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汉字 中国文化 戏说
汉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必须从汉字入手,去体会感受隐藏其背后的文化。对有关家庭成员汉字的分析巧解戏说,能使我们了解更多的古时文化,了解更多汉字的含义,了解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应该肩负的责任。本文通过父、母、男、女汉字的剖析,使留学生深入了解一些中国古时就有的优良的家庭伦理观,从而促进其对相关汉字的掌握。
一、汉字与家庭伦理概念的界定
1.汉字概念界定。据史料记载,汉字的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由繁到简,逐渐趋向方正,平直,线条化的过程。汉字集形象,声音,词义于一体,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汉字是记录书写符号的系统,它的出现满足了有声言语的不足。
2.家庭伦理概念界定。国内学者罗国杰认为,“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规范家庭生活、调节家庭关系和鼓励家庭成员行为的道德准则。家庭道德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既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又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而通常我们所说的家庭伦理道德指的就是父母、男女、子女的关系。
二、“父”、“母”、“男”、“女”汉字的戏说
1.“父”与“母”。“父”在《说文解字》中被描述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是说,父亲是家庭规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的人,从又举杖也体现出父亲的形象,经常拿着棍棒严厉的管教子女,可以看出父亲是威严的,很有影响力的人。“父”甲骨文写作一竖加一个又字,这个竖代表的是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器具,说明父亲会手拿石器进行捕猎活动,为妻儿寻找食物。在古代社会里,父亲是有权威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仅要去耕作劳动,也要以身作则,管教妻子和子女。
“母”,《说文解字》中说:“母,牧也。从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象奶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甲骨文中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造字的本意即婴儿的生育哺育者。可见“母”字把母亲的形象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世界上没有任何语言能像汉字这样,从汉字的造字演变过程中能够体会出其背后隐藏的含义。鲁迅曾说过:“母爱是伟大的,这种爱简直就是盲目的”。在家庭伦理中,母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延续后代,以鲜血和爱给予子女生命,并哺育其成长。
“父”与“母”这两个字,一方面我们能从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体会到这两种身份在家庭伦理中的分工是不同的,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着更多权威,母亲的主要职责就是生儿育女,体现了古时男尊女卑的思想。
2.“男”与“女”。《说文解字》中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俳源幽小R馑际悄校丈夫,即成年雄性。字形采用 “田、力”会义,意思是男子在田间劳动耕作。男,甲骨文写作田加上古时耕作的器具,这种器具特别重,需要有力气的人来拿,所以就用这种器具代表力量的“力”,而田就是代表田野庄稼地。在古代,种田是一种体力活,需要由有力獾娜死赐瓿桑因此就用田下面加上这种器具来表示男子的“男”。造字的本意中也描述到“男即在田间出力做事的雄性劳动者。”由此可见男子在古代农耕时期处于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较高的社会地位。
《说文解字》中说:“女,D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俳源优。意思是女是妇人,像妇人之形,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是采用“女”作边旁。追溯到甲骨文,女的字形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造字的本意就是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与男子相反,古代女子由于生理条件的因素,不能处于生产力的主导地位。不得不以操持家务为职。女字的甲骨文形状是跪坐,一方面这与古时的文化有关,古时没有现代的凳子,以此只能双膝跪地并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表示坐,另一方面凸显了女子卑微的地位。这种现象不仅决定了远古时代及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观,也体现了远古时期男女分工的不同,即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
1.活跃课堂,引起兴趣。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在汉字教学中,留学生普遍表现出畏惧,排斥的心理,这使课堂出现枯燥尴尬的局面。如果在汉字教学中加强对汉字的戏说,例如上文中对父母,男女等汉字追根溯源的进行讲解,留学生就会像听故事一样进行学习,在了解文化的同时也掌握了汉字。
2.加深理解,促进识字。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识字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相似字。汉字戏说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区分相似字,更能扩大其词汇量。例如上文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汉字的戏说,同样的方法留学生可以知道“子”、“女”的区别,并且可以掌握像“安”、“家”等一系列相关的汉字。
3.传播文化,促进交流。国际汉语教师的最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对汉字进行戏说是最佳传播文化的方式。通过文化的传播可以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从而了解更多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 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 , 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新的新行为主义 汉语国际教学 启示 发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89-01
行为主义产生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创始人是华生(Watson),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和实在论,自然科学基础是生物进化论和动物行为研究,心理学基础则为机能主义和条件反射学说。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进一步区分了华生的应答和操作,注重反应的强化刺激,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自身的反应,无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起着强化作用。
一、何为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到了50年代前后却走投无路了,现代认知心理学正迅速崛起,被行为主义拒绝的概念意识、思维、记忆、注意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在此情况下,以班图拉、罗特尔、米契尔等在行为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成果, 成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1]。新的新行为主义有如下特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社会因素的对人行为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注重自我调节认知等的作用。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启示
1.强化理论的启示
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个体所发生的真实变化。对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多数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学习,这时如何创造一个学习汉语的目的语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课堂环境的设计,给汉语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强化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另外是要合理运用惩罚理论,汉语学习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惩罚原则的使用一定要适度,防止产生文化冲突和消极心理。
2.对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求编写教材时要考虑教材的针对性,应考虑不同的教学环境,要考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期限和学习目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主张对某一行为进行反复强化以形成习惯并得到稳固,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重视语料的量和重现率,以满足学生的反复操练[3]。
3.新的新行为主义需要择优而用
一是要广泛利用多种心理学思想,客观地扬弃各个心理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比如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我们可以广泛运用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强化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参与,进入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时,我们又可以采用认知心理学流派的语言观,偏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挖掘[4]。二是可以吸收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意义建构的基本思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自我实现、价值及人的潜能等基本思想,将他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结论
新的新行为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任何理论都有缺陷。我们不能忽视其缺陷,如割离主观性和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5]。通过对行为主义发展轨迹的梳理和其学习观、语言观、强化观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探讨,告诫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博采众长、趋利避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阶段,综合采用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各心理学流派的菁华,真正实现国际汉语教学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延.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44-45.
[2]曹能秀.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0.
[3]管新平.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及其教学法[J].外语研究,2005(4):41-44.
[4]何旭明.新行为主义惩罚理论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65-69.
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学院已成功培养2400多名留学生,教学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优秀留学生的流失、师生比例的不协调、过程教学监控的不完备等方面。
(一)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义乌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所招收的留学生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情况不同。来义乌学习的留学生多以语言学习为目的,他们对汉语学习的速成性、实用性、有效性有较高需求。现今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却无法满足留学生对语言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求。学院的留学生对商务汉语的兴趣较高,先前开设的商务汉语主要针对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将商务汉语融入口语课,由于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与语法结构无法满足他们日常商务表达的需求,因此教学效果欠佳。
(二)优秀留学生的流失优秀学生是高等院校的无形财富,优秀的留学生是学院教学素质和教学环境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地方高校的一张张“活名片”。作为义乌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义乌工商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虽以语言生为主,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学历生,除了少数留在学院继续学习专业外,还有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分别到了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学习专业,这些学生在选择深造学校时最先考虑的是义乌工商学院,而由于学院为高职院校,无权授予本科文凭,故他们只得选择其他高校就读。学院对优秀毕业留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地追踪研究机制。除选择其他高校深造的留学生外,学院的语言生毕业之后多从事商贸业。留学生离校后,学院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活名片”,进一步了解留学生毕业后在商贸活动中所必须的语言及贸易知识,未对学院的教学成果开展追踪反馈,并借机进行宣传。
(三)师生比例的不协调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招生规模日益壮大,但存在师生比例不协调,班级人数基数大的问题。以2013年秋季为例,学院共计招收360多名留学生,分为12个班级,每个班平均30人次,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教学及管理,教学难度尤其体现在入门阶段的留学生上。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需要高频率的操练,而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造成部分学生入门阶段的发音得不到及时纠正。另外,语言生入学时间不一致,学生目的和学习能力不同造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院目前的教师配备尚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要求,班级人数基数庞大势必造成同一个班级的留学生学习进程不一致,降低了教学效率。目前,学院对外汉语一线教学教师仅31人,且由于教师除承担汉语国际教育外,还需承担不同分院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平均授课14节。教师疲于完成授课计划,跨多个班级上课缺乏对学生所掌握语言知识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教学过程监控是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今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尚需完善,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除了10名教师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外,其余教师由文秘专业和外语专业教师组成,虽经过相关培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外语专业教师行课时习惯用英语进行教学,对汉语的语法缺乏系统性了解,入门阶段对汉字不够重视等;文秘专业的个别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相对薄弱;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年轻,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大致分为零起点水平、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四个阶段,由于留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在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要求方面体现出不同的需求。语言生重视口头语言的学习,学历生重视书面语及文化的学习,这给课堂教学及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此外,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还体现在学院缺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学院除了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材料如教学计划、教案、授课日志、期末考试等有严格规定外,缺乏对教师日常上课能力的考察。学生从零起点上升到初级水平,没有强制要求针对性地分班测试,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
二、学院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对策
通过分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可从国际化交流和师资培养的加强、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以改进,立足于义乌和学院实情,推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加强国际化交流和师资的培养自学院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大大改善了留学生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学院仍需注重对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对外汉语教师视野,并引进先进的教学法,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国际化交流,大力开展国际交换生和交流项目,吸引越来越多国外高校的大学生来校就读,提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办学层次。2013年暑假,学院派遣了包括4名对外汉语教师在内的考察团前往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系统学习香港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教育理念,同时实地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全面了解了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学院要将汉语国际教育做大做强,必须将语言培训上升为专业层面,不能单纯将教育目光停留在完成语言培训的任务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学习最新的教学法,并重视科研的国内和国际对话。目前,学院已有三名对外汉语教师以孔子学院公派教师的身份到美国、约旦等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多名教师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学院仍应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兄弟院校一线教师的交流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的研讨会,参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的僵化,博采众长,最终形成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目前,学院拥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达到10人,初成规模但缺乏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加速高水平的团队建设,实现教师之间以老带新,教学方面以新替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教学水平够高,科研能力够强,管理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迄今为止,已有韩国、波兰的高校与学院建立交流项目,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学院学习汉语,选修双语课程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并走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学院应走出国门,宣传自身特色,挖掘潜在的交流项目,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就读,丰富学院留学生的文化结构。
(二)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柯林•卢卡斯曾说:“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因此而强大!”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周边省市的名牌大学相比,存在品牌效应、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如北京华文学院利用地理优势,专门开设了短期文化体验班,通过游教与文化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既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眼界。学院在留学生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办出特色。可借鉴北京语言大学针对HSK五级水平留学生开设的商务汉语课程,在提高学生汉语技能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经济、商务、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及现状,为其今后学习或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义乌工商学院应结合义乌市场,针对HSK三级水平的留学生开设适合在义经商就业的留学生的商务汉语课程,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并打造具有义乌商贸特色的“商务汉语”品牌课程。2012年出版的《走遍义乌汉语300句》即是立足于本土的教材创新尝试,该书使学院的留学生及在义生活的外籍人士能更快地学好汉语,融入义乌,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对义乌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学院应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义乌这座典型的商贸城市特点,打造“商务汉语”品牌课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强调与国际社会及市场接轨。在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方面,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应满足于当前的课程体系,应加大对留学生的文化引导,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如中华武术、剪纸、书画赏析等,开展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参观义乌古迹,走进义乌展会,体验义乌农家生活等,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开展联谊晚会,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中国;韩国;大学生;礼仪教育;启示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外化,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修养,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1]所以,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决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充分发挥礼仪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韩国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亚洲国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相似之处,且在全球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2]但是,在西方价值观腐蚀到处蔓延时,韩国却充分发挥礼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学习韩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礼仪教育的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一)礼仪
“礼仪”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3]。”礼仪的含义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礼”和“仪”两方面解释。所谓“礼”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是指人们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4]。
(二)礼仪教育
礼仪与教育的结合构成了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支。礼仪教育的具体内涵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5]。
二、中韩两国礼仪教育的相同点
(一)注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古代统治工具的儒家经典,也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主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韩国和中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其文化也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点的影响。在韩国,早晨长辈上班前,晚辈要鞠躬说“再见”;吃饭时,长幼有序,年长者落座动筷后,年幼者才能动筷吃饭;各种宗教都有人信仰,但是儒家文化却是他们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幼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关系的阶级组织,则反映出对老人的尊敬、对教育的渴求、对死者的祭祀仪式和继续扩大家庭的影响力,忠孝思想仍然是教育儿童的基本道德。[6]尽管后来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侵入韩国社会,由此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但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依然是韩国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并且更加强调儒家文化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也熟悉他们提出的代表性理论。
(二)注重实践活动
中韩两国的高校进行礼仪教育,把礼仪理论教育和道德实践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理论学习和观念掌握都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录像、图片、录音等形式图、文、声并茂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用体验式和技能训练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小组评价等途径体验礼仪行为,再加以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礼仪技能,明辨事理,培养良好的品行。[7]不仅如此,有些高校还创造机会在课外进行训练,比如到公司、宾馆、酒店、商场等进行实地学习和训练,使教学意义更为深刻。
(三)开设礼仪课程
中韩两国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社会的道德礼仪问题展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礼仪自觉意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还开设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校园礼仪、面试礼仪、涉外礼仪等,目的是榱伺嘌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树立朝气蓬勃,文明礼貌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不同点
(一)礼仪教育的方法不同
我国高校的礼仪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来进行,采取正面、直接的教育模式。而韩国高校则更为注重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然而然地接受礼仪教育,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方面,韩国高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方式更为隐蔽和深入。在课堂教学中,韩国非常重视通过公民社会课程以及历史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的实际践行能力。
(二)礼仪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韩国学校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为了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礼仪教育,韩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大学礼仪教育的内容,并把礼仪课设为必修课,而且鼓励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师资状况开始礼仪方面的选修课。中国的大学虽然也开设礼仪课程,但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学内容多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缺乏统一性;从小学到大学的礼仪教学内容也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不能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比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了《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在内容上就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况,甚至还有雷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