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将达到 1:1,成为全国第一大产业。基于这一发展趋势,食品行业将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何使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困扰着我们。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专业人才,科学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亟需培养大量的高、中、低人才,而在人才竞争中,应用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作是首选要素之一,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根据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对食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迅猛增加。高等院校中的轻工、农林、理工、经贸以及综合性院校,几乎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别的需求会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内需求不断扩张,为新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需求空间。在食品行业未来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拥有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基本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把握,而且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食品工业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产值比例大。食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够吃苦耐劳,听从指挥,兢兢业业工作。
(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食品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4)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5)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内在要求。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实验性实训、生产性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环节:实验性实训主要在实验室和实训室进行,通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规定的若干“课程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生产性实训则在高仿真的生产车间或试产车间进行,学生需以某种程度上的准员工身份参与完成有关“企业项目”的产品生产或研发任务,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认识实习是学生进入企业,到生产、管理现场进行观摩、交流或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工作,从而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为就业做准备。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措施
4.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和具体要求进行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属于最基础大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基本训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有近40门,且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 实验课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多数实验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实验,甚至有个别实验在不同课程里重复的现象。实验课教学方法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在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原则,于2014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总时数,压缩了理论课学时数,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优化更新了实验课程,统一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主要设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学实验、食品安全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实验等,且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开了一批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如:《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焙烤食品工艺》、《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食品生物技术》等,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为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4.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该专业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如:雨润畜产品加工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华盛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汇源果汁陕西分公司、陕西咸阳市酿造厂、庆阳市瑞丰面粉厂等。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为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学生每学期利用2周时间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基地观摩、车间亲手操作等实习工作,提前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接触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认识和了解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方法,领略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就业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也为在企业中聘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使用中,增强了对学校培养质量的直观认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岗位。
教学实习基地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重要、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发展校办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路子:①利用学校人力、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②通过教学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产品”。教师和学生有条件不断进行实践,共同研发新产品,为解决办学经费来源问题开辟了多种渠道,并挖掘了内部潜力。
4.3 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是缩短学生在心理素质、社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能方面与企业的差距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从第六学期开始主要在寒暑假和第八学期进行,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在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师傅,与本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技能指导及考核工作。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真实习实训,完成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员工和学员双重身份,学生不仅提高了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更加强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顶岗实习也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完善,做到校企育人相结合,校企环境相结合,校企资源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需要“零的对接”。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由于资金、人力及教学观念的不同,在实施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阻力,需要大胆探索,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福,边立云.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18―20
[2]李书国,陈辉,李雪梅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2,74(4):30―32
[3]郭元新,李先保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0,(12):108―110
[4]陈鸣,刘淑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 学理论. 2009(15)
[5]刘学文.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创新性实验项目 特色分析 问题分析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性本科人才的培养,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60所“211”工程学校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我校“质量立校工程”的实施,2007年5月浙江海洋学院开展首批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指南收集和申报工作,至2011年12月底,我校的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立项数已有304项。本文主要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特色进行分析,结合笔者指导多届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切身体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效地开展。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特色
1.1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为主
2007~2011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共立项39个,占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12.83%,其中水产品加工、保鲜及检测类项目29项,其它研究内容10项,分别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总数的74.36%和25.64%。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海洋特色明显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拥有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省级重点学科,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立项项目也反映出我校浓郁的海洋办学特色。
1.2偏重新产品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在立项的29个水产品相关项目研究内容中,涉及新产品研制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的项目最多,共有17项,而基础研究方面的项目仅有4项,而非水产品类立项的10个项目中也有5项是新型产品开发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项目,说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方面的研究兴趣浓厚。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申报项目时大多数为大学二年级,因为项目申请者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学习,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程度不高,所以专业知识不广泛、不深入,也决定了学生申报基础性研究方面的项目数偏少。
1.3研究内容与地方水产加工企业需要紧密联系
浙江海洋学院地处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的舟山市,附近海域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所以水产加工企业众多。在大学生创新性项目选题时,低年级学生因为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所以选题范围窄,创新性不强,立项成功率低。因此很多学生选择教师指导选题方式以便提高立项几率。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与当地水产加工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教师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指导选题主要是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和教师自身科研项目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题目。近几年由于水产加工原料成本提高和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舟山市水产加工业的利润率低于5%,水产品精深加工是打破传统的水产加工薄利局面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关注度增强以及出口水产食品检测技术门槛提高均决定了水产加工企业两大未来发展趋势: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和增强食品安全性。从我校2007~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立项的29个水产类项目来看,如:腌制亚硝胺抑制剂、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鱼油中重金属去除技术、虾下脚料综合开发利用、传统加工食品泥螺、蟹糊等微生物指标控制等26个项目(占89.66%),充分体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与地方水产加工企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更好地诠释了高校在地方服务方面的职责。
2.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经过5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虽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2.1缺少持之以恒的创新性实验兴趣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概括为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四个环节,其中选题环节,学生热情非常高,有的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有的直接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联系主动撰写项目申报书并请指导老师修改,在项目研究内容方面也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项目立项后,学生表现兴致高昂要求尽快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而在接下来的实验环节,有些同学实验兴趣前高后低,缺少持之以恒科研精神尽显出来。创新性人才培养最重要一个品质是要有持之以恒精神,因为任何一项新发现、新成果无遗不是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保持学生创新性实验兴趣可以从学生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着手。
2.1.1个人内在因素
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初始的兴趣毋庸置疑是最为浓厚的,因为在实验实施过程遇挫、实验周期长等原因造成实验兴致降低,个别同学因为实验进展不顺利或兴趣殆尽而放弃项目。实验指导老师在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起到兴趣催化剂的作用,要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探讨实验结果,运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科学地认识实验异常现象,鼓励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充分感觉到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进而促进学生保持实验兴趣。
2.1.2外部环境因素
我校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周期是1年,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类的项目通常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为期2~8个月的实验研究,所以在长期实验过程中,需要学校外部环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能够把实验项目坚持进行到底,并且保证质量完成。学校对于项目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可以考虑增加学分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选修其它课程压力,而且也弥补了学生花费在项目研究中所付出的时间。同样,院校各种评优评奖中应优先考虑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者,并且对于表现特别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2项目研究可持续性不足
通过分析2007年至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的39个项目,发现项目组人员组成和研究内容均存在可持续性不足缺陷。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者多数是单个学生,只有少数以团队形式申报,而团队项目也主要是由同专业学生组成,还未见到跨专业申报模式,究其原因可能与各院系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名额分配有关。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工程基础,又有理化知识作为支撑,打破院系、学科界限申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可以孵育出一批可持续性研究内容强、更具有创新力的新型项目。
另外,同专业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应该鼓励跨年级团队项目,项目组成员由3~4名二三年级学生组成,一是考虑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主旨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而团队项目组相当于一个小团体,可以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进行内部讨论,集思广益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团队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团队项目组由高、低年级学生组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以高带低作用,有助于项目研究内容的可持续性开展。
综述所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改正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绝大部分设立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属于发展中的学科。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尝试。
一、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使得实践教学质量有所降低。面对这一新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方面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食品工艺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依附于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进行实验教学管理。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共享,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现实效益低等缺陷。不仅如此,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需要,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新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过去的实验室,现为学院统一管理。实验室所有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均详细登记在册,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网上公布,以方便师生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时,每使用一起设备或实验装置,均要有实验实习教师及使用班级和个人详细记录,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这样运作的结果使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步步为营,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生产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校外参观实习,现场教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化食品企业。过去简陋的作坊式实验、实习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对培养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山东省下拨的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积广,有焙烤成套设备、肉制品生产成套设备、果酒酿造成套设备、软饮料生产线、恒温库和气调库等中型现代化成套设备,几年来,完成教学实习及相关的课程实验的课程有粮油工艺、肉品加工、果蔬贮藏、乳品工艺、机械加工等若干门。实习学生班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部分专科班级;实习生产的产品有各类面包、灌制香肠、酸奶、月饼、啤酒等十多种。学生在其中实验实习真正体验到现代食品加工的气息,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性能优良的现代化设备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实习生产基地的建立。为了保证学院的创新教育,在满足实验室基础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粮集团、莱阳鲁花集团、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团等建立实习生产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使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现实生产过程以及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与创新。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和《食品机械》等课程原来的实验方式是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进。对每一个实验,指导教师只列出实验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的配置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点下确定。这样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更好地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对于专业课,实验内容基本上淘汰了验证性实验,绝大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使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果蔬罐头、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温气调贮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题目,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或是一般试验的扩大三种类型。例如:休闲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项目:花生高档休闲食品开发,青岛市经贸委课题: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岛农大大学生创新项目)、胡萝卜果冻的研制(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通过实验学生已完成了相当于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学生在失败的尝试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环节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整理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将实验中所得到的分析数据及时整理归纳,对涉及的实验数据制成表格或作图加以分析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方式撰写,得到单因素处理结果,并添加参考文献。如此反复经过多个重复得到较确定的结果,再经多因素实验验证课题研究结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质分析》(粮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关参数的探讨》(粮油加工2010.5)、《低糖山药果脯的加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08)等。
3.加强多媒体教学。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的感性认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在实验室无法讲清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如小麦制粉过程、玉米淀粉的生产、软饮料的全自动无菌灌装、猪的全自动宰杀等生产过程及食品的无菌车间生产过程等。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的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4.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和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学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演讲会、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设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考核和鉴定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运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组织其成员撰写申请书,并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经学校审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冲同学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专用变性淀粉的研究”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12年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的三等奖。
5.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加强毕业(生产)实习管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导致许多学生忙于四处求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只是在毕业前的十几天内突击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办法。第一,调整了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到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论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第二,对毕业论文及答辩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必须是实验性论文或设计,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答辩前,学校对毕业班进行抽查检测,抄袭率达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辩资格,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的一律不准进行答辩。答辩小组6~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分别对学生的工作量、学习态度、规范要求、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学识水平及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成绩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第三,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4个月左右的毕业(生产)实习。对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与纪律状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毕业(生产)实习中,鼓励学生在熟悉基本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参与新产品开发。毕业实习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地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前三名。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并有不少学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食品类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2.
[3]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蒋蘋.农业高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5-17.
[5]郑春龙.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8.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而当前该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比较狭窄,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监管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并且在实验室完成工厂化全套技术操作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前很多食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这就为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增加了难度。因而,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实习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
1 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要根据当前形势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人才,满足食品产业对人才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及培养计划涉及的方面比较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从制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计划入手,根据当前食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来建立结构合理,各模块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多使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争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工艺和工程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新设置了工程科学模块,从而开辟了食品科学方向的新模块,为那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之间进行课程的合理调整,以促进内容的简练和课程结构的紧凑,达到浓缩课程内容的目的。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学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专业的课程中添加一些外语、计算机、交流礼仪、人文科学以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其自身的素养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2 改革专业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要求,随着食品行业逐渐与国际的接轨,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应该让教师在专业课的讲述中插入一些英语资料或英文文献,讲述一些国际上行业的形势,甚至让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英文的教授。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将死板的课文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势呈现出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鲜活、生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求度。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在上面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发讨论来增强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把现实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拿到课堂中来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及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
3 增强实践教学
仅仅将课堂知识强加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了解食品工艺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和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认识某一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状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食品制造的相关设备,锻炼其实践能力。
关键词 食品科学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8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营养和素质发展。我国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工厂设计、食品中高层管理、食品设备操作、销售人员等岗位。对食品专业的高级专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在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加工度较低;(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3)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4)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等。这些薄弱环节反映了一个大问题:产品技术含量和水平不高、食品的生产缺乏系统的监管,归根结底,是食品专业优秀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使食品产业的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因此,为了促进食品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食品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其根本是食品专业优秀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扩充和壮大。
为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行动,本文主要论述教学过程构建培养方案。
1 基本原则
着眼于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结合校情,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及考核管理机制的改革,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深加工方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通过3+1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在现代食品深加工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与设备操作管理、品质控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和食品科学基础与实验技术;(2)掌握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理论和技术;(3)有针对性地掌握若干类食品深加工的技术,并且具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4)具有食品加工设备的配套选型及工厂设计的实践能力;(5)具有食品质量分析的能力,能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实现产品的安全质量控制;(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产品研发所有环节所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7)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3 教学培养模式
采用“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用3年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强化基础、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大实验和食品加工工艺大实验等,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并初步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设计的能力。再用1年的时间将学生分散到企业,在企业接受教学和实践活动,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认识实习在一年级,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食品工厂的基本情况,产生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设计(均在第四年全年进行,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毕业论文必须在企业完成,根据企业急需解决的个别难题或新产品开发的需求等,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4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2和3。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冷库的设计与管理、果蔬加工技术、粮油加工技术、蛋品加工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乳制品加工技术、白酒食品生产技术、果酒生产技术、调味品生产技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工程单元操作、食品机械应用与维护、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贮藏运销技术、食品营销策略等。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课程体系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200分。完成学业最低课外学分要求:8分。在课程教学方面,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实物及现场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同时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辩论以及课外阅读等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步推广除试卷考试之外的文献综述、指定产品生产方法及工艺设计、实验或技术方案设计、现场操作、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机制,以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枯燥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及科研平台,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平台得到充分的锻炼,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加大专业综合性和工艺性大实验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性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增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其次,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均实现双导师制,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另外,加大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双导师共同考核。为保障实践教学取得实质成效,将建立多家稳定的实习单位基地,并成立由学校、学院和系级人员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经常邀请知名公司企业的高层领导及人事、技术管理部门的人员到学院授课、讲座及学术交流,介绍企业的现状、发展动态、技术需求及人才要求等情况,聘请部分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为本专业学生讲课,同本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