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信息技术与竞技体育

我们简要看看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大显身手。信息技术给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动力。1912年在第5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田径电子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装置发展至今,当代体育已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当代以大容量、处理速度更快为特征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已在体育界广泛应用,并成为当代体育所依赖和获得发展支持的元素。在体育赛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赛事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减少因人员疏忽造成的失误。而在体育训练中的竞争实际上就更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信息技术的竞争。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可以运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从而生成更合适的训练方案;之前的比赛资料同样也可以依靠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得出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对于自行车、汽车越野、帆船这类长距离的训练,GPS卫星定位通信技术,多媒体图像指挥视频系统中的宽带数字化通信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无限的便利。通过以上事例可见竞技体育的发展及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接下来我们着重来探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应用的作用、误区。

二、体育教学因信息技术而多彩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它可以引发体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艺术等方面一系列的探索与思考,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境界。

据研究,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而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将动作具体化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场景,把枯燥、单调的动作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既弥补了材料不足的缺陷,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老化,时间一长势必会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可以避免了体育知识在单纯用语言描述讲解时的抽象晦涩、教师演示时的费时费力和演示动作不标准带来的麻烦,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教学时的难度,帮助了学生在具体掌握、记忆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时也提升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接力跑交接棒动作时,教师不必再亲身示范,运用信息技术的中的3D虚拟技术将动作变为视频,更可以将交接棒时的动作一步步分解开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另外,在练习时不要完全以训练的形式,可以将交接棒的动作融入一些小游戏中,再借由信息技术辅以背景、声音、灯光,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动作的要领。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与老师搭建交互平台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也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资源有着丰富多彩和易于分享的特性,使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向多样化实现了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由教师主宰。而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程度和方式。比如一些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学习并考核,更加形象、便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预先设置鼓励模式,在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考核时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借由信息技术可以很丰富、有趣,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互联网有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误区

虽说信息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作用巨大,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体育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存在误区。比如将信息技术狭隘的视为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评比课、公开课而使用计算机,以求能体现现代化与教学的结合,博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还有这样一种狭隘的认知: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做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做或做不好的讲解和演示。这样的认知也体现了一种运用误区,就是教师讲课时只是将讲、写、做的手段现代化了,实质上还是老一套,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最后就是本末倒置,为了增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精彩性,许多体育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制作课件而不是如何使自己的体育学科跟信息技术更好的结合,同样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信息技术并不是能得到所有体育教师的青睐。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训师;就业指导

一、困境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阶段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已经由专业设立之初的供不应求、高质量就业转为就业困难、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以笔者为例,笔者1999年稀里糊涂考进某省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习时,尽管成绩一般、缺少特长,但仍然能够进入某老牌省属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系担任教师,因为那时扩招、各高校纷纷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伊始,正是用人之际,自然好就业。到如今,非但大学教不了,连进中学教书都困难。如此困境,相差悬殊,究是为何?首先我们要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查阅我国多数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大致有如下5个:

(1)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主要侧重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2)信息技术教育: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

(3)影视媒体创作:在各中小型电视台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工作,或在一些私营影视公司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工作。

(4)教育软件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和管理教育软件、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游戏软件。

(5)现代远程教育:在网络学院、电视大学、函授学院、企业等单位承担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学习支持帮助及维护等服务性工作。

上述5个方向设立之初,较好的反应了社会需求,也能够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的不断细化和时间流逝,这些传统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的优势就业渠道已经人满为患、日趋饱和,留给后来的毕业生就业门路几近窘迫、无路可走。但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近3年我校该专业毕业学生186名,38名能力较强的毕业生能够考入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为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各级电教馆工作的学生几乎没有,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从事了影视媒体创作或者教育软件开发的工作,部分考试发挥较好的就读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几近半数的毕业生不能再本专业或行业内就业。这既反映了我们专业培养计划的失效,也不能够真实体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魅力,更对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析因

造成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已经讲到的外部环境问题。但单单就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而言,又可以分为专业原因和人的原因两方面。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属二级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历史、广度、深度不够,对于专业长远的发展、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就业缺少足够的规划设计和宣传推广。其他诸如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等等专业行业建设发展的深度、广度都比较成熟。这是专业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存在学生学艺不精和教师教授不细。有人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称为“万金油”,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学而不精,无一专长。话虽尖锐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目前多数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点。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上不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的基本技能方面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影视节目制作方面不如影视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结果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失去了竞争能力,造成就业困难。这个当中除了个别学生学习不努力、积累较少以外,也有专业设置的问题。太多东西要学,所花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只能泛泛而已,比不过人家术业专攻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师身上,学科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的更新,甚至部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师资本就是稀缺资源。

三、解困

尽管由于之前讲的种种原因造成了一段时期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困局。但笔者发现相对于当前学校教师相对饱和、入职条件高、难度大的困境,广大培训机构、民营学校和各大企业内训中培训教师的需求大、准入门槛低、市场前景广阔,只要积极引导、切实投入、加以时日,广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能从培训师这样一个岗位找着既对口、又轻松,并且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平台。

(一)什么是培训师?

培训师是指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企业自身需要,运用现理念和手段,策划和实施培训项目,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培训师在市场上主要分为两类:企业培训师(TTT)和职业培训师(PTT),他们的主要职责和特征有:

(1)产品培训课件的制作、宣讲,对客户进行产品知识培训、答疑;

(2)擅长领域广泛,比如: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内部流程改造、沟通学、LT思维管理、头脑风暴、企业教练、执行力提升、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和规划、成功学、巅峰潜能销售等;

(3)专业、高效、形象气质佳,能对客户产生一定或者强烈的思维冲击和洗礼,帮助客户有效提升进步;

(4)能适应经常出差讲课。

(二)培训师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1)在特定、专长领域内不断学习研究,根据市场需要设定系列培训课程;

(2)根据不同行业、公司的培训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调整;

(3)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和培训工具,讲授培训课程,实现培训目标。

(三)如何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培训师?

(1)增加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等相关学习课程;

(2)注重学生教师普通话、备课、教学等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3) 加大学生培训设计、教学实践能力的实训;

(4)打破学生一定要考编、稳定等固有“铁饭碗”就业思路的局限;

(5)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兴趣、特长合理设计学涯和生涯;

参考文献:

[1] 胡乡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 胡凡刚,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4(9)

[3] 刘志翔, 祝娟, 戚国银,浅析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科技信息,2008(11)

[4] 孟亚玲, 魏继宗, 解文元,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教育应用

引言

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将深刻地改变传统行业,逐渐克服技术难题之后,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它在现代教育领域的运用成了瞩目的焦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为目的[1]。它的现代化体现在教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联系紧密,它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普通教育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突出”现代”一词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问题,吸纳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维方式,凸显教育技术的时代特色。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按照技术特点大致分为以下5类:(1)基于传统媒介(如书本、图片、画册、黑板、模型、实物、小型展览)的常规教学模式;(2)基于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3)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模式;(4)基于因特网等网络技术的网络直播教学模式;(5)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被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2]。而“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具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试想一个场景——分散在世界各地学习者穿戴着虚拟现实设备,汇集到一个共同的虚拟社区,在这里自由交流与学习——这种美好的愿景并不遥远。

2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心理学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综合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有三大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它强调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导作用[4]。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物体的互动能力;沉浸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模拟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真实感觉;想象性是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根据环境传递的信息以及自身沉浸在系统的行为,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想象虚拟现实系统中并未直接呈现的画面和信息。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教学效率。虚拟实现的特性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3.1自主学习

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与它进行实时互动。学生凭借自然语言交互,以触觉、视觉、听觉作为媒介,和计算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给与学习者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虚构的学习场景中,真实与虚拟模糊了边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进步。虚拟现实模拟的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显示现实”,还原真实的环境,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接触,如火山口的场景、银河中的场景、危险的化学实验室等;(2)“模拟现实”,模拟现实中不存在的环境、特殊条件下才会产生的事物,如仿真训练、模拟训练等;(3)“创造现实”,突破现实的制约,想象力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一切现实法则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被颠覆,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把好的创想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展现。

3.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大创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各种实验反应,摆脱常规实验室的局限。在虚拟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虚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实验效果直观可见;可以看见现实中看不到的磁场,理解磁场变化的原理;可以感受桥梁大厦的建造与崩塌,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身处虚拟生物实验室内,可以仔细观察人体组织的切片结构,各种骨骼结构也变得清晰透明。在虚拟化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远离现实实验室的各种危险,安全地操作天平、砝码,观察燃烧、爆炸等反应现象;在虚拟地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实验,瞬间遨游太空,瞬间又深潜入海底,尽情体验地理科学的魅力。想象力的边界才是虚拟实验室的边界,虚拟实验室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场所。

3.3技能训练

虚拟现实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性,可以使学习者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不断试错,直到熟练掌握技能。例如,在虚拟射击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重复射击,提高反应能力,学习不同的掩体情况下的射击方法,直到熟练掌握。运用VR技术可以使医务工作者反复操练,保障手术训练的实效。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与传统微格教室相比,在虚拟教室中,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面对的学生人数,克服上台教学的畏惧心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情景也是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虚拟现实学习和真实情景练习,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最大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4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未来的虚拟现实系统能够与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紧密结合。在虚拟教育社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唯一的虚拟身份,能够在虚拟的空间中与他人的虚拟角色互动交流,也能与人工智能的虚拟角色交流。人工智能虚拟学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规划指导,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习者的成长轨迹全程被记录在虚拟世界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制作的可穿戴设备,学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可以被详实记录。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共同培养人才,这正是未来智慧教育的图景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线性;非线性;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

0 引言

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门以非线性为特征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非线性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如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一样,将我们引向全新的思考方向。非线性科学几乎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正在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由非线性科学引起了对确定论和随机论、有序与无序、偶然性与必然性等范畴和概念的重新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思维方法 。

线性和非线性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是对客观事物层次之间认识的一种跨越,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不能用线性还原论来理解的相互关系。非线性思维方式是相对于线性思维方式而言的,它强调系统的不可还原性、不稳定性、自组织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多样性。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涉及教育、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和多个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者必须承认其系统的复杂性,转变思维方式,研究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问题,才能给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

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与关系

1.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

线性与非线性原是一对数学概念。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呈直线;而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

线性是量与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两个变量在直角坐标中划出是一条直线,满足叠加原理。对系统的整体性质而言,子系统将互不相干地作出独立的贡献。有一定的起始条件可以肯定地得到预期的结果。所有的部分相加正好等于整体。

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是与线性相对而言的。非线性状态不满足均匀性和叠加原理,对于不同的起始条件体系可有完全不同类型的运动或完全不同的运动结局。有一定的起始条件不能肯定地得到预期的效果。

线性与非线性现象的区别一般还有以下特征:①在运动形式上,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关系表示,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②线性系统对外界影响的响应平缓、光滑,而非线性系统中参数有极微小的变动,在一些关节点上,可以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

1.2 线性与非线性的联系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作用只不过是非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表现。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定性地说,线性关系只有一种,而非线性关系则千变万化,不易驾驭。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系的偏离,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严格地讲,没有绝对的线性。

2 线性观与非线性观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2.1 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线性观在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探索时,是在封闭的线性现象的圈子里进行的。线性思维处理问题时往往将各部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简单化,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线性模型;至少是力求对非线性模型作线性化处理,用线性模型近似或局部地代替非线性原型,主观认为事物满足叠加性和可还原性,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单向联系,将事物的组成要素视为静态的组成部分。线性观处理问题总是将系统分解为各个独立的成分加以研究,研究的单位是要素(因素、元素),研究的重点是寻找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静止的、相对稳定且普遍的“联系”,即线性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思路是在假定的因素与可以检测出来的结果之间找到某种程度或概率的联系,如果找到的联系确实是普遍的联系,就被认作是规律,然后据此建立一些法则并推广。

2.2 非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非线性的世界中要以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视角观察世界。首先,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将问题提出来,而不满足于一因一果的简单解释。其次,排除对复杂系统的演化进行长期预期的幻想,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期观。最后,我们置身于一种以高度组织、结构复杂且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中,它们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事物运动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因而当我们作出决定或付诸实施的时候,必须摆脱对稳定问题求解策略的依赖,而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保持敏感。运用非线性观处理问题时,要将各组成成分放在系统中加以分析,分析单位是多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不再是单个因素或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重点是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丰富性,关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那些非预期的、偶然的、随机因素的存在与影响。研究思路不是寻找所谓关键因素或者因素之间的基本普遍联系,而是关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处于具体环境中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2.3 两者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线性观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静态的,满足叠加性和还原性,它把自然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进而分解为基本的零部件来认识其构成和功能,丧失了原有的部分关系和属性,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局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线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细微分析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增强解释和预言力量,而且其理论的逻辑简明,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言力,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但这种静态的逻辑思维,只有与动态的、系统整体观结合起来,才具有认识的价值,且这种静态的逻辑分析,本身就是为进行动态的非线性考察服务的。因此,两种描述和两种分析应当是并存、互补的。

3 非线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前景

3.1 教育技术学中存在的非线性现象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交叉学科,在它诞生之时就具有复杂系统的诸多特征。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在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以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组成教育技术学系统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一不是复杂系统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且学习主体――人的思维具有非线性。正是教育技术学内部构成诸要素之间显现的各种非线性关系,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反馈系统,使其在某些阶段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体现出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非线性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构成教育技术学基础之一的物质形态技术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如教学媒体,从印刷媒体到视听媒体再到多媒体,因为媒体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而教师与学生具有的能动性,以及对教育内容的不同理解,使得这些因素整合到教育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而呈现出多样性与可变性。再者,即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着最优的教育媒体,但由于参与者有着不同层次的的角色,有不同的思想、个性特征,且具体的教育场景中会出现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教育因素。

(2)教育技术学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空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这个人为系统比自然系统更为复杂。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的功能指向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预设的,并在活动过程中予以评价、改进。因此,就教育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来说,它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动态双向影响的因果反馈环。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也产生相互制约,导致部分的某些性质被突出,某些性质被屏蔽。这说明,从教育技术学内部来看,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以动态双向影响为基础的因果反馈环节。在上述两个因果关系反馈环中,更多的是非线性联系,而不是可以准确考察和预见的线性联系。

(3)从时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也具有非线性特征。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多种可能性存在。这种发展的过程具有着由各种内外因素带来的无法事先精确预计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教育技术学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过程。

3.2 非线性研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现状

(1)从认识论来看,以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传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论、还原论、确定论等思想,很自然地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的、静止的、稳定的、可确定的、可预测的系统。初始条件的变化引起均匀、线性的变化,通过将整体分解为可以独立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其简单叠加,以此来理解真实的教学情景。这种机械的认识观对设计、开发教学系统中所涉及的众多复杂因素及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显得无能为力,缺乏灵活性,很难适应教育系统中诸多变量的动态变化。

(2)从理论研究来看,尽管在非线性思想的介绍和运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还太少,研究人员少,还未形成规模。再者,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复杂性探讨过少,且不深刻。

(3)从研究实践来看,在我国教育技术界线性思维方式仍然居主流地位,简单化、抽象思维倾向仍然十分普遍和突出。主要表现为:①过于抽象化,忽视教育现实的复杂性,出现两张皮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②过于线性化,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A决定B的研究模式比比皆是,过多关注技术倾向,忽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思维的非线性,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也许还能不断提出修正、补充或加深观点。然而,不可能真正对教育复杂性的整体关系形成突破性认识;③追求“确定性”,总想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如教育自动化的设想;④非自组织性,在研究中倾向于技术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而这些技术因素又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与教育进行整合的,与现实的教学过程相互分离,没有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涌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反思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转变思维方式,从开放的非线性的视角重新考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3.3 应用前景分析

研究教育技术学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基石,对教育技术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必须明白,只有本身完善、科学的教育技术学才有可能给予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必须与非线性相结合,这是由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是人的复杂性所致。正是基于对教育技术学系统复杂性的认识,笔者提出将非线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技术学系统的研究中,从非线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技术学系统效能的目的。但令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者倍感尴尬的是:在教育技术实践工作中人们也许能够考虑到人的复杂性,但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的复杂性而与实践脱节。多年来,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总是采用严密控制的教育实验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也往往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将复杂的非线性的教育现象简化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精确量化的线性联系,从而设计出“完美”的教育模式。如此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指导教育及教育技术实践。而非线性教育技术学研究是以非线性为指导思想,运用非线性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这正好适应了教育及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如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才可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此预想,非线性教育技术研究必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我们可能永远也考虑不完教育技术学的演进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的细微差别,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相比更大的困难。但只有面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所涉及的各种非线性现象,将它们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非线性的普适性是教育技术学科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讨论非线性思维研究方法,不是在实证方法、质性方法和系统方法之外增加一类具体的方法,也不主张生硬地将复杂思维的某些术语、技术与教育技术研究直接挂钩,而是倡导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意义上的变革或更新。参考文献:

\[1\] 非线性科学简介\[EB/OL\].blog.省略/sunhb6174@126/blog/static/78821102200951995129805/.

\[3\] 聂耀东,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深层生态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知识与智能等方面,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素质教育 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现代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及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真正位居制高点。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的社会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于大学教育来讲,素质教育就是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从而为他们奠定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并具有较高层次人格的文明程度。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进行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二是既要使其具有专业指向性,又要使其全面发展;三是既要注重近期效益,更要注重长远效应。

1将知识教育转向智能培养

当前,新知识大量涌现,一个人即使拼命地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用数字、语言、图形、摹拟和图像形式完成教育任务,极大地刺激学习者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可同时发挥左右大脑的作用,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最佳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有关未来的种种情况以令人可信的形式模拟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对待未来的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2将专业培养转向双向培养

随着科学领域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培养双向人才,即培养既具有专业指向性,又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使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利用录音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将学生自我训练的技术、技巧与标准示范对照并矫正,使学生迅速掌握技术要领,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另外学生通过对视听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还能从图象的画面、构图、色彩以及音乐中得到美的启迪。现代教育技术还能及时反映现代技术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其知识水平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素质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增强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地发展。

3将近期效益转向远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