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研究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介绍藏药花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功效。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已经成功,而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结论进一步从该属植物中筛选抗肝炎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花锚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 种:Halenia corniculata,H.elliptica,H. 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 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 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 花锚属Halenia Borkh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 500 ~4 400 m 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 (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7 -三甲氧基(口山)酮,1,2 -二羟基-3,4,5 -三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 )、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 )、差示扫描量热(DSC) 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 分别为1 -羟基-3, 7, 8 -三甲氧基(口山)酮(1 -hydroxy -3, 7, 8 -trimethoxyxanthone) 和1, 7 -二羟基-3, 8 -二甲氧基((口山))酮(1, 7 -dihydroxy -3, 8 -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 -二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7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 -羟基-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

1.2 其它成分Rodrigaez 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 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 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 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 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 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 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 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 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 及LDH 活力升高,肝细胞MTT 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 -胸腺嘧啶和3H -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 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 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 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 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 + -Cys 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 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 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 -HPLC 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 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 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 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 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 ~9 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 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 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 黄 燕,郁韶明.16 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 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 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 张 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 高 洁,王素娟,方 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 Sylvain Rodriguez.Xanthones , secoirid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 1995,40(4) :1265.

[9] 高光跃,李 鸣,冯毓秀,等.11 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 [ 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 Sylvain Rodriguez, et al.Corniculoside , a new biosidicester secoiridoid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Helvetica Chimica Acta,1996,79:363.

[12] 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 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 Sibirica 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 马学惠,赵元昌,尹 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 宫新江,丁 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 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 柳占彪,王 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 戴 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 张 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 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 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第2篇

种植义齿是口腔科领域中发展最快,最令人兴奋的一个分支,已成为与高速涡轮牙机、全景X线机、高分子粘固材料并列的20世纪牙科发展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一个成功的人工种植体应该和骨组织直接结合,形成良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将咀嚼压力均匀分布到周围骨组织,应力过大或过小,都无益于种植牙周骨组织的重建,都将导致种植牙的失败。据此,本文特将人工种植牙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应力分布研究方法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力学研究和应力分布的检测多采用电测法和光弹法,电测法和光弹法属于实验应力分析法。电测法是实验应力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的灵敏度与精确度较高,可用于现场测定,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下测量多种力学参数,但电测法只能逐点测量物件表面的应变,且仅能获得应变片所在位置的应变平均值,不能直观得出构件应力分布的全貌,在环境条件恶劣时误差较大。光弹应力分析法具有直观性和全场性的优点,可用以分析各种形状的复杂构件和表面应力,也是口腔生物力学常采用的研究方法,但光弹法不能把材料力学和弹性理论联系起来,如不能计算出模型内任意处的应力值和位移值。自从1973年Theresher和Farah几乎同时将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FEM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在口腔生物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FEM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几何形状;可以在同一模型上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力学分析;可以进行复杂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析;模型的转换较为简便;对应力的内部状态及其它力学性能定量测定的代表性好,同时FEM在应用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其中从二维到三维是FEM发展的一个飞跃。1976年Weinstein等应用二维FEM分析了多孔圆柱种植体界面的应力分布,将FEM引入了口腔种植领域,从此,有关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Meijer等[1]将二维有限元法和三维有限元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后者的模型相似性好,可客观反映被分析受力结构的信息,但是有限元法的单元在大小、形状、数目、载荷情况、假设条件与真实情况差异及边界条件等均影响结果。因此,为使结果更加真实可信,有限元法的研究手段不断完善,目前已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研究,并有向非线性发展的趋势。

2 种植体材料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人工牙种植体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种材料的种植体为人们所接受,其中应用历史最长、也最广泛的是钛质种植体,金属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骨组织形成紧密、牢固的结合,而且其弹性模量与骨很接近,与骨结合所形成的界面是动态的,在适当负荷的刺激下,种植体与骨的接触程度在一年后会从53%增加到74%[2],所以说钛是一种理想的种植材料。Mailath(1989)等[3]用有限元法对种植体材料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种植体材料的弹性模量至少为110,000N/mm2(1.1×10MPa)。Clelland(1991)等[4]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了Screwvent骨内种植体及支持组织应力分布情况,这种商业纯钛种植体最大应力区是在种植体的颈部,这些应力比商业纯钛的疲劳极限(259,90MPa)低18倍,骨内最大压力值(19.57MPa)是在颈部的舌侧区,而且Screwvent种植体近远中应力(最大为0.38MPa)比种植体颊、舌侧低得多。这一点和以前放射照片研究的骨吸收发生在种植体的近远中不同。为了更快的形成骨整合,人们还从种植体的表面涂层入手。尤其是羟基磷灰石喷涂(hydroxyapatite,HA)研究最多,但还是有很大争议,生物活性材料的涂层,可以改善与骨的结合方式,从生化角度上看,对种植牙长期成功是有益的,但从生物力学角度是否有明显的改善并不清楚[5]。Rieger(1989)进行了研究认为:骨结合界面与骨适应界面比较,从生物力学上看种植牙周围骨内的应力分布比较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近Meijer(1997)等[6,7]使用柔韧高分子生物材料(polyactiv,PL)即聚丁烯对二苯酸盐(酯)聚合物(polyethyleneoxide polybutylenete rephthalate(PEO:PBT)copolymer)和硬性HA穿龈种植体进行动物(狗)实验研究,从组织学上和临床方面作一比较,PL设有三种(一种密集型,两种多孔型)6个月加载,PL和HA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在第6周有骨吸收(高度失去1mm),第12周可见重建,18周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结果PL比HA引起密度上较少的降低。这个结果显示:柔韧种植材料更有利于应力向周围骨组织传导。临床方面PEO:PBT和陶瓷、生物玻璃、钛、和其他材料相比较,结果:PEO:PBT是一种柔韧材料,能降低穿龈种植体颈部应力峰值,致密型PL功能合适,运动性能与天然牙相近似,表现出最好的临床功能,也能减少种植体周围应力峰值。从组织学观察得出结论:柔韧的骨结合,种植体更能较好地把应力传导到周围骨组织,因此它可能是硬性种植体有前途的替代物。

3 种植体形态结构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成功的种植体不仅取决于种植体材料的生物学性质及手术技术,种植体的表面形态也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着种植体以什么样的形态结构才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相容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口腔种植体宏观形态基本上认为以单个旋转对称为最佳,所以新近出现的或改良的种植体系列极少看到过去传统的锚状或翼状形态。对种植体表面微观形态,自70年代以来也是人们研究的热门,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还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即粗糙的种植体表面更利于新骨生长,形成更广泛骨种植体结合区。Mailath(1989)使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骨内种植体形状与应力分布的关系得出结论,圆柱形种植体比圆锥形种植体更可取,因为它降低了应力在骨皮质上的峰值。Rieger(1990)等[8]应用二维有限元法,对6种种植牙(Branemark,CoreVent,Denar,Miter,Stryker和一种实验用种植牙—RBT411)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6种种植牙都有根尖冲击应力的存在,Denar种植牙应力最大,Denar、Miter和Stryker种植牙可出现牙槽嵴部病理性骨吸收,Miter和实验用RBT411种植牙应力分布最好。Hurson(1994)[9]对3.25mm和3.8mm螺纹种植体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阐述了螺纹设计原则,材料的强度,力学疲劳分析,提出了螺纹设计的标准。Binon(1996)[10]评价了六角形种植体(hexagonal implants)力学性质,与基台相连的抗扭强度及适合的装置,建议生产商应该提高种植体的耐受性、精确性、逼真性和坚固性。Arpinar(1996)等[11]用有限元法对两种硬性种植体设计进行研究,结果为:中空螺旋种植体(ITI1)在顶点区域产生高和应力集中,而实心螺旋种植体(ITI2)应力的分散转移要比中空好得多。1996年黄辉等[12]对螺纹顶角角度对柱状螺旋根管内种植体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纹顶角角度的改变,可以导致种植体在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水平的变化,螺纹顶角为60度的种植体应力分布较合理,为种植体设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 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对于种植体长度和直径与种植体周围骨面应力反应的关系,目前国外研究报告的观点不一致。Mailath(1989)等[3]用有限元法对不同直径的种植体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发现大直径种植体产生有利的应力分布效果。Block(1990)[13]通过动物试验证明,种植体从骨中拉出力与其长度关系极大,而与其直径关系不大。Lum(1991)[14]发现骨界面应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颈部的牙槽嵴顶而非整个种植体周围,并据此推论使用短种植体可能对骨界面应力集中值影响不大。Lum(1992)[15]用工程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轴向力和水平力作用下种植体力的传导,结果发现,在轴向力作用下,仅仅长度为10mm,直径为4mm的种植体,能传导平均最大咬合力,支持骨受到张力在正常生理限度内。在水平力作用下长度大于12mm时,再增加长度对力的传导无显著差异。Meijer(1992)等[16]使用短种植体对其周围的应力无太大影响。邹敬才(1996)等[17]应用二维有限方法,对3mm,4mm,5mm三种不同直径的螺旋型种植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型种植体直径增加,对骨界面的总体应力分布规律影响不大,但随着直径的增加,对骨界面应力降低,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相对位移运动也相应减小,有利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提示临床尽可能选择直径稍粗的一些种植体。Tuncelli(1997)[18]等应用有限元法,比较了ITI中空圆柱两段式种植体不同直径(3.5mm,4.5mm,6mm)应力分布。结果发现:相对较大的直径种植体更有利于下颌后部区域(应力分布好)。张少锋(1997)等[19]用有限元法研究了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全口义齿应力的影响,得出结论:种植体周围骨界面应力的大小与种植体长度密切相关,呈负相关关系。种植体直径在临床常用范围内变化时,仅引起自身应力集中值的改变,而对种植全口义齿的其它结构和组织应力状况影响不大。

5 种植体上部结构的连接装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人们为了去模仿天然牙牙周膜的缓冲作用,一些学者用一些具有粘弹性的材料如聚甲醛制成内动部件,连接种植体和附着体。McClumphy(1989)在种植牙上用聚甲醛材料设计了一个具有弹性的内连接体,并用钛制作一相同的内连接体作对照,用光弹应力分析法对两者进行了应力分布的对比研究,结果:在骨界面上应力分布两者没有显著差异。van rossen(1990)等[20]通过二维有限元法,对不同弹性连接体弹性模量和不同外形的内连接体在单个种植体上进行分析,结果:内弹性连接体弹性模量的改变对周围骨应力分布没有影响。Chapman(1990)等[21]设计一种内部减震器(shockabsor_ber),把种植体与义齿相连接,用钛制作对比,结果:两者有显著性差别,可减少咬合力。elChkawi hG(1990)在种植体上部结构下面使用一层弹性材料,种植体不动,而上部结构可动,结果发现这种改进使应力和位移分布和天然牙相类似。Kraut(1993)等[23]设计了一种弹性内动连接系统,结果表明这套系统能吸收应力,减少达到种植体和周围骨的应力值。

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模型制备

本文实验研究已制备了多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如药物注射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法,这些均是借助物理、化学实验方法使血管急性阻塞,造成心肌急性缺血,药物注射方法都是一过性的,对慢性试验难以适合,冠状动脉结扎法临床相关性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心肌缺血模型,但此模型需要复杂的开胸手术,对动物损伤大。因此,为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为心肌缺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合适的研究平台,急需有待建立一种更加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适合能多次给药与能长期观察心功能的心肌缺血模型。因此本文对目前心肌缺血模型制备的方法学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药物法

1.1垂体后叶素(Pit)致动物心肌缺血模型 王怡等采用与实验前1d,以0.35U/Kg的剂量,舌下静脉注射浓度为1U/2mL 垂体后叶素Pit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变化,对动物经行Pit敏感性筛查, T波明显抬高,ST段抬高超过0.1mv 的大鼠方可用于实验。合格的大鼠,灌胃给药后,采用腹腔注射3% 戊巴比妥纳(30 mg/kg)麻醉处理,仰位固定,通过多道生理记录仪,对Ⅱ导联心电图经行动态描记,正常者舌下静脉注Pit 0.35 U/kg,于5s内完成,观测3h内生理指标如:①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②心脏取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如CK、SOD、LDH、MD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注射Pit后,第1期心电图即可发生变化:T波即刻显著抬高,15s时达到最高峰,注射Pit 1min后,第2期心电图发生变化:T波出现低平、双相、倒置,心率变慢,Q-T及P-R间期延长等,生化指标LDH、CK、MDA升高,而SOD下降。

1.2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动物心肌缺血模型 高光华等选用健康纯系Wistar大鼠,给予腹腔内注射ISO 0.5mg・kg-1・d-1,共2次,检测下列指标:①心动图;②超氧化物歧化酶MDA、SOD;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 结果以T波高耸,S-T段抬高,MDA升高,SOD降低,NO降低。张腾等选用4% Iso,给大鼠皮下注射50mg/kg,共2次,检测下列指标:①心动图;②心肌酶CK,LDH;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 结果以T波高耸,S-T段抬高,CK,LDH都升高。

2 冠状动脉结扎方法

2.1借助呼吸机经气管切开插管 高秀梅等选用(200±50)g雄性大鼠,采用3%戊巴比妥钠按照3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经行麻醉处理,仰位固定,连接心电图,观察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在无菌条件下,充分显露气管,与第2~3气管环间横行切开,插气管插管,深度约为0.5~1cm。通过呼吸机经行人工控制呼吸,频率控制在90次/min,潮气量10~12ml,呼吸比为1:1,于胸骨第3~4肋问切开皮肤约1cm,将组织逐层分离,于2~3肋骨间开胸,暴露心脏及大血管根部,剪开心包,将心脏挤出,取LAD起始部,用6-0 Prolene线缝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1cm,宽度为0.1~0.2cm;将心脏回置胸廓内,待经历数十次心动周期后,结扎处理,数分钟后,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恢复大鼠自主呼吸,气管切口及颈部切口开放,不作缝合。手术过程中分别与开胸后、缝针后、结扎后和关胸后四个点观察记录心电图变化;合格动物于第2w与第6w后复查心电图。术后连续5d抗感染治疗。检测下列指标:①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②各项生化指标(LDH、CK、MDA、SOD);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结果显示:大鼠结扎LAD 10min后 ST 段明显抬高(≥0.1mv),大鼠结扎LAD21h 后坏死面积高60.35%,21h后心脏取血以检测得出LDH、CK、MDA升高,SOD下降。

2.2借助呼吸机经口鼻气管插管 李贻奎等在结扎LAD时,其他操作同上,只是把上面的气管切开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改为经口插管,不作气管切开,优点:操作对动物损伤小,术后对动物影响小,降低死亡率。但此法应用报道的比较少,且经口插管时,操作有难度,不易把握。

2.3不使用呼吸机直接开胸法 韩燕全在不借助呼吸机的情况下,结扎LAD时,直接于左第4肋间开胸暴露心脏,距LAD起点2~3mm处,穿5个0手术线结扎,闭胸。结扎LAD后心电图显示ST段立即抬高、局部心肌紫绀的大鼠为模型成功。此操作技术较高,开胸后10s左右就要把心脏结扎好放回心腔,然后迅速把心腔的空气挤出缝合心腔。此法对手术操作者要求很高,要达到快、准,对初学者不适用。

3 冠状动脉内栓塞方法

Terp等以Minipig为实验动物,常规麻醉处理,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通气,采用介入技术,将2mL含有Sephadex D25光滑微球浓度为2.5g/L的盐水溶液,经皮穿刺导管经主动脉根部进入LCX和LAD,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及心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结果:2~3w后,模型动物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出现心肌梗死灶,左心室容积缩小。

4 机械压迫冠状动脉方法

4.1 Ameroid 收缩环法 Laham等采用Yorkshire猪,无性别限制,氯胺酮联合氟烷麻醉,为方便血压检测与取样,切开右腿弯部,于4F动脉导管插管。与第4肋间隙行术开胸,切开心包,分离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Ameroid收缩环(内径:2.5mm),聚丙烯纺织纤维线(6号)缝合心包与胸腔,视动物生理情况经行肌注抗生素和止痛药处理,3w后采用心包内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进行治疗,第5w检测如下指标:①微球流量;②冠状动脉造影;③病理组织学;④磁共振扫描;⑤毒理学。结果显示:模型动物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LCX支配区域的心室壁厚度增加,FGF-2能明显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4.2 Delran收缩环法 James等选用Minipig,常规麻醉,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通气,开胸,分离LAD和LCX,两动脉分别放置Delran收缩环(内径1.5mm),进行下列指标检查:①超声心动图观察;②血流动力学测定;③冠状动脉造影;④病理组织学观察;⑤SR蛋白Westerm分析;模型动物的两冠状动脉近端因栓塞从而造成局部功能失常,导致射血分数降低,同事伴有左心室功能下降,出现冬眠心肌反应典型症状,模型动物平均经过69~75d栓塞后便可成功造模。

5 电刺激法

电刺激法是目前造成动物实验性心肌缺血一种较新的造模方法。实验多选用成年的雄性家兔,麻醉处理后,将连有定向仪的两支绝缘的不锈钢针插入右侧下丘脑背内侧核,以弱、强刺激交替的方法刺激(弱刺激为0.8~1.6mA,强刺激为4~8Ma),刺激5min/次,间隔1~3min。

在选择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时,我们一般选择药物舌下注射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一过性的。一般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我们选择大鼠冠脉结扎法比较多见,这种方法动物来源方便,经济实惠,临床相关性比较好。若条件允许,可以以Minipig作为实验动物,因其心脏解剖结构及侧枝循环与人类十分相似,动脉口径大,导管介入简单易行,且凝血因子和纤溶活性与人的相近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实验动物。

综上所述,有关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己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临床心肌缺血的病理过程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模型的实验技术,特别是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制定。借助放射影像学介入技术,在不开胸的前提下,经心导管制备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因其具有诸多优点,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第4篇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由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部分组成。所谓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生活方式的改善,如限制盐的摄入,富含水果和蔬菜的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维持合理的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增加膳食钾、钙,戒烟,保持良好心情等。WHO在2003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非药物治疗的评价是:不论何种血压水平,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应适当改善生活方式[2]。

1 高血压干预试验(TOHP)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展了一项两阶段的高血压干预试验(TOHP-1,TOHP-2),TOHP-1总共有2 182名参与者。对其中部分参与者给予了减轻体重、限制钠摄入和控制压力的干预,18个月后,减重组体重减少了3.9 kg(P

表1平均体重变化(kg)

2 老年人的非药物干预试验(TONE)

为了解非药物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美国又开展了TONE。试验将585名肥胖患者随机分到减重组、限钠组、减重合并限钠组、常规护理组。390名非肥胖患者随机分到限钠组、常规护理组。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者中,限钠措施对危险事件(如血压升高,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不稳定心绞痛、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0.69 (95% CI, 0.59~0.81),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肥胖的患者中,限钠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60(95% CI, 0.45-0.80),减重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64(95% CI, 0.49-0.85),减重合并限钠措施的相对危险度为0.47(95% CI, 0.35-0.64)[5]。可见限制钠的摄入和减轻体重对高血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种措施联用效果更大。

3 膳食干预为基础,综合多种方法防治高血压

3.1 膳食干预防治高血压(DASH)

1997年,美国开展了一系列通过膳食防治高血压的实践,提出了DASH的概念。该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大量采用。试验有459名参加者,其中30%为高血压患者。在开始的3个星期里,参加者均食用对照组膳食缺少水果、蔬菜和奶制品、脂肪含量同美国典型膳食的平均脂肪含量相同。接下来的8个星期中,他们被随机的分到对照组、富含水果、蔬菜膳食组、DASH膳食组(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总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膳食)。在这期间,钠的摄入量保持衡定,体重维持基本不变。试验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DASH组的血压分别比对照组多下降了11.4 mmHg /5.5mmHg(两者P

3.2 DASH膳食联合限钠干预

2001年美国开展了一项联合DASH膳食和限制钠摄入的干预试验。试验中有412名参加者,其中41%为高血压患者。试验分常规(美国式)膳食和DASH膳食两组,再在每个组内分出高、中、低3个钠含量。两组受试者在开始的两周内均食用高钠含量的常规膳食,随后根据随机的顺序食用3种钠含量的膳食各30 d。结果显示(如图1、图2), 从两组的血压水平来看,DASH组在各个钠水平的血压都比常规膳食组要低;这种差异在高钠组比低钠组更大。两种膳食组内比较,中等钠水平与高钠水平相比,DASH组收缩压下降1.3mmHg(P=0.03),常规膳食组下降2.1mmHg(P

图1 钠水平-收缩压图

图2 钠水平-舒张压图

3.3 膳食、运动、减轻体重的综合干预(Dew-IT)

2002年的一项研究应用了膳食、运动、减轻体重的综合干预手段来控制高血压。试验入选44名超重且使用同一种血压治疗方案的高血压患者(成人)。在9个星期中,实验组采用低卡路里的DASH膳食,钠含量为100mmol/d,与此同时,每星期参加3次有监督的中等强度锻炼。通过对24h动态血压、血清脂含量、体重和体形的测量。结果显示,干预结束时,实验组的平均体重净下降(对比对照组)4.9kg,24h动态血压平均净下降9.5/5.3mmHg(P

3.4 PREMIER试验

2003的一项大型试验――PREMIER试验评估了综合改善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的效果。试验选择了810名成人,其中37.5%为高血压患者,其余为血压正常高值,所有参与者均未接受药物治疗。干预分3组,分别为A 常规行为干预组(减重、限钠、限制酒精摄入、增加体育锻炼);B 常规+DASH干预组;C建议组(内容同B组)。A和B组的干预通过多次的患者讨论会以及面对面的单独指导来完成;C组则在试验开始时进行30 min健康教育并给予相关资料。试验观察了血压值的水平和6个月内的血压状况。结果显示,两个行为干预组在体重下降,改善体形和降低钠的摄入方面均有显著性。减去对照组的改变,平均收缩压的净下降:A组3.7 mmHg,B组4.3 mmHg(两者均P

综上所述,限制钠的摄入、食用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低总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膳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都是控制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对超重肥胖者来说减轻体重的降压效果最佳,而对正常体重的患者,DASH膳食更加有效。综合应用这些干预措施比实施单个措施效果更好。

4 参考文献

[1]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4.

[2]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2003,21(11):1983-1992.

[3]Paulk,Whehon MD,Lawrence A,et a1.The effects of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on blood pressure of persons with high norma lvels. Results of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phase I [J].JAMA,1992,267:1213~1220.

[4]Stevens VJ, Obarzanek E, Cook NR, et a1, for the TOHP Research Group. Long-term weight loss an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of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Phase II [J]. Ann Intern Med. 2000,134: 111.

[5]Whelton PK, Appel LJ, Espeland MA et a1, for the TONE collaborative group. Sodium reduction and weight los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of older pers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elderly (TONE) [J]. JAMA. 1998,279: 839846.

[6]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1,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DAS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J]. N Engl J Med. 1997,336(16):1117-24.

[7]Sacks FM, Svetkey LP, Vollmer WM, et al, for the DASH-Sodiu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J]. N Engl J Med. 2001,344:3-10

[8]Miller ER III, Erlinger TP, Young DR, et al. Results of the Diet, Exercise, and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Trial (DEW-IT) [J]. Hypertension. 2002,40:612-618

[9]Edgar R. Miller, 3rd; Thomas P. Erlinger, et al.;Writing Group of the PREMI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lifestyle modification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main results of the PREMIER clinical trial [J]. JAMA. 2003,289:2083-2093.

[10]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 JAMA. 2003,289:2560-2572

植物学研究进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鹃花属;木藜芦烷型二萜;黄酮;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51―03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70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其中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960种,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在东南、云南西北、四川西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型及其相关的二萜,此外还含有黄酮、三萜及其苷、酚类、鞣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物质,许多成分有药用价值,有止咳、祛痰、平喘、降压、降胆固醇、利尿、抗菌等多方面的用途,还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杜鹃花科植物的毒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羊踯躅(又名黄杜鹃)(R.moll G.Don)的毒性:“花、根、叶有大毒。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经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该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二萜。

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1、化学成分

1.1二萜类化合物 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4种骨架类型:木藜芦烷型,leueothane,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和山月桂烷型。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较为特异的A环缩环B环扩环的对映贝壳杉烷类骨架,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大部分的此类二萜环的连接方式为trans/eis/cis(H-1处于a位,A,B环反式稠合),少量的连接方式为eis/cis/cis(A,B环顺式稠合);由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基本骨架变化而来的leucothane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A环扩环,B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A-homo-B-nor granyanane skeleton,6/6/6/5ring system);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三环二萜,拥有1,5开环的十元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10/6/5 ringsystem);山月桂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B环扩环,C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5/8/5/5 ring system)[4]。

到目前为止,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1个木藜芦烷型及相关二萜类化合物,见表1。

1.2其他类化合物 杜鹃花属植物中除含有二萜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黄酮,三萜,酚类及挥发油等多种物质。E.CHosson等从锈色杜鹃(R.ferrugineum)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黄烷酮醇trans-taxifolin 3-O-a-arabinopyranoside和cis-taxifolin 3-O-ar―abinopyran-oside;Hironobu Talahashi等从杜鹃(R.simsii)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烷苷7-0-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matteucinol。戴胜军等从烈香杜鹃(R anthopogonoide)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2R-4-phenyl-2-0-[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Butane);Hironobu Talahashi等从杜鹃中分离得到一新的三萜酸(19,24-dihydroxyurs-12-em3-one-28-oicacid);汪礼权等从羊踯躅的根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酚苷(ester-2-0-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7-hydroxy-5-methoxyphthaide-7-β-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樊成奇等从鹿角杜鹃(R.1atoucheae)的叶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环烯醚萜rhodolatouside A and B;Li-Kang Ho等从西施花(R.ellipticum)的叶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栎基苷(5,4'-dimethyleher);Yoshiki Kashiwada等从兴安杜鹃(R.dauricum)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化合物rhodoau―richromanic A和B,具有潜在的抗HIV病毒活性。

2、生物活性

2.1降压作用 从羊踯躅果实中分离得到的闹羊花毒素Ⅲ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且降压速度快,降压幅度大;其降压效果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有关。从大白花杜鹃(R.decrum)叶中分离得到的木藜芦毒素Ⅰ,对小鼠腹腔注射急性毒性,其LD50为1.05mg/kg。对大鼠给予1~100μg/kg剂量时有明显降压作用,其特点是作用快,给药后1~2min血压降到最低值,但持续时间短,一般15min后恢复正常。

2.2杀虫作用 杜鹃花科植物中,作为杀虫剂而应用最广,研究最早,最详的是羊踯躅,羊踯躅作为我国传统高效的特有的杀虫植物,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使用。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羊踯躅的杀虫毒力仅次于除虫菊,对蚜虫的毒力仅次于烟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赵善欢院士带领科研人员率先在国内外重新系统深入研究羊踯躅的杀虫作用,先后发现羊踯躅提取物和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闹羊花毒素Ⅲ对马铃薯甲虫、菜粉蝶、小菜蛾、家蝇、蚜虫等重要害虫具有突出的生物活性,且作用方式多样,包括拒食、胃毒、触杀、生长发育抑制、种群增长抑制、产卵忌避、内吸、熏蒸等多种方式,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生物合理性杀虫剂。

2.3镇痛作用 宋小平等研究发现杜鹃花总黄酮(TFR)在浓度为100和200mg/kg可明显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及小鼠热水缩尾时间,且明显抑制小鼠福尔马林试验I相反应;TFR在50和100mg/kg时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100mg/kg TFR能升高小鼠血清中NO的含量,200mg/kg

TFR能升高脑组织中NO的含量。TFR可明显降低小鼠脑组织PGE2含量,100mg/kg可降低血清中PGE2含量。试验表明杜鹃花总黄酮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明显,TFR不仅对一般炎症疼痛有效,而且更适合于内脏平滑肌的疼痛。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作用有关,且与促进NO释放及抑制PGEz合成有关。宋小平等还研究发现灌胃(ig)杜鹃总黄酮(TFR)在浓度为100和200mg/kg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及小鼠福尔马林实验Ⅱ相反应,灌胃100mg/kg可延长小鼠热水缩尾时间,灌胃200mg/kg可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小鼠脑室内注射(icv)TFR(5、10mg/kg)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数。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作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