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小麦播种;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S5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0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绿色食品更加青睐,绿色食品的需要量也正在逐渐增加。而作为食品、粮食重要来源的小麦,也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1 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及推广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格外重视,进而诞生和壮大了绿色经济、绿色食品的概念。从理论上看,在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的外延下,是各类农业作物的绿色化进程,即着重强调食品、作物的安全、健康和科技含量。就绿色小麦而言,其栽培技术的根本是将绿色食品的理念和小麦新型育种方法相结合,生产的更加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新小麦”,即“绿色小麦”。在技术层面上,绿色小麦的育种可以采用诸如“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远缘杂交”等基本方法,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和健康。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栽培和种植绿色小麦已经蔚然成风,这其中反映了绿色小麦种植推广的良好前景。

具体来说,绿色小麦的栽培从播种期到拔节期、扬花期再到灌浆期,都要严格遵循栽培的技术流程进行,要对小麦生长的周期和步骤进行细致的监控,保障小麦生长的质量。例如,在绿色小麦的播种期,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播种环境的非转基因小麦品种,然后开展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切实保证耕地的肥沃程度。其次,要加强播种期间的“深耕细作”,实现土地的上松下实,加深耕田的深度。再次,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就北方而言,一般选择在10月的中上旬较佳。在小麦播种之后,要重点加强田间的管理,核心内容是保障肥料和浇水,施肥和浇灌拔节水可以加速小麦的生长速度,同时保证小麦生长的质量。总之,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繁复、有序,同时体现出绿色农作物种植、生长以及管理的特征。在推广绿色小麦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地、节气以及资源的实情,开展务实有效的种植和生产工作,保证绿色小麦的稳产、高产。以南方地区为例,要按照南方特定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开展“特色绿色小麦”的栽培和种植。

2 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意义

绿色小麦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优质小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显其重要性。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粮食种植向来是一件大事。解决好粮食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展新型的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将其作为现在和未来小麦种植的“生力军”,不但可以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走绿色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从技术角度看,绿色小麦是最新选育的新品系,是绿色食品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到我国小麦种植推广的重点领域,无疑可以极大促进小麦种植和生产的发展水平。绿色小麦具有的科技、健康和高产量等优势,也是吸引更多农民种植的一大因素。将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尝试和推广,也是符合“三农”利益的根本性选择,值得思考。

例如,贵州的酿酒企业对绿色小麦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茅台集团每年都要到北方地区采购大量的绿色小麦用以酿酒,进而提升茅台酒的品质和影响力。在酿酒企业的需求刺激下,绿色小麦的种植规模可以扩大,绿色经济的链条可以延长,小麦特色化产业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2.2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健康

绿色小麦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在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种植,其前景十分看好。具体到人的因素,农民是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主体,也是检验绿色小麦质量的“把关者”。所以,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推广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情况看,通过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提高种植户的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扩大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绿色小麦本身具备的优点保证了小麦的安全、健康,这为小麦销路的畅通提供了可能。

2.3 绿色小麦带动“绿色革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世纪的“杂交水稻”宣告了农业绿色革命的序幕,也给农作物更大产量、更高质量的栽培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打开了源头。同时,在我国,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和国家粮食安全直接相关。可以这样说,推广绿色小麦技术,不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绿色小麦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迅速的量产和高产,这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意义重大,必须格外重视。

总之,在我国适宜的小麦耕种区推广和普及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民种植户的核心诉求,更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地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振民.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8).

[2] 陈永明.沿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

为规范农业机械安全检验工作,减少农业机械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部的《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对实地检验作出了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实地检验,是按照有关安全技术标准或检验技术规范,在设立的检验点或农业机械作业现场、停放场所等按规定期限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检验的活动。”

开展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各类新式农机具不断涌现,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农机安全隐患,而安全检验是抑制事故发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做好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是当前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一、检验的概念和标准

1、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是指按照有关安全技术标准或检验技术规范,在设立的检验点或农业机械作业现场、停放场所等按规定期限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检验的活动。

2、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的种类:是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七种。

3、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既要实行实地安全检验,也要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年度安全技术检验;实地安全检验和年度安全检验标准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标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理检验技术规范》(ny/t1830-2009)执行;实地安全检验费用由财政承担,不向养机户收取,而年度安全技术检验收费标准仍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收费标准执行。

4、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的实地安全检验标准,依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实地安全检验费用由财政承担,不得向养机户收取。

二、检验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检验办法。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其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职能意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抓住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保证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工作有效开展,加大资金上的支持力度。

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开展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有机户对农业机械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护装置等安全设施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农机安全宣传片,开展日常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3、提高人员素质,坚持依法办事。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认真学习《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认真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原则,深入理解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的重要意义。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农机检验和执法人员素质;要坚持依法办事,树立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实地检验中的吃、拿、卡、要和刁难农机操作人员的现象,要坚决落实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收取检验费用。

4、进行实地安全技术检验,并认真填写《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登记表》,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应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机技术人员的检验技术技能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技术水平。农机监理人员有的数年没有进行系统培训。

2、一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检验认识还不到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重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对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参加年检。

3、缺乏移动式农机检验装备。一直靠人工操作,农机检验手段落后,对检验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

4、农机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强制报废难度较大。很多农业机械属于超过年限使用,机械性能下降,机具老化,加上强制报废难度很大,影响检验的进行。

(二)对策

1、加强对农机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形势多样的农机检验人员培训班,提高人员素质,真正为农户安全使用农业机械保驾护航。

2、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要加强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农机手的安全意识,提高农机手对农机检验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开展技术咨询,到农户家中帮助检修机具,以服务促进农机手自觉参加年检。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3篇

保护绿色植物措施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的变化?农产品的广泛交流以及滥用农药造成的病虫抗药性及杀害天敌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广大农民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滥用农药、违禁用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植保”新理念应运而生。20xx年3月31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保植检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其中把“绿色植保”定义为?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就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 1 推进绿色植保的重要性 1.1 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安全的有力保障 现代农业安全主要包括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农产品农药超标、人畜中毒事件、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使绿色植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米买了不放心?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不敢吃?市场上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位从事植保工作几十年的老专家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植保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感叹。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则顺口溜“素菜有毒素、荤菜有激素、饮料有色素、吃什么没有数”,也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绿色植保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倡导生态防治,种植业结构调整、虫源基地生态改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激素防治等。尽量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2 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物,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意义。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如以色列、加拿大等国植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看不到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靠的就是农业防治、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设施保护,如对土传性病害及地下害虫靠的就是深翻伏晒这一农业防治,防效极佳。

1.3 绿色植保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植保的目的就是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空等绿色防控措施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将有害生物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水平之内,并生产出无公害“绿色产品”。它降低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成本,降低了农业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推进绿色植保的必要性 2.1 化学农药用量居高不下 当前化学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有害生物呈加重发生趋势。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条件变化?农业有害生物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化学农药是控制病虫草危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化学农药用量一直持续较高。二是病虫抗药性增强。由于化学农药单一、长期使用,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为了达到防效,农民常常加大农药剂量和使用次数。三是生物农药推而不广。目前,虽然研发并推广了不少生物农药?但由于其作用效果慢、杀虫效果稳定性不高、药价较高等原因,其推广面积一直难以提升。四是农民“贪便宜”思想较重。由于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的化学农药售价较高,大部分农民贪图便宜,购买价格较低而杀虫持效期短效果较差的化学农药?这些农药与高效农药相比使用剂量大,且由于防效较差,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就得增加防治次数和药量。

2.农产品农药残留屡有超标 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混配剂残留期长,施用后不易分解,大量积累在林果、蔬菜、农作物和土壤、水分、空气中造成环境危害、极易引起人畜急慢性中毒。近年来,由于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使用,国内频繁出现农产品农药超标现象?如20xx年据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蔬菜农药残留抽查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达36.7%?农药残留超标率23.3%?还检出了国家明令禁止或限用的农药甲胺磷,对硫磷、毒死蜱、氧化乐果、敌敌畏等,20xx年先后出现了海南毒豇豆、广西毒白菜、青岛毒韭菜事件。禁用农药屡禁不止,农药残留屡有超标的原因有,一是部分农民的环保、安全意识较差?施药时片面追求治虫效果滥用农药。二是农村一些农资销售部门仍在存放或购进这类农药,国家虽然明令禁止,但他们为了牟利?依然继续向农民出售。三是个别厂家利欲熏心?仍然在暗中非法生产高毒高残留农药。 2.3 生态环境污染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植保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虽有所缓解,但问题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学农药不仅直接污染水、大气等,而且常常在粮食、水果、蔬菜中超量残留,农药包装废弃物农民随手抛弃?随处可见,既直接污染环境外,又带来农村面源污染,许多地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农药包装袋随风到处飘散。二是大量天敌被杀伤,间接加大化学农药用量。化学农药的持久使用,不计其数的有益生物也在其间被消灭了,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被破坏,常常造成害虫猖獗危害,间接加大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三是病虫害抗药性与用药量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农户发现某一种农药使用效果好,就长期单一使用,不分环境条件和年际的变化,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用加大用药量的办法。造成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农药剂量越用越大的恶性循环。 3 推进绿色植保的几点建议3.1 强化组织领导,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导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条件变化,农业有害生物为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呈逐年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将农业重大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范畴,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继续加大对高效植保机械的补贴,加快高效植保机械的普及,要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的建设?确保做到示范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农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确保病虫防治信息传递到位率和时效性。

3.2 加强基础研究?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绿色植保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科研院校、植保部门、农药、植保机械生产厂家、企业应加大科研技术力量、资金投入?认真开展农业作物病虫害控制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大力研发与环境相容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及其配套技术?加强高效植保器械的研究试验示范和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掌握不同作物上各种重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开展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应用。 3.3 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农药经营销售秩序 针对当前农药市场秩序混乱?违禁农药兜售时有发生的现象?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密切联系与配合?积极开展农药市场监管、规范农药经营、使用行为。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高毒农药禁用工作。加大高毒禁用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着力做好高毒农药禁用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查处高毒禁用农药、积极开展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宣传、推广和使用工作。二要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全面清理过期农药?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确保监管工作着实有力。三要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农药经营企业?户?经营农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加强企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做到诚信经营、文明经营、守法经营。 3.4 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植保科技素质 为了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有效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就需要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绿色植保”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民朋友尽早掌握“绿色植保” 技术。植保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安全的综合防治技术,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及时学习掌握植保新技术。

同时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向农民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科学用药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树立绿色植保理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从而真正做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升病虫草害的防治水平。 3.5 实行专业防治,提升病虫防治效率效果 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病虫防治难、防治效果差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植保专业化防治通过统一田间查虫、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施药时间、统一技术规程?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升了防治效率和效果。因此,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健全服务组织制度建设,拓展服务组织服务内容,由粮食作物病虫防治向经济作物拓展,延伸服务组织服务范畴,由单一植保病虫防治向农业综合化服务发展,确保农作物病虫防治做到全面绿色安全。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优势、装备优势、队伍优势?切实做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绿色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迅速崛起,高楼鳞次栉比,“热岛效应”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带给我们更多的喧嚣、污染与忙碌,我们逐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绿色,迷失在灰色的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然而,返朴归真的心理本能,又使我们开始呼唤绿色,渴望得到一块宁静、幽雅、充满自然气息的绿色世界。于是室内绿化装饰应运而生。

目前,宾馆、商务楼及娱乐场所等,在其筹建时即已将绿化装饰作为室内软装潢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并根据不同的建筑空间和色调,通过精心构思和布置,创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绿色氛围。另外,由于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绿色也开始进入了千家万户,使百姓居家的室内绿化与室外绿化形成了一个绿色的有机整体。

一、室内绿化装饰的必要性

1、有利于生态保健

都市人的一生大约有90%的时间要在室内度过。人们在室内工作生活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时时困扰着现代都市人。科学研究证明:每人每小时应有3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而在室内合理种植绿色植物是净化空气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专家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摆放植物的房间中,空气中所含的霉菌和细菌比没有植物的房间要少一半以上,在室内摆放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据有关资料介绍,许多植物具有去除有害气体的能力,如吊兰吸收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能力最强,其效果甚至超过了空气净化器。在一间10平米的房间中,2盆吊兰可在24小时内将空气中由家电、塑料制品及烟火所散发出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氢等有害气体吸收干净。如果有人在室内吸烟,摆上一盆吊兰,就不会感觉到烟雾太大。

有些植物还可以释放香气,既有调节神经、消除疲劳、使人轻松愉快的作用,又能杀灭细菌、辅助治病。有关实验表明:置身于芬芳、宁静,有花香的环境中,能使人的脉搏跳动次数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均匀,心脏负担减轻,嗅觉听觉及思想活动可以得到增强。在国外,有医生专门利用花香给病人治病,称为“芳香疗法”。

有些植物还能分泌出杀菌素,例如,仙人掌类能释放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等,使空气得到净化。又如,文竹、秋海棠等植物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细菌,减少喉炎、感冒的发生。研究证明:有15种疾病用花香治疗的效果不错,如哮喘、高血压、痢疾、流感、失眠等。

此外,室内植物时时刻刻都在蒸发水分,从而能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和增大湿度。同时,植物还有阻隔和吸收噪声的作用。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些植物如景天科,龙舌兰科及仙人掌科植物等,在夜间也能吸进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浓度增加,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2、有利于陶冶情操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美的化身。利用有蓬勃生命力的植物美化与装饰室内空间,是任何其他物品都不能比拟的。多姿多彩的绿色植物具有自然美,变幻的美。植物的形状、高矮、色彩会产生变化,使人犹如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此外,在人类的社会文化心理中,植物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作用。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很多植物都具有其特有的语言。梅花象征高洁,牡丹寓意富贵,文竹枝叶纤柔,温文尔雅,象征永恒。龟背竹叶色深绿,叶形开阔,体现自由、豪迈之气。

可见,不同的植物展现出不同的风情,寓意着不同的涵义,为居室增添了文化气息。既可营造幽静闲雅的气氛,也可装点出引人注目的景观。绿色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化,绿色使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二、室内绿色植物装饰的功能

在居室绿化装饰中,植物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并有组织空间、调整空间布局、丰富居室空间层次等功能。

1、承接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在绿化装饰设计中,为了从室外到室内形成自然的过渡,可采用如下手法:在建筑入口设置盆栽,在门廊的顶部或墙面上作悬吊绿化,在门厅内作绿化装饰等。还可以采用借景的办法,通过玻璃窗,使室内、室外的绿化景色互相渗透、融合、联系起来。

2、分隔、充实空间

在一些空间比较大的场所,如现代家居中的客厅,就可以利用植物对空间加以限定和分隔,可使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可采用盆花、花池、绿色屏风、绿色垂帘等方法进行分隔。利用绿色植物分隔空间可以达到像家具、色彩、灯光同样的作用。

3、提示、引导作用

通过绿化布置,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对活动方向起到暗示与指导的作用,是无声的“指示牌”。例如,在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同功能区的过渡处、走廊楼梯的转折处、台阶坡道的起止点,恰当的摆放植物可起到提示的作用。若用盆栽植物或吊盆植物采用线性的布置方式,也可形成“绿色通道”,引导人流走向。

4、处理空间死角

在室内装饰布置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死角不好处理,利用植物装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楼梯下部、墙角、家具的转角或上方、窗台或窗框周围等处,用植物加以装饰,可使这些空间焕然一新。

所以,不论从生态的角度、保健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绿色对于我们的生存与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在居家装饰中,可以通过有创意的绿化设计,用各具美态的观赏植物进行室内绿化装饰,可丰富空间的层次,柔化建筑环境,营造出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还可展现户主的个性和住宅特色,创造出优美、温馨的居家绿色环境。

保护绿色植物的标语1、打开蓝天的窗,扣开青山的门,走进环保世界,共享美丽人生。

2、以法保护自然环境,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3、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展现绿色浦东,维护生态环境。

4、植物青青,水也清清。路房园新,家也温馨。

5、爱护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

6、用心灵播撒绿色的种子,用汗水犁出绿色的家园。

7、绿色,是自然之美,是心灵之声,是人类的依靠。

8、世界因万物而和谐,生命因绿色而美好。

9、保护蓝天碧水,爱护生态家园。

10、让绿色走进家园,使生命远离污染。

11、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12、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13、自然在身边,保护在心中。

14、小草睡觉,请勿打扰。

15、保护环境,爱我家园。

16、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健康。

17、请保护一草一木。

18、与绿色相约,与环保同行。

19、人生百年环保千秋

20、生命是树,绿色是根。

21、花朵香又美,倩君不要采,留着大家看,美景常存在。

22、有了我--植物,家园才会更美丽。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化;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了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导致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却存在低效利用的现象,未能实现精明增长[3]。因此,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动态关系,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制,对于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与政策、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4]。

目前专家学者已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机制[5-9],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1,10]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多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来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只能表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并不解决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机制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演进关系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资源约束型省份,江苏以占全国1.07%的土地资源承载了10.08%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78%的人口;有效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因此,笔者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数法测度了江苏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应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面积10.26万Km2,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江苏省现辖13个地级市,下辖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共有1039个乡镇。200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26.23亿元(1985年可比价),比1985年的651.82亿元增加了15倍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924元;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49%,非农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与此同时,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却从1985年的0.0741hm2减少至2008年0.0615hm2,人地矛盾十分尖锐[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数据见证辉煌―江苏6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同时还参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实证分析的目标是考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在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ADF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时间序列不稳定而导致的伪回归现象;采用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揭示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自身以及其他变量所造成的影响。

2.2 数据处理

2.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现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满足城市规模适度发展,以城市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土地利用模式[6,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度量。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投入水平、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6,11,12],具体指标包括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km2)、人口密度(人/km2)、地均道路面积(万m2/k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km2/万人)、地均非农生产总值(亿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亿元/km2)、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km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13],进而得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主要步骤包括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坐标平移、评价指标熵值计算、评价指标差异性系数测算、指标权重确定;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不需要加入主观信息,是一种完全意义的客观赋权法,同时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传统方法更加有效、可靠[13]。测算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2.2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壮大,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普及和扩大等方面[9,14]。根据城市化的内涵,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4-16],具体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GDP(万元/人)、人均工业总产值(万元/人)、非农产值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数(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张)、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万元/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人均建成区面积(km2/万人)。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法对城市化进行综合评价[13],进而得到城市化水平。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特别是1998年以后,其综合指数提高很快,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研究原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得到LNULIU(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LNURB(城市化水平)[17]。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在对城市化水平(LNURB)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LNULIU)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即检验是否存在单位根。采用ADF检验时间序列LNURB、LNULIU的平稳性,从检验结果(表1)来看,ADF检验值-2.5583、-1.9635分别大于相应的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一个单位根),表明LNURB、LNULIU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个序列做一阶差分,分别得到ΔLNURB、ΔLNULIU,再进行ADF检验,ADF检验值-4.8121、-4.1557分别小于相应的临界值,表明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可知,LNURB、LNULIU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 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序列ADF检验结果

变量 ADF

检验值 检验形式(C,T,L)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LNURB -2.5583 (c,T,3) -4.4983 -3.6584 -3.2690 非平稳

ΔLNURB -4.8121 (c,0,1) -3.7880 -3.0124 -2.6461 平稳

LNULIU -1.9635 (c,T,2) -4.4679 -3.6450 -3.2615 非平稳

ΔLNULIU -4.1557 (c,T,2) -4.4983 -3.6584 -3.2690 平稳

注:Δ表示一阶差分算子,(C,T,L)中C、T、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类型中包含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滞后期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

3.2 协整检验

尽管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非平稳变化趋势,但仍然可能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是指如果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从而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是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方法[17]。两个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是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协整;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URB~I(1)、LNULIU~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后者是Johansen提出的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方法[20]。笔者采用EG两步法来检验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协整关系。运用Eviews5.0软件,用变量LNULIU对LNURB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方程总体效果较好,LNURB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令模型的估计残差序列为et,采用ADF检验法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多次试验得到检验形式(0,0,1)的ADF检验值为-2.0802,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572,因此可认为et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意味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使结论具有稳健性,笔者同时采用了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首先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依据AIC与SC准则确定VAR最佳滞后期为6;然后选择滞后阶数为5(协整检验选择的滞后阶数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进行协整估计,得到协整检验结果。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2)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LNURB与LNULIU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长期的一致性。

表2 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迹检验 最大特征值检验

统计量 临界值 相伴随概率 统计量 临界值 相伴随概率

无 38.2929** 15.4947 0.0000 38.0991** 14.2646 0.0000

至多一个 0.1938 3.8415 0.6597 0.1938 3.8415 0.6597

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只反映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能反映短期动态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城市化(LNURB)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LNULIU)之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建立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机制。由于城市化(LNURB)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LNULIU)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即施加了协整约束条件的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城市化(LNURB)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LNULIU)之间的VECM模型,具体如下:

(1)

公式(1)估计系数多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且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0.9623),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与短期关系。估计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关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大,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偏离均衡水平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协整关系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达到了96.23%。滞后一期到五期的城市化水平变动对当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负向影响,说明短期内城市化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二者具有长期一致性。

3.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确定系统内每个变量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反应的,从动态上把握系统内变量的相互影响过程。为了分析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冲击和响应效果,在城市化(LNURB)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LNULIU)的VAR模型基础上采用渐进解析法计算响应函数的标准差,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将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12。

由脉冲响应函数的图解结果(图1)可知: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分别受到来自其自身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时,二者的反应差异较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来源于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冲击期内的反应差异较大,起初迅速而剧烈,在第1期即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到第5期一直下降,第6期略有回升,第7期达到波谷,随后保持相对稳定、略有起伏的态势,从第10期开始又略有增加(图1a);城市化对自身的冲击产生了持续的正向反应,并在第4期达到最大,但是冲击幅度不是很大(图1d)。

图1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响应结果

在城市化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产生了负向响应,并在第2期达到了负向峰值,第4期转为正向影响,随后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正向响应迹象(图2b)。由此可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关系,在期初,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的响应有一个微调,并产生了负向响应,但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发展对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正向拉动影响时限更长、更有效率。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图1c),可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的影响不如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大。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内生变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城市化响应较弱;而对于内生变量城市化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反应则强烈且迅速,但反应程度起伏较大。因此,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较显著,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3.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各分量的冲击,从而给出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18-22]。在VAR模型的基础上,笔者构建预测方差分解模型,进一步研究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2)。

图2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方差分解图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第1期时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程度在下降,到第12期时仅有41.56%(图2a);而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逐期增加,到第8期的时候超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自身成为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第12期达到58.44%,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图2b)。城市化在第1期就受到自身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图2c、图2d),尽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在前3期一直在增长,但仅达到45.53%,且从第8期开始保持在36%左右(图2c)。

由此可见,将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EC的分量冲击结果后,城市化的冲击可以较大部分解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解释水平达到了58.44%;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解释水平相对较低,解释水平仅维持在36%左右。因此,城市化的冲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产生显著影响,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的贡献相对较小,这一结论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同时,方差分解结果也表明城市化受其自身变动的影响保持在64%左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其自身变动的影响达到41.56%。

4 结论与讨论

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数法测度了江苏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从长期来看,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同步变化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96.2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响应强烈,而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城市化的冲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58.44%,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解释水平仅仅维持在36%左右。

上述结论表明,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短期内其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长期内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因此,在处理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时,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与标准,有效调控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注重城市内涵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强企业集聚,促进单位土地收益的增加,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注重城市土地内涵开发,确保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英.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2]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3] 段学军,卢雨田,李慧,等.南通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及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104~110.

[4] 王海鸿,常艳妮,杜茎深,等.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75~80.

[5] 渠丽萍,张丽琴,胡伟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5):970-975.

[6] 许艳,濮励杰,张丽芳,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9,

45(6):810-820.

[7] Heilig, G K. 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ge: Relations and Data[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20):831~859.

[8] Ramankutty, N, Foley, J A and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J]. Ambio, 2002, (3): 251~257.

[9] 余方镇.城镇化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J].开发研究,2005,(2):80~82.

[10] 翁翎燕,濮励杰,文继群,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72-75.

[11] 彭建超, 徐春鹏, 吴群,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03-109.

[12]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13] 郑华伟.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0,(4):53~58.

[14]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15]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78-87.