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技术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化管理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1-01
发端于1995年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已走进各类型企业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营职能。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形成,实现了“管、营、控”的三位一体,并适应于当前以供应链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行业态势。然而,从现阶段理论界对物联网技术的商用化读来看,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若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将影响到该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定位,从而影响到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融合。正因如此,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面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来进行讨论。之所以遵循这一逻辑,实则在于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主体的特征使然。这样一来,就能规避理论界因过于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功能性,而忽略其在投入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
本文将以大型制造类企业为考察对象,在此情景下来认识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随着物联网平台的建立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因其受到自身市场规模、内在生产规模等要件的影响。可见,关于这一点在很多研究者那里并未引起重视。实践表明,供应链基础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物联网平台的实际管理者。
建立核心企业情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需求导向功能
制造类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中游,其上游扮演着物资供应的角色。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完成采购物流的工作。采购物流属于三段物流形态的开端,也是决定着核心企业内部生产物流能否合理开展的关键前提。
1.3 供给推动功能
与普通生产性企业不同,大型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的是订制花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使得产成品的销售前置于生产合同的签订之中了。然而,随着产成品在客户方的调试成功,在长期的使用中仍面临着产品部件的更换。此时,核心企业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配件的供给协调了。
以上基于核心企业视角下的物联网功能定位,就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并也与当前生产实际相契合。
2 定位驱动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为此,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这在大型制造类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存在不同,前者体现为设备对抽象劳动的吸收。而吸收效率高将提升有效劳动的量,进而创造出更多数量的价值。作为目前开放形态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三位一体作业内容,便能从效率的角度来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便能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从而,避免的任意拔高的不足。
3 分析基础上的应用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用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子系统与整体的融合
在这里笔者不打算从物理层面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毕竟这在目前已被诸多作者涉及,而是针对他们的不足并在分析技术上提出:需要建立起子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间的融合。一般而言,以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而满足企业对组织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物联网技术在应用时应具有对ERP系统的植根性,并着力于对上下游供应链各节点业务的协调与管控。这就为物理层面的讨论,提出了约束条件。
3.2 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
包括GPS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其在物理层面不断得到优化的同时,还应着手开展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出发,岗位能力应包含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监管能力。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理论所指出的管理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在这里的应用分析中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3 强化核心企业的职能
理论界在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时,往往陷入工具理性的假象中。似乎认为只要优化了物理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的功能。实则不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体现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未能达到预期时往往人为降低物流网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的市场势力和利润中心地位,强化对上下游节点的管理。这样,才能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结语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对此,需要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彭厚颀.基于工作流的物流ERP架构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0(12):32-33,36.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运输;影响对策
引言
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货物运输中,可以对车辆运输路线、车货位置和安全情况、运行环境(如车内运输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控,掌握车辆和货物的实时信息,防止车货损失,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性和运输管理的透明性,从而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一、物联网概述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仍然还有一些争议。综合国内外资料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GPS系统、各类传感装置、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以一定的通信标准、协议为基础,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到人、人到物和物到物的互连,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具备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智能监控三大功能。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互联网特征、识别与通信特征、智能化特征。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物流运输领域可以说是最早涉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领域之一。从运输方式的维度,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五个领域都用相应的应用,而且应用情况基本相似。主要就是实现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智能监控。例如:通过EPC自动获取货物真实信息和身份,防止货物装卸错误、取送错误等情况发生。通过RFID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等,掌控货物、运输工具、运输环境、运输路径以及驾驶员等情况,实现对货物和车辆的实时跟踪和监控,自动提供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最优运输方案。从普通货物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的维度,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如冷藏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货物运输、集装箱货物运输领域的应用相对广泛一些。
(一)物流运输领域应用的物联网技术
通过调研和对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的分析。并依据物联网本质,物联网包含感知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三大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实际应用状况如下:
1.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物流运输领域的物品不仅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而且时刻处于移动、交换过程中,为此,需要对运输中的物品进行识别、追溯、分类、拣选、计数、定位、追踪、监控,以及对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这就需要用到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激光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红外技术感知技术。
2.运输领域常用的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在物流运输作业中,包含有大范围和区域范围内的线路运输与调度。要实现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物联网,需要集成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M2M技术、3G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在网络技术方面采用互联网技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3.运输领域常用的智能技术物流运输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因此也会涉及的广泛和复杂的智能技术。区域范围内的运输物联网系统包括: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大范围物流运输系统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典型应用
1.RFID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技术。RFID在运输领域的重点应用包括:第一,集装箱追踪与管理。能够实时记录箱、货、流信息,用智能集装箱电子标签记录开关箱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实现集装箱运输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第二,货物和车辆的跟踪与管理。货运车辆上的RFID标签中包含车牌号、车辆载重量、车辆容积、司机信息、运输线路、车辆所属单位、货物信息等基本信息。第三,通过在托盘等装载设备上加装的RFID标签,实现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此外,还在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
2.GPS技术在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在货物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货运车辆运行管理。通过GPS技术对运输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监控、调度等操作,同时提供报警功能确保车货安全,特别适用于对特种货物和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长途货运管理等领域。二是物流运输监控系统。通过车辆跟踪、路线规划与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等,对运输过程中车辆和货物进行监控管理和合理调度。三是网络GPS系统。通过公共GPS监控平台,提高了GPS的利用率,节省企业费用,降低物流运输行业总投资费用和总成本。此外也应用于智能港口物联网等其他领域。
3.无线传感网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监测区域内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级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从而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包括运输中的设备和车内环境监测、运输车辆与物品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运输管理以及冷藏货物运输管理等。例如运输冷藏货物,温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车厢内的温度高于或者低于规定的温度就是发出报警,以便于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保证运输质量。
4.智能机器人在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智能系统的执行者之一。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在汽车物流、烟草物流、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运输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在两端的装卸环节,尤其是冷藏货物运输或标准化的运输环境。
5.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
第一,运用GPS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建立运输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例如通过建立GPS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货物实时跟踪与监控,实现货物运输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第二,运用RFID、声、光、机、电等多项技术,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四流”全面协同。第三,基于物联网的运输服务信息平台。一是建立智能货运与配货信息化平台,在线提供实时的货物信息、返程配货信息、导航监测服务等。如汇通天下的配货网站就是这样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个典型应用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全程实时监控和跟踪集装箱货物,使货主、船公司、港口、海关等部门都能随时查询集装箱货物的实时状态信息,提高运输效率、安全性和透明度。
三、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自动化程度,优化运输管理流程
运输业务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流程极为复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运输公司、货主和政府部门能实时监控各个运输节点和运输途中的车货信息,从而提高车辆装载率,减少所需车辆和人员数量,减少商品损坏、错运、丢失等情况。物联网运输系统能根据车辆和货物信息自动设计货物配载方案、最优行驶路线等运输方案,并直接传达至车辆和相关工作人员,便于在第一时间组织装货运输。例如在集装箱运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自动识别、检验和通关、卸货清点、验收,提高速度和效率,减少货物损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整体上优化了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
(二)改善运输信息传递,提高运输效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货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智能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准确定位车辆位置,方便企业对货物管理、纠纷和应急处理,改变了通过电报、电话、邮件、短信等传统传递信息的方式。运用RFID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并对比所运货物的信息,确保货物安全,防止货物遗失、被盗、误装、误卸。传感器装置能够收集货物所处的实时环境,这对特殊药品、冷冻食品、贵重金属等运输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了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
(三)降低运输风险
物联网智能运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迅速准确确定车辆和货物的位置,并采取补救措施,有时候系统还能自动采取处理,大大降低货物运输风险和损失。如GIS系统可对车辆位置和违规车辆进行识别,运输企业和货主可以实时获取信息,确保货物运输的有效性。GPS实时监控系统,能随时随地查询交通地理位置和速度等信息,并实时跟踪车辆是否存在停滞、偏离或速度异常等情况,若存在立即发出警告信号,迅速纠正,避免人、车辆和货物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降低了运输风险。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
首先,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获得海量的运输信息,从而大规模地整合运输资源,对全社会范围内的运输资源的进行优化配置。例如物联网智能跟踪技术能及时获知车辆实时信息,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成本。第二,货主企业、运输企业、其他利益方可以通过的物联网监控平台,实时获取货物和车辆动态信息,对货物和运输资源做到精确掌握,协助制定最优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第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运输过程自动化提高,运输差错和纠纷减少,人工成本下降,从而节省物流运输总成本。
(五)提升物流运输服务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使得运输信息在运输各方实现共享,提高了运输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和应对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客户提供有关产品的运输信息,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运输方案,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从整体上提升物流运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管理对策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服务。
(一)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虽然物流运输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有众多的优势,但目前也只有少数的资金雄厚的运输企业可以推广物联网技术。政府应在资金上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加大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运输企业提供优厚的贷款政策或补贴等措施。引导运输企业开展运输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进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会产生规模效益,物联网系统中的产品价格和使用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政府要推动物联网标准的统一
目前,物联网标准过于分散,标准不一,RFID使用会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在海南省,为方便对车进行管理,在车上安装RFID卡。但车出了海南省,RFID卡就无法使用了。这样,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政府要尽快促进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统一,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加强物联网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智能化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安问题。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中的巨大障碍之一。RFID标签会记录大量信息,一旦遭到黑客、病毒侵袭,会使信息大量流失甚至被恶意篡改,给运输企业和货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安全技术能力,消除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物流运输领域涉及的企业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才能更好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四)规范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体系的建设
物流运输涉及五种运输方式,有普通货物运输,也有特种货物运输。运输企业各自为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参差不齐。除了从国家层面加强全社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外,还需要对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体系进行规范化建设。首先,要对物流运输物联网中的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统一;其次,对物流运输软件以及物流运输标准进行分析,设计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便于各运输企业、货主、政府部分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共享。
(五)加强协调机制,促进公共物流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运输领域的物联网建设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交通运输部要牵头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运输物联网系统相关部门合作与联动,形成不同利益方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推进公共物流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大量分散的运输信息得进行集成和优化,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资源,并实施有效管理,提高物流运输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加强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培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物流运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的思维,了解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并能熟练运用于物流运输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吃苦耐劳精神,适应运输生产、服务、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阙丽娟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及影响[J].现代商业.2014(8):44-45.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关键词】RIFD技术 物联网 物流配送领域 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近年来成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也开始在现代物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简要介绍物联网发展及其关键技术RFID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业各环节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物联网物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应用问题。
一、物联网的RFID技术分析
不同物联网系统下,同一物品通常呈现不同的编码,不同的规则。现阶段,基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物联网的基础感知层面的标准体系,严重制约着网络顺利融合及物联网的高效应用。物联网基础体系作为物联网运行的重要平台,为物联网更好的应用于物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随着感知技术的发展,仅RFID技术体系中EPC技术(EPC系统为全球统一的编码体系)才能够与物联网理念保持一致性,该技术为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更好的应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物流业主要具有两大感知技术:RIFD技术和GPS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业感知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主要体现为:M2M技术、视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及蓝牙技术等,例如冷链活动常选用温度的感知技术、对各业务流程的控制活动常选用视频的感知技术、物流安全防盗活动常选用侵入系统的感知技术等。
一直以来,国内外物联网业界中关于物联网领域的标准问题未形成统一,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认识,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物联网相关标准不仅是物联网发展的方向,而且还是满足物流行业应用市场需求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各国学者能够摆正研究态度,统一思想,构建统一的物联网标准。
综合上述可见,EPC系统是现行最早、最有效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这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如物流业配送系统、航空运输、未来商店等均实现了EPC系统的应用。在销售商、制造商、技术提供商及技术商品提供商的建设下,EPC系统已成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其超高频C1、G2标签协议等标准已被确定为ISO国际标准,并在物流业中起着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物联网技术对物流配送领域的影响
(1)自身功能作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具有三大显著功能:计算处理功能、整合感知识别功能及传输互联功能。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实现物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必然趋势。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业中不仅实现了销售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及物流系统的智能融合,而且还规范了物流工序和流程,大大提高了物流业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智能物流的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物联网的发展,从而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将物联网应用到物流业中,为消费者实现货物定位追踪,降低物流业的工作负担,真正实现用户随时随地查询货物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前,物流业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联网作为实现智能物流的关键,对融合内部各系统,协调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总结来说,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促进物流业趋于安防智能化、维修智能化、检测智能化及采购智能化发展。
(3)智能化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特征、识别与通信特征及智能化特征是物联网的三大显著特征,三大特征共同决定着物联网的高效性。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将为推进智慧物流革命发挥重大积极影响,进一步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内各大物流企业相继认识到物联网的先进性、重要性,从而纷纷将物联网引入各项物流领域中,力求实现自身企业又快又稳发展。如无锡某家新建物流中心,其将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相机融合,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特点积极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结合模式;又如无锡某家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其将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到粮食仓储配送中心中,以实现及时、准确获取仓储内粮食的温度、库存量及湿度等相关信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物联网技术取得迅猛发展,使得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从技术架构方面看,物联网包括感知层、应用层及网络层,其中感知层主要表现为各类感应器和传感器;应用层主要表现为用户与物联网的有效衔接;网络层主要表现为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网络。同时,物流业只有有效利用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及RFID技术,才能够充分发挥物联网在物流业内的高效性职能。从性质方面看,物联网包括对象的智能控制、对象的智能标签、环境监管和对象跟踪。
三、基于RIF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
(1)应用到货物和库存的盘点等业务活动。物联网应用到物流配送领域后,使得出入库产品信息采集更具准确性、快捷性。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产品数据的分析、筛选、分类及管理,之后将其整理归纳到相应的数据库中。若仓储空间设置相应的货物进出自动扫描记录,以此不仅有助于保证货物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较大幅度上提高库存的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已广泛运用到货物和库存的盘点等业务活动中。
(2)货物拣选、配送的应用。高效率、高质量信息传递是物联网系统的基本要求。将物联网引入物流业中,当卖场缺货时能够及时的识别缺货信息,之后自动将其信息传递到仓库管理系统中,由仓库管理系统对其加工,最后传送至分销商或制造商处,由分销商或制造商依据信息合理安排发货,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的发生机率。同时,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直接作用于货物调配环节,有助于提高货物拣选、配送及分发的速度。
(3)零售商的业务应用。对于零售商来说,物联网中的EPC技术对提高订单供货率,合理储存货物、降低库存积压风险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自动结算速度较高的背景下,若卖场货物储存量过多,将导致大量的资金占用,极易使产品销售企业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不利于其各项业务正常运行。引入物联网后可对卖场货物实时监督管理,并自动识别货物销售数量,从而科学合理下发货物定单,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4)消费者中的应用。物联网的应用给予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有助于消费者随时了解产品相关信息,而且还缩短了消费者排队等候时间。同时,当消费者可通过物联网鉴别产品的真伪,一旦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反馈于卖场或产品生产厂家,以寻求解释。若卖场和产品生产厂家均不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消费者可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以寻求补偿。因此物联网在物流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遏制了商家的不法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物联网应用系统包括RFID系统、中间件系统及英特网系统。物联网应用于物流企业后,当产品完成生产出厂后即刻被贴上EPC码电子标签,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EPC码电子标签始终存在。EPC电子标码不仅具有存储单品信息的功能,而且还能够产品信息传送到物联网中,消费者可实现随时随地查询产品相关信息,真正的实现了对产品的定位跟踪。
(5)产品运输、销售、使用及回收等环节的应用。在产品运输、销售、使用及回收等环节,读写器承担着监测EPC电子标签是否存在的职责,当监测到EPC电子标签真实存在时,读写器将读写标签上的EPC数据信息,之后将其传送到savant系统上,其中中间件能够读取EPC数据,并从Internet上获取到产品信息的 EPC信息服务器的IP地址,以便及时了解产品的是否到达,产品是否发生损害及产品的销售状况。除此之外,运用EPC信息服务器和源EPC信息服务器可记录和修改产品数据信息。
四、总结
综合上述可知,将物联网应用到物流配送领域中,产品完成生产出厂后即刻被贴上EPC码电子标签,其中标签上储存着诸多产品信息,并将其传送至物联网中,以便消费者更为详细的了解产品信息,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定位跟踪。从制造商角度看,制造商对货物的管理活动中主要集中于原材料供应管理和产品销售管理两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推进了原材料供应管理和产品销售管理趋于信息化、智能化及现代化发展,不仅做到了对产品的动态跟踪运送,降低了产品退货率,而且还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将物联网引入物流业后,为制造商与消费者更好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制造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合理调配内部员工和生产资料,有针对于的进行组织生产,使消费者能够获取到所需的产品;从运输商角度看,将物联网应用到物流配送领域中,能够对货物进行自动分类,并且物联网中的EPC码电子标签能够依据自身含有的信息对货物的真伪性进行辨别。同时,读取器具有产品自动通关和运输路线的定位追踪功能,有助于保障产品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另外,通过对产品运输路线的定位跟踪,一旦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读取器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讯号,以便物流企业及时作出补救措施,从而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状态。
参考文献:
[1]邓凤祥编著.现代物流成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李苏剑等编著.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朱文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物流技术,2010,(13).
[4]陆忠梅.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J].硅谷,2010,(0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有更好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主要成为了当今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其发展现状不能做好有效的把握和了解,对局发展态势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分析,那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不能做到准确的评估和预测。这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繁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1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利用移动接入技术将不同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其能够实现用户对无线网络服务的应用。具体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就是以IP宽带服务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其主要通过各类的移动终端作为媒介,可为用户提供十分优质的网络服务[1]。在移动终端的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网络获取的一种服务。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优势,即打破了以往的手机通讯受限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并促进了两者之间有效的融合。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运行方式和实现方式的理解,其实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移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其主要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信息的最新性。
1.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客观角度来讲,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发展存在着良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没有较高的利用率,这会导致移动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而蓝牙的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符合其经济的原则和科学的发展战略[2]。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网络环境的主要问题,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准确连接。同时对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蓝牙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传输和运送效率。可以说这种问题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实现和发挥,也不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定位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定位精准度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基于此,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将提高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合理性,降低网络接入的资源消耗,提升网络定位的精准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2.1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
近些年来智能化发展渐渐的成为了各项网络技术的代名词,很多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始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智能化发展作为一大发展目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十分许,而且其传统的输入和传输方式也无法满足当前不断日益增长的移动端用户需求,这将无法为广大的信息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网络服务。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有机的将智能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前和未来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滑行接轨将会成为一个现实,所以在信息的传送方面,需要将互联网技术的原有特性予以保留,在不断满足规模化的前提下,也要提升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2.2互联网技术与精确定位技术的融合发展
从当前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追踪和定位技术将会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其效率和实时服务也更加的准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和精确定位相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其共同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定位技术的更加精准,同时也可以助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对于高效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多种定位技术的重叠,需要重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能力予以强化,对于网络定位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这能够更好的确保其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交流方式的进步,而且对于提高定位品质和定位效率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2.3互联网技术雨雾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发展下,物联网也开始渐渐的衍生,物联网是IT行业在当前和今后所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它具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当前物联网在很多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推广。当前环境正在不断的丰富和提物互联网的功能,将提升物联网信息的传输速率和有效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高度结合,是这两者联合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需要采集网络的信息,同时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时别,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更好地将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接入方式的创新。当前现有的接入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相互之间的缺陷,未来还需要在信息传输和设备节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网络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片美好。
3.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作为移动终端用户,在切身感受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发展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联网 本科教育 教学设计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的发展,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作为基础,它利用射频技术、传感器、分布式计算、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等技术与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物物通信的架构和系统。物联网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我国政府、教育、科研、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相继申报和试行物联网专业,预示着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进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难得的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也面临着如何建设物联网本科专业的严峻问题,从如何设置专业的培养方向,如何对培养的目标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如何将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本文将结合高校物联网专业的相关实际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
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及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发展背景相适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力支撑,将伴随着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动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每年的网络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民人数将近5亿,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在无线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等领域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覆盖人与物的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为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的接入提供了延伸和扩展。
通过对人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物联网技术的所实现的功能。比如人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从外界获得刺激等信息,并通过人的神经系统来讲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通过分析和处理,将感知的结果又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人的感官,通过感官的行为来作用于外界的事物。与此相同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实质就是通过多种技术来实现对外界的信息的获取,并传输给中央处理器,通过处理后将结构或指令传递给相关的电子设备或元器件,此项过程的完成是在计算、控制、通信、协调与自治中来实现对智能设备的管理与操作,从而实现对物的实时感知、动态反馈等。
二、物联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关系研究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新、长、专”的行业特点,它不仅涵盖更的新型技术,也与很多产业存在关联,因此,对其发展必须由技术领域展开,逐步实现物联网学科体系的全面深化和建设,在课堂体系设置上要根据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的设置理念,十分审慎的规避风险,从而将“源学科”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
(二)对未来社会就业岗位及就业能力进行相适应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仅具有信息技术的特征,同时与工程技术紧密相关,对学科的分类与定位也是当前争论的焦点。我们知道,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传递来实现人、机、物的信息交换,从而将其归属于计算机学科比较合理。
(三)对物联网技术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融合
物联网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必然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产生交叉和影响,因此,在对其专业设置时,要从学科关系上确立计算机专业的地位,并对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上保持一定的相适应。
三、物联网专业本科段的培养目标
制定合格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成败,同时对于提升院校的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为此,物联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领域里培养扎实的基础,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处理设计、集成、应用等一体化的技术能力。在课程开设方面要将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基础、场论与复变函数、高频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术、以及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等专业技术作为基础理论课程。
(二)实践实习是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电子电工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习与实操提供训练场地,物联网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软件课程设计、硬件课程实践,对各种电子技术、高频技术、以及通信原理技术都需要在其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和操作,唯有此,才能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性技能型物联网人才。
(三)加强对物联网专业的师资建设
师资力量是关系到专业开设成败的重要方面,各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引进与调度上要结合课程开设实际,特别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职称的人才应该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引进的重点。
总之,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必将对国家的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对物联网专业的学科建设,着眼于未来,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学科的综合优势转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