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课堂;实验教学;教师备课;策略分析;高效教学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把握好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观念指导相应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实验教学的理念作为基础,发挥高效教学的优势。
还有,备课是否充分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收集有关教案和大量资料,借用他人的精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只要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就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
二、实验教学开展的策略分析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心理学者研究证实,实验和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情况越接近,学生自觉吸收、接触的知识度也就越高。教师进行一项实验前,如果注意从生活实例中进行引导,就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学习《种子结构》时,用一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一下就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至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准备各种不同植物的种子进行实验,实验可以是将种子种下,通过观察日记方式进行,也可以是对比不同的种子有什么的不同点等。
2.设计实验
生物这一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其主要方法就是科学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加固课堂上的知识,探究性实验可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要学生”做实验转换成“学生要”做实验。在课时充分的范围内,生物课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初中生物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非常多,例如:唾液的消化作用、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野外实习、标本的收集与制作、课外实践、生态调查、水污染调查等等,只要教师可以从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正能量的情绪中学习,这样,生物实验教学将得到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地理教学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学生心目中的“副科”,如果占领课堂阵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效果,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水平,还需要老师充分运用好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优质地理课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优质课;基本特征;探讨
新课标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课程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它的实施必然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则为地理学习观重心的转移,其体现必然折射为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一堂好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地理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寓有个性的地理学习。一堂优秀的地理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需要充满激情的课堂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它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把握好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堂课,如果有很多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这样一堂课,绝对不是一堂优秀的课。一堂优质课,一定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中,双边活动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满激情,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地理课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包括识图、辨图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少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有这样的话语,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山河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呢,一是可以巧用经典诗歌活跃课堂气氛,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少,干旱少雨。课堂中让学生分析夏季风为什么吹不道玉门?玉门既然不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有什么特征?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二是引入生活情景增加课堂趣味,三是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融入乡土材料深化感性认识等等。
二、应有启迪灵智的教学
教育应该是启迪灵智而不是禁锢思想,作为教师,应打破教条主义思想,不能把知识教条化,比如:某些地理教师在讲解气旋方向是,与小水槽中水流的流向相对比,认为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小水槽中水的流向有时是没有规律的,再举个例子,某些教师在讲到比例尺知识时,要求在小比例尺图中量算距离,小比例尺图中量算距离,误差是很大的,像这些教法都是不科学的。还有就是对教材的态度问题,不少教师把教材当圣经,教材只是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学会取舍和替换资料,如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为案例教学,如: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一节,我们不一定得按教材的内容上课,我们替换成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或其他的河流流域治理,当让,这需要教师能吃透教材,真正的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当然,启迪灵智还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提问,不过提问要讲究技巧,讲究难易层次。
三、能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完全低估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予以倡导;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讲述《旅游资源》一节时,首先将课文中旅游资源景观分为两个研究性课题:自然景观组:由四名学生介绍地质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气候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组:由四名学生介绍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乡土民情、风物特产。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两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列举那些重要的旅游景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笔者询问相关问题,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见合作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湖南省道县第二中学;湖南;道县;425300)
参考文献:
[1] 江玉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讨论的内涵及特征探论[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2]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吴也显.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一) 类比教学法的概念
“类比”一词出自逻辑学,逻辑学上有一种“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许多属性上相同,便推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用图式表示为:
甲对象具有属性a,b,c,d
乙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乙对象也具有属性d
在中学生物教学法中的类比教学法法,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来比拟被说明的概念或理论,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论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 类比的分类及应用
按类比的含意不同,可将类比分为三种:
a) 雷同式类比:就是根据被说明的事物和类比的例子涵义和形式上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i. 利用文字描述进行类比:只用一个附于某一事物后的单词来表示某种意义,叫单词式类比。其特点是:简单、形象、一目了然。常用于说明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如描述叶的形状有:卵圆形、披针形;描述色素的颜色有橙黄色。如在教学法中不采用类比法就得直叙述为“比黄色浅一点”。,这样就相当啰嗦,且不容易说清楚。
用一段文字叙述来进行类比,叫做描述式类比。由于它不拘格式,运用起来方便,因而应用得广。例:我们可以把叶绿体比喻为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它的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以淀粉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通过这样描述,学生就能形成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
ii. 利用数学公式进行类比:数学公式表达明确,空间概念强,容易被学生接受,且不容易遗忘。因此,适当地运用形式相似的数学公式进行类比教学,有得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基因型为Rr的豌豆连续自交,在第n代个体中,杂合体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如果按照生物学上原理,推理速度比较慢,这时就可使用数学公式()n,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iii.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类比: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新陈代谢,都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构成。利用化学式进行类比教学,既简明扼要,又有条不紊,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系统。例如:讲植物无氧呼吸时,列出如下的方程式:
a、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b、C6H12O6————2C3H6O3+能量
从上面可以看出,a、b均没有O2参与,属于分解反应。显然,无氧呼吸为分解代谢;又由于产物分别为酒精和乳酸,可见,分解很不彻底,释放的能量肯定就少。
iv. 利用物理现象、原理进行类比:我们可以利用人在下滑和上坡运动中的动能变化,来讲解物质的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区别。也可以利用光谱原理分析叶绿素吸收的光。例:将一束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在丝状绿藻上,发现在不同的投射区域聚集着不同数量的好气性细菌,请回答:好气性细菌在哪些投射区域内大量聚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运用物理原理: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七色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然后根据叶绿素选择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所以可以确定在红橙光和蓝紫光区域内聚集着大量丝状绿藻。
b) 反意性类比:把被类比的事物反其意而用之,这样反过来之后,便会引起错误的结论,从谬误中可使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来。例如:讲光合作用的意义时,指出:空气 中含有21%的氧气,而人和动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那么,大约三千年后,氧气就会消耗殆尽。事实会是怎样呢?学生经过思考,终于悟出“绿色植物就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这一道理。
c) 夸张性类比:微观现象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若把微观夸大为宏观的物体,比拟为能看到期的事物,学生就容易接受了。例如: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来讲述DNA的结构;运用遗传图表,来讲述三大遗传规律,都是夸张类比。
(三) 类比的作用
教师要使课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取得好的效果,类比教学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a) 类比的直观作用:类比,是语言直观描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直观作用在于客观存在能够依靠语言把许多活生生的事物“搬进课堂”,“映入”学生的脑海。
b) 类比的“深入浅出”作用:“深入浅出”,要求教师用浅显的措词或事例,来讲解较深、难的内容。在学生的印象中,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似乎不可动摇,但在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为什么剧中的主人公示能接受O型血呢?这就足以说明,“万能”只是相对的,相对于ABO血型系统而言的。
c) 类比教学对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类比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反映在:
i. 具有趣味性,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ii. 具有启发性,能举一反三,引起学生思考。
iii. 深入浅出,易于消化、理解。
iv. 有些类比具有文学风采,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四) 怎样运用类比教学
运用类比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 发掘教材中的类比因素掌握丰富的类比资料。教材、教参上的类比例子不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的意识地发掘类比因素,把平时积累的类比资料选入教案,有的放矢。否则,只凭课堂上的灵感,随便举例,打比方,是不会主生好的教学效果的。
b) 要尽量深入研究两个对象的共同特性和个性,类比要贴切。类比的例子要恰如其分地表示所要说明的事物,要求教师在讲述两个对象共性的同时,强调各自的个性,以免形成错觉。
关键词:目标预设与目标达成;高中教学;地理教学
崔允教授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怎样预设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哪些判断标准?笔者以为目标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参照。第一,教师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否是课标的主要目标。第二,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与其他目标不同,这种不同有什么意义。第三,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关注学科的本质和学科逻辑。第四,教师设计的目标是否符合学情,学情是怎样确定的,是如何根据不同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第五,这一课的目标达成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达成又意味着什么,是否牺牲了更重要的目标。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进行浅析。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课标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其次,“影响”应该用举例的方式从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再次,要辨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包括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整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比较弱,对资料进行分析有一定难度,学生刚进入高中,尚未习惯从理性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另外,初中地理没有宇宙相关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逐渐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节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实例分析,逐步学生运用地理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且在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探索地理事物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量的来源,二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其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又分别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最终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太阳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的活动对地球磁场、地球气候和无线电通信的影响等方面。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部分内容的理解,教材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能力。
(2)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3)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二
1.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简述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2.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并读图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与分布。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地球上能量的大部分来自太阳辐射。
比较两个课堂目标,笔者以为:
1.都能反映课标的主要目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都能关注学科的本质和学科逻辑;
3.较好地关注学情。
目标二更科学合理一些,表现在如下方面:
1.目标二的设计密度三个是很合理的,目标一目标密度过大易导致中心游移。可能导致数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增大,更不用说在质量上达成教学目标。追求了任务的完成,少了主动体验的过程,少了成功喜悦的享受,学习的信息和兴趣会打折扣。
2.目标一与课程目标混淆。课堂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达成课程目标要求,但课程目标是大的框架,总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它是可以弹性灵活的,应该根据教师教学的整体计划和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目标二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简明扼要,易于把握,易于实现,目标一中把许多课程目标强加在课堂目标中,显得大而空。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目标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一蹴而就的。
3.目标二在目标叙写上行为对象是学生,行为动词清晰可把握,能清晰地看到预期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达成目标后的状态,既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学习行为,而且也看到达成本课目标所需要的课堂条件“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简
述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做到了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序具体化。目标一在目标叙写上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课堂、书本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认为:对目标的深入分析,其实就是在对教案、教学内容、实现方式、学生学习进行一步步深入探讨。它将教案的细节、环节置于目标框架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系统,对目标的处理就是一个不断清楚到底学生学到什么的过程。
由传统的教学目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是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导向,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01.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阅读 导学模式
* *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 “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 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 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 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 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 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 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 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 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 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 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 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 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 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 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 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 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 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 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 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 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 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 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 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 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 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 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 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 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 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P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 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P105第2题, 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 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 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 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 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 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 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 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 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 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