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整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赣州市各大高校校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园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校师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对所在地区及邻近城市的多个高校园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园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为检验和l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关键词】中学 教学资源 整合内容
所谓体育教学资源就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来源和保障,它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校内外的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笔者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1.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是狭义的,是指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人们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1 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否,情感如何,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很大。因此,国家、市级教育部门在出台有关法规、条例的同时,对基层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估,更新领导观念,提高认识,让有关领导从心里对学校体育工作予以重视。同时,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力求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1.2 学校教师。这里不仅仅指体育教师,同时还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员工。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文化修养和合作态度,决定着全面育人这出“戏”是否精彩。
1.3 在校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保证。
1.4 学生家长。学校虽然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它毕竟是有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与帮助等,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实践告诉我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交流,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5 其他人士。包括教研人员的指导;他校教师的献课、支教;企业老板的赞助等等。
2.物力资源。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我们这里所说的物力资源是指对体育教育教学有影响的各种硬件设施,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等。按其“地域”和“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里的各种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校外资源包括其他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场馆及设施等等。
2.2 配送资源和自购资源。配送资源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分配的各种教学器材、设施,以及其他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热心支助、赠送的教学器材与设施等;自购资源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所需而购置的各种体育器材及添置的有关设施。
2.3 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所谓集体资源,是指学校、班级、团队等开发、购置的物质财富。如:体育设施、器材、校本教材等;个体资源是指教师、学生等自己(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如:自己购买所喜爱的运动器材、购置或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等等。
2.4 自制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师自制教具,以及改造利用废、旧器材和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制教具、扩充和平整场地等等。
3.财力资源。财力,就是经济力量(多指资金)。我们把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全部资金,称为财力资源,它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财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划拨经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区(县)有关部门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标准每年下拨一定的体育专项经费。此经费虽少,但能定额、定期下拨,较有保障。当然,由于这个标准是在二十年前制定的,物价己涨数倍,仅靠这点经费是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
3.2 学校投入。指除了国家下拨的体育经费外,学校从自由资金中列支的体育经费。目前,全国实施义务教育,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学经费十分短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将会力不从心。
3.3 争取资金。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向上级部门、对口支援单位等争取体育专项经费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物力匮乏的重要渠道。据悉,我区部分学校扩建场地、购置的大件体育器材都是通过此途径解决的。当然,像比邻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等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多形式地寻求他们的资助。如:他们开展各项活动时,学校给予人员、技术、场地、器材等全方位的支持,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的朋友,争取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资助。
3.4 学生自筹。学校(年级组等)通过成立某种组织(协会、俱乐部)等,学生自愿出资购买器材、添置设置,参加组织活动。
4.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包涵软件(意识)和硬件(物质)两个方面内容:
4.1 软件(意识)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既包括教育政策、法规,也包括专门的体育政策、法规。如:体育课成绩计入初中升学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上级有关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文件、指示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运动会、单项赛事、体育活动等;体育规则、技术标准和健康指标等。体育健康知识。它既包括体育技术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趣文轶事。如:中外著名运动员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等等。
4.2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社区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少年宫的体育场地、设施等,一切能为学校所用的社会资源。
关键词:实践 教学 思政课 资源利用 整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7-02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的实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结构。多年来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人生态度的树立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即进行理论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而各专业课才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思政课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狭义化了。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与社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既注重思想修养教育又强调能力锻炼,时代性、开放性都很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显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要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子。
可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13年11月,专门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把教材编好、队伍建好、课程讲好。他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按照“一好加三好”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我们对中央精神要全面深刻领会,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方针不动摇,避免出现不重视实践教学或过分强调实践教学两种错误倾向,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岗位社会人的任务,其中实践教学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相密切联系,才会有生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平台,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既强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实现释疑解惑、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并转化为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方面面实践教学资源的处理与使用,解决之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并积极开发潜在资源,将其有效整合,使科学理论付诸实践。
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它是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修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思政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部分学校在政策与保障措施方面不很到位,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效果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出来,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社会效率优先的目标。有人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较虚,只不过是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规定,应付一下算了,而实践教学环节都会涉及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多的人力投入,也是消极对待,很少开展甚至干脆就不开展。尽管教学大纲里有要求,但事实上具体操作不规范、落实不彻底,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措施保证,不少都是实践课挤占理论课时,并未走出课堂,实践课落得有名无实。同时,具有共性问题的是受限于实践教学主体单一。往往只是任课老师单枪独马、单兵作战,即使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心,也没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比较庞杂的实践教学活动只凭任课老师一人进行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利用不充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效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切内外部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其中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归为硬件资源,人力和信息资源可以归为软件资源。根据资源所处地域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实践教学资源数量多寡质量良莠以及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硬件资源方面,多数高校建立有一些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络等。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惯于传统模式,怕麻烦,不能灵活掌握熟练运用教学硬件设备,对实践基地的利用也不理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软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因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也具有鲜明的特性,对兼职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教学经验需要长期实践积累,而部分兼职教师在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内容等环节并不熟悉,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此项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要使上述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与整合,需要从建立“一个体系,三个机制”的路径着手:
“一个体系”是指建立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工作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所需的政策和经费保障,使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可以成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其他相关教学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及专家组成全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思政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各院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思政部教师与院系辅导员联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具体负责指导管理本院系班级学生思政课程实践活动。
“三个机制”是指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首先,是建立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部是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检查、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审核经费使用情况,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核报工作量等;教研室为本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具体负责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织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此外,校党宣、教务、学生、团、招就等部门和各院系,这些都是承担大思政职能的单位,尽管各自分工侧重不同,但同样都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修养任务。目前这些部门相互联系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深化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展开。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部门,党委宣传部负责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政治导向,协助做好宣传工作;教务处是统筹全校教学工作的枢纽,不仅审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中起重要作用,还负责核发专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检查、督导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各教学系党团总支在组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心理咨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积极协商、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学生实践课程考核部分的成绩评分与鉴定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统筹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是文化的圣地,精神的殿堂,也集聚了大量广博的人才,这些不可多得的现有宝贵资源本身就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广泛吸收借鉴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资源,为我所用。“引进来”就是根据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请来一些模范人物、优秀的校友、杰出的企业家、知名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士,为广大学生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报告或召开座谈交流会。既可以丰富充实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直接生动地树立身边榜样来激励青年学生,受众面广,费用不多。“走出去”就是引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行走广阔天地,到农村、工厂、社区、部队参观学习考察,了解体察国情民情;到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由于学生人数多,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由思政课教师统一带队、统一组织,可以由思政部和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分散灵活进行。再次,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教师是思政课建设的灵魂,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合格的过硬的教学队伍。由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人员、辅导员老师等共同组成。当前本科高校思政课共有五门课程,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原理(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各门课内容既相独立又相关联,虽然按照规定每门课程都有实践课时,如果分别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时间、师资、经费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将各课程的教师统筹安排,相互协作配合开展。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学分、时间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组成。课堂实践一般由任课教师安排组织。而其他实践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仅靠任课教师一己之力无法承担,需要众多的老师协助配合,负责安全、纪律、交通等事务。在这方面,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这是他们的强项。唯有如此,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之外人才济济,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政教育的资源,他们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也蕴藏着深厚的育人力量,应当重视这支队伍,借助他们开展实践教学。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编号:2015JGSZ006)和2015年太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整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远英,王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点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 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思想研究,2006(5)
[3] 刘芬.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关键词:汽车专业;教学资源;整合
引言
职业教育中的汽车专业具有以下特点:①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跟不上急剧增加的需求量。②汽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教材、教具和实验设施不可能及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③汽车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本本教学不利于教师汽车教学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发展。④由于地方经济的差异,各地汽车专业教学的发展很不均衡,很多地方急需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物力、财力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人力。较好的优化了人力资源后,才能去更好的整合其他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1.1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首先,普及教学新技术扩大了教学容量,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特别是汽车知识。每年大量新型汽车层出不穷,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除书本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果光凭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枝粉笔一张嘴巴已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知识量的教学;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型和实物在贮存、携带和使用上存在很多不便,且难以实现动态工作仿真,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准备使教师付出了大量重复备课劳动,使教师难以腾出时间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使教师难以自我提高。此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在授课方式上“双师型”教师可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教学等灵活的方法,使教学环境职业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凡是能在现场组织教学的,绝不在教室讲,我们有汽车实验室,合作企业,驾校等,例如在讲变速器总成时,有挂图,有实物,也有透明演示教具,让它们各尽所能,在该起作用的时候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这种方式在减少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下厂锻炼是职业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亲临生产一线,才能把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2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汽车维修工的需要为目,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护,汽车修理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较强的汽车总成折装能力;一般总的修理、维护能力,一般全车线路铺排,以能维修汽车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强调实践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训作用。调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顺序,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渗透于各个环节。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是先学基础再进行实践练习。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变传统的“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的教学顺序为“实践认知一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一再实践”的顺序,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方针。注重“创业”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满足社会需要。
二、物力资源的整合
2.1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开放型、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汽车专业设备更新快,价格高等缺点,避免主要车型实训设备的重复建设。主要可以承担以下任务:一是对各类院校实训提供平台;二是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实训提供平台;三是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四是为复转军人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五是为大学毕业生岗前实训提供平台;六是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供平台等。与此同时,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工作。
2.2应用工学模式教学工学模式教学在思想层面上,体现了一种注重实践与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机制层面上,它是一种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模式层面上,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调、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既能解决一部分实训教学,又可以让汽车专业人才顺利地与企业进行零对接。
三、财力资源的整合
3.1政府主导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增取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汽车专业,就投资回报而言,相比于其他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或者说教育投资的收益较高,事实上汽车行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也是最高的。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30%至40%。这也就是说,剔除性别、工作经验、地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就业者每多受一年教育将来就可多增加30%至40%的收入,可以拉动内需,振兴经济。另外,把政府达到报废年限的汽车捐赠给学校,给汽车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和练习试验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学校财政支出,并且能够实现资源再利用。:
3.2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办学是对公办学校有益的补充。企业冠名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还能让学生早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并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明确了各方职责,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做到了学生定心、家长放心、企业省心,上级满意。学生通过“定位教育”模式的教育,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学校承诺的“保证就业”,改变为学生凭自己的能力真正实现“无忧就业”。民办学校的加入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富有活力,作为对公办学校的补充,可以缓解社会上一部分汽车技术服务的需求矛盾,对社会、对市、区的汽车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汽车教学资源的不同组合,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汽车专业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完成推动社会汽车行业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巩利平.办好高职教育中汽车专业的几点设想[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5卷,第4期,总第20期:69-70.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音乐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28-2
高中的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而优秀的精神品格,从而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主要途径。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高中音乐课只是一门辅助的课程,是为学生在学习主干课程之余调节情绪的。音乐课堂上只要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在音乐课上放放音乐或由学生展示通俗歌喉,仅此而已。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当前的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统一规划,使其遵循统一的开发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增强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共享性。本文认为可以从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整合,有效开发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资源。
一、积极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以资源为支撑,要想高中音乐教学出彩,必须要对现有的潜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可以说,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是高中音乐教学得以深入的保证。实际上,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教学的资源不仅仅限于教材,更加广阔的资源就在我们生活中。
(一)整合媒体教育资源
媒体教育资源主要指在社会中各种媒体里能够传播的资源。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书刊、报纸、音响、音像等。阅读可以使人告别心灵的孤独,体味一种独特的快乐。现代传媒业的发达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幸事,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电视,可以介绍一些好的节目,观看后在课堂上讨论。比如一些经典节目《每日一歌》、《每周一曲》、《星光舞台》等中的歌曲;或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等等。教师在选择这些资源之时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相比较初中生,高中生已逐渐形成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等方面。因此,媒体教育资源只有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时才有价值。教学中,教师在不伤害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分析、欣赏相关音乐资源,使学生逐步认识、体验音乐作品的美、丑,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少年宫的教师等)、杜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杜区文化艺术场馆、农村民俗活动等。比如在淮安市耳闻乐见的农村婚礼的吹打音乐、老年秧歌舞音乐等都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也是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与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博物馆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教师通过紧密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音乐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整合高中学生资源
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便是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教学的主体之一,也是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生理、心理的发展正趋于成熟完善,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强,悄感丰富,还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愿望,如果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整合,其学生的热情必然高涨,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以作品《梁祝》为例,整合利用学生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个别学生促进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整合交流。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能拉小提琴。经过两周的准备,她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奏了爱情主题、副部主题,这个效果比听世界一流乐队的演奏好。因为现场的演奏与学生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亲近、亲切感,演奏学生的表情、身体语言、情感投入都使同学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次,在激发、整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展开研究型的学习,如一个小组着重对梁祝的传说及社会意义的研究,另一个小组研究本题材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越剧,还有一个小组研究作曲家、创作背景等,有些小组负责场景的布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采访本地剧团,还有更多的学生上网。实践证明,采取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掌握学习方法。
二、相互学习,整合师资队伍
要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水平,关键还是在于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多方面的途径,对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引导建立教师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都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针对单位教师的一些做法。想要提高整个学校乃至地区的音乐教学水平,必须要引导教师互相学习,整合音乐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为年轻教师提供机会,可以经常地听课、访问,学习老教育家、老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习班、研讨会的形式,交流心得,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努力读书,大胆实践,虚心学习,注意总结。在演唱、演奏能力上,教师要坚持练习,稳定地增强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反思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事间的经验交流对于促进教师的反思是十分有益的,同事之间还可相互交换问题,引发彼此的思考,从而促成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三、互动开放,整合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诚然,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基本知识。其中,学生对音符的认知、乐器的操作等不能自发产生,只有依靠灌输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灌输是必须和必要的。灌输并不能成为音乐教学的唯一方式。高中生的音乐认知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其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其音乐感知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此,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应该将高中音乐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进行社会实践
即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淮安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调查》这一课题,学生们“从长辈处口传心授、拜访邻居、社区老人”等这类活动中可以了解到柳琴戏、江苏梆子戏、柳子戏、泗州戏和淮海戏、清淮小曲、海州牌子曲等,一方面增长了音乐知识,扩展了课程资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二)文献资料研究
如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课题《中外弦乐器的初步比较与研究》,学生们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资料。如到图书馆查资料,购买磁带、CD或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些活动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的探究方式,也是一种较为简捷的探究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得课程资源得到扩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堂探讨研究
学生们将自己对于音乐知识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解说、介绍,甚至辩论,其特点是互动的,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可以是以个人方式提出观点,也可以是以几个人的合作方式、小组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哈睿.面向课堂教学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