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第1篇

摘 要: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礼仪是体现个人素质的形式,礼仪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对礼仪的重视不可小觑。然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情况反应了现代中国社会对礼仪有一些误解,造成误会甚至隔阂,我们应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不必要的尴尬。

关键词:礼仪;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原本的礼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同化,但普及的程度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很多尴尬和误会。但礼仪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很难有定论。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只要内心真诚,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对方都可以感受到。因礼仪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礼仪有所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各自礼仪所体现的文化有根本的不同。文化差异也造就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是增进大家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古语“民以食为天”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饮食的重视。很多社会交往是在饭桌上进行,例如很多商业洽谈、政治交往都已高档宴会作为场所促进双方事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大家喜欢高谈论阔,说话声音比较大,营造热闹的气氛,显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餐桌冷冷清清,少言寡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彼此不太熟悉的朋友才会交流比较少。餐桌文化中也少不了酒文化,宴会的主人一般通过劝酒、多喝酒的方式以体现自己对客人的热情。

但与中国文化有很大不同的西方文化来说,餐桌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文化中讲究就餐的环境,以安静,干净为最重要的就餐环境因素。就餐中低声交谈体现自己的高雅,饮酒时多以红酒为主,不讲究劝酒,讲究自身就餐的舒适度,并且西方文化中就餐时比较避讳谈论工作,多以朋友的身份聊天,品酒,享受生活。

这种餐饮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运用的不好就会造成误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要多多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礼仪,禁忌避讳,当然也不必完全按照对方国家文化传统进行,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不忌讳学习对方文化礼仪并遵循,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并不可能完全避免,差异的程度也深浅不一,解决的方法应是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礼仪,体现自己对对方的尊重。

(二)礼仪受到不同国家历史宗教因素的影响

礼仪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宗教影响,历史影响,这些无疑都是和本国社会历史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宗教的不同导致很多礼仪是不在本国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因为不了解这些禁忌而犯下了错误,就会影响交际交往,也就达不到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了。

例如在泰国,因为人人信奉佛教,认为头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泰国,是不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头部,但在我国,摸摸孩子的头表示疼爱喜欢的含义,这与泰国礼仪就有了冲突。

穆斯林国家,因为信奉伊斯兰教,教义之别避讳男女有身体接触,并且对女性有很多的限制。这对于美国等开放的国家地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对人权的侵犯。此外,猪肉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食物,饮酒也是禁忌。所以如果去穆斯林国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宗教文化以及同步的礼仪文化,不要触碰对方的底线。

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对隐私的定义范围比较广,例如工资、婚姻、年龄、工作等,如若问道其隐私,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侵犯。但在中国社会不同,朋友见面问的越详细表示对其越关心,并不存在侵犯其隐私的含义。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礼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中国文化中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所以避讳4。手机号码、车牌号码、楼层等都避免使用“4”。

韩国人日本人见面都要鞠躬以示尊敬,鞠躬的弧度越大表示对客人越尊敬,如果对方向你鞠躬而你没有回应的话被看做对对方极大的不尊重和藐视。韩国人的酒文化也相当浓烈,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小辈面对长辈喝酒是一定药侧身饮酒以示尊敬。这种礼仪文化并不是现当代才产生的礼仪,而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也是对方国家最典型最标准的礼仪。

对于中国文化中最令西方国家把握不住的是长幼尊卑的称谓问题。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称呼分化的非常详细,通常英文中一个单词可以对应中文的很多称谓。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平等,所以喜欢直呼其名,多以“先生”“太太”作为称谓,比较笼统。但是中文用称谓来显示不同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区别彼此的关系。如果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被看做是最大的不敬,甚至在给晚辈起名字的时候都要避讳长辈所使用的字。

这些礼仪的差异我们还是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尤其是因为宗教、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礼仪,是不可能被轻易打破和更改的。在做到了解对方礼仪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回应对方的礼仪。

(三)我国礼仪之退化

我国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国民素质也显著提升,但与我国日益繁荣的经济相比我们的礼仪却在退步。我们时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这样那样不文明行为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出现在国外报纸新闻的头条,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个以崇尚礼仪而文明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为之汗颜。

我们经常忽略的体育礼仪是近几年才被重视起来,在竞技场内其实也有很多的礼仪需要我们去遵守。在08年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在最后一局中一举拿下高分,现场观众欢欣鼓舞,大声喧哗,但是比赛并没有结束,观众的吵闹影响了后面的选手发挥。体育礼仪承载着体育精神,我们不应只为本国选手加油助威,应看到每个选手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再如现在流行的高尔夫球网球运动,都属于绅士运动,对运动时所着服饰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能穿着简单随意的衣服,而是要穿带领子的运动服,不可穿拖鞋、皮鞋入场。观赛时要保持安静,不可随意喝彩,更不允许喝倒彩。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对着装方面没有西方国家讲究,直到近几年才看到高档酒店门口会竖立“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牌子。夏天经常看到有些男士赤膊上阵,背心拖鞋就随意出入公共场所。或者可以看到有些女士穿着皮裙或穿着过于暴露等这些在国际礼仪中被视为不体面的穿着出现在公共场合。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在某些特别正式的晚会现场,也可以看到我国观众着装随意随便,坐姿懒散,这些在国际礼仪中都是特别忌讳的。但看一下国外颁奖典礼或晚会的台下观众一般都坐姿笔挺端正,女士着装端庄,男士着装正式,对晚会很重视,体现了自己对晚会准备人员的尊重。

总论

礼仪存在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文明程度和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目前出现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礼仪缺乏重视、对礼仪缺乏了解所造成的。首先我们应提高国民对礼仪的重视,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其次应多了解与自己接触的环境不同的礼仪,尊重差异。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就可以代表我们对不同文化所体现出的礼仪的态度。我们遵守礼仪尊重文化的最核心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礼仪是传递真诚的桥梁,我们通过礼仪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传递给对方,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友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建红.论礼仪的本质及其修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8.03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英习语 国俗语义 翻译

1.引言。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富有表达力的因素。习语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但习语的上述优点也正是理解和翻译习语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英使用者想要了解彼此习语的欲望越来越强。为了更好实现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作者在本文中将着重研究汉英语言中富含文化特色的习语。尽管此前也有许多学者也就此方面问题进行过研究讨论,但遗憾的是许多学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制在了语言学的范围内。事实上,习语的研究,特别就其翻译而言,既要考虑语言的转换,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本文研究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本文从王德春教授提出的国俗语义学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对汉英习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汉英两种语言有的富含文化的不同类型的习语,证明离开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不同民族的习语是很困难的。即使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汉英习语翻译后的文化对等程度也是不同的。习语的翻译策略也一直是学者们多年来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以达到从国俗语义视角研究汉英习语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习语翻译中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的效果。

2.什么是国俗语义。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吴友富1998)。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及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词义的不同,这是国俗语义学的基本特征。国俗语义词是国俗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习语作为典型的国俗语义词语极具民族特色。当人们,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人们想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只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不同文化的转换和交流。

3.富含国俗语义的汉英习语。

单从字面意思是很难理解习语的,对其国俗语义的了解可以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习语的意思。

3.1汉语中的习语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文学作品中,有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但都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特有的国俗文化的结晶。

3.1.1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也体现在汉语习语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A wrongdoer may become a man of virtue once he does good

3.1.2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自然有很多来自于农业的习语。

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agriculture is the root to other businesses; and food is the root to human

3.1.3当今,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越来越爱讨论的一个问题了,好的身体状况与良好的饮食是分不开的,以下是一些关于健康和食物的习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eating radish in winter and ginger in summer will make you be away from doctors

3.1.4含有中国标志性建筑物的习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hero

3.1.5源自我国经典著作的习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Dream of Red Mansions)

3.2在对英语习语的调查中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是重要的来源。此外,大量的习语还来自于古代神话、历史、风俗、习惯用法并广为使用。

3.2.1源自历史的习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people could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solve the same problem. (When Ancient Rome governed Europe, they had built road network 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each could get to Rome.)

3.2.2源自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习语。

Pandora’s Box――the root causes of disaster(Pandora brought disaster to human)

3.2.3小麦是西方人的主要弄产物,他们主食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由此而得来很多习语。

bread and circuses――food and entertainment

3.2.4由特殊名字得来的习语。

Uncle Sam――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山姆大叔)

3.2.5源自文学作品的习语。

one’s pound of flesh――legal but unreasonable remark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从以上汉英习语我们可以更加体会了解国俗语义对习语理解的重要性。没有国俗语义做基础,准确理解和翻译习语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汉英两语言使用者的地域差别、风俗、宗教差别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也极易导致习语使用过程中国俗语义信息的缺失。再如中国人在盖房子或者办丧事时,大都要看风水、算日子;而西方人通常不会觉得此类事情和风水有什么关系,大多去世者只是被安葬在教堂墓地就可以了;另外中国人在办喜事的时候大多要选一些“双数”的日子,而西方人无论单数双数皆可,只要避开“13”这个他们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就可以了。

4.汉英习语中国俗语义的翻译。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习语,只有国俗语义是不够的,掌握一些汉英翻译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求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对于“对等”这个概念很多学者都曾提及,奈达(1986)在他的著作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也表示要形式和功能的对等都要注意到,他提出要使目的语能够最自然的和源语对等。但其实要达到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实的双语言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译者的立场也不能动摇、不能忽视。做好汉英习语的翻译 不仅能够使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信息,还能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掌握适当的汉英习语翻译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4.1归化、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近些年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两种翻译方法。其中奈达的归化论和韦努蒂的异化论最具代表性。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翻译策略,归化能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源语中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却容易掩盖源语的特色文化;异化则强调原汁原味地传递源语文化特色,却容易令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利弊。

4.2其他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

4.2.1取代。

体壮如牛――as healthy as a horse

4.2.2意译。

解铃还须系铃人――It is better for the doer to undo what he has done

4.2.3直译。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4.2.4增减法。

借香献佛――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 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inexhaustible.

5.总结。

总之,在当今社会,一种文化已经难以满足本民族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融合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了。以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的翻译方法,旨在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容易。同时也发现单独地使用归化或者异化是不可行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灵活的适用才能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消除文化障碍的作用。文中列举的富含国俗语义的汉英习语以及翻译方法,希望对语言学习者在翻译汉英习语时有帮助,争取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更轻松、快捷地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

参考文献:

[1]Li, Yunxing.(2000). Cultural factors in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A].In Guo,Jianzhong.(eds.).Culture and Translation [C].Beijing: 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Corporation.(李运兴,2000,交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载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胡文仲.(2004). 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2003). 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第3篇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 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 , 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第4篇

国家汉办2007 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文化与交际”进入国际汉语教师五大标准模块,中华才艺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势必将会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现在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课时不足,课程内容单一,师资力量有限。

秉承“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我校在近几次大规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大量缩减了课时。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才艺课程已经缩减到24学时。很显然,极其有限的学时,不够理想的授课时间无法让学生只通过课上时间将中华才艺技能进行较大的提升。除此之外,此课程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材与课程大纲,我校的做法是将此课程进行模块设计,模块的设定主要依据对我校留学生才艺需求的调查结果以及教师的基本判断。因此我校的中华才艺课程目前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有的内容过难,学生无法在极其有限的学习实践中获取技能。另外,中华才艺课程对师资的需求比较高,学校很难进行师资储备,因此我校主要是按照板块由具有某方面才艺特长或从事过某项工作的自有教师共同承担,这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师资的问题,但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且不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授课情况并不够理想。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对此课程进行科学地设计。

一、课程设置

尽管目前各校留学生数量不同,来源不一,但是都有着对于中华文化体验之需求,鉴于目前汉教专业的中华才艺课程没有成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和参考,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生培养方向、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点以及中华文化的代表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

我校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对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汉语教学培养学生,总结历年来的中华才艺教学,结合培养目标,依据24学时的课时要求,我们认为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太极拳、剪纸、京剧、书法等。

由于功夫电影在过去几十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有对于太极拳的体验要求。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的一个类别,它还具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太极拳对于留学生来讲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也是留学生们首选的文化体验项目。剪纸艺术是在我国影响力很大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留学生们对于凭借剪刀等简单工具即可创作出一副生动的艺术品的剪纸工艺非常惊奇。而剪纸中代表的文化意味也让学生们无限回味,如喜字、福字、鱼跃龙门等。因此剪纸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能够让留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丰富的中华民俗文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唱腔发音很有特色,服装精美,京剧脸谱很独特,这些都成了吸引留学生的重要特点。书法是汉语书写工具的艺术表现,深得留学生的赞赏,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一笔一划,结构安排,无处不是艺术。书法能够使留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体会中国文化。

二、课程设计(以太极拳模块为例)

目前中国才艺课程的开始一般都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来进行,对于我校的24课时的课程设计3个模块比较合理,因此以下采用其中一个模块来说明中国才艺课程的课程设计。

太极拳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武术项目,因此虽然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对此已有涉猎,但是非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的8个学时里面真正抓住太极拳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太极拳非常专业,因此教学内容需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喜闻乐见的,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如“杨氏24式”,动作较为简单,而且动作衔接难度不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教学方法

中华才艺课程属于技能型课程,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辅以视听法、模仿法、情景法等。

(三)教学设计

太极拳模块共设8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共分四次课进行讲授。

汉语国际教育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函电;项目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23-01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技能课,此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易往来信函的行文结构、外贸专业词汇等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商务英语函电写作及处理技能。因此,该课程应充分体现和发挥高职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对往来商务信函的实际业务处理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商务英语函电》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初,通常感觉力不从心。而传统的《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模式却因为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相关的单词与语句,机械训练而遏制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的欲望与机会,就更谈不上学生潜力的开掘及应急情景(如修改信用证、更换发船日期等)处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以求实现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一、 项目教学法内涵及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基于项目教学法构建实训课程,能够将学生枯燥的学习课程转换为生动的实践活动、创造性活动,体验解决工作任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平台很少、通过校企合作体验一线平台的机会更少之又少的情况下,构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子商务实训课程,能够很好解决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训强度不足的问题,并确保实训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零距离对接。

二、《商务英语函电》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

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二)项目教学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将教学内容分配成六个项目,即寻找客户、价格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货款支付及其后续管理。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完成这六个项目就等于做完一笔业务。在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的贸易公司,并落实每个学生在公司中的角色,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相关项目的资料,在课上首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完成之后,各组分别选派一个代表将成果以PPT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进行评议,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教师适时地将正确形式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并提出相应建议,总结出完成此类信函所需要的术语及其相应理论知识,然后再布置一个类似的任务,学生反复几次之后,会牢固地记住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其运用能力与综合业务素质,如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 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实践水平。在整个函电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的核心价值,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