成员进出联盟容易,联盟组织结构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产业联盟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产业联盟由于“共性”突出,通常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成员数量多、类型多,不但由产业中众多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政府资源,规划布局内的产业联盟普遍得到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全面、大力支持。
产业联盟是目前新经济形势下,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创新平台。正确认识、识别产业联盟的组织特征是运营好一个产业联盟的先决条件,否则,一切的措施、手段都将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泉,李泓泽.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