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支付的缺点

移动支付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支付的缺点

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付工具;移动支付;建议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3G时代来临,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不断交融,智能终端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完善,移动支付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受到重视。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下,移动支付在一些领域中开始尝试应用,在用户和市场规模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移动支付是继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后,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它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账务结算支付的服务[1]。移动支付通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移动PC、掌上电脑(PDA)或是其它当前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移动支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通常将移动支付狭义地称为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之所以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是因为比起传统的支付方式,它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成本费用低。移动支付可以省去商家和用户支付过程中许多中间环节,减少业务流转过程,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有效减轻银行的柜台压力。二是效率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无纸化办公消除了现金交易带来的假币、保存和携带等风险,提高了商户的资金运营效率和安全性。三是便捷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支付的便利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广,移动终端能机随人动,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据调查,截止2006年,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了7亿,并且手机使用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具有先天的客户群优势。[2]

面对这个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移动支付新兴市场,业界各方均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自1999年移动支付的概念在国内出现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专家提出了大量移动支付相关应用的设想,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绘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中其具体应用范围仍旧较小,预期的大规模应用一直都未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移动支付的发展状态并不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善。

一、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支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还未形成主流的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参与机构众多,产业链较长,各参与者通过电子信息的交互来完成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标准:银联主推的13.56MHz和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2.4GHz。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探讨,这两种标准各有优缺点,并都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给产业链各参与方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也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不便。现提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主要有智能SD卡、双界面天线卡、NFC手机等[3],移动支付产品虽然不少,但这些方案各有其利弊,目前尚未形成主流、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技术有待提高。

(二)移动支付的技术支持仍需提高

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机品牌有很多种,不同的手机可能采用不同的开发部署和操作系统。手机终端的多样性决定了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手机的差异性,对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能够兼容,增加自动适配机制。因而需要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环节中。此外,目前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品和基础设备等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如让持有NFC功能手机的客户实现“刷”手机,则需要投入和改造大量的设备。

(三)安全问题

这是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账户、密码、认证、交易信息的存储、传输安全、个人账户资金、小额沉淀资金的安全等[4]。现有的大部分用户手机不具备安全性较高的硬件加密、认证条件等安全措施。如何解决手机丢失、信息泄露、唯一身份识别等问题是移动支付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开展大额支付的首要条件,需要完善的相关安全基础设施,如在重要业务中引入电子签名、数字认证等安全机制。

(四)法律法规环境还不成熟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其发展状态也呈现出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无序特征。在没有法律政策规范下,许多业务快速发展,但有些正处于灰色地带,则未来某些业务可能将面临被管制或取缔的风险。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实践,探求阻碍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尽快形成主流的产品应用方案

对于银联和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两种标准,均存在明显的优缺点,最终哪种标准更符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明确并统一,以便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方可以明确权责,各司其职。根据移动支付业务的特点,加紧制订和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开展的业务管理办法,按照统一标准和管理要求对移动支付业务中各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同时根据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国内移动支付的产品解决方案。

(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密切合作

移动支付产业链较长,涉及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商户及个人用户等[5],它们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只有相互紧密合作,整合各环节的优势资源,形成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稳健发展。如移动营运商要确保支付网络畅通无阻、稳定,而金融机构要加强优化支付环节流程,准确处理支付指令,并加强风险防范等等。

(三)加快全面创新

在移动支付发展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新兴技术理念,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移动支付产业中,加强不断创新对于移动支付市场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进展情况,创新移动支付服务。对前期进行试点的移动支付工作进行总结,逐步拓宽移动支付服务的业务领域。因时制宜地进行移动支付产品推广工作,提高移动支付服务的附加值。

(四)注重培养用户移动支付理念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用户对它的接受、认可度还较低,所以加强用户的移动支付理念和使用习惯的培养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支付组织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用户对该新产品有一定的认识感知;其次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不断更新技术服务来消除用户的使用疑虑,在用户放心的基础上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第三,采用合理有效的促销方法吸引用户,提升产品的客户体验,从而扩大移动支付产业的客户规模。

三、结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广阔,移动支付将成为支付业的未来,因而我们要抓住机遇,合理妥善地解决移动支付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国内已有的应用出发,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东.大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J].金融电子化,2011(11):194.

[2]管帅.移动支付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01).

[3]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2(02).

[4]张燕燕.移动支付的安全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

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第2篇

今年7月初,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联合“移动NFC手机一卡通”应用,NFC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交通行业。中国移动在NFC手机支付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6月初就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中国移动表示,为加快规模推广,全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千万台,“移动NFC手机一卡通”的推出也标志着“手机钱包”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想来北京人用上公交卡也不过10年时间,如今用手机就能“刷卡”了,这的确令人兴奋。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卡”不是谁都能刷的:首先用户要在移动营业厅花费20元“换卡费”办理NFC一卡通专用SIM卡,还要购买具有NFC功能且经过中国移动认证的手机。如果说20元的换卡费已经让一些用户不爽,当看到符合要求的手机清单时,记者本人也放弃了“刷手机”的打算:现阶段支持“NFC手机一卡通”业务的手机大多为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且均为移动定制机。

尽管中国移动下了大力气来宣传NFC手机支付,但从目前来看,用户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而这种尴尬,不仅发生在国内。2011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上,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将NFC视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机会”,他预言这种技术会把智能手机变成信用卡,从而给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带来一场“革命”,谷歌也推出了基于NFC支付的“谷歌钱包”。时至今日,尽管移动支付发展迅猛,NFC支付和谷歌钱包却进展缓慢。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而曾被寄予厚望的NFC支付却仅占其中2%。甚至有观点指出,面对市场的不认可,NFC实际上已沦为“Not For Customers”(不适合消费者)。

众人拾柴 优势明显

NFC支付的裹足不前,让不少人对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NFC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述,刨去产业链整合、安全等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其他移动支付手段相比,NFC支付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但和很多新产品一样,如果可以得到大规模的普及推广,成本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而能否得到推广,最终取决于NFC支付是否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

NFC支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高:NFC通信距离不及RFID、蓝牙等,NFC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完成,并且只能进行点对点的通信,这些特征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来说非常重要。第二,便捷性好,高度集成化:和移动刷卡器设备相比,NFC支付手机在便携性方面优势明显,和目前的RFID支付设备相比,NFC射频设备在手机上,因此没有天线的累赘,可靠性更高。第三,耗能低:NFC支付手机即使在关机情况下也可以工作,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支付和其他功能。此外,除了近场支付以外,NFC技术还可应用于门禁卡、票证、文件传输、电子名片、游戏配对等,应用场景广泛。

正因为上述优点,NFC在国外推出时就备受瞩目,获得了各个领域巨头的支持。NFC技能论坛的140多名成员中,包括三星、诺基亚、LG等手机生产商,T-mobile、sprint等运营商、ISIS、Visa等金融机构以及谷歌等软件开发商等。而尽管近年来进展缓慢,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了NFC的阵营中。这些都说明NFC支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产业链的整合、手机的更新换代等因素都决定了NFC支付的普及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业内有观点认为,NFC支付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迎来发展的。Gartner预测,到2017年,NFC交易将占移动支付交易总量的5%,预计将从2016年当NFC手机和非接触式读卡器的普及率增长时,NFC会大举增长。

银行发力 方案频出

尽管全面普及尚需时日,但看到其中巨大商机的各家银行纷纷发力,掀起了NFC产品推出的小。目前的NFC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NFC全终端方案,即将安全模块存储在手机硬件中;NFC-SWP方案,即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间;第三种为NFC-SD卡方案。其中,NFC-SWP方案是通用开放的国际标准,在获得央行移动支付技术标支持后,该方案也成为国内NFC未来发展的主流。

早在今年5月24日,浦发银行就推出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NFC手机支付产品,这是我国第一款正式上市的手机支付银行卡。出于安全考虑,浦发的NFC手机支付采用了双账号解决方案,即手机关联小额支付和信用卡两个账户。当客户刷卡时,系统根据金额自动识别:1000元以下的交易通过小额支付账户自动支付,无须输入密码;1000元以上的,则通过信用卡账户支付,需要输入密码,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安全和便利。早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前瞻性地投入移动金融领域研发,基于NFC-SD卡方案先后推出了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系列创新产品。随着浦发银行多款手机支付产品的推出,其手机近场支付用户已接近百万级,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商业银行。

去年11月,招商银行联合中国联通了基于NFC-SWP卡的“手机钱包”解决方案,该项业务已于当年12月开始在上海商用,今年陆续面向全国推广。今年2月5日,招商银行又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NFC-SWP方案开展合作,实现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范的PBOC2.0等系列标准的移动支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现金应用、贷记卡应用等多项金融支付应用。

此外,今年1月,建设银行发行了手机支付信用卡。建行发行的手机支付信用卡基于NFC-SD卡方案,卡内包含信用卡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通过配套移动支付专用手机使用,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功能。7月,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手机支付平台“阳光e付”该产品由光大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及中国银联合作开发,基于NFC-SWP方案,据最新消息,“阳光e付”业务的下载人数已超过四千人,累计用户数量跃居同行业第一。8月,中信银行与中国联通签署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所推出的NFC支付同样基于NFC-SWP方案。

未来方向——空中发卡

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第3篇

1.基于2.4G频段的RF-SIM技术RF-SIM是一种新型的移动支付技术,它使用2.4GHz频带实现无线通信。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将RFID模块、天线和应用模块全部集成在SIM卡中,用户只需要更换SIM卡即可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成本和控制角度来说是移动支付的最佳选择。这一技术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具有数据传输稳定,存储容量大、安全性高、功能开发完善等优点。这种技术前几年曾风行一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都依托此技术开发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RF-SIM技术最成功的应用案例就是深圳地铁的“深圳通”卡,只需要更换手机SIM卡,而无需更换手机就可以实现完整且安全的移动支付功能,目前,深圳通拥有80万左右的用户。然而,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各大金融机构和银联的支持。原因在于银联现有的金融机具和行业应用较少用到2.4G频段,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都不支持这一频段,而POS终端的改造和更换需要巨大的成本。另外,从安全角度来说,2.4GHz片段的通信范围比较大,机卡之间的感应范围理论上可以达到十几米,因此,对于支付安全方面的担忧也是这一技术没能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原因之一。

2.13.56M频段的RFC技术方案NFC技术是一种主要用于移动设备的近场识别和互联技术,使用13.56Mhz频段实现通信。其特点就是把RFID读卡器与智能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利用各种现有的RFID基础设施,非常适合手机移动支付使用。手机通过内置的NFC芯片,可以实现非接触式交易的功能,并通过SIM卡来实现身份鉴别等安全功能。简单地说,NFC芯片既可以当做传统的非接触式IC卡,实现公交卡、门禁卡的功能,也可以当做微型的POS和读卡器,实现与老式IC卡之间的读卡和交易功能。NFC方式目前是技术最成熟的方案之一,并且得到了银联的认可和推广,但NFC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定制手机终端,没有NFC芯片的手机无法支持这一功能。而且由于核心专利被日本索尼公司所拥有。技术壁垒和巨额专利许可费用的问题是近几年来NFC技术一直无法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3.银联和运营商统一技术标准,共同推动NFC方案技术标准不统一是长期以来手机支付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主要集中在13.56MHz和2.4GHz两种频率之争。采用13.56MHz频率的NFC方案需要定制手机终端,而用户更换终端成本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不成熟阻碍了NFC的推广;2.4GHz方案不用更换手机终端是主要优点,而且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但2.4GHz技术的缺陷主要是非传统行业标准,POS终端需要改造、通信范围过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2012年12月,央行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最终明确推行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2013年,中国银联提出了协调产业链各方的利益,推进产业链各方全面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盈利模式:运营商提供租赁空间,资金走刷卡POS机网络,三方就移动支付收益的分配也达成一致:银行及银联延续传统POS机时卡行、收单行及银联手续费7:2:1的分成比例,而运营商可以对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银行及特约商户收取一定的租金。这样就解决NFC技术方案得到发展的最大障碍,移动支付的前景逐步看好。

二、NFC技术方案的实现

NFC技术方案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几个重要的模块: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协议技术规范、数字协议技术规范和活动技术规范:这些技术协议用以实现设备之间通信和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必须有合适的终端设备,包括NFC芯片,手机终端和POS交易终端。最后是涉及银行的资金账户和涉及SP的电子钱包账户,以及相对应的身份认证规范,以保障资金和交易的安全。

1.NFC技术方案中的硬件基础(1)POS终端基础NFC支付首先需要大量符合标准的POS,由于NFC技术和银联“闪付”POS都使用13.56M的无线频段,所以可以在支持金融IC卡“QuickPass闪付”功能的POS上完成支付。2011年启动的金融IC卡推广工作同时带动了POS的快速改造升级。数据显示,在中国银联和各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动下,银联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约200万台非接触POS终端改造,未来几年将支持NFC的“闪付”终端改造将达到400万台左右。(2)移动终端支持NFC服务的移动终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没有受理终端,所有的移动支付都无法进行。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NFC手机在应用中可以有三种模式:①读卡器模式:可以读取IC卡信息,RFID标签等,实现个人POS终端应用。②智能卡模式:可以实现闪付、小额交易、模拟交通卡、门禁卡等应用。③点对点模式:可以无线和蓝牙配对等应用,实现“当面付”等功能。目前,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集成NFC芯片的手机。

2.NFC技术方案中的软件基础(1)身份认证机制为了解决交易中的身份认证机制,NFC手机需要两大功能模块:SE和SP。SE是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实现客户身份的认证、认证信息的加密和传输,按照中国移动的NFC-SWP方案,SE模块被放在SIM卡上:身份的认证通过运营商的SIM/UIM卡完成,SIM卡和手机上的NFC芯片通过C6单线进行通信,用于放置各种不同应用的钱包数据,这也是银联主推的方案。而SP则是各商户的应用,各SP的密钥都存放在SE里面,而不是在手机上的NFC芯片中,各SP可以共用一个电子钱包账户,也可以分别拥有自己的电子钱包账户。简单的说,这种模式就相当于银行的私人保险箱服务。运营商的SIM卡就相当于金库,金库的钥匙和管理掌握在运营商手里,客户只有通过SIM卡完成身份验证后才能进入金库。金库里还有很多加锁的保险箱,供各商户(SP)租用,保险箱的钥匙掌握在各商户(SP)手里,运营商也开不了保险箱,不同的商户即使进了金库也只能开自己的保险箱,开不了别的商户的保险箱。(2)资金账户机制NFC移动支付对应的资金账户可以属于银行也可以属于运营商,通行的做法是在SIM卡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电子钱包”区域,“电子钱包”将用户的常用的各种实体卡(如银行卡、公交卡、校园卡、会员卡等)电子化,分别作为不同的SP封装在SE中。这样用户使用NFC手机即可对不同的SP进行电子现金充值、商户闪付交易以及银行远程账户交易等。并且,用户需要使用运营商定制的专用手机SIM卡,并需要和银行联网加载银行账户。但出于安全的原因,目前还不建议客户使用“电子钱包”进行现场大额交易。

3.NFC手机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从用户角度而言,他们首先关注的除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支持移动支付的商户数量之外,最主要的技术手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NFC协议规范所规定的传输范围比RFID小得多,传统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技术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这一技术要求给NFC带来了一个关键的优点。NFC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障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减少了被盗刷的可能性。除了设备的安全性之外,手机支付中账户的安全性也有足够的保障,NFC账户交易的安全是基于人民银行PBOC2.0标准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行业标准,采用中国银联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提供的证书体系,充分保障了账户本身和使用过程的安全。手机中的电子账户并不是向公交卡的那样刷卡即付,而是凭密码消费。如果手机丢失,客户只需及时向银行挂失银行卡,并向运营商挂失SIM卡,即可确保银行账户和手机电子钱包账户的安全。

4.影响NFC手机支付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电子支付领域使用NFC技术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标准,并具备识别速度快、交易符合安全距离等特征,但仍然有许多障碍限制了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1)发展用户成本高昂虽然NFC芯片的制造成本很低,但由于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才能使用NFC功能,所以用户转化成本比较高。据统计,手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人均持有周期约为两年左右。用户如果想要使用移动支付功能的话,不得不去更换带NFC功能的手机,这就造成了用户由于考虑成本问题,不会大规模的更换手机。(2)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周期比较长据相关调查统计,把传统用户从现金支付吸引到信用卡支付上,用了将近10年时间。而用户从银行支付转化到移动互联支付,更加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习惯改变需要的时间周期会大大缩短,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推广方案,等待时间仍然会很漫长。相对手机支付几年来的步履艰难,2014年初由阿里和腾讯主导的打车软件大战在短短三个月里,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在这一方面,运营商和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但在NFC手机大规模使用之前,完成这个转化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本。(3)对账户安全的担忧影响移动支付的推广此前,运营商的一些短视的做法影响了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信心。手机用户对垃圾短信和短信诈骗的担忧,是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首要原因,大多数手机用户都遇见过莫名其妙的被定制服务扣费的问题。担忧SP商户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客户进行强行消费,会极大地加重对移动支付的抵触心理,致使用户不愿意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手机或银行的账户信息。其次,安全技术的发展是否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手机病毒和木马的泛滥和大多数普通客户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缺乏,使消费者不愿用手机参与网上购物。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中,订单、密码等信息都是以无线的方式发送,一旦信息被截取,那么消费者账户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在支付过程中,无验证则不安全,严密验证则过于麻烦,繁琐的操作流程会使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业务,还不如直接用手机银行来支付。最后,是对身份信息泄露的担忧,最近,有媒体披露出NFC手机只要靠近IC信用卡无需知道密码就可以读出最近的十笔交易记录。之后几家相关银行纷纷出来辟谣,说读出的交易信息只有部分并非全部,而且不会造成银行资金的盗用。尽管如此,但客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毕竟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信用卡诈骗频发的严峻形势下,谁能保障不法分子不会使用部分个人信息就能实现诈骗犯罪行为呢?IC卡设计和推出的时候,NFC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在当前情况下,银行对IC信用卡的安全仍然需要作出改进。(4)移动支付和商户信用体系方面的法律不完善没有法律的保护,消费者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移动支付是完全虚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物理上的消费凭证。当系统发生错误时,如何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这种担忧心理使得消费者不能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推广。

三、移动支付在银行业务创新中的应用

移动支付是金融领域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必然会造成市场的重新分割与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关系到运营商,银联,银行等产业链各方的切身利益。在移动支付上抢占先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银行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大银行均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比如手机银行、二维码支付、微信支付等,据统计,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应用多达百余款。在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统计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下载量位居前五名。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还要和运营商一起加入手机移动支付的阵营呢?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忘记带钥匙,忘记信用卡,甚至忘记带现金,但绝对不会忘记带手机。所以在手机移动支付方面,运营商和银行都可以成为主导者,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两者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的关系。如果银行仅仅把目标放在“支付”上面,希望能直接从银行账户完成支付行为,甚至用自己的非接触IC信用卡替代服务提供商的储值卡(地铁、公交卡)为目的,那么和运营商、服务商之间只能是竞争的关系。而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可能挤压银行的空间,让银行在移动支付上步履维艰。”所以对于银行来说,抢占手机移动支付市场的关键并不在于支付环节的创新,而在于未来个人资金账户与移动终端的进一步融合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所以,银行想要在手机移动支付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把目光放在交易之外,找到一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商业模式,不能简单地让移动支付成为手机银行和账单支付的延伸。银行不必与运营商、服务商竞争“交易支付”环节,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可信赖的资金管理环境。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系统专业性的信任,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将这种信任扩展到移动支付领域。把自己的经验、市场渗透力和品牌认知度带到移动支付领域。尽力成为合作运营商电子账户的入口银行,并尽力争取服务提供商的收单、结算业务,以及培养新兴富裕客户群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从而影响和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先一步抢占市场,带动传统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借移动支付的创新来做大银行的传统业务。

1.选择正确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正确的战略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良好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不但能快速整合移动支付系统、而且还能支持移动营销。目前,中国移动通过与中国银联的合作、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其他运营商的前面,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在功能上已经支持400多项日常开支及账单应用,包括水、电、燃气、暖气等,并覆盖了全国95个大城市。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与银联的合作方面已经落后。在与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与业务推广方面,银行及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共同开发和共同营销,分摊研发费用,整合社会资源,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2.设计产品方案和推广计划想要在移动支付领域先人一步,对于银行来说,创新产品是关键所在,运营商只提供身份的认证和电子钱包的支付,而银行除了做好电子钱包的充值和账户管理之外,创新有特色的产品,是打动服务提供商的关键所在。

(1)针对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服务商的推广思路当前,对于手机移动支付,最广泛和最容易得到推广的业务就是和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服务商合作的售票支付业务。在这些服务中,运营商需要做的很简单,无非是手机钱包的闪付和提供对老式交通卡的兼容。而商业银行如果仅仅着眼于资金的充值,而没有自己特色的话,很容易就陷入产品同质化的怪圈,泯然众人。那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呢?就电子钱包充值一块而言,银行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除了普通的资金充值之外,还可以开发自动充值和自动对账等功能,当电子钱包资金少于限定值后,自动从约定账户扣款充值。扣款金额可以由客户指定;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详细的充值和消费的明细对账单,解决客户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担忧。同时,银行还可以在地铁站周边发展支持银联闪付的商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让客户可以方便的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购买小额商品。并对电子钱包的支付制定上限,一方面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引导客户养成“小额支付走手机电子钱包,大额支付走手机银行”的消费习惯,借手机移动支付的东风发展银行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同时,借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优势,争取让电子钱包的充值只绑定或优先绑定固定的银行账户,达到排他性的目的,抢占市场份额。或者与运营商、设备商携手,推出银行定制NFC手机,并与揽储、理财和黄金等销售进行捆绑,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客户采取赠送或换购方式赠送NFC定制手机,通过和运营商共同分摊产生的营销费用来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可以借助与运营商、服务商在移动支付上的合作优势,以及周边商铺布放闪付终端的机会,积极营销收单、信用卡、存贷款等银行传统业务,促进传统业务的增长。

(2)针对医院、社保等社会服务商的推广思路除了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以外,NFC移动支付的另外一个潜在市场领域是医疗行业。目前银行和医院合作推出的“银医通”类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银医通”也存在自己的缺点。对于银行来说,投入相对巨大,每家医院动辄需要数十万的设备投入,和每年十几万元的线路租用和设备维护费用。而且,每家医院往往同时有几家不同银行同时提供服务,不能达到排他性目的和抢占市场的战略目标,对医院而言,银医通只是相当于增加了挂号和缴费的窗口,虽然一定意义上解决了排队的问题,但功能还是相对简单。当NFC技术应用在医疗行业可以做到些什么呢?首先是最普通的刷手机挂号和缴费结算,在完成这些基本功能时,银行无需投入大量的设备和线路费用,只需投放支持银联闪付的POS终端即可,节约了大量设备和线路费用。同时还可以带动发卡和电子银行业务。另外,患者除了通过闪付挂号之外,还可以通过银行和医院共同设计的APP应用实现预约挂号和远程挂号。另一方面,针对患者就诊中要多次排队、检查和付费的现象,使用NFC移动闪付可以快速完成付费,或者进行社保账户金额的同步暂时冻结,待全部检查、治疗完成后统一解冻和划账。这样既减轻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节约了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同时,对银行方来说,也是把结算、支付等传统业务积极拓展至社保中心、各大医院等相关医疗领域的极好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信用卡、存贷款、理财等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最后,如果银行有意向进一步开拓医疗支付领域,还可以通过银行和医院共同设计的APP应用建立完善的医疗应用体系。客户在排队等候时可以通过APP自行输入病情的详细描述、病史和用药要求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APP应用直接反馈给医护人员,节约医护人员问诊和输入病历的时间,同时可以连同仪器诊断、病理化验数据直接进入医院的诊疗数据库当中,同时患者的电子病历、检验数据、消费信息也可以通过APP直接反馈给患者。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提高对单个病人的疗效,而且还可建立起强大的医疗信息数据库。由于电子病历的完善,和银行的中间作用,支持同一应用的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相关的会诊费用支付、医疗账户结算、费用账单查询都可以通过APP应用实现汇聚和归集。因此NFC应用将成为医疗行业下一个爆发点。而首先推出相关应用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占尽先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银行,除了交易、支付带来的中间收入以外,通过在医院和患者之间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还可以带动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短信 移动支付 生活缴费

中图分类号:TN9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4-0063-04

1 引言

当前,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方式缴纳家庭水电费这一新生事物已得到普及和认可。而社会大众中会操作手机短信的人群更加广泛,通过短信缴费有很多优点,如:通信费用低;随时随地,不受停电、断网的影响;无需智能手机,不用考虑手机流量费用等。但短信缴费未获实用和普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缴水电费的流程一般包括输入户号、查询欠费、确认信息、支付四个步骤,从短信操作的角度看,过于复杂冗长;

(2)短信付款难。

本文介绍了短信缴纳水电费的整体实现方法及优化流程,用户只需要发送2条短信,即可完成查询缴费和付款。

2 实现方法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结构与缴费过程

2.2 短信缴费与优化的关键技术

(1)短信支付实现的关键点

短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局端能够直接确定用户身份(手机号);缺点在于不可能要求用户通过短信提供支付账户名和密码。因此,须采用无磁无密支付方式,用户首次将手机号绑定支付账户后,后续可直接确认从支付账户付款。

(2)短信交互流程优化

第一步:引导用户使用网站方式注册、绑定支付账户和登记缴费户号,在后续使用中,可随时通过网站和短信缴费,特别是在短信缴费交互过程中不需要用户提供户号,降低了用户交互复杂度和错误几率。

第二步:向用户提供唯一的短信代码。用户只需发送一个固定短信代码到固定短信端口,后续通过短信交互引导用户完成缴费。不再需要用户记忆多个短信代码,如S代表水、T代表电视等,降低使用门槛,提高便捷性。

第三步:收到用户缴费指令后,一次性向用户提供所有查询结果供用户选择。用户发送一个固定短信代码到固定短信端口后,仍面临选择缴费类型(水、电、气、电视、社保等)、收费单位(本地可能有同行业几家收费单位各自独立)的问题。

通过优化,用户只需2步即可完成全部过程。此外,仅发1条短信就能查询家庭水电等生活费用的所有欠费情况。

2.3 整体实现流程

(1)用户查询和缴费(见图2)

(2)对账

每日凌晨应用平台、行业单位平台和支付平成前日对账,三方对账以支付平台为准,对账流程(见图3)具体如下:

1)由支付平台发起对账,传送对账文件至应用平台;

2)应用平台根据对账文件,与缴费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对账文件传送至行业单位平台;

3)行业单位平台根据对账文件进行核对,并根据账务差异情况进行核销和补销处理,直至平账。

3 总结

在缴纳水电费电子渠道中,短信由于其交互的局限性以及支付方面的障碍,未能成为实用普及的方法。本文对短信缴费的系统结构、整体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短信支付的关键点与交互流程的优化方法。通过优化,用户只需发送2条短信、每条短信仅一个字符,即可完成查缴过程,使短信成为一种实用、便捷的缴费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罗德. 推动移动支付业务融合发展[J]. 中国金融, 2013(1): 12-13.

[2] 陈亮. 基于手机支付的同城电子商务系统研究[J]. 移动通信, 2010(15): 76-80.

[3] 黄丽云,黄瑾,陆宏治. 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 移动通信, 2013(1): 84-87.

移动支付的缺点范文第5篇

早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就已经成为了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众多的先行者尝试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但显然,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无法真正地深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去,移动支付还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开始深入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来,在这一前提下,关于移动支付的需求也就变得更加迫切起来。

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移动支付的发展几乎呈爆发式的增长,对用户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边支持移动支付的商家开始增加了起来,在大型商场和超市中,用户不仅可以选择使用现金或银行卡进行支付,也能够使用手机端的支付宝及微信进行支付,甚至在社区的小型便利店中,用户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来购买商品。在过去,手机、钱包和钥匙是出门必须携带的物品,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用户在出门时甚至连钱包都可以不用携带了,时展的鲜明特征表露无疑。

最近,随着苹果宣布推出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移动支付这一问题又被放到桌面上来成为了热点,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其他厂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市场即将开启混战模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局扑朔迷离的移动支付“三国杀”将会走向何方吧。

移动支付

Apple Pay入场会否造成两极分化?

随着连续两年春节的红包大战以及更长时间的打车软件大战,毫无疑问,小额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在习惯养成的背后,是腾讯和阿里投入的数十亿天价补贴。

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猴年除夕红包整体数据显示,猴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是羊年除夕10.1亿个的近8倍。QQ公布数据显示,共有3.08亿用户参与了刷一刷抢红包。这三亿多用户共刷出了22.34亿个红包。除夕夜全球QQ用户共刷了1894亿次。参与QQ“刷一刷”红包活动的用户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支付宝的数据则显示,猴年春晚“咻一咻”总参与3245亿次,在一小时内的互动数据超上一年春晚整场。

当身边的父母以及晚辈也开始通过微信、QQ或支付宝抢红包时,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感觉到,移动支付已开始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苹果牵手银联引入Apple Pay,从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大张旗鼓地进入了中国市场。

第三方支付:并非真正弱势

反观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虽然可能受到一定的政策约束,但是由于已有庞大的市场和用户规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非弱势。

对于第三方的政策约束,来自于央行去年颁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201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明确定位了第三方支付的职能,即“支付通道”,禁止支付机构为金融机构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但仍可基于银行账户为其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引导金融从业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回归银行体系。此外,《办法》根据交易验证的有效要素情况,规定了单日交易限额。同时,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类监管,对于综合评级较高且实名制落实较好的支付机构,给予较大的监管弹性和创新空间,尤其体现在单日交易限额提高和转账功能放宽等方面。

目前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微信已经占据将近九成份额,绝大多数电商都支持支付宝作为付款手段,微信利用公众号为商家提供了交易平台。此外,现在支付宝和微信的线下收单体系已经进入了从一线国际化大都市到四线内陆城市的广阔市场,甚至是街边的便利店、小吃店等银联POS机无法覆盖到的消费点,都已经成为微信和支付宝的必争之地。

从用户角度来看,中国用户要用Apple Pay,首选需要拥有一部iPhone6或以上机型,AppleWatch需要与iPhone5或更新机型配对才能在店铺支付,iPad则只支持线上。换句话说,Apple Pay的用户群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持有者。另外,不断更新iPhone版本的用户多为青少年,他们的消费能力和信用卡渗透率非常有限。相对而言,支付宝和微信则支持当下大多数型号与系统的智能机,并且使用门槛很低。

除此之外,支付宝和微信还在各种支付场景下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补贴、折扣和返现福利,这些积少成多的福利培养了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进行现场小额支付的使用习惯。而作为相对官方的银联,在这方面的付出相对较少,也为Apple Pay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监管部门:政策首要保证支付安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最新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同比增长9.7%至4.03亿部,创2008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苹果iPhone销量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同比下滑,市场份额同步缩水,iPhone同期销量下滑4.4%至7153万部,市场份额从前一年同期的20.4%下降至17.7%。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大量性价比高的手机品牌正一步步侵蚀Apple的市场份额。另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有强大的地推团队,已有众多企业或商家与阿里、腾讯有合作。苹果公司将Apple Pay推广到银行简单,要推广到本地商户则不太容易。

不过,对于监管企业来说,移动支付涉及到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Apple Pay几乎没有影响。因此,Apple Pay很可能借力政策,实现后来居上的超越,虽然未必能一举超过支付宝和微信,但成为市场前三悬念应该不大。

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最大的入门门槛就是由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5月央行首批支付牌照起,目前全国范围内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200家。在数量如此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支付宝、财付通等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剩下约20%的份额由其他中小型支付企业分食。真正能够找到盈利模式或变现渠道的,仅仅只有寥寥数十家,大部分中小支付机构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根据相关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拿到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才能开展业务,且央行已有近一年未发出新的牌照,大批公司正在排队申请中,但实际上能够拿到新牌照的机会非常渺茫。另一方面,《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起始时间为第一次拿证时间,期间可申请修改或扩大业务范围和类型,但更改之后有效期不会延期。第一批27张牌照即将于2016年5月2日到期,续牌的难度将增加。

2015年11月20日,人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前6个月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续展,人民银行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再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延期。对于第三方公司来说,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的管理将对未来的业务开展产生巨大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就此对媒体表示,“随着银行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网银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效率相比一点都不差。” 他认为,仅从操作的角度看,无论是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网银支付,对于习惯快捷便利支付服务的消费者来说,其支付体验没有任何折损。 “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多年,滋生的乱象也越来越多,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大,对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规范刻不容缓。”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表示,监管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今天的限制随着行业发展未来也有可能松绑。

前景堪忧

Apple Pay

手机的NFC功能其实早已推出了很多年,手机厂商也针对NFC功能推出了各种新奇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NFC也确实是具有相当前景的功能。但市场往往是非常奇怪的,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并不能讨市场和用户的欢心,手机的NFC功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早在2014年,银联和运营商曾经对搭载NFC(近场通讯)支付的手机厂商进行过巨额补贴,却因受制国内近场支付生态环境不成熟而发展缓慢,此次Apple Pay将NFC支付技术重新激活,通过对市场具有效仿和引导作用的iPhone手机重启基于银联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体系,对于银联来说也是新的机会。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变化,NFC功能的便利性再次被众多手机厂商想起,也针对这一功能与运营商、银行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合作,但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市场依旧是一片死水,几乎没有变化。表面上看,运营商、银行在线下渠道有着天然的优势,会有众多实体的网点,因此推广NFC支付行为会更为简单,但现实是,银行、运营商现在虽然建立了全国联网机制,但在某些关键的渠道上还没有实现互通,因此在推广移动支付方面还欠缺统一的协调。举例来说,现在的信用卡消费,商户都需要向银联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在淘宝上使用信用卡购物会收取1%手续费就是这么来的),手续费会按照7:2:1的比例,在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间进行分配。由于现实是用户的支出增加,因此银联在推广自有的支付业务时遭遇了用户的冷遇,再加上支付宝和微信在市场上的火爆,因此当苹果想要使用NFC功能推广自己的支付业务时,银联自然是无比欢迎的,这也就是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东风”。 牵手银联,可能是Apple Pay在中国市场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策。官方背景的银联,让Apple Pay不仅可以快速地对接到绝大部分银行的支付系统,同时也可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此外,Apple Pay将通过与银联合作在两方面获利,一是以Apple Pay绑定用户银行卡数量获取银行付费;二是作为消费支付通道获取银行分成。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银联、银行以及Apple Pay之间的手续费分成比例,但首先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费用并不会较之前高,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更靠谱的合作伙伴显然是银联和银行愿意看到的。对商户来说,情况又分为两种,一是根据自己用户情况选择继续不安装相应收银设备的,对商户来说,过去没有安装类似设备的原因就是不想因为成本的增加而吓退顾客,因此在什么都没改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原状就是最好的选择;二是觉得自己有必要争取高端用户的,在高端用户群体中普及率最高的设备支持NFC支付后,加装类似收银设备也成为了业务拓展的最好时机。从目前市场变化来看,前者的情况显然是占绝大多数,Apple Pay推广的道路并不轻松。

对苹果来说,与当前支付困局中的中国银联合作显然是最好的方式,由于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又有一贯的传统,苹果不可能放下身段去与国内的银行、运营商、商户去深入讨论合作的可能性,利用银联现有的渠道就是最快捷的方式,这样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因为银联之前为了推广自己旗下的移动支付品牌“闪付”,在线下500万商家中布置了相应的收银设备,这显然会节省自己的推广成本,再加上苹果有先见之明的签署了排他性协议,因此在短期内也不会有竞争对手利用这一成熟渠道来威胁苹果。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Apple Pay的一个软肋。从政策角度来说,Apple Pay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等产品也有不同。支付宝、微信支付使用的二维码扫描,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法律保护。而Apple Pay则不然,它使用的NFC支付依托的是银行卡,属于强实名账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及银行的认证。

优势

据国内外媒体报道,Apple Pay被称为目前技术上最安全,体验也是最好的移动支付手段之一。苹果利用的“Tokenization”技术,将银行卡信息转化成一个字符串(Token)存在手机、手表等智能终端中,实际的卡号既不存储在设备上也不存储在苹果的服务器上,系统会分配一个唯一的设备账号并对该账号加密,以安全的方式将其存储在设备的安全芯片中,每次交易都使用一次性的唯一动态安全码进行授权。相对于其他支付的银行卡支付功能,缩短了交易环节,降低了用户信息泄露的可能。从硬件上看,芯片里的安全区与芯片的其他部分是隔离的,从而保障敏感信息的安全。此外,相比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要求联网的环境,Apple Pay可在无网络的环境下运作,这样大大加强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Apple Pay能够充分利用手机上几乎被闲置的NFC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便利的支付方式,而且相对当前的移动支付的额度来说,Apple Pay的单笔支付额度和每日支付额度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Apple Pay都将会是移动支付市场上被重点关注的产品之一。

劣势

相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Apple Pay的竞争对手显然更多,首先是可以遇预见的各种其他手机厂商推出的Pay服务(至少当前华为、小米都有类似的电子钱包业务,SAMSUNG Pay也即将进入市场),与苹果封闭的系统相比,Android阵营的开放式设计显然更适合资源的共享和互通,虽然手机厂商未必会愿意,但不排除由银行、运营商或其他机构来牵头完成这一工作,因此其他各种Pay服务的用户基数可能是会是苹果的数倍,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其次是苹果在排他协议到期后将直接面对银行和运营商联合开发的同类产品竞争(即中国移动联合银联开发的手机钱包),相对苹果产品的昂贵售价,只要用户拥有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只需更换一张NFC-SIM卡就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支付速度还更快(免密小额支付),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Apple Pay的问题还有目前之具备在一线特大城市推广的潜力,向下级市场的拓展力不足,因此其未来的发展着实堪忧。

微信的

支付之痛

一直以来,腾讯的“模仿”模式都是众多互联网厂商最为头疼的问题,借助即时通讯工具QQ的庞大用户群,腾讯推出的任何服务都是其他互联网厂商不能忽视的重要威胁。不过微信却是一个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在最开始实际上是游离于腾讯体制之外的应用,当成功之后,才被作为与QQ并行的一个项目进行独立运营。鉴于微信推出的初衷,其身上强力的社交基因决定了,微信不太可能在其他方面会有更加深入的考虑。

微信最开始加入支付功能,大致是因为需要在社交基因中添加一些较为喜庆的元素,这也就是微信红包诞生的初衷之一。显然,在这个时候,微信团队考虑的是用快捷的操作方式来攻占市场,再进行进一步的市场拓展,因此对环节的严谨和盈利都没有考虑更多,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挖墙脚”行动转移了微信团队的注意力,因此腾讯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开始爆发。

腾讯其实一直对在线金融业务有着一定程度的憧憬,这点可以从其开设理财通服务,开设拍拍网,收购易迅网等动作中看到。但需要明白的是,腾讯始终是一家以互联网社交起步的互联网公司,业务全方位发展是没错,但要以社交的思路来进行金融服务或经营在线商城就是灾难了,因为社交考虑更多的是用户体验,而经营则是需要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再考虑用户体验,两者的思维完全不同,这也是腾讯始终在这方面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持续投入巨资进行发展,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腾讯需要做出成绩给董事局,微信不错的现金流水就是这样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不仅能够有漂亮的账面给董事局和股民,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广自己旗下的理财通服务,腾讯借助危机打出的如意算盘确实精明,但真正愿意维持下去的用户有多少,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至少对当前消费能力最强的年轻用户来说,对微信保持抗拒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QQ反倒成为了这一用户群体最爱使用的沟通工具。

如果用简单的例子来对微信和其主要竞争对手支付宝进行说明,支付宝更像是一个适合宅男宅女的互联网工具,寻觅衣食住行几乎不用与人沟通,把所有专业的东西都交给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操作,自己只需花费金钱,最后获得不错的效果(即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大事)。而微信则更像是一个呼朋唤友的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后,最后也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缺点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需要进行主动的沟通和选择。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根本就是天壤之别,无论是支付宝加入社交基因,还是微信加入支付基因,最后两者其实都是完全不同形态思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