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介绍藏药花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功效。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已经成功,而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结论进一步从该属植物中筛选抗肝炎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花锚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 种:Halenia corniculata,H.elliptica,H. 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 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 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 花锚属Halenia Borkh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 500 ~4 400 m 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 (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7 -三甲氧基(口山)酮,1,2 -二羟基-3,4,5 -三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 )、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 )、差示扫描量热(DSC) 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 分别为1 -羟基-3, 7, 8 -三甲氧基(口山)酮(1 -hydroxy -3, 7, 8 -trimethoxyxanthone) 和1, 7 -二羟基-3, 8 -二甲氧基((口山))酮(1, 7 -dihydroxy -3, 8 -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 -二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7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 -羟基-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
1.2 其它成分Rodrigaez 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 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 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 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 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 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 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 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 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 及LDH 活力升高,肝细胞MTT 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 -胸腺嘧啶和3H -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 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 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 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 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 + -Cys 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 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 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 -HPLC 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 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 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 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 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 ~9 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 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 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 黄 燕,郁韶明.16 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 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 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 张 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 高 洁,王素娟,方 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 Sylvain Rodriguez.Xanthones , secoirid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 1995,40(4) :1265.
[9] 高光跃,李 鸣,冯毓秀,等.11 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 [ 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 Sylvain Rodriguez, et al.Corniculoside , a new biosidicester secoiridoid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Helvetica Chimica Acta,1996,79:363.
[12] 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 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 Sibirica 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 马学惠,赵元昌,尹 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 宫新江,丁 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 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 柳占彪,王 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 戴 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 张 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 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 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关键词]种植体;生物学宽度;结合上皮;种植体-基台界面
[中图分类号]R 78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4.036
Study of biologic width of implantJi Linlin1, Liu Zhonghao2.(1.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Yantai 264003, China; 2. Oral Implantation Center, Yantai Stomotological Hospital, Yantai 264008, China)
[Abstract]As the basis of soft tissue around implant, biologic width is a key of esthetics restoration. Biologic width that is made up of junctional epithelium and connective tissues is barrier which blocks the implant out of the oral space to protect it. The definition of biologic wid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teeth and implant in biologic width, the connection of biologic width, platform-swiched implant and the peri-implantiti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implant;biologic width;junctional epithelium;implant-abutment junction
近几十年来,种植义齿修复已广泛应用于全牙列缺失或局部牙缺失患者的修复治疗中,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和基础研究的深入,种植体的生物学宽度(biologic width,BW)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开始探索种植体BW与天然牙BW的区别和联系,基台转换技术,种植体周围炎时种植体BW的变化,以及种植体BW在维持种植体长期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1天然牙的BW
1.1BW的概念
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称为BW。天然牙的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表面,其冠端构成龈沟底,根方与牙槽嵴顶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宽度约为1.07 mm。BW包括结合上皮(约0.96 mm)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 mm,这一距离是基本恒定的。结合上皮与牙表面以基底板和半桥粒黏结,形成上皮性附着。结合上皮黏附作用弱但渗透性强,在患者年龄增大和组织病变的情况下,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降低,以维持BW[1]。结合上皮的更新较快,约为5 d,结合上皮越厚其更新时间相应延长。如果结合上皮更新被中断,将导致上皮向根方移动和牙周袋的形成[2]。
在犬齿上将各种修复体边缘预备至骨嵴顶水平后发现:牙槽嵴顶发生了1 mm的骨吸收,骨组织被越隔纤维取代,同时也可见结合上皮移向根方。这种骨吸收即可说明保持BW所需的空间十分重要[3]。
1.2冠延长与BW
牙冠延长术也是基于BW的原理,通过手术降低牙槽嵴顶和龈缘的水平,在龈沟底和牙槽嵴顶之间建立起符合BW的距离[2]。手术中,在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建立起至少为BW的距离,同时考虑形成龈沟的深度,使修复后的冠边缘位置不侵犯BW,从而维持局部牙周组织的健康[4]。韩蔚等[5]通过对不同程度缺损的患牙进行牙冠延长术,结果显示:去骨后骨嵴顶至牙断端的距离≥4 mm者,其修复后的功能恢复较为满意。可见,在根方水平上重建BW,使修复体边缘与牙周组织的关系符合正常要求,对提高远期修复效果非常重要。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使术中暴露的牙体组织保持在4 mm左右。王新[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牙冠延长术后最佳的修复时间是6周左右,这时的BW基本建立,直到12周后完善建立期间牙龈的位置基本不变。
2种植体的BW
2.1种植体BW的组成
种植体植入机体后与软组织形成种植体-软组织界面。理想的种植体要求种植体-软组织界面有类似天然牙上皮附着的结构,形成紧密的上皮“袖口”,成为一个功能性生物封闭的屏障。通常认为:这一屏障主要是由牙龈结合上皮和牙龈纤维附着于种植体表面而形成[7]。与天然牙类似,种植体表面也存在由结合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BW[8]。其中,结合上皮冠根向的宽度约为2 mm,结缔组织附着的宽度>1 mm,故种植体的BW约为3 mm[9]。Gould等[10]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上皮细胞以基底板和半桥粒的形式附着于钛表面,与天然牙的上皮附着类似。Jansen等[11]认为:要形成良好的生物学封闭,结合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在种植体表面的附着同样重要。许多研究均显示:结合上皮与牙槽嵴之间有类似天然牙龈的胶原纤维。Listgarten[12]认为:牙龈纤维的排列方向与种植体表面平行,未发现与其表面垂直的纤维束;而且,纤维的附着与相对应的种植体表面结构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2.2种植体BW的功能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成的BW对其下的骨组织起保护作用,也可以保护种植体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中免受细菌和其他致炎因子侵入,从而保持长期的稳定性。Kawahara等[13]在一项猴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白细胞会通过结合上皮移向牙菌斑。在感染的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聚集可能会破坏BW的防御屏障。种植体周围封闭的防御能力可在动物实验中找到证据,实验一般采用种植体周围炎模型。Lindhe等[14]将种植体植入犬的颌骨中,并通过结扎建立种植体周围炎的动物模型,4个月后观察到种植体有3 mm高度的骨丧失。随后的动物实验均证实:菌斑聚集和BW的破坏可导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15-16]。一些学者[17-18]指出:只要BW的组成成分无机械性损伤,即使有菌斑破坏和炎性反应,骨结合种植体也可以保持稳定的骨水平。
2.3基台转换与BW
近几年,有人提出基台转换的概念[19],即二段式种植体修复时,所使用基台的直径小于种植体平台的直径,使基台种植体的连接部边缘向种植体中轴线迁移,这种迁移属于水平迁移。采用这一设计方式修复后,软组织将紧紧包绕种植体基台,在种植体顶部平台内形成一个更宽、更具有抵抗力的上皮袖口,细菌不易向下侵入[20]。BW将在缩窄的基台周围形成,而且不会降低边缘骨在种植体颈周的附着水平[19,21]。二段式种植体结合上皮的附着位置受种植体-基台界面(implantabutment junction,IAJ)的影响,因潜入式和非潜入式IAJ的位置不同,上皮附着的位置差异也很大。潜入式种植体上皮附着位置较低,常位于IAJ的下方,结合上皮有向根方推移的可能,造成牙槽嵴吸收,以维持BW;非潜入式种植体的结合上皮宽度与天然牙相似,故其上皮附着形态更接近于天然牙[8]。Hermann等[22]通过X线观察发现:患者一期术后软组织覆盖种植体阶段(愈合期),牙槽嵴几乎没有吸收,骨高度仍保持在术前水平;然而,一旦种植体暴露(二期手术)并安装了基台,种植体颈周边缘骨即发生了改建,且IAJ在牙槽骨内植入越深,边缘牙槽嵴吸收就越多,最终都会达到IAJ下1.5~2.0 mm的水平。这就证明:种植体周围牙槽嵴吸收的过程也是为新的软组织附着创造空间的过程,即重新建立BW。
2.4种植体周围炎与BW
种植体的牙周组织组成与天然牙类似,但其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半桥粒连接不完整,胶原纤维与种植体无接触,故有学者[14]认为:种植体周组织较天然牙周组织更易受到细菌的侵犯。种植体周围黏膜的宽度是固定的,以确保形成适当的上皮-结缔组织附着。如果软组织的宽度不足,就会发生骨吸收,从而最终形成适合的BW[23]。种植体周围炎时,结合上皮破坏而向根方增殖,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以维持BW[14],此时,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增加。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对维持种植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维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高度,必须保证一定宽度的健康软组织来封闭种植体,避免其与周围口腔环境相通。BW是种植体颈部形态和功能性的屏障单位,IAJ的骨组织必须留出BW的空间来建立生物封闭。种植体植入的深度、IAJ的位置、种植修复时冠边缘的位置等临床因素均与种植体的BW密切相关。在种植修复设计时,应给予充分的考虑。这对维持种植体骨组织长期稳定以及美学效果的加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人种植体BW的形成过程和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参考文献
[1]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10.
[2]Nesse W, Abbas F, van der Ploeg I, et al. Periodontal inflamed surface area:Quantifying inflammatory burden[J]. J Clin Periodontol, 2008, 35(8):668-673.
[3]Oakley E, Rhyu IC, Karatzas S, et al. Formation of the biologic width following crown lengthening in nonhuman primates[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9, 19(6):529-541.
[4]欧阳翔英.有助于残根修复的牙冠延长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3):205-207.
[5]韩蔚,欧阳翔英,王新知.牙冠延长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4):280-283.
[6]王新.牙冠延长术后最佳修复时间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8):51.
[7]Akagawa Y, Hashimoto M, Kondo N, et al. Tissue reaction to implanted biomaterials[J]. J Prosthet Dent, 1985, 53(5):681-686.
[8]宿玉成.现代口腔种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3.
[9]Sanavi F, Weisgold AS, Rose LF. Biologic width and its relation to periodontal biotypes[J]. J Esthet Dent, 1998, 10(3):157-163.
[10]Gould TR, Brunette DM, Westbury L. The attachment mechanism of epithelial cells to titanium in vitro[J]. J Periodontal Res, 1981, 16(6):611-616.
[11]Jansen JA, de Wijn JR, Wolters-Lutgerhorst JM, et al.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epithelial cell attachment to implant materials[J]. J Dent Res, 1985, 64(6):891-896.
[12]Listgarten MA. Soft and hard tissue response to endo- sseous dental implants[J]. Anat Rec, 1996, 245(2):410-425.
[13]Kawahara H, Kawahara D, Mimura Y, et al. Morphologic studies on the biologic seal of titanium dental implants. ReportⅡ. In vivo study on the defending mechanism of epithelial adhesions/attachment against invasive factors[J].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98, 13(4):465-473.
[14]Lindhe J, Berglundh T, Ericsson I, et al. Experimental breakdown of peri -implant and periodontal tissues. A study in the beagle dog[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1992, 3(1):9-16.
[15]Schou S, Holmstrup P, J覬rgensen T, et al. Anorganic porous bovine-derived bone mineral(Bio-Oss)and ePTFE membran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itis in cynomolgus monkeys[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3, 14(5):535-547.
[16]Zitzmann NU, Berglundh T, Ericsson I, et al. Spontaneous progression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periimplantitis[J]. J Clin Periodontol, 2004, 31(10):845-849.
[17]Abrahamsson I, Berglundh T, Lindhe J. Soft tissue response to plaque formation at different implant system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dog[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1998, 9(2):73-79.
[18]Watzak G, Zechner W, Tangl S, et al. Soft tissue around three different implant types after 1.5 years of functional loading without oral hygiene:A preliminary study in baboons[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6, 17(2):229-236.
[19]Lazzara RJ, Porter SS. Platform switching:A new concept in implant dentistry for controlling postrestorative crestal bone levels[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06, 26(1):9-17.
[20]Tenenbaum H, Schaaf JF, Cuisinier FJ.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nkylos peri-implant soft tissues in a dog model[J]. Implant Dent, 2003, 12(3):259-265.
[21]Vela-Nebot X, Rodríguez-Ciurana X, Rodado-Alonso C, et al. Benefits of an implant platform modification technique to reduce crestal bone resorption[J]. Implant Dent, 2006, 15(3):313-320.
【关键词】:天然药物;药理作用;心血管;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10-04
中国传统医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人类医学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具有无污染,无公害,高效低毒的特点,为世人所青睐。中医药正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中医药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待开发的资源。随着现代药理学、I临床医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的价值。在一些西欧国家(如德国)植物药、保健饮品已广为大众接受;美国已通过修改FDA的有关条款放宽对植物药的限制;而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更是植物药的生产大户;香港去年已决定斥巨资组建中药港。国内植物药的应用是勿庸置疑的。
天然药物在防治各种疾病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现代流行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趋势日益明显,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势在必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并发症多,给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理表明,很多中药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疗效好,活性强,副作用小的特点,引起了医药界的关注。同时也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1 天然药物治疗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威胁着中老年生命健康。传统中药对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和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较多的治疗经验。近年来的药物化学及药理研究使此类中药的I临床应用有了更客观、科学的依据。
1.1 高血压病 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各类人群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密切相关[1]。生物碱是中药降血压的有效成分。近代研究表明,从钩藤提取的钩藤碱、钩藤总碱等能引起明显的降压效应,降压的同时使心率减慢。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远期疗效显著,是I临床常用降压药物[2]。宋纯清等[3]将大鼠麻醉后经颈部动脉插管记录外周血压和经股静脉微量输注实验用药,结果表明钩藤中4种成分均有降压及负性心率作用,且降压强度为异钩藤碱(42.O%)>钩藤碱(32.1%)>钩藤总碱(21.3%)>钩藤非生物碱(12.4%)。常怡勇[4]实验表明,以有效成分为小檗碱的黄连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每次0.3~0.6g,1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一般3~6日见效,总有效率为81%。这可能是由于该药能通过抗胆碱酯酶增强乙酰胆碱作用,扩张血管所致。吴茱萸的煎剂、冲剂或蒸馏液静注量剂或灌胃对犬都有显著降压作用,但有剂量依赖性[5]。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苯海拉明可使吴茱萸降压作用丧失,因此其降压作用可能与组胺系统有关。
皂甙类化合物也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倪受东等[6]通过试验证明,绞股蓝总皂甙能明显降低犬血压和总外周阻力、脑血管与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治疗中型和重型高血压亦优于复方降压片,无毒性、无不良反应。绞股蓝总皂甙使心脏张力时间指数下降,对心肌收缩性能和心脏泵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作用略强于等剂量人参总皂甙,因此认为绞股蓝总皂甙降压作用可能通对扩张血管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所致。
银杏[7]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可直接捕捉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自由基和过氧化氢,通过对其起一种氢原子供体的作用而阻断和终止自由基连锁反应链,而阻止和抑制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抑制过氧化脂质(LPO)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和共轭二烯等毒副物质的生成,使血压恢复正常。
1.2 高脂血症[8] 主要指血中总胆固醇和(或)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增高。中药调脂与西药相比具有疗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小的优点。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黄芩[9]茎叶总黄酮(以下简称总黄酮)是芩茎叶的主要有效部位。在给大鼠喂以高脂饲料的同时,总黄酮能明显抑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升高。对已经形成高脂血症的大鼠,也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LDL-C的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AI=TC-HD-C/HDI-C)。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杜力军等[16]通过体外试验,发现大豆黄酮、荷叶黄酮和二药配伍的黄酮部分均对小鼠高胆固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有人对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小鼠进行研究发现,绿茶、红茶和单独的茶多酚都能预防血清肝脂质的升高并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量或减少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数,从而减少引发患心脏病的因素。荷兰学者对3454名55岁以上老年人的跟踪调查发现,茶叶类黄酮可以明显地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它的防治作用可能与其有降血脂、促纤溶、抗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等作用有关[11]。皂甙类化合物有很好的降脂作用。绞股蓝[6]总皂甙可抑制ip蛋黄乳液致小鼠斑清中胆固醇(CHO)及甘油三酯(TRIG)的值,400mg/kg可显著抑制高脂饲料致鹌鹑血清中CHO、TRIG及LDL升高。鹿衔草[12]对血脂增高者的血清胆固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试验表明,鹿衔草制成茶剂使血清蛋白下降。庄爱玲等[7]报道,用银杏叶甙针剂治疗冠心病患者,每次35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1次/日,连用2周.结果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O)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1.3 冠心病、心绞痛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冠状血管病变引起的,也称为冠心病[13]。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对心肌缺血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按其有效成分所属化合物的类别可分为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等。
银杏叶[7]主要成分黄酮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对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氧化修饰;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自由基。使患者体内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明显下降,维生素C等含量明显升高,达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据报道,76例冠心病患者在接受银可络(GbE)制剂80rag,3次/日。治疗1月后,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红细胞过氧化脂质(E-LPO)明显下降(P
丹参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复方丹参滴丸自临床应用以来,已被证实在治疗心绞痛上具有速效、高效、安全和毒副作用少的特点。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有效率明显优于经典的抗心绞痛药消心痛,并且消心痛长期服用疗效显著下降,产生耐药性,而复方丹参滴丸长期服用疗效稳定,不产生耐药性。参附注射液通过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而直接对不稳定心绞痛起治疗作用。毛彦明等[17]报道,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8O~120mg加入lO%葡萄糖液500ml中静点,每日1次,21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6O例,显效25例(41.7%),有效3O例(50%),无效5例(8.3%)。总有效例数55例,总有效率91.6% 。
1.4 抗血栓 血栓形成是由于正常的凝血机制的紊乱而促使某些血细胞和蛋白质被激活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以及许多疾病状态是影响血栓形成的诸因素[18]。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19]。许多中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以及皂甙等化合物。
阮秋蓉等[20]通过试验,发现山莨菪碱不仅抑制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和mRNA表达,而且抑制其基础水平的PAI-1表达,从而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从防己科植物山豆根中提取的生物碱--山豆根碱具有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其抑制了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中药提取物小檗碱也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它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与抑制血小板膜上AA的释放和代谢有关,另外,它同时能抑制血栓素的生成[18]。
香蒲科植物香蒲花粉蒲黄煎液及其提取物总黄酮、有机酸和多糖对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cAMP一磷酸二酯酶。升高血小板内cAMP,使Ca2+浓度降低。这可能是蒲黄的作用机制之一[18]。虎杖甙具有一定的溶血栓、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孙晓东等[21] 通过试验发现,虎杖甙大、中剂量组可显著性抑制家兔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湿重,还可显著性降低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聚集时间,对于大鼠肠细膜毛细血管管径和毛细血管流速均可显著性增加。
红花黄色素[22]验性血栓形成亦有非常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抑制率为73.4%。另外,红花黄色素尚可明显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当归的重要水溶性成分为阿魏酸、叶酸等,能稳定血小板膜,降低伞血粘度,使血细胞解聚,血流速度加快。这有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袁波等[23]通过对脑血栓病人的血浆前列环素(PG12)、血栓烷A2(TXA2)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观察当归注射液治疗脑血栓优于常规治疗,当归治疗优于常规治尤其是TXB2,MDA,SOD浓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迷迭香酸的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大鼠体内实验(iv)表明, 它能抑制静脉血栓形成, 阻抑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 促进纤维蛋白质溶解。当剂量为50 和100m g•kg-1时, 血栓形成率分别为41.9%和54.8%(P
1.5 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心下悸”范畴,现代的药理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有效成分以生物碱类较多。
苦参[26]中主要成分为苦参碱,用苦参片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67例,对期前收缩有效率为62.0%;室性期前收缩有效率为59.%5;房性期前收缩有效率为80.8%。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2例,有效率达90.6%,且疗效较稳定[27]。有人用黄连素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50例,总有效率为6O%。显效率4O%。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有明显减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临床上常用复方汤剂治疗心率失常,疗效显著。刘艳芳等[28]。自拟温阳活血汤治疗心率失常,其药物组成:黄芪60g,川芎15g,桂枝12g,炙甘草lOg,丹参15g,附子6~20g,当归lOg,麻黄3~9g,补骨脂15g,羊藿20g,熟地25g,人参lOg,麦冬12g,黄精12g,等。服用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率较前提高但未到显效者,22例,安静状态下窦性心率平均提高12.3次/分。总有效率97.9%。黄家征等[29]列观察四参汤对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作用。将心律失常病人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治疗组用中药四参汤加减口服。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6.7% 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分别为20.O%,66.7%。因此四参汤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方药,且无明显副反应。
1.7 心力衰竭 心肌收缩力严重损害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把血液泵至外周部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现代的药理研究治疗心力衰竭中药有效成分以强心苷类较多。
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类药物的种类较多,其中,主要的有紫花洋地黄强心苷类、毛花洋地黄强心苷、毒毛旋花子强心苷、夹竹桃强心苷类和铃兰强心苷类等。其中主要品种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毒毛花苷,以及铃兰毒苷等。其作用途径是抑制膜结合的Na+,K+,-ATP酶的活性。
1.8 其他 二氢小檗碱、苦菜水提液、生姜提取液、新疆玫瑰花、肉苁蓉、天山花椒醇提物、银杏酮酯等对缺血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灯盏花素、金丝桃甙、蜕皮甾酮等或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成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三七皂甙、银杏叶提取物、毛绞般蓝皂甙、川芎嗪、天麻素、黄芪、红芪、小檗胺、葛根素、金丝桃甙、羌活水提物等对脑缺血缺氧或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保护作用;火麻仁油、郁金、茶多酚、怀牛膝、红曲、麝香保心丸等降脂、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作用[30]。
2 目前市场上比较成功的中药商品
在形形的中药品心血管病药物中,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产品至少有8~9种,如天津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2005年销量已达10亿元,并成为国内第一个“重磅炸弹”级中成药产品。紧随其后的有通心络、步长脑心通、地奥心血康、速效救心丸、脉络宁、舒血宁与珍菊降压片等。
市场销量在1亿~2亿元之间的中药心血管病治疗剂麝香保心丸、杏灵滴丸、葛根素注射剂、丹参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三七总苷)、红花素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等。
在心脑心血管病药物中,银杏叶提取物无疑为世界头号畅销天然药物,据来自国外的报道,全球医药保健品市场上银杏叶提取物制剂销售额已超过50亿美元。
我国2005年银杏叶制剂的销售额估计在18亿~20亿元,稳居中药心脑血管病治疗剂前列。据国内医药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中药类心脑血管病治疗剂至少有300种以上,而银杏叶制剂(注射剂、片与胶囊)则占其中30%的份额[32]。
3 存在的问题
天然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探索和应用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中药原材料中有效成分比较低,因此中药的降压、降脂幅度不大,起效比较慢,故中西医应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既能使血压、血脂达标,又能从整体机能调节以达到治本的目的;第二,中药资源是一个丰富的自然产物资源,现利用的常用天然药物非常有限,可根据已知中药的有效成分的同源性寻找更多的药用资源;同时,也可根据已知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合成,研制出更多的新药;第三,治疗心血管药物剂型单调,可开发研制多种剂型,以达到速效的效果。
4 结论及前景
天然药物具悠久的应用历史,不失为我国现代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宝贵资源。相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大的弊端,天然药物及复方制剂因其药物的多组分性,常常对心血管疾病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等多方面同时发挥作用。根据中医中药辨证理论,从整体入手,调整机体达到平衡,达到治本的目的。但是中药也存在着起效慢,化学成分复杂难以制定质量标准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中药现代化,以发挥中国传统中药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胡世云,冼绍祥,赵立诚,等.高血压病中医治法的l临床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3,35(1):69-71.
[2]张志民,张靖华,余秀瑾,等.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10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l临床杂志,2005,17(5):465-467.
[3]宋纯清,樊懿.黄伟晖,等.钩藤中不同成分降压作用的差异[J].中草药,2000,31(10):762.
[4]常怡勇.黄连素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疗效[J].医药与保健,2003.6:35.
[5]逯振字,蔺兴遥,崔佳.吴茱萸对心血管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研究,2002,18(2):44-45.
[6]倪受东,徐先祥,高建.绞股蓝皂甙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2):127-128.
[7]刘久波,涂汉军,曾昭炜.银杏叶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03,13(2):59-61.
[8]马建慧,田卉,陈虹.中药调脂作用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03,25(1):61-63.
[9]咚继铭,刘玉玲.符景春.黄芩茎叶总黄酮调血脂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0,31(3):196-198.
[10]杜力军,孙虹,李敏,等.荷叶大豆及其合剂调脂活性部位的研究[J].中草药,2000,31(7):526-528.
[11]张庆,陈祥贵,李晓霞,等.茶的保健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9:38-42.
[12]王晓黎,王军宪.鹿衔草临床应用概况[J].陕西中医,2000,29(1):45-46.
[13]王艳萍,黄斌,王基锋.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6):94-95.
[14]周斌,吴建军,江涛等.红景天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中华临床医学,2003,4(18):109-l10.
[15]田伟盟,王艳,丁惠珍.诺迪康胶囊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心脏杂志,2002,14(1):85.
[16]潘徐林,陈萍.浅谈丹参的l临床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3,3(5):660-661.
[17]毛彦明,王德周.中药川芎嗪治疗冠心病6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6):90-91.
[18]张逸凡.血栓的形成及中药抗栓溶栓概况[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7,14(3):157-161.
[19]胡大一,孙艺红.心血管疾病抗栓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5):263-267.
[20]阮秋蓉,宋建新,邓仲端.山莨若碱抗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3):212-215.
[21]孙晓东,于小江,袁秉祥,等.虎杖甙抗血栓形成及改善微循环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3,24(7):663-665.
[22]连耀植,李玉光,张汉灵,等.红花预防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16(2):93-95.
[23]袁波,王减,袁先厚,等.当归注射液对脑血栓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62-63.
[24]冉春风,白淑洁,杨静.水蛭注射液抗血栓作用的试验研究[J].现代康复,2001,5(5):73-75.
[25]邹正午, 徐理纳, 田金英1 迷迭香酸抗血栓和血小板聚集作用[J]. 药学学报,1993,28(4):241-2451.
[26]余芳,尚太新.苦参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J].中医药学报.2003,31(2):58-59.
[27]宫曙光,周全,孙其荣.抗心律失常中药制剂研究概况[J].中成药,1995,17(8):39-40.
[28]王金风,刘德铭,李璐,等.通脉灵对实验犬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619-620.
[29]刘艳芳,陈保坤,耿芳.自拟温阳活血汤治疗缓慢性心率失常47例分析[J].甘肃中医,2005,18(6):16.
[30]黄家征,孙立,尤吕武.四参汤治疗心律失常6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O):908-909.
[31]王树荣.目前国内中药药理研究现状及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报,2000,24(1):76~80. (收稿日期:2006-06-13)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由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部分组成。所谓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生活方式的改善,如限制盐的摄入,富含水果和蔬菜的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维持合理的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增加膳食钾、钙,戒烟,保持良好心情等。WHO在2003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非药物治疗的评价是:不论何种血压水平,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应适当改善生活方式[2]。
1 高血压干预试验(TOHP)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展了一项两阶段的高血压干预试验(TOHP-1,TOHP-2),TOHP-1总共有2 182名参与者。对其中部分参与者给予了减轻体重、限制钠摄入和控制压力的干预,18个月后,减重组体重减少了3.9 kg(P
表1平均体重变化(kg)
2 老年人的非药物干预试验(TONE)
为了解非药物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美国又开展了TONE。试验将585名肥胖患者随机分到减重组、限钠组、减重合并限钠组、常规护理组。390名非肥胖患者随机分到限钠组、常规护理组。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者中,限钠措施对危险事件(如血压升高,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不稳定心绞痛、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0.69 (95% CI, 0.59~0.81),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肥胖的患者中,限钠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60(95% CI, 0.45-0.80),减重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64(95% CI, 0.49-0.85),减重合并限钠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47(95% CI, 0.35-0.64)[5]。可见限制钠的摄入和减轻体重对高血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种措施联用效果更大。
3 膳食干预为基础,综合多种方法防治高血压
3.1 膳食干预防治高血压(DASH)
1997年,美国开展了一系列通过膳食防治高血压的实践,提出了DASH的概念。该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大量采用。试验有459名参加者,其中30%为高血压患者。在开始的3个星期里,参加者均食用对照组膳食缺少水果、蔬菜和奶制品、脂肪含量同美国典型膳食的平均脂肪含量相同。接下来的8个星期中,他们被随机的分到对照组、富含水果、蔬菜膳食组、DASH膳食组(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总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膳食)。在这期间,钠的摄入量保持衡定,体重维持基本不变。试验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DASH组的血压分别比对照组多下降了11.4 mmHg /5.5mmHg(两者P
3.2 DASH膳食联合限钠干预
2001年美国开展了一项联合DASH膳食和限制钠摄入的干预试验。试验中有412名参加者,其中41%为高血压患者。试验分常规(美国式)膳食和DASH膳食两组,再在每个组内分出高、中、低3个钠含量。两组受试者在开始的两周内均食用高钠含量的常规膳食,随后根据随机的顺序食用3种钠含量的膳食各30 d。结果显示(如图1、图2), 从两组的血压水平来看,DASH组在各个钠水平的血压都比常规膳食组要低;这种差异在高钠组比低钠组更大。两种膳食组内比较,中等钠水平与高钠水平相比,DASH组收缩压下降1.3mmHg(P=0.03),常规膳食组下降2.1mmHg(P
图1 钠水平-收缩压图
图2 钠水平-舒张压图
3.3 膳食、运动、减轻体重的综合干预(Dew-IT)
2002年的一项研究应用了膳食、运动、减轻体重的综合干预手段来控制高血压。试验入选44名超重且使用同一种血压治疗方案的高血压患者(成人)。在9个星期中,实验组采用低卡路里的DASH膳食,钠含量为100mmol/d,与此同时,每星期参加3次有监督的中等强度锻炼。通过对24h动态血压、血清脂含量、体重和体形的测量。结果显示,干预结束时,实验组的平均体重净下降(对比对照组)4.9kg,24h动态血压平均净下降9.5/5.3mmHg(P
3.4 PREMIER试验
2003的一项大型试验――PREMIER试验评估了综合改善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的效果。试验选择了810名成人,其中37.5%为高血压患者,其余为血压正常高值,所有参与者均未接受药物治疗。干预分3组,分别为A 常规行为干预组(减重、限钠、限制酒精摄入、增加体育锻炼);B 常规+DASH干预组;C建议组(内容同B组)。A和B组的干预通过多次的患者讨论会以及面对面的单独指导来完成;C组则在试验开始时进行30 min健康教育并给予相关资料。试验观察了血压值的水平和6个月内的血压状况。结果显示,两个行为干预组在体重下降,改善体形和降低钠的摄入方面均有显著性。减去对照组的改变,平均收缩压的净下降:A组3.7 mmHg,B组4.3 mmHg(两者均P
综上所述,限制钠的摄入、食用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低总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膳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都是控制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对超重肥胖者来说减轻体重的降压效果最佳,而对正常体重的患者,DASH膳食更加有效。综合应用这些干预措施比实施单个措施效果更好。
4 参考文献
[1]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4.
[2]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2003,21(11):1983-1992.
[3]Paulk,Whehon MD,Lawrence A,et a1.The effects of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on blood pressure of persons with high norma lvels. Results of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phase I [J].JAMA,1992,267:1213~1220.
[4]Stevens VJ, Obarzanek E, Cook NR, et a1, for the TOHP Research Group. Long-term weight loss an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of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Phase II [J]. Ann Intern Med. 2000,134: 111.
[5]Whelton PK, Appel LJ, Espeland MA et a1, for the TONE collaborative group. Sodium reduction and weight los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of older pers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elderly (TONE) [J]. JAMA. 1998,279: 839846.
[6]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1,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DAS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J]. N Engl J Med. 1997,336(16):1117-24.
[7]Sacks FM, Svetkey LP, Vollmer WM, et al, for the DASH-Sodiu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J]. N Engl J Med. 2001,344:3-10
[8]Miller ER III, Erlinger TP, Young DR, et al. Results of the Diet, Exercise, and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Trial (DEW-IT) [J]. Hypertension. 2002,40:612-618
[9]Edgar R. Miller, 3rd; Thomas P. Erlinger, et al.;Writing Group of the PREMI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lifestyle modification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main results of the PREMIER clinical trial [J]. JAMA. 2003,289:2083-2093.
[10]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 JAMA. 2003,289:2560-2572
关键词:杜鹃花属;木藜芦烷型二萜;黄酮;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51―03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70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其中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960种,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在东南、云南西北、四川西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型及其相关的二萜,此外还含有黄酮、三萜及其苷、酚类、鞣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物质,许多成分有药用价值,有止咳、祛痰、平喘、降压、降胆固醇、利尿、抗菌等多方面的用途,还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杜鹃花科植物的毒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羊踯躅(又名黄杜鹃)(R.moll G.Don)的毒性:“花、根、叶有大毒。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经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该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二萜。
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1、化学成分
1.1二萜类化合物 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4种骨架类型:木藜芦烷型,leueothane,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和山月桂烷型。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较为特异的A环缩环B环扩环的对映贝壳杉烷类骨架,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大部分的此类二萜环的连接方式为trans/eis/cis(H-1处于a位,A,B环反式稠合),少量的连接方式为eis/cis/cis(A,B环顺式稠合);由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基本骨架变化而来的leucothane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A环扩环,B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A-homo-B-nor granyanane skeleton,6/6/6/5ring system);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三环二萜,拥有1,5开环的十元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10/6/5 ringsystem);山月桂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B环扩环,C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5/8/5/5 ring system)[4]。
到目前为止,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1个木藜芦烷型及相关二萜类化合物,见表1。
1.2其他类化合物 杜鹃花属植物中除含有二萜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黄酮,三萜,酚类及挥发油等多种物质。E.CHosson等从锈色杜鹃(R.ferrugineum)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黄烷酮醇trans-taxifolin 3-O-a-arabinopyranoside和cis-taxifolin 3-O-ar―abinopyran-oside;Hironobu Talahashi等从杜鹃(R.simsii)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烷苷7-0-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matteucinol。戴胜军等从烈香杜鹃(R anthopogonoide)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2R-4-phenyl-2-0-[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Butane);Hironobu Talahashi等从杜鹃中分离得到一新的三萜酸(19,24-dihydroxyurs-12-em3-one-28-oicacid);汪礼权等从羊踯躅的根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酚苷(ester-2-0-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7-hydroxy-5-methoxyphthaide-7-β-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樊成奇等从鹿角杜鹃(R.1atoucheae)的叶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环烯醚萜rhodolatouside A and B;Li-Kang Ho等从西施花(R.ellipticum)的叶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栎基苷(5,4'-dimethyleher);Yoshiki Kashiwada等从兴安杜鹃(R.dauricum)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化合物rhodoau―richromanic A和B,具有潜在的抗HIV病毒活性。
2、生物活性
2.1降压作用 从羊踯躅果实中分离得到的闹羊花毒素Ⅲ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且降压速度快,降压幅度大;其降压效果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有关。从大白花杜鹃(R.decrum)叶中分离得到的木藜芦毒素Ⅰ,对小鼠腹腔注射急性毒性,其LD50为1.05mg/kg。对大鼠给予1~100μg/kg剂量时有明显降压作用,其特点是作用快,给药后1~2min血压降到最低值,但持续时间短,一般15min后恢复正常。
2.2杀虫作用 杜鹃花科植物中,作为杀虫剂而应用最广,研究最早,最详的是羊踯躅,羊踯躅作为我国传统高效的特有的杀虫植物,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使用。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羊踯躅的杀虫毒力仅次于除虫菊,对蚜虫的毒力仅次于烟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赵善欢院士带领科研人员率先在国内外重新系统深入研究羊踯躅的杀虫作用,先后发现羊踯躅提取物和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闹羊花毒素Ⅲ对马铃薯甲虫、菜粉蝶、小菜蛾、家蝇、蚜虫等重要害虫具有突出的生物活性,且作用方式多样,包括拒食、胃毒、触杀、生长发育抑制、种群增长抑制、产卵忌避、内吸、熏蒸等多种方式,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生物合理性杀虫剂。
2.3镇痛作用 宋小平等研究发现杜鹃花总黄酮(TFR)在浓度为100和200mg/kg可明显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及小鼠热水缩尾时间,且明显抑制小鼠福尔马林试验I相反应;TFR在50和100mg/kg时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100mg/kg TFR能升高小鼠血清中NO的含量,200mg/kg
TFR能升高脑组织中NO的含量。TFR可明显降低小鼠脑组织PGE2含量,100mg/kg可降低血清中PGE2含量。试验表明杜鹃花总黄酮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明显,TFR不仅对一般炎症疼痛有效,而且更适合于内脏平滑肌的疼痛。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作用有关,且与促进NO释放及抑制PGEz合成有关。宋小平等还研究发现灌胃(ig)杜鹃总黄酮(TFR)在浓度为100和200mg/kg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及小鼠福尔马林实验Ⅱ相反应,灌胃100mg/kg可延长小鼠热水缩尾时间,灌胃200mg/kg可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小鼠脑室内注射(icv)TFR(5、10mg/kg)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作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