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亳州概况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的医药是亳州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宝贵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坐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所以这是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亳州市目前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何把丰富的这些中医药文化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1月,首届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太原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与会者有300多名国内著名的各界专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医药大师、著名养生健康专家及传统文化学者等,他们就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医药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这次论坛的有效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市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也加大了力度。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也就是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因亳州独特的优势,连续七年亳州在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所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亳州中医药概况
每当想到从小就能背诵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清代文学家刘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难知道在当时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史料中,也可以作证我们的猜测,我们知道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亳州人便开始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使用和经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亳州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因为亳州的气候比较适合药材的生长,所以种植的中药材的质量也就比较好。在中国药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目前亳州已发展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生产与销售早已闻名中外。中药资源普查发现亳州现有中药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品种约有230个。比如白芍、牡丹、红花、桑皮、板蓝根、、白芷、紫苑、桔梗、丹参、地黄、乌头、防风、薄荷、菘蓝、怀牛膝、何首乌等药材。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市、河南的禹州市、江西的樟树市、安徽的亳州市。亳州市很荣幸的位居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创建于1995年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从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经过他的介绍我对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销售摊位也有6000个: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的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在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卖家和买家来自全国各地,但还是以亳州市当地的人居多。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被康美药业在2010年4月收购以后,规模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中药材种类的日渐丰富,每年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这就为亳州市中药材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医在亳州的发展,现在亳州建有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集医疗、科研、养生等为一体,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华佗中医院聚国医精粹,在2008年开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诊疗环境。众多中医界名老专家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全新“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养生、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
笔者在2015年对华佗中医院的20多名中医生(如杨从鑫、张道光、蒋玉清、崔绍华、胡秋伟等医生)进行了访谈,杨医生说现在亳州市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在中医人才有所欠缺,我们要培养中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医这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多与同行交流心得,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经过和这些中医家的访谈,初步了解目前中医在亳州的状况。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了解,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有什么因素呢?
S(优势):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已经有进2000年的历史、亳州市的药材种植的历史也是悠久中药材的种类丰富、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中华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的健康,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通过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方向上来,毋庸置疑,这也会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W(劣势):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现在还没被充分发掘、中医的传承机制还不完善、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的成本太高、中药材的质量难以把控有造假现象出现、没有形成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中医的待遇不高,不利于调动中医的积极性。
O(机遇):现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力度在加大、有了政策的支持,顺势前进。“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理念符合时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T(威胁):中国的其他三大药都,对药都之首的亳州存在一定的竞争、亳州市的交通相对比较闭塞、造假现象使亳州市的药都形象受损。
(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论述中,经过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进行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针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相关的文化部门要做好中医和中药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文献的整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市场运作,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应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化,焕发其活力,我们亳州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与亳州市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展的养生资源。
2、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资金投入。经过假期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中医的发展没有兴盛,虽然是华佗故里,但我们亳州市的中医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西医的强势冲击,所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中医做大做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要把中医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各项配套资金应一应俱全,不会让有的部门因为资金问题而对这个伟大的事业望而却步。和其他的项目开发一样,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为中医药文化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如果没有充裕的可用资金,中医药文化相关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亳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开发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也不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也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这两大资本,进行多方融资,以便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充足的资金基础。在拥有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用刀用到刀刃上。
3、提高中医待遇和降低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这两部分的有力支撑。所以针对中医,要提高中医的待遇,让他们能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而不用考虑经济负担。针对药农,要有相关的种植补贴或者保价收购,因为中药材的种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成本较高,药农为了降低风险,就放弃药材的种植。给药农发放中药材种植补贴或保价收购,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央视曝光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假药泛滥,这无疑是对亳州药都形象的一个致命打击。这个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把造假售假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药都美誉度。
5、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我们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因为我们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具有发展品牌的资本,不要让一些假药流向市场,那样我们就是自毁门路。我们需要以自己的诚信、我们药材的好的品质来做我们的通行证。
6、大力提倡中医药养生文化。亳州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亳州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利用。我们应该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在芍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芍花节,以提高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于人文景观我们应该利用好花戏楼、华祖庵等景区,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也要办好每届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7、中医传承的方式需要改观。工资待遇提高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四、结语
亳州市的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充足,虽然目前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开发和利用还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但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凭借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决心,相信我们的亳州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发展的很好。亳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名片推而广之,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安徽省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
[2]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
[3] 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2008(8).
[4] 陈旭华,齐鹏飞,余晓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以亳州市为例[J].理论探讨,2011(6).
[关键词] CRO;优势;劣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a)-170-02
随着我国新药管理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对新药研发过程的监督和审评也越来越严谨,新药研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在我国制药行业低水平重复、产品同质化的形势下,制药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行业政策环境的改变和利润下降的双重压力,促成我国CRO市场的雏形。从2001年美国昆泰公司在中国成立独资公司以来,2007年8月全球超过150家机构在我国成立,其业务领域不仅包括化合物的合成、原料药中间体的生产,还包括生物检测、高通量筛选、制剂研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可以说,伴随着世界制药行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我国CRO市场必将迎来更大发展。本文对CRO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CRO的定义及分类
1.1 CRO的定义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对CRO进行了定义: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
1.2 CRO的分类
目前国内的CRO分为3类,一类是拥有国家资源的国家建立或认证的中心,这些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第二类是国外的CRO中国办事处,在中国主要进行临床试验;第三类是各省市的CRO。一般跨国制药公司不会与第一类CRO合作,因为这些国家级研发中心可能对小的客户关注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研发速度缓慢,价格中等(为美国的30%~60%);第二类CRO聚集了一批海归人员,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对项目能快速反应,与跨国公司沟通上几乎不存在障碍,但是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经验不足,价格相对较高(为美国的30%~70%);第三类CRO公司发展很快,熟悉中国市场环境,拥有专业人才,价格很低(为美国的10%~50%),与地方相关机构有良好的关系。
2 我国CRO的主要劣势
2.1 认知程度低
CRO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制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对CRO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委托研发是建立在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由于制药企业对这一新兴行业的功能和优势以及国内的发展现状不太了解,不会选择这种方式进行新药研发。而拥有我国大多数研发资源的科研院所,通常致力于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对CRO重视不足,对于外包工作参与性不高。同时政府部门优惠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无法跟上CRO在我国的发展,从而给行业扩大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市场规模较小
尽管我国整体对CRO行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已经提高,但在目前我国制药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在新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对CRO的需求暂时还比较有限。我国的CRO自身发展和运作还不成熟,与国外的CRO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3 服务内容单一
国外的CRO发展比较成熟,具有庞大的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提供的服务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新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我国许多CRO公司号称也能提供全方位服务,但实际上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以临床试验、新药注册、小配方为主。另外,不少药物研究院所也以接受委托研究的方式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上海医工院提供的毒理研究服务、天津药物研究院进行的药代研究服务等,这些服务虽专业水平较高,符合国家申报要求,但只局限于一个专业领域,缺乏实验室+临床+产品一体化运作,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国内CRO在标准程序操作、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及仪器设备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3 我国CRO的优势
3.1 患者绝对数目多
欧美各大新药公司经常会遇到自愿接受临床试验的患者人数不足的情况,Mc Kinse公司研究发现,大约80%的进度延迟的临床试验都是受限于无法招募到足够的患者。由于西方患者不愿接受新药试验,5个新药试验中就有3个被拖延。我国人口众多,患者绝对数目也比较多,较容易招募到受试者,这是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有利条件。
3.2 中药研发的优势
我国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物质基础,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很高。在中药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国外CRO由于文化差异和技术壁垒,短时期内不具备提供中药研发外包服务的能力,只有我国才具有发展中药CRO的条件。因此,中药研发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我国CRO在竞争中的突破口。
3.3 人力资源成本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聘请研发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和招募受试者的费用都较低,具有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据分析,在中国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要比在西方国家节约近30%的费用。
另外,我国的CRO对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方式比较熟悉,能够很好地了解制药企业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各种业务更容易开展。
4 结语
尽管我国CRO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众多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将其研发机构迁往中国,带给中国更多、更全面的研发外包单。此外,各国风险投资相时而动,不断增加对我国CRO的投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CRO的硬件建设。同时,由于国外经济低迷,大企业纷纷裁员,导致众多在海外的高科技人才返回中国。这些高知识海归人员的到来也大大充实了CRO的软件力量,同时将国外成熟的流程、管理带回国内,从软件上促进了我国CRO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EB/OL]..
[2]李中华.中国CRO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1):43-46.
[3]倪静云,卞鹰,王一涛.国内外CRO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4(4):198-200.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R282(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4-0123-03
中药材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是中药方剂和成药的原料,以其神奇的疗效为我国乃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所青睐。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药材生产产业化、规范化已成为共识,生产“真实、优质、可控、稳定”的中药材是繁荣当地经济的必然趋势。
1发展现状
11发展概况
中药材种植是中医药行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济南市是山东省中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人工种植中药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稳。200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2 400 hm2,10多个品种。品种少、档次低、效益差,也形成了种植零散、栽培管理粗放、产业链不完整的特点,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中药材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近年来,济南市近抓都市农业园区发展,远抓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努力探索发展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将中草药产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战略选择之一,在全市建设了四处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产业升级,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得到较快提升,比较效益明显,中药产业链逐步延伸,初步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2政策驱动
结合实际,济南市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引导,按照“围绕龙头、依托市场、发展品牌、突出特色、连片开发”思路建设产业基地,提高基地产业化组织程度,引导带动种植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在规划建设上,一是坚持“与资源特色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二是坚持“分批扶持、重点突破”;三是坚持“以企业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财政资金为导向”多元化投入。
13产业基地建设
济南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布局中药材生产,调整优化中药材生产结构,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化中药材生产,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是初步建成平阴县万亩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长清区马山镇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商河县殷巷镇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及章丘市相公庄镇金银花特色品牌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如章丘市相公庄镇金银花基地,核心区发展金银花面积达80 hm2,辐射带动周边发展面积近300 hm2。通过四大基地的示范带动,全市药材在地面积基本稳定在5 500 hm2以上,2010年突破6 700 hm2。
二是科学指导,多渠道优化品种。引进对全局影响大、带动性强、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产优质特色新品种,通过脱毒快繁等技术加以推广种植。筛选推广了栝楼、丹参、桔梗、远志、金银花等品种,引进瞿麦、射干、山茱萸、徐长卿等品种。平阴县孔村镇、长清马山特色品牌基地,核心区常年轮茬种植品种均达到60多种,分别辐射带动发展丹参、栝楼等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1 000 hm2。
三是选择种植经验丰富、技术实力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引导扶持,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对中药材种植的全过程推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了有效的检测体系,使基地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如济南禾宝中药材有限公司发展的核心示范基地面积达80 hm2以上,种植品种120多个,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上万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 000 hm2,被山东省评为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该公司成为集种植、科研、推广、饮片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推动中药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4科技支撑
围绕产业、依托基地,济南市创新实施“双三六”工程,在建设济南(平阴)万亩特色品牌基地过程中,规划建设了中药材科技示范培训中心,采取集聚人才、集约项目、集成技术措施,着力把示范培训中心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孵化的阵地、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农民学习观摩培训的平台。专门配备中药材技术指导专家,实施了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技术推广研究“双推计划”项目;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沼渣沼液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安排栝楼、远志等道地药材优质栽培田,布置丹参、桔梗高产攻关田;开展针对性配套栽培模式研究,创新实施了“远志与玫瑰间作”、“白芍与桔梗间作”、“白芍与白术间作”、“白芷与天南星间作”、“短蔓栝楼与玉米间作”等药药和药粮间作模式,效益同比单作增长30%左右;济南禾宝中药材有限公司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承担了“山东道地药材品种筛选及产业化研究”等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长清区马山镇在建设特色品牌基地的过程中,与山东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聘请教授长期驻扎基地,承建山东农业大学中药种质资源库,成为高校学生实践基地。
15加工产业发展
中药材企业的数量和实力,特别是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和财政增税的意义重大。济南市在制定中药材产业规划的同时,根据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需求,结合全市区域种植实际,实施了加工龙头企业驻地带动工程,以公司为龙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化模式,采取“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定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形式。以禾宝中药材公司、人和中药公司为龙头,带动平阴孔村、玫瑰、孝直等8个乡镇,形成万亩栝楼、远志、玫瑰、桔梗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宏济堂、利蒙制药为龙头,带动董家镇、柳埠镇万亩金银花、桔梗、白芍药材生产基地;以远洋中药公司为龙头,形成长清马山镇及周边乡镇万亩栝楼、丹参种植基地;以润华药业为龙头,形成章丘相公庄镇等乡镇300 hm2金银花、板蓝根中药材种植基地;以深蓝、迅达康等为龙头,发展300 hm2中药兽药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对接,使中药材加工拉动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形式落后
当前,全市中药材生产形式主要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发动适宜种植县区、乡镇层层落实,多以农民为主体、分散种植经营的方式为主。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由于缺乏配套先进生产技术,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使中药材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到阻碍,资源转化经济效益率偏低,进而挫伤种植积极性。
22技术力量薄弱
质量是中药材种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质量必须以技术为依托。虽然济南市针对产业基地发展实施了“双三六”提升工程,但面对庞大的种植区域,仍然存在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不仅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受阻,而且对科学种植及有效检测和控制带来不便,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此外,由于无节制采挖,有些中药材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稀有道地药材资源保存和驯化研究滞后,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23销售渠道不畅
在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人为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执行力不够,公司难以收购到原料,农户难以保证合同价格销售原料。销售渠道不畅与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不相适应,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中药材基地的发展。
3发展对策
31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员素质
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缺乏、生产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应适当提高待遇,调动现有技术人员积极性,稳定壮大中药材栽培、中药学、农学专业技术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实践水平。确保按GAP要求种植生产中药材,建立中药材质量检验标准体系,制备优质道地药材标准品,制定道地中药材地方标准和道地无公害中药材质量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质量检测和监管。
32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营销能力
首先要抓好中药材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及各药材市场的动态信息,科学判断生产品种和数量,避免盲目生产。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提高优质绿色药材和道地药材的知名度,增加市场认可度,拓宽销售渠道。再次,应加强生产企业销售队伍综合营销能力的培养。相关部门及企业还应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使济南市中药材产业能健康发展。
33加强品牌创新,提升中药质量
应围绕道地药材做中药产业发展的文章,将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列为主要产品,打造济南市道地药材的知名度,创新地方中药品牌。建立从生产到采收、贮藏、炮制、加工的质量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广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种植体系,用生物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为道地药材生产和经营建立基础。
34加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外延度
结合济南市农业整体规划,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统一,兼具基础性、融合性和创意性特征,把中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结合区位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引入旅游领域,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将中药材种植与园林建设相融合,建设立体的中药材主题公园,使之成为集中药材种植、观赏、养生、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休闲胜地。
二是将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与都市型农业园区相结合,形成四季常绿、长年有花的“百草园”;借助中药材科技示范培训中心所承载的功能,从品中药茶、尝药膳宴、体味中药文化着手建设人文景观园。
三是建立面向大众的中药材博览园,包括中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中药材会展中心、中药文化展示长廊、中药材饮片厂乃至中药材物流仓储区等。
参考文献:
[1]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114-116
[2]徐光文,谢贤荣陆川中药材发展对策初探[J]广西农学报,2003,6:25-28
[3]宋丽敏中药材搞间作套种有“套路”[J]中国农技推广,2011,2: 23-24
[关键词] 林下经济 模式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91-01
俗话所说的“十年树木”,就是说林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在当前形势下,粮油作物价格普遍上涨,而木材价格稳定,影响了农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北方平原地区,通过2003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民栽树的积极性高涨,林地面积在近几年迅速增加,改变了林木稀少的的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今年通过在群众中走访调查,有很多群众反映,栽树不如种植粮食作物收入高,农民不愿意在已经采伐的林地上重新栽种树木,这是一个危险信号,群众有了这个观念,就会严重的影响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已经优化的生态环境退后。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盘活林地资源,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林业发展的生态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禽林牧、林花林草、林粮林蔬、林药林菌等多种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因地制宜开发适合的种养殖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北方平原地区适宜的林下经济模式。
一、养殖业
近几年来,养殖业收益较好,林农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资源,实现养殖以及林业的双重发展。在林地里散养家常土鸡,散养鹅鸭、养殖火鸡鸵鸟等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园散养鸡鸭鹅等家禽,能够明显的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而且不用给果园单独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适的林地规划一片空地圈养生猪,养羊、养殖獭兔、甚至散养野生猪等等,有的还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养鱼,收益相当高。而家禽家畜的粪便又是林木生长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二、种植业
1.林花林草。林下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林下套种喜阴的园艺用花卉苗木前景广阔,喜阴的有蕨类 兰类 苦苣苔类 凤梨科 天南星科 竹芋科及 海棠科等。例如万年青、剑兰、 蝴蝶兰、 一叶兰、 玉簪、 海棠 、龟背竹、 鹅掌柴 、八角金盘、 散尾葵、橡皮树、红叶小檗等等。在林地套种草坪也非常好,适宜的草坪品种非常多,不一一例举。2、林粮林蔬 在林木种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与矮杆作物间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白菜、香瓜、土豆、草莓等。3、林药林菌 耐阴的药材品种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参、西洋参、灵芝、天麻、田七、黄连、金银花、枸杞、甘草、红景天、何首乌、薄荷、黄芪、党参、芍药等很多品种。林地栽植食用菌历史悠久,平菇、鸡腿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草菇都是适宜的林菌品种。
三、林业旅游
充分发挥林木丰茂、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乐” ,突出个性特色,以采摘、垂钓等休闲模式吸引各方游客来享受林地的中的农家乐趣。
总之,在发展林下经济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与规模, 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确保林下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使林下经济既是致富工程,也是生态保护工程,为农民增产增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文军,陈静. 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意义与模式探索[J]. 中国林业经济,2012,06:34-36.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01-3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中药注射剂(TCMI)的问世,改变了中药以口服给药为主的传统给药方式,突出了速效和高效的特点,为临床医生用药增加了更多的选择。近20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成为重要现代化热点方向之一。
主要有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2]。
1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分析
1.1开发现状及特点
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已达105种,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另外,还有作为西药申报和批准上市的植物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注射剂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中药注射剂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危害小、作用靶点多、疗效确切等独特优势;但中药注射剂也存在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落后无法与国际接轨等劣势。
而中药注射剂的出现为中药用于急症重症的治疗开辟了道路,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医中药“只能治疗慢性病”的传统认识[3]。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治疗疾病的特点,而且直接快速作用于病灶,具有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有些中药注射剂还可发挥定位药效,如消痔灵注射液可用于治疗痔疮;当归注射液可以穴位注射等。自1940年出现的最早的中药注射剂至今,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品种达1千多种,有资料报道的就达700余种。
1.2生产现状
经历了从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上世纪60、70年代,生产非常落后,从大锅煎煮,到反复醇沉、浓缩、过滤、配液甚至灌封都是手工操作。在配液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暴露的厂房中进行,谈不上GMP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GMP认证以来,注射剂的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管道化和自动化,高速离心、膜过滤、冷冻干燥等注射剂生产新技术已在中药注射剂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使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3质量标准
在1985年实施《药品管理法》以前,中药注射剂管理混乱,无标准。当时的检测方法是看性状、看有无热源反应和溶血反应[7]。
实施《药品管理法》以后,颁发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要求对化学成分基本清楚,以净药材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20%以上,静脉注射要达到25%以上;以有效部位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用可测成分要达到80%。
安全性试验:要求做一般药理学试验、大鼠和犬的长期毒性试验、溶血试验、过敏试验、肌肉、血管刺激试验等。
质量标准要求有:专属性鉴别,色泽、不溶性微粒、pH值、蛋白质、鞣质、重金属、砷盐、草酸盐、钾离子、树脂、炽灼残渣、异常毒性、溶血、刺激性、过敏等检查,含量测定等。
临床试验的要求:Ⅰ~Ⅲ期的临床试验,上市后要求进行Ⅳ期临床试验。
2000年8月颁发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1.4中药注射剂临床作用
50多年来,中药注射剂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快速发展,中药注射剂已成为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药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特色。急、重症疾病需要中药注射剂。注射途径明显优于其他途径,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者。
2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中药材和辅料存在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疗效存在的问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存在的问题[8]。
2.1质量问题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所含杂质较多、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等[4]。这主要是因为中药注射多为复方,成份复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有相当比例;一些大分子杂质,如鞣质、蛋白质、树脂、淀粉等难以完全去除,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色泽变深、混浊、沉淀等现象,影响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若进入血液就会引起不良反应。此外,药材的产地、采收时节、加工方法、炮制工艺、储藏保管等都对中药质量产生影响。
2.2中药注射剂临床主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涉及面宽,处方组成以复方居多,即便单方成分也很复杂,更何况单体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因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往往累及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如:①皮肤及附件损害。②过敏性反应。③呼吸系统损害。④发热。⑤心血管系统损害。⑥胃肠系统损害。⑦神经系统损害。⑧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泌尿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视觉损害及用药局部损害等。
中药注射剂发生频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就是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或有机质在人体内形成半抗原所致[1]。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就是药材中含有的鞣质未能除尽。鞣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多羟基芳香酸组成,进入人体后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的复合物,引起过敏反应。但有些注射剂的蛋白或有机质是有效活性成分,由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部分高敏体质的患者对这些活性成分也会出现过敏反应。如黄芪注射液中含有的蛋白质、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大分子具有完全抗原性,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
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有:注射剂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临床用药不当问题、合并用药问题、患者个人体质问题、其他因素如滴注速度、剂量等。
3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方向
中药注射剂系我国独创的现代化中药新剂型,其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有待完善、质量标准不够合理、临床疗效缺乏严格观察、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又处于产量大、研发势头强劲同时大量用于临床治疗的状态。因此,对其上市产品进行再评价迫在眉睫[5]。
3.1中药制剂新工艺的应用
粉针工艺本身并非新工艺,但用到中药注射剂中却是创新。随着双黄连粉针的问世,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就进入了新水平,它有效地解决了贮存中的稳定性问题。西药粉针主要是防止热敏性药物与水敏性药物的降解问题。前者多采用冷冻干燥法,后者一般用重结晶或喷雾干燥法。双黄连粉针的最初工艺是用喷雾干燥法,后来又采用了冷冻干燥法,两种方法相比较,以后者为佳,即冷冻干燥方法从分散度、溶解性、热原去除等方面优于喷雾干燥法,但是就双黄连粉针的前处理工艺中还是用水醇法,最好用微孔滤膜或超滤法再滤一遍就更圆满了。而在未来,中药粉针将逐步替代水针。中药粉针剂摆脱了水针剂所固有的缺陷,质量更稳定,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强。中药粉针不仅仅是剂型的改变,还包括对有效成分、杂质、毒性成分等的深入研究,以及工艺升级、质量提升等方面;由于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提高,粉针的药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中药粉针的成功案例很多,而可以改成粉针的注射剂也很多,粉针替代水针将是必然趋势。
3.2未来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前景
中药注射剂将是我国制药产业未来开拓国际市场颇具潜在优势的项目,甚至欧美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也投入到研发中药注射剂的热潮当中。
中药注射剂将集中应用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呼吸系统等领域。在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排名前十位的注射剂品种中,心脑血管占6席,抗肿瘤占3席,呼吸系统占1席。在排名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中,心脑血管用药品种达到5个,肿瘤用药品种达到4个,呼吸系统用药品种为1个;前10位品种的市场份额总额达到43.64%。化学药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如细菌变异等,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独特优势,中药注射剂的需求将加大。中药抗病毒注射液相比西药抗生素对于耐药菌的产生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避免了抗生素类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和对肾的损害等副作用。
中药注射剂在肿瘤、艾滋病等疑难杂症方面也具有独特作用,康莱特注射液和艾迪注射液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3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有待提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达百余种,这些中药注射剂有很多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家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前开发的品种,在1992年国家出台《中药注射剂研究指导原则》后批准的中药注射剂较少,这就给中药注射剂这一产业留下了诸多遗憾,也使其存在一些隐患[7]。而最新出台的《新药审批办法》中,对中药注射剂的要求有了提高,非常注重对物质基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要求可控单体成分要达到25%,有效部位控制要达到80%以上;二是对人体有害物质蛋白质、草酸盐、树脂、钾离子、重金属、砷盐、不溶性微粒进行严格的限量控制,并且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门槛的提高,使新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减少。
原有的百余种中药注射剂产品,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工艺相对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落后;原料质量的均一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比如对总成分的控制,除粉针剂外,现在生产和销售的中药注射剂没有一个将总成分即固形物纳入质量标准的。实验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同一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剂产品,其固形物差异巨大,最多的差5.5倍之多,而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注射剂产品,其固形物相差也达20%以上,这种情况下很难体现处方疗效。而且,中药注射剂对有效成分的控制指标也很少,有些甚至无含量指标。下面举“双黄连注射剂”予以说明。
在对有害物质控制方面,除中药粉针及少数新批准的中药注射剂对有害物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纳入质量标准外,其他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均不控制,这也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出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6]。如中药注射剂中的蛋白质,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可引起致敏,鞣质可引起红血球凝聚,重金属能造成蓄积毒性,树脂及草酸盐能产生脏器损伤,砷盐能产生神经毒性等等。因此,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中的杂质及有害物质含量,对减少不良反应意义重大。
中药注射剂产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彻底改变现状。首先,应大幅度提高质量标准,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总成分、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全方位控制,只有高标准的要求,才能带动制造工艺的进步。
其次,指纹图谱是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较为有效的手段,它的实施将带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全面进步。因此,在中药注射剂领域全面实施指纹图谱,势在必行。对于不能实施者,必须坚决取缔,以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药注射剂水平的提高。
4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实施案例
据悉,注射用双黄连即将成为我国首个采用指纹图谱控制产品质量的中药注射剂,那么,注射用双黄连指纹图谱是如何实施的呢?
注射用双黄连指纹图谱标准实施过程中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4.1指纹图谱标准的研究及方法建立
4.1.1原料指纹图谱标准的建立;金银花指纹图谱的研究;连翘指纹图谱的研究;黄芩指纹图谱的研究。
4.1.2提取物指纹图谱标准的建立;金银花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研究;连翘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研究;黄芩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研究。
4.1.3半成品指纹图谱标准的建立;成粉前药液指纹图谱的研究;成品指纹图谱标准的建立。
4.2实施指纹图谱控制质量应具备的条件
4.2.1原料基地的建立
为注射用双黄连粉针指纹图谱的实施,建立了所用原料金银花、连翘、黄芩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建设中,企业对品种、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水质都进行了严格评估,在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养护等管理环节均进行规范化高标准的控制,从而确保原料的稳定、可控,使成品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4.2.2仓储条件的保证
为确保投入原料的均一稳定,良好的仓储环境是必须具备的。为保证全年均衡生产,原料的仓储是关键,必须拥有恒温恒湿自动风循环仓库,确保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不发生改变。
4.2.3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稳定
注射用双黄连粉针生产工艺过程采用全流程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生产过程、公用工程、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监测和控制,工业电视和车间综合信息数据采集系统等。应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并能满足再扩充的要求。
现代高科技技术和系统的应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产品质量均一稳定,收率和合格率提高,并使管理工作信息化,确保指纹图谱标准的顺利实施。
4.3生产过程中指纹图谱控制质量的实施
经过对注射用双黄连指纹图谱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也就初步完成了实施指纹图谱应具备的技术准备和生产条件。
5对中药注射剂的几点建议
(1)新注射剂的开发必须有充分的立题依据,要重点研发中医急诊用药,重大疾病用药,不宜口服给药患者的用药,注射给药要明显优于其他途径的给药,定向、定位给药的制剂。
(2)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研究。
(3)加强制备工艺研究和工艺过程的控制。
(4)加强质量标准研究,有效提高质量的可控性。
(5)加强安全性试验和毒理学研究。
(6)加强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7)加强上市后的再评价,淘汰疗效和安全性差的注射剂品种。
(8)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1] 李丽,刘日升.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04,
13(3):61-62.
[2] 杨文昌,李素民,樊德厚,等.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方法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5):225-225.
[3] 赵永新,徐乃焕,吴碧桃.常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针剂的配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9):550-551.
[4] 张建英,祁丕东,杨平.中药注射剂致过敏反应初探[J].临床药学,2002,11(2):64.
[5] 王苏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专家呼吁开展再评价[N].健康报,2006,-2-3.
[6] 杨晓.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