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服务;产业化

[DOI]10.13939/ki.zgsc.2017.10.208

1 引 言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CG和SwissRe联合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4%,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年龄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医疗资源紧缺、社保负担严重等问题,给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文号:财法〔1993〕40号)第二十六条定义医疗服务是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防御、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疗用具、病房住宿和伙食业务。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加重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虽然对医疗机构和人员有严格的准入监管,但缺乏对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管。造成医疗服务体系零碎,缺乏连通共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不健全,存在服务功能错位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够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机构运作效率、健康管理、医保控费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与我国现阶段医疗改革路线相契合。中国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不匹配问题突出,这要求借助互联网杠杆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市场的力量来倒逼医疗改革的推进。政府对医疗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政策推动医疗体系改革和发展,从2009年以来,互联网医疗由于和国家的医改目标吻合,得到了政策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由国家战略牵头,旨在建设医疗信息化基础、优化配置资源、推进分级诊疗。

2 互联网助力现代医疗服务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核心是发展医疗服务业。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运用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等技术增强人们健康管理意识,改变健康管理方式;通过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服务跨时空配置医疗资源,缓解医资匮乏;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通过线上医疗,改善医患矛盾,重构医院生态。

3 “互联网+”下的现代医疗服务业产业化预测

3.1 医疗数据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服务优化发展的必需手段,可以提升医疗准确率,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医疗信息技术的研发一直领先于医疗信息的应用,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目前基本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

医疗信息化发展三大阶段

阶段时期内容

第一阶段公共卫生信息化该阶段将实现各个医院、诊断个人健康、社会疾病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打通,实现公共卫生的全面信息化

第二阶段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临床诊断实现信息化,其中从先到后又分成电子病历信息化、临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信息化、临床合作决策信息系统信息化、智能化的临床信息系统信息化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医院的行政、财务、药品等环节实现信息化,使得基础数据的采集更加便利

医疗信息化的下一步是基础信息整合共享,但传统方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医疗信息化的推进缓慢,单靠政府一方倡导,推动力度有限。另外,作槭褂谜叩囊皆褐间彼此孤立,信息不互通,共享医院信息可能导致医院利益的流失,医院方的推动意愿不强。此外,作为信息化实施者的传统IT厂商也是单独实施,为单个客户定制相关系统,也不具备打通信息资源的能力。现有参与者面临的困境需要第三方来打破僵局,而“互联网+”的新兴参与者具有打破低效、信息孤立局面能力和意愿。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使用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院的信息化,自身则获得用户也实现自身的赢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则希望推动医疗信息化,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数据,再通过数据模式优化保险产品。互联网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具备资源和动力去打破僵局,谁推动谁有机会掌握医疗大数据。

3.2 精准医疗产业化

精准医疗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新,也是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精准医疗以基因测序行业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为前提,从现在的 “对症医疗”模式转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未来将通过构建百万人以上专病队列及大数据共享平台,为精准医疗的大数据打下基础;通过建立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分析体系,为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示范打下产业标准化的基础;通过推动精准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推动精准医疗大规模产业化。

3.3 健康管理个性化

由于政府推动和老龄人口增加,加之我国特有的文化理念使得我国居民更加重视个人的健康管理,我国个人健康管理未来有极大发展空间。首先,得益于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移动互联网下的健康管理将以手机为核心,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健康服务应用程序以及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个人健康管理和相关指标的监控。可穿戴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寻找日常生活行为与疾病的发生的联系。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使用户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提早预防或采取预防性手术来进行干预,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个体的健康信息。健康管理发展为社会热点,将成为医疗产业大数据一大入口,未来将先进的医疗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在多个垂直化的细分领域,催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机会。

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第2篇

现代化农业是城乡均衡发展的引擎

现代化农业不仅意味着生产机械化以及高科技应用,更意味着整个产业的现代化。瓦赫宁根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雅普·普斯特认为,现代化农业的含义应该是: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农产品;其次,采用现代科技;第三,尽可能降低成本,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本身,而且适用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因为最终农业方面的竞争并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竞争,它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如果荷兰想要与法国或者德国的农业竞争,我们就必须做好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

“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引擎。”荷兰兰辛格兰市市长范弗利特在谈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时告诉笔者,从土地角度来说,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从劳动力角度来说,政府一方面加强农业技术科研以及农业和其相关产业的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资金角度来说,除了正常的市政建设资金之外,荷兰有一种特别的贷款保障体系,即政府做农民向银行贷款的担保人。如果农民最终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政府负责还贷。这样银行可以更放心地发放贷款给农民,而农民则更容易获得资金发展自己的农场。

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这必然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一旦农民有了好的收入,他们就能建更好的房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有钱投资扩大自己的生产。而这一切又将进一步增加其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范弗利特说。

依托城市发展乡村集群经济

“荷兰也曾有过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其广度与深度无法与中国的情况相提并论。”范弗利特说:“对荷兰而言,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办法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划。首先是确定一批重点城市,然后在这些城市周围定点设立乡村。这些乡村首先可以为周围大城市提供所需,并慢慢让自己也得到繁荣发展。”

荷兰政府并没有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乡村工业,或者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向乡村集中。农业集群经济的产生是一个由生产力提高、地域条件自然带动形成的过程。“过去的荷兰,确实几乎每个村落都会有自己的奶制品加工厂或运输公司等。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这些公司大多数走向了兼并或破产。最后全国只剩下很少的几家奶制品加工厂,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也在不断规模化,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所以,乡村就业机会的创造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工业或者服务业的。”普斯特说。

在荷兰,作为产业链初始端的农民不断走向产业链终端,即消费者一端。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合作社发挥了很大作用。以荷兰最大的农业合作社弗里斯兰坎皮纳为例,该国几乎90%的奶农都是它的成员,它有自己的奶加工厂和各类品牌产品,并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农民作为合作社的成员,除了农产品销售的基础收入外,还可以分享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利润。

在大城市周边规划发展卫星城市

荷兰政府有意识地避免中心城市过度膨胀,于是采取在大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市的做法。“比如,当阿姆斯特丹过分拥挤、资源过分集中时,政府就有意识地在其周边建立了阿尔梅尔这样的卫星城市。同样,在海牙附近建立有苏特梅尔,在乌特勒支附近建立有豪腾。卫星城市一方面缓解大城市的负载压力,另一方面也惠及周边农村地区,避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普斯特说。

兰辛格兰市虽然被荷兰当地人看作乡村,但其实这里直接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只有25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5%。这里总共有3000家企业,其中包括各种与农业并不相关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旁。

范弗利特和普斯特都谈到,中国农民多,人均耕地少,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即便中国的农户减少90%,他们的耕地面积还是相对较小的。”如何整理土地、扩大生产面积将是中国政府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很大挑战。

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第3篇

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其传统的依靠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另外,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各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地域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由传统小型个体经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加大。这就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产前计划盲目。由于农业作物种类多、品种杂,生产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而不是通过市场调查、评估及预测来计划生产,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较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

(2)产中无服务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农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处理、应用,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户的竞争力。

(3)产后销售渠道窄。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会运用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利益容易遭受损失。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有效地农业产业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人、财、物以及信息与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期获得产品价值的增值[3]。

也即,要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连接各分散单元的机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从而保证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

2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4-5]

2.1农业产业链的企业化经营模型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然而,如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由谁来构建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物资供应商、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具实力的利益主体,其产值规模大、生产能力强,拥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产业链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种产业链运营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它对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虚拟市场来寻找合作伙伴,即供应商、经销商等;对内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基地与农户签订合约,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分销商和零售商销售。也即,龙头企业一方面要使得生产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一条通畅的产业链。只有2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保证,农业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2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运营模型在农业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农业企业的管理手段必须同步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管理内部资源的优化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高效合作,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网络化管理,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中注册信息,而后登录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或业务洽谈,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连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把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不同企业聚集到一个虚拟市场中,使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相互合作、实现交易互动,这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平台担当了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桥梁与纽带。

3应用示例

基于以上模式,笔者以某马铃薯产业链为例来阐述农业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型。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外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建立连接,进而实现产业链连接,其实现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产业链中节点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特点及其在产业链中所居位置建立MIS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由于产业链所包含的节点企业较多,因此,这里只以马铃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为例,建立其信息化系统。在马铃薯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包括农资采购、农机采购与种薯采购),其中,农机与农资采购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上游企业建立连接,种薯由基地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生产并供应,所采购物资需经品质监管才能入库。而后计划调度部门通过农业协作组织与农户达成标准生产协议,在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物资等支持,待马铃薯收获后由龙头企业按照约定条件收购入库。最后,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销售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下游加工企业及销售商建立连接,履行其在马铃薯产业链中的职责。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其在企业的计划调度、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制约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和农业产业链管理实践给予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组织形式 交易成本 纵向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姜昭、王凯,2006)。而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凯、韩纪琴,2002)。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缺点困扰着我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领域,通过选择具有一定纵向一体化力量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并实行农业产业链管理,能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提高产业链条整体运行效率,使企业、农户以及其它相关经济实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经济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的理论考察

自科斯的《企业本质》与《社会成本问题》两篇文章问世以来,经济学家们便开始使用交易成本这一分析工具来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科斯认为通过建立一个组织来指挥资源分配,能节省某些交易成本(Coase,1937)。威廉姆森则把企业组织视为一种治理结构,认为不同的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而不同的交易在特征上的差异就决定了经济组织形态的多样性(Williamson,1996,2002)。对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主要是从人的因素(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与特定交易相关的因素(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以及市场环境因素(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三个方面来分析。此外,交易成本也与产权制度、资产物品特征、品牌的专用性投资有关。同时通过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减轻敲竹杠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上述因素在决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罗必良(1999,2004)也认为经济组织多样性是由市场竞争程度、组织内部的组织体制和交易规模、物品特性、资产专用性程度、生产的可控程度、规制结构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周立群、曹利群(2001)则强调了信誉与合作、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政府的互补性制度安排对于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农业产业链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组织,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领域以及链条上的多个经济实体。而不同农产品链在产品特性、资源禀赋、资产特征、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联结也是松紧不一、形式各异,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关系与方式来看,主要有四种典型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合同式组织形式、合作式组织形式、企业式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式组织形式(姜昭、王凯,2006)。综合前文的论述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对可能影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因素进行理论归纳,可得如图1所示的影响因素鱼刺图。

如图1所示,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上半部分“鱼刺”代表内部制约因素,下半部分“鱼刺”代表外部影响因素。下文将结合前面提到的四种典型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以上各条“鱼刺”所代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 农业产业链内部制约因素

其中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产权安排、农产品特性为有形资源因素;核心技术、产品品牌及商誉、组织管理与计量能力,信息与机会主义行为为无形资源因素。

资源禀赋: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以一定的农业资源为基础的,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输入,保证组织的稳定运行。由于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活动,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就决定了农业产业链进行经济再生产的具体组织形式。

资产专用性:如果专用性投资越大,则交易过早的中止将给投资方带来的损失将越大。在农业产业链条上,交易各方的专用性资产投入越多则沉没成本也越高,交易也越趋向于稳定,产业链条各环节联接也就越紧密。因此专用性资产投入状况会影响链条上各环节的联结紧密程度,从而影响到产业链的组织的选择。通常,专用性资产越多、专用性越强,各方的利益联系越紧,就需要采用联结较为紧密的组织形式。反之,资产专用性投资很少、利益联系不太紧密,各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都较大,则适于采用较为松散的组织形式,如合同式组织形式。

产权安排:产权界定不清将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相关资产的产权界定状况也会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在其它的组织形式中也都要求交易各方在交易之前,相关资产的产权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界定,这样能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农产品特性:农业产业链条的运行须以农业产出为前提和保证,而不同农产品在生长条件、成长周期、保存、加工、相关替代品多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谷物、棉花等生长周期较长、涉及规模较大、加工复杂的农业品,相应地需要有具备一定规模、链条较长较粗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与之相匹配,如合作社组织形式。而对于瓜果、水产品等生产周期较短,受气候、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加工简单、又不易储藏的农产品,可以采取较为短小、规模较小、反应敏捷的组织形式,如企业式组织形式。

核心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果非专利化的专用性核心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则企业与农户双方都面临着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这时选取合适的农业产业链组织进行农业产业链管理,则各方都能受益。通常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如蚕桑丝绸行业,从蚕蛹到最后的布匹衣物的生产都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予以支撑,而对于产业链条上的农户等经济主体也常常需要技术指导,就决定了要采取有较大合作经济成分的产业链组织形式。

信息与机会主义行为:不同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在信息传递与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功效也不尽相同,所以信息传递效率以及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决定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一般而言,越是松散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信息沟通效率就越差,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费用也就越高。

如前所述,交易成本不仅与资产物品的特征有关,而且与无形品牌的专用投资也有关。而不同的交易特征,要求与不同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产品品牌及商誉也会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组织内部管理组织能力、对组织成员努力的考核和报酬的计量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绩效,因此也影响着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例如,企业式和股份合作式组织形式,通常需要有较好的农产品品牌、商誉和较强的现代化管理组织能力与之相匹配,同时对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要求也很高,通常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结构体系。通常农产品品牌、商誉以及组织管理与计量能力是在具体的组织已经形成之后才逐渐形成,而且在组织的运行过程当中又反过来影响组织形式的完善与变更,并影响产业链组织的运行效率。

(二) 农业产业链外部影响因素

其中交易频率、政府行为、产业科技、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为产业(经营)环境因素;法律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政治与人文因素为宏观环境因素。

交易频率:威廉姆森认为一种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转都是有成本的,而交易频率高的交易更容易抵消治理结构的运行成本。由于不同农产品在生长周期、加工工艺、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使得其交易频率存在差别,因此要采取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也不同。对于经常发生的交易,需要采取较为紧密的组织形式。

政府行为:政府在维护经济主体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保障资源配置的有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民作为数量最大、分布面最广的社会群体,是政府保护的重点对象。政府对于产业的干预、支持政策都会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实行农业产业链管理时都需要有政府部门出面进行组织与协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鼓励。而且一些农业产业链组织本身也都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其决策与行为更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行为方式,从而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产业科技:与具体农产品链条内部的核心技术不同,产业科技指整个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对整个产业的竞争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产业科技决定了具体农产品链的成本结构与最小经济规模,从而会影响到具体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市场结构与规模:市场结构与规模会直接决定着组织形式的选取。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集中程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如果某种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与进入壁垒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又较小,那么相关农产品链的竞争程度也就越大,对于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也就越苛刻。同时,市场规模较大,相应的产业链组织也可以选择较大规模、联结较为紧密产业链组织形式,如合作社组织形式、股份合作社形式等。

另外,不同地区的具体农产品链条在宏观上都处于一定的经济、法律制度、政治与人文等宏观环境之中,其具体的产业链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也必然都会受到整个地区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较为发达,政治、制度环境较为宽松的地区,其产业链组织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风俗、习惯、信仰、文化背景、对于农产品的偏好等方面也都存在区别,因此,不同地区在采取农业产业链管理,选取具体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的时候就要因地制宜,适合不同地域的具体要求。

结论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之所以存在多种组织形式,是因为同时受到了产业链条自身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在这些因素中,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资产专用性、产权安排、农产品自身特性、信息沟通及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频率、政府行为、市场结构与规模,由于它们各自均需要有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与之相匹配,会从不同方面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因此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具体农产品链条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则要受到链条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存在也表明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组织形态。不论由哪一种组织形式安排来治理产业链条上的交易,只要交易各方都能从交易中得利,就都有激励通过谈判与签约确定这一组织形式实现利益。而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利益获得的贡献程度也大有不同。因此,在我国具体农产品链条的管理实践中,对于具体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必须谨慎。

参考文献:

1.姜昭,王凯.我国农户与龙头企业主要利益联结机制的优缺点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2.罗必良.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J].中国农村观察,1999(5)

3.罗必良.农业经济组织的效率决定―一个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4(8)

产业链现代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