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朦胧期、钢琴教学、技术理论

纵观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称之为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朦胧期。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处于启蒙阶段,钢琴教学和技术理论等都处于萌芽之中。俗语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各种事物发展的启蒙阶段至关重要,钢琴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因此本文选择了朦胧期这一时间点,对社会背景、音乐教育机构、钢琴教学状况及有代表性的钢琴人物的钢琴技术理论四个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一、朦胧期的文化背景

1840年爆发,西方列强的舰船利炮摧毁了清王朝的封建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的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革。1915年,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张学习欧美科学文化,要求富国强兵。这场运动触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宗教、政治、教育、伦理到语言、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钢琴也是因为教堂的开设和新学堂的兴办,在中国推广和应用开的。

二、音乐教育机构的应运而生

之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各地音乐界相继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音乐社团,举办了多种音乐演出和讲习活动。此后,作为西洋乐器的钢琴,频频出现在各类音乐会上。

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任院长,萧友梅主持校政。1929年改为国立音专后,由萧友梅任院长。

国立音专是参照德、法等国高等音乐学校的教学体制,建立起来的单科音乐大学,成立之初设声乐、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四个系,并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吸引了一批中外优秀的音乐家前去任教,其中高薪特聘俄籍钢琴家查哈罗夫教授,主持音专的钢琴教学工作,这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以梅・帕契和鲍里斯・查哈罗夫为代表的人物及钢琴教学技术理论

1.梅・帕契

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先生于1904年在上海祖侨俱乐部举行独奏会,是外国钢琴家最早在中国公演的钢琴音乐会。梅?帕契先生是著名钢琴大师李斯特的再传弟子,长期居住在上海,担任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指挥,使这个乐队的演奏水平一跃而被公誉为“远东第一”的交响乐队。梅・帕契先生在上海长期侨居直至终老,除演奏与指挥之外,还从事钢琴教学。

梅・帕契先生的钢琴教学非常严格,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和对坚实的指尖的训练。

首先,梅・帕契先生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傅雷先生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对梅先生的教学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傅聪在国内所受的唯一严格的钢琴训练,就是在梅・帕契先生门下的二年”。傅聪先生在谈到他跟梅・帕契学琴时曾说;“这一年所有的好东西都没有了;让我手背上放个钢板练指头,钢板一掉下来就订。” 严格的手指技术成为大多数中国钢琴家们演奏的重要特点。

其次,梅?帕契先生强调对坚实的指尖训练,先生认为对坚实的指尖训练不仅用于弹奏古典乐曲、浪漫乐曲,还用于弹奏普罗柯菲耶夫、巴托克,甚至带有印象派情调的音乐。

梅・帕契先生的钢琴教学弹奏技术,对中国的钢琴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培养了中国老一辈钢琴家俞便民、张隽伟和后来的年轻钢琴家朱工一、周广仁、巫漪丽、傅聪等,他们都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并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以至于严格的手指训练在中国现在的钢琴教学中还受到相当的重视。

2.鲍里斯?查哈罗夫

鲍里斯?查哈罗夫先生是俄罗斯最早的钢琴学派创始人安娜?叶西波娃的学生,是普罗柯菲耶夫的同窗好友,后来还跟随戈多夫斯基学过一段时间。他有着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七年,以及舞台演奏的丰富经验,身兼钢琴教师和钢琴演奏家双重身份。

192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设了我国第一个钢琴系,由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主持,使中国首次有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钢琴教育基地。正是查哈罗夫,使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的钢琴教学,由原有处于较低水平迅速推进到合乎当时世界高等钢琴专业教学和艺术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线上,培养出了李献敏、丁善德、李翠贞、吴乐懿、范继森等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他的学生丁善德,于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举行了毕业独奏音乐会,这是中国钢琴艺术史上第一次由中国钢琴家举办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正因为在中国钢琴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查哈罗夫被尊称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的宗师。

首先,查哈罗夫在钢琴教学中贯彻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美学与教学原则,致力于扎实的俄罗斯基本功训练,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结合起来,使演奏既有干净有力的技巧,又有柔润美丽的音色。

其次,他注重手指技术,对于手型,他建议“感觉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个鸡蛋那样的”。但他也说过:“假如你愿意的话――可以把手掌翻过来弹”。他注重对作品深刻且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讲究强烈的音乐个性和严谨周密的演奏布局。

正是以梅・帕契和鲍里斯・查哈罗夫等为代表的钢琴家们,给当时正处于朦胧期的中国钢琴教学,带来了严格的钢琴手指技术,使中国有了基本的,较为规范的钢琴教学技术理论。但是追求中国特色钢琴弹奏技术方面,由于这些外国钢琴家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美学知识的了解,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中国学生凭借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积累,有意无意的渗透到钢琴弹奏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年这一时期,中国的钢琴教教学有了最基础的框架:中国钢琴的专业教育机构基本确立,钢琴教学技术初步形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受到钢琴专业教育的年轻学子,他们活跃在中国的钢琴舞台,逐渐成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栋梁,其中有不少后来成长为第一代钢琴家。这些都为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启蒙阶段。

参考文献

[1]陈丹曦. 半江瑟瑟半江红―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钢琴音乐. 福建艺术. 2001年第5期

[2]李松兰. 试论中国钢琴学派的萌芽.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程征.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傅雷著. 与傅聪谈音乐. 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

[5]黄岑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机构与钢琴人物.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校学报),2001年第四期

[6]卞萌著, 卞善艺译.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华乐出版社. 1996年

[7]汪毓和. 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概述. 音乐研究. 1995年第1, 2, 3期

[8]汪毓和. 对建国50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钢琴艺术.1999年第五期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教育技术;30年;透视;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3-03

中国教育技术(以前称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两落”:20世纪20年代左右诞生,30年代末由于被迫停止;建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期间又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又再度兴起,如今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也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立”起来了吗?怎样才算“立”起来?本文通过回顾近30年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对其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促进教育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 中国教育技术30年所取得的成绩

诚然,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取得了以下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各级教育技术机构,装备了大批教育技术设备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首先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购买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教育技术设备,还建起了多功能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创办了一批教育技术刊物,形成了教育技术完整的专业体系

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始自1984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又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进入90年代以来,建立教育技术专业成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或专科)专业;有77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以上所说本、硕、博点院校均不含军事院校)。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界先后创办了《中小学电教》(创刊于1978年)、《外语电化教学》(创刊于1979年)、《现代远距离教育》(同上)、《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中国电化教育》(同上)、《中国远程教育》(创刊于1981年)、《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创刊于1987年)、《现代教育技术》(创刊于199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等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拓宽了教育技术人员的视野,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技术实验以及相关课题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和起步时期,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均建于这一时期。例如,第一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初,第二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2月。不幸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由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进程被迫中断;直至结束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恢复、繁荣和调整时期。可以说,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真正革新和新起飞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1999年1月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这才拉开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于是中国远程教育革新和新起飞期又被称作现代远程教育阶段[2]。近几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构成了一个以网络为枢纽、信息资源为神经,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及重点中学联系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远程教育运行体系。截止到2004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级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以及现在正在启动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1000实验学校》项目与《创建教育科技园实验学校》等实验研究项目,直接带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报告》指出,我国网络教育总体市场规模已达125亿元。

二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上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确实可喜可贺。但也不可否认,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误区:

1 求“创新”轻“继承”

1995年,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全国掀起了一片创新的新潮,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贯彻创新精神,教育技术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也绝不是自说自话,它一定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说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首先是一种继承。换句话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很多文章或著作的作者标新立异,提出了一些教育技术相关的新名词、新概念,譬如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解释就因人而异,其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多次易名。诚然,我们提倡与时具进,也提倡百家争鸣,但“换汤不换药”的实质却让人叹息,也引发了理论上的一些混乱。在实践开发领域,很多人更是喜欢另辟炉灶,做了不少重复性工作。如关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其实有很多网络课程已经非常不错,我们要做的就是拿来或直接应用(对于本课程)、或学习借鉴(对于其他课程)、或继续开发一些新功能以求更完善,而没有必要重开门户造成资源的浪费。另辟炉灶不是创新,标新立异也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2 网络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国网络教育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均衡。据易观国际2005年11月底推出的《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监测》显示,网络教育市场200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1亿元,其中网络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为15.8亿元,网络学历教育市场规模为85亿元,网络职业认证培训市场规模为14亿元,而企业E-Learning市场规模仅为1.3亿元,幼儿网络教育市场规模暂为零。2007-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的网络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网络职业认证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而幼儿网络教育和企业E-Learning还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

3 学科?抑或是领域

芬恩提出,一个领域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需要六个条件:(1)有智慧的技术;(2)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此技术;(3)进入这个专业之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4)存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协会,成员之间有高质量的交流;(5)出台了有关专业的系列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6)一个有组织的理论知识体系,且随着研究的进行,该体系不断地被扩展[3]。

那么,教育技术能否成为一门学科或作为一门学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因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在实践中已经存在。所以,说“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更为合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先生在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中提出关于评判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的两个标准: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对象、方法(理论知识体系);一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4]。若根据以上标准特别是从芬恩和瞿先生所说的理论知识体系来衡量,则中国的教育技术因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目前正处于建设过程的初期阶段,所以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目前还非常不成熟。赛特勒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说法――教育技术属于前范式阶段,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技术仍然适用[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技术无论从实践研究领域还是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把一门学科的成熟发展作为其“立” 起来的标准来看的话,那么中国的教育技术则是“三十而未立”。当然,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诸如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更何况,三十年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说时间尤短。但必须坚定的是: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在活跃地存在着,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学科是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在杨主编.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0.

[3] James D.Finn, Professionalizing the Audiovisual Field, Ronald J.McBeath (1972), Extend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Selected Writing James D.Finn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p.33),Washington, DC: AECT, USA.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第3篇

如何通过对现代思想政治的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掌握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而给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挖掘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时代价值,正是广大专注于现代思政教育技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要环节。作者刘庆标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系列教材那样将思想机械、被动地灌输给读者,而是更专注于如何引导读者“解决问题”,而非“说明问题”,并始终围绕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部分,通过阐述其背景、现状以及作用和意义,从其起源到发展历程,从内涵解释到分类说明等,层层深入,系统而全面,同时从不同思考角度中分析它们的价值。

本人在从事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创背景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8XJZXJG47)以及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JGA268)等项目研究时从此书受益匪浅。此书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现代思想政治”等某个领域分开进行探讨,而是更注重将思想政治和教育技术有机统一和结合,使其与现代思想政治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让读者在阅中解“惑”,读中导“学”,带领学习对象进入一个专属于现代思想政治的世界,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此外,本书还注重引导现代思想政治教学者在阅读中摄取重点,在总结和思考中凝练教育技术核心。此书在研究视角、内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有一些亮点。

首先,此书具有多元的研究视角,最后回归思想政治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中心,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书采用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等多角度分析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呈现给读者。横向比较如不同国家、地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比较,纵向则是以思政教育的核心为主要脉络,阐释其不同时期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全部过程,采用超循环论视野、现代系统范式的主流与非主流视野等多种角度,从中引发读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产生新思考,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入新活力,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其次,此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描述系统而全面,详尽而细致,兼备了专业性和学术性。其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明了。该书研究内容立足于实际,各个章节间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此书的课文题材广泛,信息量大,尤其是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的阐述。该书从社会科学技术的源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横纵角度对比等,概括出其整体结构论框架,同时更注重阐释和介绍现代技术、教育技术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动。最后,本书紧扣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学者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现代思想政治学习方向。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第4篇

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将小学生注意力充分带入到课堂中来,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会容易很多。新课改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想要让小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阶段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就是一个层面,它不仅考虑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让数学教学的主体更有选择性和主动性。多媒体在数学课堂的应用让课堂生动有趣,在直观、动态的状态下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官。比如在教学《24小时计时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钟表的运作图,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从多个层面具体向学生展现时间是如何流逝,0时到24时是如何变化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存在。数学这一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着很好的锻炼,但是逻辑思维的开发离不开创新能力。而且,黑格尔曾经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比如教师在教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罗列一些轴对称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应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思考更多的生活中存在的轴对称图形。其实,在锻炼想象力的过程中,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相互合作分不开,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分组,发挥小组协作的力量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无数种可能性。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它的教学方法、计算公式、定义理论语言等处处体现着文化内核,想要将这一抽象的学科让学生真正认识和学习,了解其文化背景也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了解数学文化内涵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比如教师在向学生教学《人民币的认识》的时候,想要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易于搜索的功能以纪录片的形式或是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整个钱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不仅认识到了人民币,也可以通过这一契机了解我国钱币的不同种类和转化,拓展了数学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教学中是服务与学生的,需要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速度缓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当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也充分发挥着它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传播迅速等特点,为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带来了更多便利,这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帮助,让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内容的时候,可以更饱满,更丰富。

五、结语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第5篇

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积极的配备和利用相应的设施和资源来实现目标。在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通过人员操作将它和美术课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实现信息教育的整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为手段,来全新的诠释传统的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同其他教育技术一样,在美术教学中也是一种工具。它作为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界认可程度较高的是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AECT)在1994 年对教学技术的最新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原始教具到现代化高科技教学的历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正在逐步普及。

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生动直观地把各种图文声像及信息展示给学生,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来极大地满足美术教学需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不仅极大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

三、网络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网上资源的丰富多彩已被人们所感知,许多知识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取,网络学习是伴随人们终身的一条主要学习途径。有研究显示:(1)认为网络学习提高了其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的学生超过了86%,认为网络学习可以帮助其进行学习美术鉴赏的学生超过了90%;(2)认为网络学习促进了其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学生89%,认为网络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的有92%;(3)认为网络学习提高了其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超过70%,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对自身知识能力有所帮助的学生80%;(4)认为网络学习可以加强交流、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超过了80%,认为网络学习使其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学生超过了65%;(5)认为在网络环境中更能学到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的学生75%,认为网络学习会对其终身产生影响的学生85%。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进行整合的两种手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它颠覆了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这种利用网络备课、评分、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学科完美整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任何学科都息息相关,而美术教育似乎和教育技术关系更加紧密。形象性、直观性是许多美术作品的重要特点,同样,目前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给学生们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更加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教育技术,很多作品可以将声、光、色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来。同时,大量的绘图软件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并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