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环境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l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里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协作。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四)意义建构。它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组成
在建构主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为此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就以D.H_Jonassen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例.简要介绍具体的学习环境,它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1.项目: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中心.项目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阐明和解决的问题。
2.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解决项目,为学习者提供的与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
3.信息资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
4.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工具。
5.会话与协作工具:就是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的一些工具,比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
6.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特点
1.情境的真实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要求教师建构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或接近于现实的情境。以帮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学习中经历与真实世界相似的认知.并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以及通过仿真的问题对学习者产生吸引力。
2.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这种学习情境中,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准备好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应用到的较全面的材料,包括网络上搜集到的,以便学生学习使用。
3.认知工具的多样性。在此环境中,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认知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
4.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透彻,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协商,特别是小组之间的协商,让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的特点
(一)在此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的要求与传统教学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要提供这样的相关实例,以便让学习者借鉴,所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要求学习者能够善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对当前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除了在学习内容上的要求之外.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还要求学习者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因为整个学习过程是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的。首先要求学习者会运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料.并能下载互联网上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其次还必须知道怎样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和应用聊天室。进行学习者之间的协商活动;最后还要求会制作简单的网页以便将学习的结果设计出来。
(二)对学习者的学习的坚持性要求较高。学习的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这种学习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的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空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要自行选择承担的任务。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确定问题的假设,搜索和筛选资料,然后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习者有较大的坚持性,才能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N持高度的热情,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知难而上,坚持不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要求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较强。在传统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客观知识的记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封闭的。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会话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各种同步与异步交流工具为学习者建立起对话共同体、知识创建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更容易产生对某个话题或问题的不同解释。清晰地表述他们的观点。
但由于学习者经验背景的差异,所以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大家的思维碰撞,来深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纠正和补充自己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信息行为;高校图书馆服务
所谓信息行为是指在动机支配下,用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的行动过程,是信息用户有了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信息进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是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信息查询、选择 、吸收、利用、交流和的活动过程。信息行为与信息使用主体和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支配下对教学、科研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大学生与网络环境下的其它信息用户相比,其信息需求有一般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科研和学习的需要,是基于此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查询、选择 、搜集和利用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大学生学习科研服务的机构,只有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是指为满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循超链接在不同节点间自由游移的目标导向或非目标导向的网上信息查寻行为。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查寻时,可以从系统中任一感兴趣结点出发进行浏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逐渐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从而调整浏览的内容或者改变查寻途径。例如,一些学生在浏览某个网站时,可能事先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但在浏览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进而深入浏览或通过其它渠道查寻相关信息,信息需求也由此逐渐明确。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存在着一些原因:一是大学生潜在的信息需求。大学生在没有明确信息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欠缺,受其知识结构和信息搜索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来获取所需信息。三是大学生查寻信息的定势习惯。一些大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经常浏览的一些网站进行收藏,并且习惯于浏览这些网页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还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可支配的时间、上网的速度与费用、网页的质量与界面的友好性等。
(二)网络信息搜索行为
同信息浏览一样,网络信息搜索也是信息查寻行为的一个子集,通常也称作为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检索行为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寻行为。与信息浏览行为相比,信息搜索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提交给特定的检索系统。搜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对信息搜索效果的主要度量标准,与大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经验等直接相关。搜索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是基于他们对网络的知识结构的了解而对其搜索行为进行提前计划,同时搜索效果也依赖于搜索系统的性能;搜索能力差的大学生一般则很少进行计划,并且会受外在表现的驱使。
(三)网络信息吸收行为。
信息吸收是信息行为的延伸和升华。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制约其信息行为与信息吸收的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检索经验、价值观及态度等。同时大学生信息行为也倾向于搜集与自身专业、兴趣、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而对其它受时间和精力影响的信息,关注较少,甚至漠然无视,毫无反应。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
网络信息突破了传统纸质文献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信息浏览行为多,随意性过强。
相关调查表明,60%以上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没有计划性。只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心情和意愿等点击浏览各种网页、电子书、电子期刊。对于浏览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计划性,网络浏览不是为了学习和查找资料,而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网络信息缺乏选择最佳信息资源的能力,网络浏览成为“盲目阅读”。同时,在浏览中由于对复杂的浏览对象价值的判断力不够,不能迅速、敏锐、准确地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挑选出来。这在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浏览对象没有选择,浏览失去了意义,变成一种单纯的意识行为。
(二)网络信息吸收行为少,深度不够。
大学生在数网络信息行为中普遍存在着“浅阅读”现象,对一些有一定深度,需要思考的信息不愿意吸收,只愿意选择那些轻松愉快的短小的信息浏览阅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错误,认为网络信息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只要吃饱不需吃好,对于任何信息内容只要大概了解即可,无需深入研究。二是不能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在课堂外时间除了运动、娱乐、聊天、购物外所剩时间不多。但又对网上每天各种信息的更替充满好奇,只能匆匆浏览。三是认识有误区,多数人认为读 “深”的读物乏味无趣,读“浅 ”的读物轻松有趣;四是达到目的即可,只要了解到自己所需的一部分信息已满足,其他内容则视而不见。
(三)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差,能力下降。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跳跃性强,加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网络资源不时挑战着大学生的神经,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态越来越浮躁,无法选择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使阅读处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状态,也影响了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网络信息以声光电影像直接充斥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阅读时间增长,大学生慢慢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无法将信息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必然造成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据调查仅有约 25%的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书或电子期刊进行阅读,并且能够深入思考或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深加工处理。约75%的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强,主观上存在阅读的惰性以及从众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其阅读的计划性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网络信息行为成为信息行为主体。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快捷性、移动性等特点,只要拥有数字化阅读载体和服务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大学生都可以查找所需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上网成了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课堂上的计往往出现一种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经思考,纷纷拿出手机 “百度 ”,然后把答案直接念给老师听,这种依赖已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整体上是希望快速、便捷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查寻信息时匆匆忙忙,较少注重信息的质量,也没有对信息作细致 、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
三、基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广大教职工生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秉承 “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理念,认真分析读者信息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使其服务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图书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
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需要一定技巧,大学生在查寻引擎查寻的技巧不够是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上,很多网站也提供有关资料查寻的功能,但这些查寻引擎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学生还不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查寻引擎来为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提高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时的效率,满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如:分别针对新生、研究生、教工及科研人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讲座和培训,提高网络知识利用率,加强其信息服务。还应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面对信息超载时,判断其中的权威与可用性的能力。信息传播科技使得信息抄袭及信息产权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教育学生,在道德面上养成对信息产权的尊重,信息素养课程中纳入信息伦理议题的讨论亦有其必要性。
(二)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专业化信息咨询服务。
要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满足大学生越来越精细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大学生能快捷、便利地查到分布于所需的各类型资源。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不同专业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及时将相关信息资源或检索结果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同时,应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积极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实现知识发现。要利用网络做好数字化参考服务。数字化参考咨询是采用电子方式如 e-mail、电子公告板等来进行的网上用户提问和咨询专家解答。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量增加,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增多,信息服务质量和模式的要求提高。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并延长服务时间,保证知识的广泛利用。
(三)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郁 、界面简洁、功能清晰、体验良好 、图文并茂、操作简单、方便下载、适宜阅读的网络阅读空间来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网络阅读效果。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建健康有序的网络阅读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对大学生开展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告知他们如何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下,必然会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访问量。同时,图书馆应采取各种形式的阅读激励机制,让大学生都自觉自愿参与到网络阅读的学习中而且通过学习收获知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阅读的根本目的。
[1]陈梅,黄丽霞.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6):79-81.
[2]衣春霞.论信息时代高校数字化阅读的问题与引导策略[J].图书馆研究,2013(6):61―64.
【关键词】 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因素 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 素密切相关[1-2]。为揭示家庭环境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寻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预策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笔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市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 个班级, 共计21个班级1 07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环境特征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3]。该量表含有10个 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 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简称FES-CV)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有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5]。
1.3 统计分析 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SCL-90量表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典型相关分析 见表1。对SCL-90量表的 各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共可得到9对典型变量,其中前3组典型 变量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 7,0.325 2和0.202 4。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3组典型 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58%。
2.2 各因子与前3个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及相关系数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变量V1反映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环境特征的典型变量W1则反映了亲 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敌对和偏执,W2反映了家 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V3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情感表 达。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25和0.20 2。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对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因此家庭环境对 人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和扭曲个体的正常社 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 等都会增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又会给整个家庭 带来很多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在3组典型变量中,以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最高,而且家庭环 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3个因子与SCL-90的10个因子均有密切相关,其中矛盾性得分 与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干预应从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 3个家庭环境特征入手,以此作为干预的重点。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帮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员间公开表示愤怒或矛盾的程度,组织性反映家庭成员安排家 庭活动或承担家庭责任中有无明确规定的程度。这几个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的情况,包括紧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会支持对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个体的社会支持多数来源于家庭。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中小学生与父母对 不同行为的认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观念也格格不入,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冲突。因此,这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就相对较少,是造成心理问题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预策略应该以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以 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2001,10(5):478-450.
[2] 陈虹,姜吉吉,苏林雁. 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 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学习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5-20ppp-0c
Analysis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Jian
(Net Central,Guangdong songshan Pllytechnic College,Shaoguan 512126,China)
AbstractT: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rovide a very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for learner, new study way is more favorable to one's own knowledge to build construct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way at all,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era development. Study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from learner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new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ave? The study on this problem will promote more effective network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s.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network learner;Characteristic
1 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新的审视。教育应依据学生的特征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而不是在既定的教育中进行学生的“优胜劣汰”。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班级授课制由于其经济性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和时代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出现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信息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教育者开始注重对学习者个性的分析。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成为网络远程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但是由于网络远程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一些理论体系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对于学习者分析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网络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沿用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的体系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教学是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利于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而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习者本身特征的重视,实行个性化教学。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以适应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需求。
2 网络环境的出现对于学习者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手工作坊带来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机导致了产业资本家的出现。”可见技术对人影响的深远。从教学环境看,技术革新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环境、拓展了教学空间。起初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应用于教育时,人们注意力的重点是群体教学;而PC机的引入使人们又将焦点转向个别化教学;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进入教育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组合作性学习到虚拟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是如何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从学习者看,技术可以改变的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学习者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网络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迅速转换虚拟场景,譬如,一个生性懦弱、循规蹈矩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扮演一个谈吐大方、妙语连珠的律师。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可以改变学习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在网络环境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没有直接面对,匿名或只看其字不见其人的沟通方式为学生暴露、隐藏、转换、扭曲个人举止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完全可能以迥然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形下的形象出现。不仅如此,其性格、思维、习惯等都会在网络环境中发生潜移默化但深刻的转变。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网络的出现,网络学习对于他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3 研究学习者特征对于开展教学活动的价值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因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在学习者开始学习时就其原有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即对学习准备的分析。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起始能力预估,即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该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的分析,其中又包括先决能力预估、目标能力预估和对学习态度的了解。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起始能力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学校教育有统一的入学条件,学习起点比较接近。即使是这样接近的起点也各有特点,即掌握的知识建构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能力结构各异,这样决定他们不必学习完全统一的内容。他们对学习内容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2)学习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
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一般常识是必备条件。网络高手容易在网络教学中发现乐趣,因而更容易在学习中进步;相反对计算机不甚精通的学习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难在网络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才干。青少年处在对新兴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索的学习黄金时段,比起成年人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和难以接受运用的现状来说,青少年在基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接受中更容易适应。
3)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的兴趣可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较低的热情。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相关教学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一般特征鉴定,即对他从事该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注意力等的分析。
4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新特征的具体分析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适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类教育中的主体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新特征。我们试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按照学习准备分析的划分方法来逐一加以阐述。在起始能力预估中有两个新的因素值得我们考察。首先,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一般常识是必备条件。网络高手容易在网络教学中发现乐趣,因而更容易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对计算机不甚精通的学习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难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干。贫困地区或家境不好的学习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往往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习者的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活动。其次,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相关教学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以往对学习者的考察重点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心态,而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兴趣往往可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知识较低的热情。我们很难将网络同枯燥乏味等字眼联系起来。的确,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在对网络环境下一般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原因有三:①青少年处在一个自尊心极强,又相对封闭自己的阶段,没有传统教堂中的面对面,容易克服学习者在人群面前的羞涩心理,可以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错误而遭受的嘲笑。②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自己控制学习速度,人各有所长,对待新事物接受的快慢不同,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放缓交流的节奏,不会立即获得反馈信息,从而避免了外界的干扰。③在网络中采用匿名的方法使的学习者降低了正常的社会限制,对自己的抑制减少,可以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其次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传统教学活动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并非易事,而通过网络则可以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结成跨越时空的学习团队。虚拟环境中的学习团体的建构是动态的,成员没有时间象传统课堂教学中那样逐步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而是立刻建立信任关系开展教学动。在网络中学习者更容易找到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有共同的学习倾向。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处在人际关系这张大网中,无论在现实还是在虚拟网络他人无论如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环境中的成员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影响。
2)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扮演意识强烈。传统教育中角色扮演有时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很好的教学方式,青少年更注重自己在外界的印象如何,甚至为了不会有坏的影响而放弃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压抑自己的表现欲望,而网络环境为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空间,并转换相应的角色,而且因为一切都是虚拟的失败后学习者可以马上从来,削弱了损失减轻了挫折感,作为学习者的大群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扮演意识。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人们倾向于减少认知负担,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同学除了通过会话,还可以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学习者则使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情感获取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可收集的信息类别十分有限,往往导致认知的简单化,由于网上交流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纯语言符号,而且慢于正常对话节奏,因此网络中的学习往往显得冷漠,对问题简单化、绝对化。
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偏好某种或某些教学策略的学习方法,它源于学习者个性在学习中的定型和习惯化。学习风格多种多样,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是否适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学不是要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而是要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再传统教育中很难针对每个学习者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网络学习环境的出现,使得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网络环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5)学习目标多样化。由于个体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生存价值的认识的巨大差异;由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由于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受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差别,就产生了多重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总的都是为了个体个性和潜能的进一步发展。按学习目标的内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了获得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有的为了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有的参加各种非正式的学习,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自身的发展。网络教育中学习目标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
6)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人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和有序思维、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相关,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以求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是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无法比拟的。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所能,为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更符合它们个体学习特征的学习材料,以使网络教育在教育对象的适应性方面,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村施教”方面,超越传统教育所能达到的极限,从而提
高教育的效率、质量和效益。
5 结束语
布鲁姆认为,若学习者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他所需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为了开展有成效的教学,就必须既要明确“目的地”,即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出发地”,即学生的准备状态。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所不具备的新特征,对这些新特征的研究,必将加深我们对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认识,从而为开展有的放矢的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璐,于德宏,吴茜媛.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4).
[2]冯卫莉.青少年网络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与启示[EB/OL].61.132.88.19/gbl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
[3]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邓晖.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系统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3(1).
[5]钱玲.我国当代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06(1).
[6]张建伟.基于网络协作学习方式的探讨[J].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7]姜曾贺,吴战杰.网络环境下多维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的构建[J].网络教育,2005(4).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988年,夏尔(Shall)曾提出建构主义学习应具备积极性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四个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 Simon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应具备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两个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具有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特征。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真实环境的、积极的学习
学习者处在一定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二)是目标指引下知识建构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原有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为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可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引导、辅导、支撑、激励等的作用。
(四)是社会性的学习
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或请教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社会性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导航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表现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特征。
二、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一是提供一个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二是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社会环境(如:聊天室、专题论坛等)。
(一)虚拟环境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符、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虚拟环境既能保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也能排除现实环境中会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环境能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处于不同时空的场景置于同一环境下,也能创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或不能到达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符合规则的操作,虚拟环境系统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或行为做出相应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技术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环境
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给网络课程添加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外,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网络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有以下的主要内容:内容提示、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测试评价等。转贴于
(一)内容提示
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提示性内容,如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主体教学内容
应按知识点进行组织,并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参考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但如何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度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方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这样的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性地位。
(三)参考文献资料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就一门课程而言,其参考资源可能是无限的,但在课程的具体建设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要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包括到课程内容当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一方面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资料的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能辅助学习者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相互联系的参考文献资料还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所以,有效的选择和组织参考文献资料,可以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网络课程表现出累积性、社会性的学习特征。
(四)测试评价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控制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应能自行评定学习行为。为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测试评价内容,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测试评价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评定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者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学习过程,测试评价内容应包括:课前测试、单元测试和课后总结测试的内容。课前测试内容用于在学习者进行学习前的测试,以此确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过程的建议;教学单元测试内容用于学习者完成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后,自我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达到单元学习目标;课后测试内容用以测定学习者在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针对单元、课后测试内容,评价系统允许学习者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与他人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自身在整个学习群落中的状况,以便及时的调整学习目标;也可以将现有的知识与课程学习前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信心。同过网络课程测试内容及测试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监控、测试、检查等活动,使网络课程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网络课程上述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才能使网络课程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
四、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
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顺利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它与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纽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由它来帮助完成,因而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可以自定学习方式、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都需要有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网状结构进行组织,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自定学习方向,实现发现式学习;借助于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其学习的进程状况,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借助于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使课程能及时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实现交互式学习;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的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实现社会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