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碳排放的定义

零碳排放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零碳排放的定义

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碳会计计量披露碳足迹

一、引言

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碳会计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在设置低碳会计体系时,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考虑成本、效益等方而,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等社会效益。它着重强调要将企业的自身利益与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环境相联系,因此其对形成建立在和谐环境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二、背景与发展

碳会计 ( Carbon Accounting)是美国学者 Stewart Jones 等人 ( 2008) 最早提出的,具体是指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方面的会计问题。碳减排可以采用行政的、市场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政策工具,其中,国际社会普遍采用基于总量控制的碳交易体系方式,运用价格机制控制某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碳排放量。目前,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 EU ETS,2005)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 CCX,2003)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 ( RGGI,2005) 、美国西部气候倡议 ( WCI,2007) 、加州气候准备行动 ( CAR,2007)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 NSWGGAS,2003) 、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 MCeX,2006) 和日本东京总量限制交易体系 ( 2010) 等。

我国于2008 年开始陆续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 10 余家碳交易平台,清洁发展机制 ( CDM) 项目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已占全球 CDM 项目总签发量的 47. 81% ( 冯相昭等人,2010) 。

三、碳排放权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碳排放权是资产还是费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权应当做资产,而不能作为费用核算,但是碳排放权是何种类型的资产,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论。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购买一定数景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而当企业拥有碳排放权后,就相当于拥有一项资产。企业通过投入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CDM)项目或直接购买碳排放权,该资源的投入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购买的预期用于补偿以后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划分为存货,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 ( FERC,1993) 的规范酸雨计划排污许可证交易会计处理的 《统一会计系统》( RM92 -1 -000) 中规定:为履行排污责任产生的法定义务所持有的排污权应确认为存货;Sandor 和 Walsh ( 1993) 认为:排放权可以被赋予衍生金融工具的地位,应以有价证券方式存储在银行,日后可以划分为期权,必要时可当作期货处理, Fiona 等人 ( 2002) 认为:排放权具有与金融工具相似的特征,法国企业家协会与普华永道合作成立的 EPE ( 2002) 则直接了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期权;Ewer认为,碳排放权应该被当作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因为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征,而法国企业运动联盟(MEDEF)却认为,排放权的几个特点明显符合存货的定义,不能够因为排放权不具备实物形态这一事实就认定其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存货。IASB ( 2004) 公布的 《排放权》解释公告 ( IFRIC3) 中规定: 排放权符合资产的定义,且没有实物形态,属于资产中的无形资产。

我国的研究大部分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上,王艳、李亚培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红梅则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可交易排放权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可交易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采取多重计量属性;郝玲、涂毅建议抛开排放权的问题,直接把与CDM相关的费用成本等都纳入其他业务核算。

四、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

企业碳会计在要素确认后,必须找到合适的计量属性、方法及计算工具,确定评估范围、寻找碳排放源、盘点排放清单、计算碳排放信息、评估碳绩效指标,为实施碳减排活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一)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FERC ( 1993) 认为: 应按历史成本计量有偿获得的排污许可证,免费取得的按“零”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财务会计中对资产计价所使用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碳会计的应用,主要是用于企业购置或形成碳要素时的初始计量。企业购置或形成碳要素的过程,一般是基于交易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并具有一定的交易凭证,以该价格作为企业购置或形成的碳排放权的成本人账是合理可靠的。

2.公允价值或现行市场价值。IASB ( 2004) 认为: 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取得 ( 包括授予和购入)的排污许可证; Mort ( 1995) 认为: 应以现行市场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对排污权进行计量; 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burritt(2000)认为: 应重视现行市场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因为只有运用现行市场价值污染预防边际成本与可交易的排污权的当前边际成本才能直接对比。

3.动态估价模型。Ratnatunga 等人 ( 2010)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估价模型,将碳排放非货币量度转变为货币量度,对自身能够产生或耗费碳额度的长期碳资产进行估价,并为此设计了 “环境能力强效资产”( ECEA) 这一反映企业自身产生碳信用能力的新型无形资产项目。

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竹集成材茶几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32-04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竹子1200余种,竹林总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亚及邻近区域也有少数分布在非洲、南美等国家。其中,中国境内有竹类植物35属,近400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无论是竹种资源的数量、竹林面积和蓄积,还是竹林产品的产量及其加工水平,中国皆居世界产竹国之首,有“世界竹子王国”之美誉。相比较于木材,竹子具有生长迅速快、可再生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等诸多优点,因此,作为低碳环保材料的新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随着世界范围内木材资源的萎缩,广大家具制造行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纷纷寻找木材替代品,于是资源丰富、材质坚韧、使用轻便的竹材近些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业。在这种市场需求推动下,展开竹家具的低碳因素分析与研究,对竹家具的生产进行碳足迹核算,搞清竹家具的环保优势所在十分必要。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个对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生产、使用、再到废弃处理整个生命过程中环境负荷管理和评价的工具,是碳足迹计算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借助此工具,以竹集成材茶几的加工生产为例进行数据搜集及统计分析工作,找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将竹集成材家具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数据化,更直观地展示竹集成材家具低碳环保优势所在,也为日后竹集成材家具的进一步低碳减排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和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PAS2050: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这两项标准,生命周期评价的所有过程分为:研究目标与范围的定义、清单分析、碳足迹的计算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四部分。

1研究目标与范围的定义

在对竹集成材茶几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之前,首先要确定本研究的目标和范围。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第一,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的对象的确认。第二是对该研究对象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所涉及到的范围的确认。

1.1 研究目标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某著名竹家具生产企业竹集成材茶几加工生产为例进行实际探索分析。该竹茶几规格800×340×460mm,重量5kg,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生产材料有:毛竹、UV清漆、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PVAc(白乳胶)、五金零件、PE包装膜等。

1.2研究范围

1.2.1确定研究系统边界

系统边界即产品系统所包含的单元过程。确定了系统边界,才能对每一单元过程进行具体研究,同时便于进行对比。要定义研究分析的边界,首先要将该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确定,明确产品的加工流程图。在PAS2050标准中,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两种形式:

(1)B2C,即从商业到消费者模式,也称为“从摇篮到坟墓”,它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制造、分销零售、用户使用,以及最终的废弃处理和回收利用所有环节。

(2)B2B,即从商业到商业,也被称作“从摇篮到大门”模式,对它的碳足迹计算终止在产品被提供给下一个商户的起始点上。它的碳足迹计算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得到产品的加工制造两个环节。本文根据调研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系统边界为B2B模式,其中电力生产部分包括从原材料加工生产、竹集成材板的开料、钻孔及型面加工,直到定厚砂光等环节的现场生产,在此基础上又涵盖了五金件及最终产品包装过程。

1.2.2确定生产流程图

通过实地调研,竹集成茶几的加工碳足迹流程如图2所示。

2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基本数据的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对该阶段内输入与输出的量化分析。要进行竹集成材茶几生命周期清单分析,首先要明确它的加工生产流程,绘制生产流程图,确定在竹集成材茶几生命周期内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材料、活动与过程。其次,收集其碳足迹计算所必要的数据。数据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初级数据,即在竹集成材茶几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活动数据,它由相应环节的操作者直接测量或供应清单分析得出,属于内部测量。另一种是次级数据,即对竹集成材茶几进行碳足迹计算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常量、系数或平均值等,它通常通过国际标准、政府框架或协会报告等方式获得。

2.1现场数据清单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碳足迹进行计算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清单分析。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遵照《生命周期清单指导研究》、《全球生命周期数据库指导原则》进行。

本文以1m2竹集成材板的生产为功能单位,案例企业现场数据来源于现场收集、原料消耗总量换算、设备参数及生产相关记录等。具体数据清单如表1。

表2中,案例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一毛竹,产自浙江省安吉县刘家塘村,距案例企业8km。运输车辆为江淮某中型运输车,燃料为柴油。从该车型经销商网站获知该车综合燃烧消耗量为12.7L/100km。经换算,从原材料产地至案例企业公路运输耗油量为1.016L.烟尘主要为截锯、砂光时产生的锯末,本文将其折合成同等质量的废弃固体物(竹板下脚料),最终按焚烧处理方式进行碳足迹计算。

2.2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因子指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伴随的温室气体的生成量,是表征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参数。碳排放因子的来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国际数据库、国家或地区的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本文所涉及全球变暖潜能值指的是在PAS2050标准给定的时间里,单位质量内的某种温室气体,辐射强度影响和同等质量下的二氧化碳气体辐射程度影响相关联的系数。竹集成材茶几生产涉及到的温室气体种类及其潜能值如表3。

3碳足迹的计算

根据前文确定的竹集成材茶几系统边界,结合实际调研过程所收集到的数据,本文将碳足迹计算分为两部分: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并将碳足迹换算成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以可直接进行对比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是整个碳足迹计算的主体部分,它包括竹条加工过程的碳足迹计算、竹集成材板加工生产以及竹集成材茶几成品阶段的碳足迹计算。间接碳足迹的计算依据实际企业调研数据清单和IPCC2006提供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经由碳排放计算的特征化方程来计算GHGs排放量。

特征化方程为:

(2)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的数据来源由企业自测数据或燃料数据换算得出。该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GHGi指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即碳足迹;i指温室气体(GHGs)的种类;Ci指第i种温室气体的活动数据;GWPi指第i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E时旨第i种温室气体的碳排放系数。本文中的温室气体涉及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基于以上计算方法,竹条加工生产阶段、竹集成材板加工生产阶段及竹茶几成品阶段的分别如表4、5、6所示。

4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是生命周期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清单分析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认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前文确定的目标与范围是否相符合,便于得出论文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策略。根据前文对竹茶几各环节碳排放的计算,将所得碳排放数据汇总,根据标准化系数将其折合为一件成品的碳排放量,并计算出其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百分比,结果如表7、8所示。

由表7和表8分析可以看出:

(1)在竹集成材茶几的加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种类及其碳足迹所占比例分别为CO2―99.42%、CH4―0.0018%、N2O―9.37E-7%。

(2)在总排放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高,排放主要来源于竹条加工和竹集成材板生产阶段的间接排放,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蒸汽的使用。

(3)在系统边界范围内,竹集成材茶几成品阶段的生产碳排放最少,上游竹条加工产生的碳排放最多。

(4)竹家具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时,应将关注重点放在上游阶段。对设计师而言,进行竹集成材家具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在电力加工、结构和表面处理材料上的使用。

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65-02

一、低碳建筑的内涵

达到什么标准的建筑可以称之为低碳建筑?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尚未能有明确的定义。Mlecnik[1]将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定义为低碳建筑。

李启明等人认为,可参照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

本文认为,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或者达到国际或国家绿色认证的建筑,且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行为符合低碳要求的建筑可称之为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零能耗建筑是一个更为前沿的课题,零能耗建筑是建设领域内减少二氧化排放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解决方案[3]。

中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来巨大的低碳效应:节能30%―50%;减碳35%;减少废物排放70%;减少水资源利用40%。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在行业内逐步体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能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降耗减碳,提高投入产出效应;而且能够带动诸多上、下游企业对生产和使用低碳产品的追求[4]。

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建筑业需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污染排放到空气中[5]。建材从原材料提取、制造和运输到工地过程中会产生“次级效应”,由于对能源消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6]。为了正确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考虑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7]。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对建设项目或建筑产品的可持续能力有定量化的掌握。

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来源于建筑材料的制造、建材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工人的交通、建筑物的废物处理等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

Hacker,De Saulles and Minson等[8]测算了建材的隐含碳排放和施工用具能耗碳排放。Yan,Shen and Fan等[9]计算了建材的制造和运输、建筑设备的能耗、原料处理的能耗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阶段的碳排放。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低碳建筑测评估做了研究,采用了国际上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0-14]。不同文献对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所侧重的阶段有所不同,详见表1。

在瑞典,政府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投入产出碳排放评价方法来代替LCA评价法,按建筑项目的活动和部门来分解测算碳排放[15]。该方法将建设领域分为新住宅建设、房屋重建和装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门来分析,与全生命周期评价不同的是,该投入产出评价未考虑原材料的供暖值。通过研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量最大,而房屋重建和装修部门的碳排放量较低。

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英国的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日本的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等。中国在2006年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近期将出台修订版,采用建筑能效标识对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实施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作为测评对象。

三、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展望

目前有学者已经在原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低碳指标内容,如聂梅生等人[16-20]。但国家级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尚未公布,在此阶段探讨我国建筑产业低碳技术评估体系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在目前我国探讨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之际,无论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测算还是LAC评价方法,都应注重碳排放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注重对不同阶段碳排放的测算。

参考文献:

[1] MLECNIK E.Defining nearly zero-energy housing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J].Energy Efficiency,2012,5(3):411-31.

[2] 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3.

[3] MARSZAL A J,HEISELBERG P,BOURRELLE J,et al.Zero Energy Building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calculation methodologies[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1,43(4):971-9.

[4]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低碳发展之音”项目组.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经济影响四大产业变革[J].北大商业评论,2010,(3):5.

[5] HAMMOND G P,JONES C.Embodied energy and carbon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Energy,2008,161(2):87-98.

[6] HAMMOND G P.Ener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UK perspective[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0,78(4):304-23.

[7] HAMMOND G P,WINNETT A B.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and valuation techniques[J].Proceedings

of the ICE-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6,159(3):117-30.

[8] HACKER J N,DE SAULLES T P,MINSON A J,et al.Embodied and oper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housing: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thermal mass and climate change[J].Energy and Buildings,2008,40(3):375-84.

[9] YAN H,SHEN Q,FAN L C,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One Peking in HongKong[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4):949-55.

[10] 蔡筱霜.基于LCA的低碳建筑评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11] 仲平.建筑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2] 杨倩苗.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定量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 燕艳.浙江省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CO_2排放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下转272页)

(上接266页)

[14] 谷立静.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建筑行业环境影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15] N SS N J,HOLMBERG J,WADESKOG A,et al.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duction phase of buildings: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2007,32(9):1593-602.

[16] SEO S,HWANG Y.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s in life cycl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1,127(5):414-8.

[17] COLE R J.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lternative structural system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1998,34(3):335-48.

[18] GONZ LEZ M J,GARC A NAVARRO J.Assessment of the decrease of CO2 e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Practical case study of three houses of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6,41(7):

902-9.

[19] GANGOLELLS M,CASALS M,GASS S,et al.A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lated to the

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际贸易 技术壁垒 碳足迹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活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世界范围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尤其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增长。

本文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新壁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大调整,它对国际贸易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比重下降,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比重逐渐上升;其次,已经开始进行低碳转变并拥有低碳技术的经济体,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变得益发有利;第三,低碳经济催生的低碳技术革命会掀起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转让,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尤其明显。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且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各经济体之间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欧盟也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而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的尝试也是投入巨大,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洗牌”获得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因此,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当前,在国际贸易中有关低碳经济的主要贸易壁垒为碳关税、碳足迹。

碳关税,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内引入了碳税,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共同控制碳排放。然而,碳关税的征收实际上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且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碳关税容易引发贸易战,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笔者认为,从国际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碳足迹、碳标签与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定义是“碳足迹一方面为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另一方面为某一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总量,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政府以及工业部门等”。

当前,碳足迹应用较多、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主要就是产品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是一个实用的衡量指标,其是指一个完全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直接及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度量,以二氧化碳质量当量为单位。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可以了解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排放热源,从而制定相应的减排目标和减排计划。此外,通过对产品的环境影响之一的温室效应进行量化评价,也可为比较同类或是不同类别产品的环境绩效和环境成本提供依据。

产品碳足迹具体到国际贸易中,就是目前热议的碳标签。碳标签是指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数值表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乐购实行为期两年的环保计划,陆续为该店20种自产商品贴上“碳足迹”标签,购买这些商品的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商品从开始加工到摆上售货架这一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消费者进入乐购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环保理念,查看商品“碳足迹”标签,采取绿色购物行为。而零售企业老大沃尔玛也已与30家供货商试行碳标签计划,包括DVD、牙膏、香皂、牛奶、啤酒、吸尘器、汽水等项目。目前,已经启动碳标签的主要经济体有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泰国以及法国(见表1)。

随着碳标签的出现和发展,其将成为国际贸易新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长期存在,影响深远。首先,发达经济体或已经试行碳标签的经济体,将会继续致力于发展并完善碳标签体系,并通过国际经济秩序、金融体系、贸易格局、政治力量等在全球推行。考虑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随着碳标签应用范围的加大,我国今后将面临更大挑战。其次,碳标签的推行需要建立碳足迹核查体系,并提供符合相关标准的详实数据,明显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碳标签的存在,是以碳足迹核查为基本条件的。碳足迹核查,不仅需要按照IPCC公布的国际现行通行做法,而且在实测过程中需要建立非常多的指标测量子体系,根据实测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花费时间长,操作难度大,耗费成本高。最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之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环保意识较强,所设置的环保法规、政策与措施相对严格,碳标签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成为环保准入规则,导致绿色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谈判以争取国际话语权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旨在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分析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于联合国通过,是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对付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KP)》(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在日本京都制定并达成。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和2010年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旨在解决“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公约与协议问题。在上述几次关键会议或事件中,中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但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每次参与国际会议或国际谈判,总会遭受各方的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迎难而上,通过其它双边组织或多边组织,通过其它经济、贸易、政治手段实现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避免他人制定游戏规则后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

(二)研究探索碳标签体系建立规则且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

碳标签的计算依据与方法来源于碳足迹,国际上目前常见的标准主要包括欧盟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英国的PAS 2050:2008、日本的TSQ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的ISO14067等。其中,PAS 2050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其是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标准,是全球第一部产品碳足迹标准,为产品和服务碳足迹的评估和比较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法。由于英国标准协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创始会员,而且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制定并公布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国际标准,如ISO14064-1、ISO14064-2、ISO14064-3等均来自于英国标准协会更早制定并公布的有关版本,因此,关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并预计于2012年正式公布并执行的关于碳足迹核查的国际标准ISO14067实际上仍是以英国标准协会的PAS 2050为蓝本。但是,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金融、贸易中所处地位决定了其目前使用的自己制定的碳足迹核查标准将来可能折衷到ISO14067中。在此关键时刻,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研究并探索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实际利益的碳标签体系及碳足迹核查标准,然后通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碳排放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其折衷到国际标准中去。

(三)优化产业结构且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且我国如能通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实现绿色GDP,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局面,在国际上的谈判压力将骤减,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将大增。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此外,必须把出口增长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效率的研发投入,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四)制定相应国家标准并建立相应机构

我国应在国家层面标准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首先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权威管理与授权机构,能够授权独立第三方机构来对碳标签进行核证和颁发。

零碳排放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一)低碳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何谓低碳产业,根据前人研究的现状以及特征总结,我们认为狭义的低碳产业是指针对温室气体(仅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的碳排放强度,以致单位碳排放的产业产出较高或较之原来有所提高的产业集合体;广义来讲,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的产业都可以称之为低碳产业,也包括部分环境产业和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是指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根据上面的定义,笔者从量化指标的角度对低碳产业进行诠释,即用能源效率、能源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三个核心的指标来体现低碳产业的核心特征。对低碳产业内在实质的理解,要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这两个基本点出发。由于低碳发展的诉求首先是根源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方面。对于能源利用,低碳发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更多的使用含碳低或者零碳能源等清洁能源;二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能源效率。对于第一点,由于产业结构演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原有发展模式的制约,而且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与其较为低级的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能源结构势必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选择较多使用清洁能源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有可能会减缓本国经济发展,而导致诸多不利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的当下,发展中国家采取新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现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方案。而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其产业结构处于高级阶段,应该转变能源结构,更多地倾向于清洁能源的使用。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产业和测量产业低碳发展的直接工具,与该指标具有相同解释力的另一说法叫做碳生产率或碳生产力。它们在反映碳排放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关系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碳排放强度的概念由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从现实角度出发,与“人均碳排放”②相比,该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低碳发展情况,更具有可比性。[4]此外,碳排放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关系还可以用脱钩指标的演化形式来进行解释,即碳排放量的变动率与产业GDP变动率的比值,该指标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产业的低碳发展情况,对低碳产业的实质给予了进一步的阐释。关于能源碳排放强度这一指标,是通过前两个指标来进行表达和解释的,只有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能源的碳排放强度才能维持较低水平。

(二)低碳产业基本特征。低碳发展模式的实质是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5]作为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支撑体系,低碳产业构建的是一个崭新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碳汇、碳交易,倡导低碳消费等措施使经济社会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道路。与传统产业相比,低碳产业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它具有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那么,低碳产业应具有以下特征:能源消耗结构方面,更多采用清洁能源,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较小。能源利用方面,相比传统产业,能效高,表现在碳生产力的提高,即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技术方面,更多采用低碳技术,这里的低碳技术是指提高能效、提高产出效率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主要应用于能源利用、生产制造、包装运输等环节。低碳产业对技术和知识依赖程度较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方面,在保证产值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同时降低对其他物质资源的消耗,既要节能节物,又要保证较高的产出效益。产品方面,针对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观开发和生产具备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废弃物排放方面,从原材料采购到投入生产,再到包装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即要求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损耗降到最低。此外低碳产业在发展趋势上属于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全球各国都在致力于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低碳产业是各国产业选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指标说明表达式能源效率产业产出与能源消耗的比率经济发展趋势下,低碳产业是具有国家战略性地位的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随着国家对低碳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实施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一些新兴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自然生态农业、新材料等产业有可能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对中国而言,低碳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减排承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产业低碳化到低碳产业

我们在讨论低碳产业时不能避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强调一个“化”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而且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含义。由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产业的直接工具,因此,我们可以狭义地将产业低碳化定义为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而广义来讲,产业低碳化应该包括产业的碳减排、产业节能、产业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零碳化、产业增加值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这里,我们仅讨论狭义的解释。

(一)产业低碳化的情形模拟。根据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③可以得知,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实则是产业产出与产业碳排放脱钩的过程,换句话说,产业低碳化表现为产业GDP的年增长率(用g表示)高于碳排放的年增长率(用c表示),据此,产业低碳化应该存在三种情形。情形一:g>0,c>0,g>c,可以称之为相对的低碳化。该阶段是低碳发展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此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开始在各个传统高碳产业领域使用,以致能源效率首先得到提高,以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得以减缓或者总量维持不变,而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产业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其对于碳排放的削弱作用尚不显著该阶段是低碳发展的高级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已经在各个产业部门得以广泛应用,低碳产业逐渐成长和成熟,各项政策与机制环境趋于完善,产业GDP与碳排放呈逆向增长态势,这便是生态文明下的产业发展状态。情形三:g<0,c<0,g<c,称之为衰退的低碳化。虽然该情形也称作低碳化,但违背了发展的大前提,是负效率的低碳化、不经济的低碳化、衰退的低碳化。出现此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产业活动运行中的能源消耗削减过多,低碳产业的选择或运行方面出现了偏差,技术层面以及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

相关期刊更多

甘肃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大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出版集团

稀有金属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